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研究生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

导言部分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的概念与特征。(选择、辨析)

答: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P5)

管理的特征:①二重性;②目的性;③人本性;④综合性;⑤创新性;⑥艺术性。(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

辨析题: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答:错。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和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不以社会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毕竟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在任何社会中,管理不但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的重要原因。

辨析题: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

答:错。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研究总结出管理的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一般程序和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只有按照这些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办事,才能达到管理目标,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我们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主要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因素,而且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不仅有稳定性的因素,而且还有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的“硬”因素,而且还有观念性、文化性的“软”因素。影响管理的因素的这种复杂多变性,就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

二、管理规律(选择、判断)

管理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管理规律至少包括共有规律、派生规律、特殊规律和技巧性规律等类型。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现代管理的一般原

理。

管理的共有规律、派生规律、技巧性规律

答: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域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其中主要有:(1)管理的循环规律。(2)管理的人本规律。(3)管理的择优规律。(4)管理的组织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

派生规律主要指从共有规律中派生出来的规律,比如从人本规律中派生出的利用非正常组织和不断满足人的需求规律,从组织规律中派生出的控制幅度规律、协调统一规律、信息传递规律。

技巧性规律指部分管理方法和技巧,如泰罗提出的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还有ABC分析法、网络计划技术、投入产出发等。

(辨析)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答:错。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

三、现代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的区别(辨析)

现代管理学只是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它不是泛泛研究管理规律,而是专门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

现代管理学是领域管理学、业务管理学的指导,而领域管理学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业务管理学是对专项职能、专门业务和艺术的研究,有些属于通用的部分经过抽象可以纳入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不能通用的则不能纳入。

第一章 管理主体

一、管理主体的特征(辨析)

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权力(支配权、法定权、继承权、影响权,法定权相对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二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号召能力,最主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

辨析题: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答: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

二、管理者的素质(判断、论述)

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不同层次、领域的应具有不同素质,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管理者的素质的包括以下内容:

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拥护改革、开放;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人民的公仆。

2.品德素质: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3.知识素质: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管理者来说,既要是精通本专业管理的“专才”,又是博学识广的“通才”。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思维敏捷、举一反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4.业务素质:主要是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一个决策者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预见性,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决策问题。其次是具有丰富的经验,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能够博采众长、择优决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是知人善任能力。所谓知人,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所谓善任,就是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即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之所以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有关。一个管理者只有眼光敏锐、事业心强、胸怀坦荡宽阔,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否则是难以做到的。

③是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者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必须要有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

要在管理中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理解人。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管理不断达到预定目标。

④是开拓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和开拓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否则,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就不能发挥管理的效能。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班,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联系实际:作为全球最佳ceo,苹果电脑创办人乔布斯的传奇,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对乔布斯的了解中不难发现他的几项个人特质,比如“专注”、“完美主义”、“精英主义”、“专制”等等。乔布斯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财富》眼中“美国最粗暴的老板”,吉姆〃科林斯称他为“商界贝多芬”,硅谷称他为“电脑业的首席创新总监”,《经济学人》则将乔布斯比做伟大的皇帝拿破仑……有人评价乔布斯兼具想象力、战略眼光和对细节敏感。消费者无不为苹果的细节设计感到惊讶,而这也正是对细节狂热追求的乔布斯所擅长的。

三、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选择)

答: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有:①直线制(适用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单位);②职能制(容易形成多头管理,不符合统一指挥原则);③直线职能制(直线参谋制,是上述二者的结合,容易产生对职能机构的职权不够重视的倾向,可以考虑适度授权);④矩阵制(目标规划制,是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增加横向领导机构,缺点是产生双重领导,适用于各方面专业人员参加完成的项目或业务);⑤事业部制。(是目前西方国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机构形式)

四、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多选、辨析)

答: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有:①目标为中心,职能为依据;②责权利相一致;③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当(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所以,在管理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要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④任人唯贤,择优录用;⑤精简效能。

五、管理职能的类型:(选择、判断)

管理职能产生于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有管理活动必然也就有管理职能。

1916年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类。

总体而言,管理职能由粗到细,由少到多;由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第二章 管理客体

一、管理客体的概念及特征(选择)

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只有与一定管理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能称为管理客体。作为管理客体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有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规律。

管理客体的特征是:①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②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③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④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最后,还要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为前提。

辨析题: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P47。

答:对。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使许多过去只能凭感性经验管理的客体,变为科学管理的对象,是原来不被认识、力所不及的客体,变为可以认识、可以管理的对象。由此可见,管理客体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选择):(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3)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三、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辨析):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

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资金、时间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四、共有经济规律(选择、辨析)

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主要有: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这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②价值规律,这是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中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尽兴交换即等价交换),这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遵循的规律。③其它,如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规律、物质利益规律、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供求规律,规模经济规律等。

第三章 管理目标

一、管理目标的涵义及作用(辨析、论述)

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是达到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凝聚、导向、激励、评价)。具体是:(1)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就必然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管理目标可以是共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会统一人们的思想;(2)导向作用;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中管理目标既对人们总的努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到指导作用。(3)激励作用,目的激励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后,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目标实现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实现,同时也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息去承担新的任务。(4)评价作用。管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

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一作用不仅适用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工作成绩的衡量,而且也适用于对个人政绩的衡量。

联系实际:继续以乔布斯举例,苹果公司在其创业初期员工们每周的工作时间不止80小时或90小时,这种狂热的工作情绪不是出于公司的某项强制性规定,反而来源于工作本身的乐趣与挑战性,员工们为改变人们对个人电脑的看法这一理想而不断奋斗。研发出第一代苹果电脑的团队曾经像奴隶一般工作长达3年,他们依旧热爱那种每周工作90小时的生活。因为乔布斯让他们相信,他们所设计的电脑将会改变整个产业,整个时代,他们是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艺术家,他们将无可取代。乔布斯用“为了改变世界”的苹果哲学来影响员工,令员工认为这是一项事业,而非职业。改变世界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正是因为这个目标,苹果员工痛苦并快乐着。这个事例可见目标的巨大作用。

二、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选择题、论述)

1.科学预测的原则。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因为只有进行弹的预测,才能准确地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响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

2.民主参与的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不应只是领导者,管理者的事,还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发动群众参与目标的制定,不仅可以听取群众要求,集中群众智慧,从而增强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贯彻和执行。

3.方案选优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方案选优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学决策和可行性研究,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所谓满意,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第一,目标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目标要有先进性,即要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目标要有可行性,即要切合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由于以上

原因,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必须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要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

联系实际:

三、目标管理特点及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区别(辨析)

目标管理是与传统管理不同的一种管理办法(古典管理侧重以工作为中心,行为科学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结合),它是一种综合了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职工能力充分开发基础上的,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2)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

第四章 管理信息

一、管理信息的特征(多选)①有用性(体现在时间及时、数量适当、质量上的准确和适用);②综合性(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③经济性(效率和效益的观念,是每一管理环节都应树立的观念);④共享性。(P75)

二、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辨析):从管理系统的角度看,信息是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介质。离开了信息,既不能有管理系统的存在,也不能有管理活动的存在。(P76)

第五章 管理的人本观念

★一、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论述)

管理人本概念的的涵义: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具体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一是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管理中要把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管理中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从而纳入管理要求的最高目标。三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管理客体,也包括管理主体;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 “人”,组织的 “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指所有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涉及人的各种存在方式的、整体的人本观念。四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人在需要和本性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因此,在人本理论研究中,虽可大胆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作为管理客体的要素有人、物质、科技、信息、时间、空间、观念等,其中人是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管理主体是管理目标的提出者,管理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指挥者、协调者和人员选拔配备者,总之管理者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因此,管理者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

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管理中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财物的关系等,其中决定性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

5. 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联系实际)

事例:“惠普之道”是以人为本的典型案例,是惠普成为世界五百强的主要精神支柱。惠普文化的核心是经久不变的价值观,即一套坚定的信念: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与正直;依靠团队精神来达到我们的目标;鼓励灵活性和创造性。惠普文化造就了惠普在业界的良好信誉,在硅谷,有大批的公司老板在惠普工作过,深受惠普之道的熏陶,甚至有人认为惠普在某种意义上影响造就了硅谷。

体现惠普之道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对员工尊重和信任:灵活工作时间、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容忍个人的不同需要、从内部提拔人员、不解雇一个人的承诺、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坚持高薪金和高福利的政策以及野餐会等等。

二、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多选):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2、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观念(知识是人才的基础,人才是知识的人格化)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4、“人和第一”的观念

三、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多选)

答: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①正确确定人的假设理论,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科学管理学派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行为科学——社会人、决策理论学派——决策人、管理人、权变理论学派——复杂人);②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是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③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④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实行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六章 管理的系统观念

一、管理系统观念的涵义与内容(辨析)

管理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管理效果的概念。系统观念内容包括:整体观念、动态观念、开放观念、层次观念和信息观念。

二、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多选)

答: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1)它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效果;(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最优化;(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一定的任务,并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付给报酬。

三、管理的整体观念(辨析)

(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

(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要素的变化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要素和局部的变化。因此,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在计划中搞好综合平衡,在实施中

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第七章 管理的择优观念

一、管理择优观念的主要内容(多选)1、质量第一的观念(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并不是忽视数量的重要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2、时间第一的观念(追求效率观念)3、效益第一(多方面表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4、人才第一的观念(把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工作放在一切管理工作的首位,把培养人、发展人,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管理的目的之一)

二、管理的择优原则(辨析)。

答:管理的择优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全面比较原则。(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管理的整体优化,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管理的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优化要以局部有化为基础,局部优化要以整体优化为前提。但是整体优化往往不一定是局部优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局部优化的综合。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量的要求。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而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工具。

第八章 管理的战略观念

一、战略和战略观念的涵义(选择)

战略泛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谋划。

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二、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选择、论述)

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目的性。在管理中确立战略观念,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能使整个管理系统具有确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二是能够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合理配臵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三是能够使管理主体根据未来而控制现在,激励现在,尽力去实现未来目标。

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每一层级管理系统都有一个立足于环境,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为此,各层级管理主体都面临着从单纯执行者向决策指挥者,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种转变,要求管理主体确立战略观念,审时度势,及时实行战略指导,协调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主体是否确立战略观念,有无进行战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是导致管理者素质与才能差异的重要原因。(区别帅才和将才的主要标志)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长远看问题,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亲自研究发展战略问题,使战术服从于战略,近期服从于未来。必须指出的是,强调从战略角度看问题,并不是不干实事,恰恰是为了求得全面均衡发展,使各种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

联系实际:

三、战略任务的分类。(选择、辨析)

答:战略任务分类:(1)现代化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为战略任务)。(2)赶超战略(以赶超一定发展水平的国家为战略任务)(3)跨越式战略(超越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直接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4)富民战略(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直接目标和主要任务,特点:积累率不宜过高,非生产性投资有一定比重;分配政策适当向个人倾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重视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

第九章 管理的权变观念

一、权变观念的涵义(辨析)

答: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核心内容在于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Y(管理方式)=F(管理环境)。

★二、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案例、论述)

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适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

(一)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一是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二是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三是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只有通过调整改革,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一要树立重视环境的观念,二要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三要树立改善环境的观念。同时还要有科学的适应环境的步骤(组织适应环境需经过环境预测、环境决策、环境对策、环境评价等4步骤)。

联系实际: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好的例子。

2、金融风暴,海尔做法:将客户调整外“老外”“老乡”,对老外这个市场提出“海外市场要升级”即海外市场升级品牌高端形象,日本三菱集团在金融危机中不堪压力退出市场,海尔集团抓住机遇在海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路飙升。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政策,深入农村市场。在金融危机中,权变观念最终使得海尔集团在金融危机的“冬天”中创造“春天”,实现持续发展。

三、权变观念在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辨析)

管理的权变观念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许多客观的因素。

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民主、分散的领导方式,权变观念认为,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其适用的领导方式;2.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领导方式,只有当领导者适应他所面临环境的情况之后,才可能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3.目标—途经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四种领导方式的优略,取决于权变因素,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领导方式同权变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考虑。

第十章 决策

一、决策的涵义(选择、判断)

狭义的决策是指行动方案的确定和决策,即“拍板定案”。广义的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理解决策概念要把握四个要点:(l)决策有明确的目的;(2)决策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4)现代决策一般是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决策的分类(选择、辨析)

1、按地位和期限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按条件和状态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的相同点:自然状态不确定。不同点是风险性决策时可以计算事情发生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而不确定性决策无法计算其发生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

3、按重复出现程序不同——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按层次不同——高层、中层、基层;按管理范围或性质不同——宏观决策、微观决策。

三、决策的地位和作用(选择、辨析)第一点重点掌握

1.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由决策和行为两部分组成,只有行为的选择,没有具体的行为,构不成管理;况且不准备实施的决策也是毫无意义的。

2.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和效率。管理决策实际上是管理行为的选择,管理行为则是管理决策的执行。

3.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

四、预测是决策的前提(选择、判断)决策要以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先导和依据,因此,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五、决策的原则。(选择、案例)

答:决策的原则是:

①情况明了原则(情况明了是进行决策的首要原则,要做到情况明了就必须重视信息,加强预测,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只有建立在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建立在可靠的预测基础上的决策,才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决策);

②系统思考原则;系统思考时进行决策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强调科学决策必须考虑整个系统与其相关联的系统以及构成各个系统的相关环节,进行系统思考,

加以综合分析。系统思考还要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事物的发展。

③科学可行原则;科学可行原则要求决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按人的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决策是实施的,因此必须切实可行,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其可行性和优化程度。

④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倾听不同意见,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集体决策在决策班子中实行严格的民主集中制。

六、决策的程序:(案例)

1.摆明问题。摆明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决策能够准确、及时地抓住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实际问题针对性十分强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决策就会是正确的,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问题确定的准,就为合理确定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四个基本要求是:一是目标必须是单义的;二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标准;三是明确目标的主客观约束条件;四是在存在多目标的情况下,应对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去掉无法达到的目标和从属的子目标,合并相同的目标,形成综合目标,以减少目标数量;要根据各目标的重要性,分清主次。

3.拟订方案:应拟订多个方案,方案应符合整体详尽性和互相排斥性的基本要求。

4.方案评估: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效益和效应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社会心理效应分析。二是防范性分析。包括分析估计决策方案执行后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或其它不良后果以及分析防范如何设法使其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5.方案选优: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决策者要有正确的选优标准;二是决策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战略系统观念;三是决策者要正确处理与专家的关系;四是决策者要对自己的决策心理素质有自知之明,能有意地修正自己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偏差。

6. 跟踪决策。跟踪决策是对决策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应客观地回溯分析,找出失效的真正原因;二是进行跟踪决策必须既慎之又慎又当机立断;三是跟踪决策要特别考虑心理效应。

七、决策的准则(辨析):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核心是择优。

辨析题: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答:错。西蒙从“决策人”和“有限理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西蒙认为,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需要决策者可提供的方案及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的后果要能排出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由于决策者在认知能力和时间、经费、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提出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并不是因为最优化不好,而是因为现实中难以达到,即使达到往往也要花费很大的代价。 “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第十一章 计 划

一、计划的效率性(辨析)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简言之,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并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整的佳话,才能体现计划的效率。

二、计划的种类与内容(选择)

1、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等类型。

2、按计划的管理形式分类:指令性计划(特点:强制性、权威性、行政性、间接市场性)和指导性计划(特点:约束性、灵活性、间接调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制定的经济计划,大都是指导性计划。

三、计划指标的涵义(选择):所谓计划指标,是指计划任务的具体化,是计划任务的数量表现。一定的计划,通常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的。

四、计划编制的原则(辨析、多选)

计划是主观性的东西,计划制定的好坏,取决于它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统筹兼顾原则;重点原则;弹性原则;瞻前顾后、综合平衡原则;群众性原则;计划修正原则。

第十二章 实施

一、实施的特点(多选):实施是介于决策、计划和管理对象之间的中间环节。特点包括目标性、实务性、创新性(实施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地执行决策、计划。它需要参与实施的人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二、实施的作用(判断):①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②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决策计划是管理者的根本性工作,实施是经常性的工作)③实施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p207)

三、协调的涵义(判断):协调就是协商问题和调节关系。管理中协调是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协调和指挥的联系与区别:协调和指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指挥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即被管理者;而协调不仅仅是对人,还包括财和物。人是协调对象中最重要的因素。

(2)协调是对不统一、有偏差之类现象和情况的处理,其直接目的是改善各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实现各要素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关系;但指挥并不单纯着眼于改善联系状况,实现良好配合,还包括力量的部署、前进的方向和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3)指挥可以用于协调,可以具有协调的意义;协调往往可以通过指挥得到实现,协调又利于提高指挥的有效性。

四、协调的方式方法(多选、案例):1、召开会议协调2、个别谈心通气3、调整组织机构(主要方法是按照职能分工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的精简合并。有时也可能由于缺少某一机构而导致各方面不能很好协调的现象,对此应增设一个机构才行)4、调整人员。

五、激励的涵义与作用(论述)

激励的涵义: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激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二是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并吸引所需人才。三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激励的方式包括:1、尊重激励2、磋商激励3、沟通激励4、赞扬激励5、奖惩激励。(奖与罚中,要以奖励为主,奖励的类型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惩罚的类型有批评、检讨、外分及经济制裁、

法律惩办等)6、榜样激励7、表率激励8、目标激励。

注意:联系实际谈谈在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方式?(论述题)

例1:西蜀孔明北伐时,因马谡不听他的调动,擅自作主,因此败北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才气过人,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但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还是忍痛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请求自贬三等,承担失败之责,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运用了奖惩激励以及表率激励,所以有过必罚,不能优柔寡断,感情用事,从此蜀军上下,再也不敢违命。

例2: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后,取消了大部分现金奖金,而是以股权奖励代替。近年来苹果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很多高管也因此身家倍增。而1997年后乔布斯每年只拿1美元的象征性工资,2003年以来不接受公司的任何奖金和期权奖励。值得注意的是,据苹果今年1月7日提交的文件显示,乔布斯也仅持有554.6万股股票,比例约为0.6%。这个例子说明奖励的激励效果,同时股权奖励效果好于奖金激励,让员工拥有归属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乔老爷子自己不接受,体现了榜样和表率激励效果。

第十三章 监督

一、监督的涵义(判断)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监督的功能(选择)从监督的涵义出发,监督具有制约(确定了监督的范围)、参与(指出了监督的过程)、预防(监督的重点)与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功能,为监督提供依据)四项功能。

三、监督的基本原则。(辨析、选择)

答:监督的基本原则是:①目的性原则;②客观性原则;③异体监督原则;④超前监督原则;⑤经济性原则。

异体监督是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以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异体监督要处理好以下权力关系问题:1、权力对权力,即对监督主体授予一定的权力(没有权力的监督主体总是难以有效地监督有权的监督主体)

2、必须大权力对小权力,否则缺乏权威和有效性。3、运用大权监督小权,必须注意监督的公正性。

超前监督原则:监督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防,为充分发挥该项功能的作用,就要

遵循超前监督的原则。

四、审计监督(辨析)

审计监督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国家财经纪律、制度、政策、法令规定为标准,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检查、约束控制的管理活动。审计监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1、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干扰,极具权威2、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在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资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辨析题:审计监督和银行、财政等监督一样都是某一方面的监督。

答:错。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其他经济监督都是对国民经济某一方面、某一环节实行监督。审计监督,不仅包括对社会各种经济行为的监督,而且还要对国家机关、管理部门及各种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和再监督。因此,审计监督在宏观调控方面,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政策、法令条文等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在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资金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四章 评价

一、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选择)

答:评价是反馈原理和封闭原理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具有以下主要作用:(1)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

(2)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①通过评价活动,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付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②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③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④评价活动在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在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中的评价活动。

二、评价的原则(选择)1、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2、客观性原则,在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3、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

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

第十五章 现代管理方法综述

一、经济方法的特点(选择、判断)①调节对象的利益性;②调节作用的间接性(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以间接管理为主要方式的管理);③调节手段的灵活性。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选择、判断)①权威性(行政方法的运用要以行政组织或行政领导具有一定的权利和威信,下级行政组织对上级行政组织的无条件服从为前提,建立在法定和民主、科学行使的基础上);②直接性(也要考虑调节利益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③垂直性(在垂直隶属的管理关系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只是自上而下的下达命令、指示、决议或自下而上的请示、报告等)。

三、行政方法的局限性:(判断或辨析)

①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使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②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甚至造成决策和计划失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否定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而在于把过去以行政本位、长官本位的资源配臵方式改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资源配臵方式)

③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为避免和克服上述可能产生弊病,在运用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①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②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③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四、社会心理方法的涵义(判断):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对人们的社会心理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分析,按照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性,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社会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是指存在于各种心理现象中的一些稳定、必然的内在联系,它表现为大量社会心理现象的可重复性,包括:需求——动机——行为规律、期望规律、被社会认同规律、非正常组织发展规律)

五、在管理中掌握和应用数量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辨析)

1.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定

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2.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而适用的管理技术

3.应当坚持各种数量分析方法的配套应用,发挥其综合功能

辨析题: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答: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而且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因此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按照质、量、度的顺序进行,即从质的研究出发,通过量的分析,达到对度的把握。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

第十六章 现代管理技术

一、预测技术(多选):预测技术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定性预测主要指各种调查方法,如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专家意见调查等。定量预测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因果关系分析预测(相关分析预测)。

二、决策技术(选择):定量决策技术是现代决策的必备工具,包括确定型决策技术、风险型决策技术、不确定型决策技术。

三、控制的含义与基本原理(选择、判断):从一般意义上说,控制是控制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

管理中的控制则是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控制机制和控制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在管理中形成控制活动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没有目的或目标就无所谓控制;第二,受控客体必须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反之,就谈不上控制;第三,控制主体可以在被控客体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

控制过程可以分为开环控制(受控客体不对控制主体产生反作用的控制过程,不存在反馈回路)和闭环控制(存在反馈闭合回路的控制,管理中所实行的控制多是闭环控制)两种。

四、控制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管理中的控制主要是反馈控制或闭环控制。包括①定值控制(预期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常量反馈控制,国家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控制一般都是定值控制)②程序控制(预期值是一个预先知道的时间控制程序的反馈控制,例如投资对GDP增长的控制)③超前控制(也称预先控制,具有事先预防

功能)④过程控制(也称自动控制,多用于生产中的自动操作系统)⑤优化控制(只能是相对的或满意的控制)⑥自组织控制

第十七章 管理艺术

一、用人艺术(论述)

★题型:联系实际谈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答:用人艺术主要有:一是用人先要选好人;二是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三是充分信任,尊重关心;四是善于激励,赏罚分明;五是合理搭配,整体效能。

①用人先要选好人。A、选人的路线和标准。应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标准。“德”一般是指干部思想品质和行为表现, “才”是指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德与才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离开了德,才就失去了正确方向,没有才,德就成为空的东西。B、选人的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在选拔人才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广大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具体选人方法要依选人的目的,选人的对象、时间、环境等具体情况决定。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当注意群众意见,注重调查研究,同时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

②用人所长、扬长避短。管理者必须讲究用人之道,应当胸怀宽广,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扬长避短。为很好地用人之长,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职工最能做什么,在哪些方面最具发展潜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管理者应帮助职工认识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充满信心,同时给他们学习锻炼和发挥长处的机会。下面几点值得注意:A、对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影响其长处发挥的短处,不必苛求。B、对影响人才长处发挥的短处,要采取措施,防止副作用的产生。C、对严重影响工作的致命短处,要采取果断措施,避免其给事业带来危害。

③充分信任、尊重关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用人问题上,最忌讳的是既让人工作,又对人不放心,把着手不敢放。给下属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人受到巨大精神鼓舞,激发其自尊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上级信任下级,下级也会信任上级,就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谐一致地行动。注意尊重职工,在人格上要与下级平行相处,决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得到尊重,会产生一种向心力。管理者在用人的同时要关心人、体贴人。关心既包括生活上的问寒问暖,解

决困难,更包括政治上的关心爱护。得到关心会感到温暖,这种温暖的感受会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④善于激励,赏罚分明。激励可以挖掘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可以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并吸引所需人才,可以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自如运用好各类激励办法,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中要注意考核人们的实绩,根据实绩进行分明的赏罚。在奖罚问题上,要注意赏罚分明,公平对待,切不能在赏罚问题上徇私情,凭个人恩怨办事。

⑤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用人时要从整体出发,在合理设臵机构,精心设计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合理搭配人才。人才的整体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通常可从专业、年龄、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考虑,力求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形,能力结构可以互相补充,心理素质比较协调。

(注:联系实际可以按上述五种形式进行全面论述,也可以对其中一种形式进行重点论述,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形式进行论述)。

现代管理学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

导言部分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的概念与特征。(选择、辨析)

答: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P5)

管理的特征:①二重性;②目的性;③人本性;④综合性;⑤创新性;⑥艺术性。(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

辨析题: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答:错。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和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不以社会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毕竟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在任何社会中,管理不但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管理之所以具有二重性的重要原因。

辨析题: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

答:错。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研究总结出管理的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一般程序和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只有按照这些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办事,才能达到管理目标,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我们之所以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主要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因素,而且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不仅有稳定性的因素,而且还有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的“硬”因素,而且还有观念性、文化性的“软”因素。影响管理的因素的这种复杂多变性,就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

二、管理规律(选择、判断)

管理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管理规律至少包括共有规律、派生规律、特殊规律和技巧性规律等类型。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现代管理的一般原

理。

管理的共有规律、派生规律、技巧性规律

答: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域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其中主要有:(1)管理的循环规律。(2)管理的人本规律。(3)管理的择优规律。(4)管理的组织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

派生规律主要指从共有规律中派生出来的规律,比如从人本规律中派生出的利用非正常组织和不断满足人的需求规律,从组织规律中派生出的控制幅度规律、协调统一规律、信息传递规律。

技巧性规律指部分管理方法和技巧,如泰罗提出的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还有ABC分析法、网络计划技术、投入产出发等。

(辨析)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答:错。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

三、现代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的区别(辨析)

现代管理学只是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它不是泛泛研究管理规律,而是专门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

现代管理学是领域管理学、业务管理学的指导,而领域管理学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业务管理学是对专项职能、专门业务和艺术的研究,有些属于通用的部分经过抽象可以纳入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不能通用的则不能纳入。

第一章 管理主体

一、管理主体的特征(辨析)

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权力(支配权、法定权、继承权、影响权,法定权相对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二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号召能力,最主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

辨析题: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答: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

二、管理者的素质(判断、论述)

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不同层次、领域的应具有不同素质,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管理者的素质的包括以下内容:

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拥护改革、开放;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人民的公仆。

2.品德素质: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3.知识素质: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管理者来说,既要是精通本专业管理的“专才”,又是博学识广的“通才”。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思维敏捷、举一反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4.业务素质:主要是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一个决策者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预见性,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决策问题。其次是具有丰富的经验,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能够博采众长、择优决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是知人善任能力。所谓知人,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所谓善任,就是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即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之所以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有关。一个管理者只有眼光敏锐、事业心强、胸怀坦荡宽阔,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否则是难以做到的。

③是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者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必须要有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

要在管理中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理解人。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管理不断达到预定目标。

④是开拓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和开拓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否则,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就不能发挥管理的效能。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班,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联系实际:作为全球最佳ceo,苹果电脑创办人乔布斯的传奇,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对乔布斯的了解中不难发现他的几项个人特质,比如“专注”、“完美主义”、“精英主义”、“专制”等等。乔布斯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财富》眼中“美国最粗暴的老板”,吉姆〃科林斯称他为“商界贝多芬”,硅谷称他为“电脑业的首席创新总监”,《经济学人》则将乔布斯比做伟大的皇帝拿破仑……有人评价乔布斯兼具想象力、战略眼光和对细节敏感。消费者无不为苹果的细节设计感到惊讶,而这也正是对细节狂热追求的乔布斯所擅长的。

三、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选择)

答: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有:①直线制(适用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单位);②职能制(容易形成多头管理,不符合统一指挥原则);③直线职能制(直线参谋制,是上述二者的结合,容易产生对职能机构的职权不够重视的倾向,可以考虑适度授权);④矩阵制(目标规划制,是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增加横向领导机构,缺点是产生双重领导,适用于各方面专业人员参加完成的项目或业务);⑤事业部制。(是目前西方国家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机构形式)

四、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多选、辨析)

答: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有:①目标为中心,职能为依据;②责权利相一致;③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当(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所以,在管理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要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④任人唯贤,择优录用;⑤精简效能。

五、管理职能的类型:(选择、判断)

管理职能产生于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有管理活动必然也就有管理职能。

1916年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类。

总体而言,管理职能由粗到细,由少到多;由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第二章 管理客体

一、管理客体的概念及特征(选择)

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只有与一定管理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能称为管理客体。作为管理客体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有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规律。

管理客体的特征是:①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②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③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④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最后,还要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为前提。

辨析题: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P47。

答:对。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使许多过去只能凭感性经验管理的客体,变为科学管理的对象,是原来不被认识、力所不及的客体,变为可以认识、可以管理的对象。由此可见,管理客体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选择):(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3)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三、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辨析):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

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资金、时间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四、共有经济规律(选择、辨析)

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主要有: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这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②价值规律,这是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中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尽兴交换即等价交换),这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遵循的规律。③其它,如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规律、物质利益规律、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供求规律,规模经济规律等。

第三章 管理目标

一、管理目标的涵义及作用(辨析、论述)

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是达到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凝聚、导向、激励、评价)。具体是:(1)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就必然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管理目标可以是共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会统一人们的思想;(2)导向作用;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中管理目标既对人们总的努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到指导作用。(3)激励作用,目的激励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后,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目标实现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实现,同时也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息去承担新的任务。(4)评价作用。管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

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一作用不仅适用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工作成绩的衡量,而且也适用于对个人政绩的衡量。

联系实际:继续以乔布斯举例,苹果公司在其创业初期员工们每周的工作时间不止80小时或90小时,这种狂热的工作情绪不是出于公司的某项强制性规定,反而来源于工作本身的乐趣与挑战性,员工们为改变人们对个人电脑的看法这一理想而不断奋斗。研发出第一代苹果电脑的团队曾经像奴隶一般工作长达3年,他们依旧热爱那种每周工作90小时的生活。因为乔布斯让他们相信,他们所设计的电脑将会改变整个产业,整个时代,他们是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艺术家,他们将无可取代。乔布斯用“为了改变世界”的苹果哲学来影响员工,令员工认为这是一项事业,而非职业。改变世界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正是因为这个目标,苹果员工痛苦并快乐着。这个事例可见目标的巨大作用。

二、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选择题、论述)

1.科学预测的原则。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因为只有进行弹的预测,才能准确地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响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

2.民主参与的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不应只是领导者,管理者的事,还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发动群众参与目标的制定,不仅可以听取群众要求,集中群众智慧,从而增强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贯彻和执行。

3.方案选优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方案选优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学决策和可行性研究,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所谓满意,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第一,目标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目标要有先进性,即要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目标要有可行性,即要切合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由于以上

原因,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必须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要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

联系实际:

三、目标管理特点及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主要区别(辨析)

目标管理是与传统管理不同的一种管理办法(古典管理侧重以工作为中心,行为科学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结合),它是一种综合了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职工能力充分开发基础上的,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2)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

第四章 管理信息

一、管理信息的特征(多选)①有用性(体现在时间及时、数量适当、质量上的准确和适用);②综合性(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③经济性(效率和效益的观念,是每一管理环节都应树立的观念);④共享性。(P75)

二、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辨析):从管理系统的角度看,信息是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介质。离开了信息,既不能有管理系统的存在,也不能有管理活动的存在。(P76)

第五章 管理的人本观念

★一、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论述)

管理人本概念的的涵义: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具体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一是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管理中要把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管理中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从而纳入管理要求的最高目标。三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管理客体,也包括管理主体;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 “人”,组织的 “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指所有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涉及人的各种存在方式的、整体的人本观念。四是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人在需要和本性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因此,在人本理论研究中,虽可大胆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作为管理客体的要素有人、物质、科技、信息、时间、空间、观念等,其中人是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管理主体是管理目标的提出者,管理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指挥者、协调者和人员选拔配备者,总之管理者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因此,管理者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

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管理中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财物的关系等,其中决定性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

5. 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联系实际)

事例:“惠普之道”是以人为本的典型案例,是惠普成为世界五百强的主要精神支柱。惠普文化的核心是经久不变的价值观,即一套坚定的信念:信任和尊重个人;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与正直;依靠团队精神来达到我们的目标;鼓励灵活性和创造性。惠普文化造就了惠普在业界的良好信誉,在硅谷,有大批的公司老板在惠普工作过,深受惠普之道的熏陶,甚至有人认为惠普在某种意义上影响造就了硅谷。

体现惠普之道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对员工尊重和信任:灵活工作时间、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容忍个人的不同需要、从内部提拔人员、不解雇一个人的承诺、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坚持高薪金和高福利的政策以及野餐会等等。

二、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多选):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2、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观念(知识是人才的基础,人才是知识的人格化)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4、“人和第一”的观念

三、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多选)

答: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①正确确定人的假设理论,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科学管理学派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行为科学——社会人、决策理论学派——决策人、管理人、权变理论学派——复杂人);②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是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③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④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实行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六章 管理的系统观念

一、管理系统观念的涵义与内容(辨析)

管理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管理效果的概念。系统观念内容包括:整体观念、动态观念、开放观念、层次观念和信息观念。

二、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多选)

答: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1)它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效果;(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最优化;(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一定的任务,并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付给报酬。

三、管理的整体观念(辨析)

(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

(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要素的变化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要素和局部的变化。因此,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在计划中搞好综合平衡,在实施中

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第七章 管理的择优观念

一、管理择优观念的主要内容(多选)1、质量第一的观念(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并不是忽视数量的重要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2、时间第一的观念(追求效率观念)3、效益第一(多方面表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4、人才第一的观念(把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工作放在一切管理工作的首位,把培养人、发展人,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管理的目的之一)

二、管理的择优原则(辨析)。

答:管理的择优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全面比较原则。(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管理的整体优化,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管理的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优化要以局部有化为基础,局部优化要以整体优化为前提。但是整体优化往往不一定是局部优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局部优化的综合。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量的要求。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而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工具。

第八章 管理的战略观念

一、战略和战略观念的涵义(选择)

战略泛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谋划。

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二、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选择、论述)

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目的性。在管理中确立战略观念,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能使整个管理系统具有确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二是能够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合理配臵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三是能够使管理主体根据未来而控制现在,激励现在,尽力去实现未来目标。

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每一层级管理系统都有一个立足于环境,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为此,各层级管理主体都面临着从单纯执行者向决策指挥者,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种转变,要求管理主体确立战略观念,审时度势,及时实行战略指导,协调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主体是否确立战略观念,有无进行战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是导致管理者素质与才能差异的重要原因。(区别帅才和将才的主要标志)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长远看问题,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亲自研究发展战略问题,使战术服从于战略,近期服从于未来。必须指出的是,强调从战略角度看问题,并不是不干实事,恰恰是为了求得全面均衡发展,使各种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

联系实际:

三、战略任务的分类。(选择、辨析)

答:战略任务分类:(1)现代化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为战略任务)。(2)赶超战略(以赶超一定发展水平的国家为战略任务)(3)跨越式战略(超越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直接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4)富民战略(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直接目标和主要任务,特点:积累率不宜过高,非生产性投资有一定比重;分配政策适当向个人倾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重视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

第九章 管理的权变观念

一、权变观念的涵义(辨析)

答: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核心内容在于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可表示为:Y(管理方式)=F(管理环境)。

★二、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案例、论述)

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适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

(一)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一是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二是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三是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只有通过调整改革,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一要树立重视环境的观念,二要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三要树立改善环境的观念。同时还要有科学的适应环境的步骤(组织适应环境需经过环境预测、环境决策、环境对策、环境评价等4步骤)。

联系实际: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好的例子。

2、金融风暴,海尔做法:将客户调整外“老外”“老乡”,对老外这个市场提出“海外市场要升级”即海外市场升级品牌高端形象,日本三菱集团在金融危机中不堪压力退出市场,海尔集团抓住机遇在海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路飙升。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政策,深入农村市场。在金融危机中,权变观念最终使得海尔集团在金融危机的“冬天”中创造“春天”,实现持续发展。

三、权变观念在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辨析)

管理的权变观念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许多客观的因素。

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民主、分散的领导方式,权变观念认为,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其适用的领导方式;2.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领导方式,只有当领导者适应他所面临环境的情况之后,才可能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3.目标—途经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四种领导方式的优略,取决于权变因素,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领导方式同权变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考虑。

第十章 决策

一、决策的涵义(选择、判断)

狭义的决策是指行动方案的确定和决策,即“拍板定案”。广义的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理解决策概念要把握四个要点:(l)决策有明确的目的;(2)决策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4)现代决策一般是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决策的分类(选择、辨析)

1、按地位和期限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按条件和状态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的相同点:自然状态不确定。不同点是风险性决策时可以计算事情发生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而不确定性决策无法计算其发生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

3、按重复出现程序不同——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按层次不同——高层、中层、基层;按管理范围或性质不同——宏观决策、微观决策。

三、决策的地位和作用(选择、辨析)第一点重点掌握

1.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由决策和行为两部分组成,只有行为的选择,没有具体的行为,构不成管理;况且不准备实施的决策也是毫无意义的。

2.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和效率。管理决策实际上是管理行为的选择,管理行为则是管理决策的执行。

3.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

四、预测是决策的前提(选择、判断)决策要以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先导和依据,因此,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五、决策的原则。(选择、案例)

答:决策的原则是:

①情况明了原则(情况明了是进行决策的首要原则,要做到情况明了就必须重视信息,加强预测,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只有建立在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建立在可靠的预测基础上的决策,才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决策);

②系统思考原则;系统思考时进行决策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强调科学决策必须考虑整个系统与其相关联的系统以及构成各个系统的相关环节,进行系统思考,

加以综合分析。系统思考还要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事物的发展。

③科学可行原则;科学可行原则要求决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按人的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决策是实施的,因此必须切实可行,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其可行性和优化程度。

④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倾听不同意见,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集体决策在决策班子中实行严格的民主集中制。

六、决策的程序:(案例)

1.摆明问题。摆明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决策能够准确、及时地抓住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实际问题针对性十分强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决策就会是正确的,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问题确定的准,就为合理确定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四个基本要求是:一是目标必须是单义的;二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标准;三是明确目标的主客观约束条件;四是在存在多目标的情况下,应对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去掉无法达到的目标和从属的子目标,合并相同的目标,形成综合目标,以减少目标数量;要根据各目标的重要性,分清主次。

3.拟订方案:应拟订多个方案,方案应符合整体详尽性和互相排斥性的基本要求。

4.方案评估: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效益和效应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社会心理效应分析。二是防范性分析。包括分析估计决策方案执行后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或其它不良后果以及分析防范如何设法使其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5.方案选优: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决策者要有正确的选优标准;二是决策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战略系统观念;三是决策者要正确处理与专家的关系;四是决策者要对自己的决策心理素质有自知之明,能有意地修正自己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偏差。

6. 跟踪决策。跟踪决策是对决策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应客观地回溯分析,找出失效的真正原因;二是进行跟踪决策必须既慎之又慎又当机立断;三是跟踪决策要特别考虑心理效应。

七、决策的准则(辨析):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核心是择优。

辨析题: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答:错。西蒙从“决策人”和“有限理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西蒙认为,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需要决策者可提供的方案及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的后果要能排出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由于决策者在认知能力和时间、经费、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提出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并不是因为最优化不好,而是因为现实中难以达到,即使达到往往也要花费很大的代价。 “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第十一章 计 划

一、计划的效率性(辨析)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简言之,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并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整的佳话,才能体现计划的效率。

二、计划的种类与内容(选择)

1、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等类型。

2、按计划的管理形式分类:指令性计划(特点:强制性、权威性、行政性、间接市场性)和指导性计划(特点:约束性、灵活性、间接调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制定的经济计划,大都是指导性计划。

三、计划指标的涵义(选择):所谓计划指标,是指计划任务的具体化,是计划任务的数量表现。一定的计划,通常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的。

四、计划编制的原则(辨析、多选)

计划是主观性的东西,计划制定的好坏,取决于它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统筹兼顾原则;重点原则;弹性原则;瞻前顾后、综合平衡原则;群众性原则;计划修正原则。

第十二章 实施

一、实施的特点(多选):实施是介于决策、计划和管理对象之间的中间环节。特点包括目标性、实务性、创新性(实施并不是单纯地、机械地执行决策、计划。它需要参与实施的人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二、实施的作用(判断):①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②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决策计划是管理者的根本性工作,实施是经常性的工作)③实施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p207)

三、协调的涵义(判断):协调就是协商问题和调节关系。管理中协调是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协调和指挥的联系与区别:协调和指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指挥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即被管理者;而协调不仅仅是对人,还包括财和物。人是协调对象中最重要的因素。

(2)协调是对不统一、有偏差之类现象和情况的处理,其直接目的是改善各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实现各要素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关系;但指挥并不单纯着眼于改善联系状况,实现良好配合,还包括力量的部署、前进的方向和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3)指挥可以用于协调,可以具有协调的意义;协调往往可以通过指挥得到实现,协调又利于提高指挥的有效性。

四、协调的方式方法(多选、案例):1、召开会议协调2、个别谈心通气3、调整组织机构(主要方法是按照职能分工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的精简合并。有时也可能由于缺少某一机构而导致各方面不能很好协调的现象,对此应增设一个机构才行)4、调整人员。

五、激励的涵义与作用(论述)

激励的涵义: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激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二是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并吸引所需人才。三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激励的方式包括:1、尊重激励2、磋商激励3、沟通激励4、赞扬激励5、奖惩激励。(奖与罚中,要以奖励为主,奖励的类型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惩罚的类型有批评、检讨、外分及经济制裁、

法律惩办等)6、榜样激励7、表率激励8、目标激励。

注意:联系实际谈谈在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方式?(论述题)

例1:西蜀孔明北伐时,因马谡不听他的调动,擅自作主,因此败北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才气过人,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但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还是忍痛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请求自贬三等,承担失败之责,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运用了奖惩激励以及表率激励,所以有过必罚,不能优柔寡断,感情用事,从此蜀军上下,再也不敢违命。

例2: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后,取消了大部分现金奖金,而是以股权奖励代替。近年来苹果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很多高管也因此身家倍增。而1997年后乔布斯每年只拿1美元的象征性工资,2003年以来不接受公司的任何奖金和期权奖励。值得注意的是,据苹果今年1月7日提交的文件显示,乔布斯也仅持有554.6万股股票,比例约为0.6%。这个例子说明奖励的激励效果,同时股权奖励效果好于奖金激励,让员工拥有归属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乔老爷子自己不接受,体现了榜样和表率激励效果。

第十三章 监督

一、监督的涵义(判断)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监督的功能(选择)从监督的涵义出发,监督具有制约(确定了监督的范围)、参与(指出了监督的过程)、预防(监督的重点)与反馈(是监督的一项重要功能,为监督提供依据)四项功能。

三、监督的基本原则。(辨析、选择)

答:监督的基本原则是:①目的性原则;②客观性原则;③异体监督原则;④超前监督原则;⑤经济性原则。

异体监督是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以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异体监督要处理好以下权力关系问题:1、权力对权力,即对监督主体授予一定的权力(没有权力的监督主体总是难以有效地监督有权的监督主体)

2、必须大权力对小权力,否则缺乏权威和有效性。3、运用大权监督小权,必须注意监督的公正性。

超前监督原则:监督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预防,为充分发挥该项功能的作用,就要

遵循超前监督的原则。

四、审计监督(辨析)

审计监督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国家财经纪律、制度、政策、法令规定为标准,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检查、约束控制的管理活动。审计监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1、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干扰,极具权威2、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在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资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辨析题:审计监督和银行、财政等监督一样都是某一方面的监督。

答:错。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其他经济监督都是对国民经济某一方面、某一环节实行监督。审计监督,不仅包括对社会各种经济行为的监督,而且还要对国家机关、管理部门及各种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和再监督。因此,审计监督在宏观调控方面,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政策、法令条文等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在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资金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四章 评价

一、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选择)

答:评价是反馈原理和封闭原理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具有以下主要作用:(1)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

(2)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①通过评价活动,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付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②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③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④评价活动在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在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中的评价活动。

二、评价的原则(选择)1、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2、客观性原则,在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3、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

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

第十五章 现代管理方法综述

一、经济方法的特点(选择、判断)①调节对象的利益性;②调节作用的间接性(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以间接管理为主要方式的管理);③调节手段的灵活性。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选择、判断)①权威性(行政方法的运用要以行政组织或行政领导具有一定的权利和威信,下级行政组织对上级行政组织的无条件服从为前提,建立在法定和民主、科学行使的基础上);②直接性(也要考虑调节利益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③垂直性(在垂直隶属的管理关系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只是自上而下的下达命令、指示、决议或自下而上的请示、报告等)。

三、行政方法的局限性:(判断或辨析)

①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使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②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甚至造成决策和计划失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否定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而在于把过去以行政本位、长官本位的资源配臵方式改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资源配臵方式)

③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为避免和克服上述可能产生弊病,在运用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①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②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③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四、社会心理方法的涵义(判断):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对人们的社会心理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分析,按照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性,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社会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是指存在于各种心理现象中的一些稳定、必然的内在联系,它表现为大量社会心理现象的可重复性,包括:需求——动机——行为规律、期望规律、被社会认同规律、非正常组织发展规律)

五、在管理中掌握和应用数量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辨析)

1.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定

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2.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而适用的管理技术

3.应当坚持各种数量分析方法的配套应用,发挥其综合功能

辨析题: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

答: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而且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因此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按照质、量、度的顺序进行,即从质的研究出发,通过量的分析,达到对度的把握。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

第十六章 现代管理技术

一、预测技术(多选):预测技术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定性预测主要指各种调查方法,如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专家意见调查等。定量预测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因果关系分析预测(相关分析预测)。

二、决策技术(选择):定量决策技术是现代决策的必备工具,包括确定型决策技术、风险型决策技术、不确定型决策技术。

三、控制的含义与基本原理(选择、判断):从一般意义上说,控制是控制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

管理中的控制则是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控制机制和控制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在管理中形成控制活动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没有目的或目标就无所谓控制;第二,受控客体必须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反之,就谈不上控制;第三,控制主体可以在被控客体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

控制过程可以分为开环控制(受控客体不对控制主体产生反作用的控制过程,不存在反馈回路)和闭环控制(存在反馈闭合回路的控制,管理中所实行的控制多是闭环控制)两种。

四、控制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管理中的控制主要是反馈控制或闭环控制。包括①定值控制(预期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常量反馈控制,国家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控制一般都是定值控制)②程序控制(预期值是一个预先知道的时间控制程序的反馈控制,例如投资对GDP增长的控制)③超前控制(也称预先控制,具有事先预防

功能)④过程控制(也称自动控制,多用于生产中的自动操作系统)⑤优化控制(只能是相对的或满意的控制)⑥自组织控制

第十七章 管理艺术

一、用人艺术(论述)

★题型:联系实际谈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答:用人艺术主要有:一是用人先要选好人;二是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三是充分信任,尊重关心;四是善于激励,赏罚分明;五是合理搭配,整体效能。

①用人先要选好人。A、选人的路线和标准。应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标准。“德”一般是指干部思想品质和行为表现, “才”是指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德与才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离开了德,才就失去了正确方向,没有才,德就成为空的东西。B、选人的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在选拔人才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广大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具体选人方法要依选人的目的,选人的对象、时间、环境等具体情况决定。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当注意群众意见,注重调查研究,同时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

②用人所长、扬长避短。管理者必须讲究用人之道,应当胸怀宽广,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扬长避短。为很好地用人之长,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职工最能做什么,在哪些方面最具发展潜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管理者应帮助职工认识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充满信心,同时给他们学习锻炼和发挥长处的机会。下面几点值得注意:A、对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影响其长处发挥的短处,不必苛求。B、对影响人才长处发挥的短处,要采取措施,防止副作用的产生。C、对严重影响工作的致命短处,要采取果断措施,避免其给事业带来危害。

③充分信任、尊重关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用人问题上,最忌讳的是既让人工作,又对人不放心,把着手不敢放。给下属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人受到巨大精神鼓舞,激发其自尊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上级信任下级,下级也会信任上级,就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谐一致地行动。注意尊重职工,在人格上要与下级平行相处,决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得到尊重,会产生一种向心力。管理者在用人的同时要关心人、体贴人。关心既包括生活上的问寒问暖,解

决困难,更包括政治上的关心爱护。得到关心会感到温暖,这种温暖的感受会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④善于激励,赏罚分明。激励可以挖掘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可以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并吸引所需人才,可以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自如运用好各类激励办法,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中要注意考核人们的实绩,根据实绩进行分明的赏罚。在奖罚问题上,要注意赏罚分明,公平对待,切不能在赏罚问题上徇私情,凭个人恩怨办事。

⑤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用人时要从整体出发,在合理设臵机构,精心设计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合理搭配人才。人才的整体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通常可从专业、年龄、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考虑,力求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形,能力结构可以互相补充,心理素质比较协调。

(注:联系实际可以按上述五种形式进行全面论述,也可以对其中一种形式进行重点论述,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形式进行论述)。


相关内容

  • 申论命题的创新与基本模式
  • 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的创新与基本模式 一.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的创新 200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的考试已于6月15日结束.今年安徽申论命题的创新性十分突出,在"推出新题型.提出新问法.作答新要求"三个方面显现出亮点. 试题总体以"上海等地对城市摊贩适度解禁&qu ...

  • 状元分享公考经验 重要
  • 分配复习时间,掌握复习技巧,短期收奇效 分配好复习时间 复习迎接考试首先要做一个很好的计划和安排,从行测来看,一般情况来看我们分两块:第一块,行测主体内容,这块很重视基础知识,比如说数学部分,逻辑部分,言语部分,资料部分,还有法律部分.这些是行测最基础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在两周时间内,通过看书 ...

  • 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 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

  • 历年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分析及答题技巧
  • 华图网校 考试真题资料中心 历年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分析及答题技巧 片段阅读这种题型在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从2003年引入这种题型以来,题量和分值比例逐年递增,考查能力和考查题型逐渐稳定并趋于成熟.虽然从题型角度讲,片段阅读信息量相对较少,难度并不大,但是从考查内容的角度我 ...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经验汇总
  • 目录 分析:<分析与评价>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2分析:2011年咨询工程师考试五科目之间的联系.......................... ...

  • 九年级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暨中考备考计划 清水初中 李军平 本学期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即将面临着严峻的中考,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拔考试,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迎接好这次中考就成为本学期教学的一个中心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内化 ...

  • 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 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chgwy.cn 2008-04-08 "省考"来源于"国考",因为"省考"以"国考"的精神为指导,试题的命制与"国考"一脉相 ...

  •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型备考指导
  •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型备考指导 (一)逻辑填空 逻辑填空题是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题型之一.这类题型在形式上,是从媒体报刊上选取一段文字,从中选取合适的词语,将其挖掉,然后根据原文中正确的词语设置干扰项,让考生从选项中找出填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通过对逻辑填空题的命题探究,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