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舆情信息的基本知识

舆情信息讲稿

一、 什么是舆情

舆情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是“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舆情信息员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四层涵义:一、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源头,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不是民意的全部(比如修路);三、事件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如区域性,拆迁和抢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二、什么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态度的文字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 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事件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三、什么是舆情信息工作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人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1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

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2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做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

作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3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

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常用技巧

说到技巧,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1、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2、是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

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3、是从民间收集的信息。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比如,街头巷尾的老太太聊天议论,“10元钱只买了3根葱”,你要是善于扑捉舆情点的话,你就会挖掘:是物价整体高了,还只是大葱贵了,什么原因,物流问题、供应问题、还是有人炒作等等,你就可以提炼出一个舆情,分析整理写出一条舆情信息。坐公交车发现让座的多了,你就会挖掘出淮北社会道德风尚好的舆情,整理写出一篇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事件所引起的。所谓舆情事件,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

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舆情在舆情事件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莫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事件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是舆情同舆情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

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己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是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

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三是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

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事件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在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

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是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

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你很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十八大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五)、写作格式

文无定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一

般写法是,先简单交代事件的背景,然后重点写民众的反映。题目关键词:热议、认为、欢迎、期待、希望、关注、反思、好评、反响、愤慨、认可、担忧、建议、评价、争议、质疑、呼吁、盛赞、亟待。写作范围:国际、国内、全省、全市、区、镇、村,范围越小的信息,越要有普遍

性和典型性。

舆情信息讲稿

一、 什么是舆情

舆情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是“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舆情信息员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四层涵义:一、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源头,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不是民意的全部(比如修路);三、事件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如区域性,拆迁和抢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二、什么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态度的文字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 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事件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三、什么是舆情信息工作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人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1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

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2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做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

作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3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

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常用技巧

说到技巧,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1、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2、是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

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3、是从民间收集的信息。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比如,街头巷尾的老太太聊天议论,“10元钱只买了3根葱”,你要是善于扑捉舆情点的话,你就会挖掘:是物价整体高了,还只是大葱贵了,什么原因,物流问题、供应问题、还是有人炒作等等,你就可以提炼出一个舆情,分析整理写出一条舆情信息。坐公交车发现让座的多了,你就会挖掘出淮北社会道德风尚好的舆情,整理写出一篇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事件所引起的。所谓舆情事件,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

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舆情在舆情事件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莫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事件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是舆情同舆情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

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己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是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

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三是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

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事件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在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

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是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

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你很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十八大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五)、写作格式

文无定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一

般写法是,先简单交代事件的背景,然后重点写民众的反映。题目关键词:热议、认为、欢迎、期待、希望、关注、反思、好评、反响、愤慨、认可、担忧、建议、评价、争议、质疑、呼吁、盛赞、亟待。写作范围:国际、国内、全省、全市、区、镇、村,范围越小的信息,越要有普遍

性和典型性。


相关内容

  • 舆情信息工作基本常识
  • 舆情信息工作基本常识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 一:舆情信息工作的三个基本概念 1:是"舆情&quo ...

  • 怎样抓好舆情信息工作--中国·攀枝花--舆情信息网
  • 怎样抓好舆情信息工作--中国·攀枝花--舆情信息网 Panzhihua·China | 攀枝花印象 | 宣传思想工作 | 文化艺术 | 生活频道 | . 首页 | 金沙江论坛 | 金沙江博客 | 企业黄页 | 你问我答 | 网上商城 | 分类信息 | 旅游 | 教育 | 健康 | 招商 | 农业 | ...

  • 银行舆情工作总结
  •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xx单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 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 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 ...

  • 网络舆情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
  •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目 录第 1 章 项目背景 ........................................................... 3 第 2 章 网络舆情概述 ........................................ ...

  •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研究
  • 62 l sYssEcuRITY 系统安全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研究 徐楠1 (1助教北京财贸职业学院1 01101 戴媛2 2助理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00190) 摘要: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等显著特征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最常用的窗口.但网络舆情的自由化与多元化 ...

  •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
  • [篇一: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今年,信息科坚持以宣传舆情.信息.调研和网络工作为重点,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宣传调研信息与舆情信息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为实现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截止到10月份中宣部发舆情信息200篇,其中中央领导批示14篇,中宣部 ...

  • 信息舆情调研经验交流材料
  • 信息舆情调研工作现场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xx区是我市的第一批省级社会舆情直报点.近年来,我们在省.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服务工作大局"作为舆情工作的着力点,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加强舆情信息综合分析.扩大舆情信息涵盖范围,社会舆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于x ...

  •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 ...

  •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
  • 集思广益 CHINAHIGHEREDUCATION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 ◆赵中源/王国栋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情民意的传输带,由于缺乏网络舆情引导的专门人才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制度等,网络舆情极易成为整个社会信息舆论中的不确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