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公共行政

1. 政府管理改革表现出的主要趋势:(1)公共行政的民主化;(2)公共部门的民营化;(3)公共管理的企业化;(4)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具体措施有非垄断化与竞争、强制推动竞争、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以及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

(5)公共运营的信息化(核心是电子政务)。

2. 新公共管理特征:(1)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2)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3)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现严密的绩效目标控制;(4)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5)通过扩大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6)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3. 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以及“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1)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作用(直接原因:经济衰退,财政赤字,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2)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3)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4)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

4. 公共行政的基本要义在于政府必须把公众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确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确保公共利益得以实现;而公务人员公共精神的确立以及公共权力价值导向的合理界定,是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5. 我国公共行政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增强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2)完善公共治理体制,培育公共行政精神;(3)完善公共政策体制,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公共行政精神乃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6. 国外公共预算监督实践及启示:(1)加强立法机关财政职能,依法审议财政预算(2)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依法接受社会公众监督(3)依法监督财政预算的执行,加强对预算外经费的控制(4)重视绩效预算,依法实施公告支出绩效审计。

7. 我国公共预算(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政府预算部门资金配给自由裁量权扩大的倾向(主要体现在项目支出上);(2)相关配套立法改革滞后,预算改革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3)预算编制的纵向管理权限问题;(4)公共预算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问题。

8. 根据我国绩效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基本环节:(1)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从法律上确定绩效管理的地位;(2)完备绩效审计法律体系,推进绩效审计执法;(3)推进绩效预算管理,依法加强对财政预算的有效监督;(4)完善绩效责任制度,对违法违规使用资金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9. 组织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没有形成制度,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2)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实践中具有盲目性;(3)具有单向性,忽视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估,缺乏社会对政府部门的评估与控制;(4)从内容到程序缺乏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5)不是将评估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防御的手段;(6)评估过程具有封闭性、神秘性。

10. 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1)经济:该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钱?

(2)效率: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3)效果:情况是否得到改善?(4)公平: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11.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目标的选择与量化;(2)在各层次间确立可操作的评估系统;(3)评估顾客的满意度;(4)环境因素;(5)绩效评估内容之间的关系;(6)组织是否拥有从事绩效管理能力、能够制定绩效指标的专家(先决条件);(7)绩效管理做得如何,同所需信息的拥有情况相关;(8)游戏现象;(9)绩效评估的副作用。

12. 绩效管理成功的途径:(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中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是一个群体(绩效中心的作用在于促使绩效管理制度化,收集和传递绩效信息,向高层管理者提供绩效数据);(2)高层的支持和承诺;(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4)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5)利用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使管理者负责任;(6)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7)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绩效改进的机会。

13. 政府绩效评估的动力机制:巩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优化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服务性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促使政府行政成本合理化的重要举措。

14. 所谓绩效审计,是指将经济监督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对经济活动的节约、效率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它所考察的重点在于财政资金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它要求财政投资在制度上要公开透明,在效果上要合理实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15. 绩效审计的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2)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4)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

16.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化建设应注重完善以下主要环节:(1)提升绩效审计工作量在整个政府审计工作量中的比重(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有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等);(2)进一步完备绩效审计法律体系;(3)强化人大对绩效审计工作的法制监督;(4)提高绩效审计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绩效审计的依法监督;(5)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完善法制监督程序;(6)健全与推进个人问责制度。

17.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有利条件:(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共参与的发展;(3)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4)社会信息化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创造了条件。

18.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功能:(1)公民的广泛参与可以减少决策上的流弊与个人的私欲,进而确保一个更可行及公平的决策;(2)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对于一个政策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3)通过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参与过程,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思想的领域和方法都起着教育和锻炼等功能;(4)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民参与,促进了政策相对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总体而言,公民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有助于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对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实际的意义。

19. 公民政策参与存在的问题有: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公民参与的理性化程度较低,公民参与的能力不足,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较低,政府官员的错误观念。

20. 根据我国当前公民政策参与的现状,在发展公民参与方面需要着重从以下环节着手:(1)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标准;(2)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3)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方法和渠道;(4)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责任感,四是法制原

则);(5)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6)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提高公民的参与水平。

21. 所谓公共政策回应是指公共政策对社会公众的意愿和需求的反映和满足程度,包括对来自政策环境及基层、民众的信息的反馈速度,对公共问题、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水平。

22. 所谓规制,是指社会公共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特定的经济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制约和限制。

23. 放松规制包括放松市场规制、放松社会规制和放松产业规制,重点是放松市场规制。

24. 加强对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法制规范:(1)加强对进入公共事业领域民间资本的法律支持与保障(2)以法律为导向,循序渐进,谨慎推进民营化改革(3)依法确立以效率、效果为导向的民营化改革价值目标(4)对公共事业的合同承包予以法律规范与控制(5)营造一个法制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25. 政府责任:(1)广义: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其在整个社会中的职能和义务,即法律和社会所规定的义务。(2)狭义:政府责任指当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

26. 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就是将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融入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守则之中,确保各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符合责任、公正、服务等行政伦理的要求。

27. 我国在推进行政伦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主要环节:(1)加快行政伦理立法,逐步完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依法规范行政人员道德行为;(2)设置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强化行政伦理立法执行的管理与监督机制;(3)优化行政人员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增强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有效性。

28. 如何对政府公职人员实施有效的经济约束:(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规范政府公职人员行为;(3)对政府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进行必要的监督;(4)重视发挥新闻监督的作用。

29. 回应性指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回应性是政府与公众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30.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关键所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核心问题)、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具体措施:(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由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的转变。(2)加快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3)完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4)大力推进社群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拓宽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5)改革我国公共服务单一的供给体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31. 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事权关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建立公众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

1. 政府管理改革表现出的主要趋势:(1)公共行政的民主化;(2)公共部门的民营化;(3)公共管理的企业化;(4)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具体措施有非垄断化与竞争、强制推动竞争、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以及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

(5)公共运营的信息化(核心是电子政务)。

2. 新公共管理特征:(1)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2)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3)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现严密的绩效目标控制;(4)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5)通过扩大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6)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3. 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以及“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1)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作用(直接原因:经济衰退,财政赤字,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2)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3)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4)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

4. 公共行政的基本要义在于政府必须把公众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确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确保公共利益得以实现;而公务人员公共精神的确立以及公共权力价值导向的合理界定,是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5. 我国公共行政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增强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2)完善公共治理体制,培育公共行政精神;(3)完善公共政策体制,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公共行政精神乃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6. 国外公共预算监督实践及启示:(1)加强立法机关财政职能,依法审议财政预算(2)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依法接受社会公众监督(3)依法监督财政预算的执行,加强对预算外经费的控制(4)重视绩效预算,依法实施公告支出绩效审计。

7. 我国公共预算(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政府预算部门资金配给自由裁量权扩大的倾向(主要体现在项目支出上);(2)相关配套立法改革滞后,预算改革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3)预算编制的纵向管理权限问题;(4)公共预算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问题。

8. 根据我国绩效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基本环节:(1)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从法律上确定绩效管理的地位;(2)完备绩效审计法律体系,推进绩效审计执法;(3)推进绩效预算管理,依法加强对财政预算的有效监督;(4)完善绩效责任制度,对违法违规使用资金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9. 组织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没有形成制度,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2)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实践中具有盲目性;(3)具有单向性,忽视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估,缺乏社会对政府部门的评估与控制;(4)从内容到程序缺乏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5)不是将评估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防御的手段;(6)评估过程具有封闭性、神秘性。

10. 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1)经济:该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钱?

(2)效率: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3)效果:情况是否得到改善?(4)公平: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需要特别照顾的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11.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目标的选择与量化;(2)在各层次间确立可操作的评估系统;(3)评估顾客的满意度;(4)环境因素;(5)绩效评估内容之间的关系;(6)组织是否拥有从事绩效管理能力、能够制定绩效指标的专家(先决条件);(7)绩效管理做得如何,同所需信息的拥有情况相关;(8)游戏现象;(9)绩效评估的副作用。

12. 绩效管理成功的途径:(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中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是一个群体(绩效中心的作用在于促使绩效管理制度化,收集和传递绩效信息,向高层管理者提供绩效数据);(2)高层的支持和承诺;(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4)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5)利用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使管理者负责任;(6)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7)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绩效改进的机会。

13. 政府绩效评估的动力机制:巩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优化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服务性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促使政府行政成本合理化的重要举措。

14. 所谓绩效审计,是指将经济监督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对经济活动的节约、效率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它所考察的重点在于财政资金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它要求财政投资在制度上要公开透明,在效果上要合理实用,并接受社会监督。

15. 绩效审计的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2)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4)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

16.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化建设应注重完善以下主要环节:(1)提升绩效审计工作量在整个政府审计工作量中的比重(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有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等);(2)进一步完备绩效审计法律体系;(3)强化人大对绩效审计工作的法制监督;(4)提高绩效审计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绩效审计的依法监督;(5)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完善法制监督程序;(6)健全与推进个人问责制度。

17.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有利条件:(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共参与的发展;(3)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4)社会信息化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创造了条件。

18.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功能:(1)公民的广泛参与可以减少决策上的流弊与个人的私欲,进而确保一个更可行及公平的决策;(2)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对于一个政策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3)通过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参与过程,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思想的领域和方法都起着教育和锻炼等功能;(4)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民参与,促进了政策相对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总体而言,公民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有助于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对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实际的意义。

19. 公民政策参与存在的问题有: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公民参与的理性化程度较低,公民参与的能力不足,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较低,政府官员的错误观念。

20. 根据我国当前公民政策参与的现状,在发展公民参与方面需要着重从以下环节着手:(1)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标准;(2)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3)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方法和渠道;(4)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责任感,四是法制原

则);(5)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6)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提高公民的参与水平。

21. 所谓公共政策回应是指公共政策对社会公众的意愿和需求的反映和满足程度,包括对来自政策环境及基层、民众的信息的反馈速度,对公共问题、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水平。

22. 所谓规制,是指社会公共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特定的经济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制约和限制。

23. 放松规制包括放松市场规制、放松社会规制和放松产业规制,重点是放松市场规制。

24. 加强对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法制规范:(1)加强对进入公共事业领域民间资本的法律支持与保障(2)以法律为导向,循序渐进,谨慎推进民营化改革(3)依法确立以效率、效果为导向的民营化改革价值目标(4)对公共事业的合同承包予以法律规范与控制(5)营造一个法制化的公平竞争环境。

25. 政府责任:(1)广义: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履行其在整个社会中的职能和义务,即法律和社会所规定的义务。(2)狭义:政府责任指当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

26. 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就是将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融入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守则之中,确保各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符合责任、公正、服务等行政伦理的要求。

27. 我国在推进行政伦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主要环节:(1)加快行政伦理立法,逐步完善行政伦理法制体系,依法规范行政人员道德行为;(2)设置行政伦理管理机构,强化行政伦理立法执行的管理与监督机制;(3)优化行政人员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增强行政伦理法制化的有效性。

28. 如何对政府公职人员实施有效的经济约束:(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规范政府公职人员行为;(3)对政府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进行必要的监督;(4)重视发挥新闻监督的作用。

29. 回应性指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回应性是政府与公众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

30.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关键所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核心问题)、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具体措施:(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由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的转变。(2)加快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3)完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4)大力推进社群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拓宽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5)改革我国公共服务单一的供给体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31. 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事权关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建立公众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


相关内容

  • 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
  • 目 录 内容摘要 -------------------------------------------------1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概述----------------------------2 二."公共行政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 ...

  • 公共行政管理
  • 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 (1)"行政"是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 公共行政,通常称行政管理,亦称行政.行政中的"行",是指执行.推行:"政",意即政事.国事.行政,就是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是指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是指国家 ...

  •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指导论述题答案
  • 论述题: 1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公共行政是政府行政,政府对国家的治理.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善政才有善治.可以讲,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 ...

  • 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缘由 (一)行政管理学的创立 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古已有之,我国很早就大讲治国之道,积聚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如被国际管理学公认的<孙子兵法>,其实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论述关于管理的著作,他虽然看是兵法,但纵览其内容,无论是作战篇.谋攻篇 ...

  • 新公共行政
  • 1968年9月,由当时任<公共行政评论>主编的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发起和赞助,32位年轻的行政学学者会聚集在锡拉丘兹大学明诺布鲁克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寻求公共行政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回顾和总结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讨论这个学科的重点应该放在何处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会议的成果集中反映 ...

  • 公共组织环境因素
  • 公共组织的环境: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影响 这一单元首先要说的是行政生态学,提起行政生态学(ecolog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首先要介绍一下这门学科的集大成者弗雷德·W ·里格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查阅资料之后发现他与中国还颇有渊源尤其是桂林.里格斯1917年出生于中国桂林 ...

  • 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
  • 一,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 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公共行政是政府行政,是政府对国家的治理.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善政才有善治.公共行政就是治国安邦,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国家,如何使社会全面快速地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公共行政就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 ...

  • 新公共组织理论
  • 沃尔多与西蒙(Herbert Simon)在关于公共行政的本质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人的争论始于沃尔多在1952年第1期<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论文上的一个引注对西蒙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批评,西蒙在 ...

  • 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学真题
  • 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学真题 2013年公共行政学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 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政治与行政泾渭分明,各个政府的政治原则可以不同,但良好的行政原则在任何政府体制中都是相同的. 2. 中观公共行政生态: 3. 工作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 ...

  •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