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认真研究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是硬道理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摧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社会主义革命一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能不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迅速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就成为决定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首要问题。所以,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①,并以此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如果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早在列宁那个时期就显示其重要性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个主题的形势下,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了。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催促人们对此再不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又多,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上。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就指出:“不搞现代化,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可靠保障。”④尔后又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③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迅速地坚决地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吏转折。

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我们全心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目的是要迅速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丝毫不能松劲,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目标。

(二)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要靠自己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虽然经过解放以来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总体上来说,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不论是经济文化水平,还是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才能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销,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几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D假设我们有几年不发展,或是发展很慢,那会产生什么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个政治问题。

2.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要靠自己发展。这一点是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坚实的基础,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只有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保持稳定局面,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不够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生活逐步好起来上。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能稳如泰山。

3.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要靠自己的发展。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梦想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借口所谓人权问题,大肆诬蔑和诽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现行政策,阻止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企图在国际舞台上约束我国的影响力;他们还扶持台湾-/J,撮仇视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进行“台独”活动,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目的是要破坏我国的统一大业和领土的完整;他们还通过国际新闻媒体,在我国内煽动不满情绪和散布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妄图达到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的目的。西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他们很想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我们要警惕。我们要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国对国际的影响力才会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不断提高。

4、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4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的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我们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①这就是说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在国际事务中起更多的作用,关键在于发展经济。

总之,我们要解决上述所有问题.都离不开发展。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大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三)世界在发展,中国的发展具有紧迫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逐渐从对抗走向对话,全球性的政治和军事对抗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趋于减弱,全球性的经济大调整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却日益增强。当前,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转轨型国家,都在调整战略。致力于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它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或通过施加政治压力实现经济目标;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了较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整个东亚诸发展中国家自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一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东欧、俄罗斯经过激进的“休克疗法”之后,也已开始走出“低谷”,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多数国家呈现经济增长的态势.具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决定于科技进步。科技革命在使传统产业部(-j获得技术改造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格局。

首先,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养殖、种植的工厂化,使农业生产率奇迹般地提高,从而使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高于发展中国家,致使发达国家反而成了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1961—196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食用农、林、牧、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为44.8%,1982一一1984年降到34.2%,而发达国家所占份额则由46.2%上升到62.7%。这与19世纪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传统国际分工截然相反。

其次,新材料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某些制造业对天然原材料的依赖;而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运费的降低.也减弱了原材料地理分布等自然条件对制造业发展的制约。所有这些都大大削弱

了发展中国家在农、矿初级产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由于自动化的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特别是自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的作用,使许多工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因此,有的经济学家指出,蓝领工人的工资已不再是竞争力量的主要因素。这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日趋削弱。相反,由于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了按劳动力素质差别的分工,使脑力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这种产业目前主要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例如,世界的信息设备,包括计机软件的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据了95%以上的份额。

总之,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后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新型国际分工已开始显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在国际分工中已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谁能抢先发展代表科技发展方向的智力密集型产业,谁就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使各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跨越国界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表现为经济生活的全面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劳动力流动和国际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也在增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面向世界市场的方针,它们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生产资料、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这一切主要来自西方。它们要扩大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面向西方。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其国内市场呈饱和状态.扩展余地不大,迫切要向外扩张。而加快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成了它们扩张的主要对象。它们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看作.是新兴市场,把自己经济发展的未来,与这些新兴市场联系在一起。

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我们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i发展经济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削弱。因此.怎样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保证劳动力就业水平,开发比较经济优势产业,以抢占世界经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开放度仍然不高,甚至还不如人均生产总值不如我国的内向型经济国家印度。究其原因在于≯国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分工的程度还不高。我国吸收的国j;t直接投资甚至不如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多.而在对外直接投资、参与世界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方面,则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务必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扩大开放.,使我国在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参与国际分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吸收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为我所用,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变革的新形式。社会主义只有通过这种新型的社会变革形式,不断建全自身的机体、清除身上的弊病,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成熟和完善起来。这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求造成一个高度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使广大人民充分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这种要求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因而也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更趋完善。社会主义虽然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在管理体制上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是难免的。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发展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它需要通过改革,实行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对于社会主义来说,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所引起,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使然;不是迫于一时条件的偶然性行为,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常需要的生命活动。总之,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需求、自觉的行为。这种内在的自觉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第二,改革的主体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一致。无论从改革的基本力量还是领导力量来说,改革的主体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一种非人民的社会力量能够承担起改革的历史重任。改革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群众

的实践自觉地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奋起和行动,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才有可靠的、无坚不摧的主体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和保证。同时,改革并不是任何个人就能随意进行的盲目活动,改革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因此,也只能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进行。

第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动摇和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要克服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中的弊病和缺陷,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进而从根本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客体主要是体制。社会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本制度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具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体制则是基本制度的体现和具体形式,它具有特殊性、灵活性和变动性的特点 在不同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基

本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改进而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趋完善。 (二)改革对中国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改革旨在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7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t -

(1)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快,处于“瓶颈”状态,第三产业比较落后,一般加工业增长过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还较小。

(2)部分国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步伐不快,产品竞争力差,不适合市场需要,库存积压,亏损严重,支付困难,“三角债”积重难返,经济效益长期上不去,不仅不能为国家提供积累,反而需要国家提供大量财政补贴。

(3)财政上,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掌握的财政收人比例过低,而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行政费支出的负担又过重,因此,财政赤字多,收支平衡的压力增大

(4)金融上,建设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投资行为缺乏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分散化。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现象严重,致使通货膨胀压力难以消除。

(5)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规模增大,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西部地区和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都比较慢。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这对社会的稳定不利。

(6)新旧体制的交替,引起人们利益关系上的新调整、新变动,甚至出现新的机会不均等、分配不公的问题,以致

第一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认真研究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是硬道理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摧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社会主义革命一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能不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迅速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就成为决定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首要问题。所以,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①,并以此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如果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早在列宁那个时期就显示其重要性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个主题的形势下,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了。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催促人们对此再不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又多,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上。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就指出:“不搞现代化,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可靠保障。”④尔后又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③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迅速地坚决地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吏转折。

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我们全心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目的是要迅速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丝毫不能松劲,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目标。

(二)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要靠自己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虽然经过解放以来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总体上来说,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不论是经济文化水平,还是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才能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销,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几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D假设我们有几年不发展,或是发展很慢,那会产生什么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个政治问题。

2.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要靠自己发展。这一点是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坚实的基础,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只有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保持稳定局面,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不够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生活逐步好起来上。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能稳如泰山。

3.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要靠自己的发展。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梦想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借口所谓人权问题,大肆诬蔑和诽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现行政策,阻止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企图在国际舞台上约束我国的影响力;他们还扶持台湾-/J,撮仇视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进行“台独”活动,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目的是要破坏我国的统一大业和领土的完整;他们还通过国际新闻媒体,在我国内煽动不满情绪和散布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妄图达到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的目的。西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他们很想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我们要警惕。我们要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国对国际的影响力才会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不断提高。

4、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4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的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我们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①这就是说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在国际事务中起更多的作用,关键在于发展经济。

总之,我们要解决上述所有问题.都离不开发展。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大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三)世界在发展,中国的发展具有紧迫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逐渐从对抗走向对话,全球性的政治和军事对抗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趋于减弱,全球性的经济大调整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却日益增强。当前,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转轨型国家,都在调整战略。致力于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它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或通过施加政治压力实现经济目标;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了较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整个东亚诸发展中国家自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一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东欧、俄罗斯经过激进的“休克疗法”之后,也已开始走出“低谷”,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多数国家呈现经济增长的态势.具体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决定于科技进步。科技革命在使传统产业部(-j获得技术改造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格局。

首先,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养殖、种植的工厂化,使农业生产率奇迹般地提高,从而使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高于发展中国家,致使发达国家反而成了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1961—196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食用农、林、牧、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为44.8%,1982一一1984年降到34.2%,而发达国家所占份额则由46.2%上升到62.7%。这与19世纪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传统国际分工截然相反。

其次,新材料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某些制造业对天然原材料的依赖;而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运费的降低.也减弱了原材料地理分布等自然条件对制造业发展的制约。所有这些都大大削弱

了发展中国家在农、矿初级产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由于自动化的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特别是自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的作用,使许多工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因此,有的经济学家指出,蓝领工人的工资已不再是竞争力量的主要因素。这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日趋削弱。相反,由于科技水平的普遍提高和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了按劳动力素质差别的分工,使脑力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这种产业目前主要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例如,世界的信息设备,包括计机软件的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据了95%以上的份额。

总之,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后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新型国际分工已开始显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在国际分工中已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谁能抢先发展代表科技发展方向的智力密集型产业,谁就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使各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跨越国界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表现为经济生活的全面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劳动力流动和国际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也在增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面向世界市场的方针,它们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生产资料、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这一切主要来自西方。它们要扩大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面向西方。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其国内市场呈饱和状态.扩展余地不大,迫切要向外扩张。而加快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成了它们扩张的主要对象。它们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看作.是新兴市场,把自己经济发展的未来,与这些新兴市场联系在一起。

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我们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i发展经济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削弱。因此.怎样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保证劳动力就业水平,开发比较经济优势产业,以抢占世界经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开放度仍然不高,甚至还不如人均生产总值不如我国的内向型经济国家印度。究其原因在于≯国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分工的程度还不高。我国吸收的国j;t直接投资甚至不如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多.而在对外直接投资、参与世界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方面,则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务必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扩大开放.,使我国在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参与国际分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吸收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为我所用,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变革的新形式。社会主义只有通过这种新型的社会变革形式,不断建全自身的机体、清除身上的弊病,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成熟和完善起来。这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求造成一个高度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使广大人民充分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这种要求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因而也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更趋完善。社会主义虽然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在管理体制上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是难免的。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发展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它需要通过改革,实行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对于社会主义来说,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所引起,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使然;不是迫于一时条件的偶然性行为,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常需要的生命活动。总之,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需求、自觉的行为。这种内在的自觉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第二,改革的主体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一致。无论从改革的基本力量还是领导力量来说,改革的主体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一种非人民的社会力量能够承担起改革的历史重任。改革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群众

的实践自觉地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奋起和行动,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才有可靠的、无坚不摧的主体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和保证。同时,改革并不是任何个人就能随意进行的盲目活动,改革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因此,也只能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进行。

第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动摇和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要克服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中的弊病和缺陷,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进而从根本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客体主要是体制。社会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本制度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具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体制则是基本制度的体现和具体形式,它具有特殊性、灵活性和变动性的特点 在不同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基

本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改进而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趋完善。 (二)改革对中国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改革旨在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7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t -

(1)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快,处于“瓶颈”状态,第三产业比较落后,一般加工业增长过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还较小。

(2)部分国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步伐不快,产品竞争力差,不适合市场需要,库存积压,亏损严重,支付困难,“三角债”积重难返,经济效益长期上不去,不仅不能为国家提供积累,反而需要国家提供大量财政补贴。

(3)财政上,国家掌握的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掌握的财政收人比例过低,而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行政费支出的负担又过重,因此,财政赤字多,收支平衡的压力增大

(4)金融上,建设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投资行为缺乏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分散化。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现象严重,致使通货膨胀压力难以消除。

(5)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规模增大,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西部地区和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都比较慢。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这对社会的稳定不利。

(6)新旧体制的交替,引起人们利益关系上的新调整、新变动,甚至出现新的机会不均等、分配不公的问题,以致


相关内容

  •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 ...

  •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 ...

  • 学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一再被我们党高度重视并反复强调,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现实国情.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于改革开放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江泽民文选>是"三个代表& ...

  • 跨世纪的接力
  • 作者:夏振坤 学习与实践 1996年06期 一.探索·继承·突破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而又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大课题.我们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锲而不舍.前赴后继的艰辛探索. 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g ...

  • 第4讲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
  • 第4讲 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以更大决心推进改革,保证完成改革任务 <决定>提出,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改革正确方向:坚 ...

  •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述
  •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对策
  • 本期专题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对策 ● 张耀华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的进一步深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类矛盾复杂交织, 劳动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本文对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及主要不和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管理对策.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对策 来直接接待信访 ...

  • 毛概第七章
  • 第七章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 改革 B 开放 C 矛盾 D 民主 2.改革开放是我国的( ) A 强国之路 B 立国之本 C 力量之源 D 执政之基 3.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 A .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 .兴办经济 ...

  • 浅议职工素质的提高对建设"平安兖矿"重要性
  •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结构发生了战略性的调整,经济运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为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提供了机遇和舞台.而在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因利益调整引起的矛盾冲突还大量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一旦处置不当,很

  • 求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在落实
  • 来源:<求是>2017/6 作者:范恒山 核心要点 ■ 稳是主基调,是大局,但稳不是停滞不前.无所作为和不敢作为,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稳和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政策取向,经济难以有实质性的长进:而经济不发展.关键问题不突破,稳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