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经济角度

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

(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论述)

站在历史的起点上, 展望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 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 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 将贯穿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我国现代化进程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三步走”战略的核心和本质,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增进全体中国人的福祉。沿着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中国必将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们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在反

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实现的途径和形式有所不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真正的民主离不开自由。真正的自由离不开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保障。坦率地说,目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以及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种种弊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五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未来5年,中国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商机。

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中国经济改革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2010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两个要点。一个是整个“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一个要点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动力是全面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同时,还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此后,许多部门都在研究本部门的“顶层设计”,学界也在讨论今后改革应当选择哪些重点领域和如何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各个部门如财政、金融,直

到一些具体的改革项目,如公立医院改革,都在谈顶层设计。我认为,这多少是对“顶层设计”的一种误读。

经过30年的努力,商品市场建设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截至2006年底,在商品零售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5.3%,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4.7%。在农副产品收购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7.1%,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2.9%。在生产资料销售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2.1%,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7.9%。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品市场,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是市场调节,也就是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发挥着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0年来,还发展了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进展也比较明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践证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党的十五大对这几年探索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地指出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四大以来,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成功地抑制了一度出现的通货膨胀;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是一九九二年26638亿元的2.8倍;一九九七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99亿美元,是一九九二年194亿美元的7.2倍,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51亿美元,比一九九二年的1655亿美元将近翻了一番。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根本性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解决如何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很好

地结合起来等复杂课题。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处理不当,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建立完善。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才十多年,从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才几年,在建立这一体制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完全避免;完善这一体制,更加任重道远。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二OOO 年,初步建立起这一新经济体制;到二O 一O 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二O 二O 年,这一新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将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一定能在我们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相应发生了转轨巨变,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下面笔者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经验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5年后,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会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将不足0.5%虽然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众说纷纭,但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却是越加清晰。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上,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担纲的研究课题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8.5%的增长速度;随后的10年,这个速度将放缓到8%。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局面也将得以改善。届时(15年后) ,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则会上升到60%以上,而净出口所占比重,将不足0.5%。“瀑布效应”仍将继续 五年后工业要走“下坡路”“中国前26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过大,在对外开放后产生的‘瀑布效应’所带来的。”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政策

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差来看,这种“瀑布效应”远未结束,因此,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还对未来的三产比重进行了介绍:由于受到能源需求上升导致的能源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品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二产比重将继续上升。但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相应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相应的预测结果也显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投资比重(即投资率) 将达到42%,而最终消费比重(消费率) 将达到57%,净出口比重将缩减到1%左右。照此前进,到“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滑到40%左右,消费比重将接近60%,净出口比重将不足1%。生产力“供需矛盾”突出 落后工艺面临淘汰但是,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比比皆是。“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国民经济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许宪春一口气道出了当前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资金、人力、技术) 。此外,需求也并非高枕无忧。许司长表示,受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因素影响,未来经济仍将面临重大的需求矛盾。而这种供需矛盾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当前的生产力带来的。“我们的人员、原材料消耗相当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相当高,这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王茂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不少企业的装备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除了有资金因素外,这种局面很大程度是认识上的欠缺造成的。王茂林说,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掉这些落后工艺、技术。而“经济质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也将成为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2020年赶超日本按照上述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5年后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郑新立主任为此算了一笔账:“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如果未来15年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2020年将达到45万亿元,不考虑人民币升值

因素,折合5.5万亿美元,接近或超过日本,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人均GDP 将达到33000元, 折合人民币4000美元。”

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在相同的时期发展速度。

随着中国进入了WTO 中国经济,正在熔入世界经济的大的市场并不断的适应和改进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制度,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发展自己 。区域之间的经济 政治 和文化的交流不断的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盟的性质也逐渐明显。但就目前看来中国仍然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好学生,

中国目前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就似乎表明了它发展是人民的发展,人民的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国情的传播和了解,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了什么,应该做什么,而且为它的发展目标做了个很好的基础。 目前的世界经济已经是象干枯的河水一样,急需要新的水源与它相容,长期以来欧美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所实行的经济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机,迫使他们不得不 以发展新的经济合作,而发展自己。这就为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魅力,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但目前还不是时候,欧美现在的经济已经在低谷位置,不能也不可能对世界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

(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论述)

站在历史的起点上, 展望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 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 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 将贯穿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我国现代化进程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三步走”战略的核心和本质,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增进全体中国人的福祉。沿着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中国必将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们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在反

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实现的途径和形式有所不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真正的民主离不开自由。真正的自由离不开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保障。坦率地说,目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以及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种种弊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五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未来5年,中国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商机。

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中国经济改革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2010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两个要点。一个是整个“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一个要点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动力是全面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同时,还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此后,许多部门都在研究本部门的“顶层设计”,学界也在讨论今后改革应当选择哪些重点领域和如何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各个部门如财政、金融,直

到一些具体的改革项目,如公立医院改革,都在谈顶层设计。我认为,这多少是对“顶层设计”的一种误读。

经过30年的努力,商品市场建设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截至2006年底,在商品零售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5.3%,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4.7%。在农副产品收购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7.1%,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2.9%。在生产资料销售环节,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达到92.1%,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比重只有7.9%。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品市场,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是市场调节,也就是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发挥着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0年来,还发展了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进展也比较明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践证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党的十五大对这几年探索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地指出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四大以来,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成功地抑制了一度出现的通货膨胀;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是一九九二年26638亿元的2.8倍;一九九七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99亿美元,是一九九二年194亿美元的7.2倍,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51亿美元,比一九九二年的1655亿美元将近翻了一番。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根本性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解决如何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很好

地结合起来等复杂课题。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处理不当,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建立完善。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才十多年,从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才几年,在建立这一体制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完全避免;完善这一体制,更加任重道远。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二OOO 年,初步建立起这一新经济体制;到二O 一O 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二O 二O 年,这一新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将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一定能在我们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相应发生了转轨巨变,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下面笔者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经验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5年后,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会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将不足0.5%虽然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众说纷纭,但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却是越加清晰。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上,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担纲的研究课题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8.5%的增长速度;随后的10年,这个速度将放缓到8%。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局面也将得以改善。届时(15年后) ,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则会上升到60%以上,而净出口所占比重,将不足0.5%。“瀑布效应”仍将继续 五年后工业要走“下坡路”“中国前26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过大,在对外开放后产生的‘瀑布效应’所带来的。”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政策

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差来看,这种“瀑布效应”远未结束,因此,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还对未来的三产比重进行了介绍:由于受到能源需求上升导致的能源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品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二产比重将继续上升。但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相应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相应的预测结果也显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投资比重(即投资率) 将达到42%,而最终消费比重(消费率) 将达到57%,净出口比重将缩减到1%左右。照此前进,到“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滑到40%左右,消费比重将接近60%,净出口比重将不足1%。生产力“供需矛盾”突出 落后工艺面临淘汰但是,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比比皆是。“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国民经济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许宪春一口气道出了当前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资金、人力、技术) 。此外,需求也并非高枕无忧。许司长表示,受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因素影响,未来经济仍将面临重大的需求矛盾。而这种供需矛盾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当前的生产力带来的。“我们的人员、原材料消耗相当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相当高,这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王茂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不少企业的装备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除了有资金因素外,这种局面很大程度是认识上的欠缺造成的。王茂林说,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掉这些落后工艺、技术。而“经济质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也将成为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2020年赶超日本按照上述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5年后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郑新立主任为此算了一笔账:“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如果未来15年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2020年将达到45万亿元,不考虑人民币升值

因素,折合5.5万亿美元,接近或超过日本,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人均GDP 将达到33000元, 折合人民币4000美元。”

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在相同的时期发展速度。

随着中国进入了WTO 中国经济,正在熔入世界经济的大的市场并不断的适应和改进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制度,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发展自己 。区域之间的经济 政治 和文化的交流不断的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盟的性质也逐渐明显。但就目前看来中国仍然是一个‘学生’,而且是一个好学生,

中国目前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就似乎表明了它发展是人民的发展,人民的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国情的传播和了解,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了什么,应该做什么,而且为它的发展目标做了个很好的基础。 目前的世界经济已经是象干枯的河水一样,急需要新的水源与它相容,长期以来欧美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所实行的经济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机,迫使他们不得不 以发展新的经济合作,而发展自己。这就为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魅力,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但目前还不是时候,欧美现在的经济已经在低谷位置,不能也不可能对世界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相关内容

  • 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 核心提示:本期<时事开讲>分析了新通过的行政强制法的相关问题,同时对于中国转型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读.邱震海认为,我国当前在很多领域里都进入了一个关键口,这种关键口某种程度是十字路口,某种程度是瓶颈.中国在转型期的选择上面临困惑. 凤凰卫视7月4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

  • 董希淼: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走向何方
  • 文/董希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载于<中国银行业> 2014年,中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正常消化期,迎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银行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 ...

  • 基金又见火爆发行 新基金的火力将瞄向何方?
  • 2007年06月16日09:34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证券报 嘉宾: 长信金利趋势基金经理 陆文俊 长信银利精选基金经理 胡志宝 主持人: 徐国杰 新基金弹药投向何处 主持人:对于新获得的资金,主要会投向哪些行业? 胡志宝:我们基金主要投资方向有三个,第一个是人口红利,第 ...

  • 我们将走向何方?
  • 媒体追逐事实,却也贩卖情绪.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难免遭人嫉妒:中国经济放缓,满纸读出一个词"fear".美国<纽约时报>7月初标题,"中国经济将把世界经济拖入衰退?":CNN头版头条"停止夸大中国经济放缓":经济学人标题&quo ...

  • 桑德斯:民主党下一步走向何方?
  • 2016年11月17日 09:43 来源:观察者网 11月1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桑德斯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题为<民主党下一步走向何方>,以下是全文. 数千万美国人上周二以投票的方式提出抗议,表达了他们对一个把财富和公司的利益置于他们之上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强烈不满. ...

  • 成功之路该如何走 汕头一模作文
  •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小学时我能哼唱<西游记>中片尾曲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初中时我读到但丁说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最近,我读到现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面对媒体说的话,他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功,想选择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其实 ...

  • 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 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Deerlin 一. 世界是可以被完全认知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本身的存在是人类最大的谜底. 人类,无限宇宙中的一个渺小而特别的蓝色星球上的主宰者,从人类诞生,从第一个人出生,我们就知道要生存,要活下去,却不知道我们出生的意义.我们不知道生命为什么会存在?不知道自己将要 ...

  • 企业营销战略--顶层设计
  • 作者:江猛 战略是大事,战略是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我们走向何方?以及怎么走? 江猛老师最近在济宁授课期间,一位农牧行业的老板,问我:网络营销我们行业适合吗? 我毫无疑问的告诉他:赶快去做.他说我们之前很犹豫做这个事情,听了你今天的演讲,我们更加坚定了信息,要做网络营销. 其实很多企业,都会有这样的类似 ...

  • 微观点丨俄首次将美列入国家威胁,美俄关系走向何方?
  • 在美国将俄罗斯列为国家威胁后,俄罗斯也首次将美国列入了国家威胁,这真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从过去两年美俄关系发展形势上看,两关已经较上劲了.那么,美俄两国关系未来将会怎么走呢?个人有如下几个判断: 一.美俄关系短期内不可能有实质性缓和,只可能有适度的妥协 至少奥巴马任期内,美俄关系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