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

  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合作的精神和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着重于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列出“综合性学习”15项,论述了语文教学更大的综合性。新教材也设置了六个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这是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这要求我们师生要多方整合资源,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任意纵横驰骋的机会;这在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史上是一大亮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变化。   创新教育综合性学习三维目标      一、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考试方式的弊端,教育评价的误区,对“人才观”理解的误区,致使以升学率高低和考上高中人数多少为评价标准,造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是急功近利的,片面强调课本学习,教学活动只是在教外在的教科书,没有创新;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老守田园”关卡压,管教不管导,更不顾学生的心理反应,盲目填灌;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以长时间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取胜,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悖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扼杀了有为教师的灵性。这样的教学无乐趣可言,更谈不上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师生长期处于疲惫之中。   二、在具体实施中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唤,引起教育同仁特别是一线教师深深地思考:怎样才能抓住实质,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把”综合性学习”落实在教学工作的实处呢?我围绕着教育目标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特点,从课文学习和综合实践两个方面作了研究和实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实验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总结如下:   (一)坚持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目标的多元性,注重研究听、说、读、写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字词句篇与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互补互促的特点和规律,将书本知识与口语表达,观察思维,写作听话,阅读训练综合起来。   每学习一篇课文,努力寻找课文内容与观察思维结合的最佳观点,激发写的兴趣。如学习《春》一文时,以《教师门口的白杨树》为题进行作文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感受白杨树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和生理特征及对自己的帮助,鼓舞,诱发学生的想象,联想,然后把所见所感理清思路,整理成文。这样贴近了学生生活,消灭了作文没话说和没啥写的现象。   努力寻找课文内容与听话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创造说的机会。我们认为,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听清楚,听准确别人表达的意思是训练敏锐思维,用心听讲的最好方法。如讲完一篇课文,在进行延伸迁移时,放一段近似课文内容的文章,让学生听后,概括出表达的主要意思,指出运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记住几句优美句子等;或让学生报道一篇新闻,其他学生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老师讲几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说出是对哪方面讲的,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努力选准课文内容与读写的最佳结合点,丰富写的内容。紧扣教材进行读写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如教学《理想》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排比,比喻的手法进行诗歌训练,有学生创造性的写到:“理想是窗口,让你展望未来;理想是泉水,灌溉人的心灵;理想是氧气,给予你生命;理想是乐曲,陶冶你的情操”。听说读写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这些能力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创设情境,巧妙设计,精讲多练,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努力挖掘学生探究创新的潜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课本中心的突破,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天地,我们已充分认识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让学生自主的开展实践活动,努力作好组织工作和指导及辅导工作。比如作业的设置。每一学期,除作文和周记外,我只给学生布置三项作业,开学就说明作业的写法和用途。   两本工具书:字典和词典。主要让学生运用它解决每篇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生字,生词,解决阅读课文过程中还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   两个笔记本:一本主要整理“知识树”的内容,它包括课前自学,教师导拨。学生纠错,质疑评判,课内积累,延伸积累,学后所得,美点题型设计八个部分;另一本用来记笔记,每周两篇,笔记内容可以摘抄,但要带点评;或写自己的心得;或写观察所得。最后检查落实,采用教师抽查,学生自查和互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自查、互查为主。考证抽查即上课不定时提问;学生自查即自己对照被人检查自己;学生互查既学生对自学的基础知识,各设计一个小卡片,同桌互查,或把设计好的题写在黑板上,有别的学生完成。对完成作业情况各自做好记录,一周一小结,按小组积分评分。   设计单元自测题。学完一个单元,学生每人设计一份自测题,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完成试卷。开始时,老师从字、词、句、篇等方面规定内容,限制范围,后来逐渐让学生突破限制,自由选择内容、题型,老师评阅后,作为学生平时的成绩。学生一期只完成这三项作业,收效甚大。首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从中学会了方法,巩固积累了知识;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筛选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第三:给学生自主测试的机会,学生既得了高分,有学到了知识,既获得了乐趣,又满足了心理需求。   (三)多方挖掘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这就是我”综合性学习单元,活动目标除定位在训练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外,还结合课文内容,考虑了以下目标:(1)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从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在各种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的推荐自己;又如“感受自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一项“我有一个好朋友”的主题,举行此活动,要求和作者一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和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开展心灵的对话,试着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指导活动时,我特别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中的投入、体验、表现、调动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在与动物,植物等自然景物的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表达方式,视觉感受等多元价值,我只起引导,激发,鼓励的作用。   实验证明,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就一定能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就一定能形成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减少字词、课下注释、文学常识等机械重复的读写练习,摆脱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也有许多的困惑,但既然认准了这个理,选准了这条路,我就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合作的精神和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着重于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列出“综合性学习”15项,论述了语文教学更大的综合性。新教材也设置了六个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这是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这要求我们师生要多方整合资源,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任意纵横驰骋的机会;这在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史上是一大亮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变化。   创新教育综合性学习三维目标      一、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考试方式的弊端,教育评价的误区,对“人才观”理解的误区,致使以升学率高低和考上高中人数多少为评价标准,造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是急功近利的,片面强调课本学习,教学活动只是在教外在的教科书,没有创新;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老守田园”关卡压,管教不管导,更不顾学生的心理反应,盲目填灌;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以长时间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取胜,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悖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扼杀了有为教师的灵性。这样的教学无乐趣可言,更谈不上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师生长期处于疲惫之中。   二、在具体实施中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唤,引起教育同仁特别是一线教师深深地思考:怎样才能抓住实质,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把”综合性学习”落实在教学工作的实处呢?我围绕着教育目标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特点,从课文学习和综合实践两个方面作了研究和实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实验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总结如下:   (一)坚持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目标的多元性,注重研究听、说、读、写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字词句篇与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互补互促的特点和规律,将书本知识与口语表达,观察思维,写作听话,阅读训练综合起来。   每学习一篇课文,努力寻找课文内容与观察思维结合的最佳观点,激发写的兴趣。如学习《春》一文时,以《教师门口的白杨树》为题进行作文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感受白杨树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和生理特征及对自己的帮助,鼓舞,诱发学生的想象,联想,然后把所见所感理清思路,整理成文。这样贴近了学生生活,消灭了作文没话说和没啥写的现象。   努力寻找课文内容与听话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创造说的机会。我们认为,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听清楚,听准确别人表达的意思是训练敏锐思维,用心听讲的最好方法。如讲完一篇课文,在进行延伸迁移时,放一段近似课文内容的文章,让学生听后,概括出表达的主要意思,指出运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记住几句优美句子等;或让学生报道一篇新闻,其他学生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老师讲几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说出是对哪方面讲的,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努力选准课文内容与读写的最佳结合点,丰富写的内容。紧扣教材进行读写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如教学《理想》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排比,比喻的手法进行诗歌训练,有学生创造性的写到:“理想是窗口,让你展望未来;理想是泉水,灌溉人的心灵;理想是氧气,给予你生命;理想是乐曲,陶冶你的情操”。听说读写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这些能力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创设情境,巧妙设计,精讲多练,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努力挖掘学生探究创新的潜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课本中心的突破,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天地,我们已充分认识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让学生自主的开展实践活动,努力作好组织工作和指导及辅导工作。比如作业的设置。每一学期,除作文和周记外,我只给学生布置三项作业,开学就说明作业的写法和用途。   两本工具书:字典和词典。主要让学生运用它解决每篇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生字,生词,解决阅读课文过程中还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   两个笔记本:一本主要整理“知识树”的内容,它包括课前自学,教师导拨。学生纠错,质疑评判,课内积累,延伸积累,学后所得,美点题型设计八个部分;另一本用来记笔记,每周两篇,笔记内容可以摘抄,但要带点评;或写自己的心得;或写观察所得。最后检查落实,采用教师抽查,学生自查和互查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自查、互查为主。考证抽查即上课不定时提问;学生自查即自己对照被人检查自己;学生互查既学生对自学的基础知识,各设计一个小卡片,同桌互查,或把设计好的题写在黑板上,有别的学生完成。对完成作业情况各自做好记录,一周一小结,按小组积分评分。   设计单元自测题。学完一个单元,学生每人设计一份自测题,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完成试卷。开始时,老师从字、词、句、篇等方面规定内容,限制范围,后来逐渐让学生突破限制,自由选择内容、题型,老师评阅后,作为学生平时的成绩。学生一期只完成这三项作业,收效甚大。首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从中学会了方法,巩固积累了知识;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筛选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第三:给学生自主测试的机会,学生既得了高分,有学到了知识,既获得了乐趣,又满足了心理需求。   (三)多方挖掘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这就是我”综合性学习单元,活动目标除定位在训练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外,还结合课文内容,考虑了以下目标:(1)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从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在各种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的推荐自己;又如“感受自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一项“我有一个好朋友”的主题,举行此活动,要求和作者一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和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开展心灵的对话,试着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指导活动时,我特别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中的投入、体验、表现、调动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在与动物,植物等自然景物的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表达方式,视觉感受等多元价值,我只起引导,激发,鼓励的作用。   实验证明,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就一定能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就一定能形成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减少字词、课下注释、文学常识等机械重复的读写练习,摆脱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也有许多的困惑,但既然认准了这个理,选准了这条路,我就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相关内容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王常中学 王文军 一.课题的提出 努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义务,也是全体教师应尽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型人才,而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 ...

  •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
  • 关于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首届年会暨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教科所.教科院: 各地区课题指导中心.课题实验学校: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quo ...

  • 2011-2012年中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 工作思路: 在新的学期里,我县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本年度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一是抓好课题研究工作,并且将二者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 ...

  • 中学语文结题报告
  • 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CG0773382017CG0773992017CG[1** ...

  •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立项号 2011XKT-ZXYW112 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 李静 所在单位 西安铁一中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针对性  有效性    激趣  减负 结题 报告 摘要 本课题题目是<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组试图通过这一研究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强.有效性强.学生喜闻乐 ...

  • 阶段性研究报告
  • 阶段性研究报告 (执笔人 陈爱萍) <科学高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模式研究>是由会宁四中语文组陈爱萍同志负责,姚永强.孙海彪.李继周等十多位同志共同承担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根据研究内容,划分任务,分工负责.其次,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有 ...

  • 语文教学艺术课教案
  • ■ 语文教学艺术 教 案 (提纲式) 新乡学院文学院 金 树 培 二○一○年九月 总 目 第一章 绪论 一.黄全愈的比较教育研究 二.中国教育的五大弊端 三.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 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与状况进程 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六.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争议与我们应取的态度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