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老王_中杨绛反思的反思

教材研讨

在备杨绛的散文《老王》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简单化了。他们认同教参的说法,即这篇文章的人物不复杂,主要表现小人物的善良。细读文本,发现事实并不仅仅是这样。

后来发现,《语文建设》在

解读也应该和其他的文本联系起来。可惜很多研究者包括上述两文的作者都忽略了这一点。

在作品中杨绛最初心理很不安,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不安,一连想了几个理由,又很快排斥了这样的理由,可以想到,她当时的心一定很乱,是一种后悔自己没有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做什么的慌张,毕竟一个对自己那么好的人死了。后来慢慢地清醒过来了,认为“这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作者反思的第二阶段。为什么是多吃多占?我们读就知道,《干校六记》杨绛夫妇在下放的那帮人中,拿

最后两句话,对文章的意义作了自己的猜测。但遗憾的是,他们对意义的发掘只停留在这一个封闭的文本当中,而忽视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学发展到现在,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而是一个个多声部。即在一个文本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对这篇作品的

的工资是最高的,而做的事情是很轻松的:杨绛本人就是浇浇水什么的;钱钟书负责看管东西、分发信件。那时和老王比起来,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吃得多、占得多而做得少。至于上面两文很片面地将多吃多占仅仅理解为是多吃多占老王的,就偏颇了。而杨绛最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很委屈的,她或许在物质上和老王等人

《老王》杨绛反思的反思

◎江苏/周长青

2006年第9期和2007年第1期

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是怀宁的《是人物的颂歌更是对灵魂的拷问—主旨的探索——对〈老王〉与思考》和胡卓学的《也谈对〈老王〉的主旨探索与思考》。两文均涉及到人物形象方面的分析。他们的思维已经突破了常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发掘,对人很有启发。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大家公认作品的文眼在于最后一句话,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在此。之前的原文是“这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果再算上老王死后作者的不安,那么杨绛的反思应该是三个阶段。怀宁和胡卓学的文章都紧扣

"""""""""""""""""""""""""""""""""""""""""

发挥,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应该有洞庭湖般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怀,表达了范仲淹对友人的一片真心与细微关怀。范仲淹被贬后,在地方上,力所能及地为国为民干了一些实事,受到人们的称赞。

三、作者与的对“迁客骚人”比。人生观不同。在现“迁客骚人”实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圆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半径画圆。所以,当洞庭湖上“霪雨霏霏”、“浊浪排空”的时候,迁客骚、“商旅不行”人觉得“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受。当洞庭湖上“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时候,迁客骚、“渔歌互答”人觉得“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感受。他

们的共性是“物喜己喜,物悲己悲”,从不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而作者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

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屡建战功。庆历三年

(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为官,选用干“恩荫”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由此可见,范仲淹心里常常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是一个“国喜己喜,民忧己忧”的人。

四、作者与古仁人的对比。志向相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他为官期间,严以律己,惟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千亩,救济乡中贫“义田”寒的人。在朝庭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一文,作者通过以《岳阳楼记》

上含蓄对比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

的宽广胸怀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罢此文,使人心胸开阔,思想升华,受益无穷。

(作者单位:庄浪县万泉中学)

2007-8

31

教材研讨

相比,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抱怨。但是对于在精神上的压抑还是有很多不满的,她没有对自己的遭遇完全释然,所以她只说多吃多占而不说幸运。

到了第三个阶段,那已经是

他的全部积蓄,他说他是不吃的,可能觉得吃了浪费。他可能一直担心,杨家是没有钱的,他们是娇气惯了的。总之,老王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是很丰富的。

杨绛明显忽略了老王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动。就在最后,她对他思维的判断仍然是单一的,即老王是感谢来了。其实说到底老王又有什么要谢的,就是一瓶鱼肝油?还是感谢经常照顾生意?那老王送冰算不算一种回报?杨绛的心理活动表明了她和下层人民之间还有隔阂。

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是不够的,老王病了,她是知道的,可是她没有去看,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不能毫无顾忌地去老王家,但是当老王上门的时候,她居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爱,就这样看着一个病人离去。

可以说,她和老王的相互关心没有做到知心的程度。她将老王当成了一个不幸者,问题是仅仅当其是一个不幸者就不对了。文章中她认为老王一直要谢她,而老王是没有说过谢的。杨绛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说明她意识中有一种优势,认为在和老王的交往中,她一定是给予者,老王一定是接受者,这是不能变动的。杨绛不认为自己在老王的眼中是不幸的,忽略老王对她也是同情的。在这一点上我是赞成怀文的,即杨绛并没有将自己放在和老王等同的地位上。胡文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别人不敢坐老王的车,她敢坐,说明在她眼里两人是一样的。我以为这正反映了她对老王的怜悯、同情,想刻意“给予”。而且要注意,她对其他拉车的是不信任的,文中说他们都坐老“不老实”。王的车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杨绛和老王地位的差距(虽然在文革中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下层人民当家作主,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尊卑不会在短期就会

改变。现实生活上的差距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让他们无法走的更近,只是互相试探性地交往,怕伤害对方。如老王送钱钟书看病的时候想在经济上给予照顾却犹豫再三。这固然有胡文说的照顾杨绛、钱钟书的面子,但是起码说明他们间有隔阂,并没有完全坦诚,杨绛最后在对老王礼品的处理上也是不知道怎么办好,总觉得不对劲,也是有隔膜的表现。

而且我们从文本中看到,杨绛对下层人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中,她说其他拉车的都《老王》不老实。她作出推断的一个原因就是送冰。而我们一要考虑到老王可能在有意识地照顾他们;二要考虑到事情的发生总有社会根源。在文革期间,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发展缓慢,老百姓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拉车的都是拉一天活吃一天饭,老王一个人生活尚且拮据,何况很多人是要照顾家庭的,这些人在经济上计较一点也属正常。杨绛明显对那些人表示了反感。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中,她对一些下层《干校六计》

人的描写也是有点厌烦,觉得那些人喜欢贪便宜,而没有对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进行关注。

杨绛反思了,如果她的反思是表面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上对下层人民的优势,那她应该继续反思。如果她反思了,我们没有读出来,那就是我们的不是。不管怎么说她能将文章写出来,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所求的只是大家都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而我们作为读者,一方面要认真阅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善于跳出文本,利用文本间的对话来分析文本。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都是到杨绛的反思就结束了。实际上文章结束了,意义还在延伸。

(作者单位:射阳中学)

80年代了,政治已经解冻。很多

的事情需要反正,很多的事实也披露出来,她们知道中国在文革经历了很大的磨难。与真正不幸的人相比,她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她就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个不。幸的人可以推而广之,老王只是一个时代受苦人民的缩影,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杨绛的心思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自己解脱了,对下层人民也有了大怜悯、大慈悲。但是她的反思还有一些需要追问的地方。

从文本中看,老王和杨绛之间,实在很难说谁欠谁的,杨绛送了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可是老王对他们也不薄,有为证,“三送”而且在文革中也没有对他们落井下石。但是杨绛有些地方明显做得不如老王。最后老王送东西的一幕最让人回味,文本中的细节也很容易被人忽视。老王已经生病了,开始几个月,他还能到杨绛家里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传话了,可以见到他已经病得很重了,并且出行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需要补充的是,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鸡蛋、香油不是拿钱就可以买到的,应该说这是比钱还值钱的东西。教参上说不排除老王有换钱的目的,这真是荒谬了,老王有什么必要先用钱买东西送过去,再换成钱。从他的外貌描写看,他的病没有好。在这种情况下他上门了,而且是带着东西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将东西送出去,这在他看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是一件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而且心理一定会不安稳的事情。他没有什么钱,这些可能是

32

2007-8

教材研讨

在备杨绛的散文《老王》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人将这篇文章简单化了。他们认同教参的说法,即这篇文章的人物不复杂,主要表现小人物的善良。细读文本,发现事实并不仅仅是这样。

后来发现,《语文建设》在

解读也应该和其他的文本联系起来。可惜很多研究者包括上述两文的作者都忽略了这一点。

在作品中杨绛最初心理很不安,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不安,一连想了几个理由,又很快排斥了这样的理由,可以想到,她当时的心一定很乱,是一种后悔自己没有做点什么却又不知道做什么的慌张,毕竟一个对自己那么好的人死了。后来慢慢地清醒过来了,认为“这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作者反思的第二阶段。为什么是多吃多占?我们读就知道,《干校六记》杨绛夫妇在下放的那帮人中,拿

最后两句话,对文章的意义作了自己的猜测。但遗憾的是,他们对意义的发掘只停留在这一个封闭的文本当中,而忽视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学发展到现在,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而是一个个多声部。即在一个文本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对这篇作品的

的工资是最高的,而做的事情是很轻松的:杨绛本人就是浇浇水什么的;钱钟书负责看管东西、分发信件。那时和老王比起来,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吃得多、占得多而做得少。至于上面两文很片面地将多吃多占仅仅理解为是多吃多占老王的,就偏颇了。而杨绛最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很委屈的,她或许在物质上和老王等人

《老王》杨绛反思的反思

◎江苏/周长青

2006年第9期和2007年第1期

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是怀宁的《是人物的颂歌更是对灵魂的拷问—主旨的探索——对〈老王〉与思考》和胡卓学的《也谈对〈老王〉的主旨探索与思考》。两文均涉及到人物形象方面的分析。他们的思维已经突破了常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发掘,对人很有启发。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大家公认作品的文眼在于最后一句话,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在此。之前的原文是“这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果再算上老王死后作者的不安,那么杨绛的反思应该是三个阶段。怀宁和胡卓学的文章都紧扣

"""""""""""""""""""""""""""""""""""""""""

发挥,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应该有洞庭湖般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怀,表达了范仲淹对友人的一片真心与细微关怀。范仲淹被贬后,在地方上,力所能及地为国为民干了一些实事,受到人们的称赞。

三、作者与的对“迁客骚人”比。人生观不同。在现“迁客骚人”实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圆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半径画圆。所以,当洞庭湖上“霪雨霏霏”、“浊浪排空”的时候,迁客骚、“商旅不行”人觉得“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受。当洞庭湖上“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时候,迁客骚、“渔歌互答”人觉得“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感受。他

们的共性是“物喜己喜,物悲己悲”,从不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而作者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

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屡建战功。庆历三年

(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为官,选用干“恩荫”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由此可见,范仲淹心里常常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是一个“国喜己喜,民忧己忧”的人。

四、作者与古仁人的对比。志向相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他为官期间,严以律己,惟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千亩,救济乡中贫“义田”寒的人。在朝庭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一文,作者通过以《岳阳楼记》

上含蓄对比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

的宽广胸怀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罢此文,使人心胸开阔,思想升华,受益无穷。

(作者单位:庄浪县万泉中学)

2007-8

31

教材研讨

相比,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抱怨。但是对于在精神上的压抑还是有很多不满的,她没有对自己的遭遇完全释然,所以她只说多吃多占而不说幸运。

到了第三个阶段,那已经是

他的全部积蓄,他说他是不吃的,可能觉得吃了浪费。他可能一直担心,杨家是没有钱的,他们是娇气惯了的。总之,老王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是很丰富的。

杨绛明显忽略了老王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动。就在最后,她对他思维的判断仍然是单一的,即老王是感谢来了。其实说到底老王又有什么要谢的,就是一瓶鱼肝油?还是感谢经常照顾生意?那老王送冰算不算一种回报?杨绛的心理活动表明了她和下层人民之间还有隔阂。

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是不够的,老王病了,她是知道的,可是她没有去看,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不能毫无顾忌地去老王家,但是当老王上门的时候,她居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爱,就这样看着一个病人离去。

可以说,她和老王的相互关心没有做到知心的程度。她将老王当成了一个不幸者,问题是仅仅当其是一个不幸者就不对了。文章中她认为老王一直要谢她,而老王是没有说过谢的。杨绛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说明她意识中有一种优势,认为在和老王的交往中,她一定是给予者,老王一定是接受者,这是不能变动的。杨绛不认为自己在老王的眼中是不幸的,忽略老王对她也是同情的。在这一点上我是赞成怀文的,即杨绛并没有将自己放在和老王等同的地位上。胡文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别人不敢坐老王的车,她敢坐,说明在她眼里两人是一样的。我以为这正反映了她对老王的怜悯、同情,想刻意“给予”。而且要注意,她对其他拉车的是不信任的,文中说他们都坐老“不老实”。王的车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杨绛和老王地位的差距(虽然在文革中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下层人民当家作主,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尊卑不会在短期就会

改变。现实生活上的差距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让他们无法走的更近,只是互相试探性地交往,怕伤害对方。如老王送钱钟书看病的时候想在经济上给予照顾却犹豫再三。这固然有胡文说的照顾杨绛、钱钟书的面子,但是起码说明他们间有隔阂,并没有完全坦诚,杨绛最后在对老王礼品的处理上也是不知道怎么办好,总觉得不对劲,也是有隔膜的表现。

而且我们从文本中看到,杨绛对下层人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中,她说其他拉车的都《老王》不老实。她作出推断的一个原因就是送冰。而我们一要考虑到老王可能在有意识地照顾他们;二要考虑到事情的发生总有社会根源。在文革期间,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发展缓慢,老百姓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拉车的都是拉一天活吃一天饭,老王一个人生活尚且拮据,何况很多人是要照顾家庭的,这些人在经济上计较一点也属正常。杨绛明显对那些人表示了反感。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中,她对一些下层《干校六计》

人的描写也是有点厌烦,觉得那些人喜欢贪便宜,而没有对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进行关注。

杨绛反思了,如果她的反思是表面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上对下层人民的优势,那她应该继续反思。如果她反思了,我们没有读出来,那就是我们的不是。不管怎么说她能将文章写出来,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所求的只是大家都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而我们作为读者,一方面要认真阅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善于跳出文本,利用文本间的对话来分析文本。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都是到杨绛的反思就结束了。实际上文章结束了,意义还在延伸。

(作者单位:射阳中学)

80年代了,政治已经解冻。很多

的事情需要反正,很多的事实也披露出来,她们知道中国在文革经历了很大的磨难。与真正不幸的人相比,她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她就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个不。幸的人可以推而广之,老王只是一个时代受苦人民的缩影,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杨绛的心思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自己解脱了,对下层人民也有了大怜悯、大慈悲。但是她的反思还有一些需要追问的地方。

从文本中看,老王和杨绛之间,实在很难说谁欠谁的,杨绛送了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可是老王对他们也不薄,有为证,“三送”而且在文革中也没有对他们落井下石。但是杨绛有些地方明显做得不如老王。最后老王送东西的一幕最让人回味,文本中的细节也很容易被人忽视。老王已经生病了,开始几个月,他还能到杨绛家里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传话了,可以见到他已经病得很重了,并且出行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需要补充的是,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鸡蛋、香油不是拿钱就可以买到的,应该说这是比钱还值钱的东西。教参上说不排除老王有换钱的目的,这真是荒谬了,老王有什么必要先用钱买东西送过去,再换成钱。从他的外貌描写看,他的病没有好。在这种情况下他上门了,而且是带着东西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将东西送出去,这在他看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是一件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而且心理一定会不安稳的事情。他没有什么钱,这些可能是

32

2007-8


相关内容

  • [老王]教学反思.
  • 孙瑛 当下,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怎样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是语文课堂教学研讨的焦点.笔者近期执教八上课文<老王>,略有所获.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 ...

  • 老王教学实录
  • 课前导入: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敬礼. 师:请坐.(展示幻灯片,图片为一个年迈佝偻的老车夫形象) 师: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普通的人力车夫.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 二.初读文本 1.了解作者 师: ...

  • 初二语文导学案-9老王导学案及答案
  • 第 9 课 老 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攥着.惶恐.伛.取缔.滞笨.眼翳.骷髅.荒僻"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逐步深入了解老王的不幸. 3.探讨分析杨绛对老王的"愧怍"之情,从作者的自我反省入手,反思我们自己面对苦难的弱势群体的姿态 ...

  • 9[老王]教学反思
  • 9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那么,对杨绛的这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 ...

  • [老王]课堂实录
  • <老王> 作者:杨绛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 ...

  • [老王]教案
  •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 ...

  • 老王说课稿
  • <老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杨绛的<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 ...

  • 品读杨绛先生的[老王]
  • 内容摘要: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选编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作者以其素朴的文字凸现了底层平民的光芒,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仁爱厚重的博大胸襟.透过平淡冲和的笔调,细细品读,愈觉如饮陈年佳酿,绵味悠长. 关键词:<老王> 幸与不幸 底层 情怀 幸与不幸 先谈老王,老王是一个不幸者.一是 ...

  •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优秀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 老王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