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初步分析

  摘要:在针对鄂尔多斯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时发现,找到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站点十分困难,于是本文使用了相对的概念,即是受到人为干扰较少的站点作为对比站点。通过对近50年的气温数据资料,本文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在1.2℃左右,春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最弱,冬季的最强。本文将发展较为缓慢的1961年―1990年30年划分为一个年代,发展相对快速的1991年―2010年20年划分为一个年代,发现鄂尔多斯地区热岛效应有所增强,但夏季有所减弱,春秋两季加强明显。      关键词:鄂尔多斯 城市热岛效应 相对城市热岛强度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Ordos   Abstract: We found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eek out the stations which without man-made distraction when we research the urban heat land effect in the area of Ordos.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relative conception that is taking the stations with litter man-made distraction as contrastive s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data nearly 50 years, we found the annual relativ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s about 1.2℃ in Ordos, in spring it's the lowest, in winter it's the highest. in this study, we take 30 years from 1961 to 1990 that developed very slowly as an age, and 20 years from 1991 to 2010 that developed very rapidly as another age, we can get the result that the urban heat land effect in Ordos enhanced, but in summer it weakened, in spring and autumn it enhanced obviously.   Key words: Ordo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1-2],由其引起的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4]。Manley[5]于1958年第一次提出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的概念。城市热岛的生成会产生局地热岛环流,低层气流向城市中心辅合,高层辐散,城市中心为上升气流,周围为下沉气流。热岛环流使污染物向城区聚集,使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甚至灾难[6-7]。近20年来学者们围绕城市热岛与风速、风向、云量、空气动力粗糙度、人为热、人口密度以及城市规模等影响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8-11],我国学者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太原、成都和昆明等大中城市对城市热岛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12-15]。   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扩大和膨胀,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温室气体以及各种能源消耗产生的热量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调节能力,从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已经演变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大公害[16-17]。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城市的热岛效应不仅会带来酷热的天气,还会造成各种异常城市气象,如飚风及暴雨等,对城市气候、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热岛不仅对城市环境质量及市民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也给城市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能源部的估计,美国为缓解热岛效应每年要多花费高达100 亿美元的能源成本支出[18]。而且由于城市热岛的热力作用,形成热岛复合环流,造成从郊区吹向市区的局地风,把市区已扩散到郊区的污染大气又送回市区,加剧了城市的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加速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反过来又加重热岛效应,这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关系。因此,对于城市热岛的研究不仅对认识城市热量平衡以及一系列边界层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城市保护与规划、城市建筑设计、能源利用以及居民保健等方面都有实际应用价值[19]。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于黄河上中游地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快速扩大,从而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因此,鄂尔多斯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对对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及了解鄂尔多斯城市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资料与研究方法   鄂尔多斯全市国土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区。本文利用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城市气温,周围杭锦旗、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三个期限作为比较地区气温。本文利用东胜区、杭锦旗、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四个站1961年至2010年50年气温资料,并对以上4 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进行如下校正:人工去除明显错误记录;对缺测的记录进行插补;按平均气温大于最低气温且小于最高气温的原则,将不符合该条件的记录去除。本文所使用数据均由鄂尔多斯市气象局提供。   1.1 相对热岛强度计算   由于很难找到没有热岛效应的对比站点,所以本文引用相对的概念,定义相对城市热岛强度这一概念。本文将东胜区的气温Ts代表鄂尔多斯的城市气温;将杭锦旗气温Th、伊金霍洛旗气温Ty和达拉特旗气温Td的平均值做为对比气温。由于此四个站的拔海高度相差较大,本文利用常用的0.65℃/100m降温率将四个站订正在1011m的拔海高度上。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为:   H = Ts - (Th + Ty + Td) / 3   1.2 鄂尔多斯城市进程   鄂尔多斯市是一座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城市,特别是最近的20年里,已经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并称为内蒙古的经济金三角。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其主要的发展重心也向南部发展,大中型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汽车数量与日俱增,其总人口数由上个世纪60年代的75万左右,发展到2009年的149.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从上个世纪60年的1.7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09年的2161亿人民币。鄂尔多斯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的迅速增加,在此大环境下,更使得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以上数据由鄂尔多斯2010年年鉴提供)   2.鄂尔多斯相对城市热岛的总体特征   2.1 年变化特征   由图1可知,鄂尔多斯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均在0.4℃以上,50年的平均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为1.2℃,并且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呈上升趋势,说明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效应一直存在,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鄂尔多斯地区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基本在1.0℃以下。而从1971年到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均保持在1.0℃以上,2001年、2002年以及2003年有明显的下降,2004年至2010年又保持在1.0℃以上,说明在60年代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由于城市规模和人为干扰相对较小,进入70年代,城市规模和人为干扰不断增加,造成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加,进入21世纪,我市各地均有跨越式发展,相对热岛强度也随之有所下降。   由图2可知,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主要分布在1.1-1.5℃区间,占年份的62%,说明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基本维持在1.1-1.5℃这个区间。   2.2 季节变化特征   2.2.1 春季变化特征   由图3可见,鄂尔多斯地区春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集中在0.0-1.0℃的区间上,个别年份(1964年、1976年、2003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为负值。春季相对热岛强度呈现曲折上升趋势。鄂尔多斯地区春季的相对热岛强度较小,其平均值不到0.3℃,说明其春季的人为干扰较小。   2.2.2 夏季变化特征   由图4可见,鄂尔多斯地区夏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主要集中在1.5-2.0℃的区间上,其平均值为1.1℃,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个趋势基本与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持平。鄂尔多斯地区夏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1961年-1970年之间为一个低值区,并且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成负值;1971年-1998年之间呈现出持续的相对高值;1999年-2010年又出现一个较平稳的相对低值区,说明1970年、1998年属于突变点,人为干扰出现明显的变化才会导致此种现象。   2.2.3 秋季变化特征    由图5可见,鄂尔多斯地区秋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主要集中在0.5-1.0℃的区间上,其平均值为1.1℃,且有上升趋势,这个趋势基本与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持平。从1961年到1995年期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并不剧烈,基本在0.9℃上下浮动,但到1996年至2010年期间,其变化明显剧烈,说明人为干扰明显不同,所以才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趋势。   2.2.4 冬季变化特征   由图6可见,鄂尔多斯地区冬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较强,主要集中在1.5-3.0℃的区间上,其平均值为2.5℃,总体线性拟合后的斜率基本趋于0,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鄂尔多斯地区近50年在冬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都处高值,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人们的活动产生的热岛效应较为明显。   2.2.5 小结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特征明显,春季相对热岛强度最小,冬季最大,夏秋两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与年相对热岛强度接近,并且春夏秋三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都有上升趋势,而冬季则基本保持稳定。   3.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变化   鄂尔多斯地区近年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为干扰与日俱增都为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和加剧提供了条件。于是本文将东胜区1961年-1990年作为一个时代(以下简称为90年代前),1991年-2010年作为一个时代(以下简称为90年代后),将两个时代的增温率作对比,分析其变化的特征,即鄂尔多斯地区热岛效应年代的变化特征。地区性的增温量(△T)中包含大尺度的气候变暖量(△t)和小尺度城市热岛效应(H)两部分组成,   △T = △t + H   由表1可见,90年代前年增温率为0.47℃/10a,而90年代后为0.53℃/10a,90年代后略高于90年代前,说明鄂尔多斯地区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略有增强。90年代前春季增温率为0.08℃/10a,而90年代后为0.62℃/10a,有明显增加,说明鄂尔多斯地区春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有所加强。90年代前夏季增温率为0.84℃/10a,而90年代后为-0.26℃/10a,有明显下降,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夏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有所减弱,与图4吻合。90年代前秋季增温率为0.23℃/10a,而90年代后为0.92℃/10a,有明显增加,说明鄂尔多斯地区秋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有所加强。90年代前春季增温率为0.72℃/10a,而90年代后为0.83℃/10a,略有增加,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略有加强。   4.结论   (1)鄂尔多斯地区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在1.2℃左右。   (2)鄂尔多斯地区春季相对热岛强度最小,冬季最大,夏秋两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与年相对热岛强度接近,并且春夏秋三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都有上升趋势,而冬季则基本保持稳定。   (3)鄂尔多斯地区90年代后热岛效应较之90年代前略有加强,其中夏季有所的下降,春秋两季加强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Pickett S T A . Cadenasso M L. Grove J M . et al . Urban ecological systems : Linking terrestrial ecology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mponent s of metropolitan area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 2001 , 32 : 127~157.   [2] Zhou L M . Dickinson R E . Tian Y H , et al . Evidence for a significant urbanization effect on climate in China [J]. PNAS . 2004 ,101 (26) : 9540~9544.   [3] Aure A H. Correlation of land use and cover with meteorological anomalies [J]. Appl. Meteor,1978 , 17 : 636~643.   [4] Rot h M . Oke T R , Emery W J . Satellite derived urban heat islands from three coastal cities and t he utilization of such data in urban climatology. Int [J]. Remote Sens , 1989 , 10 (11) : 1699~1720.   [5] Manley G. On the frequency of snowfall in metropolitan England. Quart [J]. Roy. Meteor. Soc,1958 , 84 : 70~72.   [6] 陈燕.蒋维楣.吴涧等.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对杭州市热岛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 2004, 23(4): 519-528.   [7] 王喜全.王自发.郭虎.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5): 627-636.   [8] 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影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1): 69-77.   [9] 丁金才.张志凯.奚红.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和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 2002, 26(3): 157-178.   [10] 陈志.俞炳丰.胡汪洋等.城市热岛效应的灰色评价与预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8(9): 985-988.   [11] 于淑秋.卞林根.林学椿.北京城市热岛“尺度”变化与城市发展[J].中国科学D辑,2005, 35(增刊): 97-106.   [12] 徐祥德.汤绪.城市化环境气象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63-64.   [13] 王桂玲.蒋维楣.魏鸣.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30(3): 298-304.   [14] 郝丽萍.方之芳.李子良等.成都市近50a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热岛效应[J].气象科学, 2007, 27(6): 648-654.   [15] 肖荣波.欧阳志云.李伟峰等.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学, 2007, 27(2): 230-236.   [16] 祝宁.王成. 周洪泽等. 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 14 (11) : 1955~1958.   [17] 王喜全. 王自发. 郭虎.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 , 11 (5) : 628~636.   [18] Rosenfelda H . Romm J J . Akbari H . et al . Policies to reduce heat islands : Magnitudes of benefits and incentives to achieve them.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ACEEE Summer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 1996 : 177~178.   [19] 邱新法. 顾丽华. 曾燕等. 南京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 (6) : 807~814.

  摘要:在针对鄂尔多斯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时发现,找到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站点十分困难,于是本文使用了相对的概念,即是受到人为干扰较少的站点作为对比站点。通过对近50年的气温数据资料,本文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在1.2℃左右,春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最弱,冬季的最强。本文将发展较为缓慢的1961年―1990年30年划分为一个年代,发展相对快速的1991年―2010年20年划分为一个年代,发现鄂尔多斯地区热岛效应有所增强,但夏季有所减弱,春秋两季加强明显。      关键词:鄂尔多斯 城市热岛效应 相对城市热岛强度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Ordos   Abstract: We found tha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eek out the stations which without man-made distraction when we research the urban heat land effect in the area of Ordos.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relative conception that is taking the stations with litter man-made distraction as contrastive s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data nearly 50 years, we found the annual relativ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s about 1.2℃ in Ordos, in spring it's the lowest, in winter it's the highest. in this study, we take 30 years from 1961 to 1990 that developed very slowly as an age, and 20 years from 1991 to 2010 that developed very rapidly as another age, we can get the result that the urban heat land effect in Ordos enhanced, but in summer it weakened, in spring and autumn it enhanced obviously.   Key words: Ordo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1-2],由其引起的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4]。Manley[5]于1958年第一次提出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的概念。城市热岛的生成会产生局地热岛环流,低层气流向城市中心辅合,高层辐散,城市中心为上升气流,周围为下沉气流。热岛环流使污染物向城区聚集,使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甚至灾难[6-7]。近20年来学者们围绕城市热岛与风速、风向、云量、空气动力粗糙度、人为热、人口密度以及城市规模等影响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8-11],我国学者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太原、成都和昆明等大中城市对城市热岛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12-15]。   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扩大和膨胀,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温室气体以及各种能源消耗产生的热量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调节能力,从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已经演变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大公害[16-17]。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城市的热岛效应不仅会带来酷热的天气,还会造成各种异常城市气象,如飚风及暴雨等,对城市气候、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城市热岛不仅对城市环境质量及市民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也给城市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据美国能源部的估计,美国为缓解热岛效应每年要多花费高达100 亿美元的能源成本支出[18]。而且由于城市热岛的热力作用,形成热岛复合环流,造成从郊区吹向市区的局地风,把市区已扩散到郊区的污染大气又送回市区,加剧了城市的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加速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反过来又加重热岛效应,这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关系。因此,对于城市热岛的研究不仅对认识城市热量平衡以及一系列边界层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城市保护与规划、城市建筑设计、能源利用以及居民保健等方面都有实际应用价值[19]。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于黄河上中游地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快速扩大,从而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因此,鄂尔多斯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对对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及了解鄂尔多斯城市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资料与研究方法   鄂尔多斯全市国土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区。本文利用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城市气温,周围杭锦旗、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三个期限作为比较地区气温。本文利用东胜区、杭锦旗、伊金霍洛旗和达拉特旗四个站1961年至2010年50年气温资料,并对以上4 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进行如下校正:人工去除明显错误记录;对缺测的记录进行插补;按平均气温大于最低气温且小于最高气温的原则,将不符合该条件的记录去除。本文所使用数据均由鄂尔多斯市气象局提供。   1.1 相对热岛强度计算   由于很难找到没有热岛效应的对比站点,所以本文引用相对的概念,定义相对城市热岛强度这一概念。本文将东胜区的气温Ts代表鄂尔多斯的城市气温;将杭锦旗气温Th、伊金霍洛旗气温Ty和达拉特旗气温Td的平均值做为对比气温。由于此四个站的拔海高度相差较大,本文利用常用的0.65℃/100m降温率将四个站订正在1011m的拔海高度上。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为:   H = Ts - (Th + Ty + Td) / 3   1.2 鄂尔多斯城市进程   鄂尔多斯市是一座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城市,特别是最近的20年里,已经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并称为内蒙古的经济金三角。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其主要的发展重心也向南部发展,大中型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汽车数量与日俱增,其总人口数由上个世纪60年代的75万左右,发展到2009年的149.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从上个世纪60年的1.7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09年的2161亿人民币。鄂尔多斯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的迅速增加,在此大环境下,更使得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以上数据由鄂尔多斯2010年年鉴提供)   2.鄂尔多斯相对城市热岛的总体特征   2.1 年变化特征   由图1可知,鄂尔多斯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均在0.4℃以上,50年的平均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为1.2℃,并且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呈上升趋势,说明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效应一直存在,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鄂尔多斯地区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基本在1.0℃以下。而从1971年到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均保持在1.0℃以上,2001年、2002年以及2003年有明显的下降,2004年至2010年又保持在1.0℃以上,说明在60年代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较小,由于城市规模和人为干扰相对较小,进入70年代,城市规模和人为干扰不断增加,造成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加,进入21世纪,我市各地均有跨越式发展,相对热岛强度也随之有所下降。   由图2可知,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主要分布在1.1-1.5℃区间,占年份的62%,说明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基本维持在1.1-1.5℃这个区间。   2.2 季节变化特征   2.2.1 春季变化特征   由图3可见,鄂尔多斯地区春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集中在0.0-1.0℃的区间上,个别年份(1964年、1976年、2003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为负值。春季相对热岛强度呈现曲折上升趋势。鄂尔多斯地区春季的相对热岛强度较小,其平均值不到0.3℃,说明其春季的人为干扰较小。   2.2.2 夏季变化特征   由图4可见,鄂尔多斯地区夏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主要集中在1.5-2.0℃的区间上,其平均值为1.1℃,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个趋势基本与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持平。鄂尔多斯地区夏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1961年-1970年之间为一个低值区,并且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成负值;1971年-1998年之间呈现出持续的相对高值;1999年-2010年又出现一个较平稳的相对低值区,说明1970年、1998年属于突变点,人为干扰出现明显的变化才会导致此种现象。   2.2.3 秋季变化特征    由图5可见,鄂尔多斯地区秋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主要集中在0.5-1.0℃的区间上,其平均值为1.1℃,且有上升趋势,这个趋势基本与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持平。从1961年到1995年期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并不剧烈,基本在0.9℃上下浮动,但到1996年至2010年期间,其变化明显剧烈,说明人为干扰明显不同,所以才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趋势。   2.2.4 冬季变化特征   由图6可见,鄂尔多斯地区冬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较强,主要集中在1.5-3.0℃的区间上,其平均值为2.5℃,总体线性拟合后的斜率基本趋于0,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鄂尔多斯地区近50年在冬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都处高值,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人们的活动产生的热岛效应较为明显。   2.2.5 小结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地区相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特征明显,春季相对热岛强度最小,冬季最大,夏秋两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与年相对热岛强度接近,并且春夏秋三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都有上升趋势,而冬季则基本保持稳定。   3.鄂尔多斯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变化   鄂尔多斯地区近年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为干扰与日俱增都为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和加剧提供了条件。于是本文将东胜区1961年-1990年作为一个时代(以下简称为90年代前),1991年-2010年作为一个时代(以下简称为90年代后),将两个时代的增温率作对比,分析其变化的特征,即鄂尔多斯地区热岛效应年代的变化特征。地区性的增温量(△T)中包含大尺度的气候变暖量(△t)和小尺度城市热岛效应(H)两部分组成,   △T = △t + H   由表1可见,90年代前年增温率为0.47℃/10a,而90年代后为0.53℃/10a,90年代后略高于90年代前,说明鄂尔多斯地区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略有增强。90年代前春季增温率为0.08℃/10a,而90年代后为0.62℃/10a,有明显增加,说明鄂尔多斯地区春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有所加强。90年代前夏季增温率为0.84℃/10a,而90年代后为-0.26℃/10a,有明显下降,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夏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有所减弱,与图4吻合。90年代前秋季增温率为0.23℃/10a,而90年代后为0.92℃/10a,有明显增加,说明鄂尔多斯地区秋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有所加强。90年代前春季增温率为0.72℃/10a,而90年代后为0.83℃/10a,略有增加,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90年代后的热岛效应略有加强。   4.结论   (1)鄂尔多斯地区年相对城市热岛强度在1.2℃左右。   (2)鄂尔多斯地区春季相对热岛强度最小,冬季最大,夏秋两季的相对城市热岛强度与年相对热岛强度接近,并且春夏秋三季相对城市热岛强度都有上升趋势,而冬季则基本保持稳定。   (3)鄂尔多斯地区90年代后热岛效应较之90年代前略有加强,其中夏季有所的下降,春秋两季加强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Pickett S T A . Cadenasso M L. Grove J M . et al . Urban ecological systems : Linking terrestrial ecology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mponent s of metropolitan area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 2001 , 32 : 127~157.   [2] Zhou L M . Dickinson R E . Tian Y H , et al . Evidence for a significant urbanization effect on climate in China [J]. PNAS . 2004 ,101 (26) : 9540~9544.   [3] Aure A H. Correlation of land use and cover with meteorological anomalies [J]. Appl. Meteor,1978 , 17 : 636~643.   [4] Rot h M . Oke T R , Emery W J . Satellite derived urban heat islands from three coastal cities and t he utilization of such data in urban climatology. Int [J]. Remote Sens , 1989 , 10 (11) : 1699~1720.   [5] Manley G. On the frequency of snowfall in metropolitan England. Quart [J]. Roy. Meteor. Soc,1958 , 84 : 70~72.   [6] 陈燕.蒋维楣.吴涧等.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对杭州市热岛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 2004, 23(4): 519-528.   [7] 王喜全.王自发.郭虎.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5): 627-636.   [8] 季崇萍.刘伟东.轩春怡.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影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1): 69-77.   [9] 丁金才.张志凯.奚红.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和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 2002, 26(3): 157-178.   [10] 陈志.俞炳丰.胡汪洋等.城市热岛效应的灰色评价与预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8(9): 985-988.   [11] 于淑秋.卞林根.林学椿.北京城市热岛“尺度”变化与城市发展[J].中国科学D辑,2005, 35(增刊): 97-106.   [12] 徐祥德.汤绪.城市化环境气象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63-64.   [13] 王桂玲.蒋维楣.魏鸣.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30(3): 298-304.   [14] 郝丽萍.方之芳.李子良等.成都市近50a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热岛效应[J].气象科学, 2007, 27(6): 648-654.   [15] 肖荣波.欧阳志云.李伟峰等.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学, 2007, 27(2): 230-236.   [16] 祝宁.王成. 周洪泽等. 哈尔滨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 14 (11) : 1955~1958.   [17] 王喜全. 王自发. 郭虎.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 , 11 (5) : 628~636.   [18] Rosenfelda H . Romm J J . Akbari H . et al . Policies to reduce heat islands : Magnitudes of benefits and incentives to achieve them.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ACEEE Summer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 1996 : 177~178.   [19] 邱新法. 顾丽华. 曾燕等. 南京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 (6) : 807~814.


相关内容

  •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前言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可与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低排放能源形成良性互补,是能源供应清洁化的最现实选择.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我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化解 ...

  • 中国民用机场分布
  • 2009年2月,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央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 其中提到:要加强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2008年1月,<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出台.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 ...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房文双 [1**********] 1. 解读大学校园的 2. 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3.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4. 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5. 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6. 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 7.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 ...

  • 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
  • 热点透视 NEIMENGGUSTATISTICS 对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分析 杨力英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特别是2001年撤盟改市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步抢抓机遇. 入了"又好又快"的轨道,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quo ...

  • "十二五"西部大开发规划(全文)
  •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全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重大成就 第二节 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战略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四节 指导思想 第五节 基本原则 第六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重点区域 第七节 重点经济 ...

  • 能源发展工作计划
  •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本 ...

  • 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_2007年总目录(1)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总目录第1辑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陈业新(5)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年)冬季平均 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杨煜达(17)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傅林祥(32)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 ! ...

  • 工业考察报告
  • 借鉴呼鄂地区工业发展经验 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突泉县工业考察组 10月24日至31日,突泉县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经委.发改委.招商局.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一行11人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两市有关旗县区考察企业.对接项目,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鄂尔多斯市伊金 ...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内蒙古"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必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合作,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实力.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在全国经济板块中的快速崛起,呼包鄂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