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第32卷第2期□2010年3月

V OL. 32N O. 2□MAR. 2010

    

    

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宋雷鸣

[摘 要] 从其辞源和发展的角度看“, 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存在着时间性。这表明, 这对概

念不但具备文化的横向分层含义, 也包含纵向的文化传承意义。作为一种理论框架, 学界对大小传统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多集中于前者, 对其本身存在的历史维度缺少注意, 甚至存在大小传统概念的误用问题, 这种现象引人深思。

[关键词] 大传统; 小传统; 时间意义

[中图分类号] C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0) 02-0067-07

On the T emporal T radition T (Renmi n y , B ei j i ng 100872, Chi na )

of etymology and develop ment , t he defini 2

tions and " little tradition" have temporal significance. This pair not only have horizontal significance in delaminating cul 2t ure , vertical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cult ure. As a t heoretical f rame 2work , however , t he great and little traditions are mo stly understood and applied in t he horizontal sence by t he academic circle while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 he vertical historical longit ude. What ’sworse , t hey are misused sometimes , which is wort hy of our attention.

K ey Words :great t radition ; little t radition ; temporal significance

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50年(Ro bert Redfield ) 在研究墨西哥乡村地区时提出

代墨西哥乡民社会, 之后流行甚广, 波及人的。他认为“:在一个文明中, 存在着一个具有思考类学、社会学、史学、哲学、法学及文学等各

性的少数人的大传统和一般而言不属思考型的多数人文社会学科。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客观上存在着人的小传统。大传统存在于学校或教堂的有教养的经典和民间的区别, 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无论是人中, 而小传统是处于其外的, 存在于不用书写文字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 我们都应当进行文化的层的乡村社区生活中。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的传统次分析。[1]

作为一种文化分层的概念, 大传统和小传是一个在意识上的培养的传统, 并输送下去。而最统理论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启示意大部分人民所属的小传统被认为是被赋予的, 不用

义。然而, 学者们对大小传统概念的思考多集中于仔细推敲的或被认为要提炼和润色的文化。”

[2]

(P70)

横向的文化分层含义, 而对其本身存在的纵向历史“两个传统是相互依赖的, 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有持

维度缺少注意。由于不能全面地把握大小传统的概续而长久的影响过程。”

[2](P70~71)

念, 一些具体的研究实际上误用了这两个概念。本雷氏的大小传统概念提出之后, 在学界引起广文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泛讨论。研究大众文化的欧洲学者用“精英文化”

(elite cult ure ) 与“大众文化”

(pop ular cult ure ) 对雷一、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

氏的大小传统概念进行了修正, 认为在欧洲的地区提出及其发展

历史上, 两者之间的传播是非对称性的。这种非对大传统(great t raditio n ) 和小传统(lit tle t radi 2

称性跟两个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关:一方面, 大传统通tio n ) 这对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过正规的、封闭的、不对大众开放的学校系统传播,

人 类 学

 

宋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67  

  

    

    

民众被排除其外; 另一方面, 小传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 如教堂、小旅馆、市场等, 向所有人开放。因此, 实际上精英参与了小传统, 而大众却没有机会参与大传统。从而, 由于上层精英的介入, 小传统被动地受到大传统的影响, 而地方化的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形成了是一种非对称性的文化流动。

[3](P482)

大小传统的讨论止于文化的具体分层和互动上。

李亦园针对大小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提出了所谓“三层次均衡和谐”的理论模型“, 企图解释民间文化持续普遍存在于许多不同地区的华人社会的因素, 以及其与大传统士绅文化之复杂关

[5]

系。”

(P148)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自然系统(天) 的和

(其中又分为时间的和谐和空间的和谐) 、谐”“有机(其中又分为内在的和谐和外在的系统(人) 的和谐”

(其中包括人间和谐) 以及“人际关系(社会) 的和谐”

雷氏在建立大小传统的理论时本已参考了中国的经验, 因此这种分别自然也较能说明中国的文化

 类 学

 

[4]

传统。

(P395)

“如果从中国史的考察入手, 我们将不难的和谐与超自然世界的和谐) 。李亦园认为, 这三个层面的均衡和谐系统在纵的形式上勾连了中国文化中大传统和小传统两部分。“小传统的民间文化”与“大传统的士绅文化”虽然在追求“均衡和谐”的具体行为表现上有所差别:, , 反映了功但它们的深层文化观念是一致

[5]里所谈的“致中和”。

(P156)

发现, 这些人类学家所惊诧的‘新经验’在中国实在是很古老的文化现象。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古人不但早已自觉到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且自始即致力于加强这两个传统之间的联系。”

[4](P396)

在古代中国, 作为大传统的“礼乐”实有民间的来源, 故孔子云“: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 君子

①也。”同时, 古人又云“礼失求诸野”, 意思是说大传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统形成之后会渗透到农村小传统中去, 到长久延存。所谓“礼乐教化”中之义。另外, 料, 。, 专设“乐府”时, 重视这种大小传统之间的区别和互动, 并不断结合实际研究对象发展着大小传统理论。

费孝通先生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 从中国文字特性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大小传统区分明显的原因, 以及两者之间勾连的中介:一方面, 文字体系突破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界限, 利于吸收和融合多种思想文化而形成大传统“,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有赖此功; 另一方面, 大小传统之沟通正是通过掌握文字的读书人所实现。此外, 费孝通还把小传统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在民间的生活中有种种思想信仰和活动, 士大夫是看不入眼的, 认为不雅驯, 而没有被采用, 未成为大传统。这部分依旧在民间活动, 凡是到民间去观察的人还能看得到, 而且在民间是公开的, 不受限制的, 这些就是我所说地上的小传统。但有一部分是犯了统治阶级的禁例, 不能公开活动, 但是在民间的思想信仰里还是保留着, 只是大人先生们不屑看或视而不见。这些我认为可以包括在地下的小传统里。”最后, 在作为文化层次的大小传统之外, 费孝

②通还提出了“潜文化”的概念以作补充。当然, 以

[1]

李亦园

, 试图通过抓住两个传统之间的共性或相通之处, 来把握中国文化的特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 他以士绅文化代表大传统, 民间文化代表小传统。然而, 当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传统的士绅文化或士大夫文化受到冲击破坏的时候, 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是否还能涵括中国实际呢?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庄孔韶在《银翅》中分析了大小传统理论在不同区域(墨西哥以及欧洲) 文化中的发展之后, 针对中国文化的实况, 首先从中国“雅言”与“方言”角度与欧洲相比较, 说明了中国没有前现代欧洲拉丁文带给俗文化层的坚硬的文字壁垒, 进而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层次的开放性, 如儒家主张的“文化大一统”和中国历史上技术、文字与诸种媒体的改变等。其中具体谈及了官学、书院、私塾、科举等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 循吏、民间先生、术士等大小传统文化的“中人”, 以及印刷术、戏剧、评话、小说等文化沟通媒介。庄孔韶论述了高层文化和基层文化的历史性传递与关联, 强调应对在田野调查中“反向”发现的古代(如朱子) 思想、礼制予以重视。他还详细

①出自《论语・先进》。朱熹《论语集注》里说:“先进后进, 犹

上论述是费先生针对“微型社会学”的局限性所提及的。他认为, 由于中国文化是多层次性的, 仅仅通过对农村社区的田野观察不足以把握高层次的文化问题, 也难以“概括”中国或中国文化。所以, 费先生对

 

68 

言前辈后辈。野人, 谓郊外之民。君子, 谓贤士大夫也。”

②费先生认为, 在小传统之外还有一部分“由于受到社会上权势的镇压, 不得公开露面, 只能改头换面, 设法在民间的私生活中存在下去, 久而久之甚至已打入了人们的潜意识里, 即本人也不自觉这种思想信仰的意义, 只作为一种无意义的习惯盘踞在人们的意识里, 这种东西不去发掘是不易暴露它的本来面目的, 我觉得可以称之为潜文化”。参见费孝通.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

1996, (4) .

    

    

论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高层文化在基层中的碰撞与分析和反思大小传统理论, 依旧局限于不同文化层妥协。

[3](P103~170)

庄孔韶认为“,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宇宙

次的互动关系上。

观、思想、知识、制度和行为的系统总是有可以追寻总而言之, 以上关于大小传统的研究或应用的的线索, 高层文化与基层文化的历史性传递与关联侧重点都放在了文化的横向分层上, 放在了不同文过程, 提供了人类学田野工作反向观察, 以及寻找文化层面的区别和互动上。仅仅从横向分层的角度讨化解释的基础。”

[3](P487)

庄孔韶引入大小传统理论, 论

论大小传统, 便不能把它与许多相近但不同的基本述高层和基层文化的关系, 最终提出了“文化反观

概念区分开来, 甚至学界常常把它们等同起来, 这些法”

(t he loo k -back met ho d ) 这一特别适用于以田基本概念包括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雅文化-俗文野工作为重心的中国人类学的方法论或具体方法。

化、上层文化-下层文化等等。然而, 这里所列举的庄孔韶“对中国高层-基层文化(双层或多层都是我们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倘若不能厘清这级) 的解释, 不过是便于分析一种文化, 其要义在于些基本概念, 我们运用它们所进行的各种分析和解借层化的分解找到文化关联的线索……”。

[3](P488)

释可能会有所偏差。因此, 反思大小传统概念并与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他认为“, 如果我们借助于人类相关概念进行区别显得十分必要。下文将从大小传学和欧洲史流行的术语且不再咬文嚼字的话, 那么。

中国文化体系的构成中, 高层-基层、大小传统或精

英-大众文化的对应意义是大致雷同的。”

[3]

(P487)

二见, 庄孔韶对大小传统概念的讨论涉及的是在“历史性传递”中“关联”文化的不同层次。

和起源的分析

王铭铭认为, ) 传统:活着的历史

有两大缺陷“, 一是, 无论是“大传统”, 还是“小传统”, 它们都是“传

存在的内部分化; 、统”的不同层面。

①因此, 对大小传统概念的反思可没有体系的文化由“传统”这一基本概念开始。关于“传统”的内涵展的动力中心”。

[6]()

, 雷德菲尔德曾引用过印

学界并无统一定识, 本文对“传统”概念的探讨只是度的一个例子, 其中提到了大传统内部的分化问题, 想抓住传统的某一基本特征。

以及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影响———“在印度的地方按照汉语字面理解“, 传”意指传承或交接“, 统”社区里, 大小传统持续进行着各种明显的交互作用。是指事物之间的贯穿统合。因此“传统”就是“传而在那里, 大传统实际上有好几个部分, 以梵语表现的统之”, 表示历史上传下来的系统性内容。在《辞海》典雅的古老传统本身包含了一系列相近但又相互区中“, 传统”被解释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力量,

别的教义和习惯。”[7]

由此可见, 在这里王铭铭其实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8]另外,

是把雷氏简单化了。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对应词t radit um , 以及英文对在同一篇文章中, 王铭铭运用大小传统框架分应词t raditio n , 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从过去延传到现析了中国的民间宗教“, 如果我们采用‘大传统’和在的事物。可见, 从词源上来说, 无论中西“传统”, ‘小传统’的概念的话, 那么就会发现民间宗教属于一词都包含有纵的层面, 即历史性。让我们再列举‘小传统’, 与作为‘大传统’的官方文化、儒、道、释

学者们对“传统”一词的理解。

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6]

(P161)

王铭铭以大小传统

英国学者亚・莫・卡尔2桑德斯认为“, 所谓传框架对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归结为三个要点:“第统就是储存, 储存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过去世世代一‘, 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并且代的知识传到现在这一代, 经过某种程度的修改再

两者各自的内部都存在不同的层面和分化; 第二, 民传给后代……”

[9]

(P91)

日本学者务台理作认为“, 传统,

间宗教是在与‘大传统’的不断互动和交换中发展是指一定的社会或民族, 在一定的文化领域(如文学的; 第三, 在这种互动和交换中, 民间宗教始终没有

宗教等) 中, 由过去所形成的东西, 以比较长的历史

失去它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

[6]

(P161)

显见, 这些要

点实际上可作为上文对雷氏批评的材料论证。在这①关于把“传统”分作“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类, 很多学者都

一分析过程中, 王铭铭还论述了民间宗教(小传统) 在字里行间默认或具体提及, 如王学泰认为“,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

的历史渊源以及面对现代化的反应等, 这其实已经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传统时, 为了叙述与研究的方便, 把传统分为两涉及了传统社会里的大小传统的传递过程以及它们类, 一类是社会上层、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 他们称之为‘大传统’; 把流行于社会下层(特别是农村) 、为普通老百姓所遵行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所发生的变化等, 可是他在论述具体传统称之为‘小传统’。”参见王学泰. 传统与小传统[J].社会科学论的民间宗教材料的同时没有进一步从时间的维度去

坛. 2000, (8) .

 类 学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69  

  

    

    

[10]

生命为人所继承下来的事情而言。”

(P122)

费孝通认己的延传过程。刚兴起的新事物, 尤其是采借其他文化而产生的新事物, 我们不能武断地把它们归类为大传统或者小传统, 因为它们是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而获得延传还没有被历史所证明。作为“活着的历史”的两个层面, 大传统和小传统正是在历史的选择中得以延传的。

(二) 大小传统的来源:两半的乡民社会

为“, 传统是指从前辈继承下来的遗产, 这应当是属于昔日的东西。但是今日既然还为人们所使用, 那是因为它还能满足人们今日的需要, 发生着作用, 所以它曾属于昔一已属于今, 成了今中之昔, 至今还活

[1]着的昔, 活着的历史。”哲学家李德顺等对传统概

念的解释较为详细“:传统”的涵义, 通常是指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习俗等文化内容和形式。对它的具体表现虽然可以从许多方面去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学科初期的简单部落社会, 逐渐向复杂文明社会过渡, 再向现代社会扩展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获得更新。在简单部落社会产生的经典理论方法, 如全貌式的民族志考察和功能主义的分析等颇具解释力, 但面对乡民社会或“复杂文明社会”时则显得陈旧过时, 、历史和阶层分化等等, , , (p rimitive o r t ribal socie 2t 向有文字的复杂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提出的

[3]

一种新的分析性框架。

(P480~481)

人 类 学

 

理解, 但是有一点, 却是各种理解中都不应该偏离的, 这就是: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换句话说, 传统本身是指一种联系———“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按照这一规定, 不论任何东西, 它要代表传统, 就一定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 它是在过去或历史上产生或形成的、经历了一定的延续和积累过程的东西; (2) 对于人们现实的生活说来, 它是流传至今, 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也就是说,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去”, 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 [11]过去曾有的东西。

宋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同时, 处于迅速变迁

作, 是由美国社学德希尔斯(Edward

Traditio n ) 一书。书中对传Shil s ) 所著的和频繁交流中的现代社会比所谓的“复杂文明社会”更为复杂, 把适用于乡民社会的一些理论方法拿到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来应用时往往会觉得捉襟见肘。总而言之, 学术研究理论方法的发展及其应用与研究对象的变化密切相关, 我们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时应采用合适的理论和方法, 以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是“文化”, 如果从文化(层次) 的角度区分上述的三类社会, 则似乎大体上可以认为:第一, 简单部落社会的文化是一体的。简单部落社会缺少分化, 亦不存在文字的累积, 其文化体现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共享。第二, 传统乡

②作为所谓民社会的文化一般是两半的。“复杂文

统概念的理解包括三个要点:其一, 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事物; 其二, 相传的事物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12]

其三, 传统具有持续性。

(P15~21)

在解释传统的“持续

性”时, 希尔斯论述说“:一种范型要被延传和继承多长时间, 才能作为一个持续的实体被看作是传统呢? 如果一种信仰在形成之后立刻被摒弃, 如果其创始人或倡导者提出或身体力行这种信仰, 但却没有人接受它, 那么它就显然不是传统, 如果一种信仰或惯例‘流行’了起来, 然而仅存活了很短的时间, 那么, 它也不能成为传统, 虽然在其核心部分包含了作为传统本质的延传范型, 即从倡导者到接收者这样的过程。它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

[12](P19~20)

明社会”, 传统的乡民社会具有分化的阶层、城乡的区别和文字的专享等, 传统乡民社会的文化常常被已有的研究分作两个层次或类型, 具体表述术语如“大传统和小传统”“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等。第三, 现代社会的文化是动态和多元的。以当今中国

显见, 关于传统的种种解释都突出了传统的历史性, 即, 传统是在过去形成的, 经历了一定的延续和积累。关于延续和积累, 多包含如下关键词“:代代相传”或“世代相传”。特别是希尔斯明确指出, “传统”至少应经历两次延传, 即需要三代人的共同延续和积累。毕竟, 一件事物若不能延存, 即便存在时如日中天, 也不能被称之为“传统”, 正如我们不好

①所以费先生也说, 传说纳粹是德国的传统一样。

[1]

统应是“至今还活着的昔, 活着的历史”。

①关于此处的举例有必要进行两点说明。其一, 文化的层次

 

70 

“大传统”和“小传统”作为“传统”的两个类别或层面, 自然也是积累和延续的结果, 它们各自具有自

问题。无论一种文化如何变迁, 其中的某些深层结构会像烙印一样

存在于民族的无意识中, 即便该民族覆亡, 由于文化交流的存在, 该文化的某些特质还可能会存在于别的民族中。其二, 文化延续的程度问题。说某项事物中断或未能延续, 并非绝对而言, 因为某种事物既然已经发生, 它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各种影响。文化的问题复杂无比, 文章举例只是在某种层次上的相对而言。

②对应于雷德菲尔德关于农村社区的“半社会”和“半文化”, 下文有引。

    

为例, 社会文化存在着迅速的变迁以及与外围文化“小传统”这对概念不但具备文化的横向分层意义, 的交流互动, 有学者生动概括为“众神狂欢”[13]

或“复

也包含纵向的文化传承的时间意义。前几种文化概调文化”[14]等。下文还将具体分析当今中国的文化

念所包含的内容可以瞬息万变, 而大小传统所代表形貌, 兹不细述。总而言之, 三类社会的文化形貌各的内容则必须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雅文化有其特点, 若把概括某一类型社会的理论或概念应和俗文化、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 以及精英文化和大用于另一社会, 则需从根本上反思其适应性问题, 这众文化, 它们和大、小传统的关系是, 前者必须经过类似于我们引介西方概念研究中国问题时须考虑其一定的时间或延传后才可能会形成大、小传统。

与中国情况的契合。

雷德菲尔德曾分析“乡民社会”的特点“, 相对于三、对大小传统概念应用的反思

简单的部落社会, 农民社区的文化不是独立的, 它只无疑, 大、小传统理论来自“村落”

(即乡民社会是文明的一个方面或维度。由于农村社会是一个

的研究) , 是较为合适地概括传统乡民社会文化形态‘半社会’(half -societ y ) , 所以农村文化是一个‘半的经典概念。但是, 若把该理论移植到“部落”或“都文化’

(half -cult ure ) 。当我们研究此类文化时, 我市”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呢?

们会发现两件事, 它们是孤立的原始部落社会所不具备的:其一, 农民社区为了维持其本身, 必须持续构, :部落社会地与外在于地方社区的思想保持沟通……鉴于农民

。文化是一种‘同步’

(synchro nic ) 系统, 它不能仅仅通, 雷德菲尔德提到“乡民文化, 过运行着的农民思维得到全部理解; 其二, , 我们必须去研究它的历史; 而且, , 它是整个文明史在村庄

程。”[7]

正是在此意义上, 的表达。”[7]

但是人类学家在研究部落里的文化时,

[4])

, 传

一方面无法通过文化典籍了解部落的历史, 另一方; 另一方面又不能在社区之外找到影响它的“另一半”。在这面, , 持续互动。

种情况下, 二分的大小传统理论框架在原始的部落这种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状态在传统的中国社里就无所适从。

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至于学者们在一些具体问题另外, 在迅速变迁的现代社会, 文化形貌是动态上产生了大小传统之争, 如汉学家关于民间信仰起

和多元的, 即便把它们简化为上下两层, 但来自上层源的论辩。

①大小传统之间能够实现持续互动的状的某种文化内容或形式不一定能够代表所谓“大传态, 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从统”, 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流行时尚, 可能还未被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传统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传下层民众理解和接受时就已经萎地成土。所以, 把统社会的行为方式具有代代相因、很少改变的特大小传统理论引入纷杂变幻的现代社会, 无疑会因点。

[15](P6)

因此我们可以说, 大传统是流行于社会上层

跟不上节奏而显得蹒跚无力。

或精英群体中的、并逐渐渗透于下层的文化, 小传统雷德菲尔德在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过程是蕴含于下层民众生活中的而逐渐为上层吸收的文中参考了传统的中国社会, 他视古代中国为“复合的

化, 两者都有各自的延传, 都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农民社会”

(co mpo und peasant societ y ) , 即由士人和的, 都具有历史的维度或时间性。

农民所组成, 形成一种大传统和小传统互相沟通的

基于以上辞源和起源的分析, 我们可以把大小社会结构。[7]当然, 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别, 来自中美

传统概念和雅—俗文化、高层—下层文化及精英—洲的大小传统概念也并非可以直接套用于中国传统大众文化进行简要区别。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区分标社会。比如, 大小传统概念在墨西哥的解释较注重准是文化品位的高低, 任何社会都存在文化的高雅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隔, 而传统中国社会里内省的与通俗; 高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与雅文化和俗文化类士绅或知识分子并不一定集中于城市, 相反更多地似“, 高”和“低”实指雅与俗;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出身于农村并归老于乡里, 因此大小传统概念在中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对应, 主要是从文化产品的消国的运用应摒弃其起源时所强调的空间性。这其实

费主体而言。与它们相比, 大传统和小传统这对概念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时间性, 它的适用范围应局限于市场经济发达之前的传统社会。总体而言, 雅文①德格如特主张中国民间信仰(小传统) 来自代表官方文化的

文本传统(大传统) 的民间化, 而葛兰言认为代表官方文化的文本传化和俗文化、高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以及精英文化和统(大传统) 是民间信仰与仪式(小传统) 升华后的结果, 这样就形成大众文化等只是对文化的横向分层, 而“大传统”和

了民间信仰研究上的“大”“小”传统之争。

    

 类 学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71  

  

    

    

是一种普遍现象, 即概念或理论的发展的问题———许多理论或概念产生之后, 其内涵和外延会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但显然这种更新或发展是有限度的, 否则任何理论或概念都变成了万能。

其实, 用二分的大小传统框架来概括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貌是否过于简化尚值得讨论, 因为过于简化的概括可能会影响对一些问题解释的深度。比如, 史华兹将古代中国的文化一分为三, 分别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两者之间的所谓

[18]

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 大小传统是一种综合的概括, 其划分标准既包括群体差异, 也包括文化的类型以及雅俗的层次。相对于传统社会, 当今社会的文化形态多元复杂, 若按照相同的标准寻找大小传统的替代者似乎不可能。但粗略言之, 我们还是可以试描述一下与传统社会对应的当今社会文化形貌的图景。按照孟繁华的观点, 当今中国大致有三种文化形态:

(即官方文化) ““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市场

[13]文化”。王南湜的观点与之类似, 他认为由于市场

 类 学

 

①“高层文化”。在大小传统框架里, 大传统既包括

“统治阶级的文化”也包括“高层文化”, 分别提出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和“高层文化”其实是对“大传统”的突破。再如, 王学泰研究了游民文化在中国社会里的重要角色。他认为宋代及其以后游民人数渐多, 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游民文化从价值取向、知识谱系到语言符号系统(即江湖暗语) 等都与主流社会的文化相左, 受到正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排斥。但它自宋以来, 来越大, 并且能够挑战和抗衡文人大化。

[16](P483)

经济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形成一种三分天下的局面, 分别是“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从根本上说, 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划, 所谓意识形态、执行、传播主体的文, 、播,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为都市大众

[14]194

并以之为消费主体的文化。”再如上

(

)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 高丙中认为中国文化可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三种。综合以上意见, 本文认为中国文化至少可分为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四种形态。民间文化由于其自身特点, 在传统社会里与之对应的士绅大传统明显衰落之后, 尚在负乡土之隅而顽存。另外, 由于发达的传媒及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流, 中国文化内部的各种形态还深受外围文化的影响。由上显见, 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貌多元而复杂, 已远非二分的大小传统框架所能概括。倘若人类学者或社会学者囿于源自乡民社会的旧理论, 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创新, 则不免让人遗憾。

但是, 旧有理论特别是二分的理论框架较易理解, 套用大小传统框架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也就很流行。凡遇国家层面的事物如“法律”和“政策”等便归之为大传统, 凡见民间或地方层面的事物如“风俗”或“观念”等便归之为小传统, 此类文章多而易

然而, , [17分的大小传统理论, “与大。, 以农民意识, 而游民文化与两者相比却有根本的不同, 并且游民文化又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市井文艺和通俗文学等获得传播, 进而能够与主流文化抗衡。既然游民文化在历史上如此之强势, 但最终仅仅把它归之于“小传统”之一流, 其实是在理论上否定了游民文化的重要地位, 与材料的论述不相称。

总体而言, 历史学者在研究中国的传统社会时, 大小传统框架是极有启示的分析工具。但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对大小传统框架的运用则另当别论, 因为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偏重于当今社会, 而当今社会的文化形貌是何种图景呢?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 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貌发生着巨大变迁,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的实践步步深入, 传统社会中“大传统的士绅文化”和“小传统的

②发展至今, 民间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①史华兹所谓高层文化产生于周朝末期, 类似于知识分子所

传统社会二分天下的士绅大传统和民间小传统显然已处颓势, 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文化形态呢? 在进入这一问题之前, 尚须注意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问题。比如高丙中认为“, 中国文化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根据群体差异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此外, 按照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

 

72 

进行的反思和质疑的文化。参见本杰明・史华兹.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②相对而言, 西方文化对大传统的冲击更大。关于这一点, 雷德菲尔德有过类似叙述“:在复杂的乡民社会中能够接受西方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模式的阶层是都市中的社会上层分子, 他们虽然拥有自己历史久远并相当保守的大传统, 但是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而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由于“知识”的缺乏和视野的局限, 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较慢。况且, 农民所掌握的小传统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体现于最日常的生活中。因此, 小传统的变迁就显得滞后, 现代化的努力一般发端于城市便是证明。转引自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1997:175.

    

见, 无需举例。许多文章产生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4]余英时. 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 ].上海:三联书店,2004. 或实质是混淆了大—小传统框架与国家-社会框[5]李亦园. 人类的视野[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架。同为二分的分析框架, 它们之间的确有相似之[6]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1997. 处,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 文人士大夫既是“大传[7]Redfield Rober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 [J ]1The

统”的代表也是“国家”的代言人, 而普通农民则是Far Eastern Quarterly 15, 1955.

“小传统”或“社会”之载体, 但实质上这两个框架有[8]辞海编写组.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根本的区别。首先“, 大传统—小传统”和“国家—社[9《]复旦学报》编辑部. 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

会”这两对概念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的核心词不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同———分别是“文化”和“权力”。前一对概念体现的[10]余英时.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是文化的层次, 后一对概念表达的是权力的关系。[11]李德顺, 孙伟平, 孙美唐. 家园———文化论纲[M ].哈尔滨:黑龙

其次, 这两对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不同, 如国家所代表江教育出版社,2000.

的不一定是传统或大传统, 倘若它的行为或思想不[12](美) 希尔斯著, 傅铿、吕乐译. 论传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能延存的话; 而且, 许多大传统的内容如某些宗教思社,1991.

想和文人典籍等属于“社会”的范畴。如果单从核心[13]孟繁华. 众神狂欢———[M ].北京:今

概念“文化”和“权力”区分的话, 大小传统框架似乎日中国出版社“涵盖面更宽, 解释力更强”。如, 行龙从这一角度简]. 市场社会下中国社会文化的

单区分了大—小传统框架和国家—社会框架“, 需要[].:,2002.

注意的是, 必须清楚国家与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种分析框架的关系———].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M ].北京:同心出版社,

系, 2007.

涵盖面更宽, [17]王学泰. 传统与小传统[J]1社会科学论坛. 2000, (8) .

然而, —小传统框架和国[18]高丙中.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

家—研究,1997, (1) .

? 则我们可以回到[19]行龙. 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山西区域社

文章的主题:大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性。倘若我们只会史之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 (4) .

注意大小传统概念在文化上的横向分层意义, 而忽视了其蕴含的纵向历史维度, 有时难免会犯错误。

收稿日期 2010-01-20[参 考 文 献]

[责任编辑 蒙本曼][责任校对 韦琮瑜]

[1]费孝通.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1996, (4) . [2]Redfield Robert.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 ure[M ].Chicago :Uni 2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作者简介] 宋雷鸣(1981~) , 男,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

[3]庄孔韶.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 [M ].北

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汉人社会、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京:三联书店,2000.

学。北京, 邮编:100872。

王景新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

出版

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在内的农业资源向工业和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 同时也是制度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 既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对资源的需要, 又保护农业资源、农民权益, 这是当前中国“三农”研究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主要收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实证研究的成果, 内容由农业部

2003年软科学课题、海南省2002年规划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点课题的最

终成果组成。全书分为第一篇:理论分析及总研究报告、第二编:长三角乡村现代化中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第三篇:海南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村土地制度。该书系“中国新乡村建设丛书”, 共计24万字,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定价:25元。

(郭 岚)

    

 类 学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7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第32卷第2期□2010年3月

V OL. 32N O. 2□MAR. 2010

    

    

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宋雷鸣

[摘 要] 从其辞源和发展的角度看“, 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存在着时间性。这表明, 这对概

念不但具备文化的横向分层含义, 也包含纵向的文化传承意义。作为一种理论框架, 学界对大小传统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多集中于前者, 对其本身存在的历史维度缺少注意, 甚至存在大小传统概念的误用问题, 这种现象引人深思。

[关键词] 大传统; 小传统; 时间意义

[中图分类号] C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0) 02-0067-07

On the T emporal T radition T (Renmi n y , B ei j i ng 100872, Chi na )

of etymology and develop ment , t he defini 2

tions and " little tradition" have temporal significance. This pair not only have horizontal significance in delaminating cul 2t ure , vertical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cult ure. As a t heoretical f rame 2work , however , t he great and little traditions are mo stly understood and applied in t he horizontal sence by t he academic circle while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 he vertical historical longit ude. What ’sworse , t hey are misused sometimes , which is wort hy of our attention.

K ey Words :great t radition ; little t radition ; temporal significance

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50年(Ro bert Redfield ) 在研究墨西哥乡村地区时提出

代墨西哥乡民社会, 之后流行甚广, 波及人的。他认为“:在一个文明中, 存在着一个具有思考类学、社会学、史学、哲学、法学及文学等各

性的少数人的大传统和一般而言不属思考型的多数人文社会学科。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客观上存在着人的小传统。大传统存在于学校或教堂的有教养的经典和民间的区别, 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无论是人中, 而小传统是处于其外的, 存在于不用书写文字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 我们都应当进行文化的层的乡村社区生活中。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的传统次分析。[1]

作为一种文化分层的概念, 大传统和小传是一个在意识上的培养的传统, 并输送下去。而最统理论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启示意大部分人民所属的小传统被认为是被赋予的, 不用

义。然而, 学者们对大小传统概念的思考多集中于仔细推敲的或被认为要提炼和润色的文化。”

[2]

(P70)

横向的文化分层含义, 而对其本身存在的纵向历史“两个传统是相互依赖的, 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有持

维度缺少注意。由于不能全面地把握大小传统的概续而长久的影响过程。”

[2](P70~71)

念, 一些具体的研究实际上误用了这两个概念。本雷氏的大小传统概念提出之后, 在学界引起广文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泛讨论。研究大众文化的欧洲学者用“精英文化”

(elite cult ure ) 与“大众文化”

(pop ular cult ure ) 对雷一、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

氏的大小传统概念进行了修正, 认为在欧洲的地区提出及其发展

历史上, 两者之间的传播是非对称性的。这种非对大传统(great t raditio n ) 和小传统(lit tle t radi 2

称性跟两个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关:一方面, 大传统通tio n ) 这对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过正规的、封闭的、不对大众开放的学校系统传播,

人 类 学

 

宋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67  

  

    

    

民众被排除其外; 另一方面, 小传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 如教堂、小旅馆、市场等, 向所有人开放。因此, 实际上精英参与了小传统, 而大众却没有机会参与大传统。从而, 由于上层精英的介入, 小传统被动地受到大传统的影响, 而地方化的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形成了是一种非对称性的文化流动。

[3](P482)

大小传统的讨论止于文化的具体分层和互动上。

李亦园针对大小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提出了所谓“三层次均衡和谐”的理论模型“, 企图解释民间文化持续普遍存在于许多不同地区的华人社会的因素, 以及其与大传统士绅文化之复杂关

[5]

系。”

(P148)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自然系统(天) 的和

(其中又分为时间的和谐和空间的和谐) 、谐”“有机(其中又分为内在的和谐和外在的系统(人) 的和谐”

(其中包括人间和谐) 以及“人际关系(社会) 的和谐”

雷氏在建立大小传统的理论时本已参考了中国的经验, 因此这种分别自然也较能说明中国的文化

 类 学

 

[4]

传统。

(P395)

“如果从中国史的考察入手, 我们将不难的和谐与超自然世界的和谐) 。李亦园认为, 这三个层面的均衡和谐系统在纵的形式上勾连了中国文化中大传统和小传统两部分。“小传统的民间文化”与“大传统的士绅文化”虽然在追求“均衡和谐”的具体行为表现上有所差别:, , 反映了功但它们的深层文化观念是一致

[5]里所谈的“致中和”。

(P156)

发现, 这些人类学家所惊诧的‘新经验’在中国实在是很古老的文化现象。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古人不但早已自觉到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且自始即致力于加强这两个传统之间的联系。”

[4](P396)

在古代中国, 作为大传统的“礼乐”实有民间的来源, 故孔子云“: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 君子

①也。”同时, 古人又云“礼失求诸野”, 意思是说大传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统形成之后会渗透到农村小传统中去, 到长久延存。所谓“礼乐教化”中之义。另外, 料, 。, 专设“乐府”时, 重视这种大小传统之间的区别和互动, 并不断结合实际研究对象发展着大小传统理论。

费孝通先生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 从中国文字特性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大小传统区分明显的原因, 以及两者之间勾连的中介:一方面, 文字体系突破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界限, 利于吸收和融合多种思想文化而形成大传统“,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有赖此功; 另一方面, 大小传统之沟通正是通过掌握文字的读书人所实现。此外, 费孝通还把小传统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在民间的生活中有种种思想信仰和活动, 士大夫是看不入眼的, 认为不雅驯, 而没有被采用, 未成为大传统。这部分依旧在民间活动, 凡是到民间去观察的人还能看得到, 而且在民间是公开的, 不受限制的, 这些就是我所说地上的小传统。但有一部分是犯了统治阶级的禁例, 不能公开活动, 但是在民间的思想信仰里还是保留着, 只是大人先生们不屑看或视而不见。这些我认为可以包括在地下的小传统里。”最后, 在作为文化层次的大小传统之外, 费孝

②通还提出了“潜文化”的概念以作补充。当然, 以

[1]

李亦园

, 试图通过抓住两个传统之间的共性或相通之处, 来把握中国文化的特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 他以士绅文化代表大传统, 民间文化代表小传统。然而, 当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传统的士绅文化或士大夫文化受到冲击破坏的时候, 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是否还能涵括中国实际呢?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庄孔韶在《银翅》中分析了大小传统理论在不同区域(墨西哥以及欧洲) 文化中的发展之后, 针对中国文化的实况, 首先从中国“雅言”与“方言”角度与欧洲相比较, 说明了中国没有前现代欧洲拉丁文带给俗文化层的坚硬的文字壁垒, 进而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层次的开放性, 如儒家主张的“文化大一统”和中国历史上技术、文字与诸种媒体的改变等。其中具体谈及了官学、书院、私塾、科举等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 循吏、民间先生、术士等大小传统文化的“中人”, 以及印刷术、戏剧、评话、小说等文化沟通媒介。庄孔韶论述了高层文化和基层文化的历史性传递与关联, 强调应对在田野调查中“反向”发现的古代(如朱子) 思想、礼制予以重视。他还详细

①出自《论语・先进》。朱熹《论语集注》里说:“先进后进, 犹

上论述是费先生针对“微型社会学”的局限性所提及的。他认为, 由于中国文化是多层次性的, 仅仅通过对农村社区的田野观察不足以把握高层次的文化问题, 也难以“概括”中国或中国文化。所以, 费先生对

 

68 

言前辈后辈。野人, 谓郊外之民。君子, 谓贤士大夫也。”

②费先生认为, 在小传统之外还有一部分“由于受到社会上权势的镇压, 不得公开露面, 只能改头换面, 设法在民间的私生活中存在下去, 久而久之甚至已打入了人们的潜意识里, 即本人也不自觉这种思想信仰的意义, 只作为一种无意义的习惯盘踞在人们的意识里, 这种东西不去发掘是不易暴露它的本来面目的, 我觉得可以称之为潜文化”。参见费孝通.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

1996, (4) .

    

    

论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高层文化在基层中的碰撞与分析和反思大小传统理论, 依旧局限于不同文化层妥协。

[3](P103~170)

庄孔韶认为“,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宇宙

次的互动关系上。

观、思想、知识、制度和行为的系统总是有可以追寻总而言之, 以上关于大小传统的研究或应用的的线索, 高层文化与基层文化的历史性传递与关联侧重点都放在了文化的横向分层上, 放在了不同文过程, 提供了人类学田野工作反向观察, 以及寻找文化层面的区别和互动上。仅仅从横向分层的角度讨化解释的基础。”

[3](P487)

庄孔韶引入大小传统理论, 论

论大小传统, 便不能把它与许多相近但不同的基本述高层和基层文化的关系, 最终提出了“文化反观

概念区分开来, 甚至学界常常把它们等同起来, 这些法”

(t he loo k -back met ho d ) 这一特别适用于以田基本概念包括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雅文化-俗文野工作为重心的中国人类学的方法论或具体方法。

化、上层文化-下层文化等等。然而, 这里所列举的庄孔韶“对中国高层-基层文化(双层或多层都是我们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倘若不能厘清这级) 的解释, 不过是便于分析一种文化, 其要义在于些基本概念, 我们运用它们所进行的各种分析和解借层化的分解找到文化关联的线索……”。

[3](P488)

释可能会有所偏差。因此, 反思大小传统概念并与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他认为“, 如果我们借助于人类相关概念进行区别显得十分必要。下文将从大小传学和欧洲史流行的术语且不再咬文嚼字的话, 那么。

中国文化体系的构成中, 高层-基层、大小传统或精

英-大众文化的对应意义是大致雷同的。”

[3]

(P487)

二见, 庄孔韶对大小传统概念的讨论涉及的是在“历史性传递”中“关联”文化的不同层次。

和起源的分析

王铭铭认为, ) 传统:活着的历史

有两大缺陷“, 一是, 无论是“大传统”, 还是“小传统”, 它们都是“传

存在的内部分化; 、统”的不同层面。

①因此, 对大小传统概念的反思可没有体系的文化由“传统”这一基本概念开始。关于“传统”的内涵展的动力中心”。

[6]()

, 雷德菲尔德曾引用过印

学界并无统一定识, 本文对“传统”概念的探讨只是度的一个例子, 其中提到了大传统内部的分化问题, 想抓住传统的某一基本特征。

以及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影响———“在印度的地方按照汉语字面理解“, 传”意指传承或交接“, 统”社区里, 大小传统持续进行着各种明显的交互作用。是指事物之间的贯穿统合。因此“传统”就是“传而在那里, 大传统实际上有好几个部分, 以梵语表现的统之”, 表示历史上传下来的系统性内容。在《辞海》典雅的古老传统本身包含了一系列相近但又相互区中“, 传统”被解释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力量,

别的教义和习惯。”[7]

由此可见, 在这里王铭铭其实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8]另外,

是把雷氏简单化了。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对应词t radit um , 以及英文对在同一篇文章中, 王铭铭运用大小传统框架分应词t raditio n , 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从过去延传到现析了中国的民间宗教“, 如果我们采用‘大传统’和在的事物。可见, 从词源上来说, 无论中西“传统”, ‘小传统’的概念的话, 那么就会发现民间宗教属于一词都包含有纵的层面, 即历史性。让我们再列举‘小传统’, 与作为‘大传统’的官方文化、儒、道、释

学者们对“传统”一词的理解。

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6]

(P161)

王铭铭以大小传统

英国学者亚・莫・卡尔2桑德斯认为“, 所谓传框架对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归结为三个要点:“第统就是储存, 储存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过去世世代一‘, 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并且代的知识传到现在这一代, 经过某种程度的修改再

两者各自的内部都存在不同的层面和分化; 第二, 民传给后代……”

[9]

(P91)

日本学者务台理作认为“, 传统,

间宗教是在与‘大传统’的不断互动和交换中发展是指一定的社会或民族, 在一定的文化领域(如文学的; 第三, 在这种互动和交换中, 民间宗教始终没有

宗教等) 中, 由过去所形成的东西, 以比较长的历史

失去它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

[6]

(P161)

显见, 这些要

点实际上可作为上文对雷氏批评的材料论证。在这①关于把“传统”分作“大传统”和“小传统”两类, 很多学者都

一分析过程中, 王铭铭还论述了民间宗教(小传统) 在字里行间默认或具体提及, 如王学泰认为“,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

的历史渊源以及面对现代化的反应等, 这其实已经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传统时, 为了叙述与研究的方便, 把传统分为两涉及了传统社会里的大小传统的传递过程以及它们类, 一类是社会上层、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 他们称之为‘大传统’; 把流行于社会下层(特别是农村) 、为普通老百姓所遵行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所发生的变化等, 可是他在论述具体传统称之为‘小传统’。”参见王学泰. 传统与小传统[J].社会科学论的民间宗教材料的同时没有进一步从时间的维度去

坛. 2000, (8) .

 类 学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69  

  

    

    

[10]

生命为人所继承下来的事情而言。”

(P122)

费孝通认己的延传过程。刚兴起的新事物, 尤其是采借其他文化而产生的新事物, 我们不能武断地把它们归类为大传统或者小传统, 因为它们是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而获得延传还没有被历史所证明。作为“活着的历史”的两个层面, 大传统和小传统正是在历史的选择中得以延传的。

(二) 大小传统的来源:两半的乡民社会

为“, 传统是指从前辈继承下来的遗产, 这应当是属于昔日的东西。但是今日既然还为人们所使用, 那是因为它还能满足人们今日的需要, 发生着作用, 所以它曾属于昔一已属于今, 成了今中之昔, 至今还活

[1]着的昔, 活着的历史。”哲学家李德顺等对传统概

念的解释较为详细“:传统”的涵义, 通常是指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习俗等文化内容和形式。对它的具体表现虽然可以从许多方面去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学科初期的简单部落社会, 逐渐向复杂文明社会过渡, 再向现代社会扩展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获得更新。在简单部落社会产生的经典理论方法, 如全貌式的民族志考察和功能主义的分析等颇具解释力, 但面对乡民社会或“复杂文明社会”时则显得陈旧过时, 、历史和阶层分化等等, , , (p rimitive o r t ribal socie 2t 向有文字的复杂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提出的

[3]

一种新的分析性框架。

(P480~481)

人 类 学

 

理解, 但是有一点, 却是各种理解中都不应该偏离的, 这就是: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换句话说, 传统本身是指一种联系———“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按照这一规定, 不论任何东西, 它要代表传统, 就一定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 它是在过去或历史上产生或形成的、经历了一定的延续和积累过程的东西; (2) 对于人们现实的生活说来, 它是流传至今, 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也就是说,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去”, 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 [11]过去曾有的东西。

宋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同时, 处于迅速变迁

作, 是由美国社学德希尔斯(Edward

Traditio n ) 一书。书中对传Shil s ) 所著的和频繁交流中的现代社会比所谓的“复杂文明社会”更为复杂, 把适用于乡民社会的一些理论方法拿到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来应用时往往会觉得捉襟见肘。总而言之, 学术研究理论方法的发展及其应用与研究对象的变化密切相关, 我们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时应采用合适的理论和方法, 以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是“文化”, 如果从文化(层次) 的角度区分上述的三类社会, 则似乎大体上可以认为:第一, 简单部落社会的文化是一体的。简单部落社会缺少分化, 亦不存在文字的累积, 其文化体现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共享。第二, 传统乡

②作为所谓民社会的文化一般是两半的。“复杂文

统概念的理解包括三个要点:其一, 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事物; 其二, 相传的事物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12]

其三, 传统具有持续性。

(P15~21)

在解释传统的“持续

性”时, 希尔斯论述说“:一种范型要被延传和继承多长时间, 才能作为一个持续的实体被看作是传统呢? 如果一种信仰在形成之后立刻被摒弃, 如果其创始人或倡导者提出或身体力行这种信仰, 但却没有人接受它, 那么它就显然不是传统, 如果一种信仰或惯例‘流行’了起来, 然而仅存活了很短的时间, 那么, 它也不能成为传统, 虽然在其核心部分包含了作为传统本质的延传范型, 即从倡导者到接收者这样的过程。它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

[12](P19~20)

明社会”, 传统的乡民社会具有分化的阶层、城乡的区别和文字的专享等, 传统乡民社会的文化常常被已有的研究分作两个层次或类型, 具体表述术语如“大传统和小传统”“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等。第三, 现代社会的文化是动态和多元的。以当今中国

显见, 关于传统的种种解释都突出了传统的历史性, 即, 传统是在过去形成的, 经历了一定的延续和积累。关于延续和积累, 多包含如下关键词“:代代相传”或“世代相传”。特别是希尔斯明确指出, “传统”至少应经历两次延传, 即需要三代人的共同延续和积累。毕竟, 一件事物若不能延存, 即便存在时如日中天, 也不能被称之为“传统”, 正如我们不好

①所以费先生也说, 传说纳粹是德国的传统一样。

[1]

统应是“至今还活着的昔, 活着的历史”。

①关于此处的举例有必要进行两点说明。其一, 文化的层次

 

70 

“大传统”和“小传统”作为“传统”的两个类别或层面, 自然也是积累和延续的结果, 它们各自具有自

问题。无论一种文化如何变迁, 其中的某些深层结构会像烙印一样

存在于民族的无意识中, 即便该民族覆亡, 由于文化交流的存在, 该文化的某些特质还可能会存在于别的民族中。其二, 文化延续的程度问题。说某项事物中断或未能延续, 并非绝对而言, 因为某种事物既然已经发生, 它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各种影响。文化的问题复杂无比, 文章举例只是在某种层次上的相对而言。

②对应于雷德菲尔德关于农村社区的“半社会”和“半文化”, 下文有引。

    

为例, 社会文化存在着迅速的变迁以及与外围文化“小传统”这对概念不但具备文化的横向分层意义, 的交流互动, 有学者生动概括为“众神狂欢”[13]

或“复

也包含纵向的文化传承的时间意义。前几种文化概调文化”[14]等。下文还将具体分析当今中国的文化

念所包含的内容可以瞬息万变, 而大小传统所代表形貌, 兹不细述。总而言之, 三类社会的文化形貌各的内容则必须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雅文化有其特点, 若把概括某一类型社会的理论或概念应和俗文化、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 以及精英文化和大用于另一社会, 则需从根本上反思其适应性问题, 这众文化, 它们和大、小传统的关系是, 前者必须经过类似于我们引介西方概念研究中国问题时须考虑其一定的时间或延传后才可能会形成大、小传统。

与中国情况的契合。

雷德菲尔德曾分析“乡民社会”的特点“, 相对于三、对大小传统概念应用的反思

简单的部落社会, 农民社区的文化不是独立的, 它只无疑, 大、小传统理论来自“村落”

(即乡民社会是文明的一个方面或维度。由于农村社会是一个

的研究) , 是较为合适地概括传统乡民社会文化形态‘半社会’(half -societ y ) , 所以农村文化是一个‘半的经典概念。但是, 若把该理论移植到“部落”或“都文化’

(half -cult ure ) 。当我们研究此类文化时, 我市”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呢?

们会发现两件事, 它们是孤立的原始部落社会所不具备的:其一, 农民社区为了维持其本身, 必须持续构, :部落社会地与外在于地方社区的思想保持沟通……鉴于农民

。文化是一种‘同步’

(synchro nic ) 系统, 它不能仅仅通, 雷德菲尔德提到“乡民文化, 过运行着的农民思维得到全部理解; 其二, , 我们必须去研究它的历史; 而且, , 它是整个文明史在村庄

程。”[7]

正是在此意义上, 的表达。”[7]

但是人类学家在研究部落里的文化时,

[4])

, 传

一方面无法通过文化典籍了解部落的历史, 另一方; 另一方面又不能在社区之外找到影响它的“另一半”。在这面, , 持续互动。

种情况下, 二分的大小传统理论框架在原始的部落这种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状态在传统的中国社里就无所适从。

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至于学者们在一些具体问题另外, 在迅速变迁的现代社会, 文化形貌是动态上产生了大小传统之争, 如汉学家关于民间信仰起

和多元的, 即便把它们简化为上下两层, 但来自上层源的论辩。

①大小传统之间能够实现持续互动的状的某种文化内容或形式不一定能够代表所谓“大传态, 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从统”, 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流行时尚, 可能还未被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传统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传下层民众理解和接受时就已经萎地成土。所以, 把统社会的行为方式具有代代相因、很少改变的特大小传统理论引入纷杂变幻的现代社会, 无疑会因点。

[15](P6)

因此我们可以说, 大传统是流行于社会上层

跟不上节奏而显得蹒跚无力。

或精英群体中的、并逐渐渗透于下层的文化, 小传统雷德菲尔德在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过程是蕴含于下层民众生活中的而逐渐为上层吸收的文中参考了传统的中国社会, 他视古代中国为“复合的

化, 两者都有各自的延传, 都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农民社会”

(co mpo und peasant societ y ) , 即由士人和的, 都具有历史的维度或时间性。

农民所组成, 形成一种大传统和小传统互相沟通的

基于以上辞源和起源的分析, 我们可以把大小社会结构。[7]当然, 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别, 来自中美

传统概念和雅—俗文化、高层—下层文化及精英—洲的大小传统概念也并非可以直接套用于中国传统大众文化进行简要区别。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区分标社会。比如, 大小传统概念在墨西哥的解释较注重准是文化品位的高低, 任何社会都存在文化的高雅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隔, 而传统中国社会里内省的与通俗; 高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与雅文化和俗文化类士绅或知识分子并不一定集中于城市, 相反更多地似“, 高”和“低”实指雅与俗;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出身于农村并归老于乡里, 因此大小传统概念在中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对应, 主要是从文化产品的消国的运用应摒弃其起源时所强调的空间性。这其实

费主体而言。与它们相比, 大传统和小传统这对概念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时间性, 它的适用范围应局限于市场经济发达之前的传统社会。总体而言, 雅文①德格如特主张中国民间信仰(小传统) 来自代表官方文化的

文本传统(大传统) 的民间化, 而葛兰言认为代表官方文化的文本传化和俗文化、高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以及精英文化和统(大传统) 是民间信仰与仪式(小传统) 升华后的结果, 这样就形成大众文化等只是对文化的横向分层, 而“大传统”和

了民间信仰研究上的“大”“小”传统之争。

    

 类 学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71  

  

    

    

是一种普遍现象, 即概念或理论的发展的问题———许多理论或概念产生之后, 其内涵和外延会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但显然这种更新或发展是有限度的, 否则任何理论或概念都变成了万能。

其实, 用二分的大小传统框架来概括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貌是否过于简化尚值得讨论, 因为过于简化的概括可能会影响对一些问题解释的深度。比如, 史华兹将古代中国的文化一分为三, 分别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两者之间的所谓

[18]

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 大小传统是一种综合的概括, 其划分标准既包括群体差异, 也包括文化的类型以及雅俗的层次。相对于传统社会, 当今社会的文化形态多元复杂, 若按照相同的标准寻找大小传统的替代者似乎不可能。但粗略言之, 我们还是可以试描述一下与传统社会对应的当今社会文化形貌的图景。按照孟繁华的观点, 当今中国大致有三种文化形态:

(即官方文化) ““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市场

[13]文化”。王南湜的观点与之类似, 他认为由于市场

 类 学

 

①“高层文化”。在大小传统框架里, 大传统既包括

“统治阶级的文化”也包括“高层文化”, 分别提出的“统治阶级的文化”和“高层文化”其实是对“大传统”的突破。再如, 王学泰研究了游民文化在中国社会里的重要角色。他认为宋代及其以后游民人数渐多, 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游民文化从价值取向、知识谱系到语言符号系统(即江湖暗语) 等都与主流社会的文化相左, 受到正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排斥。但它自宋以来, 来越大, 并且能够挑战和抗衡文人大化。

[16](P483)

经济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形成一种三分天下的局面, 分别是“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从根本上说, 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划, 所谓意识形态、执行、传播主体的文, 、播,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为都市大众

[14]194

并以之为消费主体的文化。”再如上

(

)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 高丙中认为中国文化可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三种。综合以上意见, 本文认为中国文化至少可分为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四种形态。民间文化由于其自身特点, 在传统社会里与之对应的士绅大传统明显衰落之后, 尚在负乡土之隅而顽存。另外, 由于发达的传媒及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流, 中国文化内部的各种形态还深受外围文化的影响。由上显见, 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形貌多元而复杂, 已远非二分的大小传统框架所能概括。倘若人类学者或社会学者囿于源自乡民社会的旧理论, 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创新, 则不免让人遗憾。

但是, 旧有理论特别是二分的理论框架较易理解, 套用大小传统框架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也就很流行。凡遇国家层面的事物如“法律”和“政策”等便归之为大传统, 凡见民间或地方层面的事物如“风俗”或“观念”等便归之为小传统, 此类文章多而易

然而, , [17分的大小传统理论, “与大。, 以农民意识, 而游民文化与两者相比却有根本的不同, 并且游民文化又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市井文艺和通俗文学等获得传播, 进而能够与主流文化抗衡。既然游民文化在历史上如此之强势, 但最终仅仅把它归之于“小传统”之一流, 其实是在理论上否定了游民文化的重要地位, 与材料的论述不相称。

总体而言, 历史学者在研究中国的传统社会时, 大小传统框架是极有启示的分析工具。但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对大小传统框架的运用则另当别论, 因为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偏重于当今社会, 而当今社会的文化形貌是何种图景呢?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 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貌发生着巨大变迁,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的实践步步深入, 传统社会中“大传统的士绅文化”和“小传统的

②发展至今, 民间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①史华兹所谓高层文化产生于周朝末期, 类似于知识分子所

传统社会二分天下的士绅大传统和民间小传统显然已处颓势, 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文化形态呢? 在进入这一问题之前, 尚须注意文化形态的划分标准问题。比如高丙中认为“, 中国文化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根据群体差异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此外, 按照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

 

72 

进行的反思和质疑的文化。参见本杰明・史华兹.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②相对而言, 西方文化对大传统的冲击更大。关于这一点, 雷德菲尔德有过类似叙述“:在复杂的乡民社会中能够接受西方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模式的阶层是都市中的社会上层分子, 他们虽然拥有自己历史久远并相当保守的大传统, 但是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而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由于“知识”的缺乏和视野的局限, 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较慢。况且, 农民所掌握的小传统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体现于最日常的生活中。因此, 小传统的变迁就显得滞后, 现代化的努力一般发端于城市便是证明。转引自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1997:175.

    

见, 无需举例。许多文章产生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4]余英时. 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 ].上海:三联书店,2004. 或实质是混淆了大—小传统框架与国家-社会框[5]李亦园. 人类的视野[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架。同为二分的分析框架, 它们之间的确有相似之[6]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1997. 处,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 文人士大夫既是“大传[7]Redfield Robert.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 [J ]1The

统”的代表也是“国家”的代言人, 而普通农民则是Far Eastern Quarterly 15, 1955.

“小传统”或“社会”之载体, 但实质上这两个框架有[8]辞海编写组.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根本的区别。首先“, 大传统—小传统”和“国家—社[9《]复旦学报》编辑部. 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

会”这两对概念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的核心词不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同———分别是“文化”和“权力”。前一对概念体现的[10]余英时.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是文化的层次, 后一对概念表达的是权力的关系。[11]李德顺, 孙伟平, 孙美唐. 家园———文化论纲[M ].哈尔滨:黑龙

其次, 这两对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不同, 如国家所代表江教育出版社,2000.

的不一定是传统或大传统, 倘若它的行为或思想不[12](美) 希尔斯著, 傅铿、吕乐译. 论传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能延存的话; 而且, 许多大传统的内容如某些宗教思社,1991.

想和文人典籍等属于“社会”的范畴。如果单从核心[13]孟繁华. 众神狂欢———[M ].北京:今

概念“文化”和“权力”区分的话, 大小传统框架似乎日中国出版社“涵盖面更宽, 解释力更强”。如, 行龙从这一角度简]. 市场社会下中国社会文化的

单区分了大—小传统框架和国家—社会框架“, 需要[].:,2002.

注意的是, 必须清楚国家与社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种分析框架的关系———].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M ].北京:同心出版社,

系, 2007.

涵盖面更宽, [17]王学泰. 传统与小传统[J]1社会科学论坛. 2000, (8) .

然而, —小传统框架和国[18]高丙中.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

家—研究,1997, (1) .

? 则我们可以回到[19]行龙. 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山西区域社

文章的主题:大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性。倘若我们只会史之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 (4) .

注意大小传统概念在文化上的横向分层意义, 而忽视了其蕴含的纵向历史维度, 有时难免会犯错误。

收稿日期 2010-01-20[参 考 文 献]

[责任编辑 蒙本曼][责任校对 韦琮瑜]

[1]费孝通.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1996, (4) . [2]Redfield Robert.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 ure[M ].Chicago :Uni 2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作者简介] 宋雷鸣(1981~) , 男,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

[3]庄孔韶.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 [M ].北

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汉人社会、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京:三联书店,2000.

学。北京, 邮编:100872。

王景新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

出版

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在内的农业资源向工业和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 同时也是制度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 既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对资源的需要, 又保护农业资源、农民权益, 这是当前中国“三农”研究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主要收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实证研究的成果, 内容由农业部

2003年软科学课题、海南省2002年规划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度重点课题的最

终成果组成。全书分为第一篇:理论分析及总研究报告、第二编:长三角乡村现代化中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第三篇:海南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村土地制度。该书系“中国新乡村建设丛书”, 共计24万字,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定价:25元。

(郭 岚)

    

 类 学

 

雷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

73  

  


相关内容

  • 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
  • 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 单 军 [提要]作者强调批判的意义, 认为建筑学也需要批判精神, 并通过对西方批判的地区主义理论的批评性反思.就建筑中的地区主义和地区性等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批判 地区主义 地区性 陌生化与熟悉化 大传统与小传统 乡土 一.批判的意义 严格意义的批判理论是现代社 ...

  • 中西方德治思想比较研究
  • [以德治国研究] 中西方德治思想比较研究 李兰芬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5021 [摘要] ,.,又值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重组,.对人,.本文拟.德治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对中西方德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2)0620005 ...

  • 引用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没有单一的神,带有泛自然的倾向.道教的信仰层面其实也不是很坚牢.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它走了两条路:一是往人文知识分子层面走,成为禅宗.如果仔细分析禅宗,会发现它显现的信仰因素也不是很坚牢,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话头",如问"如何是 ...

  • 庄子读书报告
  • 逍遥,游戏 内容提要:第一,具体到自由观上,庄子的自由则主要是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体验:第二,不仅从"逍遥"的意义提供了这种论证,而且还特别从人们注意不够的"游"这个重要概念入手,考察了这一点,从而深化了庄子自由观的研究:第四,从宏观上揭示庄子自由观对中国 ...

  • 李宝臣:礼制传统与明清京师文化[独角兽论坛]
  • 文:李宝臣 编者按: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出现使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传统文化迅速地消失.中国对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目前虽有社会共识,但什么是传统文化,学界和大众的认识并不一致,这造成了社会对制度.统治精神等文化大传统和乡规.民间信仰等文化小传统的继承和保护的分歧.如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统治集团数千年 ...

  • 4206型 阻抗-传递损失测量管 CN
  • 技术文档 阻抗/传递损失测量管 4206型 用户手册 中文 BE 1641-13 2015年4月 目录 简介 ............................................................................................... ...

  •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 北京联合大学"东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选修课之论文 课程名称: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题 目: <红楼梦>-- 中国封建文化下的 悲剧必然性 院系专业: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 年级班级: 2012级管理工商类1206B 姓 名: 崔志辉 前言 东方原本 ...

  •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作者:侯军 当代电影 2003年02期 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是以儒家为主体,并吸收道家.佛家观念的泛儒家文化系统.本文 选择了号称"台湾电影之父"的李行导演--一位典型的电影儒者作为个案,从电影文 化学的角度对他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转化做了初步的描述与分析, 是结合中 ...

  •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_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 2011年第3期 (第32卷总第139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3,2011(Vol.32.General.No.139)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 ---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闫 (厦门大学 摘玉彭兆荣361005)人类学系,福建·厦门要:在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