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富强还是人民的幸福--从吕尚和周公旦的一段对话谈起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发笑的不是别的,是人行动的结果恰恰背离自己动机的初衷。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意义上的“玩笑”。

历史沉浮,无论是流血的战争,激进的变革,从宏观的角度看,目的无非两个: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从理论上讲,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国家不富强,经常遭受侵略欺凌,国内的人民哪里有幸福可言?话说回来,国内的人民饥不裹实,颠沛流离,这样富强起来的国家又有什么意义?所以说,二者似乎是统一的。

但我们纵观历史的长河,问题决非如此简单。逻辑上的统一无法阻碍现实中的断裂和分化,以至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成了历史中的一个两难选择,无法同时兼顾,要么选择前者,要么选择后者。

《吕氏春秋·长见篇》曾经有这样一个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把吕尚封在了齐,把周公旦封在了鲁。有一天,吕尚和周公旦的关系不错,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治国之道。周公旦问吕尚:“何以治国?” 吕尚回答说:“尊贤尚功”。吕尚问周公旦:“何以治国”周公旦回答说:“亲亲上恩。”太公望说:如果你这样治理国家,鲁国的国力就会慢慢地削弱了。周公旦反驳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我的子孙却能前后相继,齐国看似强大了,但齐国以后的君主未必姓吕了。此言果真不假,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齐国果然不是吕家的天下了;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但却是三十四世而亡。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盖尊贤上功,国威外达,主权亦必旁落,不能免篡弑之祸;亲亲尚恩,以相忍为国,虽无篡弑之祸,亦不能致富也。

更为糟糕的是,国家也不富强,人民也不幸福,既没有做到“国威外达”,也没有做到“亲亲尚恩”也就是内忧外患。这种场景可以说糟糕到了极点。

历史的发展可能正是为吕尚和周公旦的这一段对话作注解的。但更为微妙的是,不同的历史给出了不同的选择。战国时代,战乱纷呈,民不聊生,弱肉强食,一切都要靠拳头说话,那些不富强的国家只有挨打受气的份,相反,那些拳头较硬,实力较强的国家却是占尽了上风。在这种“争于力气”的年代,谁还会去推行“亲亲尚恩”呢?我们看到,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唯一的目的不过是国家富强。

秦国强大了,强大到无人能敌。但是,秦国的百姓却遭殃了。战国时代,哪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的最苦?是秦国。哪个国家的臣子最不好当,也是秦国。如果我们看看秦国的历史,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采取严刑酷法对百姓进行镇压,不是上战场打仗,就是被身边的人监视,大气都不敢出,因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丢掉性命。在这样一个丝毫没有安全感的国度里,又会有什么幸福感呢?《资治通鉴》中说:“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商鞅执法极其残酷,在当宰相的十年中,曾经在魏水河畔处决犯人,把渭水都染红了。谁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呢?估计没有人愿意。秦国曾经攻打上党,上党的老百姓都跑到赵国去了,他们知道,一旦成为秦国的子民,就无疑下了地狱!正如鲁仲连所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 鲁仲连作为山东的文明人,对秦国的野蛮嗤之以鼻,说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秦国的士兵看下敌人的一个脑袋,就晋爵一级。所以,秦国的士兵在打仗的时候,不仅仅把敌人杀死就完了,还要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别在裤腰带上,继续向前冲,杀的人多了,裤腰上的脑袋就多了,有时候多大七、八个。试想,一个浑身献血,腰带上别着七、八个鲜血淋淋的脑袋,还在向前冲杀,谁见了谁不会害怕?所以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所以,秦国是通过高压、酷法强制性地将国家的内耗降低到最小,从而富国强兵(别忘了,富得不是民,而是国家。强的不是人,而是“兵”的角色)。也正因为此,秦国通过对国内人民的压制换取了国家整体的利益,最后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吞并八荒,统一全国。

做秦国的大臣也不是多么幸运。秦国虽然“尊贤尚功”,尊贤却是赤裸裸的工具主义。有用的时候,低三下四,没有用的时候卸磨杀驴。而这恰恰是“亲亲上恩”的反面,也是秦帝国迅速坍塌的必然。从商鞅见杀,到后面的穰侯、韩非子、范睢、吕不伟、蒙田,李斯,没有一个又好下场的。极端的功利主义导致的就是翻脸无情。

而那些遵循“亲亲上恩”的山东诸国呢?“尊贤尚功”之路根本行不通,因为文化底蕴使然。所以,吴起一生颠沛流离,根本无法施展抱负。商鞅在魏国也不得志,韩非子的话在韩国也没有人听。总之,一个文明,注重人情味的国家怎么能干出“尊贤尚功”的事情呢?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难道靠的是强迫,靠的是压制,靠的是狡诈?所以,他们没有秦国野蛮,但治国策略又确实显得迂腐,最终被一个个灭掉了。

让我们再看看宋朝。宋朝的情形与秦国恰恰相反。金庸先生说要重新写中国历史,历史的新写法就是要抛开朝代更迭,更多地关注民生,看看哪个朝代让他的子民过的更幸福。金庸先生说,宋朝的人民就过得很幸福。宋朝很少有杀戮,即使开过皇上赵匡胤也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开国皇上一样大杀功臣,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温柔手段加强了中国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开国之初,赵匡胤面临的选择估计和其他朝代的开国皇上一样:是穷兵黩武,封疆阔地,连修战事?还是温和无为,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军人出身,过惯了刀头舔血生活的宋高祖选择了后者,我们可以从他以及其继任者的一系列政策中看出来:颁布了“不杀大臣,言者无罪”的法令,他的五个继任者都不曾砍过一个文人和大臣的脑袋;宋朝没有征兵制,为历朝所仅见,它尽量避免征派税赋于民间,刑罚都较其他朝代温和,但对官吏管理严格。这样的治国策略无疑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内耗,省去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放眼望去,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等等大文豪、大改革家、大哲学家都生活在这个朝代。那时的百姓生活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可略见一斑。《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的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生活在画中的每一个百姓,都享受这其他朝代难有的幸福生活。

黄仁宇先生统计过得几个数字让人震惊: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比较300年后的明朝财政数字,你会惊奇的发现,大明王朝的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1/10弱,南宋的1/6弱,而600年后的大清王朝,其人口与版图都在宋朝的3倍以上,财政收入也远远不能达到宋朝水平,直到清末才能勉强接近。

这样的生活估计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可是风欲静而风不止,历史估计从来就没有太平过。这个文绉绉的朝代失去了尚武精神,丧失了强硬的态势,没有了发达的肉体。于是乎,周边的少数民族蠢蠢欲动,集结兵力,开始垂涎这块肥肉。从蒙、金的屡犯中原,到得寸进尺,宋朝却是频频退让,一味采取绥靖政策,没有了“犯我天威,虽远必诛”的男儿豪迈,留下的却是“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长叹;没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者几人还”的血性,平添的却是“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行尸走肉。当国门被打开,疆土被践踏,人民的幸福又何以保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社会创造的财富,都不过进了掠夺者的口袋,所以得辛勤劳动,不过是为别人在做嫁衣。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的君主,面对“亲亲尚恩”和“尊贤尚功”,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发笑的不是别的,是人行动的结果恰恰背离自己动机的初衷。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意义上的“玩笑”。

历史沉浮,无论是流血的战争,激进的变革,从宏观的角度看,目的无非两个: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从理论上讲,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国家不富强,经常遭受侵略欺凌,国内的人民哪里有幸福可言?话说回来,国内的人民饥不裹实,颠沛流离,这样富强起来的国家又有什么意义?所以说,二者似乎是统一的。

但我们纵观历史的长河,问题决非如此简单。逻辑上的统一无法阻碍现实中的断裂和分化,以至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成了历史中的一个两难选择,无法同时兼顾,要么选择前者,要么选择后者。

《吕氏春秋·长见篇》曾经有这样一个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把吕尚封在了齐,把周公旦封在了鲁。有一天,吕尚和周公旦的关系不错,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治国之道。周公旦问吕尚:“何以治国?” 吕尚回答说:“尊贤尚功”。吕尚问周公旦:“何以治国”周公旦回答说:“亲亲上恩。”太公望说:如果你这样治理国家,鲁国的国力就会慢慢地削弱了。周公旦反驳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我的子孙却能前后相继,齐国看似强大了,但齐国以后的君主未必姓吕了。此言果真不假,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齐国果然不是吕家的天下了;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但却是三十四世而亡。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盖尊贤上功,国威外达,主权亦必旁落,不能免篡弑之祸;亲亲尚恩,以相忍为国,虽无篡弑之祸,亦不能致富也。

更为糟糕的是,国家也不富强,人民也不幸福,既没有做到“国威外达”,也没有做到“亲亲尚恩”也就是内忧外患。这种场景可以说糟糕到了极点。

历史的发展可能正是为吕尚和周公旦的这一段对话作注解的。但更为微妙的是,不同的历史给出了不同的选择。战国时代,战乱纷呈,民不聊生,弱肉强食,一切都要靠拳头说话,那些不富强的国家只有挨打受气的份,相反,那些拳头较硬,实力较强的国家却是占尽了上风。在这种“争于力气”的年代,谁还会去推行“亲亲尚恩”呢?我们看到,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唯一的目的不过是国家富强。

秦国强大了,强大到无人能敌。但是,秦国的百姓却遭殃了。战国时代,哪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的最苦?是秦国。哪个国家的臣子最不好当,也是秦国。如果我们看看秦国的历史,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采取严刑酷法对百姓进行镇压,不是上战场打仗,就是被身边的人监视,大气都不敢出,因为你一不小心就可能丢掉性命。在这样一个丝毫没有安全感的国度里,又会有什么幸福感呢?《资治通鉴》中说:“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 商鞅执法极其残酷,在当宰相的十年中,曾经在魏水河畔处决犯人,把渭水都染红了。谁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呢?估计没有人愿意。秦国曾经攻打上党,上党的老百姓都跑到赵国去了,他们知道,一旦成为秦国的子民,就无疑下了地狱!正如鲁仲连所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 鲁仲连作为山东的文明人,对秦国的野蛮嗤之以鼻,说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秦国的士兵看下敌人的一个脑袋,就晋爵一级。所以,秦国的士兵在打仗的时候,不仅仅把敌人杀死就完了,还要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别在裤腰带上,继续向前冲,杀的人多了,裤腰上的脑袋就多了,有时候多大七、八个。试想,一个浑身献血,腰带上别着七、八个鲜血淋淋的脑袋,还在向前冲杀,谁见了谁不会害怕?所以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所以,秦国是通过高压、酷法强制性地将国家的内耗降低到最小,从而富国强兵(别忘了,富得不是民,而是国家。强的不是人,而是“兵”的角色)。也正因为此,秦国通过对国内人民的压制换取了国家整体的利益,最后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吞并八荒,统一全国。

做秦国的大臣也不是多么幸运。秦国虽然“尊贤尚功”,尊贤却是赤裸裸的工具主义。有用的时候,低三下四,没有用的时候卸磨杀驴。而这恰恰是“亲亲上恩”的反面,也是秦帝国迅速坍塌的必然。从商鞅见杀,到后面的穰侯、韩非子、范睢、吕不伟、蒙田,李斯,没有一个又好下场的。极端的功利主义导致的就是翻脸无情。

而那些遵循“亲亲上恩”的山东诸国呢?“尊贤尚功”之路根本行不通,因为文化底蕴使然。所以,吴起一生颠沛流离,根本无法施展抱负。商鞅在魏国也不得志,韩非子的话在韩国也没有人听。总之,一个文明,注重人情味的国家怎么能干出“尊贤尚功”的事情呢?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难道靠的是强迫,靠的是压制,靠的是狡诈?所以,他们没有秦国野蛮,但治国策略又确实显得迂腐,最终被一个个灭掉了。

让我们再看看宋朝。宋朝的情形与秦国恰恰相反。金庸先生说要重新写中国历史,历史的新写法就是要抛开朝代更迭,更多地关注民生,看看哪个朝代让他的子民过的更幸福。金庸先生说,宋朝的人民就过得很幸福。宋朝很少有杀戮,即使开过皇上赵匡胤也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开国皇上一样大杀功臣,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温柔手段加强了中国集权,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开国之初,赵匡胤面临的选择估计和其他朝代的开国皇上一样:是穷兵黩武,封疆阔地,连修战事?还是温和无为,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军人出身,过惯了刀头舔血生活的宋高祖选择了后者,我们可以从他以及其继任者的一系列政策中看出来:颁布了“不杀大臣,言者无罪”的法令,他的五个继任者都不曾砍过一个文人和大臣的脑袋;宋朝没有征兵制,为历朝所仅见,它尽量避免征派税赋于民间,刑罚都较其他朝代温和,但对官吏管理严格。这样的治国策略无疑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内耗,省去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放眼望去,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等等大文豪、大改革家、大哲学家都生活在这个朝代。那时的百姓生活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可略见一斑。《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的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生活在画中的每一个百姓,都享受这其他朝代难有的幸福生活。

黄仁宇先生统计过得几个数字让人震惊: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比较300年后的明朝财政数字,你会惊奇的发现,大明王朝的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1/10弱,南宋的1/6弱,而600年后的大清王朝,其人口与版图都在宋朝的3倍以上,财政收入也远远不能达到宋朝水平,直到清末才能勉强接近。

这样的生活估计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可是风欲静而风不止,历史估计从来就没有太平过。这个文绉绉的朝代失去了尚武精神,丧失了强硬的态势,没有了发达的肉体。于是乎,周边的少数民族蠢蠢欲动,集结兵力,开始垂涎这块肥肉。从蒙、金的屡犯中原,到得寸进尺,宋朝却是频频退让,一味采取绥靖政策,没有了“犯我天威,虽远必诛”的男儿豪迈,留下的却是“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长叹;没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者几人还”的血性,平添的却是“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行尸走肉。当国门被打开,疆土被践踏,人民的幸福又何以保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社会创造的财富,都不过进了掠夺者的口袋,所以得辛勤劳动,不过是为别人在做嫁衣。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的君主,面对“亲亲尚恩”和“尊贤尚功”,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相关内容

  • 周武王的故事大纲
  • 周武王的故事大纲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残暴,不得人心.而在活动在渭河流域部落周---周文王仁慈爱民,礼贤下士.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使周繁荣兴盛起来.引起商王朝的不安,纣王听信谗臣崇侯虎之言,将周文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县).周文王在中狱7年期间精心致力"演易之 ...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五)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五) 搬木赏银 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使当时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称霸诸侯的强国,为秦国日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刚刚推行变法改革的时候并不顺利.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并不容易在一时间就改变,同时人们对国家也不信任,害怕这又是当官的搞 ...

  • 23-抱朴子外篇-逸民
  • 逸民卷第二 2.1抱朴子曰:余昔游乎云台之山,而造逸民,遇仕人在焉.仕人之言曰:"明明在上,总御八紘,华夷同归,要荒服事;而先生游柏成之遐武,混群伍於鸟兽.然时移俗异,世务不拘,故木食山栖,外物遗累者,古之清高,今之逋逃也.君子思危於未形,绝祸於方来,无乃去张毅之内热,就单豹之外害,畏盈抗 ...

  • 西周的建立
  • 西周于公元前1046建立.它的标志就是牧野之战.是指周武王带领联合军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的事件.这个时间点,在过去,有各种书籍记载和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时间点共计44种.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名专家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学界 ...

  • 姜太公简介
  • 姜尚(姜太公)封齐 姜尚,字牙,或尊称子牙,其先人伯夷封于吕,以国为氏,因而也称吕尚.史称他"生而早慧,预知未来".自幼喜好学道修礼,画阵比战.年长后进一步精研传统推数之术,善于洞察时事,分析形势,应时权变,是西周间的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改革先驱人物.为求贤主入西周.周文 ...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献身内蒙古团日活动心得体会
  • 团日活动心得 姓 名: 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通信10-1班 学 号: 团日活动心得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 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维护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构建社会主 ...

  • 孔子的梦想 -- 儒的国:天道仁政系列
  • 孔子的梦想 -- 儒的国:天道仁政系列 昨天 13:48 (孔子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儒致力于得到的身份地位,一是人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二是国师,得国家领导人而佐之.作为人师,它倡导的核心价值是仁爱,作为国师,它倡导的政治是仁政. 既然要做人师与国师,那么,教育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国家的终极理想 ...

  • 龙应台北大[中国梦]演讲
  • 龙应台北大<中国梦>演讲 2010-08-07 22:55:07 台湾作家龙应台破天荒在大陆北京大学纪念讲堂发表演讲,她说,真诚地拥有一个「中国 梦」,这个梦希望中国的崛起不是来自于军事力量或经济富强,因为这样的大国「很危险 」:她希望,中国的「大国崛起」是根源于文明的崛起. 获选「中国 ...

  • 我的强军梦演讲稿汇编3
  • 奏响强军梦的时代强音 清华,一所让五彩斑斓的个人梦想尽情绽放的高等学府:铁军,一支为能打胜仗的强军梦想衔枚疾走的雄师劲旅.楚科纬,一位清华大学走出的国防生干部,理想远大如天宽地阔,内心无比笃定地将个人梦融入强军梦,脚步稳健如根深蒂固,一步一个脚印在基层干出了令人瞩目的动人业绩,跃动起强军梦的时代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