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绿色环球21 通向可持续旅游之路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2004年8月

注:本版本由EcoSustainAbility 在绿色环球的指导下修订,并经过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和绿色环球审批。

绿色环球 21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1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是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学会和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的授权产品。由绿色环球21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独家使用。《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以及用户指南通过达标评估和使用“地球评分”达标评估体系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量化管理。“地球评分”达标评估体系的知识产权为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所有。 . 声明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IES) 及用户指南由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学会和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共同制定,本项目得到了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本生态旅游标准是在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学会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原称为自然和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 )的基础上制定的。在2002年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全球发行,并在广泛征求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特别感谢Alice Crabtree博士、Peter O'Reilly先生、Tor Hundloe 教授、Guy Chester先生、Tony Charters先生、Clare McFarlane 女士、Terry De Lacy博士、Graeme Worboys先生、Margie Brown女士和Jan et Mackay女士对本标准以及用户指南的最终定稿所做出的贡献。

绿色环球 21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2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概述

本标准针对加入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生态旅游产品作出了要求。本标准与《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用户指南》和《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达标评估指标体系》共同使用。需要以上文件,请与绿色环球21联系:customer.s [email protected]

生态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很多企业都拥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中有些可能不适合进行生态旅游认证。《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针对单独的生态旅游产品而非整个企业进行认证,证书和徽标的使用也仅限于单个产品。如果企业希望进行整体认证,可以采用《绿色环球21企业标准》。 生态旅游达标评估

生态旅游产品若要得到生态旅游认证,首先必须通过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的达标评估,至少要达到绿色环球21为生态旅游制定的达标评估指标的基点水平。只有当所有指标都高于基点实践水平时,才可以开始申请认证程序。 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需要收集、记录和提交相关信息,以便根据相应的达标评估指标进行量化评估。

生态旅游高级认证

某个生态旅游产品若要获得生态旅游高级认证,就必须符合所有的原则和相关的实践和程序指标,达到相关的达标评估指标的基点水平,并且有至少75%的指标达到最佳水平,并符合《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对文件体系的要求。 定义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将生态旅游定义如下: “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2003)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将生态旅游产品归纳为生态旅游住宿、生态旅游形式和生态旅游景点。

旅游住宿 是指为游客提供过夜条件的各种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设施,包括生态小屋、旅店、度假村、固定营地、临时营地及旅行车营地等。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鼓励游客与住宿地周边的自然区域建立互动关系。分开经营(不包含在食宿价格之内)的各种旅游产品应该与旅游食宿产品分开评估。

旅游形式 是指由一个(或数个)导游带领的游览活动,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大自然。主要的活动形式有:驾车、徒步、骑马、漂流和探险等。旅游形式可能

会提供过夜的住宿(露营、棚屋、旅店或度假类的住宿设施),但不属于本旅游产品的认证范围。但是如果住宿符合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标准(参看前段),则可以按照生态旅游住宿类进行生态旅游产品认证。

旅游景点 是指那些拥有旅游设施的自然区域(或以自然区域为主),目的是帮助游客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包括野生动物园、救护站、讲解中心等。可以分开计价的食宿和旅游活动需要分开评估。 更多信息 请登录www.greenglobe.org 网站查询。

目录

简介

生态旅游基本原则

第1条: 生态旅游政策、实施和工作框架

第2条: 注重自然区域

第3条: 解说与教育

第4条: 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

第5条: 生态可持续实践

第6条: 为自然保护作贡献

第7条: 造福当地社区

第8条: 尊重文化及敏感性

第9条: 游客满意度

第10条: 诚信营销

第11条: 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词语解释 《行为守则汇编》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主要目标如下:

帮助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尊重社会和社区价值观,致力于改善环境和生态旅游体验; 通过实施负责任的生态旅游实践标准来取得更好的商业效益。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经营者提供一套工作框架,从环境和社会成效等方面对其经营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达标评估和认证,促使其持续改进。 如果生态旅游产品75%的指标达到最佳实践水平,并且符合以下附加要求,就可以获得高级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使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得到认可。

本标准将提高企业和产品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整体表现。 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标准的制定严格遵循如下几项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他支持原则:

第1条. 生态旅游政策、实施和工作框架 生态旅游经营者公开承诺遵循生态旅游原则,并纳入管理体系,以确保其实施。

第2条. 注重自然区域 生态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

第3条. 解说与教育 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和文化的机会,以增进其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赞美。

支持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 (讲解服务) 对讲解进行充分准备,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游客。(讲解计划) 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一线员工有能力提供有关旅游地的自然价值、文化遗产和保护方面的准确信息,导游人员能提供高质量的讲解。 (员工培训)

第4条. 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 在生态可持续和了解潜在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生态旅游经营方式。

支持原则: 生态旅游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不影响视觉景观,并符合当地文化特色。 采取负面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建设方式。 (可持续建设计划)

第5条. 生态可持续实践 生态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影响环境质量。

支持原则: 生态旅游经营者已经识别其活动的环境风险,并已经准备和实施了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管理计划) 生态旅游产品以废弃物最少化的三个层次(减排、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作为经营的基础。(废弃物最少化) 生态旅游产品应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能源利用率) 尽量减少用水,水源供应必须是生态可持续的。(水资源保护) 尽量减少污水和废水,并进行处理,使其不造成环境危害。(废水和污水处理) 制定并实施一套工作方案,在生态旅游产品经营期间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旅游产品对当地的空气质量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最小化。(空气质量) 生态旅游产品应尽量减少人工照明对环境的影响。(照明) 顾客有机会在自然环境中体验自然的宁静。(噪声)

第6条. 为自然保护作贡献 生态旅游应该对自然保护作出切实贡献。

第7条. 造福当地社区 生态旅游应该不断为当地社区作出贡献。

第8条. 尊重文化及敏感性 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为保证当地文化受到恰当的对待,需要咨询当地居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并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文化价值观。

第9条. 游客满意度 生态旅游产品应满足或超出游客的期望。

第10条. 诚信营销 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有关产品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使游客对产品有符合实际的期望。

第11条. 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生态旅游产品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并且依照制定的行为守则进行经营。 生态旅游产品加入绿色环球21有ABC 三种形式: A: 绿色环球21加盟阶段,帮助生态旅游经营者理解达标评估和认证的过程,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已加盟的经营者理解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 绿色环球21加盟徽标: B: 生态旅游经营者可以不寻求认证,而只是单独进行达标评估。成功通过达标评估的经营者可以使用绿色环球21达标徽标(不打勾),来宣传其在环境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绿色环球21达标徽标: C: 生态旅游经营者如果满足《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各项要求,并顺利通过绿色环球21授权的第三方评审员的现场认证评估,就可以使用打勾的绿色环球21认证合格徽标。

绿色环球21认证合格徽标:

下面分别阐述《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11条基本原则的要求。所有原则均逐条陈述,并对任一原则的“不适用判断”给出充分的理由。 第 1 条: 生态旅游政策、实施和工作框架

1.1 生态旅游产品应制定生态旅游政策,该政策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政策应与生态旅游产品提供的活动和服务的大小、地点、性质和规模相符合 b. 承诺遵守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c. 承诺进行员工培训 d. 承诺依据生态旅游的原则制定相关目标,对环境和社会表现进行规划和监测 e. 承诺重视健康和安全问题,拥有针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方案 f. 承诺收集规定的达标评估信息 g. 每年进行政策重审并得到生态旅游产品高级管理层的承认和推行 h. 承诺对所涉及的自然区域、文化以及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做出贡献 i. 承诺推进地区性和全球性的自然保护 j. 生态旅游政策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开并且在公共场所展示 k. 承诺与当地社区进行协商和沟通 l. 承诺造福当地社区

1.2生态旅游产品应当根据《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达标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达标评估。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a. 依据相关的绿色环球21达标评估指标,定期记录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在关键实施领域的影响程度 b. 依据相关的绿色环球21达标评估指标,每年对关键实施领域的环境和社会

表现进行达标评估,确保所有指标均保持在绿色环球21基点实践水平以上 c. 在绿色环球21达标评估报告的指导下,建立分阶段的、切实可行的、责任明确的环境和社会目标,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并在适当情况下增加正面影响 d. 保存达标评估数据记录至少两年 e. 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

1.3 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a. 随时跟踪记录生态旅游产品必须遵守的有关环境、公共和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以及雇工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 b. 承诺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 c. 保留遵守法律法规的记录 d. 当偏离有关法律法规时,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并保存纠错记录 第 2 条: 注重自然区域

2.1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证明以下内容: a. 游客的大多数活动时间都花费在自然区域或者主要集中在自然区域 b. 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当地的自然价值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经营记录和其他书面的顾客反馈信息,以证明该产品注重自然区域。

第 3 条: 解说与教育

3.1生态旅游产品应该为游客提供环境解说和教育机会,以便让游客学到更多有关当地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知识

3.2生态旅游产品应该为解说活动项目制定环境解说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a. 教育和自然保护的目标和目的 b. 教育的对象和相应的介绍当地自然、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解说主题 c. 解说方法要符合大多数游客的需要 d. 解说内容的细节,包括当地自然保护的意义、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以及在文化敏感区域的恰当行为 e. 解说信息来源和资料的参考目录和概要,包括已出版的当地遗产资料以及与当地及游客相关的经专家核实的解说及教育资料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的解说计划除满足以上所有要求之外,还需满足如下要求: f. 主题及相关的或区域内景点的信息的链接 g. 监测和评估技术,包括达标评估

3.3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证明所有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一线员工都了解以下内容: a. 产品所在地以及当地居民的自然、文化和遗产价值观 b. 产品所在地的环境管理情况 c. 生态旅游的原则及其如何在产品中体现 d. 为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员工应遵循的行为方式 e. 遇到紧急情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为所有员工(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一线员工)提供基础培训并出示记录,并且应提供符合以上要求的培训计划手册。

3.4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证明生态旅游的导游了解以下内容: a. 环境解说系统与交流体系 b. 产品所在地的环境与自然保护问题 c. 减少环境影响的方式方法 d. 探险类活动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资质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培训纪录,证明导游接受过上述培训

第 4 条: 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

4.1在设计和建设任何新的生态旅游设施之前,应当进行环境评估,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识别拟开展的活动的环境影响因素 b. 认识本地区环境特点和管理问题 c. 识别潜在的环境影响 d. 通过管理减少负面环境影响 e. 根据自然保护价值、开发历史、当地社区和文化价值选择合适的地点

4.2建筑和景观规划应该确保生态旅游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4.3 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任何新设施建设,经营者应至少采取下列措施当中的3项,以使其环境影响最小化: a. 建筑和挖掘区域的面积应当尽可能小 b. 对道路进行谨慎规划和建设 c. 采用源自可持续管理和可再生资源的建材 d. 尽可能从当地选用可持续利用的建材 e. 大量采用再生的建材 f. 不使用砷或铜处理过的木材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对新设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建设政策,政策应符合以上要求中的至少3项。

4.4 在建设新设施或者其他景点的过程中,生态旅游产品必须尽可能恢复原生态环境。此外,对高级生态旅游产品而言,可持续建设政策应该包含一个计划纲要,说明建设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步骤。对旅游企业认证的相关信息请参照《绿色环球21设计与建设标准》(www.greenglobe.org)

第 5 条: 生态可持续实践

5.1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a. 废弃物最少化 b. 提高能源利用率 c. 淡水资源保护 d. 废水处理和排放

e. 生物多样性保护 f. 空气质量 g. 照明(包括保持天空黑暗政策的要求) h. 噪声(包括保持自然宁静政策的要求)

5.2 《环境管理计划》(或类似文件)应该包括以下几项: a. 优先行动计划 b. 实际运作过程的监控,包括达标评估的监控 c. 为员工开展环境保护培训 d. 建立、维护和改进最佳生态可持续性实践的机制; e. 实行针对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政策 f. 高层领导签字和准备《环境管理计划》的年度审查和更新

5.3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采取以下3种措施,实行废弃物最少化: a. 采取购买最少包装材料和散装产品,鼓励使用大包装的政策 b. 回收包括玻璃、塑料和纸张等材料 c. 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

5.4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之一,以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a. 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从有“生态标志”的供应商那里购买能源 b. 在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能源利用率设计和系统

5.5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实施能效策略,包括节能政策、员工培训以及产品采购政策等。

5.6 如果用水来自于蓄水池之外的自然水源,生态旅游产品应当证明取水量是可持续的,并且不会对当地社区的用水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5.7 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实施节水策略,并将其传达给员工和游客。

5.8 生态旅游产品应证明(书面)其废水排放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要求进行水质监测的项目,应证明排放获得许可或者符合法律要求。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记录,证明排污的可持续性。

5.9生态旅游产品应该有现行的管理体系来防止危险物质进入废水或者自然环境。

5.10如果涉及到与野生动物接触,则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制定一套方案,确保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最小化。方案应考虑以下几项内容: a. 野生动物的喂食和管理 b. 繁育地点和季节 c. 公众与野生动物的接触 d. 野生动物的活动 e. 对生

境的潜在影响 f. 员工培训和规程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制定并实施减少影响野生动物的政策(这项政策可能包含在行为守则的条款内)。

5.11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一套方案,减少污染空气排放到大气层。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书面方案。

5.12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一套方案,使人工照明达到最少化,并要求实施“保持天空黑暗政策”。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书面方案。

5.13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一套方案,使非自然的噪声最小化,并要求实施“保持自然宁静政策”。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书面方案。

第 6 条: 为自然保护作贡献

6.1生态旅游产品应证明其每年为自然保护投入和成效作出贡献。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根据上述要求对自然保护作出书面承诺。

6.2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加强管理,确保销售的产品: a. 不包含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相关制品 b. 不包含具有重要的文化或遗产保护价值的物品 c. 包含对生态标志认证产品的宣传 d. 为游客提供有关需要保护的乡土珍稀濒危物种和遗产的建议信息

第 7 条: 造福当地社区

7.1生态旅游产品应该采取符合产品的性质和规模的以下措施: a. 雇用当地员工 b. 购买当地产品 c. 使用当地服务 d. 出售当地生产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 e. 人、财、物支持当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节庆等其他活动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有一份“造福社区声明”,对以上方面做出书面承诺。 第 8 条: 尊重文化及敏感性

8.1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证明以下内容: a. 已经采取措施,与当地社区,包括与区内文化(传统)相似的人群保持联系 b. 已经考虑到了当地社区的文化敏感性 c. 当地文化习俗得到遵循 d. 文化公约得到实施 e. 当地文化信息的解说准

确无误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具备“尊重文化和敏感性声明”,对以上方面作出书面承诺。

第 9 条: 游客满意度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征询并重视游客反馈意见。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当有书面证据,证明游客意见如何在每年的产品检查中得到采用。

第 10 条: 诚信营销

10.1 生态旅游产品的一整套营销材料,应当根据产品的性质提供准确及时的产品信息,信息应包含以下内容: a. 产品所在地自然条件的环境重要性 b. 产品所在地的正式地位(如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等) c. 以自然为基础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 d. 讲解服务的内容和风格 e. 分组游览活动的游客人数 f. 影响最小化的行为守则或要点,或者对待所在地环境和文化的正确方式 g. 解释生态旅游的主要原则,该产品如何符合这些原则,以及生态旅游认证的意义和好处

10.2 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材料应该为顾客提供真实信息,描述旅游活动中可能遇见或看到的内容,并提出适当的告诫。

第 11 条: 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11.1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或采用负面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并应当在制定守则时考虑附于本标准之后的《行为守则汇编》。行为守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包含防止环境危害或使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措施 b. 包含防止生态旅游产品对社会和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 c. 符合生态旅游产品的性质和规模 d. 符合产品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e. 结合附于本标准之后的《行为守则汇编》中的内容 f. 所有员工人手一册 g. 与提供给游客的解说和教育信息相结合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当拥有符合以上要求的行为守则,并且: a. 吸收生态旅游业内同行的修改意见 b. 得到保护区管理者、土地所有者、政府的自然保护部门的签字认可,必要时,也可由非官方的自然保护机构签字认可 词语解释

防腐油漆: 应用在船底部,用来防止结垢以及缠绕水草和其他水生生物。

基点实践水平:绿色环球21的一个“地球评分”指标水平。如果超过这一水平,说明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社会形象。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的“地球评分”指标必须达到或超过基点实践水平才能获准使用独特的绿色环球21徽标。

最佳实践水平:绿色环球21的一个“地球评分”指标水平,用以证明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正在达到模范实践状态。如果某一指标低于最佳实践水平,绿色环球21将鼓励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对该指标进行逐年改进,直至达到最佳水平。 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它包含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基因以及这些物种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行为守则:以自律的形式提出的建议,目的在于规范特定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的行为。

社区:生活在某地、某区或某国的人民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保护:在生态上可持续地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持和维护自然。

文化旅游:目的是学习文化或者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旅游。

降级:指直接或间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导致自然文化资源质量或者生态系统的维持的任何削弱。

干扰:由人类活动或者极端自然事件导致的加速的变化。

生态可持续发展:利用、保护和加强社区的资源,以此维护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发展进程,生活的总体质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可以得到持续。

生态系统:指植物、动物、真菌和微生物群落与作为一个生态单元相互作用的周围非生命环境构成的动态复合体。

生态旅游: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意识,从而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环境教育:为提高认知水平,获得新的视野、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过程,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以更适应于可持续的环境。环境教育是比环境解说系统更正式的学习方式。

环境影响:完全或部分由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的所有正面和负面的变化。

生态旅游经营:以自然区域为对象,培育人们了解、赞美和保护当地自然与文化,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经营活动。

“地球评分”指标:是一种获得专利的指标体系。通过经过精心选择的指标,度量并评估关键的环境和当地社会影响以及企业运作的效率。它也称作可持续性操作指标或达标评估指标。

排放:诸如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人类活动正在大量释放有害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在大气层形成阻隔地球表面热辐射的圈层,导致所谓的温室效应。

眼睛光点:用于表达接近动物眼底的镜状层弹回的反射光。

遗产:指遗传下来值得保存的有价值的东西。遗产不仅仅指 “老建筑”,可以是自然或文化的、实物或非实物的、个人或集体的财产。自然遗产通常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加以保护。文化遗产地和文物通常建立历史保护区、博物馆和画院加以保护。文化遗产中的实践部分通过继承传统和实践加以保护。

当地物种:是在物种历史分布区域内生长并构成当地自然生物多样性之一部分的物种。

解说系统:向游客揭示自然及其关联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和意义。通常,其目的在于为游客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学习经历,鼓励更多可持续的行为。

解说信息:解说信息的核心是进行信息交流。信息的利用赋予解说系统以意义,并有助于将解说和要点融入主题。以下是信息的一个例子:“由于火灾,森林改变了其多样性、结构和复杂性”。

外来物种:是在其自然历史分布区域之外异地种植或外来的物种,是人类活动有意无意造成的结果。引进物种包括来自海外的异地物种和遗传上经过修饰的物种。

影响最小化实践:将人类或物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水平的有意识的行为。

监测:参照基点要求,持续检查、评价和评估以发现某地自然和文化完整性的条件发生改变。

国家公园:为保护生态系统不被人类开发和侵占而建立的区域。该区域包括动植物、地形地貌和特殊的科学、教育和休憩的场所,或者具有极大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国家公园需要在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下进行管理。

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如,煤和石油)的替代物。例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恢复原生境:将现存生境恢复到已知的原有生境或通过修复受损的生境达到类似的自然状态,使用当地乡土物种替代外来物种和植被。

洞穴钙化物:如钟乳石、石筍及格石枝等石灰岩溶洞中水、岩石以及大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旅游:是可以长期持续的旅游,因为这种旅游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文化环境均产生了正面效益。

世界遗产地: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重要文化与自然意义和无与伦比的普遍价值的区域。

《行为守则汇编》

1、徒步旅行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实施“带进-带出”制度,收集所有的废弃物(包括食物残渣); b. 在没有厕所的地方,将粪便埋入至少15厘米深的地下,且距离最近水体或野营地不得少于100米; c. 使用现成的道路; d. 填写路况日志并给管理机构提供监测信息; e. 在没有现成道路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开潮湿的和松软的地面;指导游客分散行走,以免足迹被多次践踏;尽可能避免在植被上或脆弱的土壤上行走; f. 对于一日游(不包含野营过夜)的活动,每组游客不得超过25人; g. 需要过夜的徒步旅行者,每组不得超过8名游客,或者由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规定限制人数; h. 如果需要进行野营或者准备食物,则须遵守下一部分的野营守则; i. 通过拍照对路况进行监测,清理所有垃圾,并轮换使用交通繁忙区域的道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野营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尽可能使用现有的指定野营地; b. 在没有现成野营地的情况下,避免使用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地区,保证营地与最近水体的距离不少于30米; c. 若使用肥皂或其他洗涤剂洗涤或沐浴,则必须在离最近水体100米之外的地方进行; d. 在没有厕所的地方,将粪便埋入至少15厘米深的地下,且距离最近水体或野营地不得少于100米; e. 带走其它所有垃圾; f. 如果需要篝火,必须在已有的篝火点使用,并在用完之后彻底熄灭,篝火燃料使用自带的或者从较远的地方收集的木柴; g. 不提倡游客生篝火并向游客说明原因; h. 使用燃料炉烹调; i. 通过记日志或拍照等方式对野营地状况进行监测; j. 将监测所得的数据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k. 定期轮换使用野营地。

3、车辆使用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使用的车辆应符合生态旅游的道路、路线和环境特点(尽可能使用两轮驱动车;四轮驱动车只在真正的四轮驱动车行驶区域使用;轻型摩托车只有在对其他人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时才可以使用) ; b. 只使用指定的道路或小路; c. 在道路中间行驶,以避免道路滑坡或变宽; d. 只有在指定路口才可以涉水过河流和小溪。过河需放慢速度,尽可能使涉水路线与河岸垂直; e.

在没有现成道路的区域,应尽量选择自然区域管理者建议的旅游线路,避开敏感地带,如高山草地、沙丘、盐田、陡峭的山腰以及幼林地等,并尽量保持车辆在最高和最干燥的地面行驶; f. 在难行路段的驾驶规程应遵循影响最小化原则(如陷入泥沼时使用软外罩绞车拉动); g. 按照合理安排的计划,经常与自然区域管理者联系,获取有关产品经营区域的环境情况(如在雨季需要比旱季更多的联系)。

4、机动船守则.

在经营船只(包括动力滑水和其他动力船只)时,尽量采取以下措施: a. 在确保必要的速度、容积和经营范围的情况下,船只的动力、设计和营运应尽量减少燃料的消耗; b. 船只速度应放慢,以尽量减少过大的水波冲击造成的河岸侵蚀; c. 限制船只速度,以免影响他人欣赏自然环境; d. 开船时应保持警惕,以免撞击野生生物; e. 船只应当避免在敏感环境(如海草或者活珊瑚地带)抛锚或上岸; f. 在有泥沙的地带必须使用船锚,并注意控制链条长度,以避免拖锚; g. 如果旅游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某一点停泊,则停泊地点要谨慎选择以避免损害环境。船只必须正确停泊,而不是仅拴在珊瑚礁上,以避免长期的环境危害; h. 船头和船尾妥善固定,以避免因风吹而使船只撞击珊瑚礁; i. 辅助船的使用应避免破坏珊瑚礁; j. 不向水中排放被油脂或燃料污染的船舱污水或未经处理的压舱水; k. 若船上有抽水排污设施,则污水和废渣须排到岸上进行处理。若无抽水设备,下水和污水只能在不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地方才可排放(如,不在小型湖泊、接近珊瑚礁或被陆地环抱的礁湖中排放); l. 在小型淡水水体中不使用防腐油漆,在海洋环境中只能使用不含重金属的防腐油漆; m. 船只的维修(喷漆、打磨压舱物以及防腐处理等)都应该在设计合理、管理良好的设施内进行; n. 防腐涂料中含有重金属或生物杀灭剂的船只不应在敏感环境中擦洗; o. 船只和拖船在进入滑道之前应做好准备,以免延误他人使用滑道; p. 尽可能在岸上加燃料; q. 避开海草带,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以及海豹群居地。

5、非机动船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船只运送的路线应咨询自然区域的管理者,以尽量减少长期的环境破坏; b. 在浅水滩或浅水区,独木舟和橡皮船应沿着特定的管理专线搬

运,并且尽量减少对植被和河岸的破坏; c. 采用适当的方式停泊船只以尽量减少对植物的破坏(例如,当系在树上时,使用软绳结来避免摩擦树干;在经常停泊的地点,使用系船环或者柱台等加固泊船设施); d. 对于垃圾和废弃物(包括食物残渣,不包括粪便)实行“带进-带出”制度; e. 结伴旅游的船只数量限于5艘或更少,或者由当地政府的自然保护部门确定最多的结伴船只数; f. 在游览之前及游览期间,(通过讲解性评论、分组讨论、散发宣传册和游览须知等材料的方式)积极向游客宣传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划船游览活动。

6、浮潜和水肺潜水守则

在潜水之前,告知游客采取下列措施: a. 采用“不留痕迹”的潜水技巧,避免接触微生物和动植物(如在珊瑚或海藻上站立、碰触或扶靠等,确保脚蹼对珊瑚的损害以及对沉积物的搅动最小化; b. 检查装备(如,量表和软管)以避免拖 挂; c. 确保浮力平衡,避免超重; d. 如需跪下或站立,须寻找没有脆弱生物(如,珊瑚)的地方落脚; e. 不追逐、骑乘或驱赶水中的动物;

f. 捡起的生物或其他物体,应放回原处(如,翻转的石头、菌型珊瑚和海参等); g. 不从沉船遗迹或历史遗址取走物品做纪念; h. 不捡拾贝壳、珊瑚或其他动物; i. 为潜水者提供的(水下)路线须根据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进行设计; j. 水下监测系统对以上各方面进行监测,并且提供浮潜守望员。

7、乘骑动物旅游守则

采取下列措施: a. 采取自然区域管理者建议的游览路线; b. 动物的蹄、身体和尾巴保持清洁(无植物种子和碎屑),方可进入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区域; c. 动物饲料清洁,得到自然区域管理者的批准,并要在游览过程中戴轡头; d. 动物尽可能在指定的道路上行走,且行走在道路中间,以避免使道路变宽; e. 在没有小路和道路的草地以及土壤松软的区域,游客应分散开; f. 只能在指定路口涉水过河,尽可能使涉水路线与河岸垂直; g. 定期向自然区域管理者反馈道路状况,并听取关于目前路线适宜度和使用状况的建议; h. 向新到达的游客介绍需要注意的或受到破坏的道路状况; i. 若没有正式的垃圾收集点,游客应将废弃物带出该区域; j. 将动物拴在指定的设施内,或者携带活动围栏; k. 动物圈入围栏中过夜(而非拴在树上),围栏距最近的水体不得少于30米,平均每头动物至少有15平方米的活动范围。

8、使用飞行器守则

使用飞行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a. 私人的飞机跑道和停机坪应尽量远离公共区域; b. 飞行器在保护区上空的飞行高度不得低于1000英尺,或者保护区管理者指定的最低飞行高度; c. 遵守观赏野生动物(如,观赏鲸鱼、鲸鲨、企鹅或鸟类栖息地)的相关规定; d. 飞行器的使用应尽量减少对其他人欣赏周围环境的影响; e. 使用维修平台、滴盘、地面衬垫或停机坪停放飞行器,以减少燃料和机油泄漏对环境的影响; f. 飞行器不得在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区域内加油; g. 在相对完好的生态系统中,地面上的各种本土动物易受干扰,应尽量避开这些区域; h. 避开已知的繁殖地和重要的取食地; i. 在保证必要的速度、容积和飞行范围的情况下,飞行器的动力、设计和操作应尽量减少燃料消耗; j. 必须事先征求传统土地所有者的意见,飞行器方可在具有文化意义的区域上低空飞行。

9、夜间观看野生动物守则

在活动开始之前,采取以下所有措施以规范顾客行为: a. 告知游客尽量减少噪音; b. 告知游客站在持有聚光灯的领队之后; c. 告知游客沿着指定路线前进; d. 告知游客装备(如,手电筒和双筒望远镜等)的正确使用方法。

使用聚光灯时,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的灯光或小手电筒(在郁闭的森林中不超过60瓦或30瓦)来探测动物的眼睛光点,发现动物时,应在聚光灯前安装红色滤镜; b. 每个领队带领的一组游客不得超过20人; c. 发现动物有受到干扰的迹象时,应将聚光灯移开; d. 旅游线路的观测点应定期轮换,确保对个体动物的行为影响最小化; e. 在路况较好的道路上行走; f. 任何时候不得接触动物,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g. 尽量少播放录制的鸟类和动物的叫声。

观察海龟产卵或孵化时,应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照明设备; b. 任何时候,灯光都不能直接照射海龟的头部; c. 海龟上岸在沙滩上爬行时候,不要接近海龟。只有等海龟挖好坑,并产下几枚卵的时候才可以接近; d. 不能接触海龟卵; e. 只有在领队的指导下才可以接触动物; f. 不能人为干扰巢中新孵出的小海龟(会导致海龟提前出巢); g. 不能将小海龟带离海岸线; h.

可以由带灯的领队将小海龟带进海水,团队其他成员应站在领队旁边; i. 小海龟进入海水后,立即关闭照明灯光; j. 有海龟产卵的沙滩不得点燃篝火; k. 直到海龟产完卵填好坑之后才可以用闪光灯拍照。

观赏萤火虫时,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照明设备; b. 任何时候,灯光都不能直接照射萤火虫; c. 任何时候都不能接触萤火虫; d. 观赏地点附近不得生篝火; e. 禁止用闪光灯拍照。

观赏企鹅时,应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照明设备,尽量减少灯的数量; b. 将灯光提高,使光线散射到动物身上; c. 禁止用闪光灯拍照; d. 游客必须保持在指定区域; e. 任何时候都不能接触动物; f. 在企鹅栖息地附近不得生篝火。

10、海洋哺乳动物及巨型动物观光守则

巨型动物包括所有适于作为野生动物观赏的大型水生动物(如,鲸鱼、海豚、海豹、鲨鱼、鲸鲨、鹞鱼、儒艮和海龟等)。在观赏这些大型水生动物时,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向游客讲解有关大型动物的保护学、生物学和行为学等知识; b. 如果商业性的水生哺乳动物和大型动物观光的经营者制定了行为守则,就必须遵守; c. 遇到有雌性和幼年动物的群体时应特别小心; d. 观赏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一名员工监控动物的行为; e. 所有经营者和员工都必须熟悉水生动物观光的行为守则; f. 经营者必须依法遵守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如果在观赏水生哺乳动物和巨型动物中使用船只,则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a. 船只不能直接挡在动物通道上,也不能使用“蛙跳”的方式经常行驶在动物前方; b. 等待动物离开之后,船只方可启动引擎并驶离; c. 动物活动不受限制,游客不得追逐或驱赶动物;d. 如果一个区域同时有数艘船只,则船只之间需要保持无线电联络,以保证有序管理和安全。

与巨型动物(如海豚,海豹)一同游泳的活动,应事先采取以下措施: a. 向游客讲解环境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b. 建议游客不要触摸动物或者正面游向动物; c. 可在开放的水域使用绳索,并且尽量靠近礁石; d. 使用绳索时,告诉游客不要离开绳索; e. 建议游客不要快速游动; f. 指导游客如何正确使用器材(如,浮潜装置); g. 游客入水之前,至少要有一名工作人员先下水; h.

要求行为不妥的游客上岸; i. 优先考虑浮潜,而非水肺潜水; j. 只有获得水生动物的法定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方可与大型哺乳动物(如,海豚和海豹等)同游。

11、攀岩速降运动守则

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固定设备; b. 避免开凿岩石; c. 避开那些具有地理、文化和其他科学价值的地点; d. 只能沿着现有道路到达峭壁; e. 所有活动得到自然区域管理者的必要许可; f. 避免用钢丝刷去除苔藓,避免在岩缝或冲刷沟中随手“插花”; g. 对于所有的装备和垃圾实行“带进-带出”制度; h. 不得影响植被、筑巢的鸟类或其他野生动物; i. 尽量不使用螺栓,避免使用镀锌螺栓。

12、洞穴(观光)守则

如有要求,进入洞穴之前需得到相关的政府自然保护部门或洞穴所有者的许可,并采取以下所有建设和经营措施: a. 修建或扩建洞穴入口处时,应在入口处与洞穴的其它部分之间修建分隔厅,以尽量减少洞中气流和温度的变化; b. 避免洞穴内的通道和填充物挡住天然水道; c. 全部采用感应器控制照明并且在游客走过每段洞穴时关灯; d. 除非安装了合适的粪便处理设施(如,无冲水生态厕所),厕所不应建在洞穴附近; e. 安装大门时应评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f. 安装电子安全装置(如摄像头/红外线); g. 始终有一名员工伴随着游客; h. 洞穴入口必须通过位置偏僻、植被覆盖或者道路崎岖等方式进行保护; i. 游客在加固的道路上行走; j. 游客不可从流石或洞穴沉积物上抄近道; k. 用反光材料做路标指示道路。

进入洞穴之前,采取以下所有措施规范游客行为: a. 告知游客不要触摸或挪动洞穴内的任何装饰物、钟乳石、遗骸、化石、穴居生物、沉淀物或流水; b. 将所有垃圾带出洞外; c. 洞内禁止进食和抽烟; d. 向游客说明洞穴的自然价值和敏感性; e. 不得直接用灯光照射洞穴内的生物群。 13、洞穴(探险)守则 采取以下所有管理措施: a. 安装大门时应评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b. 安装电子安全装置(如,摄像头/红外线); c. 始终有一名员工伴随着游客; d. 游客在加固的道路上行走; e. 游客不可从流石或洞穴沉积物上抄近道; f.

用反光材料做路标指示道路; g. 每个团队人数限制在2-10人之间(包括导游); h. 为了保护洞穴和游客人身安全,不向游客提供与洞口位置和洞内道路相关的信息; i. 除非安装了合适的粪便处理设施(如,无冲水生态厕所),厕所不应建在洞穴附近。

野外洞穴探险时,应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不得在流石和钟乳石上行走; b. 探险路线设计必须考虑洞内生物; c. 不得直接用灯光照射洞穴内的生物群。 所有的野外洞穴探险需使用以下装备: a. 电池供电的照明,而非燃油照明系统; b. 绳索和天然固定物(如,树木等)之间应使用软质材料(如,毛料或布料)连接; c. 只在自然固定物不合适时才使用螺栓; d. 小型工具包和背包需紧紧固定在领队后背; e. 使用洞穴标记材料,可以用来重新标记消失的记号并将原来指示不清的路标重新标示清楚; f. 分发美国标准协会认定的设备并填写日志。

采取以下措施管理游客在洞穴内的行为: a. 任何时候不能摘下头盔; b. 对于所有的装备和垃圾(包括人的粪便)实行“带进-带出”制度; c. 必须将食品放在塑料袋中进食,以免留下碎屑和残渣; d. 禁止宿营; e. 不得直接用灯光照射洞穴内的生物群。

14、垂钓守则

在垂钓时采取下列所有措施: a. 了解并遵守垂钓制度,如,对鱼的大小和水域的限制,以及休渔期和禁渔区; b. 只使用符合鱼的种类和大小的工具; c. 总是使用“活动”渔具; d. 只带走实际需要的数量,或不超过规定的量; e. 剖杀捕获和受伤的鱼,都应该采用人道的方法; f. 未使用的活饵应放回水中,不得伤害; g. 不使用非本地的物种作为活饵; h. 向有关部门报告环境损害和污染情况; i. 清除所有的废弃物和渔具,并妥善处理丢弃的鱼肉; j. 只使用现有的道路、小路和滑道; k. 在上滑道之前准备好船只和拖船,以免延误其他人使用滑道; l. 必须讲解如何可持续垂钓,如何保护鱼群以及如何辨别和避免捕获濒危物种。 采用和推广以下合理的抓鱼和放生技巧: a. 迅速抓取; b. 保证鱼不会到处拍打; c. 放生时应用湿手,并尽量减少接触,以便使鱼的成活几率更大; d. 疲劳和昏迷的鱼要等到其清醒之后再放生。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绿色环球21 通向可持续旅游之路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2004年8月

注:本版本由EcoSustainAbility 在绿色环球的指导下修订,并经过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和绿色环球审批。

绿色环球 21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1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是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学会和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的授权产品。由绿色环球21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独家使用。《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以及用户指南通过达标评估和使用“地球评分”达标评估体系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量化管理。“地球评分”达标评估体系的知识产权为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所有。 . 声明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IES) 及用户指南由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学会和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共同制定,本项目得到了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本生态旅游标准是在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学会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原称为自然和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 )的基础上制定的。在2002年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全球发行,并在广泛征求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特别感谢Alice Crabtree博士、Peter O'Reilly先生、Tor Hundloe 教授、Guy Chester先生、Tony Charters先生、Clare McFarlane 女士、Terry De Lacy博士、Graeme Worboys先生、Margie Brown女士和Jan et Mackay女士对本标准以及用户指南的最终定稿所做出的贡献。

绿色环球 21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2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 概述

本标准针对加入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生态旅游产品作出了要求。本标准与《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用户指南》和《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达标评估指标体系》共同使用。需要以上文件,请与绿色环球21联系:customer.s [email protected]

生态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很多企业都拥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其中有些可能不适合进行生态旅游认证。《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针对单独的生态旅游产品而非整个企业进行认证,证书和徽标的使用也仅限于单个产品。如果企业希望进行整体认证,可以采用《绿色环球21企业标准》。 生态旅游达标评估

生态旅游产品若要得到生态旅游认证,首先必须通过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的达标评估,至少要达到绿色环球21为生态旅游制定的达标评估指标的基点水平。只有当所有指标都高于基点实践水平时,才可以开始申请认证程序。 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需要收集、记录和提交相关信息,以便根据相应的达标评估指标进行量化评估。

生态旅游高级认证

某个生态旅游产品若要获得生态旅游高级认证,就必须符合所有的原则和相关的实践和程序指标,达到相关的达标评估指标的基点水平,并且有至少75%的指标达到最佳水平,并符合《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对文件体系的要求。 定义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将生态旅游定义如下: “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2003)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将生态旅游产品归纳为生态旅游住宿、生态旅游形式和生态旅游景点。

旅游住宿 是指为游客提供过夜条件的各种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设施,包括生态小屋、旅店、度假村、固定营地、临时营地及旅行车营地等。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鼓励游客与住宿地周边的自然区域建立互动关系。分开经营(不包含在食宿价格之内)的各种旅游产品应该与旅游食宿产品分开评估。

旅游形式 是指由一个(或数个)导游带领的游览活动,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大自然。主要的活动形式有:驾车、徒步、骑马、漂流和探险等。旅游形式可能

会提供过夜的住宿(露营、棚屋、旅店或度假类的住宿设施),但不属于本旅游产品的认证范围。但是如果住宿符合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标准(参看前段),则可以按照生态旅游住宿类进行生态旅游产品认证。

旅游景点 是指那些拥有旅游设施的自然区域(或以自然区域为主),目的是帮助游客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包括野生动物园、救护站、讲解中心等。可以分开计价的食宿和旅游活动需要分开评估。 更多信息 请登录www.greenglobe.org 网站查询。

目录

简介

生态旅游基本原则

第1条: 生态旅游政策、实施和工作框架

第2条: 注重自然区域

第3条: 解说与教育

第4条: 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

第5条: 生态可持续实践

第6条: 为自然保护作贡献

第7条: 造福当地社区

第8条: 尊重文化及敏感性

第9条: 游客满意度

第10条: 诚信营销

第11条: 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词语解释 《行为守则汇编》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主要目标如下:

帮助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尊重社会和社区价值观,致力于改善环境和生态旅游体验; 通过实施负责任的生态旅游实践标准来取得更好的商业效益。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经营者提供一套工作框架,从环境和社会成效等方面对其经营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达标评估和认证,促使其持续改进。 如果生态旅游产品75%的指标达到最佳实践水平,并且符合以下附加要求,就可以获得高级生态旅游产品认证,使生态旅游的最佳实践得到认可。

本标准将提高企业和产品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整体表现。 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标准的制定严格遵循如下几项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他支持原则:

第1条. 生态旅游政策、实施和工作框架 生态旅游经营者公开承诺遵循生态旅游原则,并纳入管理体系,以确保其实施。

第2条. 注重自然区域 生态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大自然。

第3条. 解说与教育 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和文化的机会,以增进其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赞美。

支持原则: 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 (讲解服务) 对讲解进行充分准备,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游客。(讲解计划) 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一线员工有能力提供有关旅游地的自然价值、文化遗产和保护方面的准确信息,导游人员能提供高质量的讲解。 (员工培训)

第4条. 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 在生态可持续和了解潜在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生态旅游经营方式。

支持原则: 生态旅游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不影响视觉景观,并符合当地文化特色。 采取负面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建设方式。 (可持续建设计划)

第5条. 生态可持续实践 生态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影响环境质量。

支持原则: 生态旅游经营者已经识别其活动的环境风险,并已经准备和实施了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管理计划) 生态旅游产品以废弃物最少化的三个层次(减排、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作为经营的基础。(废弃物最少化) 生态旅游产品应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能源利用率) 尽量减少用水,水源供应必须是生态可持续的。(水资源保护) 尽量减少污水和废水,并进行处理,使其不造成环境危害。(废水和污水处理) 制定并实施一套工作方案,在生态旅游产品经营期间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旅游产品对当地的空气质量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最小化。(空气质量) 生态旅游产品应尽量减少人工照明对环境的影响。(照明) 顾客有机会在自然环境中体验自然的宁静。(噪声)

第6条. 为自然保护作贡献 生态旅游应该对自然保护作出切实贡献。

第7条. 造福当地社区 生态旅游应该不断为当地社区作出贡献。

第8条. 尊重文化及敏感性 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为保证当地文化受到恰当的对待,需要咨询当地居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并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文化价值观。

第9条. 游客满意度 生态旅游产品应满足或超出游客的期望。

第10条. 诚信营销 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有关产品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使游客对产品有符合实际的期望。

第11条. 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生态旅游产品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并且依照制定的行为守则进行经营。 生态旅游产品加入绿色环球21有ABC 三种形式: A: 绿色环球21加盟阶段,帮助生态旅游经营者理解达标评估和认证的过程,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已加盟的经营者理解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的原则。 绿色环球21加盟徽标: B: 生态旅游经营者可以不寻求认证,而只是单独进行达标评估。成功通过达标评估的经营者可以使用绿色环球21达标徽标(不打勾),来宣传其在环境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绿色环球21达标徽标: C: 生态旅游经营者如果满足《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各项要求,并顺利通过绿色环球21授权的第三方评审员的现场认证评估,就可以使用打勾的绿色环球21认证合格徽标。

绿色环球21认证合格徽标:

下面分别阐述《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11条基本原则的要求。所有原则均逐条陈述,并对任一原则的“不适用判断”给出充分的理由。 第 1 条: 生态旅游政策、实施和工作框架

1.1 生态旅游产品应制定生态旅游政策,该政策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政策应与生态旅游产品提供的活动和服务的大小、地点、性质和规模相符合 b. 承诺遵守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c. 承诺进行员工培训 d. 承诺依据生态旅游的原则制定相关目标,对环境和社会表现进行规划和监测 e. 承诺重视健康和安全问题,拥有针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方案 f. 承诺收集规定的达标评估信息 g. 每年进行政策重审并得到生态旅游产品高级管理层的承认和推行 h. 承诺对所涉及的自然区域、文化以及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做出贡献 i. 承诺推进地区性和全球性的自然保护 j. 生态旅游政策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开并且在公共场所展示 k. 承诺与当地社区进行协商和沟通 l. 承诺造福当地社区

1.2生态旅游产品应当根据《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达标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达标评估。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a. 依据相关的绿色环球21达标评估指标,定期记录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在关键实施领域的影响程度 b. 依据相关的绿色环球21达标评估指标,每年对关键实施领域的环境和社会

表现进行达标评估,确保所有指标均保持在绿色环球21基点实践水平以上 c. 在绿色环球21达标评估报告的指导下,建立分阶段的、切实可行的、责任明确的环境和社会目标,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并在适当情况下增加正面影响 d. 保存达标评估数据记录至少两年 e. 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

1.3 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a. 随时跟踪记录生态旅游产品必须遵守的有关环境、公共和职业健康与安全、卫生以及雇工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 b. 承诺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 c. 保留遵守法律法规的记录 d. 当偏离有关法律法规时,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并保存纠错记录 第 2 条: 注重自然区域

2.1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证明以下内容: a. 游客的大多数活动时间都花费在自然区域或者主要集中在自然区域 b. 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当地的自然价值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经营记录和其他书面的顾客反馈信息,以证明该产品注重自然区域。

第 3 条: 解说与教育

3.1生态旅游产品应该为游客提供环境解说和教育机会,以便让游客学到更多有关当地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知识

3.2生态旅游产品应该为解说活动项目制定环境解说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a. 教育和自然保护的目标和目的 b. 教育的对象和相应的介绍当地自然、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解说主题 c. 解说方法要符合大多数游客的需要 d. 解说内容的细节,包括当地自然保护的意义、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以及在文化敏感区域的恰当行为 e. 解说信息来源和资料的参考目录和概要,包括已出版的当地遗产资料以及与当地及游客相关的经专家核实的解说及教育资料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的解说计划除满足以上所有要求之外,还需满足如下要求: f. 主题及相关的或区域内景点的信息的链接 g. 监测和评估技术,包括达标评估

3.3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证明所有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一线员工都了解以下内容: a. 产品所在地以及当地居民的自然、文化和遗产价值观 b. 产品所在地的环境管理情况 c. 生态旅游的原则及其如何在产品中体现 d. 为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员工应遵循的行为方式 e. 遇到紧急情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为所有员工(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的一线员工)提供基础培训并出示记录,并且应提供符合以上要求的培训计划手册。

3.4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证明生态旅游的导游了解以下内容: a. 环境解说系统与交流体系 b. 产品所在地的环境与自然保护问题 c. 减少环境影响的方式方法 d. 探险类活动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资质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培训纪录,证明导游接受过上述培训

第 4 条: 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

4.1在设计和建设任何新的生态旅游设施之前,应当进行环境评估,评估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识别拟开展的活动的环境影响因素 b. 认识本地区环境特点和管理问题 c. 识别潜在的环境影响 d. 通过管理减少负面环境影响 e. 根据自然保护价值、开发历史、当地社区和文化价值选择合适的地点

4.2建筑和景观规划应该确保生态旅游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4.3 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任何新设施建设,经营者应至少采取下列措施当中的3项,以使其环境影响最小化: a. 建筑和挖掘区域的面积应当尽可能小 b. 对道路进行谨慎规划和建设 c. 采用源自可持续管理和可再生资源的建材 d. 尽可能从当地选用可持续利用的建材 e. 大量采用再生的建材 f. 不使用砷或铜处理过的木材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对新设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建设政策,政策应符合以上要求中的至少3项。

4.4 在建设新设施或者其他景点的过程中,生态旅游产品必须尽可能恢复原生态环境。此外,对高级生态旅游产品而言,可持续建设政策应该包含一个计划纲要,说明建设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步骤。对旅游企业认证的相关信息请参照《绿色环球21设计与建设标准》(www.greenglobe.org)

第 5 条: 生态可持续实践

5.1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制定并实施《环境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a. 废弃物最少化 b. 提高能源利用率 c. 淡水资源保护 d. 废水处理和排放

e. 生物多样性保护 f. 空气质量 g. 照明(包括保持天空黑暗政策的要求) h. 噪声(包括保持自然宁静政策的要求)

5.2 《环境管理计划》(或类似文件)应该包括以下几项: a. 优先行动计划 b. 实际运作过程的监控,包括达标评估的监控 c. 为员工开展环境保护培训 d. 建立、维护和改进最佳生态可持续性实践的机制; e. 实行针对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政策 f. 高层领导签字和准备《环境管理计划》的年度审查和更新

5.3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采取以下3种措施,实行废弃物最少化: a. 采取购买最少包装材料和散装产品,鼓励使用大包装的政策 b. 回收包括玻璃、塑料和纸张等材料 c. 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

5.4 生态旅游产品应该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之一,以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a. 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从有“生态标志”的供应商那里购买能源 b. 在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能源利用率设计和系统

5.5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实施能效策略,包括节能政策、员工培训以及产品采购政策等。

5.6 如果用水来自于蓄水池之外的自然水源,生态旅游产品应当证明取水量是可持续的,并且不会对当地社区的用水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5.7 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实施节水策略,并将其传达给员工和游客。

5.8 生态旅游产品应证明(书面)其废水排放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要求进行水质监测的项目,应证明排放获得许可或者符合法律要求。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记录,证明排污的可持续性。

5.9生态旅游产品应该有现行的管理体系来防止危险物质进入废水或者自然环境。

5.10如果涉及到与野生动物接触,则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制定一套方案,确保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最小化。方案应考虑以下几项内容: a. 野生动物的喂食和管理 b. 繁育地点和季节 c. 公众与野生动物的接触 d. 野生动物的活动 e. 对生

境的潜在影响 f. 员工培训和规程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制定并实施减少影响野生动物的政策(这项政策可能包含在行为守则的条款内)。

5.11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一套方案,减少污染空气排放到大气层。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书面方案。

5.12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一套方案,使人工照明达到最少化,并要求实施“保持天空黑暗政策”。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书面方案。

5.13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一套方案,使非自然的噪声最小化,并要求实施“保持自然宁静政策”。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提供书面方案。

第 6 条: 为自然保护作贡献

6.1生态旅游产品应证明其每年为自然保护投入和成效作出贡献。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根据上述要求对自然保护作出书面承诺。

6.2生态旅游产品应该加强管理,确保销售的产品: a. 不包含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相关制品 b. 不包含具有重要的文化或遗产保护价值的物品 c. 包含对生态标志认证产品的宣传 d. 为游客提供有关需要保护的乡土珍稀濒危物种和遗产的建议信息

第 7 条: 造福当地社区

7.1生态旅游产品应该采取符合产品的性质和规模的以下措施: a. 雇用当地员工 b. 购买当地产品 c. 使用当地服务 d. 出售当地生产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 e. 人、财、物支持当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节庆等其他活动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该有一份“造福社区声明”,对以上方面做出书面承诺。 第 8 条: 尊重文化及敏感性

8.1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证明以下内容: a. 已经采取措施,与当地社区,包括与区内文化(传统)相似的人群保持联系 b. 已经考虑到了当地社区的文化敏感性 c. 当地文化习俗得到遵循 d. 文化公约得到实施 e. 当地文化信息的解说准

确无误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具备“尊重文化和敏感性声明”,对以上方面作出书面承诺。

第 9 条: 游客满意度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征询并重视游客反馈意见。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当有书面证据,证明游客意见如何在每年的产品检查中得到采用。

第 10 条: 诚信营销

10.1 生态旅游产品的一整套营销材料,应当根据产品的性质提供准确及时的产品信息,信息应包含以下内容: a. 产品所在地自然条件的环境重要性 b. 产品所在地的正式地位(如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等) c. 以自然为基础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 d. 讲解服务的内容和风格 e. 分组游览活动的游客人数 f. 影响最小化的行为守则或要点,或者对待所在地环境和文化的正确方式 g. 解释生态旅游的主要原则,该产品如何符合这些原则,以及生态旅游认证的意义和好处

10.2 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材料应该为顾客提供真实信息,描述旅游活动中可能遇见或看到的内容,并提出适当的告诫。

第 11 条: 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11.1 生态旅游产品应当制定或采用负面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并应当在制定守则时考虑附于本标准之后的《行为守则汇编》。行为守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包含防止环境危害或使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措施 b. 包含防止生态旅游产品对社会和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 c. 符合生态旅游产品的性质和规模 d. 符合产品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e. 结合附于本标准之后的《行为守则汇编》中的内容 f. 所有员工人手一册 g. 与提供给游客的解说和教育信息相结合 高级生态旅游产品应当拥有符合以上要求的行为守则,并且: a. 吸收生态旅游业内同行的修改意见 b. 得到保护区管理者、土地所有者、政府的自然保护部门的签字认可,必要时,也可由非官方的自然保护机构签字认可 词语解释

防腐油漆: 应用在船底部,用来防止结垢以及缠绕水草和其他水生生物。

基点实践水平:绿色环球21的一个“地球评分”指标水平。如果超过这一水平,说明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社会形象。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的“地球评分”指标必须达到或超过基点实践水平才能获准使用独特的绿色环球21徽标。

最佳实践水平:绿色环球21的一个“地球评分”指标水平,用以证明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正在达到模范实践状态。如果某一指标低于最佳实践水平,绿色环球21将鼓励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对该指标进行逐年改进,直至达到最佳水平。 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它包含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基因以及这些物种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行为守则:以自律的形式提出的建议,目的在于规范特定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的行为。

社区:生活在某地、某区或某国的人民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保护:在生态上可持续地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持和维护自然。

文化旅游:目的是学习文化或者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旅游。

降级:指直接或间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导致自然文化资源质量或者生态系统的维持的任何削弱。

干扰:由人类活动或者极端自然事件导致的加速的变化。

生态可持续发展:利用、保护和加强社区的资源,以此维护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发展进程,生活的总体质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可以得到持续。

生态系统:指植物、动物、真菌和微生物群落与作为一个生态单元相互作用的周围非生命环境构成的动态复合体。

生态旅游: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意识,从而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环境教育:为提高认知水平,获得新的视野、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过程,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以更适应于可持续的环境。环境教育是比环境解说系统更正式的学习方式。

环境影响:完全或部分由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的所有正面和负面的变化。

生态旅游经营:以自然区域为对象,培育人们了解、赞美和保护当地自然与文化,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经营活动。

“地球评分”指标:是一种获得专利的指标体系。通过经过精心选择的指标,度量并评估关键的环境和当地社会影响以及企业运作的效率。它也称作可持续性操作指标或达标评估指标。

排放:诸如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人类活动正在大量释放有害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在大气层形成阻隔地球表面热辐射的圈层,导致所谓的温室效应。

眼睛光点:用于表达接近动物眼底的镜状层弹回的反射光。

遗产:指遗传下来值得保存的有价值的东西。遗产不仅仅指 “老建筑”,可以是自然或文化的、实物或非实物的、个人或集体的财产。自然遗产通常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加以保护。文化遗产地和文物通常建立历史保护区、博物馆和画院加以保护。文化遗产中的实践部分通过继承传统和实践加以保护。

当地物种:是在物种历史分布区域内生长并构成当地自然生物多样性之一部分的物种。

解说系统:向游客揭示自然及其关联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和意义。通常,其目的在于为游客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学习经历,鼓励更多可持续的行为。

解说信息:解说信息的核心是进行信息交流。信息的利用赋予解说系统以意义,并有助于将解说和要点融入主题。以下是信息的一个例子:“由于火灾,森林改变了其多样性、结构和复杂性”。

外来物种:是在其自然历史分布区域之外异地种植或外来的物种,是人类活动有意无意造成的结果。引进物种包括来自海外的异地物种和遗传上经过修饰的物种。

影响最小化实践:将人类或物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水平的有意识的行为。

监测:参照基点要求,持续检查、评价和评估以发现某地自然和文化完整性的条件发生改变。

国家公园:为保护生态系统不被人类开发和侵占而建立的区域。该区域包括动植物、地形地貌和特殊的科学、教育和休憩的场所,或者具有极大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国家公园需要在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下进行管理。

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如,煤和石油)的替代物。例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恢复原生境:将现存生境恢复到已知的原有生境或通过修复受损的生境达到类似的自然状态,使用当地乡土物种替代外来物种和植被。

洞穴钙化物:如钟乳石、石筍及格石枝等石灰岩溶洞中水、岩石以及大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旅游:是可以长期持续的旅游,因为这种旅游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文化环境均产生了正面效益。

世界遗产地: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重要文化与自然意义和无与伦比的普遍价值的区域。

《行为守则汇编》

1、徒步旅行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实施“带进-带出”制度,收集所有的废弃物(包括食物残渣); b. 在没有厕所的地方,将粪便埋入至少15厘米深的地下,且距离最近水体或野营地不得少于100米; c. 使用现成的道路; d. 填写路况日志并给管理机构提供监测信息; e. 在没有现成道路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开潮湿的和松软的地面;指导游客分散行走,以免足迹被多次践踏;尽可能避免在植被上或脆弱的土壤上行走; f. 对于一日游(不包含野营过夜)的活动,每组游客不得超过25人; g. 需要过夜的徒步旅行者,每组不得超过8名游客,或者由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规定限制人数; h. 如果需要进行野营或者准备食物,则须遵守下一部分的野营守则; i. 通过拍照对路况进行监测,清理所有垃圾,并轮换使用交通繁忙区域的道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野营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尽可能使用现有的指定野营地; b. 在没有现成野营地的情况下,避免使用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地区,保证营地与最近水体的距离不少于30米; c. 若使用肥皂或其他洗涤剂洗涤或沐浴,则必须在离最近水体100米之外的地方进行; d. 在没有厕所的地方,将粪便埋入至少15厘米深的地下,且距离最近水体或野营地不得少于100米; e. 带走其它所有垃圾; f. 如果需要篝火,必须在已有的篝火点使用,并在用完之后彻底熄灭,篝火燃料使用自带的或者从较远的地方收集的木柴; g. 不提倡游客生篝火并向游客说明原因; h. 使用燃料炉烹调; i. 通过记日志或拍照等方式对野营地状况进行监测; j. 将监测所得的数据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k. 定期轮换使用野营地。

3、车辆使用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使用的车辆应符合生态旅游的道路、路线和环境特点(尽可能使用两轮驱动车;四轮驱动车只在真正的四轮驱动车行驶区域使用;轻型摩托车只有在对其他人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时才可以使用) ; b. 只使用指定的道路或小路; c. 在道路中间行驶,以避免道路滑坡或变宽; d. 只有在指定路口才可以涉水过河流和小溪。过河需放慢速度,尽可能使涉水路线与河岸垂直; e.

在没有现成道路的区域,应尽量选择自然区域管理者建议的旅游线路,避开敏感地带,如高山草地、沙丘、盐田、陡峭的山腰以及幼林地等,并尽量保持车辆在最高和最干燥的地面行驶; f. 在难行路段的驾驶规程应遵循影响最小化原则(如陷入泥沼时使用软外罩绞车拉动); g. 按照合理安排的计划,经常与自然区域管理者联系,获取有关产品经营区域的环境情况(如在雨季需要比旱季更多的联系)。

4、机动船守则.

在经营船只(包括动力滑水和其他动力船只)时,尽量采取以下措施: a. 在确保必要的速度、容积和经营范围的情况下,船只的动力、设计和营运应尽量减少燃料的消耗; b. 船只速度应放慢,以尽量减少过大的水波冲击造成的河岸侵蚀; c. 限制船只速度,以免影响他人欣赏自然环境; d. 开船时应保持警惕,以免撞击野生生物; e. 船只应当避免在敏感环境(如海草或者活珊瑚地带)抛锚或上岸; f. 在有泥沙的地带必须使用船锚,并注意控制链条长度,以避免拖锚; g. 如果旅游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某一点停泊,则停泊地点要谨慎选择以避免损害环境。船只必须正确停泊,而不是仅拴在珊瑚礁上,以避免长期的环境危害; h. 船头和船尾妥善固定,以避免因风吹而使船只撞击珊瑚礁; i. 辅助船的使用应避免破坏珊瑚礁; j. 不向水中排放被油脂或燃料污染的船舱污水或未经处理的压舱水; k. 若船上有抽水排污设施,则污水和废渣须排到岸上进行处理。若无抽水设备,下水和污水只能在不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地方才可排放(如,不在小型湖泊、接近珊瑚礁或被陆地环抱的礁湖中排放); l. 在小型淡水水体中不使用防腐油漆,在海洋环境中只能使用不含重金属的防腐油漆; m. 船只的维修(喷漆、打磨压舱物以及防腐处理等)都应该在设计合理、管理良好的设施内进行; n. 防腐涂料中含有重金属或生物杀灭剂的船只不应在敏感环境中擦洗; o. 船只和拖船在进入滑道之前应做好准备,以免延误他人使用滑道; p. 尽可能在岸上加燃料; q. 避开海草带,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以及海豹群居地。

5、非机动船守则

采取以下措施: a. 船只运送的路线应咨询自然区域的管理者,以尽量减少长期的环境破坏; b. 在浅水滩或浅水区,独木舟和橡皮船应沿着特定的管理专线搬

运,并且尽量减少对植被和河岸的破坏; c. 采用适当的方式停泊船只以尽量减少对植物的破坏(例如,当系在树上时,使用软绳结来避免摩擦树干;在经常停泊的地点,使用系船环或者柱台等加固泊船设施); d. 对于垃圾和废弃物(包括食物残渣,不包括粪便)实行“带进-带出”制度; e. 结伴旅游的船只数量限于5艘或更少,或者由当地政府的自然保护部门确定最多的结伴船只数; f. 在游览之前及游览期间,(通过讲解性评论、分组讨论、散发宣传册和游览须知等材料的方式)积极向游客宣传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划船游览活动。

6、浮潜和水肺潜水守则

在潜水之前,告知游客采取下列措施: a. 采用“不留痕迹”的潜水技巧,避免接触微生物和动植物(如在珊瑚或海藻上站立、碰触或扶靠等,确保脚蹼对珊瑚的损害以及对沉积物的搅动最小化; b. 检查装备(如,量表和软管)以避免拖 挂; c. 确保浮力平衡,避免超重; d. 如需跪下或站立,须寻找没有脆弱生物(如,珊瑚)的地方落脚; e. 不追逐、骑乘或驱赶水中的动物;

f. 捡起的生物或其他物体,应放回原处(如,翻转的石头、菌型珊瑚和海参等); g. 不从沉船遗迹或历史遗址取走物品做纪念; h. 不捡拾贝壳、珊瑚或其他动物; i. 为潜水者提供的(水下)路线须根据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进行设计; j. 水下监测系统对以上各方面进行监测,并且提供浮潜守望员。

7、乘骑动物旅游守则

采取下列措施: a. 采取自然区域管理者建议的游览路线; b. 动物的蹄、身体和尾巴保持清洁(无植物种子和碎屑),方可进入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区域; c. 动物饲料清洁,得到自然区域管理者的批准,并要在游览过程中戴轡头; d. 动物尽可能在指定的道路上行走,且行走在道路中间,以避免使道路变宽; e. 在没有小路和道路的草地以及土壤松软的区域,游客应分散开; f. 只能在指定路口涉水过河,尽可能使涉水路线与河岸垂直; g. 定期向自然区域管理者反馈道路状况,并听取关于目前路线适宜度和使用状况的建议; h. 向新到达的游客介绍需要注意的或受到破坏的道路状况; i. 若没有正式的垃圾收集点,游客应将废弃物带出该区域; j. 将动物拴在指定的设施内,或者携带活动围栏; k. 动物圈入围栏中过夜(而非拴在树上),围栏距最近的水体不得少于30米,平均每头动物至少有15平方米的活动范围。

8、使用飞行器守则

使用飞行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a. 私人的飞机跑道和停机坪应尽量远离公共区域; b. 飞行器在保护区上空的飞行高度不得低于1000英尺,或者保护区管理者指定的最低飞行高度; c. 遵守观赏野生动物(如,观赏鲸鱼、鲸鲨、企鹅或鸟类栖息地)的相关规定; d. 飞行器的使用应尽量减少对其他人欣赏周围环境的影响; e. 使用维修平台、滴盘、地面衬垫或停机坪停放飞行器,以减少燃料和机油泄漏对环境的影响; f. 飞行器不得在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区域内加油; g. 在相对完好的生态系统中,地面上的各种本土动物易受干扰,应尽量避开这些区域; h. 避开已知的繁殖地和重要的取食地; i. 在保证必要的速度、容积和飞行范围的情况下,飞行器的动力、设计和操作应尽量减少燃料消耗; j. 必须事先征求传统土地所有者的意见,飞行器方可在具有文化意义的区域上低空飞行。

9、夜间观看野生动物守则

在活动开始之前,采取以下所有措施以规范顾客行为: a. 告知游客尽量减少噪音; b. 告知游客站在持有聚光灯的领队之后; c. 告知游客沿着指定路线前进; d. 告知游客装备(如,手电筒和双筒望远镜等)的正确使用方法。

使用聚光灯时,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的灯光或小手电筒(在郁闭的森林中不超过60瓦或30瓦)来探测动物的眼睛光点,发现动物时,应在聚光灯前安装红色滤镜; b. 每个领队带领的一组游客不得超过20人; c. 发现动物有受到干扰的迹象时,应将聚光灯移开; d. 旅游线路的观测点应定期轮换,确保对个体动物的行为影响最小化; e. 在路况较好的道路上行走; f. 任何时候不得接触动物,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g. 尽量少播放录制的鸟类和动物的叫声。

观察海龟产卵或孵化时,应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照明设备; b. 任何时候,灯光都不能直接照射海龟的头部; c. 海龟上岸在沙滩上爬行时候,不要接近海龟。只有等海龟挖好坑,并产下几枚卵的时候才可以接近; d. 不能接触海龟卵; e. 只有在领队的指导下才可以接触动物; f. 不能人为干扰巢中新孵出的小海龟(会导致海龟提前出巢); g. 不能将小海龟带离海岸线; h.

可以由带灯的领队将小海龟带进海水,团队其他成员应站在领队旁边; i. 小海龟进入海水后,立即关闭照明灯光; j. 有海龟产卵的沙滩不得点燃篝火; k. 直到海龟产完卵填好坑之后才可以用闪光灯拍照。

观赏萤火虫时,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照明设备; b. 任何时候,灯光都不能直接照射萤火虫; c. 任何时候都不能接触萤火虫; d. 观赏地点附近不得生篝火; e. 禁止用闪光灯拍照。

观赏企鹅时,应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使用低瓦数照明设备,尽量减少灯的数量; b. 将灯光提高,使光线散射到动物身上; c. 禁止用闪光灯拍照; d. 游客必须保持在指定区域; e. 任何时候都不能接触动物; f. 在企鹅栖息地附近不得生篝火。

10、海洋哺乳动物及巨型动物观光守则

巨型动物包括所有适于作为野生动物观赏的大型水生动物(如,鲸鱼、海豚、海豹、鲨鱼、鲸鲨、鹞鱼、儒艮和海龟等)。在观赏这些大型水生动物时,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向游客讲解有关大型动物的保护学、生物学和行为学等知识; b. 如果商业性的水生哺乳动物和大型动物观光的经营者制定了行为守则,就必须遵守; c. 遇到有雌性和幼年动物的群体时应特别小心; d. 观赏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一名员工监控动物的行为; e. 所有经营者和员工都必须熟悉水生动物观光的行为守则; f. 经营者必须依法遵守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如果在观赏水生哺乳动物和巨型动物中使用船只,则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a. 船只不能直接挡在动物通道上,也不能使用“蛙跳”的方式经常行驶在动物前方; b. 等待动物离开之后,船只方可启动引擎并驶离; c. 动物活动不受限制,游客不得追逐或驱赶动物;d. 如果一个区域同时有数艘船只,则船只之间需要保持无线电联络,以保证有序管理和安全。

与巨型动物(如海豚,海豹)一同游泳的活动,应事先采取以下措施: a. 向游客讲解环境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 b. 建议游客不要触摸动物或者正面游向动物; c. 可在开放的水域使用绳索,并且尽量靠近礁石; d. 使用绳索时,告诉游客不要离开绳索; e. 建议游客不要快速游动; f. 指导游客如何正确使用器材(如,浮潜装置); g. 游客入水之前,至少要有一名工作人员先下水; h.

要求行为不妥的游客上岸; i. 优先考虑浮潜,而非水肺潜水; j. 只有获得水生动物的法定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方可与大型哺乳动物(如,海豚和海豹等)同游。

11、攀岩速降运动守则

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固定设备; b. 避免开凿岩石; c. 避开那些具有地理、文化和其他科学价值的地点; d. 只能沿着现有道路到达峭壁; e. 所有活动得到自然区域管理者的必要许可; f. 避免用钢丝刷去除苔藓,避免在岩缝或冲刷沟中随手“插花”; g. 对于所有的装备和垃圾实行“带进-带出”制度; h. 不得影响植被、筑巢的鸟类或其他野生动物; i. 尽量不使用螺栓,避免使用镀锌螺栓。

12、洞穴(观光)守则

如有要求,进入洞穴之前需得到相关的政府自然保护部门或洞穴所有者的许可,并采取以下所有建设和经营措施: a. 修建或扩建洞穴入口处时,应在入口处与洞穴的其它部分之间修建分隔厅,以尽量减少洞中气流和温度的变化; b. 避免洞穴内的通道和填充物挡住天然水道; c. 全部采用感应器控制照明并且在游客走过每段洞穴时关灯; d. 除非安装了合适的粪便处理设施(如,无冲水生态厕所),厕所不应建在洞穴附近; e. 安装大门时应评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f. 安装电子安全装置(如摄像头/红外线); g. 始终有一名员工伴随着游客; h. 洞穴入口必须通过位置偏僻、植被覆盖或者道路崎岖等方式进行保护; i. 游客在加固的道路上行走; j. 游客不可从流石或洞穴沉积物上抄近道; k. 用反光材料做路标指示道路。

进入洞穴之前,采取以下所有措施规范游客行为: a. 告知游客不要触摸或挪动洞穴内的任何装饰物、钟乳石、遗骸、化石、穴居生物、沉淀物或流水; b. 将所有垃圾带出洞外; c. 洞内禁止进食和抽烟; d. 向游客说明洞穴的自然价值和敏感性; e. 不得直接用灯光照射洞穴内的生物群。 13、洞穴(探险)守则 采取以下所有管理措施: a. 安装大门时应评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b. 安装电子安全装置(如,摄像头/红外线); c. 始终有一名员工伴随着游客; d. 游客在加固的道路上行走; e. 游客不可从流石或洞穴沉积物上抄近道; f.

用反光材料做路标指示道路; g. 每个团队人数限制在2-10人之间(包括导游); h. 为了保护洞穴和游客人身安全,不向游客提供与洞口位置和洞内道路相关的信息; i. 除非安装了合适的粪便处理设施(如,无冲水生态厕所),厕所不应建在洞穴附近。

野外洞穴探险时,应采取以下所有措施: a. 不得在流石和钟乳石上行走; b. 探险路线设计必须考虑洞内生物; c. 不得直接用灯光照射洞穴内的生物群。 所有的野外洞穴探险需使用以下装备: a. 电池供电的照明,而非燃油照明系统; b. 绳索和天然固定物(如,树木等)之间应使用软质材料(如,毛料或布料)连接; c. 只在自然固定物不合适时才使用螺栓; d. 小型工具包和背包需紧紧固定在领队后背; e. 使用洞穴标记材料,可以用来重新标记消失的记号并将原来指示不清的路标重新标示清楚; f. 分发美国标准协会认定的设备并填写日志。

采取以下措施管理游客在洞穴内的行为: a. 任何时候不能摘下头盔; b. 对于所有的装备和垃圾(包括人的粪便)实行“带进-带出”制度; c. 必须将食品放在塑料袋中进食,以免留下碎屑和残渣; d. 禁止宿营; e. 不得直接用灯光照射洞穴内的生物群。

14、垂钓守则

在垂钓时采取下列所有措施: a. 了解并遵守垂钓制度,如,对鱼的大小和水域的限制,以及休渔期和禁渔区; b. 只使用符合鱼的种类和大小的工具; c. 总是使用“活动”渔具; d. 只带走实际需要的数量,或不超过规定的量; e. 剖杀捕获和受伤的鱼,都应该采用人道的方法; f. 未使用的活饵应放回水中,不得伤害; g. 不使用非本地的物种作为活饵; h. 向有关部门报告环境损害和污染情况; i. 清除所有的废弃物和渔具,并妥善处理丢弃的鱼肉; j. 只使用现有的道路、小路和滑道; k. 在上滑道之前准备好船只和拖船,以免延误其他人使用滑道; l. 必须讲解如何可持续垂钓,如何保护鱼群以及如何辨别和避免捕获濒危物种。 采用和推广以下合理的抓鱼和放生技巧: a. 迅速抓取; b. 保证鱼不会到处拍打; c. 放生时应用湿手,并尽量减少接触,以便使鱼的成活几率更大; d. 疲劳和昏迷的鱼要等到其清醒之后再放生。


相关内容

  • 关于制定生态旅游国家标准的思考_周玲
  • 第6卷第1期2006年1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6No.1Jan.2006 关于制定生态旅游国家标准的思考 周 玲 1,2 * (1.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湖 ...

  • 环球恐龙城资料
  • 环球恐龙城 概述:环球恐龙城,是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用 项目占地100公顷,地处中华恐龙城现代休闲旅游核心区域,集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温泉休闲.游憩型商业及动漫创意等与一体,含盖已经建成的中华恐龙园.恐龙谷温泉.香树湾(高尔夫)花园酒店.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亲水之旅和迪诺水镇等一批主题 ...

  • 约翰逊:我是和平的仆人
  • 很远又很近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依然余音绕梁.作为"绿色与和平"意识觉醒运动的一部分,2010年"和平音乐会"最终确定在北京鸟巢唱响全球.一时世界众多音乐入云集北京,异常火爆的新闻发布会上,迈克尔・约翰逊在众多音乐人中略显孤单. 清瘦的迈克尔・约翰逊和新中国同龄 ...

  • 世界建筑高度排名前十五
  • NO.1 哈利法塔(Khalifa Tower) 哈里发塔(Burj Khalifa("Khalifa Tower&quot,阿拉伯语:?1?0?1?9?1?4 ?1?6?1?8?1?4?1?5?1?1?6?0),又译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境内的摩天大楼, ...

  • 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
  • 跨国媒体行动暨大型纪录片 <环球同此凉热> 1 / 30 目 录 一.立意阐述 ........................................................................ 3 二.分集梗概 ...................... ...

  •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一.概念 1.旅游景区:是指以其特有的旅游特色和价值吸引旅游者前来,通过提供相应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满足其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康体.科学探险.教育和特殊旅游需求,有专门的旅游经营管理的旅游管理地域综合体. 2.旅游景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调动相关投入要素,对旅游景区的各种资 ...

  •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 20世纪六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不管是以自然野生环境或异族文化为主题的观光地,都有人满为患的困扰.在"永续发展"的思考下,Hetzer于1965年开始呼吁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以当地文化.环境最小冲击,给予当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意程度为衡量标准 ...

  • 经典房地产广告文案
  • 面对这种泛滥全国的不良现象,有好事者将房产商广告总结如下:偏远地段--远离闹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郊区乡镇--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紧邻闹市--坐拥城市繁华挨着臭水沟--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挖个水池子--东方威尼斯,演绎浪漫风情挖个水沟--亲水豪宅水能流动--叠水丽景地势高视--野开阔,俯瞰全城地势 ...

  • 两会财政收入分配主要方向
  • 全国政协11届5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文字实录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9日 11: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手机看视 频 00 评分 分享 MSN 或QQ 好友 贴到博客或论坛 转发邮件 一键转帖 排行榜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更多 央视网评 ∙ 第216期:防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