借东西的小人

  谁是借东西的小人?      今年,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新作《借东西的小人阿瑞埃蒂》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世界动画迷的热烈追捧。动画片虽然精彩,那位可爱的阿瑞埃蒂却不是宫崎骏爷爷的原创。她是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系列作品“借东西的小人”中的角色。“借东西的小人”一共有五本,在英美家喻户晓,是小朋友们的最爱,2007年还入选了“70年来十大童书经典”。      内容简介      一个患病的英国小男孩被送往乡间姑婆的老宅中休养,他发现了老宅里的一个秘密――借东西的小人。他们只有铅笔那么高,把家安在房子的地板下,靠从楼上的“巨人”那里“借”东西为生。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看见”。当小男孩看见了借东西的小女孩阿瑞埃蒂后,他开始帮。这一家小人借东西,还充当信使,为他们和住在别处的亲戚送信。但好景不长,女管家也发现了小人一家。万分危急之际,小人一家是如何成功逃脱人类追捕的呢?      故事选辑      第二章 (节选)      那是波德的洞――波德的堡垒的门户,他家的入口。可他的家根本不在那台大座钟附近,可以说还远着呢。洞口和他家之间,隔着好几码落满灰尘的漆黑通道。通道的横梁之间,茹着许多木门和防御老鼠的金属门。波德用各种材料来做这些门――从折叠式奶酪切削器上拆下的扁平金属片、带铰链的小钱箱盖子、从旧肉柜上拆下的扎了洞的白铁片、苍蝇拍的铁丝网……   唯有波德知道怎样穿过那些交叉的通道,走到大座钟下面的洞口。除了波德,谁都打不开那些门。每扇门都安装着许多用发夹和别针做的复杂钩环,只有波德知道怎么打开。他的妻子和女儿住在厨房底下的房间里,远离头顶的可怕房子里的种种危险,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房子的砖墙上有一个格栅窗,就在厨房地板之下,阿瑞埃蒂可以从这个格栅窗里望见花园,那里有一段石子路和一个土坡。春天,土坡上开满藏红花,花瓣从一棵看不见的树上飘落到那里。随后,杜鹃花会在土坡上绽放,小鸟飞过来啄食和嬉戏,有时还会在那儿打架呢。“你把时间都浪费在看小鸟上了。”霍米莉经常这样说,“什么活儿都没工夫去做。在我小时候,”霍米莉继续指责,“我家根本没有格栅窗,我们却活得更开心。现在别看了,去把土豆给我拿过来。”   这一天,阿瑞埃蒂把一个土豆从储藏室推出来,让它沿着地板下满是灰尘的通道往前滚。她气呼呼地踢了土豆一脚,所以它滚动得相当快,当它滚进厨房时,霍米莉正弯着腰,在炉边忙活着。   “你又这么干,”霍米莉转过身,生气地大叫,“差点儿把我推进汤里去。我说‘土豆’,并不是指整个土豆。你就不能带把剪刀去,把土豆切下一片吗?”   “谁知道你需要多少呀。”阿瑞埃蒂咕哝。霍米莉喘着粗气,吃力地从墙上的钉子上取下只剩下半片的指甲剪刀,开始往土豆皮早面插。   “你把这个土豆毁了,”她嘟囔着,“我切开它之后,你就不能再把它滚回去,这会让它沾上灰尘的。”   “咳,这又有什么关系?”阿瑞埃蒂说,“土豆有的是。”   “你说得真轻巧。有的是。你明白吗,”霍米莉放下半片剪刀,难过地说,“每借一个土豆,你可怜的爸爸都要冒生命危险?”   “我的意思是,”阿瑞埃蒂说,“储藏室里的土豆有的是。”   “得了,现在别给我挡道。”霍米莉说着,又忙活起来。“我不管你是啥意思――让我做晚饭。”   阿瑞埃蒂穿过敞开的门,溜达到起居室。炉火已经点燃,房间里又亮堂又舒适。霍米莉对她的起居室非常自豪:墙上贴满壁纸,它们本是从纸篓里面拿出来的几片旧信纸,霍米莉根据信上的字迹,把它们横着撕成许多长条,垂直地贴在墙上,从墙根直贴到天花板。墙上还贴着几张不同颜色的维多利亚女王少女时代的肖像,它们都是邮票,原先装在晨间起居室的写字台上的邮票盒里,是波德几年前借来的。房间里有个小漆盒,他们把盒子的内部塞满,打开盒盖,用它充当高背靠椅。那个实用的五斗橱替代品,是用几个火柴盒做的。那张蒙着红天鹅绒桌布的圆桌,桌面是波德用药丸盒的木底板做的,那个支撑桌面的雕花底座,本是国际象棋中的一匹“马”的底座。(这件事曾经在楼上惹出好多麻烦。有一个星期三,索菲姑婆的大儿子回家小住,请教区牧师前来“饭后对弈”,却找不到那匹“马”,当时的女佣罗莎・皮卡哈切特因此辞了职。她离开不久,他们看见,房子里又丢失了其他东西,从那时起,德赖弗太太变成了最有权力的女管家。)至于那匹“马”――应该说是马的上半截如今正站在角落里的圆柱上,它在那里显得非常合适,为起居室增添了一种有雕塑品的房间才有的气氛。   在火炉旁边,有一个倾斜的木头书柜,那就是阿瑞埃蒂的图书馆。那是一套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喜欢印行的微型书,对阿瑞埃蒂来说,却像教堂里大本《圣经》那样大。其中包括布赖斯版的《大拇指汤姆世界地名词典》,它对科学、哲学、文学和技术名词都有简单的解释;布赖斯版的《大拇指汤姆版威廉・莎士比亚喜剧集》,书中带有一篇介绍作者的序言;还有一本书页都是空白的书,书名叫做《备忘录》。最后但不是最小的书,是阿瑞埃蒂最喜欢的布赖斯版《大拇指汤姆格言日记》,它在一年的每一天都印着一句格言,它的前言里面介绍了一个名叫大拇指汤姆将军的小人,他娶了一个名叫默西・拉维尼娅・邦普的女孩。书里印着一张版画,上面画着这对夫妇和他们的马车,拉车的小马就像老鼠那样大。阿瑞埃蒂可不是笨女孩。她知道,马儿不可能小得跟老鼠似的;可她不知道,大拇指汤姆将军差不多有两英尺高呢,对借东西的小人来说,他就像一个巨人。   从这些书里,阿瑞埃蒂学会了阅读;通过抄写贴在墙上的那些字条,她学会了写字。她虽然会写字,却不是每天记日记,但她经常把那本格言日记拿出来,因为那些格言有时会给她带来安慰。今天的格言是:“知足常乐。”这条格言的底下写着:“嘉德勋位设立于1348年。”她把那本日记搬到火炉边,坐下来阅读,双脚搭在炉架上。   “阿瑞埃蒂,你在干啥呢?”霍米莉的喊声从厨房里传过来。   “写日记。”   “噢。”霍米莉喊了一声。   “有什么事吗?”阿瑞埃蒂问。她觉得肯定不会有事,因为霍米莉愿意让她写字,霍米莉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学习都表示支持。霍米莉是个可怜的文盲,甚至连字母都不会念。“没事,没事。”霍米莉不高兴地说,把锅盖碰得叮当响,“过会儿再说吧。”   阿瑞埃蒂拿出她的铅笔。那是一支白色的小铅笔,笔杆上系着一二圈丝带,它是从一张舞会节目单上拿下来的,拿在阿瑞埃蒂的手里,却跟擀面棍似的。   “阿瑞埃蒂!”霍米莉又在厨房里喊起来。   “什么事?”

  “你能不能往火炉里加点儿什么?”   阿瑞埃蒂使劲从膝盖上举起那本日记,把它竖在地板上。火炉的燃料是煤渣和碎烛油,存放在芥末罐里,使用时就用勺子往外舀。阿瑞埃蒂把勺子侧着,只往火里倒进几粒燃料,免得把火焰压灭。随后,她站在炉边取暖。这个可爱的火炉,是阿瑞埃蒂的爷爷用嵌齿轮做的,嵌齿轮是马房的一台旧苹果榨汁器上的零件。在闪烁的火光里,嵌齿轮的辐条显得十分醒目,一火苗依偎在嵌齿轮的中央。火炉边上方有一个烟囱,是用倒扣过来的小黄铜漏斗做的。这个漏斗原本是和一盏油灯配套的,油灯从前摆放在楼上大厅的桌子上。漏斗嘴上安插着几根导管,可以把烟排放到楼上的厨房烟道里。用火柴杆生起火,往火里加入适量的煤渣,就可以把炉火烧旺。当嵌齿轮的铁齿变热时,霍米莉就会用银顶针在辐条上煨汤,阿瑞埃蒂将会在那上面烘烤坚果。那些冬夜过得多么惬意呀。阿瑞埃蒂总是把那本书放在膝盖上,有时还会大声朗读。波德在那里楦(xuàn)鞋,他是鞋匠,可以用小山羊皮手套制作带有装饰扣的靴子。唉,可惜,他只能为他的家人做鞋。霍米莉最后也会安静下来,做她的针线活。   霍米莉用大头针为他们编织毛衣和长袜,有时也使用织补针。她的椅子旁边竖立着像桌子那么高的丝线或棉线轴。有时,要是她拉得太用力,线轴就会翻倒,从敞开的门口滚进落满灰尘的通道里,她只好打发阿瑞埃蒂去追赶。阿瑞埃蒂会小心地把它滚回来,重新缠好。   起居室的地板上铺着厚厚的红色吸墨纸,又温暖又舒适,还可以吸水呢。只要可以从楼上借得到,霍米莉就会不时地更换这种吸墨纸地毯。可自从索菲姑婆卧床之后,德赖弗太太很少预备吸墨纸,除非房子里突然来了客人。霍米莉喜欢不必洗涤的东西,因为它们在地板下很难晾干。他们的水源很充足,冷水热水都不缺少,这要归功于波德的爸爸,是他用管子从厨房的锅炉那儿把水引过来的。他们在一个小汤盆里洗澡,这个盆原先是装鹅肝酱的。洗完澡之后,他们必须盖上盆盖,以免人们往盆里装东西。他们还有大块肥皂,挂在洗涤室的根钉子上,需要洗手时就从这块肥皂上刮下几片。霍米莉蚕欢煤焦油味儿的,但波德和阿瑞埃蒂更喜欢檀香皂。   “阿瑞埃蒂,你现在干唁呢?”霍米莉在厨房里大叫。   “还在写日记。”   阿瑞埃蒂再次拿起日记本,举到膝盖上。她舔了舔大铅笔的笔尖,目光定住了,陷入沉思。她只许自己在当天的那页写一小行(当她真的想写时)。因为她很肯定,自己再也不会有另外的日记本了。要是每页能写二十行,她就可以把这本日记用上二十年。她已经写了将近两年的日记。今天是3月22日,她把去年这天的日记念了一遍:“妈妈发怒。”她想了一会儿,最后在“妈妈”二字之下写了两撇:“‘’”,表示“同上”;又在“发怒”的下面写了两个字:“发愁”。   “阿瑞埃蒂,你说,你在干什么呢?”霍米莉在厨房里大喊。   阿瑞埃蒂合上书页。“什么都没干。”她说。   “那就来帮我剁洋葱,做妈妈的乖女儿。你爸爸今晚回来晚了……”      延伸阅读      《借东西的小人在野外》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借东西的小人波德一家在人类的大搜捕中逃离了地板下的家,开始了野外的流浪生活。他们在一只捡来的破靴子里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家,阿瑞埃蒂还结识了从吉卜赛人那里借东西的男孩斯皮勒。有一天,波德一家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到了一辆吉卜赛人的大车上……      《借东西的小人漂流记》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波德一家在斯皮勒的带领下成功脱险,来到了小男孩汤姆的住处,与生活在墙里的亨德瑞利舅舅一家会合。不久,他们又不得不开始流浪。他们来到小河边的水壶中安顿下来,但却被一场大雨冲到了河里……      《借东西的小人在高处》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退休的老珀特先生童心未泯,在家里建了一个微型村庄。波德一家迁居到这里,过起了安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一天,他们被一对贪婪的夫妇抓到了阁楼上,准备到春天就把他们关进玻璃笼子里展览。波德一家该怎样逃脱呢?      《借东西的小人复仇记》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逃离阁楼里的囚禁生活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波德一家重新找到了适合居住的家园,但那对贪婪的夫妇仍然到处找寻小人的下落。小人能逃过追捕吗?那一对贪婪的夫妇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

  谁是借东西的小人?      今年,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新作《借东西的小人阿瑞埃蒂》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世界动画迷的热烈追捧。动画片虽然精彩,那位可爱的阿瑞埃蒂却不是宫崎骏爷爷的原创。她是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系列作品“借东西的小人”中的角色。“借东西的小人”一共有五本,在英美家喻户晓,是小朋友们的最爱,2007年还入选了“70年来十大童书经典”。      内容简介      一个患病的英国小男孩被送往乡间姑婆的老宅中休养,他发现了老宅里的一个秘密――借东西的小人。他们只有铅笔那么高,把家安在房子的地板下,靠从楼上的“巨人”那里“借”东西为生。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看见”。当小男孩看见了借东西的小女孩阿瑞埃蒂后,他开始帮。这一家小人借东西,还充当信使,为他们和住在别处的亲戚送信。但好景不长,女管家也发现了小人一家。万分危急之际,小人一家是如何成功逃脱人类追捕的呢?      故事选辑      第二章 (节选)      那是波德的洞――波德的堡垒的门户,他家的入口。可他的家根本不在那台大座钟附近,可以说还远着呢。洞口和他家之间,隔着好几码落满灰尘的漆黑通道。通道的横梁之间,茹着许多木门和防御老鼠的金属门。波德用各种材料来做这些门――从折叠式奶酪切削器上拆下的扁平金属片、带铰链的小钱箱盖子、从旧肉柜上拆下的扎了洞的白铁片、苍蝇拍的铁丝网……   唯有波德知道怎样穿过那些交叉的通道,走到大座钟下面的洞口。除了波德,谁都打不开那些门。每扇门都安装着许多用发夹和别针做的复杂钩环,只有波德知道怎么打开。他的妻子和女儿住在厨房底下的房间里,远离头顶的可怕房子里的种种危险,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房子的砖墙上有一个格栅窗,就在厨房地板之下,阿瑞埃蒂可以从这个格栅窗里望见花园,那里有一段石子路和一个土坡。春天,土坡上开满藏红花,花瓣从一棵看不见的树上飘落到那里。随后,杜鹃花会在土坡上绽放,小鸟飞过来啄食和嬉戏,有时还会在那儿打架呢。“你把时间都浪费在看小鸟上了。”霍米莉经常这样说,“什么活儿都没工夫去做。在我小时候,”霍米莉继续指责,“我家根本没有格栅窗,我们却活得更开心。现在别看了,去把土豆给我拿过来。”   这一天,阿瑞埃蒂把一个土豆从储藏室推出来,让它沿着地板下满是灰尘的通道往前滚。她气呼呼地踢了土豆一脚,所以它滚动得相当快,当它滚进厨房时,霍米莉正弯着腰,在炉边忙活着。   “你又这么干,”霍米莉转过身,生气地大叫,“差点儿把我推进汤里去。我说‘土豆’,并不是指整个土豆。你就不能带把剪刀去,把土豆切下一片吗?”   “谁知道你需要多少呀。”阿瑞埃蒂咕哝。霍米莉喘着粗气,吃力地从墙上的钉子上取下只剩下半片的指甲剪刀,开始往土豆皮早面插。   “你把这个土豆毁了,”她嘟囔着,“我切开它之后,你就不能再把它滚回去,这会让它沾上灰尘的。”   “咳,这又有什么关系?”阿瑞埃蒂说,“土豆有的是。”   “你说得真轻巧。有的是。你明白吗,”霍米莉放下半片剪刀,难过地说,“每借一个土豆,你可怜的爸爸都要冒生命危险?”   “我的意思是,”阿瑞埃蒂说,“储藏室里的土豆有的是。”   “得了,现在别给我挡道。”霍米莉说着,又忙活起来。“我不管你是啥意思――让我做晚饭。”   阿瑞埃蒂穿过敞开的门,溜达到起居室。炉火已经点燃,房间里又亮堂又舒适。霍米莉对她的起居室非常自豪:墙上贴满壁纸,它们本是从纸篓里面拿出来的几片旧信纸,霍米莉根据信上的字迹,把它们横着撕成许多长条,垂直地贴在墙上,从墙根直贴到天花板。墙上还贴着几张不同颜色的维多利亚女王少女时代的肖像,它们都是邮票,原先装在晨间起居室的写字台上的邮票盒里,是波德几年前借来的。房间里有个小漆盒,他们把盒子的内部塞满,打开盒盖,用它充当高背靠椅。那个实用的五斗橱替代品,是用几个火柴盒做的。那张蒙着红天鹅绒桌布的圆桌,桌面是波德用药丸盒的木底板做的,那个支撑桌面的雕花底座,本是国际象棋中的一匹“马”的底座。(这件事曾经在楼上惹出好多麻烦。有一个星期三,索菲姑婆的大儿子回家小住,请教区牧师前来“饭后对弈”,却找不到那匹“马”,当时的女佣罗莎・皮卡哈切特因此辞了职。她离开不久,他们看见,房子里又丢失了其他东西,从那时起,德赖弗太太变成了最有权力的女管家。)至于那匹“马”――应该说是马的上半截如今正站在角落里的圆柱上,它在那里显得非常合适,为起居室增添了一种有雕塑品的房间才有的气氛。   在火炉旁边,有一个倾斜的木头书柜,那就是阿瑞埃蒂的图书馆。那是一套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喜欢印行的微型书,对阿瑞埃蒂来说,却像教堂里大本《圣经》那样大。其中包括布赖斯版的《大拇指汤姆世界地名词典》,它对科学、哲学、文学和技术名词都有简单的解释;布赖斯版的《大拇指汤姆版威廉・莎士比亚喜剧集》,书中带有一篇介绍作者的序言;还有一本书页都是空白的书,书名叫做《备忘录》。最后但不是最小的书,是阿瑞埃蒂最喜欢的布赖斯版《大拇指汤姆格言日记》,它在一年的每一天都印着一句格言,它的前言里面介绍了一个名叫大拇指汤姆将军的小人,他娶了一个名叫默西・拉维尼娅・邦普的女孩。书里印着一张版画,上面画着这对夫妇和他们的马车,拉车的小马就像老鼠那样大。阿瑞埃蒂可不是笨女孩。她知道,马儿不可能小得跟老鼠似的;可她不知道,大拇指汤姆将军差不多有两英尺高呢,对借东西的小人来说,他就像一个巨人。   从这些书里,阿瑞埃蒂学会了阅读;通过抄写贴在墙上的那些字条,她学会了写字。她虽然会写字,却不是每天记日记,但她经常把那本格言日记拿出来,因为那些格言有时会给她带来安慰。今天的格言是:“知足常乐。”这条格言的底下写着:“嘉德勋位设立于1348年。”她把那本日记搬到火炉边,坐下来阅读,双脚搭在炉架上。   “阿瑞埃蒂,你在干啥呢?”霍米莉的喊声从厨房里传过来。   “写日记。”   “噢。”霍米莉喊了一声。   “有什么事吗?”阿瑞埃蒂问。她觉得肯定不会有事,因为霍米莉愿意让她写字,霍米莉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学习都表示支持。霍米莉是个可怜的文盲,甚至连字母都不会念。“没事,没事。”霍米莉不高兴地说,把锅盖碰得叮当响,“过会儿再说吧。”   阿瑞埃蒂拿出她的铅笔。那是一支白色的小铅笔,笔杆上系着一二圈丝带,它是从一张舞会节目单上拿下来的,拿在阿瑞埃蒂的手里,却跟擀面棍似的。   “阿瑞埃蒂!”霍米莉又在厨房里喊起来。   “什么事?”

  “你能不能往火炉里加点儿什么?”   阿瑞埃蒂使劲从膝盖上举起那本日记,把它竖在地板上。火炉的燃料是煤渣和碎烛油,存放在芥末罐里,使用时就用勺子往外舀。阿瑞埃蒂把勺子侧着,只往火里倒进几粒燃料,免得把火焰压灭。随后,她站在炉边取暖。这个可爱的火炉,是阿瑞埃蒂的爷爷用嵌齿轮做的,嵌齿轮是马房的一台旧苹果榨汁器上的零件。在闪烁的火光里,嵌齿轮的辐条显得十分醒目,一火苗依偎在嵌齿轮的中央。火炉边上方有一个烟囱,是用倒扣过来的小黄铜漏斗做的。这个漏斗原本是和一盏油灯配套的,油灯从前摆放在楼上大厅的桌子上。漏斗嘴上安插着几根导管,可以把烟排放到楼上的厨房烟道里。用火柴杆生起火,往火里加入适量的煤渣,就可以把炉火烧旺。当嵌齿轮的铁齿变热时,霍米莉就会用银顶针在辐条上煨汤,阿瑞埃蒂将会在那上面烘烤坚果。那些冬夜过得多么惬意呀。阿瑞埃蒂总是把那本书放在膝盖上,有时还会大声朗读。波德在那里楦(xuàn)鞋,他是鞋匠,可以用小山羊皮手套制作带有装饰扣的靴子。唉,可惜,他只能为他的家人做鞋。霍米莉最后也会安静下来,做她的针线活。   霍米莉用大头针为他们编织毛衣和长袜,有时也使用织补针。她的椅子旁边竖立着像桌子那么高的丝线或棉线轴。有时,要是她拉得太用力,线轴就会翻倒,从敞开的门口滚进落满灰尘的通道里,她只好打发阿瑞埃蒂去追赶。阿瑞埃蒂会小心地把它滚回来,重新缠好。   起居室的地板上铺着厚厚的红色吸墨纸,又温暖又舒适,还可以吸水呢。只要可以从楼上借得到,霍米莉就会不时地更换这种吸墨纸地毯。可自从索菲姑婆卧床之后,德赖弗太太很少预备吸墨纸,除非房子里突然来了客人。霍米莉喜欢不必洗涤的东西,因为它们在地板下很难晾干。他们的水源很充足,冷水热水都不缺少,这要归功于波德的爸爸,是他用管子从厨房的锅炉那儿把水引过来的。他们在一个小汤盆里洗澡,这个盆原先是装鹅肝酱的。洗完澡之后,他们必须盖上盆盖,以免人们往盆里装东西。他们还有大块肥皂,挂在洗涤室的根钉子上,需要洗手时就从这块肥皂上刮下几片。霍米莉蚕欢煤焦油味儿的,但波德和阿瑞埃蒂更喜欢檀香皂。   “阿瑞埃蒂,你现在干唁呢?”霍米莉在厨房里大叫。   “还在写日记。”   阿瑞埃蒂再次拿起日记本,举到膝盖上。她舔了舔大铅笔的笔尖,目光定住了,陷入沉思。她只许自己在当天的那页写一小行(当她真的想写时)。因为她很肯定,自己再也不会有另外的日记本了。要是每页能写二十行,她就可以把这本日记用上二十年。她已经写了将近两年的日记。今天是3月22日,她把去年这天的日记念了一遍:“妈妈发怒。”她想了一会儿,最后在“妈妈”二字之下写了两撇:“‘’”,表示“同上”;又在“发怒”的下面写了两个字:“发愁”。   “阿瑞埃蒂,你说,你在干什么呢?”霍米莉在厨房里大喊。   阿瑞埃蒂合上书页。“什么都没干。”她说。   “那就来帮我剁洋葱,做妈妈的乖女儿。你爸爸今晚回来晚了……”      延伸阅读      《借东西的小人在野外》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借东西的小人波德一家在人类的大搜捕中逃离了地板下的家,开始了野外的流浪生活。他们在一只捡来的破靴子里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家,阿瑞埃蒂还结识了从吉卜赛人那里借东西的男孩斯皮勒。有一天,波德一家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到了一辆吉卜赛人的大车上……      《借东西的小人漂流记》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波德一家在斯皮勒的带领下成功脱险,来到了小男孩汤姆的住处,与生活在墙里的亨德瑞利舅舅一家会合。不久,他们又不得不开始流浪。他们来到小河边的水壶中安顿下来,但却被一场大雨冲到了河里……      《借东西的小人在高处》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退休的老珀特先生童心未泯,在家里建了一个微型村庄。波德一家迁居到这里,过起了安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一天,他们被一对贪婪的夫妇抓到了阁楼上,准备到春天就把他们关进玻璃笼子里展览。波德一家该怎样逃脱呢?      《借东西的小人复仇记》   [英]玛丽・诺顿 出版: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逃离阁楼里的囚禁生活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波德一家重新找到了适合居住的家园,但那对贪婪的夫妇仍然到处找寻小人的下落。小人能逃过追捕吗?那一对贪婪的夫妇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


相关内容

  • [借东西的小人]导读设计
  • <借东西的小人>导读课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小说<借东西的小人>一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2.通过活动,理解小说<借东西的小人>的内容,了解小说作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积累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

  •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 摘要:对论语的阅读不难发现,有好多君子与小人比较出现的语句,这些语句究竟说明了什么,在这些语句中,又能体现出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特质呢?本文通过对这些对比的归类,简要总结出几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希望对今天我们理解儒家的君子与小人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君子:小人:区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

  • 做一个君子
  •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感慨的新闻镜头. 2007年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之际,温总理赶到医院看望了他,并送了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君子兰的花语除了"高贵"."宝贵"外,尚有"丰盛.有君子之风"的寓意,总理送君子兰,可谓意蕴深含 ...

  • 孔子对付小人的方法
  • 孔子对付小人的方法 一 .小人概论 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重点研究了两种人,一为君子,二为小人.尤其是小人最伤脑筋.小人问题是个古今难破之题."明君"周围挤满小人,巾帼枕边睡着懦夫,英雄前头无数竖子,好汉头上蹲着鼠辈,石榴裙下跪着无赖,香花幽草插上牛粪,小人得志,竖子成名,君子 ...

  • "小人国 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是以 划分阵营
  • 第一,我们在巨人山(对"昆布斯·夫来斯纯"一词,我是这样翻译的)的上衣的右边袋里,经过最严格的搜查,只找到了一大块粗布,大小足够做陛下大殿的地毯.在左边袋里,我们看到一口大银箱,盖子也是银的,可是我们负责搜查的人却打不开.我们请他打开,我们中间有一个人跳了进去,尘土一直没到他小腿 ...

  • 打小人和化解小人的方法
  • 打小人和化解小人的方法(日常应用小法术) (2010-12-30 12:01:54) 转载 标签: 分类: 八字风水秘学古籍 杂谈 打小人和化解小人的方法(日常应用小法术) 时间: 最为盛行的日子是"惊蛰",其它时间则有农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历书所记之"除日&quo ...

  • 三国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 <三国>是一部写大人物的书.除了大人物,书中也写了不少小人物.许多小人物借助大人物飞黄腾达,也有不少大人物栽在小人物的手里.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小人物借助大人物走向成功.关羽是民间尊崇的武圣人,传统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关帝庙除了有关羽,还有关平和周仓.关平本 ...

  • "没有自我的小人物"迟子建
  • "旧巷通幽,微雨润湿石板路,篷舟从青瓦白墙畔悄然驰过,仿佛未尽的文思一缕,悠悠雨夜,书香弥漫整个乌镇西栅老街--"2008年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作家茅盾的故乡乌镇盛大颁出.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颁奖典礼歌声中,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贾平凹的 ...

  • [优秀作文]女娲造人
  •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却单单没有人类.这世界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70次.有一天,女娲走在这片苍莽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