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师简介」

甘密,女,1988年7月出生,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从教以来,工作踏实、认真,勤奋学习,痴迷于教科研工作,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定并执着地前行,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中艰辛并快乐地成长。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朴实而又激情、扎实而又灵动”的教学特色。曾荣获江西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省首届“赣教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江西省选拔赛活动一等奖,南昌市小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 密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 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860.png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 程 外 洞

见 闻 孔 隙 : 窄 小

感 受 内 洞

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

执教者: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 密

整理者: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余珊庆

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4日下午

师:这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板书课题)

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在很窄小的。

师:它的特点是—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来。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么样的?应该是?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请坐。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有~~

师:仅仅是在写小船的下吗?看看这句,有点紧张,不怕,请坐。

生2: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还划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sì)似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 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 一点儿 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起: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好,请这位男同学,就用你桌上的话筒。

生: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师:眼前,读完整。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

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3: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3:不会动。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动。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1: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2: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 ?请你说

生1: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恩。

师:仿佛?你说。

生2: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 生齐:一线天。

师: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那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非常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同说:窄。

师:狭窄,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场上响起了掌声)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

生2: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在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场上鼓掌)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的到了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下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来,向台下的老师再见。

师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师简介」

甘密,女,1988年7月出生,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从教以来,工作踏实、认真,勤奋学习,痴迷于教科研工作,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坚定并执着地前行,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中艰辛并快乐地成长。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朴实而又激情、扎实而又灵动”的教学特色。曾荣获江西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省首届“赣教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江西省选拔赛活动一等奖,南昌市小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 密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 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file:///C:/Users/Batch520/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860.png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 程 外 洞

见 闻 孔 隙 : 窄 小

感 受 内 洞

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

执教者: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甘 密

整理者: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余珊庆

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4日下午

师:这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板书课题)

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在很窄小的。

师:它的特点是—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来。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么样的?应该是?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请坐。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有~~

师:仅仅是在写小船的下吗?看看这句,有点紧张,不怕,请坐。

生2: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还划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sì)似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 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 一点儿 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一点儿都~~

师生一起: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好,请这位男同学,就用你桌上的话筒。

生:我有感觉要是把头~~

师:眼前,读完整。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

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3: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3:不会动。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动。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1: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2: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 ?请你说

生1: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恩。

师:仿佛?你说。

生2: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 生齐:一线天。

师: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那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经典名称中你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

师:非常的小,而且还很?

师生同说:窄。

师:狭窄,窄小。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

生1: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场上响起了掌声)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

生2: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在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场上鼓掌)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造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的到了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师: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下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来,向台下的老师再见。

师齐: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相关内容

  • 公开课评课稿
  •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闪亮课.引导课评课稿 XX 2013.03.01 <找春天>闪亮课评课稿 XX 2013.02.27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之间的的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我个人认为张老师对此还是把握得比较准确 ...

  • 4游金华的双龙洞1
  •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4.记金华 的双龙洞 课 时 第 1 课型 课时 新 授 总课 时 2 许 主备 乃 人 权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 6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 分清文章的主 ...

  •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 ...

  •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 ...

  • 记金华的双龙洞 .pdf.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创作说明 一.作品名称:<记金华的双龙洞>微课 二.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课 三.适用对象:小学六年级语文 四.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学习作者观 ...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导游词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导游词 游客们,你们好!我是本次带领你们游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外洞的导游,我姓李,叫李颖.我们现在来到了曾经在叶圣陶老先生笔下提到过的久负盛名的双龙洞.我们都知道,金华的各种溶洞是"金华四宝"之一,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我们要在中 ...

  • 浙江金华概况导游词
  • 游客们,金华是一座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古城,古时因其母亲河婺江而得名"婺州".而"金华"这一名字由来于城外南.北对峙的金华山,以北山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龙洞为主,包括冰壶洞.朝真洞等胜迹,道家称它为"第三十六洞天".不少名人曾来过,如孟浩 ...

  • 9记金华的双龙洞
  •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 ...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一篇游记.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先了解游览的顺序: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再去细读文字,感受文字,看看景点各有什么特点.很清晰的思路,按照这样的设计,我带着学生主要了解了内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