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古文字教学法

“古文字教学法”是运用古文字字形学知识来辅助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汉字的形象性, 增强学生对汉字同义字的辨识和理解,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学习中遇到的通假字、形近字, 增强对文言文关键句和整体文意的理解。

所谓“古文字”, 在我国是特指秦以前的篆文体系文字, 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以及蝌蚪文。“古文字教学法”是以古文字字形来解释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词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什么用“古文字教学法”利于学习文言文呢? 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从文化角度看。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古文字教学法”继承了传统的古文字学, 是以“说文解字”为第一要务的。“古文字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汉字的“六书”以及其他文化现象, 可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扩大他们的视野。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解释汉字, 是让文言文教学“认祖归宗”、回归传统。

2.从现实角度看。《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要求, 是制定“古文字教学法”的重要依据。《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一里录有文言实词120 个);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实词和虚词共计138个, 这么多汉字的意义若机械地来记忆, 难度是很大的。对它们进行形象性解读, 既有利于教师教, 也有利于学生学。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句话:“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这句话里面的“因”、“敝”两个字是重点字。按照“古文字教学法”, 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因”的甲骨文字形是“ ” , 金文字形是“ ”, 小篆字形是“ ”。从上述三种字形看,“因”是个会意字, 从“囗(wéi)”从“大” , “囗( )”是“围”的古字, “环绕”的意思;“囗”中的“大( )”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 。那么, “因”就像是人躺在某物件之上并被环绕, 可见“因”的本义是“人躺在席子上”。因此, 由“因”的本义,可以引申出“依靠、凭借、根据”等意, 这就是上述例句中“因”的意思。上述例句中的“敝” , 其甲骨文字形是“ ”,大篆字形是“ ” , 小篆字形是“ ” 。“敝”字左右结构, 是个会意字, 左边是“巾”和四点(甲骨文字形里是两点)。“巾”表示巾衣, 四点表示从巾上掉落的碎片, “敝”的左边看起来就是一张破巾, 右边是“攴( )”, 像手持木棍之形。可见,“敝”本义应为“撕破, 敲破” 。由本义可以引申出“损害、伤害”的意思, 这就是上述例句中“敝”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是“封疆”之“封”。古时赏赐或卖给人一块土地,要先到这块地上去踏察,确定它的四面边界,然后在边界上堆起土堆,在土堆上栽上树,这个行为就叫“封”,所堆的土堆也叫“封”。引申之,则边界也叫“封”。金文“封”字作 或 ,前者象一人伸出二手在土堆上栽树,后者象一只手在土堆上栽树,都是形象地表明“封”这一过程。

所封之地有一定规模,就是“邦”,“封”、“邦”古代同音,是同源词。金文“邦”作 ,将“封”字的右边人形或手形换作了“邑”,表示它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封赏”这个行为。

如《游褒禅山记》中“华”字原作“華”,篆文作 ,《说文》:“華,荣也。”“华”、“荣”都是草木所开的花。“华”还有一个原始字,就是去掉它所从的“艸”的 ,整个是一朵花的象形,有花瓣、花萼、花茎。因此,“華”就是“花”的本字,古书上就如此使用,如: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杜甫《丽春》:“百草竞春华”。“花”是很晚才产生的字,“花”字出现后,“华”字便只用于花朵的引申义,如“才华”、“华而不实”等。王安石等所游的褒禅山又称“华山”,本来就是“花山”之意,因此当他看到碑刻上有“花山”字样时,悟到“华山”之“华”应读如“花”。《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华”由花朵义引申为美好、锦绣之义,李商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指锦绣年华,亦即青春时代。花朵、花瓣往往有多种颜色相间,“华”又引申为不同颜色相间、斑驳之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指黑白相间的头发。今天我们仍说“花白头发”。

运用“古文字教学法”将词义的古今变迁细致地解释一番。教师如果这样做, 能使本来呆板的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字和古文的热情。1.能够增强学生对近义字的理解和辨识如原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中“行”、“步”、“走”、“趋”等几个字, 它们的意思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具体的句子是: 例1: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例2:(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例3:触龙自谢曰:“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例4: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曰。教材上的解释为:例1 中“行”意为“走, 行走”, 例2中的“步”意为“慢步”, 例3中“走”意为“跑” , 例4中的“趋”意为“向前行走”。可见,在先秦, 依据速度或方式, “走”有着比较明确的分类。这印证了汉末学者刘熙在《释名》中所说的:“徐行曰步, 疾行曰趋, 疾趋曰走。”同样是走,却会有这些不同的意思。学生如果单凭死记硬背, 记忆是不牢固的。如果我们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行”, 甲骨文写法是“ ”, 字形像十字街道的样子, 其本义就是“街道, 道路”, 属名词义, 读作“háng” 。而“行”做动词时, 由名词义引申, 读作“xíng” ,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行, 人之步趋也”, 意为“走路, 行走” 。例1中“行”用其本义。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左传· 烛之武退 秦师》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论语· 述而》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 逍遥游》由上可见, 古代所谓的“行”就是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从例句看, “行”的方式更为多样, 不单指步行。“步”, 甲骨文写法“ ”, 是个会意字。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 ”重叠而成, 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 本义为“行走”。例2中“步”即为本义。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荀子· 劝学》 步余马兮山皋, 邸余车兮方林。——— 《楚辞· 屈原· 涉江》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 齐策四》从字形和例句看, “步”的意义虽为“行走”, 但更具有“慢走”的意味。“走”, 金文写作“ ”, 是个会意字。上部像摆动两臂跑步的人, 下部像人的脚趾,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所以, “走”的本义是“跑” 。由此, 可见例4中的“走”是用其本义。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 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 《乐府诗集· 木兰诗》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愈约。———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古代的“走”是现代汉语里的“跑”的意思。“走”作为一个古今异义字,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趋”, 现在看

来是形声字, 从走, 刍声。而其篆书字形为“ ”, 是个会意字, 左右结构, 左“彳”( , “小步”义), 右为“走”( ), 可见其本义为“小步快走” 。例4的注释尚未突出“快步”、 “疾行”的特征。例4中“入而徐趋”仅四个字, 却描绘出“病足”的触龙望见太后之后, 想快步走过去而又无法走快的情形。“徐趋”连用, 用语简约, 却极传神。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 《论语· 子罕》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庄子· 胠箧》急趋之, 折过墙隅, 迷其所往。——— 《聊斋志异· 促织》“趋”除了“小跑, 疾行”之外, 还有低头弯腰、小步快走, 表示恭敬行走的意思。由上述分析可见, “行”、“步” 、“趋” 、“走”四字意义虽相近但却各有内涵。所以, 学生阅读文 言文时需要明白字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区别。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2.能够有效解决通假字问题如200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的第9 题, B项“再四皆不然”中的“然”, 其本义为“燃烧”, 而不是试卷给出的干扰项“这样”。其实, “然”和“燃”是一对古今字, 这也可以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进行解释。“然” 的金文字形是“ ”, 大篆字形是“ ”, 小篆字形是“ ” 。从造字法来看, “然”是会意兼形声。下形, 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 是狗肉的意思, 下面加火以烤狗肉。“然”的本义就是“燃烧”, 后来“然”的意义渐渐虚化, 人们又造出“燃”字来表示燃烧。这样, 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通假现象。其实“然”作“燃烧”本义的例证还有很多, 如: 若火之始然。——— 《孟子》蒸间容蒸, 然者处下焉。——— 《管子· 弟子职》夜然脂照城外。——— 《三国志· 刘馥传》如果考生在学习古文时清楚“然”的古文字形, 那么, 这道高考题做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文言文中类似“然”之于“燃”的通假例子还有很多, 如“受( )”之于“授( )” , “暴

( )”之于“曝”,“益( )”之于“溢”, “州( )”之于“洲”, “原( )”之于“源”, “孚( )”之于“俘( )”等, 都是此类问题。

古文字教学法能够帮助辨别形近字的意义汉字中不仅有大量同音字、近音字, 还有大量的近形字, 很易让人写错。如果以“古文字教学法”来分析汉字的形体构成和意义,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写别字的几率。如“即(jí )”与“既(jì )”这两个字, 字形比较相似, 读音又很相近, 学生常常在使用中出现错误。我们仍可以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且看下面关于“即”和“既”的字体演进对照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卽(即) 卽(即)旣(既) 旣(既) 从上表可以看出, “即”的繁体写法为“卽”,“既”的繁体写法为“旣”。这两个字, 在《说文解字》中属于同一个偏旁部首:“皀(jí )”部。可见,“即”与“既”这两个字都和“皀”有关联。那么,“皀”的意思是什么呢? “皀”是个象形字, 绘的是装满谷物的食器(或高脚盘)的形状。因而, “皀”的本义是“装满食物的食器”。了解了“皀”字, 再看“即(卽)”字。这是个会意字(按:《说文解字》认为是形声字, “从皀卩声”), 左右结构, 左边是个“皀”字, 表示盛满了美味食物的食器;右边是个“卩”字, 表示跪坐着的一个人, 他好像要靠近食器美美地吃上一顿。由此可见, “即”的本义是“人就食” , 如《仪礼·公食礼》中“席末取粮即稻”句的“即”字就是本义。再看“既”字, 它也是个会意字(按:《说文解字》认为是形声字, “从皀旡声” ), 左右结构, 左边的“皀”字, 表示“盛满了美味食物的食器”;而右边的“旡”读音为jì, 从字形看, “旡”好像一个背向食物跪坐的人, 张着个大嘴巴, 它的意思是“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 并发出声音, 即打嗝儿”。将左右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既”的本义, 意为“吃完、吃饱、吃罢”, 如《礼记·玉藻》中“君既食,又饭飧”句的“既”字就是这个意思。此外, 像“从( )”和“比( )”、“从( )”和“北( )”、“本( )”和“末( )”、“本( )”和“未( )”等形近字, 都可以运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进行分析。

古文字教学法能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句意我们知道, 一篇文章是由众多句子组成的, 而一个句子又是由众多词组成的。读者对文言文的理解, 建立在他们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之上。“古文字教学法”上述的几个作用, 能有效帮助学生__理解一些常见文言用字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 学生理解文言选文中关键句的难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如李密《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中的“婴”字, 其金文字形是“ ”, 篆字字形是“ ”.从字形来看, “婴”字上部是“贝”, 下部是“女”, 本义表示妇女颈上挂着用贝壳做成的装饰品, 所以《说文解字》说:“婴, 颈饰也。”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义项, 就有可能在翻译句子中出现错误。在“而刘夙婴疾病”句中的“婴”字, 则是由本意引申出来的“缠绕, 环绕”意。又如, 在《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 ”, 这里的“莫”字, 甲骨文字形是“ ”, 金文字形是“ ”,篆书字形是“ ”, 其字形似太阳落进了草丛。可见, “莫”字本义即是日落的意思。《说文解字》也 说, “莫, 日且冥也” 。那么, “莫春”就是“晚春”之意, 这个意思是由其本义生发而来的。句意的理解, 都是建立在对句中重要字词的理解之上的,

当然利用古文字进行文言文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现有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想要创新也要遵守原则,现在的教学也是基于传承文化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多出于应试需要,重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轻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对情感的体悟。古文字教学法很难应用到每一个文言知识上,并且现有的教学课时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文字进行详尽的文字演变及含义的讲解。虽然文言文教学目标不应单单停留在理解词义、句义,积累几个句式上,应上升到增强学生文学积淀和语言功底的层面。但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应对考试。文言文教学应当采取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和现代多谋体功能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创新。每节课可以挑出几个重点、难理解的古文字进行讲解。利用科技发展的动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从过去的死板中拯救出来,使静止变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功能强大的多谋体条件的运用,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动态的画面表达,将文言文中生动的画面感表现出来,与学生们进行全面充分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乐趣。

“古文字教学法”对学生理解文言文关键句的意思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古文字教学法”的诸点作用并非泾渭分明的。在实际中, 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联系的。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时, 千万不能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古文字教学法”, 能够增强汉字的形象性。中国早期文字是象形文字, 字形具有很强的表意性。教师如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特点, 在讲课过程中将一些汉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能使学生容易记住它们的含义,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文字教学法”是运用古文字字形学知识来辅助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汉字的形象性, 增强学生对汉字同义字的辨识和理解,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学习中遇到的通假字、形近字, 增强对文言文关键句和整体文意的理解。

所谓“古文字”, 在我国是特指秦以前的篆文体系文字, 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以及蝌蚪文。“古文字教学法”是以古文字字形来解释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词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什么用“古文字教学法”利于学习文言文呢? 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从文化角度看。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古文字教学法”继承了传统的古文字学, 是以“说文解字”为第一要务的。“古文字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汉字的“六书”以及其他文化现象, 可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扩大他们的视野。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解释汉字, 是让文言文教学“认祖归宗”、回归传统。

2.从现实角度看。《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要求, 是制定“古文字教学法”的重要依据。《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一里录有文言实词120 个);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实词和虚词共计138个, 这么多汉字的意义若机械地来记忆, 难度是很大的。对它们进行形象性解读, 既有利于教师教, 也有利于学生学。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句话:“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这句话里面的“因”、“敝”两个字是重点字。按照“古文字教学法”, 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因”的甲骨文字形是“ ” , 金文字形是“ ”, 小篆字形是“ ”。从上述三种字形看,“因”是个会意字, 从“囗(wéi)”从“大” , “囗( )”是“围”的古字, “环绕”的意思;“囗”中的“大( )”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 。那么, “因”就像是人躺在某物件之上并被环绕, 可见“因”的本义是“人躺在席子上”。因此, 由“因”的本义,可以引申出“依靠、凭借、根据”等意, 这就是上述例句中“因”的意思。上述例句中的“敝” , 其甲骨文字形是“ ”,大篆字形是“ ” , 小篆字形是“ ” 。“敝”字左右结构, 是个会意字, 左边是“巾”和四点(甲骨文字形里是两点)。“巾”表示巾衣, 四点表示从巾上掉落的碎片, “敝”的左边看起来就是一张破巾, 右边是“攴( )”, 像手持木棍之形。可见,“敝”本义应为“撕破, 敲破” 。由本义可以引申出“损害、伤害”的意思, 这就是上述例句中“敝”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是“封疆”之“封”。古时赏赐或卖给人一块土地,要先到这块地上去踏察,确定它的四面边界,然后在边界上堆起土堆,在土堆上栽上树,这个行为就叫“封”,所堆的土堆也叫“封”。引申之,则边界也叫“封”。金文“封”字作 或 ,前者象一人伸出二手在土堆上栽树,后者象一只手在土堆上栽树,都是形象地表明“封”这一过程。

所封之地有一定规模,就是“邦”,“封”、“邦”古代同音,是同源词。金文“邦”作 ,将“封”字的右边人形或手形换作了“邑”,表示它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封赏”这个行为。

如《游褒禅山记》中“华”字原作“華”,篆文作 ,《说文》:“華,荣也。”“华”、“荣”都是草木所开的花。“华”还有一个原始字,就是去掉它所从的“艸”的 ,整个是一朵花的象形,有花瓣、花萼、花茎。因此,“華”就是“花”的本字,古书上就如此使用,如: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杜甫《丽春》:“百草竞春华”。“花”是很晚才产生的字,“花”字出现后,“华”字便只用于花朵的引申义,如“才华”、“华而不实”等。王安石等所游的褒禅山又称“华山”,本来就是“花山”之意,因此当他看到碑刻上有“花山”字样时,悟到“华山”之“华”应读如“花”。《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华”由花朵义引申为美好、锦绣之义,李商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指锦绣年华,亦即青春时代。花朵、花瓣往往有多种颜色相间,“华”又引申为不同颜色相间、斑驳之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指黑白相间的头发。今天我们仍说“花白头发”。

运用“古文字教学法”将词义的古今变迁细致地解释一番。教师如果这样做, 能使本来呆板的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字和古文的热情。1.能够增强学生对近义字的理解和辨识如原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中“行”、“步”、“走”、“趋”等几个字, 它们的意思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具体的句子是: 例1: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例2:(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例3:触龙自谢曰:“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 例4: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曰。教材上的解释为:例1 中“行”意为“走, 行走”, 例2中的“步”意为“慢步”, 例3中“走”意为“跑” , 例4中的“趋”意为“向前行走”。可见,在先秦, 依据速度或方式, “走”有着比较明确的分类。这印证了汉末学者刘熙在《释名》中所说的:“徐行曰步, 疾行曰趋, 疾趋曰走。”同样是走,却会有这些不同的意思。学生如果单凭死记硬背, 记忆是不牢固的。如果我们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行”, 甲骨文写法是“ ”, 字形像十字街道的样子, 其本义就是“街道, 道路”, 属名词义, 读作“háng” 。而“行”做动词时, 由名词义引申, 读作“xíng” ,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行, 人之步趋也”, 意为“走路, 行走” 。例1中“行”用其本义。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左传· 烛之武退 秦师》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论语· 述而》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 逍遥游》由上可见, 古代所谓的“行”就是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从例句看, “行”的方式更为多样, 不单指步行。“步”, 甲骨文写法“ ”, 是个会意字。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 ”重叠而成, 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 本义为“行走”。例2中“步”即为本义。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荀子· 劝学》 步余马兮山皋, 邸余车兮方林。——— 《楚辞· 屈原· 涉江》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 齐策四》从字形和例句看, “步”的意义虽为“行走”, 但更具有“慢走”的意味。“走”, 金文写作“ ”, 是个会意字。上部像摆动两臂跑步的人, 下部像人的脚趾,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所以, “走”的本义是“跑” 。由此, 可见例4中的“走”是用其本义。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 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 《乐府诗集· 木兰诗》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愈约。———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古代的“走”是现代汉语里的“跑”的意思。“走”作为一个古今异义字,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趋”, 现在看

来是形声字, 从走, 刍声。而其篆书字形为“ ”, 是个会意字, 左右结构, 左“彳”( , “小步”义), 右为“走”( ), 可见其本义为“小步快走” 。例4的注释尚未突出“快步”、 “疾行”的特征。例4中“入而徐趋”仅四个字, 却描绘出“病足”的触龙望见太后之后, 想快步走过去而又无法走快的情形。“徐趋”连用, 用语简约, 却极传神。这样的例证,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 《论语· 子罕》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庄子· 胠箧》急趋之, 折过墙隅, 迷其所往。——— 《聊斋志异· 促织》“趋”除了“小跑, 疾行”之外, 还有低头弯腰、小步快走, 表示恭敬行走的意思。由上述分析可见, “行”、“步” 、“趋” 、“走”四字意义虽相近但却各有内涵。所以, 学生阅读文 言文时需要明白字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区别。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2.能够有效解决通假字问题如2007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的第9 题, B项“再四皆不然”中的“然”, 其本义为“燃烧”, 而不是试卷给出的干扰项“这样”。其实, “然”和“燃”是一对古今字, 这也可以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进行解释。“然” 的金文字形是“ ”, 大篆字形是“ ”, 小篆字形是“ ” 。从造字法来看, “然”是会意兼形声。下形, 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 是狗肉的意思, 下面加火以烤狗肉。“然”的本义就是“燃烧”, 后来“然”的意义渐渐虚化, 人们又造出“燃”字来表示燃烧。这样, 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通假现象。其实“然”作“燃烧”本义的例证还有很多, 如: 若火之始然。——— 《孟子》蒸间容蒸, 然者处下焉。——— 《管子· 弟子职》夜然脂照城外。——— 《三国志· 刘馥传》如果考生在学习古文时清楚“然”的古文字形, 那么, 这道高考题做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文言文中类似“然”之于“燃”的通假例子还有很多, 如“受( )”之于“授( )” , “暴

( )”之于“曝”,“益( )”之于“溢”, “州( )”之于“洲”, “原( )”之于“源”, “孚( )”之于“俘( )”等, 都是此类问题。

古文字教学法能够帮助辨别形近字的意义汉字中不仅有大量同音字、近音字, 还有大量的近形字, 很易让人写错。如果以“古文字教学法”来分析汉字的形体构成和意义,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写别字的几率。如“即(jí )”与“既(jì )”这两个字, 字形比较相似, 读音又很相近, 学生常常在使用中出现错误。我们仍可以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且看下面关于“即”和“既”的字体演进对照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卽(即) 卽(即)旣(既) 旣(既) 从上表可以看出, “即”的繁体写法为“卽”,“既”的繁体写法为“旣”。这两个字, 在《说文解字》中属于同一个偏旁部首:“皀(jí )”部。可见,“即”与“既”这两个字都和“皀”有关联。那么,“皀”的意思是什么呢? “皀”是个象形字, 绘的是装满谷物的食器(或高脚盘)的形状。因而, “皀”的本义是“装满食物的食器”。了解了“皀”字, 再看“即(卽)”字。这是个会意字(按:《说文解字》认为是形声字, “从皀卩声”), 左右结构, 左边是个“皀”字, 表示盛满了美味食物的食器;右边是个“卩”字, 表示跪坐着的一个人, 他好像要靠近食器美美地吃上一顿。由此可见, “即”的本义是“人就食” , 如《仪礼·公食礼》中“席末取粮即稻”句的“即”字就是本义。再看“既”字, 它也是个会意字(按:《说文解字》认为是形声字, “从皀旡声” ), 左右结构, 左边的“皀”字, 表示“盛满了美味食物的食器”;而右边的“旡”读音为jì, 从字形看, “旡”好像一个背向食物跪坐的人, 张着个大嘴巴, 它的意思是“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 并发出声音, 即打嗝儿”。将左右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既”的本义, 意为“吃完、吃饱、吃罢”, 如《礼记·玉藻》中“君既食,又饭飧”句的“既”字就是这个意思。此外, 像“从( )”和“比( )”、“从( )”和“北( )”、“本( )”和“末( )”、“本( )”和“未( )”等形近字, 都可以运用“古文字教学法”来进行分析。

古文字教学法能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句意我们知道, 一篇文章是由众多句子组成的, 而一个句子又是由众多词组成的。读者对文言文的理解, 建立在他们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之上。“古文字教学法”上述的几个作用, 能有效帮助学生__理解一些常见文言用字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 学生理解文言选文中关键句的难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如李密《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中的“婴”字, 其金文字形是“ ”, 篆字字形是“ ”.从字形来看, “婴”字上部是“贝”, 下部是“女”, 本义表示妇女颈上挂着用贝壳做成的装饰品, 所以《说文解字》说:“婴, 颈饰也。”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义项, 就有可能在翻译句子中出现错误。在“而刘夙婴疾病”句中的“婴”字, 则是由本意引申出来的“缠绕, 环绕”意。又如, 在《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 ”, 这里的“莫”字, 甲骨文字形是“ ”, 金文字形是“ ”,篆书字形是“ ”, 其字形似太阳落进了草丛。可见, “莫”字本义即是日落的意思。《说文解字》也 说, “莫, 日且冥也” 。那么, “莫春”就是“晚春”之意, 这个意思是由其本义生发而来的。句意的理解, 都是建立在对句中重要字词的理解之上的,

当然利用古文字进行文言文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现有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想要创新也要遵守原则,现在的教学也是基于传承文化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多出于应试需要,重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轻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对情感的体悟。古文字教学法很难应用到每一个文言知识上,并且现有的教学课时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文字进行详尽的文字演变及含义的讲解。虽然文言文教学目标不应单单停留在理解词义、句义,积累几个句式上,应上升到增强学生文学积淀和语言功底的层面。但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应对考试。文言文教学应当采取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和现代多谋体功能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创新。每节课可以挑出几个重点、难理解的古文字进行讲解。利用科技发展的动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从过去的死板中拯救出来,使静止变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功能强大的多谋体条件的运用,将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动态的画面表达,将文言文中生动的画面感表现出来,与学生们进行全面充分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乐趣。

“古文字教学法”对学生理解文言文关键句的意思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古文字教学法”的诸点作用并非泾渭分明的。在实际中, 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联系的。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时, 千万不能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古文字教学法”, 能够增强汉字的形象性。中国早期文字是象形文字, 字形具有很强的表意性。教师如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特点, 在讲课过程中将一些汉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能使学生容易记住它们的含义,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关内容

  • 小学教师报考要求
  • 非师范生教师资格报考流程 免费在线试题库:最热教师资格证最新试题免费做! 提出申请 1.申请人向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申请,提交上述 材料: 2.申请各类教师资格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① 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者,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② 申请高级中学.中等 ...

  • 吉林省2013年特岗教师招聘办法
  • 吉林省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办法 (吉教联字[2013]24号) 各市(州).有关县(市.区)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 为继续推进我省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按照<吉林省2013年&qu ...

  • 六所部属免费培养师范生的师范大学
  • 中国高校的师范生教育在实行收费的道路上行进近10年之后,在2007年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从这一年开始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据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介绍,2007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10933人,平均成绩高出重点线47.1分,生源结构和质量均好于往年. 如何把好学 ...

  •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 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 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办发„2007‟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 实施办法 ...

  • 2012级免费师范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报到须知
  • 报到须知 各位研究生新同学: 欢迎您回到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深造!为使您能顺利报到注册,完成好暑期培训及相关工作,请务必认真阅读以下信息: 一.报到注册: 1.报到时间:2012年7月15日8:00-17:30 2.报到地点:佑铭体育馆 3.报到流程:学校迎新"一站式服务"模式 网络 ...

  • 解读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
  • 解读免费师范生政策和就业政策 数学与统计学院2009级3班 学号:[**************] 姓名:罗扬 摘要: 为了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长期从教,为了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自2007年以来,这项示范性举措不断取得新 ...

  • 青海省免费师范生就业
  • 青海省免费师范生就业 2010-11-15 16:32:00 作者:就业指导中心 浏览: 212 次 青海省促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和&l ...

  • 师范生教育实习计划
  • 篇一:师范生教育实习计划 根据<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2号)等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施方案(修订)>(陕师校发[20xx]26号)文件精神,做好我校20xx级免费师范生三个月教育实习工作,提高免费师范生培 ...

  • 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
  • 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 摘 要: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旨在培养优秀教师及教育家,塑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素养中的核心素养,而专家型教师则是专业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文将专家型教师定位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根据专家型教师的三个特点分别阐述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理念及质量保障. 关键词: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