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实行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于1954年开始实施。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历史发

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各民族长期经济文化联

系,在近代以来的共御外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休戚与共的亲

密关系,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同时,这也是新政权

巩固的需要。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体现了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利。

2.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的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西藏地区发展实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新藏、青藏、川藏公路通车;

1959年~1961年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如今的五大牧区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

3.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被割占史实: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 地

区;1898年租借新界。

澳门被割占史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进入;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贿赂明朝官员,

取得居住权;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侵占凼仔岛、路环岛。

2.“一国两制”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目的是维护祖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内容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有利

于实现祖国统一和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3.1984年底,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政策合理,中国综合

国力的提升,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收

回港澳地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

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成功的范例,说明中国国

际地位的提高及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党、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武装解放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和平解放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2.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对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

海峡。

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的史实:三国时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

球,1662年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

省,1895年割让给日本,1945年回归祖国。

3.两岸关系的改善:① 1987年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②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③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

共识)。 ④ 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将“加强两岸

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

性的重要一步。

⑤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

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进程的指导思想。

两岸交往密切的表现:台湾来大陆探亲的人数增多、两岸经贸联系加强、海峡两岸经

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协会海基会联系密切、连战、

吴伯雄、宋楚瑜访问大陆

两岸频繁交往的影响: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利于国家统一。

4.两岸实现如此频繁交往的有利因素(条件):

① 实现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迫

②两岸有共同的血源、文化、血浓于水,密不可分

③ 中国国力和地位的提高

④ 一国两制得到国际认可,正确的对台政策

⑤ 港澳回归提供成功范例

⑥ 《反国家分裂法》提供法律保证

⑦ 台湾政策松动,调整“三不”,海基会成立,与海协会交流

⑧ 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1.海军的发展:

①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 到70年代,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③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

④ 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⑤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活动范围遍及全球

海军发展的变化:① 从无到有 ② 从没收敌军战舰到自我研制 ③ 从小舰艇到大舰艇发展 ④ 从科技含量低到高科技配备发展 ⑤ 从单一舰艇到多兵种发展

说明的问题:① 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海防 ② 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③ 科技对军队发展很重要 ④ 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2.空军的发展:①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空军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② 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绩

③ 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

造了多种机型

④ 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新型飞机,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海军、空军发展的共同点: ① 由弱变强 ② 科技不断应用于军事 ③ 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加

3.导弹部队的发展(担任核反击任务):

①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②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导弹核武器

③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

④ 改革开放后,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4.发展国防力量的目的:①捍卫国家主权 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 震慑反华势力,维护国家领土

国防力量发展的原因:

①科研水平提高,科技人才勤劳工作

② 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③ 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重视

④ 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封锁

⑤ 吸取长久以来历史经验教训

⑥ 实行科技强军的战略

国防力量发展的意义: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 有能力保卫祖国领海、领空、领土的安全,巩固了国防

③ 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 进行独立平等外交的基础

⑤ 综合国力的组成,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

⑥ 为建设发展提供和平环境,带动科技经济发展

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强军之路的保证 ②经济发展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③ 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有如此外交政策原因:① 和平是历史的主流,时代的主题

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天生爱好和平的民族

③ 要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干涉

2.建国初期严峻的外交形势: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武力包围威胁。

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

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打破了孤立,巩固了政权,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恢复经济。

4.1953年底,我国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①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

系的基本准则

② 指导中国处理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③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主题

为“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邓公共同关心的问题”。

7.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同”指遭遇相同(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面临的

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异”指社会制度不同和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

作,形成了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万隆会议意义:①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② 形成万隆精神。

8. 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

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① 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② 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

③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④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的意义:

①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出现于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③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④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鼓励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

③希望进入中国,获得经济利益

④中国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⑤牵制、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⑥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意义:

①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推动建交热潮 ②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②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条件:① 第三世界的崛起支持 ② 中国国力增强,地位提高 ③成功的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 带动了建

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的原因: ① 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② 国际形势的变化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

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召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事

业取得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APEC会议的成果: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

等问题,通过《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

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助于

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原因:① 新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②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 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意义:开创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了国内的发展、维护并推动了世界和平。

启示:坚持和平发展之路,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创建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十七课、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核政策: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

使用核武器。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核爆炸,我

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多次发射返

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

飞船“神舟五号”,2006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的太空行走。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

交水稻之父”,并于2001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它不仅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也是规模空前的移民

工程。

2.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淦gàn昌、王大珩héng、杨嘉墀chí、陈芳允)联合向

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在当月批示,形成《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形成“863计划”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中国要追赶世界先进科技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

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

互动关系。

3.我国有如此多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原因:

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支持 ②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人员的努力、奉献精神 ③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④ 教育事业进步培养大量人才

4.科学技术促进国防的发展,国防的强大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由邓小平提出,为新世纪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4.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所得成绩显着: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学位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5.1989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首倡并组织实施了一项募集海内外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失学

儿童重返学校的公益事业,称为“希望工程”。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安徽金寨县南溪镇的希望小学。

6.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

平指出“三个面向”,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发展。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 “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作品反映改革开放内容,弘扬民族道德精神。

3.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历史剧《武则天》(郭沫若)、长篇小说《红岩》、长篇小说《青

春之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话剧《茶馆》(老舍)、短篇小说《班主任》、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等。

(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拓宽,自主选择职业 → 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5、社会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社会保障改革的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完善并保证了社会成员的生活,维护了社会政治的稳定,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6、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7、实行票证供应的原因: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

平低。

实行票证供应的目的:缓和供应紧张,保持物价稳定。

取消票证供应的原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

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8、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实行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于1954年开始实施。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历史发

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各民族长期经济文化联

系,在近代以来的共御外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休戚与共的亲

密关系,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同时,这也是新政权

巩固的需要。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体现了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利。

2.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的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西藏地区发展实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新藏、青藏、川藏公路通车;

1959年~1961年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如今的五大牧区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

3.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被割占史实: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 地

区;1898年租借新界。

澳门被割占史实: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进入;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贿赂明朝官员,

取得居住权;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侵占凼仔岛、路环岛。

2.“一国两制”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目的是维护祖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内容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有利

于实现祖国统一和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3.1984年底,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政策合理,中国综合

国力的提升,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收

回港澳地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

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成功的范例,说明中国国

际地位的提高及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党、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武装解放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和平解放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2.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对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

海峡。

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的史实:三国时到达夷洲,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

球,1662年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

省,1895年割让给日本,1945年回归祖国。

3.两岸关系的改善:① 1987年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②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③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

共识)。 ④ 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将“加强两岸

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

性的重要一步。

⑤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

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进程的指导思想。

两岸交往密切的表现:台湾来大陆探亲的人数增多、两岸经贸联系加强、海峡两岸经

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协会海基会联系密切、连战、

吴伯雄、宋楚瑜访问大陆

两岸频繁交往的影响: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利于国家统一。

4.两岸实现如此频繁交往的有利因素(条件):

① 实现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迫

②两岸有共同的血源、文化、血浓于水,密不可分

③ 中国国力和地位的提高

④ 一国两制得到国际认可,正确的对台政策

⑤ 港澳回归提供成功范例

⑥ 《反国家分裂法》提供法律保证

⑦ 台湾政策松动,调整“三不”,海基会成立,与海协会交流

⑧ 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1.海军的发展:

①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 到70年代,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③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

④ 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⑤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活动范围遍及全球

海军发展的变化:① 从无到有 ② 从没收敌军战舰到自我研制 ③ 从小舰艇到大舰艇发展 ④ 从科技含量低到高科技配备发展 ⑤ 从单一舰艇到多兵种发展

说明的问题:① 海军有能力保卫祖国海防 ② 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 ③ 科技对军队发展很重要 ④ 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2.空军的发展:①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空军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② 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绩

③ 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

造了多种机型

④ 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新型飞机,现代化建设有了新飞跃 海军、空军发展的共同点: ① 由弱变强 ② 科技不断应用于军事 ③ 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加

3.导弹部队的发展(担任核反击任务):

①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②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导弹核武器

③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

④ 改革开放后,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4.发展国防力量的目的:①捍卫国家主权 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 震慑反华势力,维护国家领土

国防力量发展的原因:

①科研水平提高,科技人才勤劳工作

② 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③ 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重视

④ 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封锁

⑤ 吸取长久以来历史经验教训

⑥ 实行科技强军的战略

国防力量发展的意义: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 有能力保卫祖国领海、领空、领土的安全,巩固了国防

③ 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 进行独立平等外交的基础

⑤ 综合国力的组成,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

⑥ 为建设发展提供和平环境,带动科技经济发展

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强军之路的保证 ②经济发展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③ 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有如此外交政策原因:① 和平是历史的主流,时代的主题

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天生爱好和平的民族

③ 要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国干涉

2.建国初期严峻的外交形势: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武力包围威胁。

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

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打破了孤立,巩固了政权,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恢复经济。

4.1953年底,我国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① 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

系的基本准则

② 指导中国处理外交关系,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③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6.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主题

为“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邓公共同关心的问题”。

7.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同”指遭遇相同(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面临的

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异”指社会制度不同和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

作,形成了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万隆会议意义:①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② 形成万隆精神。

8. 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

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① 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② 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

③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④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的意义:

①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出现于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③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④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鼓励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

③希望进入中国,获得经济利益

④中国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⑤牵制、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⑥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意义:

①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推动建交热潮 ②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②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条件:① 第三世界的崛起支持 ② 中国国力增强,地位提高 ③成功的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 带动了建

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建交的原因: ① 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② 国际形势的变化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

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召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事

业取得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APEC会议的成果: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

等问题,通过《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

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助于

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原因:① 新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②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 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我国有如此外交成就的意义:开创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了国内的发展、维护并推动了世界和平。

启示:坚持和平发展之路,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创建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十七课、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核政策: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

使用核武器。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核爆炸,我

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多次发射返

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

飞船“神舟五号”,2006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的太空行走。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

交水稻之父”,并于2001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它不仅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也是规模空前的移民

工程。

2.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淦gàn昌、王大珩héng、杨嘉墀chí、陈芳允)联合向

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在当月批示,形成《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形成“863计划”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中国要追赶世界先进科技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

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

互动关系。

3.我国有如此多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原因:

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支持 ②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人员的努力、奉献精神 ③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④ 教育事业进步培养大量人才

4.科学技术促进国防的发展,国防的强大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由邓小平提出,为新世纪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4.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所得成绩显着: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学位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5.1989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首倡并组织实施了一项募集海内外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失学

儿童重返学校的公益事业,称为“希望工程”。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安徽金寨县南溪镇的希望小学。

6.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

平指出“三个面向”,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发展。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 “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作品反映改革开放内容,弘扬民族道德精神。

3.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历史剧《武则天》(郭沫若)、长篇小说《红岩》、长篇小说《青

春之歌》、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话剧《茶馆》(老舍)、短篇小说《班主任》、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等。

(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拓宽,自主选择职业 → 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5、社会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社会保障改革的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完善并保证了社会成员的生活,维护了社会政治的稳定,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6、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7、实行票证供应的原因: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

平低。

实行票证供应的目的:缓和供应紧张,保持物价稳定。

取消票证供应的原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

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8、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


相关内容

  • 初中课程教学视频辅导
  • 初一课程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一生物上册实验教程(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讲座 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教程 初一语文新课标教程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辅导 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视频教程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视频 人教版七 ...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武状元苏乞儿>电影曾风靡全国,最早设立武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作出的贡献是: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所以答案是C ...

  • [视频课件]初中各学科教案课件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电子书
  • 取消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首页 视频 答案 作文 知识点 APP 学子斋 >电子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电子课本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电子书 时间:07-25学子斋APP下载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1电子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2电子书 人教版 ...

  • [蔓萝课堂] 中小学电子课本大全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高中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一年级语文上一年级语文 ...

  • 负数的初步认识
  •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 ...

  •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 首页 小升初 课程信息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超常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数学网 互动:小升初论坛 竞赛考级 作文投稿 e度访谈 杯赛:华杯赛 迎春杯 学而思杯 走美杯 希望杯 重点中学: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 实验中学 更多 新闻资讯 名校资讯 占坑 简历 专家 面试 ...

  • 盘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至少19个知识常识文字图片错误(配图)-今日头条
  • 第一,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陈毅探母>.课文描述的是陈毅元帅回乡探望母亲,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衣服的故事.可据研究团队声称,在陈毅元帅的传记和生平年表中,都查不到有关记载.而在元代<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与<陈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质的一则故事--<涤 ...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3-9-8 11:02:32 阅读: 52次 一.指导思想: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

  • 从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电子版
  • 从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电子版------值得你珍藏 |  高中地理 |  高中历史 |  英语学习 | (视频教学) 小学 品德与生活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初中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