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

I历娥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木

张剑光邹国慰

摘要:郭子仪不但被后人认为是“再造王室”的功勋大臣.而且还被评价为“大雅君子”和

“社稷纯臣”。他与同时代的武将们不同,忠君始终如一。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只考虑是否

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从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他不贪恋官位,主动避让贤路;处处维护帝王的权威,

不言帝王的短处。郭子仪与同事及部下相处,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御下恕”.处世为人讲究宽厚之

道。他的“宽厚”,并不是纯粹对同事的迁就和对部下无原则的宽松,而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人真诚相待。郭子仪的忠君和待人处世之道,是成就他“完名高节”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郭子仪;君臣之道;忠君;为人处世;宽厚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99一06

礼,州邦化焉”。高祖父郭昶任凉州司法,“能世其业,以伸其道”。两人官职虽低,但“丕绪齐美,不殒其名,端操履正,有恒其德。故乡党交友以为法度”。祖父郭美原,官为县主簿,但“识兼精照,明究群书”。父郭敬之“受天正性,承家高范”,官历数州刺史,累勋上柱国,进阶中大夫。郭敬之天宝三年去世时,郭子仪从军不久。②郭氏祖上虽然官位都不算太高,只是唐朝的中级官员,但世代食大唐俸禄。自然是深深感受到了李唐的皇恩浩荡.认识到了忠君的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到了郭子仪祖父这一辈,不仅自己品行端正,而且开始“明究群书”,认识到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对儒家的一套伦理纲常虽不能有深刻的研究.但基本的道德规范已经遵守。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郭子仪自小就懂得要恪守忠君之道.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

郭子仪君臣之道的核心是忠君.就是史臣说的“晏然效忠,有死无二”.他自己也是一再表白对帝王的忠诚。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离间,郭子仪被罢副元帅,任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拿出了肃宗前后给他的一千多首诏敕,上表自陈说:

“世德薄蝉翼,

命轻鸿毛,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而南,大

郭子仪深谙君臣之道,与同时代大部分武将有所不同。据颜真卿和苗晋卿记载,郭子仪出身于官员家庭。其太祖郭履球任隋朝金州司仓,

“克己复

术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50405)。

中唐政坛上,以战功卓著来衡量,郭子仪其实算不上第一人,如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治军带兵水准更胜一筹。然而历来人们却不是只以战功论英雄,史家对李光弼提出“功臣去就,可不慎邪”,①评郭子仪却认为是“完名高节,烂然独

著”。请看《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史臣

日”的记载:

“自河朔班师,关西殄寇,身捍豺

虎,手披荆榛。七八年间,其勤至矣,再造王室,

勋高一代。及国威复振,群小肆谗,位重恳辞,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以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唐五代的史学家评价郭子仪,认为他再造了王室,功勋高过同时代的人。史学家又在此传的“赞”中说:“猗欤汾阳,功扶吴苍。秉仁蹈义,铁心石肠。四朝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他们

除了赞叹郭子仪扭转中唐危局的伟绩外.还颂扬他

的仁、义,特别强调他的为臣之节。不难看到,郭子仪之所以在中唐名将中评价特别高。他的君臣之道和为人处世是得到后人大力赞许的。

一、郭子仪的君臣之道

2011.1299

万方数据

搜于岐阳。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俾副陛下扫两京之妖{!曼。……臣本愚浅,言多诋直,虑此招谤,上渎冕旒。陛下居高听卑,察臣不贰,皇天后土,察臣无私。伏以器忌满盈,日增兢惕,焉敢偷全,久妨贤路。自受恩塞下,制敌行间,东西十年,前后百战……跋涉难阻,出没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③这里并不是郭子仪要向代宗表白自己立了哪些战功.而是要让代宗知道他对唐皇宗是如何忠诚的。他强调自己是受肃宗之托,累蒙国

恩,所以对帝王是“不贰”、“无私”。他说自己命

轻鸿毛,对官位的高低和生死根本无所谓,出生人死前后百战,全凭了自己对“天”的信仰。

代宗广德元年.吐蕃人寇,代宗无奈之下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进行抵抗。吐蕃部队日益逼近,代宗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郭子仪急忙从咸阳回到长安。皇帝前脚刚出苑门,后面就有人对皇位有想法了。射生将王献忠带了几百个骑兵回到长安.

“胁丰王

珙等十王西迎吐蕃”。丰王珙是玄宗的儿子,这时对王位也产生了窥觎之心。他们在开元门内碰见了

郭子仪,子仪大声呵叱,献忠只能下马,对子仪说:

“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也就是说。你郭子仪身为元帅,你一句话就马上可以换一个皇帝。郭子仪没出声,想不到

丰王珙却从后面走过来,说:“公何不言!”他还

真的想做皇帝了。这时的郭子仪愤然“责让之,以兵援送行在”,把丰王骂了一通,让士兵护送他们到代宗那里。④一场本想凭借吐蕃势力的政变被郭子仪化解了。很显然,如果在这场动乱中郭子仪有一点点想法的话,那么唐朝的历史将会被重写。他忠诚于代宗皇帝,

“晏然效忠,有死无二”,不管

是什么情景,也不能改变他的态度。之后我们看到,就是郭子仪收集六军将士,将吐蕃赶出了长安。

对帝王的忠诚表现在碰到问题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不从个人的安危来计较,国家有难时大臣能否挺身而出。吐蕃人寇,车驾东

幸,宦官程元振等劝代宗干脆定都洛阳,代宗也认

可颁诏了。郭子仪听说后,托人带了奏章给代宗,论述了从唐太宗以来大唐皇朝是靠了关中之地发家的,而近来政局不稳,是由于六军没有战斗力,以及“中官掩蔽,庶政多荒”。并不是“秦地非良”

的缘故。而实际上安史乱后,关东遭到巨大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根本不宜作为首都。他认为只要在政治上措施得当。再加上“委诸相以简贤任能,付老臣以练兵御侮,则黎元自理。寇盗

100

l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自平,中兴之功,旬月可冀”。一方面劝代宗要回到长安,另一方面自己主动请战,立誓要将吐蕃人赶出关中。史书说代宗看罢奏表,流着眼泪对左右说:

“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代宗大概是有表

演的成份在内的,但他不得不认可郭子仪对国家和帝王的忠诚。唐代史臣评价说:

“代宗幸陕时。令

以数十骑觇贼,及在泾阳,又陷于胡虏重围之中。皆以身许国,未尝以危亡易虑,亦遇天幸,竞免患难。”郭子仪以“以身许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的忠贞,就连当代人也十分感叹。

对帝王的忠诚还表现在他极少考虑个人的荣辱。仆固怀恩叛乱时期,已身为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的郭子仪被代宗加了太尉一职,他坚辞这一职位,说:“臣畴昔之分,早知止足,今兹累请,

窃惧满盈。……自兵乱以来,纪纲浸坏,时多躁

竞,俗少廉隅。德薄而位尊,功微而赏厚,实繁有众,不可殚论。……臣诚薄劣,窃慕古人,务欲以身率先.大变浮俗。是用勤勤恳恳,愿罢此官,庶礼让兴行,由臣而致也。”官位和荣誉每个人都想要,但国家大事还没有安定下来,个人就不要去多作考虑。哪怕即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郭子仪仍然是对帝王一片忠诚。乾元二年.宦官鱼朝恩怕郭子仪功高难制,设法将他从河南道召回,夺去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让赵王李保和李光弼掌握了军权,“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对唐王室的如此忠诚,在唐代中期的武

将身上并不多见,这种“不挟憾以报仇雠”,完全

与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有关了。

对帝王的忠诚也表现在不贪恋官位。主动避让

贤路。大臣为官有义务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能只

从一己私利考虑,贪恋官位。代宗大历九年,郭子仪人对延英殿,君臣之间谈到了吐蕃不断入寇的问

题。郭子仪之后上书,献上制胜之术,认为各地要

“抽精卒”,“教之战阵,则军声益振,攻守必全,亦长久之计也”。那么是不是他自己想出了这个办法后,这支部队就由他来控制呢?郭子仪认为自己尽管是天下诸使副元帅,但年纪大了,要让年轻的将领来掌握兵权:

“臣猥蒙任遇,垂二十年,今齿

发已衰,愿避贤路,止足之诫,神明所鉴。”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郭子仪对国家大事殚精竭虑,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要让出位子,让年富力强的将领来掌控部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准则,郭子仪随时随地牢记自己作为一个大臣应处的地位,绝不越位,表现出对帝王的绝对

忠诚。代宗要授予他尚书令,他一再上表恳辞,说

自己薄劣褊浅,素乏行能,又寡智谋,自己不“敢乱大伦”。他又指出,尚书令是武德之际唐太宗担任过的职位。唐太宗是“立极之主,圣德在人。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自己“安敢轻受”?如果一旦接受了这个官职,就是“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

历代帝王对大臣多猜疑.尤其对手握重权的大臣将帅更是如此。当郭子仪手握军权之际,中唐的肃、代、德这几个帝王有疑虑心态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史书记载着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在肃宗和代宗面前挑拨.常常害怕郭子仪等名将功高难制,所以“巧行离间”,一会儿罢官罢职,一会儿召回京师,一会儿置于散地不让掌兵权.一会儿不让见皇帝,其实这些事情很明显就是帝王对大臣的怀疑,只不过事后宦官做了替罪羊而已。仆固怀恩、李光弼之类的将领就是因为受不了近臣谗间于前,庸主怀疑

于后,结果“遂陷嫌隙”,授人以话柄。如李光弼,

吐蕃人寇.代宗让他勤王,他十分害怕朝廷对他不利.

“迁延不就”,瞻前顾后。相反我们见到的郭子仪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唐代史臣裴垧说他“事上诚荩”.尽管程无振、鱼朝恩对他谮毁百端,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宋祁也说:

“诏至,即

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⑤f也的这种表现.就是连程元振、鱼朝恩之类的宦官也无话可说。而帝王自然不会再对他有所怀疑了。

郭子仪的忠诚还表现在处处维护帝王的权威,不言帝王的短处。肃宗乾元二年,九节度在相州失利,鱼朝恩乘机在肃宗面前说郭子仪的坏话,这年七月肃宗派人召郭子仪回京师。《郐志》记载:“肃宗使丞相张公犒东都,慰勉诸军。郭公陈馔于军,张公不坐而去。军中不悦,朋肆流议。居十日,有中使追郭公。”肃宗对郭子仪的态度十分明朗。不过郭子仪手下的士兵“涕泣,遮中使请留子仪。子仪绐之日:

‘我饯中使耳,未行也。’因跃

马而去”。⑥明明是肃宗对他不满,前来的宰相连饭也不吃.一点不给郭子仪面子,但郭子仪仍然维护帝王的形象,不挑动士兵引起群情激愤来为自己申辩,而是毫不迟疑地跟了中使回京,并不计较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还有史书记述说大历十年郭子仪在汾阳时,“尝奏一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

看不下去,于是对大家说:“以令公勋德,而请一

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郭子仪听到后,谓部下日:“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

万方数据

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写这则事情的赵磷感叹说:

“闻者服其公忠焉。”⑦明明

是朝廷中的宰相在搞鬼,大家都看得明白。但郭子仪还是从国家大背景上来体察帝王的难处。为帝王

开脱。中唐时期,手握一点兵权的将领骄横跋扈。

对上级不尊重甚至倒戈的现象实在多见,而郭子仪的表现与这些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郭子仪和代宗是儿女亲家,他的第六子郭暖和

代宗第四女舁平公主在十余岁时结成夫妻,“恩宠

冠于戚里”。按说儿女亲家,在礼节上可以随便一点,然而我们看到的郭子仪却完全不是这样.在处

理与亲家的礼仪上十分小心谨慎,处处维护着皇帝的威严。史书载代宗独孤妃薨,赠贞懿皇后,将

葬。当时郭子仪在邰州,因为是亲家,所以打算按时人礼节“欲致祭”。手下的人说,从来就没有大臣祭皇后的礼节的,于是找到了殿中侍御史柳芳,柳芳一开始说的和众人一样,但后来一想说:

“礼

缘人情,令公勋德不同常人,且又为国姻戚,自令

公始,亦谓得宜。”郭子仪说自己也是这个意思,于是让柳芳草祭文,上面写的官职是“驸马都尉郭暖父”。并且“叙特恩许致祭之意”。大臣是不应祭皇后的,但郭子仪摆出了亲家祭亲家的身份。既没有使君臣礼节受到损害.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代宗的忠诚,

“辞简礼备”,使代宗十分满意。⑤一个很少考虑私利而对帝王始终如一忠诚的将领,在唐朝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所以郭子仪死后,德宗下诏说他:

“上以调三光。下以蒙五岳。允厘

庶绩,镇抚四夷,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功至

大而不伐,身处高而更安。……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昔天宝有难……公能扶翼肃宗,载造区夏。于国有患.劳其勘定。于边有寇,藉其驱除。”正因为郭子仪对帝王“忠贞悬于日月”。所以帝王对他“宠遇冠于人臣,尊其元老,加以崇号,期寿考之永,养勋贤之德”,从而成了君臣关系的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被赞为“大雅君子”的郭子仪,与同事及部下相处时,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御下恕”,处世为人讲究宽厚之道。《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说:

“郭子仪为帅,以宽厚容众。”同卷《李怀光传》也说:“子仪性宽厚,不亲军事。”《旧唐书》

2011.12

101

郭子仪本传上引裴珀的话说:“汾阳……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裴珀还

拿他与李光弼相比:

“始与李光弼齐名,虽威略不

逮.而宽厚得人过之。”从这些记载来看,郭子仪是以“宽厚”出名的,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一般的士卒,对他都是心服口服、感恩戴德的,所以部下和他的关系比较特殊,简直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幕府之盛,近代无比。”这样的宽厚仁爱。对部下的笼络,共事合作相处自然是达到了一个和谐的境地。

综观郭子仪的一生,我们发现史家说他的“宽厚”,并不是纯粹对同事的迁就和对部下无原则的宽松,而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人以真诚相待,以情感相待。

对同事和部下,郭子仪不记个人恩怨,尽力提携,他不会担心因部下升迁得较快,而认为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和李光弼的关系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年元月记载:

“上命郭

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

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

李光弼的升迁和郭子仪有直接关系。杜牧也曾记载这件事:

“后旬E1.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

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日:

‘一死固甘,乞免妻

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日:

‘今国乱主

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诏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⑨杜牧记载的史实,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当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在攻打大同军使高秀岩时,左兵马使李光弼等将“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说明李光弼并没有想出走,而是尽力在战场上拼杀,是郭子仪手下的第一大将,两人的关系肯定不是僵到“不交一言”的程度。因此司马光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怀疑:

“于时玄宗未幸蜀.唐之号令

犹行于天下,若制书除光弼为节度使,子仪安敢擅杀之!杜或得于传闻之误也。”@不过这里杜牧主要想表达出郭子仪不因私忿而对李光弼不利,而是坦诚相对.所以杜牧又说:“汾阳、临淮。平生抗

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汾阳为优。”杜牧虽然过度强调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之间存在的矛盾,

估计相互之间有点看法还是事实,但我们仍然能够

102

I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看到郭子仪是怎样尽力提携手下的将领,使他们能独当一面,甚至与自己平起平坐。正因为有了郭子仪的厚待提携,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能多次商议

作战计划,协同指挥。如至德元载五月,郭子仪和

李光弼在常山与史思明作战,《资治通鉴》卷218

记载两人的具体指挥:“子仪至恒阳,……贼不得休息。数El,子仪、光弼议日:‘贼倦矣,可以出战。”’《考异》说:

“《河洛春秋》以为此为光弼

语,《汾阳家传》作子仪语,盖二人共议耳。”能

够如此协同作战,说明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关系在此

后是十分融洽的。

再如仆固怀恩,本是郭子仪手下的大将,作战

勇猛。在与安史叛军的作战中屡立战功,为收复两京“皆立殊功”,但他脾气不好,“刚决犯上,始居偏裨之中,意有不合,虽主将必诟怒之”。也就是说,他如果与郭子仪意见不合,连郭子仪也会骂。然郭子仪“以宽厚容众,素重怀恩,其麾下皆朔方蕃汉劲卒,恃功怙将,多为不法,子仪每事优容之,行师用兵,倚以辑事”。@《资治通鉴》卷222肃宗宝应元年十一月记载,河朔平定,郭子仪认为仆固怀恩有大功,

“请以副元帅让之”,朝廷

遂以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加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怀恩后来叛乱,应是他自己的事,但就郭子仪来说。他能容忍怀恩对他的不敬,利用他的才能共同作战,在关键时刻又尽力提携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郭子仪对自己手下的将领和士兵都是十分宽厚。《因话录》卷2记载郭子仪在河中时,禁止士兵无事骑马乱跑,违犯都要杀头。郭妻奶妈的儿子违反了禁令,被都虞候正法。郭子仪的几位儿子在

郭子仪面前哭诉。说都虞候也太不把郭子仪放在眼

里了。第二天,郭子仪在手下官员面前多次叹气,大家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

“某之诸子,皆奴材

也。”接着又说:“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

阿奶儿,非奴材而何?”也许郭子仪是在演戏,故意骂儿子一通,但他真实的目的是在争取人心,他要让大家看到只要遵守了主帅的命令就是准确的,就应该得到表扬,只有这样,士兵才会毫不犹豫地

服从指令为他卖命。仆固怀恩叛乱时,颜真卿认为

应该请郭子仪前去平叛,其理由是:

“怀恩将士。

皆子仪部曲,恩信结其心。”结果郭子仪一至河中。“束甲来奔,归者数万”。朔方军中的将士,深感郭子仪之恩信.尽管仆固怀恩带了数年,但仍是怀念前任老将.甘愿为他奔命。

用宽厚来拉拢手下,使他们心甘情愿听自己的

命令的事例还有很多。《因话录》又记载柳芳为郭

子仪掌书记时,他的老母亲赵夫人也在部队中。每

次部队中大宴。郭子仪常告诉大家说:“柳侍御太

夫人就棚,可先告。”当赵夫人到来时,郭子仪“降阶与僚属等立俟,到棚而退”,毕恭毕敬。他还对柳芳说自己因为一直在打仗,没有尽孝侍奉双亲

而他们已过世了。现在你有母亲跟着生活.“恩宠逾分,虽为贵盛,实无侍御之荣”,还边说边哭。又说:“若太夫人许降顾子仪之家,使南阳夫人已

下执炊,子仪自捧馔具供养,足矣!”不管郭子仪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这样的一番话。柳芳听了怎么会不感动呢?今天我们看到行武出身的郭子

仪的一些奏疏,语言相当精练,说理十分透彻,说

不定就有一些是柳芳的文字。

即使那些对自己没有多少好感的朝廷同事.郭子仪也是积极想办法平息对方的怨愤,一再忍让和他们合作共事。肃、代时期,宦官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对于在平叛过程中武将取得的战绩,常常表现出十分无奈和妒忌。在郭子仪军事上一步步成功的过程中,自然也留下了宦官们嫉功的踪影。乾元时

期,郭子仪等九节度讨安庆绪,中官鱼朝恩为观军

容宣慰使,

“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

一通坏话之后,郭子仪被召还京师,失去了兵权。代宗即位,内官程元振用事,“自矜定策之功,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巧行离间。请罢副元帅”。郭子仪又因为宦官而失去兵权。史朝义占据洛阳时,元帅雍王率师进讨,代宗想让郭子仪当副元帅,“而鱼朝恩、程元振乱政”,“子仪即为所间,其事遂寝,乃留京师”。一再背后捅刀,双方关系的紧张自不待言。

不过郭子仪仍然显出大度风范。《旧唐书》郭子仪本传说大历二年,为朝廷屡立大功的郭子仪入朝。宰相元载、王缙和鱼朝恩等共出钱三十万,在郭子仪家里设宴,鱼朝恩“出罗锦二百匹。为子仪缠头之费,极欢而罢”。鱼朝恩为了改善与郭子仪的关系,拿出财物设宴,郭子仪也是不计前嫌,表面上大家心情都是十分舒畅。@然而几个月后,“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当时人们都认为是鱼

朝恩平时就厌恶郭子仪,是他指使人干的。郭子仪

也是心知肚明,当他从泾阳回到长安时,朝廷内外都担心他会勃然发怒,兴师问罪。君臣相见,代宗

问起这件事,郭子仪边哭边说:“臣久主兵.不能

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如此不动声色的一番描述,朝廷内外的担心才算平息下来。照上面说到的鱼朝

万方数据

恩主动设宴的事实,笔者认为此事不大会是鱼朝恩指使人干的,有可能是鱼朝恩的手下揣磨主人想法去为他出气的,结果帮了倒忙,弄得鱼朝恩没法作任何解释了。在代宗面前,郭子仪以国家政局为重,将此事轻描淡写处理了。表现出了他一贯的宽厚作风。有学者认为郭子仪这是“圆滑的待人接物

之道”,@笔者认为这到未必。应该是他真实厚道心胸的体现,同时也是他对国家忠诚的结果。

《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记载:

“朝恩又

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裹)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日:

‘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日:

‘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资治通鉴考异》卷

17引《邻志》和《太平广记》卷176引《谭宾录》

所载与《新唐书》基本相同,认为时间是在大历四年一月.设宴地点是在鱼朝恩挑选的“穷极壮丽”的章敬寺。这次鱼朝恩是主动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并没有宰相以下众大臣陪同。章敬寺是原先代宗赐给鱼朝恩的一个庄园.后为了“资章敬太后冥福”,改成寺庙,

“于是穷壮极丽,尽都市之财不

足用”,这次鱼朝恩为表示重视所以特地邀请郭子仪到自己家里的高级寺庙中。郭子仪只带少数家僮前去赴“鸿门宴”,是想表明任别人怎样对我.自己对人没有点滴怀疑。只有宽阔的胸怀.真诚相待。鱼朝恩的眼泪,

《邻志》等记载是“呜咽雪

涕”.估计流了不少,应该是惭愧心情的自然流露。

郭子仪的宽厚待人之道并不是无原则的.从本质上说他一般情况下对手下是十分宽恕的,但对叛

乱兵变等对唐朝不忠的事情处理起来就比较严格。

肃宗宝应元年。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治军严格,遭到将士抵触,部将王元振发动兵变,在绛州杀了李国贞。五月,朝廷派郭子仪前去处理。因为郭子仪平素对士兵十分宽厚.所以王元振想自己杀了李国贞郭子仪会奖赏他。郭子仪说:

“当临贼

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于是将王元振及同谋者四十人全部正法,史书说“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显然郭子仪的宽厚是有底线的。谁对国家大事不

利,即使是心向自己的士兵也是杀无赦。再如代宗

广德元年,羽林军射生将王甫人城阴结少年数百,夜间击鼓大呼于朱雀街,吐蕃以为唐军入城,吓得

全部逃出了长安。之后王甫自称为京兆尹,聚众至

二千多人。“暴横长安中”。郭子仪进城后将王甫

斩首,

“京畿遂安”。第二年二月,郭子仪任朔方

节度大使,至河中,

“云南子弟万人戍河中,将贪

2011.12

103

卒暴,为一府患,子仪斩十四人,杖三十人,府中遂安”。@不久,郭子仪派牙官卢谅到汾州查看都虞候张维岳乱杀官员的情况。卢谅收受了张维岳的东西,替张维岳说好话。卢谅回来后,郭子仪“恶不比于己者。好赂于己者,公捶杀之”。@

当然郭子仪不是完人,他手握军权,年岁一大刚愎的一面也常常会显露出来。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是郭子仪的一员得办干将,办事十分利落,但也有缺点,就是性格比较粗暴,有时对郭子仪也是粗声粗气,郭子仪遂认为是“武人轻己”,记恨在心,大历末年,郭子仪下决心要解决张昙的问题。

《续

世说》卷7记载,郭子仪比较信任孔目官吴曜,此人不断在郭的面前讲张昙的坏话。郭子仪大怒,“诬奏昙扇动军众,诛之”。掌书记高郢据理力争,

认为张昙没有叛乱,郭子仪听不进高郢的话,还将

他贬斥。没多少时间,手下的官员们陆续以身体不佳为由请假。这时郭子仪才明白过来,知道是吴曜作怪,于是将他赶走。而将手下那些请假的官员向朝廷推荐,使他们得到提拔。

宽厚坦诚的处世之道,使得后人对郭子仪的评价相当高。学者们曾对中唐平叛诸将帅进行分析,发现只有郭子仪得以善终。@这固然与唐室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实力、强化皇权的措施相关,与唐室防范统兵将帅的措施有关。但更与郭子仪个人的性格、修养和对忠君的理解以及待人处世之道有关。我们看到,一方面郭子仪全心全意地忠诚于唐室.不管自己兵权在握还是处于厄境,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动摇朝廷、变换皇帝,也没有对皇帝有任何怨愤之情。更不会去做违反政策的事情。另一方面.郭子仪能够率领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经常出现在皇帝最需要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与他个人在下属中的魅力有关.因为他能身先士卒,能够关心部下。与手下的将领及士兵和谐相处。他对手下将领和士兵的宽厚。对他们的赏识和提携.使得整支部队从上到下完全听从他的号令。我们看到。郭子仪在代宗初年被解职时,闲置京师达三年,吐蕃打过来时,部曲离散,召募了二十余骑才像个将军的样子出征。不过他的威名仍在。他在将士中的威望依然很高。因此逃散的诸将听说郭子仪来了,

“皆大喜听命”,一路收容唐军,最后收复长安。据

上,我们不得不认为,郭子仪的忠君之道和待人处世之道。是成就他一世英名极为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4598页。

104

I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②董诰:

《全唐文》卷339,颜真卿:《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卷353,苗晋卿:

《寿州刺

史郭公神道碑》,上海古籍}}j版社1990年版,第1520、

1583—1584页。

③刘昀等:《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中华书

局1975年版,第3455页。

④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5l页。

⑤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4608页。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乾元二年七月,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78页。

⑦赵磷:《因话录》卷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40页。

⑧赵磷:《因话录》卷l,《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35页。

⑨卡t牧:《樊川文集》卷6《张保皋郑年传》,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17肃宗至德元年一月

引《考异》,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53页。

⑥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四年十

二月,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44页。

@刘晌等:《旧唐书》卷121“h固怀恩传》,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3479页。

⑩不过《玉芝堂谈荟》卷4说:‘郭子仪入朝,上

令鱼朝恩、元载迭为宴,一宴至费钱十万缗。”

《资治通

鉴》卷224代宗大历二年二月条也有相近记载。似乎设宴是代宗礼重郭子仪的意思.并不是鱼朝恩主动的。

⑩黄朴民:

《李光弼与郭子仪》,《领导文萃》1997

年第7期。

⑩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1肃宗宝应元年五月,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26页。

⑩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一

月,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56、7161页。

⑥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一

月《考异》引《汾阳家传》,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63页。

@周尚兵:《郭子仪的福禄寿考与唐皇室的平乱图

强》,《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剑光。男,1964年生,上海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邹国慰,男,1962年生,浙江象山人,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编辑。上

海,200234。

(责任编辑张卫东)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剑光, 邹国慰

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邹国慰(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上海,200234)江汉论坛

Jianghan Tribune2011(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hlt201112020.aspx

I历娥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木

张剑光邹国慰

摘要:郭子仪不但被后人认为是“再造王室”的功勋大臣.而且还被评价为“大雅君子”和

“社稷纯臣”。他与同时代的武将们不同,忠君始终如一。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只考虑是否

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从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他不贪恋官位,主动避让贤路;处处维护帝王的权威,

不言帝王的短处。郭子仪与同事及部下相处,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御下恕”.处世为人讲究宽厚之

道。他的“宽厚”,并不是纯粹对同事的迁就和对部下无原则的宽松,而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人真诚相待。郭子仪的忠君和待人处世之道,是成就他“完名高节”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郭子仪;君臣之道;忠君;为人处世;宽厚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12—0099一06

礼,州邦化焉”。高祖父郭昶任凉州司法,“能世其业,以伸其道”。两人官职虽低,但“丕绪齐美,不殒其名,端操履正,有恒其德。故乡党交友以为法度”。祖父郭美原,官为县主簿,但“识兼精照,明究群书”。父郭敬之“受天正性,承家高范”,官历数州刺史,累勋上柱国,进阶中大夫。郭敬之天宝三年去世时,郭子仪从军不久。②郭氏祖上虽然官位都不算太高,只是唐朝的中级官员,但世代食大唐俸禄。自然是深深感受到了李唐的皇恩浩荡.认识到了忠君的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到了郭子仪祖父这一辈,不仅自己品行端正,而且开始“明究群书”,认识到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对儒家的一套伦理纲常虽不能有深刻的研究.但基本的道德规范已经遵守。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郭子仪自小就懂得要恪守忠君之道.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

郭子仪君臣之道的核心是忠君.就是史臣说的“晏然效忠,有死无二”.他自己也是一再表白对帝王的忠诚。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离间,郭子仪被罢副元帅,任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拿出了肃宗前后给他的一千多首诏敕,上表自陈说:

“世德薄蝉翼,

命轻鸿毛,累蒙国恩,猥厕朝列。会天地震荡,中原血战,臣北自灵武,册先皇帝,乃举兵而南,大

郭子仪深谙君臣之道,与同时代大部分武将有所不同。据颜真卿和苗晋卿记载,郭子仪出身于官员家庭。其太祖郭履球任隋朝金州司仓,

“克己复

术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50405)。

中唐政坛上,以战功卓著来衡量,郭子仪其实算不上第一人,如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治军带兵水准更胜一筹。然而历来人们却不是只以战功论英雄,史家对李光弼提出“功臣去就,可不慎邪”,①评郭子仪却认为是“完名高节,烂然独

著”。请看《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史臣

日”的记载:

“自河朔班师,关西殄寇,身捍豺

虎,手披荆榛。七八年间,其勤至矣,再造王室,

勋高一代。及国威复振,群小肆谗,位重恳辞,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以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唐五代的史学家评价郭子仪,认为他再造了王室,功勋高过同时代的人。史学家又在此传的“赞”中说:“猗欤汾阳,功扶吴苍。秉仁蹈义,铁心石肠。四朝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他们

除了赞叹郭子仪扭转中唐危局的伟绩外.还颂扬他

的仁、义,特别强调他的为臣之节。不难看到,郭子仪之所以在中唐名将中评价特别高。他的君臣之道和为人处世是得到后人大力赞许的。

一、郭子仪的君臣之道

2011.1299

万方数据

搜于岐阳。先帝忧勤宗社,托臣以家国,俾副陛下扫两京之妖{!曼。……臣本愚浅,言多诋直,虑此招谤,上渎冕旒。陛下居高听卑,察臣不贰,皇天后土,察臣无私。伏以器忌满盈,日增兢惕,焉敢偷全,久妨贤路。自受恩塞下,制敌行间,东西十年,前后百战……跋涉难阻,出没死生,所仗唯天,以至今日。”③这里并不是郭子仪要向代宗表白自己立了哪些战功.而是要让代宗知道他对唐皇宗是如何忠诚的。他强调自己是受肃宗之托,累蒙国

恩,所以对帝王是“不贰”、“无私”。他说自己命

轻鸿毛,对官位的高低和生死根本无所谓,出生人死前后百战,全凭了自己对“天”的信仰。

代宗广德元年.吐蕃人寇,代宗无奈之下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进行抵抗。吐蕃部队日益逼近,代宗出幸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郭子仪急忙从咸阳回到长安。皇帝前脚刚出苑门,后面就有人对皇位有想法了。射生将王献忠带了几百个骑兵回到长安.

“胁丰王

珙等十王西迎吐蕃”。丰王珙是玄宗的儿子,这时对王位也产生了窥觎之心。他们在开元门内碰见了

郭子仪,子仪大声呵叱,献忠只能下马,对子仪说:

“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也就是说。你郭子仪身为元帅,你一句话就马上可以换一个皇帝。郭子仪没出声,想不到

丰王珙却从后面走过来,说:“公何不言!”他还

真的想做皇帝了。这时的郭子仪愤然“责让之,以兵援送行在”,把丰王骂了一通,让士兵护送他们到代宗那里。④一场本想凭借吐蕃势力的政变被郭子仪化解了。很显然,如果在这场动乱中郭子仪有一点点想法的话,那么唐朝的历史将会被重写。他忠诚于代宗皇帝,

“晏然效忠,有死无二”,不管

是什么情景,也不能改变他的态度。之后我们看到,就是郭子仪收集六军将士,将吐蕃赶出了长安。

对帝王的忠诚表现在碰到问题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不从个人的安危来计较,国家有难时大臣能否挺身而出。吐蕃人寇,车驾东

幸,宦官程元振等劝代宗干脆定都洛阳,代宗也认

可颁诏了。郭子仪听说后,托人带了奏章给代宗,论述了从唐太宗以来大唐皇朝是靠了关中之地发家的,而近来政局不稳,是由于六军没有战斗力,以及“中官掩蔽,庶政多荒”。并不是“秦地非良”

的缘故。而实际上安史乱后,关东遭到巨大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根本不宜作为首都。他认为只要在政治上措施得当。再加上“委诸相以简贤任能,付老臣以练兵御侮,则黎元自理。寇盗

100

l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自平,中兴之功,旬月可冀”。一方面劝代宗要回到长安,另一方面自己主动请战,立誓要将吐蕃人赶出关中。史书说代宗看罢奏表,流着眼泪对左右说:

“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代宗大概是有表

演的成份在内的,但他不得不认可郭子仪对国家和帝王的忠诚。唐代史臣评价说:

“代宗幸陕时。令

以数十骑觇贼,及在泾阳,又陷于胡虏重围之中。皆以身许国,未尝以危亡易虑,亦遇天幸,竞免患难。”郭子仪以“以身许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的忠贞,就连当代人也十分感叹。

对帝王的忠诚还表现在他极少考虑个人的荣辱。仆固怀恩叛乱时期,已身为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的郭子仪被代宗加了太尉一职,他坚辞这一职位,说:“臣畴昔之分,早知止足,今兹累请,

窃惧满盈。……自兵乱以来,纪纲浸坏,时多躁

竞,俗少廉隅。德薄而位尊,功微而赏厚,实繁有众,不可殚论。……臣诚薄劣,窃慕古人,务欲以身率先.大变浮俗。是用勤勤恳恳,愿罢此官,庶礼让兴行,由臣而致也。”官位和荣誉每个人都想要,但国家大事还没有安定下来,个人就不要去多作考虑。哪怕即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郭子仪仍然是对帝王一片忠诚。乾元二年.宦官鱼朝恩怕郭子仪功高难制,设法将他从河南道召回,夺去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让赵王李保和李光弼掌握了军权,“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对唐王室的如此忠诚,在唐代中期的武

将身上并不多见,这种“不挟憾以报仇雠”,完全

与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有关了。

对帝王的忠诚也表现在不贪恋官位。主动避让

贤路。大臣为官有义务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不能只

从一己私利考虑,贪恋官位。代宗大历九年,郭子仪人对延英殿,君臣之间谈到了吐蕃不断入寇的问

题。郭子仪之后上书,献上制胜之术,认为各地要

“抽精卒”,“教之战阵,则军声益振,攻守必全,亦长久之计也”。那么是不是他自己想出了这个办法后,这支部队就由他来控制呢?郭子仪认为自己尽管是天下诸使副元帅,但年纪大了,要让年轻的将领来掌握兵权:

“臣猥蒙任遇,垂二十年,今齿

发已衰,愿避贤路,止足之诫,神明所鉴。”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郭子仪对国家大事殚精竭虑,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要让出位子,让年富力强的将领来掌控部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准则,郭子仪随时随地牢记自己作为一个大臣应处的地位,绝不越位,表现出对帝王的绝对

忠诚。代宗要授予他尚书令,他一再上表恳辞,说

自己薄劣褊浅,素乏行能,又寡智谋,自己不“敢乱大伦”。他又指出,尚书令是武德之际唐太宗担任过的职位。唐太宗是“立极之主,圣德在人。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自己“安敢轻受”?如果一旦接受了这个官职,就是“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

历代帝王对大臣多猜疑.尤其对手握重权的大臣将帅更是如此。当郭子仪手握军权之际,中唐的肃、代、德这几个帝王有疑虑心态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史书记载着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在肃宗和代宗面前挑拨.常常害怕郭子仪等名将功高难制,所以“巧行离间”,一会儿罢官罢职,一会儿召回京师,一会儿置于散地不让掌兵权.一会儿不让见皇帝,其实这些事情很明显就是帝王对大臣的怀疑,只不过事后宦官做了替罪羊而已。仆固怀恩、李光弼之类的将领就是因为受不了近臣谗间于前,庸主怀疑

于后,结果“遂陷嫌隙”,授人以话柄。如李光弼,

吐蕃人寇.代宗让他勤王,他十分害怕朝廷对他不利.

“迁延不就”,瞻前顾后。相反我们见到的郭子仪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唐代史臣裴垧说他“事上诚荩”.尽管程无振、鱼朝恩对他谮毁百端,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宋祁也说:

“诏至,即

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⑤f也的这种表现.就是连程元振、鱼朝恩之类的宦官也无话可说。而帝王自然不会再对他有所怀疑了。

郭子仪的忠诚还表现在处处维护帝王的权威,不言帝王的短处。肃宗乾元二年,九节度在相州失利,鱼朝恩乘机在肃宗面前说郭子仪的坏话,这年七月肃宗派人召郭子仪回京师。《郐志》记载:“肃宗使丞相张公犒东都,慰勉诸军。郭公陈馔于军,张公不坐而去。军中不悦,朋肆流议。居十日,有中使追郭公。”肃宗对郭子仪的态度十分明朗。不过郭子仪手下的士兵“涕泣,遮中使请留子仪。子仪绐之日:

‘我饯中使耳,未行也。’因跃

马而去”。⑥明明是肃宗对他不满,前来的宰相连饭也不吃.一点不给郭子仪面子,但郭子仪仍然维护帝王的形象,不挑动士兵引起群情激愤来为自己申辩,而是毫不迟疑地跟了中使回京,并不计较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还有史书记述说大历十年郭子仪在汾阳时,“尝奏一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

看不下去,于是对大家说:“以令公勋德,而请一

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郭子仪听到后,谓部下日:“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

万方数据

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写这则事情的赵磷感叹说:

“闻者服其公忠焉。”⑦明明

是朝廷中的宰相在搞鬼,大家都看得明白。但郭子仪还是从国家大背景上来体察帝王的难处。为帝王

开脱。中唐时期,手握一点兵权的将领骄横跋扈。

对上级不尊重甚至倒戈的现象实在多见,而郭子仪的表现与这些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郭子仪和代宗是儿女亲家,他的第六子郭暖和

代宗第四女舁平公主在十余岁时结成夫妻,“恩宠

冠于戚里”。按说儿女亲家,在礼节上可以随便一点,然而我们看到的郭子仪却完全不是这样.在处

理与亲家的礼仪上十分小心谨慎,处处维护着皇帝的威严。史书载代宗独孤妃薨,赠贞懿皇后,将

葬。当时郭子仪在邰州,因为是亲家,所以打算按时人礼节“欲致祭”。手下的人说,从来就没有大臣祭皇后的礼节的,于是找到了殿中侍御史柳芳,柳芳一开始说的和众人一样,但后来一想说:

“礼

缘人情,令公勋德不同常人,且又为国姻戚,自令

公始,亦谓得宜。”郭子仪说自己也是这个意思,于是让柳芳草祭文,上面写的官职是“驸马都尉郭暖父”。并且“叙特恩许致祭之意”。大臣是不应祭皇后的,但郭子仪摆出了亲家祭亲家的身份。既没有使君臣礼节受到损害.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代宗的忠诚,

“辞简礼备”,使代宗十分满意。⑤一个很少考虑私利而对帝王始终如一忠诚的将领,在唐朝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所以郭子仪死后,德宗下诏说他:

“上以调三光。下以蒙五岳。允厘

庶绩,镇抚四夷,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功至

大而不伐,身处高而更安。……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昔天宝有难……公能扶翼肃宗,载造区夏。于国有患.劳其勘定。于边有寇,藉其驱除。”正因为郭子仪对帝王“忠贞悬于日月”。所以帝王对他“宠遇冠于人臣,尊其元老,加以崇号,期寿考之永,养勋贤之德”,从而成了君臣关系的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被赞为“大雅君子”的郭子仪,与同事及部下相处时,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御下恕”,处世为人讲究宽厚之道。《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说:

“郭子仪为帅,以宽厚容众。”同卷《李怀光传》也说:“子仪性宽厚,不亲军事。”《旧唐书》

2011.12

101

郭子仪本传上引裴珀的话说:“汾阳……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裴珀还

拿他与李光弼相比:

“始与李光弼齐名,虽威略不

逮.而宽厚得人过之。”从这些记载来看,郭子仪是以“宽厚”出名的,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一般的士卒,对他都是心服口服、感恩戴德的,所以部下和他的关系比较特殊,简直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颐指进退,如仆隶焉。幕府之盛,近代无比。”这样的宽厚仁爱。对部下的笼络,共事合作相处自然是达到了一个和谐的境地。

综观郭子仪的一生,我们发现史家说他的“宽厚”,并不是纯粹对同事的迁就和对部下无原则的宽松,而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人以真诚相待,以情感相待。

对同事和部下,郭子仪不记个人恩怨,尽力提携,他不会担心因部下升迁得较快,而认为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和李光弼的关系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年元月记载:

“上命郭

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

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

李光弼的升迁和郭子仪有直接关系。杜牧也曾记载这件事:

“后旬E1.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

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日:

‘一死固甘,乞免妻

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日:

‘今国乱主

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诏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⑨杜牧记载的史实,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当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在攻打大同军使高秀岩时,左兵马使李光弼等将“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说明李光弼并没有想出走,而是尽力在战场上拼杀,是郭子仪手下的第一大将,两人的关系肯定不是僵到“不交一言”的程度。因此司马光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怀疑:

“于时玄宗未幸蜀.唐之号令

犹行于天下,若制书除光弼为节度使,子仪安敢擅杀之!杜或得于传闻之误也。”@不过这里杜牧主要想表达出郭子仪不因私忿而对李光弼不利,而是坦诚相对.所以杜牧又说:“汾阳、临淮。平生抗

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汾阳为优。”杜牧虽然过度强调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之间存在的矛盾,

估计相互之间有点看法还是事实,但我们仍然能够

102

I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看到郭子仪是怎样尽力提携手下的将领,使他们能独当一面,甚至与自己平起平坐。正因为有了郭子仪的厚待提携,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能多次商议

作战计划,协同指挥。如至德元载五月,郭子仪和

李光弼在常山与史思明作战,《资治通鉴》卷218

记载两人的具体指挥:“子仪至恒阳,……贼不得休息。数El,子仪、光弼议日:‘贼倦矣,可以出战。”’《考异》说:

“《河洛春秋》以为此为光弼

语,《汾阳家传》作子仪语,盖二人共议耳。”能

够如此协同作战,说明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关系在此

后是十分融洽的。

再如仆固怀恩,本是郭子仪手下的大将,作战

勇猛。在与安史叛军的作战中屡立战功,为收复两京“皆立殊功”,但他脾气不好,“刚决犯上,始居偏裨之中,意有不合,虽主将必诟怒之”。也就是说,他如果与郭子仪意见不合,连郭子仪也会骂。然郭子仪“以宽厚容众,素重怀恩,其麾下皆朔方蕃汉劲卒,恃功怙将,多为不法,子仪每事优容之,行师用兵,倚以辑事”。@《资治通鉴》卷222肃宗宝应元年十一月记载,河朔平定,郭子仪认为仆固怀恩有大功,

“请以副元帅让之”,朝廷

遂以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加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怀恩后来叛乱,应是他自己的事,但就郭子仪来说。他能容忍怀恩对他的不敬,利用他的才能共同作战,在关键时刻又尽力提携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郭子仪对自己手下的将领和士兵都是十分宽厚。《因话录》卷2记载郭子仪在河中时,禁止士兵无事骑马乱跑,违犯都要杀头。郭妻奶妈的儿子违反了禁令,被都虞候正法。郭子仪的几位儿子在

郭子仪面前哭诉。说都虞候也太不把郭子仪放在眼

里了。第二天,郭子仪在手下官员面前多次叹气,大家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

“某之诸子,皆奴材

也。”接着又说:“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

阿奶儿,非奴材而何?”也许郭子仪是在演戏,故意骂儿子一通,但他真实的目的是在争取人心,他要让大家看到只要遵守了主帅的命令就是准确的,就应该得到表扬,只有这样,士兵才会毫不犹豫地

服从指令为他卖命。仆固怀恩叛乱时,颜真卿认为

应该请郭子仪前去平叛,其理由是:

“怀恩将士。

皆子仪部曲,恩信结其心。”结果郭子仪一至河中。“束甲来奔,归者数万”。朔方军中的将士,深感郭子仪之恩信.尽管仆固怀恩带了数年,但仍是怀念前任老将.甘愿为他奔命。

用宽厚来拉拢手下,使他们心甘情愿听自己的

命令的事例还有很多。《因话录》又记载柳芳为郭

子仪掌书记时,他的老母亲赵夫人也在部队中。每

次部队中大宴。郭子仪常告诉大家说:“柳侍御太

夫人就棚,可先告。”当赵夫人到来时,郭子仪“降阶与僚属等立俟,到棚而退”,毕恭毕敬。他还对柳芳说自己因为一直在打仗,没有尽孝侍奉双亲

而他们已过世了。现在你有母亲跟着生活.“恩宠逾分,虽为贵盛,实无侍御之荣”,还边说边哭。又说:“若太夫人许降顾子仪之家,使南阳夫人已

下执炊,子仪自捧馔具供养,足矣!”不管郭子仪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这样的一番话。柳芳听了怎么会不感动呢?今天我们看到行武出身的郭子

仪的一些奏疏,语言相当精练,说理十分透彻,说

不定就有一些是柳芳的文字。

即使那些对自己没有多少好感的朝廷同事.郭子仪也是积极想办法平息对方的怨愤,一再忍让和他们合作共事。肃、代时期,宦官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对于在平叛过程中武将取得的战绩,常常表现出十分无奈和妒忌。在郭子仪军事上一步步成功的过程中,自然也留下了宦官们嫉功的踪影。乾元时

期,郭子仪等九节度讨安庆绪,中官鱼朝恩为观军

容宣慰使,

“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

一通坏话之后,郭子仪被召还京师,失去了兵权。代宗即位,内官程元振用事,“自矜定策之功,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巧行离间。请罢副元帅”。郭子仪又因为宦官而失去兵权。史朝义占据洛阳时,元帅雍王率师进讨,代宗想让郭子仪当副元帅,“而鱼朝恩、程元振乱政”,“子仪即为所间,其事遂寝,乃留京师”。一再背后捅刀,双方关系的紧张自不待言。

不过郭子仪仍然显出大度风范。《旧唐书》郭子仪本传说大历二年,为朝廷屡立大功的郭子仪入朝。宰相元载、王缙和鱼朝恩等共出钱三十万,在郭子仪家里设宴,鱼朝恩“出罗锦二百匹。为子仪缠头之费,极欢而罢”。鱼朝恩为了改善与郭子仪的关系,拿出财物设宴,郭子仪也是不计前嫌,表面上大家心情都是十分舒畅。@然而几个月后,“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当时人们都认为是鱼

朝恩平时就厌恶郭子仪,是他指使人干的。郭子仪

也是心知肚明,当他从泾阳回到长安时,朝廷内外都担心他会勃然发怒,兴师问罪。君臣相见,代宗

问起这件事,郭子仪边哭边说:“臣久主兵.不能

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如此不动声色的一番描述,朝廷内外的担心才算平息下来。照上面说到的鱼朝

万方数据

恩主动设宴的事实,笔者认为此事不大会是鱼朝恩指使人干的,有可能是鱼朝恩的手下揣磨主人想法去为他出气的,结果帮了倒忙,弄得鱼朝恩没法作任何解释了。在代宗面前,郭子仪以国家政局为重,将此事轻描淡写处理了。表现出了他一贯的宽厚作风。有学者认为郭子仪这是“圆滑的待人接物

之道”,@笔者认为这到未必。应该是他真实厚道心胸的体现,同时也是他对国家忠诚的结果。

《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记载:

“朝恩又

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裹)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日:

‘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日:

‘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资治通鉴考异》卷

17引《邻志》和《太平广记》卷176引《谭宾录》

所载与《新唐书》基本相同,认为时间是在大历四年一月.设宴地点是在鱼朝恩挑选的“穷极壮丽”的章敬寺。这次鱼朝恩是主动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并没有宰相以下众大臣陪同。章敬寺是原先代宗赐给鱼朝恩的一个庄园.后为了“资章敬太后冥福”,改成寺庙,

“于是穷壮极丽,尽都市之财不

足用”,这次鱼朝恩为表示重视所以特地邀请郭子仪到自己家里的高级寺庙中。郭子仪只带少数家僮前去赴“鸿门宴”,是想表明任别人怎样对我.自己对人没有点滴怀疑。只有宽阔的胸怀.真诚相待。鱼朝恩的眼泪,

《邻志》等记载是“呜咽雪

涕”.估计流了不少,应该是惭愧心情的自然流露。

郭子仪的宽厚待人之道并不是无原则的.从本质上说他一般情况下对手下是十分宽恕的,但对叛

乱兵变等对唐朝不忠的事情处理起来就比较严格。

肃宗宝应元年。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治军严格,遭到将士抵触,部将王元振发动兵变,在绛州杀了李国贞。五月,朝廷派郭子仪前去处理。因为郭子仪平素对士兵十分宽厚.所以王元振想自己杀了李国贞郭子仪会奖赏他。郭子仪说:

“当临贼

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于是将王元振及同谋者四十人全部正法,史书说“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显然郭子仪的宽厚是有底线的。谁对国家大事不

利,即使是心向自己的士兵也是杀无赦。再如代宗

广德元年,羽林军射生将王甫人城阴结少年数百,夜间击鼓大呼于朱雀街,吐蕃以为唐军入城,吓得

全部逃出了长安。之后王甫自称为京兆尹,聚众至

二千多人。“暴横长安中”。郭子仪进城后将王甫

斩首,

“京畿遂安”。第二年二月,郭子仪任朔方

节度大使,至河中,

“云南子弟万人戍河中,将贪

2011.12

103

卒暴,为一府患,子仪斩十四人,杖三十人,府中遂安”。@不久,郭子仪派牙官卢谅到汾州查看都虞候张维岳乱杀官员的情况。卢谅收受了张维岳的东西,替张维岳说好话。卢谅回来后,郭子仪“恶不比于己者。好赂于己者,公捶杀之”。@

当然郭子仪不是完人,他手握军权,年岁一大刚愎的一面也常常会显露出来。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是郭子仪的一员得办干将,办事十分利落,但也有缺点,就是性格比较粗暴,有时对郭子仪也是粗声粗气,郭子仪遂认为是“武人轻己”,记恨在心,大历末年,郭子仪下决心要解决张昙的问题。

《续

世说》卷7记载,郭子仪比较信任孔目官吴曜,此人不断在郭的面前讲张昙的坏话。郭子仪大怒,“诬奏昙扇动军众,诛之”。掌书记高郢据理力争,

认为张昙没有叛乱,郭子仪听不进高郢的话,还将

他贬斥。没多少时间,手下的官员们陆续以身体不佳为由请假。这时郭子仪才明白过来,知道是吴曜作怪,于是将他赶走。而将手下那些请假的官员向朝廷推荐,使他们得到提拔。

宽厚坦诚的处世之道,使得后人对郭子仪的评价相当高。学者们曾对中唐平叛诸将帅进行分析,发现只有郭子仪得以善终。@这固然与唐室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实力、强化皇权的措施相关,与唐室防范统兵将帅的措施有关。但更与郭子仪个人的性格、修养和对忠君的理解以及待人处世之道有关。我们看到,一方面郭子仪全心全意地忠诚于唐室.不管自己兵权在握还是处于厄境,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动摇朝廷、变换皇帝,也没有对皇帝有任何怨愤之情。更不会去做违反政策的事情。另一方面.郭子仪能够率领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经常出现在皇帝最需要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与他个人在下属中的魅力有关.因为他能身先士卒,能够关心部下。与手下的将领及士兵和谐相处。他对手下将领和士兵的宽厚。对他们的赏识和提携.使得整支部队从上到下完全听从他的号令。我们看到。郭子仪在代宗初年被解职时,闲置京师达三年,吐蕃打过来时,部曲离散,召募了二十余骑才像个将军的样子出征。不过他的威名仍在。他在将士中的威望依然很高。因此逃散的诸将听说郭子仪来了,

“皆大喜听命”,一路收容唐军,最后收复长安。据

上,我们不得不认为,郭子仪的忠君之道和待人处世之道。是成就他一世英名极为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4598页。

104

I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②董诰:

《全唐文》卷339,颜真卿:《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卷353,苗晋卿:

《寿州刺

史郭公神道碑》,上海古籍}}j版社1990年版,第1520、

1583—1584页。

③刘昀等:《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中华书

局1975年版,第3455页。

④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5l页。

⑤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4608页。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乾元二年七月,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78页。

⑦赵磷:《因话录》卷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40页。

⑧赵磷:《因话录》卷l,《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35页。

⑨卡t牧:《樊川文集》卷6《张保皋郑年传》,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17肃宗至德元年一月

引《考异》,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53页。

⑥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四年十

二月,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44页。

@刘晌等:《旧唐书》卷121“h固怀恩传》,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3479页。

⑩不过《玉芝堂谈荟》卷4说:‘郭子仪入朝,上

令鱼朝恩、元载迭为宴,一宴至费钱十万缗。”

《资治通

鉴》卷224代宗大历二年二月条也有相近记载。似乎设宴是代宗礼重郭子仪的意思.并不是鱼朝恩主动的。

⑩黄朴民:

《李光弼与郭子仪》,《领导文萃》1997

年第7期。

⑩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1肃宗宝应元年五月,

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26页。

⑩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一

月,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56、7161页。

⑥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一

月《考异》引《汾阳家传》,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163页。

@周尚兵:《郭子仪的福禄寿考与唐皇室的平乱图

强》,《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剑光。男,1964年生,上海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邹国慰,男,1962年生,浙江象山人,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编辑。上

海,200234。

(责任编辑张卫东)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剑光, 邹国慰

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邹国慰(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上海,200234)江汉论坛

Jianghan Tribune2011(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hlt201112020.aspx


相关内容

  •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_张剑光
  • 历史 郭子仪的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 张剑光 邹国慰 摘要:郭子仪不但被后人认为是"再造王室"的功勋大臣,而且还被评价为"大雅君子"和"社稷纯臣".他与同时代的武将们不同,忠君始终如一.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只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而从不 ...

  • 杜甫的咏史诗中的理想王国
  • 杜甫咏史诗中的理想王国 张珍珍 "唐代的咏史诗,依其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咏史.怀古.咏怀古迹.览古等类型.一般来说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抒发见解和感情的.咏怀古迹则是把咏怀与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托古迹起兴,抒发怀抱."这两类在艺术上虽然有细微差别,但是它们作为咏史诗&qu ...

  • 日记里的孙犁
  • 1 朋友白草从南京买了两本<孙犁书信>给我.内有多幅插图,或是孙犁的留影,或是孙犁的手迹或书法作品,和白草梦也吃饭的时候,我展开孙犁的书法给他们看,都说我的字有些像孙犁的,我也是这样的感觉.并为这样的相像感到高兴.孙犁的书,我历来阅读的兴趣很强的,于是就看了半晚上.很喜欢.中国作家里,这 ...

  • 闲话"儿皇帝"(40)唐代宗 李豫
  • 七  唐 代宗 李豫(727--779) 李豫出生的第三天,他的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就断言:"这孙子,比他爹有福!" 他爹是肃宗李亨,在太子位置上苦熬了十八年才转正,仅仅过了七年瘾就驾崩了:而他只做了四年太子就即了位,一直当了十七年天子.这一对父子,福分大不相同. 二十三岁之前,李 ...

  • 古代将军.及封号
  • 1.项羽 东方的汉尼巴(一样地苦大仇深.一样地使过破釜沉舟.一样地所向无敌.一样地功败垂成.一样地一生只吃过一场败仗但军事身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 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 ...

  • 三国演义的名言
  •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 4.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 ...

  • 孔子对付小人的方法
  • 孔子对付小人的方法 一 .小人概论 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重点研究了两种人,一为君子,二为小人.尤其是小人最伤脑筋.小人问题是个古今难破之题."明君"周围挤满小人,巾帼枕边睡着懦夫,英雄前头无数竖子,好汉头上蹲着鼠辈,石榴裙下跪着无赖,香花幽草插上牛粪,小人得志,竖子成名,君子 ...

  • [二十五史](经典珍藏)
  • <二十五史>(经典珍藏) 目录: 史记 <史记>概论 乐工优孟说楚王 汉高祖封侯 孔子会齐侯 五投大夫百里奚 毛遂自荐 冯唐举贤 萧规曹随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田单复国 司马穰苴军纪严 礼贤下士,临危救难 将相和 文景之治 孝武本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汉书 <汉 ...

  • 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
  • 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 --老 子 [智海踏浪]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雄性,指强者,刚强操动.雌:雌性,指弱者,柔静谦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知自己是强者,但以弱者自居. 在<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老子鉴于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