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理解:1.经济管理工作;

2.经济活动,体现了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3.一个单位,体现了会计主体,会计工作是针对某一特定单位做处理,也就是站在谁的角度进行账务处理。例如:甲公司销售一批货物给乙公司。那么甲公司会计要做销售业务,乙公司会计做采购业务,即使甲乙两公司用的是同一会计代理记账,也是应该分别对甲公司和乙公司做销售和采购的业务。

4.反映和监督,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反映,二者一致;

5.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即货币计量。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例如:一辆夏利和一辆奔驰相比,哪个贵?大多数人马上会说到是奔驰,但是如果夏利是08年新款新车,而奔驰是小孩儿玩具车。如果直接以金额表述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了,即表述为夏利不超过10万,而奔驰在100万以上,此时就是统一为货币计量了;但是货币也不是惟一的计量单位,例如:春兰空调公司08年10月底空调存货为4000000元,假如只以价值量体现,那被盗一两台根本不会轻易发现;假如既以价值量体现,同时又以数量记录:08年10月底空调存货为4000000元,2000台,如果被盗则很容易发现。故货币

不是惟一计量单位,而是主要计量单位。

(二)分类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单位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量情况等有关信息,而且侧重于过去的信息; 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 ↓ ↓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的,而且侧重于未来的信息。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一)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功能。

注:大纲和核算定义都把四环节叙述成了确认、记录、计算和报告,但准则及教材后面的讲解中重视的还是计量,而不是计算。比如经常提到确认、计量和报告,及会计要素的五种计量属性。

1.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理解)

(1)确认(能不能记账或用不用记账)

例如,公司新聘请一位销售经理——不用做会计处理

公司新购入一批原料——应该记账。

(2)计量(记多少)

例如,上面提到的新购原料 ,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另有117000元的支票存根与其对应——原材料记账金额为100000元。

(3)记录(怎么记)

例如,上面的业务,经确认后确定原料要以100000元记录,根据借贷记账法,应该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都记录原材料增加100000元。

(4)报告(通过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信息)

2.会计核算的三项工作

记账→算账→报账。

例如:北京2002年单选题

3.会计核算职能也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核算。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真实性审查,即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报告。

合法性审查,即经济业务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合理性审查,即符合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如是否超支等。

会计监督也分为事前监督(未来)、事中监督(正在发生)和事

后监督(已发生)。

(三)核算和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以工业企业为例,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一)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和债权人投入。

(二)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1.供应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发生材料价款、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

2.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加工产品时,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工资等,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

3.销售过程: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比如打广告等)、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三)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比如,企业新聘请一位销售经理,这项业务就不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因为已经不是奴隶社会了。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也称会计基本前提)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核算的3个环节 )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

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可以是具备法人资格的:XX有限公司(包括子公司)、XX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是强制要求会计核算的;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公司、集团、分厂、车间、事业部、办事处等——一般是根据内部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

一般来说,法人(或称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意义

(1)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

注:所有者,即股东可能是XXX(自然人股);也可能是XX有限公司(法人股)等。

例如,审计查出某公司的凭证中有小孩儿入托费,公司理由是培养苗子。当然这是属于老板(企业所有者)自己的家庭支出,不能算作公司的经营活动。

(2)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 例如,甲销售给乙一批材料,甲做销售处理,而乙做采购处理。 总之,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个活动和成果相关。

3.作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上的,否则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

例如,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并按期(假设按5年)提折旧;否则,固定资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要把未提取的折旧在清算前全部分摊。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季度、月度、半年度。这里的会计年度采用的是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以后期间的差别,从而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预收、预付、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

在某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结合会计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并非唯一计量单位)。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时用的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对外提供报表时,应该折合成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一般是以当地的货币进行日常核算,但在向国内报送财务报告时,也要折算成人民币。(币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信息使用者额需求)

四项基本假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基础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概念

1.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

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即在该期间产生了收款的权利,则在该期间确认收入增加;在该期间产生了付款的责任、义务,则在该期间确认费用增加,而不管款项是否收付。

2.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资金运动)的具体化。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表现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即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

静止状态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以下三项:

1.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具有三个特征:

①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注:现金指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现作为知识面扩充,将来职称或注会要求掌握)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如,3月8日销售货物,价款30万元,对方没给钱。那我们就确认应收账款增加30万元。到年底出报告时需要对这30万元债权进行检查。假如发现最多能收回20万元,也就是有10万元收不回的可能性很大,此时要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即这10万元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要将其从债权中减掉。 ②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拥有是指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通常判断资产属于谁,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对其不拥有所有权,却能够实际控制,也应当确认为企业资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③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例如购货意愿或者计划,不能确认为资产。

(3)分类

按其流动性,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5种。

(4)确认条件

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还必须是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并且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1)概念: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切记,非现实义务)

(2)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 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

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或借款意向书,不形成企业的负债。

(3)分类

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4)确认条件

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净资产。

(2)特征:

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只有清偿了所有的债务后,才可以把剩余的资产分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3)企业资金来源: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

(4)分类

按其构成不同,分为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89.41 2009-6-17 15:42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损失有的计入所有者权益,并入资产负债表;有的计入营业外收支,并入利润表。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1)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材料(其他业务收入)取得的收入;餐饮企业的餐饮收入,均为收入。而企业收取的合同违约金、罚款(营业外收入)等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不能算收入,即营业外收入不是收入。例如,法人不是人。

②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如股东增资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但不能算收入;如前言讲的,上货花费1000元,全卖得2500元,赚1500元,2500元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即收入。

③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增加会导致利润增加(不能考虑费用),形成利润不再分配就是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所以收入增加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009-6-17 15:42

2.费用

(1)概念: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如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工资、办公费、房租、广告费等,均为费用。但自然灾害等事故造成的损失,不能算费用(营业外支出)。 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是算利润的依据之一,而形成利润之后才有可能向所有者分配者利润,即发生费用是在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之前的事情。即使二者均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不是一回事。

③费用会导致所有权益的减少。

费用增加会导致利润减少(不能考虑收入),即会导致未分配利润减少,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利润

(1)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收入、费用都是日常活动形成的,而利得、损失均是非日常活动形成的。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5种。

(一)历史成本(过去发生的金额)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

(二)重置成本(现在重新取得需支付的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三)可变现净值(将来可以流入的差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可变现净值=估计的(正常销售售价-至完工的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四)现值(折现后的金额,即若干时期后的某一金额可算作现在的多少)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中级或注会中财管的基本知识)

例如,2008年11月1日存入银行10万元,1年期利率为3.87%。1年后,即2009年10月31日账户本利和为103870元。简单说,10万元即为103870元的一年期现值。

(五)公允价值(大家公认的公平金额)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企业会计等式

企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不算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最终都是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和从债权人借入的资金以及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效益,即分别来源和归属于所有者或投资人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负债(即债权人权益)。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资金占用),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式的渠道(资金来源)。

资产与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或(称会计平衡公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化,可归纳为以下4种(教材为9种,即细分,理解)

(1)某个要素内部一增一减;

(2)等式左右同增;

(3)等式左右同减;

(4)等式右边一增一减。

(二)收入-费用=利润

此处所指收入、费用均为广义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营业外收入),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营业外支出),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即考虑利得和损失,才等于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即两张基础报表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表

2008年3月31日 单位:万元

利润表

2008年3月 单位:万元

财务状况表现企业一定日期资产的来源与占用情况,反映一定日期的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则表现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情况,反映一定期间的增量(或减量),即变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最终要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发生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周转、资金的退出三个阶段。经济业务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同会计要素顺序)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存货、固定资产等)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四)资本的增减(所有者权益)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费用)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支出指的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利润)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具体包括6方面的内容: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填制会计凭证(第六章)、登记会计账簿(第七章)、进行成本计算(独立学科,第五章有所体现)、财产清查(第九章)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第十章)。 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前面监督提到过)

计划的或者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交易不得作为会计核算的依

据。虚假的经济业务更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第十一章)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我国境内企事业单位)。 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使用中文是前提)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

会计科目的概念

1.定义: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2.意义: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的分类(注意分类标准)

1.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教材会3次提到总分类与明细分类:科目、账户、账簿)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总分类科目都有明细科目,如库存现金。 2.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

对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大类。

对于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

共同类科目是指可能具有资产的性质,也可能具有负债的性质的科目,其性质取决于科目核算的结果:当核算结果出现借方余额,就叫资产类科目;如果核算结果出现贷方余额,则作为负债类科目

(四)完工产品的核算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将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期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和制造费用等生产费用的合计数分情况处理: (1)在期末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即全部完工) 归集到某一产品上的生产费用合计数,即为该产品的本月完工产品的制造成本;

(2)在期末产品全部未完工的情况下(即全部在产) 归集到某一产品上的生产费用合计数,全部为本月在产品的制造成本;

(3)在期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即部分完工,部分在产)

则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归集到某一产品上的生产费用合计数,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或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例5—19

某企业本月完工甲产品3000件,乙产品1000件,均已验收入库。其中月末在产品甲产品500件,乙产品200件。甲、乙产品月初、月末在产品成本资料如表5-3、表5-4所示。

表5-3 期初在产品成本材料 单位:元

表5-4 期末在产品成本材料 单位:元

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甲产品完工产品成本=33000+(100000+36500+5110+16680)-38200=153090(元)

乙产品完工产品成本=15200+(48000+23500+3290+11120)-18000=83110(元)

上述计算过程是通过“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进行的,具体如表5-5、表5-6所示。

表5-5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

单位:元

表5-6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

单位:元

根据表5-5、表5-6的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 153090

库存商品——乙产品 83110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153090

生产成本——乙产品 83110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销售过程的核算

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其价值才会实现。在销售过程中,企业一方面按照销售合同的规定出售产品,向客户收取货款;另一方面,销售过程还会发生销售一定的销售费用。而且,产品销售后,还要按照规定计算缴纳销售税金及附加。将销售产品的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销售收入对比,可以确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

(一)销售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得的收入,如工业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

2.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如工业企业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

(二)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营

业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构成销售成本的内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销售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为了正确反映销售过程核算的内容,企业应设置和运用以下账户:

(一)“主营业务收入”账户

“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销售商品(包括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或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实现的收入;借方登记发生的销售退回和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收入,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二)“其他业务收入”账户

“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获得的其他业务收入,借入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业务收入,结转以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三)“应收账款”账户

“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的企业,预收的账款也在本账户核算(因为两账户同属于销售环节)。该账户借方登记实现收入发生的应收款和已转作坏账损失又收回的应收款,以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运杂费等;贷方登记实际

收到的应收款项和企业将应收款改用商业汇票结算而收到承兑的商业汇票,以及转作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月末借方余额表示应收但尚未收回的款项。

(四)“应收票据”账户

“应收票据”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该账户借方登记企业收到的应收票据;贷方登记票据到期收回的票面金额和持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现的票面金额;月末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金额。

(五)“预收账款”账户

“预收账款”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属于负债类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预收购货单位的款项和购货单位补付的款项;借方登记购货单位发出商品销售实现和退回多付的款项。该账户月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预收购货单位的款项。

(六)“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已售商品、提供的各种劳务等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当月发生销售退回的商品成本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当期销售成本,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七)“其他业务成本”账户

“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其他业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为获得其他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等。该账户的借方

登记其他业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货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业务成本,结转以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八)“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

“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该账户借方登记按照规定计算的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税金及附加;贷方登记企业收到的先征后返的消费税、营业税等原记入本科目的各种税金,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期末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九)“销售费用”账户

“销售费用”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贷方登记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销售费用;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净利润的组成

净利润的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投资损失)。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捐赠利得等。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支出、非常损失等。

3.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它是

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计算并缴纳的一种税金。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利润形成与分配设置的账户

1.“本年利润”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过渡期账户)

“本年利润”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该账户贷方登记期末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以及“投资收益”(投资净收益)等账户的转入数;借方登记期末从“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以及“投资收益”(投资净损失)等账户的转入数。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借记“本年利润”,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为净亏损,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2.“投资收益”账户

“投资收益”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取得的投资收益或期末投资净损失的转出数;借方登记投资损失和期末投资净收益的转出数,期末结转后的该账户应无余额。

3.“营业外收入”账户

“营业外收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营外收入;借方登

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收入数;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营业外支出”账户

“营业外支出”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该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支出数;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5.“所得税费用”账户

“所得税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贷方登记企业会计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额。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和其他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减去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后,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首先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然后应按下列顺序分配: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二)设置的账户

1.“利润分配”账户

“利润分配”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积存余额。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按规定实际分配的利润数,或年终时从“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转来的当年亏损总额;贷方登记年终时从“本年利润”账户借方转来的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年终贷方余额表示历年积存的未分配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历年积存的未弥补亏损。本科目应当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等进行明细核算。

2.“盈余公积”账户

“盈余公积”账户,核算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提取的盈余公积数;借方登记盈余公积的支出数,包括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分配股利等;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余额。

3.“应付股利”账户

“应付股利”账户,用来核算应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决定应付给投资者的利润;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利润。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付未付的利润。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凭证的概念

会计凭证的概念

任何单位办理一切经济业务,都要经办人员或有关部门填制或取

得能证明经济业务内容、数量、金额的凭证。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本环节,也是对经济业务进行日常监督的重要环节。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本的依据。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首先,会计凭证是表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和完成的证据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2)其次,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再次,会计凭证是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理解:1.经济管理工作;

2.经济活动,体现了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3.一个单位,体现了会计主体,会计工作是针对某一特定单位做处理,也就是站在谁的角度进行账务处理。例如:甲公司销售一批货物给乙公司。那么甲公司会计要做销售业务,乙公司会计做采购业务,即使甲乙两公司用的是同一会计代理记账,也是应该分别对甲公司和乙公司做销售和采购的业务。

4.反映和监督,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反映,二者一致;

5.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即货币计量。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例如:一辆夏利和一辆奔驰相比,哪个贵?大多数人马上会说到是奔驰,但是如果夏利是08年新款新车,而奔驰是小孩儿玩具车。如果直接以金额表述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了,即表述为夏利不超过10万,而奔驰在100万以上,此时就是统一为货币计量了;但是货币也不是惟一的计量单位,例如:春兰空调公司08年10月底空调存货为4000000元,假如只以价值量体现,那被盗一两台根本不会轻易发现;假如既以价值量体现,同时又以数量记录:08年10月底空调存货为4000000元,2000台,如果被盗则很容易发现。故货币

不是惟一计量单位,而是主要计量单位。

(二)分类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单位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量情况等有关信息,而且侧重于过去的信息; 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 ↓ ↓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的,而且侧重于未来的信息。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一)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功能。

注:大纲和核算定义都把四环节叙述成了确认、记录、计算和报告,但准则及教材后面的讲解中重视的还是计量,而不是计算。比如经常提到确认、计量和报告,及会计要素的五种计量属性。

1.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理解)

(1)确认(能不能记账或用不用记账)

例如,公司新聘请一位销售经理——不用做会计处理

公司新购入一批原料——应该记账。

(2)计量(记多少)

例如,上面提到的新购原料 ,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另有117000元的支票存根与其对应——原材料记账金额为100000元。

(3)记录(怎么记)

例如,上面的业务,经确认后确定原料要以100000元记录,根据借贷记账法,应该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都记录原材料增加100000元。

(4)报告(通过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信息)

2.会计核算的三项工作

记账→算账→报账。

例如:北京2002年单选题

3.会计核算职能也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核算。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真实性审查,即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报告。

合法性审查,即经济业务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合理性审查,即符合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如是否超支等。

会计监督也分为事前监督(未来)、事中监督(正在发生)和事

后监督(已发生)。

(三)核算和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以工业企业为例,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一)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和债权人投入。

(二)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1.供应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发生材料价款、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

2.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加工产品时,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工资等,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

3.销售过程: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比如打广告等)、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三)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比如,企业新聘请一位销售经理,这项业务就不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因为已经不是奴隶社会了。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也称会计基本前提)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核算的3个环节 )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

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会计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可以是具备法人资格的:XX有限公司(包括子公司)、XX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是强制要求会计核算的;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公司、集团、分厂、车间、事业部、办事处等——一般是根据内部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

一般来说,法人(或称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意义

(1)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

注:所有者,即股东可能是XXX(自然人股);也可能是XX有限公司(法人股)等。

例如,审计查出某公司的凭证中有小孩儿入托费,公司理由是培养苗子。当然这是属于老板(企业所有者)自己的家庭支出,不能算作公司的经营活动。

(2)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 例如,甲销售给乙一批材料,甲做销售处理,而乙做采购处理。 总之,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个活动和成果相关。

3.作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上的,否则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

例如,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并按期(假设按5年)提折旧;否则,固定资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要把未提取的折旧在清算前全部分摊。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季度、月度、半年度。这里的会计年度采用的是日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以后期间的差别,从而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预收、预付、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

在某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结合会计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并非唯一计量单位)。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时用的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对外提供报表时,应该折合成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一般是以当地的货币进行日常核算,但在向国内报送财务报告时,也要折算成人民币。(币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信息使用者额需求)

四项基本假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基础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概念

1.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

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即在该期间产生了收款的权利,则在该期间确认收入增加;在该期间产生了付款的责任、义务,则在该期间确认费用增加,而不管款项是否收付。

2.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资金运动)的具体化。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表现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即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

静止状态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以下三项:

1.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具有三个特征:

①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注:现金指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现作为知识面扩充,将来职称或注会要求掌握)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例如,3月8日销售货物,价款30万元,对方没给钱。那我们就确认应收账款增加30万元。到年底出报告时需要对这30万元债权进行检查。假如发现最多能收回20万元,也就是有10万元收不回的可能性很大,此时要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即这10万元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要将其从债权中减掉。 ②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拥有是指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通常判断资产属于谁,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对其不拥有所有权,却能够实际控制,也应当确认为企业资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③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例如购货意愿或者计划,不能确认为资产。

(3)分类

按其流动性,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5种。

(4)确认条件

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还必须是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并且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1)概念: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切记,非现实义务)

(2)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 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

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或借款意向书,不形成企业的负债。

(3)分类

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4)确认条件

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净资产。

(2)特征:

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只有清偿了所有的债务后,才可以把剩余的资产分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3)企业资金来源: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

(4)分类

按其构成不同,分为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89.41 2009-6-17 15:42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得、损失有的计入所有者权益,并入资产负债表;有的计入营业外收支,并入利润表。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1)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材料(其他业务收入)取得的收入;餐饮企业的餐饮收入,均为收入。而企业收取的合同违约金、罚款(营业外收入)等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不能算收入,即营业外收入不是收入。例如,法人不是人。

②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如股东增资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但不能算收入;如前言讲的,上货花费1000元,全卖得2500元,赚1500元,2500元是经济利益总流入,即收入。

③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增加会导致利润增加(不能考虑费用),形成利润不再分配就是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所以收入增加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009-6-17 15:42

2.费用

(1)概念: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如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工资、办公费、房租、广告费等,均为费用。但自然灾害等事故造成的损失,不能算费用(营业外支出)。 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是算利润的依据之一,而形成利润之后才有可能向所有者分配者利润,即发生费用是在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之前的事情。即使二者均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不是一回事。

③费用会导致所有权益的减少。

费用增加会导致利润减少(不能考虑收入),即会导致未分配利润减少,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利润

(1)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收入、费用都是日常活动形成的,而利得、损失均是非日常活动形成的。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5种。

(一)历史成本(过去发生的金额)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

(二)重置成本(现在重新取得需支付的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三)可变现净值(将来可以流入的差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可变现净值=估计的(正常销售售价-至完工的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四)现值(折现后的金额,即若干时期后的某一金额可算作现在的多少)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中级或注会中财管的基本知识)

例如,2008年11月1日存入银行10万元,1年期利率为3.87%。1年后,即2009年10月31日账户本利和为103870元。简单说,10万元即为103870元的一年期现值。

(五)公允价值(大家公认的公平金额)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企业会计等式

企业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不算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最终都是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和从债权人借入的资金以及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效益,即分别来源和归属于所有者或投资人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负债(即债权人权益)。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资金占用),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式的渠道(资金来源)。

资产与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或(称会计平衡公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化,可归纳为以下4种(教材为9种,即细分,理解)

(1)某个要素内部一增一减;

(2)等式左右同增;

(3)等式左右同减;

(4)等式右边一增一减。

(二)收入-费用=利润

此处所指收入、费用均为广义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营业外收入),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营业外支出),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即考虑利得和损失,才等于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利润)的关系,即两张基础报表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表

2008年3月31日 单位:万元

利润表

2008年3月 单位:万元

财务状况表现企业一定日期资产的来源与占用情况,反映一定日期的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则表现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情况,反映一定期间的增量(或减量),即变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最终要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发生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周转、资金的退出三个阶段。经济业务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同会计要素顺序)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

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存货、固定资产等)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 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四)资本的增减(所有者权益)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费用)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支出指的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的费用。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利润)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具体包括6方面的内容: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填制会计凭证(第六章)、登记会计账簿(第七章)、进行成本计算(独立学科,第五章有所体现)、财产清查(第九章)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第十章)。 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前面监督提到过)

计划的或者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交易不得作为会计核算的依

据。虚假的经济业务更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第十一章)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我国境内企事业单位)。 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使用中文是前提)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

会计科目的概念

1.定义: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2.意义: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3)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的分类(注意分类标准)

1.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教材会3次提到总分类与明细分类:科目、账户、账簿)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总分类科目都有明细科目,如库存现金。 2.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

对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大类。

对于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

共同类科目是指可能具有资产的性质,也可能具有负债的性质的科目,其性质取决于科目核算的结果:当核算结果出现借方余额,就叫资产类科目;如果核算结果出现贷方余额,则作为负债类科目

(四)完工产品的核算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将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期发生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和制造费用等生产费用的合计数分情况处理: (1)在期末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即全部完工) 归集到某一产品上的生产费用合计数,即为该产品的本月完工产品的制造成本;

(2)在期末产品全部未完工的情况下(即全部在产) 归集到某一产品上的生产费用合计数,全部为本月在产品的制造成本;

(3)在期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即部分完工,部分在产)

则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归集到某一产品上的生产费用合计数,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或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例5—19

某企业本月完工甲产品3000件,乙产品1000件,均已验收入库。其中月末在产品甲产品500件,乙产品200件。甲、乙产品月初、月末在产品成本资料如表5-3、表5-4所示。

表5-3 期初在产品成本材料 单位:元

表5-4 期末在产品成本材料 单位:元

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甲产品完工产品成本=33000+(100000+36500+5110+16680)-38200=153090(元)

乙产品完工产品成本=15200+(48000+23500+3290+11120)-18000=83110(元)

上述计算过程是通过“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进行的,具体如表5-5、表5-6所示。

表5-5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

单位:元

表5-6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

单位:元

根据表5-5、表5-6的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甲产品 153090

库存商品——乙产品 83110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153090

生产成本——乙产品 83110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销售过程的核算

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其价值才会实现。在销售过程中,企业一方面按照销售合同的规定出售产品,向客户收取货款;另一方面,销售过程还会发生销售一定的销售费用。而且,产品销售后,还要按照规定计算缴纳销售税金及附加。将销售产品的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销售收入对比,可以确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

(一)销售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得的收入,如工业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

2.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如工业企业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

(二)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营

业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构成销售成本的内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销售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为了正确反映销售过程核算的内容,企业应设置和运用以下账户:

(一)“主营业务收入”账户

“主营业务收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销售商品(包括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或让渡资产使用权所实现的收入;借方登记发生的销售退回和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收入,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二)“其他业务收入”账户

“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获得的其他业务收入,借入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业务收入,结转以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三)“应收账款”账户

“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的企业,预收的账款也在本账户核算(因为两账户同属于销售环节)。该账户借方登记实现收入发生的应收款和已转作坏账损失又收回的应收款,以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运杂费等;贷方登记实际

收到的应收款项和企业将应收款改用商业汇票结算而收到承兑的商业汇票,以及转作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月末借方余额表示应收但尚未收回的款项。

(四)“应收票据”账户

“应收票据”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该账户借方登记企业收到的应收票据;贷方登记票据到期收回的票面金额和持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现的票面金额;月末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金额。

(五)“预收账款”账户

“预收账款”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属于负债类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预收购货单位的款项和购货单位补付的款项;借方登记购货单位发出商品销售实现和退回多付的款项。该账户月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预收购货单位的款项。

(六)“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已售商品、提供的各种劳务等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当月发生销售退回的商品成本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当期销售成本,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七)“其他业务成本”账户

“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其他业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为获得其他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等。该账户的借方

登记其他业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货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其他业务成本,结转以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八)“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

“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该账户借方登记按照规定计算的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税金及附加;贷方登记企业收到的先征后返的消费税、营业税等原记入本科目的各种税金,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期末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九)“销售费用”账户

“销售费用”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贷方登记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销售费用;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净利润的组成

净利润的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投资损失)。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捐赠利得等。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支出、非常损失等。

3.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它是

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计算并缴纳的一种税金。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利润形成与分配设置的账户

1.“本年利润”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过渡期账户)

“本年利润”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该账户贷方登记期末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以及“投资收益”(投资净收益)等账户的转入数;借方登记期末从“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以及“投资收益”(投资净损失)等账户的转入数。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借记“本年利润”,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为净亏损,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2.“投资收益”账户

“投资收益”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取得的投资收益或期末投资净损失的转出数;借方登记投资损失和期末投资净收益的转出数,期末结转后的该账户应无余额。

3.“营业外收入”账户

“营业外收入”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该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营外收入;借方登

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收入数;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营业外支出”账户

“营业外支出”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该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营业外支出数;期末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5.“所得税费用”账户

“所得税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贷方登记企业会计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额。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分配的顺序

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和其他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减去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后,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首先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然后应按下列顺序分配: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二)设置的账户

1.“利润分配”账户

“利润分配”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积存余额。该账户的借方登记按规定实际分配的利润数,或年终时从“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转来的当年亏损总额;贷方登记年终时从“本年利润”账户借方转来的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年终贷方余额表示历年积存的未分配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历年积存的未弥补亏损。本科目应当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等进行明细核算。

2.“盈余公积”账户

“盈余公积”账户,核算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该账户的贷方登记提取的盈余公积数;借方登记盈余公积的支出数,包括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分配股利等;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余额。

3.“应付股利”账户

“应付股利”账户,用来核算应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决定应付给投资者的利润;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利润。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付未付的利润。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会计凭证的概念

会计凭证的概念

任何单位办理一切经济业务,都要经办人员或有关部门填制或取

得能证明经济业务内容、数量、金额的凭证。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本环节,也是对经济业务进行日常监督的重要环节。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本的依据。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首先,会计凭证是表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和完成的证据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2)其次,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再次,会计凭证是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相关内容

  •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讲解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对比 柳秋红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本文针对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别引入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以归纳法为主.演绎法为辅进行教学,是 ...

  • 固定资产取得说课稿
  • 固定资产取得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叫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固定资产取得,这是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的<中级会计实务>第三章第一节里面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是进行固定资产 ...

  • 会计电算化说课稿
  • <会计电算化>课程说课稿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薛中年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来自于工业校区的老师,我的名字叫薛中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1994年到学校任教,主要教授<统计学原理>和<会计电算化>课程.我业余爱好计算机网络编程,希望有机会与大家交流. 我本 ...

  • 企业财务会计教案之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
  • 模块三:核算应收以及预付款项 企业财务会计教案1(2011-3-12) 任课教师 杞人 授课班级 2010级 电会1班 授课时间 第四周第五周 学时 10课时 模块三 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 课型 新开课: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对比讲解法  任务驱动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 教 学 ...

  • 注会[会计]科目特点以及报考建议
  • 来源:搜狐教育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即将开始了,经常看到很多学员在财考网社区询问有关注会报考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报考还是学习首先都应该搞清楚注会各个科目的特点和联系,谨慎选择好报考科目,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为此,网校管理员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下面的一些心得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 ...

  • 2012年中级会计实务重点章节
  • 2012年<中级会计实务>考点章节重点提示 第一章 总论 主要内容: 1.财务报告目标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3.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非重点章节,主要涉及客观题,预计分值2分左右. 第二章 存货 重点把握:存货的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 第三章 固定资产 本章属于基础性章节,知识点较 ...

  • 2014年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会计年审答案
  • 2014年会计年审答案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制定的依据是(C) A<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 D<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企业应当根据 ...

  • 课题记账凭证的概念
  • [课题]记账凭证的概念:记账凭证的种类:记账凭证的内容:记账凭证填制的要求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 ...

  • 会计学教学大纲
  • < 会 计 学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30944024 先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 授课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河南财经学院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本科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会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