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湖南商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办学理念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规模合理,生源质量稳居湖南省同批次院校前列。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遵循“厚德、博学、精明、自强”的校训,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设有17个教学院(部),4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经济学类9个,管理学类16个,法学类2个,文学类7个,理学类2个,工学类3个,艺术学类3个,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60%。通过持续努力,学校已形成符合办学定位、适应社会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在校生情况

2014年,学校招生专业总数41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招生),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4.96%。(见表1)。

表1 在校学生基本情况 普教成教函普教本硕士研专科授学生科生数 究生数 生数 数

13460 669 43 4921 成教业余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50 留学生 3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 14175 折合在校学生数 14695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94.96 注: 1、全日制在校学生数=普通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数+留学生数。

2、折合在校学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外省生源占比28.5%,外省生源报到率达到97.6%。本科招生计划3314人,实际录取本科新生3652,报到

3575人,报到率达到98%。

2014年学校在湖南生文科投档线557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取控制线56分,理科投档线511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取控制线69分。继续保持本科二批投档线在省内同类学校排名文理科均为第一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完全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教学投入逐年增长,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本科教学所需资源得到充分保证。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现状。截至2014年8月,学校有在编专任教师667人,其中正高职称者123人、副高职称者24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5.6%(见表2)。加上兼职教师135人(1个兼职教师折合为0.5个固定专任教师),合计教师数735个,生师比为19.99:1。

表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职称

人数

比例 正高 123 18.4% 副高 248 37.2% 中级 225 33.7% 初级 28 4.2% 未定职级 43 6.4%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者15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8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0.7%(见表3)。

表3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情况

学历

人数

比例 博士 157 23.5% 硕士 381 57.1% 学士及以下 129 19.3%

学校专任教师中,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师占37.3%(见表4),在123名教授和157名博士中,经济管理类职称和学历背景的教师占50%以上。 表4 专任教师学科结构

小计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667 141 108 52 61 106 19 44 79 哲学 14 艺术学 43

学校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1%,构成了教师队伍的绝对主体。与上年比较,中年教师比例有所增加,青年教师的比例有所下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9.2%,学校师资队伍稳健而不乏创新性,整体表现充满活力(见表5)。

表5 专任教师年龄及性别结构

专任老师

其中:女 合 计 667 360 29岁30-34及以下 岁 19 16 109 70 35-39岁 178 109 40-44岁 147 77 45-49岁 101 52 50-54岁 85 31 55-59岁 21 5 60-64岁 5 0 65岁及以上 2 0

2.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优化结构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之下,加大高端人才和具有国(境)外学习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专任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国家、省相关项目争取出国(境)进修、访学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年轻博士教师到高水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管理上不断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构建校、院两级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制订《湖南商学院“15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办法》、《湖南商学院高层次人才引智办法》,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全面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构建人才队伍的培养体系,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出台实施《湖南商学院内聘教师系列高、中级专业职务暂行办法》,对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学校内聘为高一级职称,进一步激励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在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中,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一线尤其是向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力度,为教师安心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3.主讲教师。学校主讲教师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建立有完备的主讲教师准入和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严格执行新进人员和新开课人员试讲制度,严把教学准入关。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校一直坚持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基本制度,规定年度基本教学工作量并进行严格考核。2014年度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任务的教授87名,占教授总数的75.65%,开设了199门课程,占全校开设课程

总门数的18.7%。未承担教学任务者,主要是在国内外进修、访学等原因。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逐年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819.7万元,占学费收入比例为61.04%,其中本科教学日常支出2973万元,生均2097.35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92.3万元,生均276.75元,本科实验经费149.3万元,生均105.33元,本科实习经费305.1万元,生均215.24元。

表6 2014年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项 目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二、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三、本科试验经费

四、本科实习经费

合 计 金额(万元) 2973 392.3 149.3 305.1 3819.7 生均(元) 2097.35 276.75 105.33 215.24 2694.67

2.教学用房。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28037.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03㎡(学生人数按14175人计算,下同)。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16810.7㎡,生均面积1.186㎡。可用教室220间(含多媒体教室123间),此外,学校建设有相当数量的语音教室、设计工作室、案例讨论室、录播教室、活动教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够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3.实践教学基地。截至2014年底,学校建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2个,其中,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8个。同时,学校拥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可以满足各专业实习、实训与实验课程的正常教学需要。

4.仪器设备。截至2014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71.6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483元。其中,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76.02万元,生均年增加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618元。

5.图书资料。截至2014年底,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近148.88万册,生均101.31册,2014年新增图书11.33万册,生均新增7.71册。数字资源的建设在我校图

书资源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我校拥有镜像电子图书67.02万册,购买了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可以在线利用超过100万种电子图书。订购中外文期刊共计1177种,其中中文期刊1139种、外文期刊38种,中外文期刊共计127886种,其中中文期刊103440种(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A、F、G、H、I、J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外文期刊24446种(美国经济学会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学数据库等)。

图书馆确保了足够的开放时间,一些库室每周开放达到98小时,数字资源做到了全年不间断地开放。开展面向全校的专题培训和预约培训,举办了“数字资源宣传月”活动,全年举行数字资源培训25场,共有45个班级1260多人次学生参加。

6.信息资源。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服务教学”的建网思路,建成了“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安全、稳定、高效的校园网络。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14人,年度信息化培训10人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核心层采用2台10万兆ME60-X8多业务核心路由交换机,汇聚层采用9台S5700系列交换机;校园网络覆盖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楼栋以及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网络信息点数5698个;我校租用电信100M 光纤二根,移动100M 光纤一根、200M光纤一根、1000M光纤一根、教育科研网2M 光纤一根,分别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教育网、中国移动实现了互通,总出口带宽达1.5G,实现了到所有骨干网络的高速访问;服务器系统数据量总和235351GB(含电子图书);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3658个;面向全校师生提供10余项基础网络服务,搭建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提供用户身份管理、认证管理、权限识别、网络防病毒、信息过滤和入侵检测等功能。学校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设了湖南教育平台信息系统、办公系统、教务系统、课程中心、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26套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高清视频点播、VPN等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适应社会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适度增设新专业,动态优化专业结构。2014年增设了税收学和新闻学,学校专业总数增加至42个。对生源不足、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学校实行了限招、停招、隔年招生等政策。专业结构和办学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建设水平。继续坚持“提升传统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扶持新办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推动各专业加强内涵建设。继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两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任务书设定的目标、内容进行改革和建设,两个专业均完成阶段性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顺利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加强新办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贸易经济和酒店管理专业顺利通过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的评估。进一步强化各级特色专业的建设,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和9个省级特色专业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学校开设课程1008门,其中专业课889门,公共必修课47门,公共选修课72门。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以实施2013版培养方案为契机,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等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是继续推进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014年,学校3门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低频电子线路、政治经济学)通过省教育厅的复核。至此,学校10门省级精品课程全部通过省教育厅复核。二是继续开展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在总结第一批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2014年,《会展实用英语》等7门课程被确定为第二批校级教学改革示范建设课程。三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学校组织完成了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搬迁至课程中心平台工作,并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在课程中心平台建立课程网站。目前,已有104门课程在课程中心台上建立了课程网站,上传资源总数1706个,平台访问量逾1万次。与此同时,开展了MOOC 课程利用与

建设的调研,计划2015年启动MOOC 课程建设计划,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改革教学模式。四是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受训人数105人。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教育厅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2014年,我校教师在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名教师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二等奖。同时,我校再次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在省教育厅2014年底举办了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我校共有25名教师提交作品28件。经初审、海选和专家评审三个阶段,我校共有六位教师分别获得高等教育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

(三)规范教材选用,建设高水平教材

坚持“选编结合,以选为主”的原则开展教材选用和建设。一是严格教材的选用管理,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2014年,“马工程”教材的使用率达到98%以上,公共课选用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的比率95%以上,专业主干课选用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的比率75%以上。二是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质量、有特色、填补空白的高水平教材。2014年,我校教师编写出版教材11本,由柳思维教授主编的《贸易经济学》和曾强聪教授主编的《软件工程原理与应用》教材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三是进一步健全教材评价体系。继续执行“教与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对课程选用质量评价良好。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在2013年基础上,更新并优化实验课程35门、实验项目160项,进一步完善了由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四个层次”多个模块构成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完成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计算机基础公共实验平台项目、校园网主干网络扩容和升级项目、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商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等四个项目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并参与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

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申报,现代传媒与办公综合实验室项目、外语语言教学平台、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三个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的资助。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联合申报的“现代传媒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获得2014年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立项建设资助,“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得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立项建设资助,“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2014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项建设资助。

3.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指导。2014年,我校学生共有3200多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继续组织开展全校性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ERP 沙盘竞赛等,与此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计划。

4.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强化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利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查重检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升,编印了《湖南商学院2014届优秀毕业论文集》。

5.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14年度,学校继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KAB 创业基础》、《创业与实践》等课程,为36个班级1700余人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同时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包括GYB、SYB 在内的创业教育系列培训课程,培训学生900余人。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学校以承担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构建开放式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重点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方面,着重推动了“双导师制”、“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基地共建”等校企合作模式,得到兄弟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上,我校与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

分享。在国际合作方面,我校分别和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佛罗斯堡州立大学,就两校合作、教师互派、学生交换等事宜与该校签署了合作协议。2014年,我校组织12名学生顺利赴美学进行交换学习。与国际培训机构合作开设教改实验班,会计学专业继续开设ACCA 实验班,金融学专业开设了CFA 实验班。

(六)激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

通过加强项目申报辅导、将教学研究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指标体系,引导、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立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获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项。加强了立项项目结题管理,2014年,共有19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和13项校级课题通过结题验收,结项率达95%。

四、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课程教学考核,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一是坚持校领导联系教学院部制度、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每学期开学前,主要校领导及校院两级管理人员对本科教学准备工作进行集中检查,开学第一天,进行教学巡查并深入课堂听课,期末考试集中巡考。围绕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宿舍管理等主题召开校长办公会6次,有效解决了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校领导接待日活动14期,听取教师和学生建议意见,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二是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将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量与其职称评聘和待遇挂钩,将教改项目按科研项目计算科研工作量,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支持;设立教师教学能手、教师课堂竞赛、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教学奖励项目,引导教师精力投入教学。三是坚持把教学条件建设作为学校资源投入的重点,在确保经常性教学经费不断增长的同时,优先安排教学经费。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已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政策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校内自我评价,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

监控、全面评价、多元监督、考核激励、持续改进”的教学监控运行机制。一是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学校坚持对期初、期中、期末、节假日后开学课堂教学以及期末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等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师及学生的出勤、课堂教学、教学文件、教学档案、考场纪律、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等。常规教学检查贯穿教学全过程,基本达到了多层次、全方位监控目的。二是坚持学生为主体信息反馈机制。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制度,2014年,聘请了教学信息员300余名,累计反馈有效教学信息110余条,每学期按月收集教学信息并及时向全校进行情况通报,使许多教学问题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得以妥善处理,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校教学督导团坚持“既督又导,以督为主”的工作理念,以常规性督导和专项性评估为抓手,建立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向教学过程要质量。从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各方面通过巡查、听课、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督导。2014年度,教学督导校级督导人员累计听课1380节,抽查评议了各二级学院67位教师的授课,开展了课堂考勤、作业布置和批改、试卷命题情况等近5个专项检查,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了意见,并向全校通报6期督导简讯,为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四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湖南商学院听课制度,按照相关规定,校级领导每学期每人听课在4节以上;各二级学院(部)正副院长、书记及教务处、评建办科级以上干部每学期各听课8节以上;各二级学院(部)教务干事每学期各听课4节以上。同时各二级学院(部)认真组织本单位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三)强化课程教学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课程教学考核办法。本年度,进一步完善由学生网上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构成的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办法,坚持每学期组织对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评,通过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给予客观的阶段性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传递、交流、反馈教学信息。2014年,共评出优秀课275门。二是及时反馈教学评价信息。在重

视教师教学考评的同时,及时将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二级学院和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收集整理、反馈学生的建议和意见17213条。三是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评结论为优秀的教师,组织公开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当次课程教学考核综合排名为后10%的教师,要求二级学院(部)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对课程教学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的教师,取消该任课教师相应课程的授课资格。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创新,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学生学习效果好,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高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坚持定期评教与督导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抽测,并建立了教与学信息中心,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评教时,要求学生只有评教后才能选课。从学生评教和日常的巡查的统计数据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处在优良区间内,其中对教师教学态度评价为认真负责的达91.34%,认为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达90.28%,认为所学课程获得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程度高的达87.15%。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整体综合素质较高。2014年,我校学生共有3200多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继续组织开展全校性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ERP沙盘竞赛等,获湖南省第二十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非专业组个人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专业组个人一等奖2项;获湖南省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7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赛区三等奖3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赛区三等奖1项,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第九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应用开发类三等奖1项;获首届

湖南省大学生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共有43个校级、20个省级、6个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训练项目获立项资助。

2014届我校应毕业2545人,获毕业资格的2487人,毕业率为97.72%,获学位授予资格的2401人,学位授予率为94.34%。应届毕业生中有222名学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有54位同学考入武汉大学等985、211大学。同时,有40位同学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继续深造,考研情况最好的学院考研率达到21.43%。

(三)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好

2014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12%,截止2014年12月31日年度就业率为91.76%,初次就业率、年度就业率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根据对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省内和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等多个领域,主要从事经济与管理一线工作,相当一批毕业生毕业后很快成为各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行业领头雁,约75%的毕业生薪酬高于当地同层次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总的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高。其中在“个人诚信”、“爱岗敬业”、“谦虚好学”、“进取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工作质量”、“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评价优良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于我校毕业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个人素质三方面的综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1.67%、96.99%、98.03%。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过硬,专业素质较高,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和爱岗敬业精神,已然成为用人单位的广泛共识,毕业生赢得了“沉得下,用得上,素质高”的社会赞誉。

六、特色发展

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坚持、弘扬和深化商科教育特色,通过持续推进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有效途径,在商科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

(一)持续强化商科教育特色

1.积极推进与商科紧密相连的学科与研究基地建设。学校紧扣经济发展转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新常态下的热点问题,在两型社会建设、互联网经济、

流通产业与组织创新、廉政法制等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现已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与此同时,学校获得了一批省级以上的研究平台和实验室,学校现已经拥有8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发展基础平台厚实。

2.加强商科专业建设。学校立足于多年商科教育办学传统、学科优势和资源条件,加快商科专业体系与内涵建设,着力推进商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面向社会,优化结构,强化优势,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2/3的专业为商科类专业,同时,在发挥商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引导非商科类专业的合理布局,专业覆盖实现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全过程的特色专业链,凸显专业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现已经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一、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获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18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同时,积极推进专业的复合发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非商科专业中渗入商科教育元素,如法学专业坚持“法商结合”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商业文学教学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技术+市场”的思路构筑课程体系等,突出了商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特色。

3.深入推进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以从商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岗位就业能力递进式提升为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商科特色的培养,优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在全校商科类专业中重点建设了一批通开的商科类平台性课程,夯实学生商科基础,同时在非商科专业中开设经济学、管理学通论等通开性课程和商科类选修课程,培养非商科专业学生的商科素养;积极推进富有商科特色的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公共课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以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内容的互动;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实验室均对本科学生开放,并配备实验指导教师,并积极拓展和利用校外资源,建成200余个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现已拥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8个省级实践平台项目。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14年,学校进一步强化涵括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质量、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质量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并建立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教学考评多维覆盖,教学质量评价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现行教师教学评价模式,健全以学生为本、以成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出台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评价指导性意见,重点评价教师的授课与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教学服务水平。倡导并鼓励二级学院(部)实行教师教学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政策。

2.优化二级学院(部)教学工作考核方案。以校院两级管理推进为契机,以学校实施综合考核为平台,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部)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完善教学环节建设标准,加强专项检查和评估力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加强教学督导建设。修订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组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以督带导,督导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社会声誉日益扩大,同时,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加速创新发展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近年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有限的校园面积、单一的经费获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一方面将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政策上的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开源节流措施,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社会资源,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多渠道合作,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校友会、董事会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

(二)进一步提升师资教学能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学识水平、学缘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未曾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学习,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不足。

为此,学校将出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计划,将以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岗位业务及技能培训、咨询诊断服务、举办教学沙龙、业界挂职锻炼、海外交流访学等为路径,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为实践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提供多渠道锻炼机会,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湖南商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办学理念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规模合理,生源质量稳居湖南省同批次院校前列。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遵循“厚德、博学、精明、自强”的校训,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

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设有17个教学院(部),4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经济学类9个,管理学类16个,法学类2个,文学类7个,理学类2个,工学类3个,艺术学类3个,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60%。通过持续努力,学校已形成符合办学定位、适应社会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在校生情况

2014年,学校招生专业总数41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招生),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4.96%。(见表1)。

表1 在校学生基本情况 普教成教函普教本硕士研专科授学生科生数 究生数 生数 数

13460 669 43 4921 成教业余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50 留学生 3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 14175 折合在校学生数 14695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94.96 注: 1、全日制在校学生数=普通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数+留学生数。

2、折合在校学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外省生源占比28.5%,外省生源报到率达到97.6%。本科招生计划3314人,实际录取本科新生3652,报到

3575人,报到率达到98%。

2014年学校在湖南生文科投档线557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取控制线56分,理科投档线511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取控制线69分。继续保持本科二批投档线在省内同类学校排名文理科均为第一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完全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教学投入逐年增长,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本科教学所需资源得到充分保证。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现状。截至2014年8月,学校有在编专任教师667人,其中正高职称者123人、副高职称者24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5.6%(见表2)。加上兼职教师135人(1个兼职教师折合为0.5个固定专任教师),合计教师数735个,生师比为19.99:1。

表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职称

人数

比例 正高 123 18.4% 副高 248 37.2% 中级 225 33.7% 初级 28 4.2% 未定职级 43 6.4%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者15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8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0.7%(见表3)。

表3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情况

学历

人数

比例 博士 157 23.5% 硕士 381 57.1% 学士及以下 129 19.3%

学校专任教师中,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师占37.3%(见表4),在123名教授和157名博士中,经济管理类职称和学历背景的教师占50%以上。 表4 专任教师学科结构

小计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667 141 108 52 61 106 19 44 79 哲学 14 艺术学 43

学校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1%,构成了教师队伍的绝对主体。与上年比较,中年教师比例有所增加,青年教师的比例有所下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9.2%,学校师资队伍稳健而不乏创新性,整体表现充满活力(见表5)。

表5 专任教师年龄及性别结构

专任老师

其中:女 合 计 667 360 29岁30-34及以下 岁 19 16 109 70 35-39岁 178 109 40-44岁 147 77 45-49岁 101 52 50-54岁 85 31 55-59岁 21 5 60-64岁 5 0 65岁及以上 2 0

2.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优化结构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之下,加大高端人才和具有国(境)外学习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专任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国家、省相关项目争取出国(境)进修、访学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年轻博士教师到高水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管理上不断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构建校、院两级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制订《湖南商学院“15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办法》、《湖南商学院高层次人才引智办法》,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全面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构建人才队伍的培养体系,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出台实施《湖南商学院内聘教师系列高、中级专业职务暂行办法》,对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学校内聘为高一级职称,进一步激励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在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中,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一线尤其是向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力度,为教师安心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3.主讲教师。学校主讲教师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建立有完备的主讲教师准入和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严格执行新进人员和新开课人员试讲制度,严把教学准入关。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校一直坚持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基本制度,规定年度基本教学工作量并进行严格考核。2014年度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任务的教授87名,占教授总数的75.65%,开设了199门课程,占全校开设课程

总门数的18.7%。未承担教学任务者,主要是在国内外进修、访学等原因。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逐年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4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819.7万元,占学费收入比例为61.04%,其中本科教学日常支出2973万元,生均2097.35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92.3万元,生均276.75元,本科实验经费149.3万元,生均105.33元,本科实习经费305.1万元,生均215.24元。

表6 2014年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项 目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二、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三、本科试验经费

四、本科实习经费

合 计 金额(万元) 2973 392.3 149.3 305.1 3819.7 生均(元) 2097.35 276.75 105.33 215.24 2694.67

2.教学用房。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28037.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03㎡(学生人数按14175人计算,下同)。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16810.7㎡,生均面积1.186㎡。可用教室220间(含多媒体教室123间),此外,学校建设有相当数量的语音教室、设计工作室、案例讨论室、录播教室、活动教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够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3.实践教学基地。截至2014年底,学校建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22个,其中,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8个。同时,学校拥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可以满足各专业实习、实训与实验课程的正常教学需要。

4.仪器设备。截至2014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71.6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483元。其中,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76.02万元,生均年增加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618元。

5.图书资料。截至2014年底,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近148.88万册,生均101.31册,2014年新增图书11.33万册,生均新增7.71册。数字资源的建设在我校图

书资源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截至2014年底,我校拥有镜像电子图书67.02万册,购买了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可以在线利用超过100万种电子图书。订购中外文期刊共计1177种,其中中文期刊1139种、外文期刊38种,中外文期刊共计127886种,其中中文期刊103440种(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A、F、G、H、I、J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外文期刊24446种(美国经济学会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学数据库等)。

图书馆确保了足够的开放时间,一些库室每周开放达到98小时,数字资源做到了全年不间断地开放。开展面向全校的专题培训和预约培训,举办了“数字资源宣传月”活动,全年举行数字资源培训25场,共有45个班级1260多人次学生参加。

6.信息资源。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服务教学”的建网思路,建成了“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安全、稳定、高效的校园网络。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14人,年度信息化培训10人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核心层采用2台10万兆ME60-X8多业务核心路由交换机,汇聚层采用9台S5700系列交换机;校园网络覆盖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楼栋以及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网络信息点数5698个;我校租用电信100M 光纤二根,移动100M 光纤一根、200M光纤一根、1000M光纤一根、教育科研网2M 光纤一根,分别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教育网、中国移动实现了互通,总出口带宽达1.5G,实现了到所有骨干网络的高速访问;服务器系统数据量总和235351GB(含电子图书);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3658个;面向全校师生提供10余项基础网络服务,搭建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提供用户身份管理、认证管理、权限识别、网络防病毒、信息过滤和入侵检测等功能。学校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设了湖南教育平台信息系统、办公系统、教务系统、课程中心、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26套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高清视频点播、VPN等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适应社会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适度增设新专业,动态优化专业结构。2014年增设了税收学和新闻学,学校专业总数增加至42个。对生源不足、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学校实行了限招、停招、隔年招生等政策。专业结构和办学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建设水平。继续坚持“提升传统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扶持新办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推动各专业加强内涵建设。继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两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任务书设定的目标、内容进行改革和建设,两个专业均完成阶段性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顺利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加强新办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贸易经济和酒店管理专业顺利通过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的评估。进一步强化各级特色专业的建设,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和9个省级特色专业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学校开设课程1008门,其中专业课889门,公共必修课47门,公共选修课72门。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以实施2013版培养方案为契机,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等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是继续推进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014年,学校3门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低频电子线路、政治经济学)通过省教育厅的复核。至此,学校10门省级精品课程全部通过省教育厅复核。二是继续开展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在总结第一批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2014年,《会展实用英语》等7门课程被确定为第二批校级教学改革示范建设课程。三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学校组织完成了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搬迁至课程中心平台工作,并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在课程中心平台建立课程网站。目前,已有104门课程在课程中心台上建立了课程网站,上传资源总数1706个,平台访问量逾1万次。与此同时,开展了MOOC 课程利用与

建设的调研,计划2015年启动MOOC 课程建设计划,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改革教学模式。四是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受训人数105人。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教育厅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2014年,我校教师在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名教师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二等奖。同时,我校再次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在省教育厅2014年底举办了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我校共有25名教师提交作品28件。经初审、海选和专家评审三个阶段,我校共有六位教师分别获得高等教育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

(三)规范教材选用,建设高水平教材

坚持“选编结合,以选为主”的原则开展教材选用和建设。一是严格教材的选用管理,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2014年,“马工程”教材的使用率达到98%以上,公共课选用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的比率95%以上,专业主干课选用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的比率75%以上。二是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质量、有特色、填补空白的高水平教材。2014年,我校教师编写出版教材11本,由柳思维教授主编的《贸易经济学》和曾强聪教授主编的《软件工程原理与应用》教材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三是进一步健全教材评价体系。继续执行“教与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对课程选用质量评价良好。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在2013年基础上,更新并优化实验课程35门、实验项目160项,进一步完善了由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四个层次”多个模块构成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完成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计算机基础公共实验平台项目、校园网主干网络扩容和升级项目、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商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等四个项目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并参与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

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申报,现代传媒与办公综合实验室项目、外语语言教学平台、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三个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的资助。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联合申报的“现代传媒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获得2014年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立项建设资助,“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得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立项建设资助,“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2014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项建设资助。

3.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指导。2014年,我校学生共有3200多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继续组织开展全校性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ERP 沙盘竞赛等,与此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性实验计划。

4.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强化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利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查重检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升,编印了《湖南商学院2014届优秀毕业论文集》。

5.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14年度,学校继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KAB 创业基础》、《创业与实践》等课程,为36个班级1700余人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同时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包括GYB、SYB 在内的创业教育系列培训课程,培训学生900余人。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学校以承担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构建开放式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重点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方面,着重推动了“双导师制”、“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基地共建”等校企合作模式,得到兄弟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在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上,我校与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

分享。在国际合作方面,我校分别和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佛罗斯堡州立大学,就两校合作、教师互派、学生交换等事宜与该校签署了合作协议。2014年,我校组织12名学生顺利赴美学进行交换学习。与国际培训机构合作开设教改实验班,会计学专业继续开设ACCA 实验班,金融学专业开设了CFA 实验班。

(六)激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

通过加强项目申报辅导、将教学研究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指标体系,引导、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立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获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项。加强了立项项目结题管理,2014年,共有19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和13项校级课题通过结题验收,结项率达95%。

四、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课程教学考核,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一是坚持校领导联系教学院部制度、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每学期开学前,主要校领导及校院两级管理人员对本科教学准备工作进行集中检查,开学第一天,进行教学巡查并深入课堂听课,期末考试集中巡考。围绕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宿舍管理等主题召开校长办公会6次,有效解决了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校领导接待日活动14期,听取教师和学生建议意见,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二是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将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量与其职称评聘和待遇挂钩,将教改项目按科研项目计算科研工作量,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支持;设立教师教学能手、教师课堂竞赛、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教学奖励项目,引导教师精力投入教学。三是坚持把教学条件建设作为学校资源投入的重点,在确保经常性教学经费不断增长的同时,优先安排教学经费。通过以上举措,学校已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政策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校内自我评价,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

监控、全面评价、多元监督、考核激励、持续改进”的教学监控运行机制。一是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学校坚持对期初、期中、期末、节假日后开学课堂教学以及期末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等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师及学生的出勤、课堂教学、教学文件、教学档案、考场纪律、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等。常规教学检查贯穿教学全过程,基本达到了多层次、全方位监控目的。二是坚持学生为主体信息反馈机制。学校建立了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制度,2014年,聘请了教学信息员300余名,累计反馈有效教学信息110余条,每学期按月收集教学信息并及时向全校进行情况通报,使许多教学问题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得以妥善处理,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校教学督导团坚持“既督又导,以督为主”的工作理念,以常规性督导和专项性评估为抓手,建立了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向教学过程要质量。从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各方面通过巡查、听课、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督导。2014年度,教学督导校级督导人员累计听课1380节,抽查评议了各二级学院67位教师的授课,开展了课堂考勤、作业布置和批改、试卷命题情况等近5个专项检查,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了意见,并向全校通报6期督导简讯,为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四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湖南商学院听课制度,按照相关规定,校级领导每学期每人听课在4节以上;各二级学院(部)正副院长、书记及教务处、评建办科级以上干部每学期各听课8节以上;各二级学院(部)教务干事每学期各听课4节以上。同时各二级学院(部)认真组织本单位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三)强化课程教学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课程教学考核办法。本年度,进一步完善由学生网上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构成的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办法,坚持每学期组织对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考评,通过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给予客观的阶段性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传递、交流、反馈教学信息。2014年,共评出优秀课275门。二是及时反馈教学评价信息。在重

视教师教学考评的同时,及时将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二级学院和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14年,收集整理、反馈学生的建议和意见17213条。三是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评结论为优秀的教师,组织公开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当次课程教学考核综合排名为后10%的教师,要求二级学院(部)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对课程教学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的教师,取消该任课教师相应课程的授课资格。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创新,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学生学习效果好,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高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坚持定期评教与督导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抽测,并建立了教与学信息中心,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评教时,要求学生只有评教后才能选课。从学生评教和日常的巡查的统计数据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处在优良区间内,其中对教师教学态度评价为认真负责的达91.34%,认为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达90.28%,认为所学课程获得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程度高的达87.15%。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整体综合素质较高。2014年,我校学生共有3200多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继续组织开展全校性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ERP沙盘竞赛等,获湖南省第二十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非专业组个人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专业组个人一等奖2项;获湖南省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7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赛区三等奖3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赛区三等奖1项,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第九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应用开发类三等奖1项;获首届

湖南省大学生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共有43个校级、20个省级、6个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训练项目获立项资助。

2014届我校应毕业2545人,获毕业资格的2487人,毕业率为97.72%,获学位授予资格的2401人,学位授予率为94.34%。应届毕业生中有222名学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有54位同学考入武汉大学等985、211大学。同时,有40位同学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继续深造,考研情况最好的学院考研率达到21.43%。

(三)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好

2014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12%,截止2014年12月31日年度就业率为91.76%,初次就业率、年度就业率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根据对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省内和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等多个领域,主要从事经济与管理一线工作,相当一批毕业生毕业后很快成为各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行业领头雁,约75%的毕业生薪酬高于当地同层次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总的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高。其中在“个人诚信”、“爱岗敬业”、“谦虚好学”、“进取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工作质量”、“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评价优良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于我校毕业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个人素质三方面的综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1.67%、96.99%、98.03%。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过硬,专业素质较高,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和爱岗敬业精神,已然成为用人单位的广泛共识,毕业生赢得了“沉得下,用得上,素质高”的社会赞誉。

六、特色发展

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坚持、弘扬和深化商科教育特色,通过持续推进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有效途径,在商科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

(一)持续强化商科教育特色

1.积极推进与商科紧密相连的学科与研究基地建设。学校紧扣经济发展转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新常态下的热点问题,在两型社会建设、互联网经济、

流通产业与组织创新、廉政法制等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现已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与此同时,学校获得了一批省级以上的研究平台和实验室,学校现已经拥有8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发展基础平台厚实。

2.加强商科专业建设。学校立足于多年商科教育办学传统、学科优势和资源条件,加快商科专业体系与内涵建设,着力推进商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面向社会,优化结构,强化优势,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2/3的专业为商科类专业,同时,在发挥商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引导非商科类专业的合理布局,专业覆盖实现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全过程的特色专业链,凸显专业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现已经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一、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获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18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同时,积极推进专业的复合发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非商科专业中渗入商科教育元素,如法学专业坚持“法商结合”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商业文学教学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技术+市场”的思路构筑课程体系等,突出了商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特色。

3.深入推进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以从商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岗位就业能力递进式提升为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商科特色的培养,优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在全校商科类专业中重点建设了一批通开的商科类平台性课程,夯实学生商科基础,同时在非商科专业中开设经济学、管理学通论等通开性课程和商科类选修课程,培养非商科专业学生的商科素养;积极推进富有商科特色的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公共课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以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内容的互动;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实验室均对本科学生开放,并配备实验指导教师,并积极拓展和利用校外资源,建成200余个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现已拥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8个省级实践平台项目。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14年,学校进一步强化涵括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质量、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质量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并建立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教学考评多维覆盖,教学质量评价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现行教师教学评价模式,健全以学生为本、以成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出台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评价指导性意见,重点评价教师的授课与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教学服务水平。倡导并鼓励二级学院(部)实行教师教学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政策。

2.优化二级学院(部)教学工作考核方案。以校院两级管理推进为契机,以学校实施综合考核为平台,进一步优化二级学院(部)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完善教学环节建设标准,加强专项检查和评估力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加强教学督导建设。修订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组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以督带导,督导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社会声誉日益扩大,同时,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加速创新发展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近年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有限的校园面积、单一的经费获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一方面将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政策上的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开源节流措施,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社会资源,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多渠道合作,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校友会、董事会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

(二)进一步提升师资教学能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学识水平、学缘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未曾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学习,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不足。

为此,学校将出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计划,将以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岗位业务及技能培训、咨询诊断服务、举办教学沙龙、业界挂职锻炼、海外交流访学等为路径,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为实践教学经验缺乏的教师提供多渠道锻炼机会,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内容

  • 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学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年"为契机,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学校概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校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 ...

  • 东南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东南大学2014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东南大学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前言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始终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社会科技文化进步为己任.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 ...

  • 2016年药学教育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 中国药学教育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 告(2015年) 报告编号:160031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 ...

  • 宋校长教代会工作报告2015
  • 凝心聚力 齐抓共管 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邵东职业中专学校三届三次代表大会学校工作报告 宋赟 (2015年1月3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4年学校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校辉煌的一年.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 ...

  • 毕业论文任务书1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湘西乡梦--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内涵滕丹丹10040133汉语言文学1001班杨绍华2014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 湘西乡梦--<边城>与沈 ...

  • 2014年教育督导报告
  • 2014年教育督导报告 2014年,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正确领导下,教育督导战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强化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工作,加大教育督导问责力度,推进教育督导机 ...

  • 郑州航院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2 (一) ...

  • 贵州财经大学
  •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 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14年12月20日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12月20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 ...

  • 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5年12月 目录 编写说明 . .................................................... 4 第一章 学校概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