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陋室铭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陋室铭》答案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成为灵异的水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古今异义词 谈笑有鸿儒 鸿: 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七、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八、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像我这样的君子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十、中考链接

1、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使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

★这是类比(比喻),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表明

5、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特点是什么?★骈散结合,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类比)和典故。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爱莲说》

一、文章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学常识 周敦颐 北宋哲学家

三、重点词语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⑧花之君子者也 ⑨陶后鲜有闻 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 / 之花,可爱者 / 甚蕃 2、自 / 李唐/来,世人 / 甚爱 / 牡丹

3、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4、牡丹,花 / 之富贵者也

五、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六、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过了。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衬托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两人的处世态度有何不同?(5分) 相同点:他们都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1)。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归隐(2)。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虽然环境污浊,但人可以洁身自好,可以做到人格高尚的(2)。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陋室铭》答案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成为灵异的水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古今异义词 谈笑有鸿儒 鸿: 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七、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八、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像我这样的君子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十、中考链接

1、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使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

★“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

★这是类比(比喻),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表明

5、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特点是什么?★骈散结合,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类比)和典故。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爱莲说》

一、文章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学常识 周敦颐 北宋哲学家

三、重点词语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⑧花之君子者也 ⑨陶后鲜有闻 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 / 之花,可爱者 / 甚蕃 2、自 / 李唐/来,世人 / 甚爱 / 牡丹

3、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4、牡丹,花 / 之富贵者也

五、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六、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过了。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衬托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两人的处世态度有何不同?(5分) 相同点:他们都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1)。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归隐(2)。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虽然环境污浊,但人可以洁身自好,可以做到人格高尚的(2)。


相关内容

  • 八上五单元
  • 第五单元诗.文背诵题 一.<桃花源记> 1.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 2010年中考必备-2009年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1
  • 2010年中考必备-2009年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目录 2010年中考必备-2009年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 1 - 目录..................................... ...

  •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题
  •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题 收集:李林峰 (一)2007河南省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 ...

  • 单元评价检测(五)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价检测(五)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 ) (2)欲穷.其 ...

  • 近5年语文中考知识点
  • 近5年来成都中考语文的出题模式,视角,预测,我将从试卷大题分布的角度,将本文分为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现代文阅读,B卷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语言运用,作文这10个板块来进行分析.(注:橘色:已考内容蓝色:预测内容) 基础知识:2009年(含)以后,前 ...

  • 中考语文考试范围
  • 中考语文考试范围 1.诗歌 七上<理想><古代诗歌四首><化石吟><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木兰诗> 八上:<杜甫诗三首> 八下:<诗词曲五首><诗五首> 九上:<沁园春·雪><雨说&g ...

  • 2015-16山东省中考语文黄金冲刺试卷(含答案)
  • 2015-16山东省中考语文黄金冲刺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答题成功! 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2道小题.其中,第1-5小题为"积累及运用":第6-21小题为 "阅读与探究":第22小题为&q ...

  •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计划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 ...

  •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要点
  •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要点 复习说明:现代文注重字词和写法,生字词通过听写来完成.文言文和古诗词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文章写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新闻两则 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