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在教材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不同时期我国高中生物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其改革历程及特点,对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近二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停滞阶段(1992―1995)

从1993年全国多数省市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生物课只在高二开设,并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课时是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厌学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研究力度大大削弱。

(二)高中生物课程跨世纪改革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事业规模和办学模式等。 1994―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起草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199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自 1998年秋在天津市、江西省和山西省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于2002年4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编写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现正在除新课标课改试验区以外的部分地区使用。山东省从2000―2004年使用该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阶段文、理科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生的必选课。生物学教材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加强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但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仍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内容偏多,偏重知识点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对下轮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3 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明了生物课程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于2004年9月起在全国4个省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实施,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也相继进入各实验区供学校使用,该套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在知识引入上,注重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新知识;在素材选择上,更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从内容组织上,突出并再现了科学发展的逻辑;从活动设计上,突出探究及研究性学习;从目标达成上,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促成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评价方式上,注重多样化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近二十年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

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回顾高中生物课程和课程目标的发展历程,总结生物课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总结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课程改革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高考改革对课堂教学起着强劲的导向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主要采用“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往往出现“一言堂”、“填鸭式”现象,师生的活动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活动,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媒体非常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虽然也重视实验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但对能力的培养很不到位。长期采用这种单一模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僵化,这种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以目标教学为主流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1982―1995)从1986年9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华讲学算起,目标教学研究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教学改革,就其规模、效果以及对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产生的广泛影响而言,目标教学改革堪称新中国成立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以来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介绍引进阶段(1982―1985),学习借鉴阶段(1986―1988),发展创新阶段(1989―1991),理论构建阶段(1992―1995)。这期间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符合上述历程,主要采用目标教学。以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从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实施达标教学,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价值,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体现双边活动,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开始关注智力开发、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为达标而教、学、评、管;通过及时的反馈矫正,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以课时达标为基础,以单元达标为手段,大多数学生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后,再进行后继单元的教学,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学好高中生物,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从开始采用目标教学起就非常重视对达标过程、达标方法的研究:一是目标教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班级教学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班级教学中优秀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了”的弊端,大胆引进个别化教学措施,促进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合作达标教学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在前置知识教学和单元矫正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学措施。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水平,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进行,它重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纵向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程序,而对与之相应的横向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目标教学在这方面则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1996年至今)从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部分省试验以来,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明显的变化。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个基本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对“把教学

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和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在转变学习方式上,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并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还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与才能,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洞察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期间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虽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课堂教学中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涌现出精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如“引导自主式”、“情境―问题―探究式”、“诱思探究式”、“学案导学”,等等。其中的“学案导学”模式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学案”是在教师引导下,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和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方案。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体系。“学案导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学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活动流程

“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整体上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学案”的提出,源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

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加快专业成长。

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可见,构建高中生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是烟台市教育教学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创新,是烟台市教育教学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在教材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不同时期我国高中生物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其改革历程及特点,对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近二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停滞阶段(1992―1995)

从1993年全国多数省市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生物课只在高二开设,并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课时是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厌学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研究力度大大削弱。

(二)高中生物课程跨世纪改革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事业规模和办学模式等。 1994―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起草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199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自 1998年秋在天津市、江西省和山西省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于2002年4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编写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现正在除新课标课改试验区以外的部分地区使用。山东省从2000―2004年使用该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阶段文、理科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生的必选课。生物学教材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加强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但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仍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内容偏多,偏重知识点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对下轮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3 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明了生物课程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于2004年9月起在全国4个省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实施,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也相继进入各实验区供学校使用,该套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在知识引入上,注重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新知识;在素材选择上,更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从内容组织上,突出并再现了科学发展的逻辑;从活动设计上,突出探究及研究性学习;从目标达成上,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促成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评价方式上,注重多样化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近二十年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

课堂教学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教育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教育观念纷呈的情况下,回顾高中生物课程和课程目标的发展历程,总结生物课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总结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课程改革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高考改革对课堂教学起着强劲的导向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主要采用“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往往出现“一言堂”、“填鸭式”现象,师生的活动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边活动,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媒体非常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虽然也重视实验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但对能力的培养很不到位。长期采用这种单一模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僵化,这种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以目标教学为主流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1982―1995)从1986年9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华讲学算起,目标教学研究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教学改革,就其规模、效果以及对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产生的广泛影响而言,目标教学改革堪称新中国成立后自上而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以来的又一次影响深远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介绍引进阶段(1982―1985),学习借鉴阶段(1986―1988),发展创新阶段(1989―1991),理论构建阶段(1992―1995)。这期间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符合上述历程,主要采用目标教学。以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从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实施达标教学,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价值,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体现双边活动,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开始关注智力开发、培养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为达标而教、学、评、管;通过及时的反馈矫正,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以课时达标为基础,以单元达标为手段,大多数学生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后,再进行后继单元的教学,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学好高中生物,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从开始采用目标教学起就非常重视对达标过程、达标方法的研究:一是目标教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班级教学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班级教学中优秀生“吃不饱”和后进生“吃不了”的弊端,大胆引进个别化教学措施,促进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合作达标教学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在前置知识教学和单元矫正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学措施。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水平,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进行,它重在为教师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纵向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程序,而对与之相应的横向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目标教学在这方面则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1996年至今)从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部分省试验以来,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明显的变化。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个基本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对“把教学

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和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在转变学习方式上,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并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还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与才能,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洞察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期间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虽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课堂教学中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涌现出精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如“引导自主式”、“情境―问题―探究式”、“诱思探究式”、“学案导学”,等等。其中的“学案导学”模式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学案”是在教师引导下,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和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方案。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体系。“学案导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学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活动流程

“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整体上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学案”的提出,源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

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加快专业成长。

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可见,构建高中生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是烟台市教育教学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创新,是烟台市教育教学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相关内容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物理教材建设概况_金新喜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物理教材建设概况 * 金新喜 摘要教科书是传承文化.推动和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教科书的发展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叙述一些翔实的史料,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建设的脉络,能够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建设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简单介绍各 ...

  •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比较
  • 论文 09级 游莉莉 中美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对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与我国人教版高中 <生物>相同内容"分子与细胞"在编排上的比较,为我国教材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 ...

  • 高中历史课标
  • 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第1-2课 春秋战国的思想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 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百家争鸣形成的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提 ...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余柏青 (本论文未公开发表,若贵编辑感兴趣,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 ...

  • 世界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探讨
  • 作者:谭东胡中波 中学历史教学 2002年11期 2001年3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教材,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 ...

  • 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 作者:王本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1)03-0026-08 明确我国教育发展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教育理论上,关于教育发展阶段问题有诸多研究,提出过各种不 ...

  • 高中各科目录
  • 高中各科目录 数学 必修1到必修5文理都学 选修1-1.1-2文科 选修2-1.2-2.2-3理科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

  • 职业技术教育学[316套]
  • 21世纪初欧盟VET政策研究 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 WebLog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卫星式"校企合作中职办学模式研究--温州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启示 &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