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寻根小说

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政治抒情诗

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 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先锋文学

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由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革命历史小说

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学者散文

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是从前苏联借鉴来的创作理论,在十七年运用广泛。作品偏于写崇高,写英雄,而对社会的负面关注无多,实则为有条件的现实主义。

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

私密化写作 人道主义论争 两结合

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北岛诗歌的特质

1. 精神特质: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

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

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2. 充满悖论的意象群。

两种意象群:

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 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

创作特点:北岛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他的诗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如诗歌《回答》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而全部通过“我”的思想意识展示,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抨击社会的荒谬现象,呼唤理想的到来。

创作特点:北岛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他的诗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如诗歌《回答》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而全部通过“我”的思想意识展示,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抨击社会的荒谬现象,呼唤理想的到来。 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一、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从诗体上我们把政治抒情诗称作“颂——新赋体诗”。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以50年代的昂扬精神,重温了赋这一美学体验。并且,无论是贺敬之从马雅可夫斯基诗体化出的“东方楼梯式”,还是郭小川从中国古典诗律中重铸的“新辞赋体”,都以汉语独具的节奏和韵律,叠词排句的辉煌,传导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磅礴气势、力量和展望的远景,与天安门前一年一度的游行和阅兵一样,成为一个时代不可重复的语言庆典。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和贺敬之的《回延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简直就是人民共和国诗的编年史。

二、他们在政治诗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1、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的节奏变换,又有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如他的《放声歌唱》。

贺敬之还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发展成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二行诗体,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这种二行一节,匀称、并排的诗体,抒情节奏舒缓有致,行与行、节与节间诗思的跳跃和情感的跌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飞驰的空间和感情回旋的余地。

贺敬之还化用古典诗歌的三、五、七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半格律化的歌行体,如他的《三门峡歌》。

2、郭小川也继承了赋、比、兴传统的赋。他以偶句、俪辞、排比铺陈,构建了半格律的白话诗体,即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自然流走而音韵铿锵的长句体和长短句体。长句体即所谓的“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诗篇;长短句体即所谓的“半散曲式的自由体”,如《祝酒歌》等诗篇。

三、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见的。在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体与历史、感性个体与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和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已是充分“本质化”了,有限生命的个体由于融入了整体,由于对“历史本质”的把握,而转化为有着充分自信的无限存在。而在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那里,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矛盾,得到了关注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一、 ⑴秦牧散文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是追求丰富的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

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他认为:“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和新鲜的事物也能产生魅力和情趣。它能把人引入一个新的境界,读着读着,仿佛眼睛也亮了。”所以,他的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常常能使我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⑵杨朔散文着力于一种严峻的思考、哲理的诗化、深挚的爱恋的诗的意境创造。严峻的思考,显示其深沉;哲理的诗化,显示其淳净;深挚的爱恋,显示其缠绵。他在抓住灵感后展开联想,从那些富有清美的诗意的事物身上寻找其感情寄托点。在作者的细致分析下,一棵树、一粒种籽、一撮泥土、一个贝壳都蕴含着某种哲理,形成深刻感人的力量。⑶刘白羽的作品雄浑、豪放。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烂。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抒情气氛、词藻华丽的语言,构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借助日出、朝霞、灯光、大江、大海等壮美的事物和景物,以抑扬有致,波澜四起的章法写哲理的思考,战士的豪情,创造了情、理、景浑然交融的境界。

二、⑴秦牧注意以杂文的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体制,批判丑陋、匡正时弊、宣扬真理、赞颂新事物,使之发挥战斗的作用。⑵杨朔散文民族性很显着。他注意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侧影,描写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赞颂他们的胸襟和气质。地“诗中有画,画中的诗”的同时又闪耀着五色斑斓的时代色彩。⑶刘白羽的散文通过鲜明的形象揭示革命哲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刘白羽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总是情不自禁的流露,使文章富有浑厚的情感。他认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就失去热情与光彩。

三、⑴秦牧在处理题材和突出主题上迂回曲折,把许多新鲜的事物、知识穿织在一起,自然地表达出来。⑵杨朔在构成上讲究严谨有致,层次清晰,要求首尾呼应,布局疏密有间,虚实相生,达到小中见大,曲以致深的艺术效果。⑶刘白羽的散文结构讲究潇洒跳脱和严谨简练的结合。善于在“现实——历史——现实”中运用对照、反复、疏与密、虚与实等手法来构成散文的波澜。

四、⑴秦牧重视语言修辞,在酣畅淋漓、亲切恳挚中引入大胆的想象,在丰富华丽的词藻中倾入热烈的事情。⑵杨朔善于将口语和古典诗词熔于一炉。在写作时惜墨如金,这就使他的文字常有“精钢百炼,渣滓尽去”之精炼,又有古文字的斑斓和口语之活泼相融合的韵味。⑶刘白羽笔墨热烈,粗犷而又华美。他的文字总是含有绚丽的色彩,火热的情感。他描绘的自然背景常常像油画一样鲜明、绚丽而又富有层次感。

二、杨朔,讲求艺术构思,注重创造诗的意境,讲求艺术结构

秦牧,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刘白羽,容情于景,介意书写壮怀激烈的激情,错落有致的结构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80年代,苦难。所有的暴力、杀戮、血腥及人性的罪恶共同交织成了一幅苦难图像。正是用这些难以自拔,而深陷其中的苦难,余华亵渎了传统的世界,颠覆了生活的真实。苦难与亵渎成了他80年代小说相互依存的主题。在余华前期小说中,人性恶可以说是造成一切暴力、血腥和杀戮的根源,换言之,人性恶是导致苦难的重要因素。同时苦难也将人性恶凸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余华前期小说的“苦难”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内容上的罪恶,本质上的宿命。余华笔下显现出来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些罪恶包括暴力、血腥、杀戮、欺骗、阴谋等等,因此,暴力、血腥、杀戮这些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典型内容也就共同体现了“苦难”。正是在对暴力、血腥等等冷静甚至残忍的叙述中,罪恶性的苦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巴金随想录的创作主题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巴金通过真诚的忏悔,暴露了“五四”传统被毁之后,知识分子丧失了自主性而成为“精神奴隶”甚至堕落成专制体制的“帮凶”的命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林震、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

王蒙塑造的刘世悟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他超越工作表面中的官僚主义,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这种精神状态,实质上是及其顽固的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在揭露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实际上附着在权利上的一种“二丑”毒瘤,一方面他对组织接近,阿谀奉承,在工作中存在的文体装作看不见,另一方面,一旦上级有了态度,他又雷厉风行的将问题处理得很好,体现他成熟,老练,果断,干脆的性格,这种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性格,他不是一个个体性格,而是一种文化性格,一种等级制度下,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而残酷,冷漠的综合体现,这是一种人性与狼性的结合,是这个人物形象魅力及意义,即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

林震

林震这个充满工作热情、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典型形象。

1、初来咋到,兴奋中略带惶恐阶段

林震是一个小学老师,他对组织部的工作并不了解,可是刚到居委会就受到赵文慧大姐的热情接待,他感到特别温暖、特别亲切,他带着一种节日的兴奋心情到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去报到。他带着剧烈的心跳敲开门,那种无法掩饰的激动,使他把准备好的话说的都很不自然,尽管是冬天,他的额头还是沁出了汗。在领导问他是否有对象时,林震的脸刷的一下红了,就是这样,这个既兴奋又惶恐害羞的年轻人开始了新的活。

2、充满工作热情,要求上进,却略显急躁阶段

林震在教职期间经常焦灼的鞭策自己,无论是什么岗位上,他都想竭尽自己的全力。22岁的他已经成为党的工作者,虽然没有经验,尽管不了解情况,他依旧认真负责。为了了解通华麻袋厂第一季度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他看了有关文章,并再三向韩常新请教,他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提纲,可是实践起来依旧困难重重。

当他了解到王清泉工作有问题的情况时,他坚定的告诉魏鹤鸣“你再反应啊”,他迫不及待的向韩常新回报情况,由于他是第一次去厂了解情况,对厂的情况不甚了解,他被韩常新问的说不出话来。都是急躁冒进惹的祸,他谦逊下来,抱着见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做起了本职工作。

3、初露锋芒,沉默犹豫中曲折前进阶段

当林震感受到本区生活的跳动脉搏时,他要和刘世吾谈谈区委的工作,他有很多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他疑惑了,他想知道问题的症结,可是他依旧云里雾里。

他支持魏鹤鸣找工人召开座谈会,搜集意见,反映王清泉的问题,可是他在党小组会上受到严厉的批评。林震铁青着脸,紧紧咬住下嘴唇,他依旧鼓起勇气想要问个明白,却被领导驳回了,他心有不甘,他不会就这么轻易的放弃的。

4、正面反抗初见成效,坚信美好未来阶段

林震清楚的知道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知道正确了再去做斗争。他支持把收集到的资料寄给报纸,是问题就要公开,就要解决,他学会了大声的对领导说“您不对”。当他发现《北京日报》发表了那篇揭露王清泉的文章,他兴奋的手抖,他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他坚信组织能成为真正的党的工作机构。

正是因为有林震这样的人,才能够揭示出党组织的弱点和缺陷,把林震这个年轻人写的活灵活现,既有年轻人的稚气,也有工作的热情,更有对革命事业坚忍不拔的忠贞,把党放在心尖,以努力工作为己任,以认真负责为原则,切实为党为人民,同时也给我们以希望,祖国明天会更好!

白鹿原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主题:《白鹿原》以“白鹿”意象为中心,以白灵和朱先生形象为依托,构建了一个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神话寓言。从而通过神话理想与历史进程的悲剧性冲突烛照了人性的负面,呼唤着人类向善求美的集体无意识的伸张。

艺术特色:首先,作者广泛的应用了象征手法,其次,充满魔幻色彩,再次,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舒婷:创作特点: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她表现了一种甜蜜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了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她诗中的意象大抵带有南方色彩,常常出现大海、岛屿、花朵、榕树等,这些意象牵引人们进入诗的意境。诗歌《致橡树》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歌以优美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在艺术上表现为浓烈的浪漫气息和新颖的现代主义技巧相结合的特点。

顾城:创作特点:顾城诗歌的魅力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这种幻想与北岛的思辨、舒婷的情感一起,为“文革”后的中国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形质与风姿。但总的来说,顾城无论在早期还是后期,都蕴涵着强烈的“远离尘世”的倾向。诗歌《一代人》通过两个充满着悖论意味的意象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形成了一个艺术张力极大的审美空间,给读者以启迪与联想。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1: 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关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 朦胧诗首先突出主体意识——即突出个人的心理与直觉,将诗歌创作中长期被社会集体化了的美学观剥离出来,恢复它的天然属性;其次是反对单一地表层地抒情言志或托物寄思,而是拓展出更丰富的审美空间,使诗的意蕴繁复多姿,耐人寻味。

2: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并将象征、暗示、通感、联想等交织并用,在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含蓄的情感倾向和凝重的思辨力量。

(1)象征:朦胧诗运用大量的象征直接暗示作品的主题,同时出现象征的多层次性、跳跃和不确定性。如江河的《纪念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2)结构的跨跳性,形成“距离美”,拉开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如顾城的《弧线》、《远和近》等

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特色

1、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

入与转换

(1)千方百计的将理性结晶还原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情感符号“

(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与空间存在

(3)已经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

2、作家摈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的透视某一景观或者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3、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余秋雨的散文意象繁密,值的称许的是,作者所选的意象或景观,物象都曾参与过

4、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自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

5、游记散文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影”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柜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破的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红旗谱的创作特点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旗谱》描写了三代农民的斗争生活,他们的性格特点、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其次,语言方面有朴实明快、浑厚粗犷的民族色彩。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具有口语化特征。再次,在结构布局上,小说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段精心组织全篇,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而是保持人物的集中、故事的独立。第四,在表现手法上,小说以传统白描为主,又适当采用了西方的心理透视法,可谓取中西文化融会之精华,这本身也表明民族化是不排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 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

《人到中年》在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女性美。陆文婷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悲壮美。 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知青小说的创作主题与发展

主题: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

发展: 长恨歌主题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王琦瑶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是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还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作家通过对王琦瑶的命运书写,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旧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她身上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的精细与务实,对政治态度的淡漠与刻意回避,处世观的精明却有分寸,以及爱情观的功利,体现了上世纪40至80年代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精神风貌。

王琦瑶是旧上海行走着的千千万万人中的缩影。程先生、蒋吏莉的相继出场,都是为她作铺垫的。他们是王最初的结识、最后的回忆。王四十年前的回忆也随着这两人的先后死去而变

得模糊难辨。找不到时间逝去的见证人,那两个和她一起度过过去的人在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留下的旧物,四十年前留存至今的旧物给她提着醒。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是时间醒目的痛楚。压在人的心头上,只觉得沉重,然而无力逃脱。

四十年代过去了。时间犹如电影切换的镜头,眨一下眼,就是崭新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翻新的。在类似生发油的作用下,变成了王琦瑶心中的另一个镜像。虽不自然,终究是新的,而新的东西总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虽是骨肉连血的,倒不见得有多深的感情,有时是尽责任,这种付出天经地义。王终是四十年代的人,心也留了一半在过去。面对八十年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旧面貌如今是新容颜,不免心生感慨。

其实,王琦瑶是不会奢求什么的。对感情,她有些心灰意冷。她有大把大把的感情还没来得及完整付出。现在是没有时间了,她老了。而

王琦瑶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自然终结,她死于非命。张永红的男友掐死了她,垂涎那个装盛金条的香木盒子,那是王珍藏了四十年的唯一的秘密。

王琦瑶死了。死前的一瞬,她想起了四十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片中的女主角死于非命,被他所杀。 《茶馆》的艺术特色

(1)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埋葬三个时代

①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②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

③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裕泰茶馆

(4)人物:

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北京商人的形象。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加入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运。

(5)艺术特色

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

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

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寻根小说

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反思文学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政治抒情诗

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 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先锋文学

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由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革命历史小说

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学者散文

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是从前苏联借鉴来的创作理论,在十七年运用广泛。作品偏于写崇高,写英雄,而对社会的负面关注无多,实则为有条件的现实主义。

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

私密化写作 人道主义论争 两结合

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北岛诗歌的特质

1. 精神特质: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

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

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2. 充满悖论的意象群。

两种意象群:

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 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

创作特点:北岛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他的诗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如诗歌《回答》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而全部通过“我”的思想意识展示,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抨击社会的荒谬现象,呼唤理想的到来。

创作特点:北岛是“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他的诗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如诗歌《回答》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而全部通过“我”的思想意识展示,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抨击社会的荒谬现象,呼唤理想的到来。 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一、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从诗体上我们把政治抒情诗称作“颂——新赋体诗”。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以50年代的昂扬精神,重温了赋这一美学体验。并且,无论是贺敬之从马雅可夫斯基诗体化出的“东方楼梯式”,还是郭小川从中国古典诗律中重铸的“新辞赋体”,都以汉语独具的节奏和韵律,叠词排句的辉煌,传导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磅礴气势、力量和展望的远景,与天安门前一年一度的游行和阅兵一样,成为一个时代不可重复的语言庆典。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和贺敬之的《回延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简直就是人民共和国诗的编年史。

二、他们在政治诗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1、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的节奏变换,又有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如他的《放声歌唱》。

贺敬之还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发展成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二行诗体,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这种二行一节,匀称、并排的诗体,抒情节奏舒缓有致,行与行、节与节间诗思的跳跃和情感的跌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飞驰的空间和感情回旋的余地。

贺敬之还化用古典诗歌的三、五、七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半格律化的歌行体,如他的《三门峡歌》。

2、郭小川也继承了赋、比、兴传统的赋。他以偶句、俪辞、排比铺陈,构建了半格律的白话诗体,即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自然流走而音韵铿锵的长句体和长短句体。长句体即所谓的“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诗篇;长短句体即所谓的“半散曲式的自由体”,如《祝酒歌》等诗篇。

三、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见的。在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体与历史、感性个体与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或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和冲突。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已是充分“本质化”了,有限生命的个体由于融入了整体,由于对“历史本质”的把握,而转化为有着充分自信的无限存在。而在郭小川那些值得重视的作品那里,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矛盾,得到了关注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一、 ⑴秦牧散文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是追求丰富的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

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他认为:“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和新鲜的事物也能产生魅力和情趣。它能把人引入一个新的境界,读着读着,仿佛眼睛也亮了。”所以,他的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常常能使我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⑵杨朔散文着力于一种严峻的思考、哲理的诗化、深挚的爱恋的诗的意境创造。严峻的思考,显示其深沉;哲理的诗化,显示其淳净;深挚的爱恋,显示其缠绵。他在抓住灵感后展开联想,从那些富有清美的诗意的事物身上寻找其感情寄托点。在作者的细致分析下,一棵树、一粒种籽、一撮泥土、一个贝壳都蕴含着某种哲理,形成深刻感人的力量。⑶刘白羽的作品雄浑、豪放。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烂。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抒情气氛、词藻华丽的语言,构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借助日出、朝霞、灯光、大江、大海等壮美的事物和景物,以抑扬有致,波澜四起的章法写哲理的思考,战士的豪情,创造了情、理、景浑然交融的境界。

二、⑴秦牧注意以杂文的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体制,批判丑陋、匡正时弊、宣扬真理、赞颂新事物,使之发挥战斗的作用。⑵杨朔散文民族性很显着。他注意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侧影,描写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赞颂他们的胸襟和气质。地“诗中有画,画中的诗”的同时又闪耀着五色斑斓的时代色彩。⑶刘白羽的散文通过鲜明的形象揭示革命哲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刘白羽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总是情不自禁的流露,使文章富有浑厚的情感。他认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就失去热情与光彩。

三、⑴秦牧在处理题材和突出主题上迂回曲折,把许多新鲜的事物、知识穿织在一起,自然地表达出来。⑵杨朔在构成上讲究严谨有致,层次清晰,要求首尾呼应,布局疏密有间,虚实相生,达到小中见大,曲以致深的艺术效果。⑶刘白羽的散文结构讲究潇洒跳脱和严谨简练的结合。善于在“现实——历史——现实”中运用对照、反复、疏与密、虚与实等手法来构成散文的波澜。

四、⑴秦牧重视语言修辞,在酣畅淋漓、亲切恳挚中引入大胆的想象,在丰富华丽的词藻中倾入热烈的事情。⑵杨朔善于将口语和古典诗词熔于一炉。在写作时惜墨如金,这就使他的文字常有“精钢百炼,渣滓尽去”之精炼,又有古文字的斑斓和口语之活泼相融合的韵味。⑶刘白羽笔墨热烈,粗犷而又华美。他的文字总是含有绚丽的色彩,火热的情感。他描绘的自然背景常常像油画一样鲜明、绚丽而又富有层次感。

二、杨朔,讲求艺术构思,注重创造诗的意境,讲求艺术结构

秦牧,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刘白羽,容情于景,介意书写壮怀激烈的激情,错落有致的结构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80年代,苦难。所有的暴力、杀戮、血腥及人性的罪恶共同交织成了一幅苦难图像。正是用这些难以自拔,而深陷其中的苦难,余华亵渎了传统的世界,颠覆了生活的真实。苦难与亵渎成了他80年代小说相互依存的主题。在余华前期小说中,人性恶可以说是造成一切暴力、血腥和杀戮的根源,换言之,人性恶是导致苦难的重要因素。同时苦难也将人性恶凸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余华前期小说的“苦难”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内容上的罪恶,本质上的宿命。余华笔下显现出来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些罪恶包括暴力、血腥、杀戮、欺骗、阴谋等等,因此,暴力、血腥、杀戮这些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典型内容也就共同体现了“苦难”。正是在对暴力、血腥等等冷静甚至残忍的叙述中,罪恶性的苦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巴金随想录的创作主题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巴金通过真诚的忏悔,暴露了“五四”传统被毁之后,知识分子丧失了自主性而成为“精神奴隶”甚至堕落成专制体制的“帮凶”的命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林震、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

王蒙塑造的刘世悟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他超越工作表面中的官僚主义,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这种精神状态,实质上是及其顽固的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在揭露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实际上附着在权利上的一种“二丑”毒瘤,一方面他对组织接近,阿谀奉承,在工作中存在的文体装作看不见,另一方面,一旦上级有了态度,他又雷厉风行的将问题处理得很好,体现他成熟,老练,果断,干脆的性格,这种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性格,他不是一个个体性格,而是一种文化性格,一种等级制度下,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而残酷,冷漠的综合体现,这是一种人性与狼性的结合,是这个人物形象魅力及意义,即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

林震

林震这个充满工作热情、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典型形象。

1、初来咋到,兴奋中略带惶恐阶段

林震是一个小学老师,他对组织部的工作并不了解,可是刚到居委会就受到赵文慧大姐的热情接待,他感到特别温暖、特别亲切,他带着一种节日的兴奋心情到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去报到。他带着剧烈的心跳敲开门,那种无法掩饰的激动,使他把准备好的话说的都很不自然,尽管是冬天,他的额头还是沁出了汗。在领导问他是否有对象时,林震的脸刷的一下红了,就是这样,这个既兴奋又惶恐害羞的年轻人开始了新的活。

2、充满工作热情,要求上进,却略显急躁阶段

林震在教职期间经常焦灼的鞭策自己,无论是什么岗位上,他都想竭尽自己的全力。22岁的他已经成为党的工作者,虽然没有经验,尽管不了解情况,他依旧认真负责。为了了解通华麻袋厂第一季度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他看了有关文章,并再三向韩常新请教,他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提纲,可是实践起来依旧困难重重。

当他了解到王清泉工作有问题的情况时,他坚定的告诉魏鹤鸣“你再反应啊”,他迫不及待的向韩常新回报情况,由于他是第一次去厂了解情况,对厂的情况不甚了解,他被韩常新问的说不出话来。都是急躁冒进惹的祸,他谦逊下来,抱着见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做起了本职工作。

3、初露锋芒,沉默犹豫中曲折前进阶段

当林震感受到本区生活的跳动脉搏时,他要和刘世吾谈谈区委的工作,他有很多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他疑惑了,他想知道问题的症结,可是他依旧云里雾里。

他支持魏鹤鸣找工人召开座谈会,搜集意见,反映王清泉的问题,可是他在党小组会上受到严厉的批评。林震铁青着脸,紧紧咬住下嘴唇,他依旧鼓起勇气想要问个明白,却被领导驳回了,他心有不甘,他不会就这么轻易的放弃的。

4、正面反抗初见成效,坚信美好未来阶段

林震清楚的知道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知道正确了再去做斗争。他支持把收集到的资料寄给报纸,是问题就要公开,就要解决,他学会了大声的对领导说“您不对”。当他发现《北京日报》发表了那篇揭露王清泉的文章,他兴奋的手抖,他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他坚信组织能成为真正的党的工作机构。

正是因为有林震这样的人,才能够揭示出党组织的弱点和缺陷,把林震这个年轻人写的活灵活现,既有年轻人的稚气,也有工作的热情,更有对革命事业坚忍不拔的忠贞,把党放在心尖,以努力工作为己任,以认真负责为原则,切实为党为人民,同时也给我们以希望,祖国明天会更好!

白鹿原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主题:《白鹿原》以“白鹿”意象为中心,以白灵和朱先生形象为依托,构建了一个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神话寓言。从而通过神话理想与历史进程的悲剧性冲突烛照了人性的负面,呼唤着人类向善求美的集体无意识的伸张。

艺术特色:首先,作者广泛的应用了象征手法,其次,充满魔幻色彩,再次,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舒婷:创作特点: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她表现了一种甜蜜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了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她诗中的意象大抵带有南方色彩,常常出现大海、岛屿、花朵、榕树等,这些意象牵引人们进入诗的意境。诗歌《致橡树》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歌以优美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在艺术上表现为浓烈的浪漫气息和新颖的现代主义技巧相结合的特点。

顾城:创作特点:顾城诗歌的魅力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这种幻想与北岛的思辨、舒婷的情感一起,为“文革”后的中国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形质与风姿。但总的来说,顾城无论在早期还是后期,都蕴涵着强烈的“远离尘世”的倾向。诗歌《一代人》通过两个充满着悖论意味的意象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形成了一个艺术张力极大的审美空间,给读者以启迪与联想。

朦胧诗的创作特色:1: 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关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 朦胧诗首先突出主体意识——即突出个人的心理与直觉,将诗歌创作中长期被社会集体化了的美学观剥离出来,恢复它的天然属性;其次是反对单一地表层地抒情言志或托物寄思,而是拓展出更丰富的审美空间,使诗的意蕴繁复多姿,耐人寻味。

2: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并将象征、暗示、通感、联想等交织并用,在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含蓄的情感倾向和凝重的思辨力量。

(1)象征:朦胧诗运用大量的象征直接暗示作品的主题,同时出现象征的多层次性、跳跃和不确定性。如江河的《纪念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2)结构的跨跳性,形成“距离美”,拉开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如顾城的《弧线》、《远和近》等

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特色

1、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

入与转换

(1)千方百计的将理性结晶还原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情感符号“

(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与空间存在

(3)已经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

2、作家摈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的透视某一景观或者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3、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余秋雨的散文意象繁密,值的称许的是,作者所选的意象或景观,物象都曾参与过

4、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自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

5、游记散文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影”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柜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破的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红旗谱的创作特点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旗谱》描写了三代农民的斗争生活,他们的性格特点、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其次,语言方面有朴实明快、浑厚粗犷的民族色彩。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具有口语化特征。再次,在结构布局上,小说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段精心组织全篇,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而是保持人物的集中、故事的独立。第四,在表现手法上,小说以传统白描为主,又适当采用了西方的心理透视法,可谓取中西文化融会之精华,这本身也表明民族化是不排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 人到中年中陆文婷的形象

《人到中年》在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了陆文婷这一普通、平凡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作品还通过陆文婷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充分展示她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女性美。陆文婷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一个最平凡的人物身上那高尚的品格和艰难的处境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谦抑克己的外观呈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悲壮美。 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知青小说的创作主题与发展

主题: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

发展: 长恨歌主题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王琦瑶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是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还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作家通过对王琦瑶的命运书写,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旧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她身上所体现的日常生活的精细与务实,对政治态度的淡漠与刻意回避,处世观的精明却有分寸,以及爱情观的功利,体现了上世纪40至80年代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精神风貌。

王琦瑶是旧上海行走着的千千万万人中的缩影。程先生、蒋吏莉的相继出场,都是为她作铺垫的。他们是王最初的结识、最后的回忆。王四十年前的回忆也随着这两人的先后死去而变

得模糊难辨。找不到时间逝去的见证人,那两个和她一起度过过去的人在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留下的旧物,四十年前留存至今的旧物给她提着醒。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是时间醒目的痛楚。压在人的心头上,只觉得沉重,然而无力逃脱。

四十年代过去了。时间犹如电影切换的镜头,眨一下眼,就是崭新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翻新的。在类似生发油的作用下,变成了王琦瑶心中的另一个镜像。虽不自然,终究是新的,而新的东西总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虽是骨肉连血的,倒不见得有多深的感情,有时是尽责任,这种付出天经地义。王终是四十年代的人,心也留了一半在过去。面对八十年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旧面貌如今是新容颜,不免心生感慨。

其实,王琦瑶是不会奢求什么的。对感情,她有些心灰意冷。她有大把大把的感情还没来得及完整付出。现在是没有时间了,她老了。而

王琦瑶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自然终结,她死于非命。张永红的男友掐死了她,垂涎那个装盛金条的香木盒子,那是王珍藏了四十年的唯一的秘密。

王琦瑶死了。死前的一瞬,她想起了四十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片中的女主角死于非命,被他所杀。 《茶馆》的艺术特色

(1)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埋葬三个时代

①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②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

③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裕泰茶馆

(4)人物:

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北京商人的形象。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加入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运。

(5)艺术特色

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

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

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相关内容

  •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历年试题
  •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历年试题(文学院) 2000年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 一,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 1,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在哪些方面模仿荷马史诗? 2, 简述堂吉坷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关系. 3, 简述魏玛古典主义的基本观点.标志着歌德从"狂飙突进& ...

  • 北师大2013-1993文学类考研真题
  • 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中.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 3.<庄子 ...

  • 山大文艺学历年考研真题
  • 1999-2009年山东大学文学院试题 山东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 山大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的考题是一样的. 1999年试题 文学理论 一.解词 1.文艺学对象 2.语言的艺术 3.艺术形象 4.文学起源的"巫术说" 5.题材 6.文学风格 二.简答 1.如何理解文学与 ...

  • 清华大学08博士入学试题
  • 清华大学08博士入学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古典文献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写出下列文体的文体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要适当举例 (六选四) 赋 歌行 律诗 八股 铭 骈文 二.论述阮籍的咏史诗对后世的影响 三.论述下列故事在叙事文学中的演变及其思想文化意义(四选一) <莺莺传故事> & ...

  • 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考试大纲14年
  • 2014年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 "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中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相关重要作品.人物,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全部内容,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查范围 本课程主要考查本科阶段所学的<文学概论> ...

  • 中国现当代文学B
  • 系 专业 层次 姓名 学号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B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填在 下面的表格内) 1.提出文学革命"八事"的作家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鲁迅 2.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的 ...

  • 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09-12-30 14:46:37 广西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 科目名称:西方哲学史 科目代码:811 (答案必须写在考试专用答题纸上,否则造成错批.漏批等后果自 ...

  • 2015北师大古汉考研真题
  • 723 中国文学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王逸"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说的是( ) 2.<春秋>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被后人概括为( ) 3.东汉是经学集大成时期,经学代表人物是( ) 4.董仲舒著名的上书称 ...

  • 93-11考研真题
  • 2011 723古代一1庄骚2永明体3<云谣集杂曲子>4唐宋派5<阅微草堂笔记> 二简答1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2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三论述:结合作品,分析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