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这次社会实践——湘西之旅正是我们以初涉世事的学生眼光来探寻苗族土家族文化的真实步履。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于沉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被当地朴实的民风和各式各样的民俗所吸引,与其说是探寻,不如说是体验。既然是个人总结,内心体会才是最重要的,我便不赘述我们团队的行程。其实算来,我们的目的地也就四站:永顺县石堤镇、芙蓉镇、凤凰古城和德夯苗寨。这些各具风情的湘西景观,已足以让我对湘西的文化传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一站永顺,是我们团队中宋三立同学的家乡,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整,并去了三立同学老家中吃饭并体验湘西原生态的农家生活。这是个宁静的小镇,现代化的痕迹并不明显,和很多山水围绕的小城一样,人们生活恬然自在。山果真是湘西的山,不是很高,但起伏很大、形状各异。水也是湘西的水,浅而清澈,潺潺流淌,河流自然漫溯,左岸是小楼房,右岸是还未开发的小沙滩。我们到达已经是中午了,不过孩子们的水中游乐似乎刚刚开始。站在桥上看,孩子们三三两两脱下衣服跳进小河,尽情嬉戏,不知道大城市拥挤的游泳池里的孩子们得有多羡慕。此情此景像极了我的童年——在家乡陕西省紫阳县度过的美好时光,山和河中间是那个在云中架着的吊桥,我晃晃悠悠的走过去,像白日里在做着的美梦,虚无的悠悠飘飘。满头的蓝天白云,并不见艳阳普照,山间的小道上长着枝多叶少的桑树,桑椹子星星点点的挂在沟沟坎坎的边缘。下午饭是一顿极具特色的农家饭,没有酒店菜的光鲜,只有足实的量和浓浓的乡土风味。傍晚时分,我们在乡间的梯田里散步,空气氤氲着绿油油的气味,不错,身边满是绿,我们一行人穿行其中,还下河体验清凉,正是“人在画中游”。我想,比起那些商业化的所谓湘西风情景点,这里要纯净自然得多。这就是湘西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或许物质上不那么丰富,但在纯纯的乡土气息里劳作、休憩,是城市人艳羡不已的。

第二站芙蓉镇,正是当年谢晋拍电影的那个小镇。清晨抵达,是万物刚苏醒的时分。晨光从群山之间透过来,老人们起早聊天,小伙子开始做木头活,孩子们应该还在传统的木楼里熟睡。我想,这才是古镇应该有的生活气息,闲适平淡,不被外界所扰,以一种再平静不过的方式繁衍世代。清晨时分,我们没有去需要门票的景区,而是选择走一遍相对寂静的石板街。街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冷清些,沿着街道而下,印象深刻的仅仅是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保存比较完好的公社旧址。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站在了望台上远观如诗句“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的图景。倒要说说公社旧址。谢晋的扛鼎之作《芙蓉镇》正讲的是芙蓉镇的“芙蓉姐”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说实话我们原以为湘西仅仅是一片民风淳朴的相对原始的土地,其实她也经历了难以幸免的文化破坏。我们一心一意想寻找文化的足迹,才发现比寻找更难的是保存。由于理念的世代变化,同一种文化,在这一代看来是珍宝,对于下一代可能就是糟粕。文革给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摧残,在当时那样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文化专制当然不可避免,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冲击。现在我们不断强调珍惜保护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保证它的独立性,让其不会因政治变动而左右摇摆。文化如此,社会亦如此。虽然在这里延续千年的土司制度早已瓦解,但是传统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完全变化,比如阶级制度还是存在于湘西文化中。结合文革来看文化创新,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能否采用“无为自化”的方式或其他平缓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来避免或减少文化大革命中那疾风暴雨般的方式对社会原有的形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第三站终于到达了魂牵梦绕的凤凰。我们乘汽车穿山越岭抵达时已近黄昏,虹桥在霞光照映下呈现出了应该有的色彩,虽无彩虹,但在桥下沱江的倒映下显得五彩斑斓。一个古镇,有桥有水有人家,凤凰独特的文化便自然得以繁衍。沈从文曾经这样描述凤凰:“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这就是蒙有一层神秘面纱的古城凤凰。凤凰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灵动的山和水孕育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边城》里的茶峒、吊脚楼、摆渡人,这些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湘西文化的图腾。如果你要问这所谓的文化是什么,我会说文化就是这座古城,就是这里的山水人家。古城依山傍水,纯朴清新,确有凤凰一样美丽的风采。绿色的沱江映出如画的城廓,成群结队的春燕,叽喳叫个不停。两岸的吊角楼,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鳞次栉比的木屋用几根柱子支撑着,高悬在江面上,那古朴、淡雅的意境,好像只能用唐诗宋词方可描绘。江中的“跳岩”及旁边的木桥,岸边的水车、古城楼、青石铺就的老巷,让我们仿佛看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岁月、黄永玉先生画中的时光。

当然凤凰的文化最吸引的还是“文艺青年”。他们把凤凰的气质成为文艺,却似乎和印象中的青青麦田、蓝天、白衬衣、白连衣裙还有大柔光区别挺大。或许只是想感受所谓平淡的生活吧。然而当我仔细观察这个古城时,发现这种思想是如此矛盾。酒吧传出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声,一栋栋名称古怪前卫的客栈招牌,穿着时髦的游客,激光,led灯等这些现代元素融进古城,不知道在文人看来会有多么具有批判意义。窃以为,在万物市场化的今天,作为著名景点的凤凰古城想不被改造都很难。在古迹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工艺品等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完成旅游产业的转型。晚上走在沱江边,河对岸灯红酒绿,虹桥上灯火通明,文艺范的歌手抱着吉他时而吟唱时而呐喊,古镇的夜生活看来和城市并无二致。很多人说古城已经在文化上“沦陷”,我倒觉得,比起中国其他很多所谓的古镇,凤凰的市场化气息要纯净许多。至少那座熟悉的边城还没有彻底消失,这是我们应该庆幸的。

说凤凰就不得不说沈从文。关于沈从文的一切都那样平淡。他的笔下,绕开了人间的计较,抛开了对欲望的迷恋,每一个人只是随着古老的节奏,按照着自己的善良和德行,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坏人,每个人都本份地做着自己。如果要用关键词来描述先生的作品,我心中的答案是,善良和美丽。这两个词在我心中正是对湘西文化最准确的诠释。个人觉得我们社会实践中最意外的收获就是在沈从文墓前与一位老人的巧遇。我从小说四川话,而四川话和湖南方言有几分相近,我与老先生的交谈并不很艰难。老人住在这座小山的后头,已经孑身一人看守了沈从文墓二十余年。我们在墓前拍照时,老人反复给我们读碑石上的文字。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老人已经难以清楚地吐字,但说话一遍遍重复,要我们把这些照片拿到北京去,给大官们看看。老人把一个深刻的现实浅显地说了出来。先生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在当时的文坛,作品非要与政治挂钩才能迎合时代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想象先生安心写生活的愿望真的是一种奢望。在这里只想引用《边城》题记中的一段话:“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这样看来,先生只是通过一种平和的方式去做一个他有心而无力去做的文化战士。可惜由于当时政治和文化界的激进,先生其人其作品并未被认可。如今时间让我们看清了很多,先生的文学地位在很多人眼中丝毫不亚于“鲁郭茅,巴老曹”,无数人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了这座古城,了解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第四站,离开凤凰,我们休整一天后来到德夯苗寨。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编织着百余户人家。九龙溪穿寨而过,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横跨山溪。一进寨子,就听到苗家小伙的歌声。这正是一场苗家婚俗展示,热闹非凡,虽说是展示也别有喜庆的味道。从节庆到嫁娶,从服装到舞蹈,无一不透出浓浓的苗家风情。今天我们在湘西苗家的山间穿行,周围便是梯田,偶有溪水流过,让这原生态的苗寨多了几分灵动。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终得一睹流纱瀑布的风采,由于峡谷的风很大,使得水流左右飘舞,“流纱”二字恰好能描绘出它的特点。没有如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没有如万兽怒吼的狂嚣之声,但凭一点似有似无的轻柔,流沙瀑布以缥缈的气质萦绕于观者之心。这样原生态的风景,比起人造景观更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团队一行人举起旗帜爬上流纱瀑布的腰际,算是为这次湘西之旅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归根结底,探寻文化是这次实践的主题。我们通过了解湘西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文化是无形的,没有路牌指明它在哪里,但空气中的气息告诉你文化就在身旁。文化也是有形的,山水草木人家,文化体验正是来源于你的每一次探访。感谢神奇的湘西。

写于xx.8.29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这次社会实践——湘西之旅正是我们以初涉世事的学生眼光来探寻苗族土家族文化的真实步履。这样说可能有些过于沉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被当地朴实的民风和各式各样的民俗所吸引,与其说是探寻,不如说是体验。既然是个人总结,内心体会才是最重要的,我便不赘述我们团队的行程。其实算来,我们的目的地也就四站:永顺县石堤镇、芙蓉镇、凤凰古城和德夯苗寨。这些各具风情的湘西景观,已足以让我对湘西的文化传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一站永顺,是我们团队中宋三立同学的家乡,我们在这里稍作休整,并去了三立同学老家中吃饭并体验湘西原生态的农家生活。这是个宁静的小镇,现代化的痕迹并不明显,和很多山水围绕的小城一样,人们生活恬然自在。山果真是湘西的山,不是很高,但起伏很大、形状各异。水也是湘西的水,浅而清澈,潺潺流淌,河流自然漫溯,左岸是小楼房,右岸是还未开发的小沙滩。我们到达已经是中午了,不过孩子们的水中游乐似乎刚刚开始。站在桥上看,孩子们三三两两脱下衣服跳进小河,尽情嬉戏,不知道大城市拥挤的游泳池里的孩子们得有多羡慕。此情此景像极了我的童年——在家乡陕西省紫阳县度过的美好时光,山和河中间是那个在云中架着的吊桥,我晃晃悠悠的走过去,像白日里在做着的美梦,虚无的悠悠飘飘。满头的蓝天白云,并不见艳阳普照,山间的小道上长着枝多叶少的桑树,桑椹子星星点点的挂在沟沟坎坎的边缘。下午饭是一顿极具特色的农家饭,没有酒店菜的光鲜,只有足实的量和浓浓的乡土风味。傍晚时分,我们在乡间的梯田里散步,空气氤氲着绿油油的气味,不错,身边满是绿,我们一行人穿行其中,还下河体验清凉,正是“人在画中游”。我想,比起那些商业化的所谓湘西风情景点,这里要纯净自然得多。这就是湘西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或许物质上不那么丰富,但在纯纯的乡土气息里劳作、休憩,是城市人艳羡不已的。

第二站芙蓉镇,正是当年谢晋拍电影的那个小镇。清晨抵达,是万物刚苏醒的时分。晨光从群山之间透过来,老人们起早聊天,小伙子开始做木头活,孩子们应该还在传统的木楼里熟睡。我想,这才是古镇应该有的生活气息,闲适平淡,不被外界所扰,以一种再平静不过的方式繁衍世代。清晨时分,我们没有去需要门票的景区,而是选择走一遍相对寂静的石板街。街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冷清些,沿着街道而下,印象深刻的仅仅是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保存比较完好的公社旧址。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站在了望台上远观如诗句“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的图景。倒要说说公社旧址。谢晋的扛鼎之作《芙蓉镇》正讲的是芙蓉镇的“芙蓉姐”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说实话我们原以为湘西仅仅是一片民风淳朴的相对原始的土地,其实她也经历了难以幸免的文化破坏。我们一心一意想寻找文化的足迹,才发现比寻找更难的是保存。由于理念的世代变化,同一种文化,在这一代看来是珍宝,对于下一代可能就是糟粕。文革给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摧残,在当时那样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文化专制当然不可避免,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冲击。现在我们不断强调珍惜保护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保证它的独立性,让其不会因政治变动而左右摇摆。文化如此,社会亦如此。虽然在这里延续千年的土司制度早已瓦解,但是传统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完全变化,比如阶级制度还是存在于湘西文化中。结合文革来看文化创新,创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能否采用“无为自化”的方式或其他平缓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来避免或减少文化大革命中那疾风暴雨般的方式对社会原有的形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第三站终于到达了魂牵梦绕的凤凰。我们乘汽车穿山越岭抵达时已近黄昏,虹桥在霞光照映下呈现出了应该有的色彩,虽无彩虹,但在桥下沱江的倒映下显得五彩斑斓。一个古镇,有桥有水有人家,凤凰独特的文化便自然得以繁衍。沈从文曾经这样描述凤凰:“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这就是蒙有一层神秘面纱的古城凤凰。凤凰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灵动的山和水孕育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边城》里的茶峒、吊脚楼、摆渡人,这些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湘西文化的图腾。如果你要问这所谓的文化是什么,我会说文化就是这座古城,就是这里的山水人家。古城依山傍水,纯朴清新,确有凤凰一样美丽的风采。绿色的沱江映出如画的城廓,成群结队的春燕,叽喳叫个不停。两岸的吊角楼,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鳞次栉比的木屋用几根柱子支撑着,高悬在江面上,那古朴、淡雅的意境,好像只能用唐诗宋词方可描绘。江中的“跳岩”及旁边的木桥,岸边的水车、古城楼、青石铺就的老巷,让我们仿佛看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岁月、黄永玉先生画中的时光。

当然凤凰的文化最吸引的还是“文艺青年”。他们把凤凰的气质成为文艺,却似乎和印象中的青青麦田、蓝天、白衬衣、白连衣裙还有大柔光区别挺大。或许只是想感受所谓平淡的生活吧。然而当我仔细观察这个古城时,发现这种思想是如此矛盾。酒吧传出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声,一栋栋名称古怪前卫的客栈招牌,穿着时髦的游客,激光,led灯等这些现代元素融进古城,不知道在文人看来会有多么具有批判意义。窃以为,在万物市场化的今天,作为著名景点的凤凰古城想不被改造都很难。在古迹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工艺品等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完成旅游产业的转型。晚上走在沱江边,河对岸灯红酒绿,虹桥上灯火通明,文艺范的歌手抱着吉他时而吟唱时而呐喊,古镇的夜生活看来和城市并无二致。很多人说古城已经在文化上“沦陷”,我倒觉得,比起中国其他很多所谓的古镇,凤凰的市场化气息要纯净许多。至少那座熟悉的边城还没有彻底消失,这是我们应该庆幸的。

说凤凰就不得不说沈从文。关于沈从文的一切都那样平淡。他的笔下,绕开了人间的计较,抛开了对欲望的迷恋,每一个人只是随着古老的节奏,按照着自己的善良和德行,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坏人,每个人都本份地做着自己。如果要用关键词来描述先生的作品,我心中的答案是,善良和美丽。这两个词在我心中正是对湘西文化最准确的诠释。个人觉得我们社会实践中最意外的收获就是在沈从文墓前与一位老人的巧遇。我从小说四川话,而四川话和湖南方言有几分相近,我与老先生的交谈并不很艰难。老人住在这座小山的后头,已经孑身一人看守了沈从文墓二十余年。我们在墓前拍照时,老人反复给我们读碑石上的文字。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老人已经难以清楚地吐字,但说话一遍遍重复,要我们把这些照片拿到北京去,给大官们看看。老人把一个深刻的现实浅显地说了出来。先生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在当时的文坛,作品非要与政治挂钩才能迎合时代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想象先生安心写生活的愿望真的是一种奢望。在这里只想引用《边城》题记中的一段话:“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这样看来,先生只是通过一种平和的方式去做一个他有心而无力去做的文化战士。可惜由于当时政治和文化界的激进,先生其人其作品并未被认可。如今时间让我们看清了很多,先生的文学地位在很多人眼中丝毫不亚于“鲁郭茅,巴老曹”,无数人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了这座古城,了解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第四站,离开凤凰,我们休整一天后来到德夯苗寨。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编织着百余户人家。九龙溪穿寨而过,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横跨山溪。一进寨子,就听到苗家小伙的歌声。这正是一场苗家婚俗展示,热闹非凡,虽说是展示也别有喜庆的味道。从节庆到嫁娶,从服装到舞蹈,无一不透出浓浓的苗家风情。今天我们在湘西苗家的山间穿行,周围便是梯田,偶有溪水流过,让这原生态的苗寨多了几分灵动。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终得一睹流纱瀑布的风采,由于峡谷的风很大,使得水流左右飘舞,“流纱”二字恰好能描绘出它的特点。没有如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没有如万兽怒吼的狂嚣之声,但凭一点似有似无的轻柔,流沙瀑布以缥缈的气质萦绕于观者之心。这样原生态的风景,比起人造景观更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团队一行人举起旗帜爬上流纱瀑布的腰际,算是为这次湘西之旅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归根结底,探寻文化是这次实践的主题。我们通过了解湘西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文化是无形的,没有路牌指明它在哪里,但空气中的气息告诉你文化就在身旁。文化也是有形的,山水草木人家,文化体验正是来源于你的每一次探访。感谢神奇的湘西。

写于xx.8.29


相关内容

  • 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课题入手,以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学校科研工作困难为目的,以主题活动交流与专题研究为载体,在区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各个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群落活动。全面提升群落科研整体水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各校课题研究面 ...

  •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精通就业之道 探寻个人创业之路
  • 一. 主题: 精通就业之道,探寻个人创业之路 。 二. 背景: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急迫的想了解信息产业公司的情况,特别是其招人的标准,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症下药,就业中能够先人一步。另外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想毕业后创业,但缺乏如何创业的知识和经验,而又不知道求助于何处。 三.目的: 1.调查信息产业公司用人 ...

  •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一.设计理念: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 摘自<国家美术课程标准> 二.教材:高中& ...

  • 探寻昭君文化.
  • 探寻昭君文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昭君文化的起源及昭君文化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制定研究方案,了解昭君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们对自己本昭君文化有了更深了解. 教学重点:制定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出示图片,这是昭君博物院的部分景点,最近几年来,呼 ...

  • 学会教学反思
  • 第二节 学会教学反思 记得于永正老师对自己的文集作过这样的评点:"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说它们是经验总结更合适.因为我的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所以,要撰写好教学论文,教师首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我们说语文教师正经历着一场涤荡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 ...

  •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 ...

  • 做"国培"的追梦人
  • 做"国培"教育的追梦人 --"国培计划(2015)"宜宾县工作坊小语2坊工作汇报 宜宾县研培中心 舒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做"国培"教育的追梦人>,自2010年12月第一次参 ...

  • 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
  • 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 魏东.田维** (四川大学 法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引用本文时请注明出处:魏东.田维:<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载<人民检察>2013年第13期. [内容摘要]立法原意,是指立法文本及其具体的法律条文所表现出的立法者的本意.在方法论解 ...

  •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学设计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教学设计 刘固献中心小学 梁庆义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第四个主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我国南北方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初步探讨了每个区域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与地域物产的关系,体现着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