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失败滋养的国家 --蔡崇达博客

日本:被失败滋养的国家

2012-03-02 23:43:4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1945年,代表美国前往日本“暂时接管”这个战败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早已经做好“忍受日本人的仇恨、愤怒和咒骂”的准备,他和美国的政治家们为此想好了对策:“我们应该借助天皇的力量”,美国因此放弃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

然而,当他和第一批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异常紧张地登陆,迎接他们的,是日本妇女“自发的崇拜的欢呼”,还有男人们“殷勤的鞠躬和体贴的照顾”。麦克阿瑟一开始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在投降前众志成城号称要“一亿玉碎”的国家。

接下几天,各种情报显示,从最低下的乡民匹夫,到惶恐等待命运裁决的的权贵人士,都发自内心地热爱他,想“拥抱”他。他还看到民众散发的一张漫画:一群英雄的美军搭着飞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民主主义革命”。漫画的名字叫做: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日本影响力最大的几个作家在组织讨论的是:我们如何对得起这个“赠与的革命”、“这个美好的礼物”。

战败似乎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想像中的仇恨或者忏悔,而是带来了“有机会新生”的激动和亢奋。麦克阿瑟困惑地给美国国内写信:“战败者没有经历我想像中需要的精神重建,他们正在做的是两个事情:尽快地忘记过去,尽快地超越以往。”虽然不理解,但麦克阿瑟很满意这样的状态:“他们人人都发自内心想拥抱我,似乎我身上代表的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他们的希望。”

事实上,曾经遭遇美军空投原子弹的长崎,也特意为当年这场带来巨大伤亡的灾难圈出了一块绿地,命名为“爆炸原点纪念公园”,并配上解说词:“近代的日本应该从这里讲起。”

事后的故事证明,1945年那次巨大失败确实催生了日本,日本以失败为原点,迅速开始了新的滋长,而且这滋长,就是极端地循着当年打败他们的那些因素开始的:更极端的商业秩序、更激烈的商业伦理、更强烈的物质渴求……失败确实似乎没有成为日本的敌人,而更像是它的母亲,再次生下这么一个看上去全新的日本。

“这是一片无常的土地,”明治时期的日本学者小泉八云这样描述他身处的这片土地:“河流时常会变迁,河岸经常会增减,平原也会时起时伏,火山顶有时候很高,却也容易岩浆熔化,山峰突然变低……人们必须依据闲云的变化,来预料将来必须面对的境况,必须依据地表的颤抖,来判断自己的生活……”

“失败和贫乏,正是日本的精神所在,也是日本的力量所在”——这是小泉八云的判断。按照他的说法,日本是建设在地球伤口上的国家,日本人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生之焦灼。正是这种生命的挫败感,养育了这样的日本人:务实、凶猛、顽固却也变通。因此,他们对失败怀有强烈的恐惧,却从来也是被失败滋养的子民。

或许要理解日本,确实要从理解失败开始:人生的痛感让生命如此虚无,且让我们极尽悲哀地去寻找美与光荣吧。这种“绝境选择”的态度,让日本人无论是生存层面的思考,还是生活层面的审美都异常暴烈。

在小泉八云的理解中,中国很容易成为日本的敌人,这种敌对关系不因为利益,而是因为天赐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非常大因而坚固的实体,因此容易富足”。“富足是虚弱的根源,虚弱却也是从容的根源”。“这样的中国于日本来说,是自恃着富足的慵懒,因而是可恶的”。

1885年,福泽谕吉因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脱亚论》,被称为日本现代主义之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宣称:富足的慵懒已经彻底腐化了中国,因为生存困境而一直警醒的日本,因此成为东方文明的领袖了。“我们必须反过来教训这个无用的中国,催促它前行”——或许这才是中日两国一直无法宽容对方的根本原因吧。

事实上,时至今日,我愿意把1900年的日本看成悲剧的主人公:它被美国舰队挫败,迅速从失败中学习,生成一个军事上异常强大的近代国家,并获得短暂的成就,从而释放了压抑在这片焦灼的土地上的种种渴望,最终想报复性地证明自己。但是的日本不仅想征服中国,日本天皇宣称:“代表东方的精神文明”,却征服、教化西方的物质文明——过去的那段历史,应该是日本人最畅快也因而是最疯狂的时候。

在这种理念下,日本全国70%的经济全部用在军事上,日本人当时流行精神体操法:“通过做一套体操,可以几天不吃饭,而能在体力和精力上完全超过每天吃饱的美国人。”当时的日本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军官驾着飞机在枪林弹雨中抵达前线的司令部,花了三十分钟汇报激烈的战况。汇报一结束,人突然倒地,医生检查,发现他其实已经死了一个小时。故事的结尾评论:可见,连灵魂也是可以训练的。

戴季陶在《日本论》中说日本人的国民性就是迷信:“‘迷’是没有理智的意识,‘信’是醇化感情的真力。”不管日本人执迷于什么,他们常有信念。

闪耀在日本历史上那几道刺眼的强光,靠的是整个民族的迷信,而不是国力。美国学者尤恩指出,让日本成功的,是催生于匮乏的紧迫感和力量感,最终让日本失败的,还是因为它的匮乏:能吞下一个大国,非得有足够的后继力,而不是靠一时一刻的暴烈,日本像尝试吞下大象的蛇,最终被撑死了。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最近这几十年,日本经历过太多次失败,太多次从失败中迅速滋养出成功。然而,回顾历史也可以发现,日本又太容易在迅速的成功后,马上滑入失败。日本每次从失败中获得的成长是激烈的、迅速的,然而,却也因为缺乏中国那种他们嫉恨的“慵懒的从容”,这种学习注定是锐利,却也是轻薄的。

日本因为虚弱所以暴烈,因为脆弱所以强悍,因为失败所以成功,却也因为虚弱、脆弱和缠绕于这片无常土地的失败感,让他们最终失败,他们不缺锐度,但一直无缘从容,始终无法“大”起来。毕竟,从容需要一个足够庞大的土地和宽阔的心境去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日本注定要常和悲剧相处,而中国,确实享有着地利的天赐。

近代之前,我们不会在意去理解偏居一隅的岛国日本,近代之后,我们又因仇恨而无法从容地去理解日本。剔除了蔑视、仇恨,以及所谓辽远国土带来的“从容的傲慢”,或许,现在才是我们看到、看清真实的日本最好的时候。

日本:被失败滋养的国家

2012-03-02 23:43:4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1945年,代表美国前往日本“暂时接管”这个战败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早已经做好“忍受日本人的仇恨、愤怒和咒骂”的准备,他和美国的政治家们为此想好了对策:“我们应该借助天皇的力量”,美国因此放弃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

然而,当他和第一批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异常紧张地登陆,迎接他们的,是日本妇女“自发的崇拜的欢呼”,还有男人们“殷勤的鞠躬和体贴的照顾”。麦克阿瑟一开始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在投降前众志成城号称要“一亿玉碎”的国家。

接下几天,各种情报显示,从最低下的乡民匹夫,到惶恐等待命运裁决的的权贵人士,都发自内心地热爱他,想“拥抱”他。他还看到民众散发的一张漫画:一群英雄的美军搭着飞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民主主义革命”。漫画的名字叫做: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日本影响力最大的几个作家在组织讨论的是:我们如何对得起这个“赠与的革命”、“这个美好的礼物”。

战败似乎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想像中的仇恨或者忏悔,而是带来了“有机会新生”的激动和亢奋。麦克阿瑟困惑地给美国国内写信:“战败者没有经历我想像中需要的精神重建,他们正在做的是两个事情:尽快地忘记过去,尽快地超越以往。”虽然不理解,但麦克阿瑟很满意这样的状态:“他们人人都发自内心想拥抱我,似乎我身上代表的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他们的希望。”

事实上,曾经遭遇美军空投原子弹的长崎,也特意为当年这场带来巨大伤亡的灾难圈出了一块绿地,命名为“爆炸原点纪念公园”,并配上解说词:“近代的日本应该从这里讲起。”

事后的故事证明,1945年那次巨大失败确实催生了日本,日本以失败为原点,迅速开始了新的滋长,而且这滋长,就是极端地循着当年打败他们的那些因素开始的:更极端的商业秩序、更激烈的商业伦理、更强烈的物质渴求……失败确实似乎没有成为日本的敌人,而更像是它的母亲,再次生下这么一个看上去全新的日本。

“这是一片无常的土地,”明治时期的日本学者小泉八云这样描述他身处的这片土地:“河流时常会变迁,河岸经常会增减,平原也会时起时伏,火山顶有时候很高,却也容易岩浆熔化,山峰突然变低……人们必须依据闲云的变化,来预料将来必须面对的境况,必须依据地表的颤抖,来判断自己的生活……”

“失败和贫乏,正是日本的精神所在,也是日本的力量所在”——这是小泉八云的判断。按照他的说法,日本是建设在地球伤口上的国家,日本人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生之焦灼。正是这种生命的挫败感,养育了这样的日本人:务实、凶猛、顽固却也变通。因此,他们对失败怀有强烈的恐惧,却从来也是被失败滋养的子民。

或许要理解日本,确实要从理解失败开始:人生的痛感让生命如此虚无,且让我们极尽悲哀地去寻找美与光荣吧。这种“绝境选择”的态度,让日本人无论是生存层面的思考,还是生活层面的审美都异常暴烈。

在小泉八云的理解中,中国很容易成为日本的敌人,这种敌对关系不因为利益,而是因为天赐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非常大因而坚固的实体,因此容易富足”。“富足是虚弱的根源,虚弱却也是从容的根源”。“这样的中国于日本来说,是自恃着富足的慵懒,因而是可恶的”。

1885年,福泽谕吉因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脱亚论》,被称为日本现代主义之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宣称:富足的慵懒已经彻底腐化了中国,因为生存困境而一直警醒的日本,因此成为东方文明的领袖了。“我们必须反过来教训这个无用的中国,催促它前行”——或许这才是中日两国一直无法宽容对方的根本原因吧。

事实上,时至今日,我愿意把1900年的日本看成悲剧的主人公:它被美国舰队挫败,迅速从失败中学习,生成一个军事上异常强大的近代国家,并获得短暂的成就,从而释放了压抑在这片焦灼的土地上的种种渴望,最终想报复性地证明自己。但是的日本不仅想征服中国,日本天皇宣称:“代表东方的精神文明”,却征服、教化西方的物质文明——过去的那段历史,应该是日本人最畅快也因而是最疯狂的时候。

在这种理念下,日本全国70%的经济全部用在军事上,日本人当时流行精神体操法:“通过做一套体操,可以几天不吃饭,而能在体力和精力上完全超过每天吃饱的美国人。”当时的日本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军官驾着飞机在枪林弹雨中抵达前线的司令部,花了三十分钟汇报激烈的战况。汇报一结束,人突然倒地,医生检查,发现他其实已经死了一个小时。故事的结尾评论:可见,连灵魂也是可以训练的。

戴季陶在《日本论》中说日本人的国民性就是迷信:“‘迷’是没有理智的意识,‘信’是醇化感情的真力。”不管日本人执迷于什么,他们常有信念。

闪耀在日本历史上那几道刺眼的强光,靠的是整个民族的迷信,而不是国力。美国学者尤恩指出,让日本成功的,是催生于匮乏的紧迫感和力量感,最终让日本失败的,还是因为它的匮乏:能吞下一个大国,非得有足够的后继力,而不是靠一时一刻的暴烈,日本像尝试吞下大象的蛇,最终被撑死了。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最近这几十年,日本经历过太多次失败,太多次从失败中迅速滋养出成功。然而,回顾历史也可以发现,日本又太容易在迅速的成功后,马上滑入失败。日本每次从失败中获得的成长是激烈的、迅速的,然而,却也因为缺乏中国那种他们嫉恨的“慵懒的从容”,这种学习注定是锐利,却也是轻薄的。

日本因为虚弱所以暴烈,因为脆弱所以强悍,因为失败所以成功,却也因为虚弱、脆弱和缠绕于这片无常土地的失败感,让他们最终失败,他们不缺锐度,但一直无缘从容,始终无法“大”起来。毕竟,从容需要一个足够庞大的土地和宽阔的心境去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日本注定要常和悲剧相处,而中国,确实享有着地利的天赐。

近代之前,我们不会在意去理解偏居一隅的岛国日本,近代之后,我们又因仇恨而无法从容地去理解日本。剔除了蔑视、仇恨,以及所谓辽远国土带来的“从容的傲慢”,或许,现在才是我们看到、看清真实的日本最好的时候。


相关内容

  • 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美丽的春天-搜狐博客
  • 犹太人读书是中国人的21倍 温总理在倡导读书.各级政府压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政府为什么要倡导读书? 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其次是俄 ...

  • 摘自九重天博客 美丽家乡--吉林市系列之五(绚丽文化--吉林市)
  • 美丽家乡--吉林市系列之五(绚丽文化--吉林市) (原/文:九重天)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白山黑土地培育了东北特色文化 一.吉林市歌舞团 吉林市歌舞团,原是1943年诞生的八路军冀东军区坚兵剧社,1947年整编为解放军45军文工团,1958年转为地方更名为歌舞团.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音乐家黄河.李劫夫及 ...

  • 关于读书:名人与观点-一凡的歌-搜狐博客
  • 关于读书:名人与观点 于丹:读书就是滋养自己 读书到底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今年2月底,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时,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阅读分为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 ...

  • 推荐高中生阅读的图书(Z)
  • 推荐给高中生阅读的书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前三本被称为"人生三书") 2.莫言<红高粱>.<丰乳肥臀>.<蛙>(诺贝尔 ...

  • "自言自语体"网络爆红 引发网友造句大赛
  • "自言自语体"网络爆红,引发网友造句大赛 2012年03月02日 07:37:36 来源:扬子晚报 2月28日晚,微博网友"蔡崇达"发布了一条微博说:"刚打一辆车.的哥师傅突然自言自语:我唯一的生活,就是在一条别人帮我决定的拥堵的路上,等待自己生命一 ...

  • 19.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管理大师罗伯特
  • 19.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管理大师罗伯特.凯利 20.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美国自由党领袖大卫.史提尔 23.不创新,就灭亡--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30.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31.沟通是管理的浓缩--沃尔玛公司总裁萨姆.沃尔顿 32.管 ...

  •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
  • 5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62002年第3期 艺术观察 ¹ 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 p王岳川 摘 要:新世纪世界学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不是权力征服东方而是如何重新/发现东方0.这是因 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得任何国家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而封 ...

  •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 教职工招聘信息 重庆市巴蜀蓝湖郡小学 ◆ 我们的教育哲学: 巴蜀以"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为教育理念,育"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为学生而办的学校.我们认为小学教育工作既是在陪伴儿童又是在 ...

  •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 浅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