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

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

一、成因分析

(一)汉字是较难掌握的一类文字

它有以下特点:

1、难写: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2、难读:汉字字形类似者多,差别细微。

3、难记:汉字字型的记忆主要靠机械重复,记忆强化,导致识字过程枯燥无味,影响识字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局限,掌握字形有以下特点: 1、对物体知觉主要以整体的轮廓感知为主,忽略细枝末节的辨别。于是,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易抓住较明显笔画,而忽略细节。特别是一二年级注重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不多,而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虽然只写片段,但要求会写的汉字数量大大增加,而有许多是学生没写过的字,小学生只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于是想当然地写上一个自己认为“好象是”的字,或者是以前学过但不要求写的字,因为没写过,所以错字、别字特别多。

2、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对字形进行反复认读,不能主动对汉字进行反复认读进行识记。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汉字结构的繁杂同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的认知能力形成巨大反差,这就对汉字的字形识记带来了一定困难。正因如此,字形的出错率总是大于字音、字义。实践表明,小学生字形记忆过程中主要会发生三种错误:忘字、错字、别字。

1、忘字:即忘记整个汉字的字形,听其音而忘其笔画、结构等。这种情况在听写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当老师念某字字音时,常有学生会将

整个字都忘掉,而当老师稍加提示,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猛然想起这个字。

2、错字:即只大概记住该字的轮廓,书写该字时出现细微错误。错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增减笔画:如“或”学生经常少写一撇,而“武”学生有经常会多写一撇。

第二种是改变结构,如把左右结构的“落”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猫”写成左右结构等。

第三种是改变局部,如把“游”写成三点水加放,把“奶”写成女子旁加及。

3、别字:既在书写某字时,将该字写成其它汉字的情况。别字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一种为音同而形、义不同的音别字,如把“汗水”写成“汉水”。 (2)第二种为音形相近而字义不同的音形别字,如把“亲人”写成“辛人”“抢东西”写成“枪东西”等。

(3)第三种为形近而音义不同的形别字,如“刻、该、孩”三字经常有学生混用,再如“渴、喝”“热、熟”等,在书写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4、第四种为双音词中前后两字互换替代的义别字。如“肮脏”一词,经常有将“脏东西”写成“肮东西”的情况。

(二)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心理原因分析

1、知觉的分化还处在初级水平。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最初还带有不随意性,即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化水平很差,对事物只能作笼统的感知,而难于对相似结构的事物进行有效辨认。知觉的分化水平低,感知事物的特征就不够精细,比较笼统。对学习抽象的文字又缺乏感性材料。因此,在识记生字时,往往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对于字体精细部分却忽略了,写出了形近别字。如识写“拔”

与“拨”、“今”与“令”、“钓”与“钩”等形近字时常混淆,书写“今、考、试、奶”等字,多点、多横、多撇、多捺的现象随时可见。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缺乏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导致学生写错别字。如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你到校后为什么不及时把作业本教(交)给组长?”、“妈 妈,请您在(再)原谅我一次吧。”等错误。

2、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易消失,一遇时机,这种痕迹常会使学生受干扰。在教学复杂的或易错的生字时,教师往往会着重提醒学生某个部件或某一笔画不能写错,这种提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刺激,本来能使学生对要认识的字产生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信息的获得往往不能全面,因此,有时教师的刻意提醒所产生的强信息在学生的意识中反而形成了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如识记“武”字时,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斜勾上不能加“撇”,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加撇”便成了强刺激,至于是“能”还是“不能”反而变得不明确,有的认为是要加撇,有的认为是不要加撇,甚至有的学生在以后写“成”“戚”这些字时也不加撇,从而形成了该加撇时不加、不该加撇时多加的恶性循环。 3、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作出认知反映,而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定势常常阻碍学生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如学生在首次运用汉字出错后,在以后遇到相同的语境运用相同的汉字时,往往重蹈覆辙,无论老师怎么纠正,都奏效甚微,即所谓的“屡纠屡错”。如,对于“商”与“摘”“放”与“游”“柳”与“迎”等有相似部件的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对先教的字较熟悉,导致运用后教的字时习惯性地将相似部件写成先教的字中的部件。如把“摘”的右边写成“商”,把“游”的右边写成反文旁,将“迎”的里边写成“卯”。

4、注意的分散影响,取而代之。小学生知觉的过程中,其水平的高低受到注意的制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注意力所顾及的面又不广。因此,要让学生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有意注意便倾向于不须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

字就产生了。如抄写生字“爱”时,写到第五个就写成“爰”。又如组词中:因(困为)。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粗心。

(三)小学生写错别字“粗心”的原因

1、“粗心”跟遗忘规律有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粗心”跟感知水平有关。小学生感知事物,习惯于看个大概,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因此往往只能获得粗略、笼统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他们识字,就倾向于整体地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尤其容易忽略那些被强的成分所掩蔽的弱成分。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写字中的错误,主要表现为结构错乱、部件混淆、笔画增减等“形错”。这正是由于他们知觉分化水平低的原因所造成。

3、“粗心”跟动型干扰有关。学生过去形成的技能会对当前形成新技能产生阻碍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动型干扰。如有的学生写“知”和“朗”字时,不自觉就把它们左右两边掉反了。是因为在汉字中“口”和“月”在左旁出现比在右旁多,学生对这些偏旁的位置形成了动型,从而导致把字写错。又如把“武”字多写了一撇,把“步”多写了一点,也是由于学生对“戈”与“少”已经形成了动型所致。

4、“粗心”跟思维定势有关。定势是指由刚刚发生的知觉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受定势的作用,前一个字的书写会影响后一字的书写。如把“批评”写成“批抨”“湖畔”写成“湖泮”“辉煌”的“煌”写成了“光”字旁,“蜡烛”的“烛”写成“虫”字旁,这便是双音词中前一个字的偏旁对后一字产生了定势影响。

5、“粗心”跟存量不足有关。有一些错别字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词汇量不足,对一些词的书面形式未曾掌握,书写时以同音字代替,从而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如把“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把“提纲”误写成“题纲”。这种代替在客观上是由于汉字中的同音字数量很多。

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汉字平均每一音有同音异形字773个。这么多的同音字,如果区分不清,当然就容易造成这类错别字。

6、“粗心”跟书写态度有关。学生在书写时的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有的字在一处写错,在另一处又写对,显然是一时的疏忽,如果仔细检查就会发现并加以避免。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1、浮躁好动,注意分散。现在的孩子生活好,身体健壮,活泼好动,坐不住,心不稳,注意力就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这对于学习那些区别细微的汉字十分不利,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比如,常有学生把“已经”写成“己经”,把“侍从”写成“待从”,等等。询问原因,他们都毫不觉察地认为写的就是那个字。

2、惰性心理,随意而为。“识字与写字”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各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3~4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和“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7~9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懒惰,遇到不会的字词不查字典辞书,不问老师同学,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调查发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古汉语中有通假字,只可惜现代汉语中已不流行,要不然绝不会有错别字。在平时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模棱两可的字,很多学生是用刘翔的绝技——跨栏给跨过去的,要知道这样的叠加就像是拦的栅栏一样,学习中如此对待会越来越多地产生错别字。

如:有的学生把“深明大义”写成“深明大意”,把“不可思议”写成“不可思意(异)”,把“不知怡阿谁”写成“不知移(贻)阿谁”等等,均属此类心态使然。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哪怕是抄一段文字,也应认认真真,一丝不拘。但是有些学生,即使是抄写,也达不到完整无误的境地,由此可见他们学习习惯之差。 4、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多数错别字,在老师看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但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有些错别字可能是马虎粗心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这需要语文老师们多下功夫,细心指点。

5、学生写字时注意力不集中。

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要求抄三遍的词语,往往前两遍是抄对的,第三遍时脑子开小差就写错了。由于学生学习时不专心,老师教学生字时,只记住了字体的轮廓,常常会忽略细微部分。如:把自“己”会写成自“已”,把“外”面写成“处”面。汉字的结构较复杂,汉字结构差别较大,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字。

6、跟学生的写字状态和环境有关。有的小学生可能经常处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不良习惯。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

(五)社会环境、媒体的误导

1、媒体影响。社会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使学生成长受到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控制力的圈子。影视、网络、流行歌曲、卡通漫画等娱乐媒体的强势包围与熏染,对喜欢新潮的青少年的诱惑力甚至超过课本,语言文字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于是媒体中的大量错别字就不可避免的混进学生的大脑中。

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

一、成因分析

(一)汉字是较难掌握的一类文字

它有以下特点:

1、难写: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2、难读:汉字字形类似者多,差别细微。

3、难记:汉字字型的记忆主要靠机械重复,记忆强化,导致识字过程枯燥无味,影响识字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局限,掌握字形有以下特点: 1、对物体知觉主要以整体的轮廓感知为主,忽略细枝末节的辨别。于是,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易抓住较明显笔画,而忽略细节。特别是一二年级注重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不多,而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虽然只写片段,但要求会写的汉字数量大大增加,而有许多是学生没写过的字,小学生只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于是想当然地写上一个自己认为“好象是”的字,或者是以前学过但不要求写的字,因为没写过,所以错字、别字特别多。

2、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对字形进行反复认读,不能主动对汉字进行反复认读进行识记。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汉字结构的繁杂同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的认知能力形成巨大反差,这就对汉字的字形识记带来了一定困难。正因如此,字形的出错率总是大于字音、字义。实践表明,小学生字形记忆过程中主要会发生三种错误:忘字、错字、别字。

1、忘字:即忘记整个汉字的字形,听其音而忘其笔画、结构等。这种情况在听写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当老师念某字字音时,常有学生会将

整个字都忘掉,而当老师稍加提示,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猛然想起这个字。

2、错字:即只大概记住该字的轮廓,书写该字时出现细微错误。错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增减笔画:如“或”学生经常少写一撇,而“武”学生有经常会多写一撇。

第二种是改变结构,如把左右结构的“落”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猫”写成左右结构等。

第三种是改变局部,如把“游”写成三点水加放,把“奶”写成女子旁加及。

3、别字:既在书写某字时,将该字写成其它汉字的情况。别字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一种为音同而形、义不同的音别字,如把“汗水”写成“汉水”。 (2)第二种为音形相近而字义不同的音形别字,如把“亲人”写成“辛人”“抢东西”写成“枪东西”等。

(3)第三种为形近而音义不同的形别字,如“刻、该、孩”三字经常有学生混用,再如“渴、喝”“热、熟”等,在书写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4、第四种为双音词中前后两字互换替代的义别字。如“肮脏”一词,经常有将“脏东西”写成“肮东西”的情况。

(二)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心理原因分析

1、知觉的分化还处在初级水平。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最初还带有不随意性,即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化水平很差,对事物只能作笼统的感知,而难于对相似结构的事物进行有效辨认。知觉的分化水平低,感知事物的特征就不够精细,比较笼统。对学习抽象的文字又缺乏感性材料。因此,在识记生字时,往往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对于字体精细部分却忽略了,写出了形近别字。如识写“拔”

与“拨”、“今”与“令”、“钓”与“钩”等形近字时常混淆,书写“今、考、试、奶”等字,多点、多横、多撇、多捺的现象随时可见。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缺乏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导致学生写错别字。如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你到校后为什么不及时把作业本教(交)给组长?”、“妈 妈,请您在(再)原谅我一次吧。”等错误。

2、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易消失,一遇时机,这种痕迹常会使学生受干扰。在教学复杂的或易错的生字时,教师往往会着重提醒学生某个部件或某一笔画不能写错,这种提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刺激,本来能使学生对要认识的字产生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信息的获得往往不能全面,因此,有时教师的刻意提醒所产生的强信息在学生的意识中反而形成了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如识记“武”字时,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斜勾上不能加“撇”,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加撇”便成了强刺激,至于是“能”还是“不能”反而变得不明确,有的认为是要加撇,有的认为是不要加撇,甚至有的学生在以后写“成”“戚”这些字时也不加撇,从而形成了该加撇时不加、不该加撇时多加的恶性循环。 3、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作出认知反映,而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定势常常阻碍学生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如学生在首次运用汉字出错后,在以后遇到相同的语境运用相同的汉字时,往往重蹈覆辙,无论老师怎么纠正,都奏效甚微,即所谓的“屡纠屡错”。如,对于“商”与“摘”“放”与“游”“柳”与“迎”等有相似部件的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对先教的字较熟悉,导致运用后教的字时习惯性地将相似部件写成先教的字中的部件。如把“摘”的右边写成“商”,把“游”的右边写成反文旁,将“迎”的里边写成“卯”。

4、注意的分散影响,取而代之。小学生知觉的过程中,其水平的高低受到注意的制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注意力所顾及的面又不广。因此,要让学生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有意注意便倾向于不须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

字就产生了。如抄写生字“爱”时,写到第五个就写成“爰”。又如组词中:因(困为)。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粗心。

(三)小学生写错别字“粗心”的原因

1、“粗心”跟遗忘规律有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粗心”跟感知水平有关。小学生感知事物,习惯于看个大概,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因此往往只能获得粗略、笼统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他们识字,就倾向于整体地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尤其容易忽略那些被强的成分所掩蔽的弱成分。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写字中的错误,主要表现为结构错乱、部件混淆、笔画增减等“形错”。这正是由于他们知觉分化水平低的原因所造成。

3、“粗心”跟动型干扰有关。学生过去形成的技能会对当前形成新技能产生阻碍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动型干扰。如有的学生写“知”和“朗”字时,不自觉就把它们左右两边掉反了。是因为在汉字中“口”和“月”在左旁出现比在右旁多,学生对这些偏旁的位置形成了动型,从而导致把字写错。又如把“武”字多写了一撇,把“步”多写了一点,也是由于学生对“戈”与“少”已经形成了动型所致。

4、“粗心”跟思维定势有关。定势是指由刚刚发生的知觉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受定势的作用,前一个字的书写会影响后一字的书写。如把“批评”写成“批抨”“湖畔”写成“湖泮”“辉煌”的“煌”写成了“光”字旁,“蜡烛”的“烛”写成“虫”字旁,这便是双音词中前一个字的偏旁对后一字产生了定势影响。

5、“粗心”跟存量不足有关。有一些错别字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词汇量不足,对一些词的书面形式未曾掌握,书写时以同音字代替,从而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如把“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把“提纲”误写成“题纲”。这种代替在客观上是由于汉字中的同音字数量很多。

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汉字平均每一音有同音异形字773个。这么多的同音字,如果区分不清,当然就容易造成这类错别字。

6、“粗心”跟书写态度有关。学生在书写时的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有的字在一处写错,在另一处又写对,显然是一时的疏忽,如果仔细检查就会发现并加以避免。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1、浮躁好动,注意分散。现在的孩子生活好,身体健壮,活泼好动,坐不住,心不稳,注意力就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这对于学习那些区别细微的汉字十分不利,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比如,常有学生把“已经”写成“己经”,把“侍从”写成“待从”,等等。询问原因,他们都毫不觉察地认为写的就是那个字。

2、惰性心理,随意而为。“识字与写字”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各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3~4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和“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7~9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懒惰,遇到不会的字词不查字典辞书,不问老师同学,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调查发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古汉语中有通假字,只可惜现代汉语中已不流行,要不然绝不会有错别字。在平时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模棱两可的字,很多学生是用刘翔的绝技——跨栏给跨过去的,要知道这样的叠加就像是拦的栅栏一样,学习中如此对待会越来越多地产生错别字。

如:有的学生把“深明大义”写成“深明大意”,把“不可思议”写成“不可思意(异)”,把“不知怡阿谁”写成“不知移(贻)阿谁”等等,均属此类心态使然。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哪怕是抄一段文字,也应认认真真,一丝不拘。但是有些学生,即使是抄写,也达不到完整无误的境地,由此可见他们学习习惯之差。 4、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多数错别字,在老师看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但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有些错别字可能是马虎粗心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这需要语文老师们多下功夫,细心指点。

5、学生写字时注意力不集中。

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要求抄三遍的词语,往往前两遍是抄对的,第三遍时脑子开小差就写错了。由于学生学习时不专心,老师教学生字时,只记住了字体的轮廓,常常会忽略细微部分。如:把自“己”会写成自“已”,把“外”面写成“处”面。汉字的结构较复杂,汉字结构差别较大,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字。

6、跟学生的写字状态和环境有关。有的小学生可能经常处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不良习惯。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

(五)社会环境、媒体的误导

1、媒体影响。社会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使学生成长受到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控制力的圈子。影视、网络、流行歌曲、卡通漫画等娱乐媒体的强势包围与熏染,对喜欢新潮的青少年的诱惑力甚至超过课本,语言文字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于是媒体中的大量错别字就不可避免的混进学生的大脑中。


相关内容

  • 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分析
  • 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分析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 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 ...

  •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
  •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 姆鸡白小学林红 摘要: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一种语言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神文化和渊源流长的历史.标准规范的汉字书写又体现了一个国家语言汉字的形体美和艺术美,更能体现书写者的个人修养及其性格所在.而随着社会日趋信息化,小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错别字出现的几率越来 ...

  • 小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及纠正对策
  • 内容摘要: 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尽管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可学生们写出的错别字竟然相近.其中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音代替.增减笔画.形近干扰.置换部首.改变结构等.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1. 学生不解字义.词义.2. 不知道成 ...

  • 减少错别字
  •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的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长的时 间,一字一字的认真教.可是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 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要么写成别字.可 以说,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 ...

  • 如何改掉粗心的习惯
  • 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练习的时候,一道题没有做出正确的结果,通常会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完全是由于不会.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常有的孩子在做题时多个0:或者少写单位了:或者小数点的位置错了:或者上边一行是23,换了行以后就32:或者把一个字写错了„„总之,不是由于不会而导致的错误(您和孩子 ...

  •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 调查报告 姓名:刘勇 学号:[1**********]8 学校班级: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2007级对外汉语1班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5日 调查题目:留学生书写时的错别字现象 调查内容:留学生在平时书写时有哪些错别字 调查目标:调查出一般有哪些错别字并提出纠正策略 调查过程:在上课检查他们 ...

  •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
  •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原因分析(上)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 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错别字可以说是 ...

  •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备课资料
  •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消灭错别字.正确地书写汉字是培养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绝非小事,不能等闲视之.这一节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错别字类型,归纳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字,了解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使用汉字的意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

  • "常见错别字"析例
  • 常见错别字辨析 针贬 错误:针贬 正确:针砭 解释:词语"针砭"是古代的一种针刺疗法.砭指古代治病的石头针.词语也比喻指出错误, 劝人改正.备注:错别字提示:"砭"跟"贬"在字形上较为接近,应注意区别这两个字.正确的写法是... 泊来品 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