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总第232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4)11-0079-07

城市问题2014年第11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41114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庞娟段艳平

〔摘要〕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治理强调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与协调性,导致空间治理正义

缺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认为从以前强调的增长理念为主导转向以公平公正理念为主导,是城市治理方式转型的关键。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城市社会空间的良好治理,首先应增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满足,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回归;同时,应创造不同途径让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协商、沟通与合作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治理;城市化〔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理正义缺失,从而引发城市社会空间的贫困问题、异

化问题和分区问题,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剖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演化特征与分异趋势,揭示社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探寻城市社会空间有效治理的途径,对于调整社会空间结构及优化其功能,促进我国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也是改变社会空间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如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和居住隔离,以及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失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反思既往的城市治理理念,探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转变治理方式。

在长期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的城市治理强调城市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与协调性。当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带来的各种矛盾不断聚集,而空间治

〔作者简介〕庞

二文献述评

城市空间是由物质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其中的社会空间由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居民构成

[1]

。居民与城市空间是“连续的相互作

,用过程”即居民在改变和塑造城市空间的同时,也被城市空间所影响和左右,因此,城市社会空间

娟(1972—),女,广西玉林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段艳平

(1980—),女,湖北利川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分析与数量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63005)———西部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协同重构与整合研究。〔收稿日期〕2014-06-03〔修回日期〕2014-07-06

城市管理

·79·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

[2]

是“社会与空间辩证统一”的产物。城市空间的

[3]

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将大大加快

[7]

。在实证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以具

在城市空间中物质实体空间是空间的外在表现形

式,其内在表现形式则是社会空间所蕴涵的社会关系。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始终贯穿于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中,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西方学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期以20世纪初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他们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研究、城市极化、居住分异等社会现象,构建了“同心圆”

“扇形”、“多核心”探究等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该学派研究的缺陷在于强调生物性因素在空间建构中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性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伴随西方国家战后经济复苏和之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涌现,由此激发了更多学者关注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深入到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同时,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等哲学思潮的涌现,

[4]

扩展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激进马克

体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例

如,有研究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研究分析了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与重构以及社会空间格局的发展与优化;有研究探讨了20世纪长春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有研究考察了上海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8-12]

,演变及治理等等。上述这些研究都是城市空间科学研究的有益尝

试。当前,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与重构正不断加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又有新的现实问题值得探究。

三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1.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汇集了各种社会资源,大量人口势必向城

“盆地效应”。人口数量及规模的变动,市集聚形成

对城市空间的人口密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产生了

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96%增长到了2012年的52.57%①。1978年末,全国所有建制市的城市人口总数为768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98%,2012年增长到了36989.7万人,比重达到了27.3%;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大城市从1990年的572012年达到了127个。个增长到了2000年的93个,

1990年以后,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从1981年的0.7438万平方公里增长到了1990年的1.2855万平方公里,10年间增长了1倍多;到了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了4.5566万平方公里,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3.5倍,城区人口由1990年的32530.2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37084.4万人。因此,尽管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但城市城区人口的空间密度②却显著降低(图1)。

反映城市土地增长速度的另一个指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也显著增长,从1992年的1.3918万平方公里增长到了2012年的4.5751万平方公里,其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图2)。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尽管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比例都要高于人口的增长比例。目

城市管理

思主义学派以及结构主义的影响,大批学者转向城

市社会学空间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强调城市空间不仅仅是纯自然的生态空间,其实质体现着社会关系。列斐伏尔(H.Lefebvre)也指出,空间总蕴涵着某种意义,它从来就不是空洞的,社会空间的形成源于社会

[5]

的生产时间及其包含的社会关系。以戴维德·哈维(DavidHarvey)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将马克

思主义地租理论、城市历史学理论等综合在一起,考察了社会分层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把空间因素视为与社会因素同等重要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城市研究,这对我国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始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聚焦于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基本特征以及演变趋势。有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受城市发展的历史、现时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单位建房分房的住房制度三种因素的制约,进而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

[6]

。我

国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以混合型为主要特征,城市人口分布呈现同心圆模式,未来城市居住分异现象将日趋明显,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速度·80·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3平方米,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13]

“单位制”空间的分布呈现出的状态。不同职位、不

同收入的同单位人群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单位内异质性和单位间相对同质性的分子型居住空间结构,

[14]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不明显。1998年,全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原来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被货币分配制度所取代,城市居民有了选择居住条件和居住区位的自主权。随着基于收入、职业、文化等因素形成的不同阶层居民选择的自由化、多元化,原来以单位制社区为核心的居住形态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单位大院、商业化居住区及高档住宅

图11992-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

区等混合型居住形态,居住空间的分化也日趋显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改善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78年为6.7平方米,2012年达到了32.9平方米④,增长了近5倍,而且,无论住房质量、住房成套率,还是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都大为改观。但与此同时,住房不平等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计数据显示,

积达31.6平方米,但有近56%的家庭人均住房建

图21992-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

增长与土地增长比较

筑面积小于30平方米,有近16%的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2平方米。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变动受制于城市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的变化。1980年代,我国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在26%-27%左右,并呈缓慢下降趋势;居住生活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由38%提高到了1990年的42%,呈上升趋势,此后,

[15]

城市居住生活用地的比重持续减少。从1998-2012年,居住生活用地的比重从32.6%下降到了31.2%,下降了1.4%,基本维持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30%-32%之间;工业建设用地的比重从22.4%降到19.0%,下降了3.4%;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比重略有增加。按照国际惯例,城市用地构成中,工业用地一般不超过15%,居住用地一般占45%,道路广场和绿地用地一般占8%-15%[16]。按此标准,我国的用地结构中居住生活用地比例偏小,表现为近十来年我国城市住宅用地供应不足,住宅用地紧张。为适应各阶层对住房的差异化需求,我国现行的住房供给结构为商品房和保障房两类,保障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998-2002年间,各城市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均超过10%,但此后逐渐下降。2005年后,别墅、高档公寓的销售面积开始超过经济适用房(图3)。2010年,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仅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

·81·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的人口流

动也影响了人口的空间结构。2002年,外来人口流入最多的是广东省,为345.33万人,占该省总人口的13.3%。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740.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为26.4%,十年间增长了5倍。浙江省的外来人口比重从2002年的19.7%增至2012年的30.3%,上海市则从22.9%

上海市、增至40.3%③。2012年,广东省、浙江省、

北京市、江苏省是人口流入最多的五个省、市。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社会管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居住空间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居住的物质空间及其相互间反映的社会关系。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土地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都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也日益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建设资金由政府管理,住房由单位建设,实行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在这种住房制度下,工作单位与住房往往在同一区域,同一单位构成一个聚落群体,相应地,城市居住

城市管理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2.62%。显然,这样的建设规模难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者的需求

共服务设施水平;x表示31个省城市的公共服务设

施指标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公式测算出各指标的基尼系数如图4和图5所示

图31998-2010年我国经济适用房与别墅、

高档公寓销售面积比较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2010年购从按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来看,

买经济适用房和租赁廉租房的家庭占7.8%。然而,2010年居住面积小于8平方米的家庭占9.4%⑤,这意味着仍然有部分住房困难的家庭无保障性住房。

3.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依托医和载体,呈点状分布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教育、

[17]

疗、文体及市政公用等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特征,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其空间布局的公平性与可达性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质量、生活品质,进而影响城市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也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结构。

为了解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本文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中,选取义务教育师生比、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六个指标来反映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分布情况,并用基尼系数来测算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

12n(n-1)x

n

n

图42002-2012年全国城市教育、医疗、图书馆

服务项目的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

图52002-2012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公园绿地、公交车拥有量的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基础教育领域,义务教育阶

段如小学师生比的水平均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基尼系数处于较低水平且相对稳定,说明全国城市间义务教育的区域空间差距逐年缩小,而且处于相对均等的状态。医疗卫生服务空间的非均衡程度略大于教育。但人均拥有的图书馆藏量城市间的差异较2012年人均馆藏量最大的是上海,大,为3.03册,最小的是西藏,为0.22册,全国平均水平为0.58册,这与国际图联制定的人均图书藏量2册的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市政公共设施方面,人均道路面积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较小,但从总量上来看依然偏低,如2012年全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为12.26平方米,尽管比2002年提高了6.9平方米,但与联合国制定的城市人均绿地50-60平方米的

城市管理

∑∑j=1i-1

xj-xi

g表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基尼系数;n其中,

表示所考察的样本分地区数,由于本文考察的是我国各省城市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因此n取值xi分别表示j和i省城市的公31,即31个省份;xj、·82·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标准仍相去甚远。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指标存在区域2012年北京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为14.5差异,

标台,最少的广西各城市每万人仅3.6标台,两者相差近4倍。从上述指标来看,除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这一指标外,其余指标的基尼系数达到均等或较均等的状态,说明公共服务设施全国各城市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均等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

方面,城市无序蔓延对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耕地、农田被侵占,城市绿地被侵蚀;另一方面,城市蔓延伴随的城市住宅开发布局的低密度、郊区化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规模的郊区开发增加了城市交通负担,造成了城市通勤距离急剧增加,小汽车拥有量激增,进而引发交通堵塞等问题。此外,我国城市蔓延已经对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造成影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越大的城市,相应的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就越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就越不经济

2.居住空间社会分层及分异

[19]

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中

的问题

1.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加剧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全国城市数量在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围郊区扩展,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扩张过快致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现象逐渐增多。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政绩观和土地财政利益

的驱使下,部分城市依靠“县改市”和建设新区等行政区划活动,大量征地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据测算,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蔓延现象,并且6%的城市出现了过度蔓延的趋势[18]。这表现为,城市空间以低密度的方式不断向外围扩展,中心城区向郊区扩大和蔓延,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扩展格局;与此同时,耕地面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减少,城市郊区或近郊区大规模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大量的农用地、未利用地和生态绿化带被侵占。据

2011年底全国保有耕地国土资源部统计的数据,

18.25亿亩,比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了1.26亿

“红线”。亩,逼近了我国18亿亩耕地的城市蔓延导致城市土地的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

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用地低效粗放,低密度开发造成

表1

职业大类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近年来,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单位制的消解及

住房社会化,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城市社会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加剧就难以避免。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尺度,不同的职业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

[20]

声望、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发展前景。第六次不同职业人群的居住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件存在差异,在住房的实有面积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高,为37平方米,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最低,仅为25.75平方米。若从横向来看,不同的职业人群其住房来源也存在明显差异(表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购买商品房的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在购买商品房及购买原公有住房的比例也较高,这部分群体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住房福利都居于较高层次。若从纵向来看,自建住房比例最高的是农村居民,达80.9%,租廉租房比例最高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2010年全国按户主职业与住房来源的家庭户住房状况

租赁廉租住房

1.7%1.7%1.8%3.5%0.9%4.2%3.7%

租赁其他住房18.4%15.6%15.8%38.2%5.4%36.2%25.7%

自建住房10.4%5.4%8.8%12.4%80.9%17.0%18.1%

购买商品房45.9%43.6%38.9%24.7%5.7%17.6%25.4%

购买二手房5.4%6.6%5.4%5.2%1.9%4.4%5.2%

购买经济适用房4.4%6.0%5.9%3.7%1.5%4.6%5.0%

购买原有住房10.5%16.8%18.0%8.6%1.8%11.4%11.0%

其他3.4%4.4%5.4%3.7%1.9%4.6%5.9%

事实上,随着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近年来城市居住空间逐渐形成如下分层:高档商

城市管理

品住宅区占据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优良的地段,建

筑品质较好;普通住宅区,包括普通商品房、经济适

·83·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用房和安居房等住宅区,其公共服务设施和宜居水

平一般,居住者多为中下等收入群体;在城市边缘地“城中村”带的或棚户区,居民大多为低收入阶层或进城务工人员,这类居住区往往住房条件差,周围环境恶劣,各种社会问题突出,与城市高收入阶层的居住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居住分异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对立和贫困固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内空间配置失衡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内部,一是居住社区类型及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不均,二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供给滞后造成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失

。配”

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出现不均衡分布,不同阶层的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传统的、单位型的居住区,教育、医疗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丰富。以北京为例,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好的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个别在三环以外,而四环外的远远比不上三环以内的

[21]

钟居首位,广州为48分钟,上海为47分钟,深圳为

46分钟[23]。

五政策建议

既给空间经济增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长带来了无限动力,也对传统的城市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从以前强调的增长理念为主导,转向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为主导是城市治理方式转型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治理的理念应将空间正义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增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满足,制定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谋求公共利益,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回归。同时,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多元利益和空间协调性的矛盾,要创造不同途径让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协商、沟通与合作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治理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探索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精明增长。对城市利用不合理及闲置、废弃的土地再利用,以及设计功能复合的住宅区等,以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与外延扩展。精明增长的核心理念是盘活现有的城市空间存量,减少盲目扩张,使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集中,缩短就业与居住的距离,以节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成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尽量减少对城市周边农田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城市要紧凑型发展,但还应保证城市内部的生活质量所需的开放空间、公共绿地、自然及人工水体等自然生态景观不被侵占,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构建合理的居住空间格局,维护空间公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不平等在空间上的表现,其本质是社会不公正。要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应积极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对居住空间和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再配置,以维护社会低收入群体在城市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利益。以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例,当前大多数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都是成片集中开发,并选在城郊周边公共基础设配套滞后的区域,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低收入群体在空间上的相对聚集。而城市外围劳动就业机会少,限制了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机会,使其更无力来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这些保障房区域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城市的贫民区。因此,应调整现有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使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

城市管理

。高档住宅区面向中高收入人群,其公共服

务设施的配置相对齐全,而低收入住宅区的公共服

务设施通常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此外,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限制外来人口的平等进入,如城市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诸多公共设施对农

[22]

“排他性”。在公共设施、民工均有明显的教育资

源、医疗资源等方面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不平等政

策,必然会加剧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对立与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蔓延,住宅开发向郊区地段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于住宅区的发展,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健全,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城市外围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人口集聚的速度,居住在郊区的居民离上学、求医、购物等主要活动场所的距离都较远。此外,由于城市外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居住者仍然选择在市区中心就业,这无疑使居民的通勤成本增加,居住成,本也随之增加,造成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中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人口超过百万人的50个城市的通勤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为39分钟,其中,北京以52分·84·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J].人文地理,2001(2):7-11

[7]谢守红,罗志刚.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初探

[J].生产力研究,2005(11):64-65

[8]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

2000:15社,

[9]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J].地理学报,

2008(8):829-844

[10]谭日辉.北京社会空间格局的发展与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

2014(1):84-89研究,

.地理[11]黄晓军,黄馨.20世纪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J]

2013(11):1629-1638科学进展,

——以[12]杨上广,王春兰.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

.城市问题,2006(8):47-53上海市为例[J]

[13]徐绍史.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J].求是,2011(4):23-25

[14]刘望保,曹小曙.广州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及闫小培,

J].人文地理,2007(4):27-32其影响因素研究[

[15]蔡军,陈飞,李彻丽格日.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及其引发

J].现代城市研究,2011(1):78-85的问题思考[

“要素驱动”“创新驱动”[16]辜胜阻,走向刘江日.城镇化要从

[J].人口研究,2012(6):3-12

[17]高军波,叶昌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周春山,

J].规划师,2010(4):12-18公平研究[

[18]王家庭,高珊珊.高度警惕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的赵丽,

J].现代财经,2013(8):20-28过度蔓延趋势[

[19]牛煜虹,董晓莉.城市蔓延对我国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张衔春,

J].城市发展研究,2013(3):67-72影响的实证分析[

[20]李喜梅.从社会分层看住房差异———对湖北省“五普”资料的

J].社会,2003(7):9-11分析[

[21]张景秋.北京城区大型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M].

2008:20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2]程名望,史清华,张帅.农民工大量占用城市公共资源了

——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吗—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居住空间。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空间公平。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从公共服务设施的形式、服务半径、可达性等方面去统筹规划和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社会中的成本效益分配进行分析,以此来改变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受益人群上的不均衡。同时,加快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反映并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共服务设施异质性偏好,增加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供给,协调城市空间拓展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形成区域协调利用、布局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Abstract】Itisproposedthatdiversityandcoordinationofurbansocialspacehaslongbeenignoredsoastoleadtolackofspacegovernanceandjustice,hinderingChina’surbanizationprocess.Howtotransferfromthepreviousemphasisonthegrowthtotheconceptoffairnessandjusticemissionasthelead-ingurbangovernanceisakeystep.Inthenewsituation,tore-alizethegoodgovernanceofurbanspace,itneedstostrengthenthegovernment’sabilitytomeetwithpublicdemands,toa-chievethegovernment’spublicnatureofreturn.Atthesametime,avarietyofwaysshouldbecreatedtomakedifferentsocialforcesinvolvedinurbandevelopment,tobalancediverseinter-eststhroughconsultation,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

【Keywords】socialspatialstructure;governance;ur-banization

注释

①②③④⑤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

城市人口指县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城市人口密度均指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根据中的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2012(8):20-31论与经济管理,

[23]张浩若.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研究[J].城

2014(1):20-23市,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地理学报,2003王法辉.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

(6):917-926

[2]SojaE.TheSocio-spatialDialectic[J].AnnalsofAssociation

ofAmericanGeographers,1980(70):207-225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3]顾朝林.城市社会学[

[4]王开泳,肖玲,王淑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热带地理,2005(3):28-32

[5]

LefebvreH.TheProductionofSpace[M].Oxford:BlackwellLtd,1991:15-35

[6]艾大宾,王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责任编辑:赵勇)·85·

城市管理

总第232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4)11-0079-07

城市问题2014年第11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41114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庞娟段艳平

〔摘要〕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治理强调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与协调性,导致空间治理正义

缺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认为从以前强调的增长理念为主导转向以公平公正理念为主导,是城市治理方式转型的关键。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城市社会空间的良好治理,首先应增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满足,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回归;同时,应创造不同途径让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协商、沟通与合作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治理;城市化〔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理正义缺失,从而引发城市社会空间的贫困问题、异

化问题和分区问题,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剖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演化特征与分异趋势,揭示社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探寻城市社会空间有效治理的途径,对于调整社会空间结构及优化其功能,促进我国城市合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也是改变社会空间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如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和居住隔离,以及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失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反思既往的城市治理理念,探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转变治理方式。

在长期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的城市治理强调城市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与协调性。当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带来的各种矛盾不断聚集,而空间治

〔作者简介〕庞

二文献述评

城市空间是由物质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其中的社会空间由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居民构成

[1]

。居民与城市空间是“连续的相互作

,用过程”即居民在改变和塑造城市空间的同时,也被城市空间所影响和左右,因此,城市社会空间

娟(1972—),女,广西玉林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段艳平

(1980—),女,湖北利川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分析与数量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63005)———西部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协同重构与整合研究。〔收稿日期〕2014-06-03〔修回日期〕2014-07-06

城市管理

·79·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

[2]

是“社会与空间辩证统一”的产物。城市空间的

[3]

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将大大加快

[7]

。在实证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以具

在城市空间中物质实体空间是空间的外在表现形

式,其内在表现形式则是社会空间所蕴涵的社会关系。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始终贯穿于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中,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西方学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期以20世纪初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他们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研究、城市极化、居住分异等社会现象,构建了“同心圆”

“扇形”、“多核心”探究等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该学派研究的缺陷在于强调生物性因素在空间建构中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性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伴随西方国家战后经济复苏和之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涌现,由此激发了更多学者关注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深入到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同时,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等哲学思潮的涌现,

[4]

扩展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激进马克

体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例

如,有研究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研究分析了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与重构以及社会空间格局的发展与优化;有研究探讨了20世纪长春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有研究考察了上海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8-12]

,演变及治理等等。上述这些研究都是城市空间科学研究的有益尝

试。当前,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与重构正不断加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又有新的现实问题值得探究。

三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1.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汇集了各种社会资源,大量人口势必向城

“盆地效应”。人口数量及规模的变动,市集聚形成

对城市空间的人口密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产生了

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96%增长到了2012年的52.57%①。1978年末,全国所有建制市的城市人口总数为768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98%,2012年增长到了36989.7万人,比重达到了27.3%;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大城市从1990年的572012年达到了127个。个增长到了2000年的93个,

1990年以后,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从1981年的0.7438万平方公里增长到了1990年的1.2855万平方公里,10年间增长了1倍多;到了201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了4.5566万平方公里,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3.5倍,城区人口由1990年的32530.2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37084.4万人。因此,尽管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但城市城区人口的空间密度②却显著降低(图1)。

反映城市土地增长速度的另一个指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也显著增长,从1992年的1.3918万平方公里增长到了2012年的4.5751万平方公里,其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图2)。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尽管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比例都要高于人口的增长比例。目

城市管理

思主义学派以及结构主义的影响,大批学者转向城

市社会学空间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强调城市空间不仅仅是纯自然的生态空间,其实质体现着社会关系。列斐伏尔(H.Lefebvre)也指出,空间总蕴涵着某种意义,它从来就不是空洞的,社会空间的形成源于社会

[5]

的生产时间及其包含的社会关系。以戴维德·哈维(DavidHarvey)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将马克

思主义地租理论、城市历史学理论等综合在一起,考察了社会分层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把空间因素视为与社会因素同等重要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城市研究,这对我国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始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聚焦于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基本特征以及演变趋势。有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受城市发展的历史、现时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单位建房分房的住房制度三种因素的制约,进而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

[6]

。我

国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以混合型为主要特征,城市人口分布呈现同心圆模式,未来城市居住分异现象将日趋明显,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速度·80·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3平方米,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13]

“单位制”空间的分布呈现出的状态。不同职位、不

同收入的同单位人群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单位内异质性和单位间相对同质性的分子型居住空间结构,

[14]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不明显。1998年,全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原来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被货币分配制度所取代,城市居民有了选择居住条件和居住区位的自主权。随着基于收入、职业、文化等因素形成的不同阶层居民选择的自由化、多元化,原来以单位制社区为核心的居住形态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单位大院、商业化居住区及高档住宅

图11992-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变化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

区等混合型居住形态,居住空间的分化也日趋显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改善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78年为6.7平方米,2012年达到了32.9平方米④,增长了近5倍,而且,无论住房质量、住房成套率,还是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都大为改观。但与此同时,住房不平等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计数据显示,

积达31.6平方米,但有近56%的家庭人均住房建

图21992-2012年我国城市人口

增长与土地增长比较

筑面积小于30平方米,有近16%的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2平方米。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变动受制于城市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的变化。1980年代,我国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在26%-27%左右,并呈缓慢下降趋势;居住生活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由38%提高到了1990年的42%,呈上升趋势,此后,

[15]

城市居住生活用地的比重持续减少。从1998-2012年,居住生活用地的比重从32.6%下降到了31.2%,下降了1.4%,基本维持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30%-32%之间;工业建设用地的比重从22.4%降到19.0%,下降了3.4%;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比重略有增加。按照国际惯例,城市用地构成中,工业用地一般不超过15%,居住用地一般占45%,道路广场和绿地用地一般占8%-15%[16]。按此标准,我国的用地结构中居住生活用地比例偏小,表现为近十来年我国城市住宅用地供应不足,住宅用地紧张。为适应各阶层对住房的差异化需求,我国现行的住房供给结构为商品房和保障房两类,保障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998-2002年间,各城市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均超过10%,但此后逐渐下降。2005年后,别墅、高档公寓的销售面积开始超过经济适用房(图3)。2010年,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仅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

·81·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的人口流

动也影响了人口的空间结构。2002年,外来人口流入最多的是广东省,为345.33万人,占该省总人口的13.3%。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740.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为26.4%,十年间增长了5倍。浙江省的外来人口比重从2002年的19.7%增至2012年的30.3%,上海市则从22.9%

上海市、增至40.3%③。2012年,广东省、浙江省、

北京市、江苏省是人口流入最多的五个省、市。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社会管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居住空间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居住的物质空间及其相互间反映的社会关系。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土地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都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也日益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建设资金由政府管理,住房由单位建设,实行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在这种住房制度下,工作单位与住房往往在同一区域,同一单位构成一个聚落群体,相应地,城市居住

城市管理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2.62%。显然,这样的建设规模难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者的需求

共服务设施水平;x表示31个省城市的公共服务设

施指标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公式测算出各指标的基尼系数如图4和图5所示

图31998-2010年我国经济适用房与别墅、

高档公寓销售面积比较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2010年购从按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来看,

买经济适用房和租赁廉租房的家庭占7.8%。然而,2010年居住面积小于8平方米的家庭占9.4%⑤,这意味着仍然有部分住房困难的家庭无保障性住房。

3.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依托医和载体,呈点状分布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教育、

[17]

疗、文体及市政公用等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特征,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其空间布局的公平性与可达性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质量、生活品质,进而影响城市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也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结构。

为了解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本文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中,选取义务教育师生比、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六个指标来反映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分布情况,并用基尼系数来测算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

12n(n-1)x

n

n

图42002-2012年全国城市教育、医疗、图书馆

服务项目的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

图52002-2012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公园绿地、公交车拥有量的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基础教育领域,义务教育阶

段如小学师生比的水平均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基尼系数处于较低水平且相对稳定,说明全国城市间义务教育的区域空间差距逐年缩小,而且处于相对均等的状态。医疗卫生服务空间的非均衡程度略大于教育。但人均拥有的图书馆藏量城市间的差异较2012年人均馆藏量最大的是上海,大,为3.03册,最小的是西藏,为0.22册,全国平均水平为0.58册,这与国际图联制定的人均图书藏量2册的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市政公共设施方面,人均道路面积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较小,但从总量上来看依然偏低,如2012年全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为12.26平方米,尽管比2002年提高了6.9平方米,但与联合国制定的城市人均绿地50-60平方米的

城市管理

∑∑j=1i-1

xj-xi

g表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基尼系数;n其中,

表示所考察的样本分地区数,由于本文考察的是我国各省城市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因此n取值xi分别表示j和i省城市的公31,即31个省份;xj、·82·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标准仍相去甚远。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指标存在区域2012年北京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为14.5差异,

标台,最少的广西各城市每万人仅3.6标台,两者相差近4倍。从上述指标来看,除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这一指标外,其余指标的基尼系数达到均等或较均等的状态,说明公共服务设施全国各城市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均等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

方面,城市无序蔓延对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耕地、农田被侵占,城市绿地被侵蚀;另一方面,城市蔓延伴随的城市住宅开发布局的低密度、郊区化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规模的郊区开发增加了城市交通负担,造成了城市通勤距离急剧增加,小汽车拥有量激增,进而引发交通堵塞等问题。此外,我国城市蔓延已经对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造成影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越大的城市,相应的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就越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供给就越不经济

2.居住空间社会分层及分异

[19]

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中

的问题

1.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加剧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全国城市数量在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围郊区扩展,城市用地不断增加,

扩张过快致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现象逐渐增多。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政绩观和土地财政利益

的驱使下,部分城市依靠“县改市”和建设新区等行政区划活动,大量征地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据测算,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蔓延现象,并且6%的城市出现了过度蔓延的趋势[18]。这表现为,城市空间以低密度的方式不断向外围扩展,中心城区向郊区扩大和蔓延,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扩展格局;与此同时,耕地面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减少,城市郊区或近郊区大规模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大量的农用地、未利用地和生态绿化带被侵占。据

2011年底全国保有耕地国土资源部统计的数据,

18.25亿亩,比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了1.26亿

“红线”。亩,逼近了我国18亿亩耕地的城市蔓延导致城市土地的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

口的增长速度,城市用地低效粗放,低密度开发造成

表1

职业大类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近年来,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单位制的消解及

住房社会化,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城市社会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加剧就难以避免。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尺度,不同的职业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

[20]

声望、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发展前景。第六次不同职业人群的居住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件存在差异,在住房的实有面积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高,为37平方米,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最低,仅为25.75平方米。若从横向来看,不同的职业人群其住房来源也存在明显差异(表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购买商品房的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在购买商品房及购买原公有住房的比例也较高,这部分群体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住房福利都居于较高层次。若从纵向来看,自建住房比例最高的是农村居民,达80.9%,租廉租房比例最高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2010年全国按户主职业与住房来源的家庭户住房状况

租赁廉租住房

1.7%1.7%1.8%3.5%0.9%4.2%3.7%

租赁其他住房18.4%15.6%15.8%38.2%5.4%36.2%25.7%

自建住房10.4%5.4%8.8%12.4%80.9%17.0%18.1%

购买商品房45.9%43.6%38.9%24.7%5.7%17.6%25.4%

购买二手房5.4%6.6%5.4%5.2%1.9%4.4%5.2%

购买经济适用房4.4%6.0%5.9%3.7%1.5%4.6%5.0%

购买原有住房10.5%16.8%18.0%8.6%1.8%11.4%11.0%

其他3.4%4.4%5.4%3.7%1.9%4.6%5.9%

事实上,随着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近年来城市居住空间逐渐形成如下分层:高档商

城市管理

品住宅区占据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优良的地段,建

筑品质较好;普通住宅区,包括普通商品房、经济适

·83·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用房和安居房等住宅区,其公共服务设施和宜居水

平一般,居住者多为中下等收入群体;在城市边缘地“城中村”带的或棚户区,居民大多为低收入阶层或进城务工人员,这类居住区往往住房条件差,周围环境恶劣,各种社会问题突出,与城市高收入阶层的居住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居住分异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对立和贫困固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内空间配置失衡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内部,一是居住社区类型及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不均,二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供给滞后造成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失

。配”

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出现不均衡分布,不同阶层的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传统的、单位型的居住区,教育、医疗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比较丰富。以北京为例,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好的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个别在三环以外,而四环外的远远比不上三环以内的

[21]

钟居首位,广州为48分钟,上海为47分钟,深圳为

46分钟[23]。

五政策建议

既给空间经济增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长带来了无限动力,也对传统的城市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从以前强调的增长理念为主导,转向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为主导是城市治理方式转型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治理的理念应将空间正义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增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满足,制定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谋求公共利益,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回归。同时,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多元利益和空间协调性的矛盾,要创造不同途径让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协商、沟通与合作达到多元利益的平衡。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未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治理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探索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精明增长。对城市利用不合理及闲置、废弃的土地再利用,以及设计功能复合的住宅区等,以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与外延扩展。精明增长的核心理念是盘活现有的城市空间存量,减少盲目扩张,使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集中,缩短就业与居住的距离,以节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成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尽量减少对城市周边农田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城市要紧凑型发展,但还应保证城市内部的生活质量所需的开放空间、公共绿地、自然及人工水体等自然生态景观不被侵占,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构建合理的居住空间格局,维护空间公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不平等在空间上的表现,其本质是社会不公正。要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应积极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对居住空间和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再配置,以维护社会低收入群体在城市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利益。以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例,当前大多数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都是成片集中开发,并选在城郊周边公共基础设配套滞后的区域,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低收入群体在空间上的相对聚集。而城市外围劳动就业机会少,限制了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机会,使其更无力来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这些保障房区域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城市的贫民区。因此,应调整现有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使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

城市管理

。高档住宅区面向中高收入人群,其公共服

务设施的配置相对齐全,而低收入住宅区的公共服

务设施通常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此外,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限制外来人口的平等进入,如城市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诸多公共设施对农

[22]

“排他性”。在公共设施、民工均有明显的教育资

源、医疗资源等方面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不平等政

策,必然会加剧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对立与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蔓延,住宅开发向郊区地段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于住宅区的发展,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健全,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城市外围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人口集聚的速度,居住在郊区的居民离上学、求医、购物等主要活动场所的距离都较远。此外,由于城市外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居住者仍然选择在市区中心就业,这无疑使居民的通勤成本增加,居住成,本也随之增加,造成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中科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人口超过百万人的50个城市的通勤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为39分钟,其中,北京以52分·84·

2014年第11期《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J].人文地理,2001(2):7-11

[7]谢守红,罗志刚.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初探

[J].生产力研究,2005(11):64-65

[8]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

2000:15社,

[9]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J].地理学报,

2008(8):829-844

[10]谭日辉.北京社会空间格局的发展与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

2014(1):84-89研究,

.地理[11]黄晓军,黄馨.20世纪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J]

2013(11):1629-1638科学进展,

——以[12]杨上广,王春兰.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治理—

.城市问题,2006(8):47-53上海市为例[J]

[13]徐绍史.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J].求是,2011(4):23-25

[14]刘望保,曹小曙.广州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及闫小培,

J].人文地理,2007(4):27-32其影响因素研究[

[15]蔡军,陈飞,李彻丽格日.居住与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及其引发

J].现代城市研究,2011(1):78-85的问题思考[

“要素驱动”“创新驱动”[16]辜胜阻,走向刘江日.城镇化要从

[J].人口研究,2012(6):3-12

[17]高军波,叶昌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周春山,

J].规划师,2010(4):12-18公平研究[

[18]王家庭,高珊珊.高度警惕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的赵丽,

J].现代财经,2013(8):20-28过度蔓延趋势[

[19]牛煜虹,董晓莉.城市蔓延对我国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张衔春,

J].城市发展研究,2013(3):67-72影响的实证分析[

[20]李喜梅.从社会分层看住房差异———对湖北省“五普”资料的

J].社会,2003(7):9-11分析[

[21]张景秋.北京城区大型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M].

2008:20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2]程名望,史清华,张帅.农民工大量占用城市公共资源了

——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吗—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居住空间。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空间公平。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从公共服务设施的形式、服务半径、可达性等方面去统筹规划和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社会中的成本效益分配进行分析,以此来改变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受益人群上的不均衡。同时,加快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反映并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共服务设施异质性偏好,增加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供给,协调城市空间拓展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形成区域协调利用、布局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Abstract】Itisproposedthatdiversityandcoordinationofurbansocialspacehaslongbeenignoredsoastoleadtolackofspacegovernanceandjustice,hinderingChina’surbanizationprocess.Howtotransferfromthepreviousemphasisonthegrowthtotheconceptoffairnessandjusticemissionasthelead-ingurbangovernanceisakeystep.Inthenewsituation,tore-alizethegoodgovernanceofurbanspace,itneedstostrengthenthegovernment’sabilitytomeetwithpublicdemands,toa-chievethegovernment’spublicnatureofreturn.Atthesametime,avarietyofwaysshouldbecreatedtomakedifferentsocialforcesinvolvedinurbandevelopment,tobalancediverseinter-eststhroughconsultation,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

【Keywords】socialspatialstructure;governance;ur-banization

注释

①②③④⑤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

城市人口指县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城市人口密度均指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根据中的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2012(8):20-31论与经济管理,

[23]张浩若.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研究[J].城

2014(1):20-23市,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地理学报,2003王法辉.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

(6):917-926

[2]SojaE.TheSocio-spatialDialectic[J].AnnalsofAssociation

ofAmericanGeographers,1980(70):207-225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3]顾朝林.城市社会学[

[4]王开泳,肖玲,王淑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热带地理,2005(3):28-32

[5]

LefebvreH.TheProductionofSpace[M].Oxford:BlackwellLtd,1991:15-35

[6]艾大宾,王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责任编辑:赵勇)·85·

城市管理


相关内容

  • '第九部份:[郭达志教授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笫一篇:千米竖井激光指向仪 "千米竖井激光指向仪"是国家科委通过原煤炭工业部于1985年10月向中国矿业大学(原中国矿业学院)下达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研究组在对国内外相关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近二年的努力于1987年8月设计.研制出了样机 ...

  • 公共政策1
  • 中国行政管理:23 [1]方然.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分析--基于四级地方政府的问卷调查[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1:119-121. 本文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地方政府行为与其利益取向的Logistic回归模型.调查结果验证了这样一种观点:地方政府在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 ...

  •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_发展与演变_王志刚
  • 2010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Mar.,2010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王志刚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1189) 摘 要:多中心理论源起经济领域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之后在政治行政领域获得进一步发 展,并趋向成熟.现代治理理论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成 ...

  • 城市大气污染与治理
  • 城市大气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阐述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以及治理政策,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应对这些政策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大气环境:治理 1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状况 根据2012年全国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环境呈现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城市酸雨 ...

  • 自考行政管理学2013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行政管理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 ...

  • 基于社会转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 2010年第3期总第257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132010 Su m N o 1257 基于社会转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谭贤楚 1, 2 朱 力 2* (11湖北民族学院南方中心 湖北恩施 445000; 2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南京 210093) [摘 要]按照 ...

  • 十八大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综述_徐阳
  • ■ 现代管理科学 ■ 2017 年第 8 期 作为一门目的在于有效指导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学 科 , 行政管理学研究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 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十八大以来 , 中国行政管 理学界继续深入对重大理论创新和热点问题的研究 , 研究 领域持续拓展 , 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

  • 我国庄园经济的问题分析_对策及前景展望 (1)
  • 农村经管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06期(总第247期) 我国庄园经济的问题分析.对策及前景展望 张译文,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 强,陈泰名 杨凌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712100) 要]庄园经济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被认为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创新形式.结合庄园经济在我国 的发展 ...

  • 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热点问题的研究动态
  • [区域经济理论] "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热点问题的研究动态 刘玮李逸飞李静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受到政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类目标.33个主要指标,充分体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