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摘 要】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人。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经济人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经济人 理性 经济学

1 经济人的含义

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其实这就是在问经济学家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信仰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对他们一般所认可的“经济人”这一回答更有挑战的的答案。简而言之,在经济学家的心目中,人就是“经济人”。这既是经济学研究的一重要前提假设,个人以为,它也应该是经济学人所恪守的信念。(当然,实际中或许有这样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具体做研究的时候,因为研究的需要遵循经济人假设;他们在生活中或者日常非研究性活动时,他们的实际行为不遵循这一假设)

那么什么是经济人呢?一般来说,经济学家都回避对经济人的直接定义。当然,这并不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经济人这一说法尚存在着争议之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如一位哲人所说,大致意思是,下定义就像建围墙,是用它把已经盖好的建筑物给围起来,而不是用它来容纳日后可能要修建的建筑物。一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完整地表露出了经济人的思想,约翰。穆勒则是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确地提炼出了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那里有一种描述性的说明,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还认为,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是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据此,人们往往把斯密视为“经济人”假设的倡导者。但是,正如马克。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一书中所指出的,真正作出“经济人”假设并加以严格界定的却是约翰。穆勒。

概括而言,对经济人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①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据。②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指的是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如张宇燕在《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的理性,简单地说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一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③第三个是经济人的核心,亦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灵魂”。这一经济人假设的重要命题,在学者们的讨论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理由也许是,大部分讨论经济人假设的学者,都假定存在着一个既定前提,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制度是最优的制度,也是天然合理的制度。从而,在利己心(或称功利主义)驱使下的经济主体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条使自己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一般也认为,“经济人”假设的哲学意蕴是功利主义、理性和个人主义,从而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的经济思想。当然,同国外学者一样,国内很多学者经常将理性、理性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等概念视为差不多等同的概念。

2 经济人的局限性

(1)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2)现实中的人追求的可能是满意解,而非最大解。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是“前算500年,后算1000年”的圣人,现实中的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3)“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研究领域有限。有相当多的研究领域,如经济体制、经济分配、福利有效性、就业、货币、资本流动、区域合作等就不适合运用“经济人假设”。这就是说,这样的假设只是适合于提出该思想的经济学领域,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于探索价格机制、资源配置与优化、经济增长等问题。在“经济人假设”提出时,很少有人考虑经济产品的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但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几乎大多数经济产品都存在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样,“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就更受局限了。现代经济学研究发现,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服务产品,随着它们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异,“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公益性”程度越高的产品,如教育、桥梁、国防等,其“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就越低,因为人们在消费和购买这些产品时,常常无法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选择。于是,在经济学中对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选择进行研究时,原来的“经济人假设”就要部分或全部放弃,因为,这时就不能为了“简单”而对人进行过多的抽象和假设,而必须还原成具体的人。

(4)“经济人假设”适用的时限有限。在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市场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受价格约束较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有限,这种条件下,“经济人假设”是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扩大,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脱离“经济人假设”的条件。尤其是“绿色经济”等运动的兴起,更使人们关注个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使“经济人假设”适用的范围更趋狭窄。

3 经济人的合理性

(1)产权清晰的领域。试问哪个劳动力不是流向高工资的地方(不然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土地不是流向高地租的地方(城市黄金地段大都都是有钱人的地方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资本不是流向高利率的地方(不然不会有地下信贷市场的出现),企业家不是流向高报酬的地方。古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在今天还是为一般人所承认、接受和认可,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市场是残酷的,是无情的,你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难以存活下去,同自然界“物竞选择”一样,从这个方面讲,人类社会似乎是一个“利”者生存的社会,没有利润,企业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所以,自利的原则还是存在的。至于理性原则,尽管人们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可能使得最终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想最大化其利润,而是不能,而且他们也是在不断收敛于利益最大化。至于自利的最大化其利益的经济人最终能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即“看不见的手”原理是否成立,笔者认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问题。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导致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比如,“囚头困境”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典型,笔者认为,经济人主要指的是个体,而非集体。因此,这并不能说明经济人的不理性。

(2)产权不清晰的领域。这里以中国国有企业从反面来说明经济人的合理性。首先,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制度安排所以低效率,而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企业制度的安排所以高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制度安排的人性假设前提不同甚至相反。承认“经济人”假设是选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前提。其次,在我国,由于“所有者缺位”及体制原因使得此现象表现的极为突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脱困目标难以实现,一些经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过度膨胀,侵占和转移国有资产,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充分按照“经济人”假设来安排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经济人的本性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59岁现象”。因此,经济人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逻辑前提。最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采用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现实中出现了国有企业财产谁也没有真正拥用,谁也不对其真正负责,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甚至把国有企业掏空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这种现象推其根源正是没有充分考虑“经济人”假设原则,没有充分认识建立防范机制,在没有硬性约束下,他们会从自利出发,不惜损害国家财产,从外部效应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措施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发挥应有的效率,解决“经济人”原则的自利最大化和国有企业产权公有的矛盾,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使产权界定与“经济人”原则处于一种最佳的均衡状态。因此,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还必须以“经济人”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

4 杨春学。“经济人”的三次大争论及其反思[J].经济学动态,1997(5)

5 贺卫。试论市场经济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J].财经研究,1997(8)

6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摘 要】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人。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经济人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经济人 理性 经济学

1 经济人的含义

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其实这就是在问经济学家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信仰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对他们一般所认可的“经济人”这一回答更有挑战的的答案。简而言之,在经济学家的心目中,人就是“经济人”。这既是经济学研究的一重要前提假设,个人以为,它也应该是经济学人所恪守的信念。(当然,实际中或许有这样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具体做研究的时候,因为研究的需要遵循经济人假设;他们在生活中或者日常非研究性活动时,他们的实际行为不遵循这一假设)

那么什么是经济人呢?一般来说,经济学家都回避对经济人的直接定义。当然,这并不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经济人这一说法尚存在着争议之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如一位哲人所说,大致意思是,下定义就像建围墙,是用它把已经盖好的建筑物给围起来,而不是用它来容纳日后可能要修建的建筑物。一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完整地表露出了经济人的思想,约翰。穆勒则是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确地提炼出了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那里有一种描述性的说明,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还认为,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是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据此,人们往往把斯密视为“经济人”假设的倡导者。但是,正如马克。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一书中所指出的,真正作出“经济人”假设并加以严格界定的却是约翰。穆勒。

概括而言,对经济人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①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据。②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指的是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如张宇燕在《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的理性,简单地说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一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③第三个是经济人的核心,亦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灵魂”。这一经济人假设的重要命题,在学者们的讨论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理由也许是,大部分讨论经济人假设的学者,都假定存在着一个既定前提,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制度是最优的制度,也是天然合理的制度。从而,在利己心(或称功利主义)驱使下的经济主体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条使自己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一般也认为,“经济人”假设的哲学意蕴是功利主义、理性和个人主义,从而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的经济思想。当然,同国外学者一样,国内很多学者经常将理性、理性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等概念视为差不多等同的概念。

2 经济人的局限性

(1)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2)现实中的人追求的可能是满意解,而非最大解。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是“前算500年,后算1000年”的圣人,现实中的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3)“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研究领域有限。有相当多的研究领域,如经济体制、经济分配、福利有效性、就业、货币、资本流动、区域合作等就不适合运用“经济人假设”。这就是说,这样的假设只是适合于提出该思想的经济学领域,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于探索价格机制、资源配置与优化、经济增长等问题。在“经济人假设”提出时,很少有人考虑经济产品的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但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几乎大多数经济产品都存在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样,“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就更受局限了。现代经济学研究发现,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服务产品,随着它们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异,“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公益性”程度越高的产品,如教育、桥梁、国防等,其“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就越低,因为人们在消费和购买这些产品时,常常无法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选择。于是,在经济学中对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选择进行研究时,原来的“经济人假设”就要部分或全部放弃,因为,这时就不能为了“简单”而对人进行过多的抽象和假设,而必须还原成具体的人。

(4)“经济人假设”适用的时限有限。在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市场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受价格约束较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有限,这种条件下,“经济人假设”是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扩大,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脱离“经济人假设”的条件。尤其是“绿色经济”等运动的兴起,更使人们关注个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使“经济人假设”适用的范围更趋狭窄。

3 经济人的合理性

(1)产权清晰的领域。试问哪个劳动力不是流向高工资的地方(不然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土地不是流向高地租的地方(城市黄金地段大都都是有钱人的地方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资本不是流向高利率的地方(不然不会有地下信贷市场的出现),企业家不是流向高报酬的地方。古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在今天还是为一般人所承认、接受和认可,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市场是残酷的,是无情的,你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难以存活下去,同自然界“物竞选择”一样,从这个方面讲,人类社会似乎是一个“利”者生存的社会,没有利润,企业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所以,自利的原则还是存在的。至于理性原则,尽管人们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可能使得最终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想最大化其利润,而是不能,而且他们也是在不断收敛于利益最大化。至于自利的最大化其利益的经济人最终能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即“看不见的手”原理是否成立,笔者认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问题。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导致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比如,“囚头困境”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典型,笔者认为,经济人主要指的是个体,而非集体。因此,这并不能说明经济人的不理性。

(2)产权不清晰的领域。这里以中国国有企业从反面来说明经济人的合理性。首先,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制度安排所以低效率,而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企业制度的安排所以高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制度安排的人性假设前提不同甚至相反。承认“经济人”假设是选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前提。其次,在我国,由于“所有者缺位”及体制原因使得此现象表现的极为突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脱困目标难以实现,一些经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过度膨胀,侵占和转移国有资产,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充分按照“经济人”假设来安排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经济人的本性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59岁现象”。因此,经济人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逻辑前提。最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采用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现实中出现了国有企业财产谁也没有真正拥用,谁也不对其真正负责,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甚至把国有企业掏空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这种现象推其根源正是没有充分考虑“经济人”假设原则,没有充分认识建立防范机制,在没有硬性约束下,他们会从自利出发,不惜损害国家财产,从外部效应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措施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发挥应有的效率,解决“经济人”原则的自利最大化和国有企业产权公有的矛盾,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使产权界定与“经济人”原则处于一种最佳的均衡状态。因此,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还必须以“经济人”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

4 杨春学。“经济人”的三次大争论及其反思[J].经济学动态,1997(5)

5 贺卫。试论市场经济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J].财经研究,1997(8)

6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相关内容

  • 浅谈CAPM模型中_的作用与局限性_赵佳妮
  • J i n g J i Y a n J i u ☆经济研究☆ 浅谈CAPM 模型中β的作用与局限性 赵佳妮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0105) 摘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CAPM 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主要 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 ...

  • 经验.计量与实验:经济实证分析的基本形式与有效前提
  • 武汉,2007年5月 经验.计量与实验: 经济实证分析的基本形式与有效前提 王 国 成 摘要:经验实证.计量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是实证分析的主要形式,本文简要论述它们的基本含义.构成要素.特征.程序及相互关系等,探讨经济实证研究的有效前提和局限性,指出:基于现代经济理论对中国现实经济进行计量实证研究面临 ...

  • 内含价值法
  • 内含价值法 内含价值法内含价值法,又称精算师法,是一种主要应用于保险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在国内一般将其翻译为内含价值,其他的名称还包括内涵价值.内嵌价值.隐含价值.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的特别规定中则称其为内在价值.在中国保险业及精算界的习惯称谓,称其为内含价值. 简介 内 ...

  • 认知理性与制度经济学
  •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09年 第6期 No.6 2009 认知理性与制度经济学 黄凯南 黄少安* 摘 要:制度经济学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研究体系,这里尝试给出一个有助于系统把 握制度经济学的新视角.基于认知理性,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

  • 组织社会学十讲老师总结的笔记
  • 朱培蕾: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在中国大学所开的讲座的内容整理,书中保留了口语化的形式,因此生动易懂,这本书写的很明白而且有深度,信息量很大,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思路清晰还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熟悉的例子.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其诞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其研究 ...

  • 保守主义的革命观
  • 保守主义的革命观 1摘要: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代世界上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保 守主义是相对于激进而言而非进步,保守主义宣扬将社会变革的幅度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在守成的基础上以稳妥的方式实现进步,它不同于故步自封的保守,而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缓慢推进.在西 ...

  •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
  • [交流]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论略 新制度经济学, 方法论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基础上加以修正和拓宽,主要表现在制度内生.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局部均衡等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是:既是证伪的又是证实的.个人主义兼有制度主义.社会进化论而非历史唯物主义.推崇案例研究方法.既强 ...

  • 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方法初探_常雪梅
  • 实务导FRIENDSOF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方法初探 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 [摘 常雪梅 要]正确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保证企业的安全经营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偿债能力分析从假设前 提.分析方法.资金来源以及分析指标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缺陷.文章从企业实际以及偿债能力指标的内涵出 ...

  • 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
  • 作者:芮明杰孙继伟 世界经济文汇 1999年01期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与管理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人是不同的人.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