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秦良玉家规简介及注释

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拍摄

《执干戈以为社稷》专题片选题主材料

——秦良玉和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童中安

秦良玉简介

秦良玉(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正月—清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5月),二十四史(明史卷270列传158)唯一登录的巾帼英雄,字贞素,忠州(今忠县)人。秦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4年)秦良玉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她激励其夫要报国图志,并亲自在石柱创建了一支“戎武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

秦良玉是我国正史登录的名符其实的土家族女英雄,她一生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平叛乱“功第一”;率兵援辽,血战浑河,立下赫赫战功;万里请缨,北上进京勤王,平定围困京城的永平等四城,再建“首功”,明嘉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检事,并充总兵官,诏加二品,予以封诰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明崇祯皇帝(明思宗)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四诗旌其功。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下,狼烟四起,遍地干戈。此时秦良玉已年过七十,还毅然接受南明隆武政权赐封的“太

1

子太保忠贞候”封号和铜质“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高举抗清复明的旗帜,保境安民。清军入川后,所向披靡,唯秦良玉不屈,以石柱县城附近的万寿寨为据点,任坚持抗清斗争,确保了石柱一方平安,最终保持了爱国爱民的晚节。秦良玉卒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享年83岁。葬于石柱县城东三公里左右龙河北岸边的回龙山(今石柱县三河乡鸭桩村)。其墓碑谥文,彰示了这位女丈夫、巾帼英雄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2

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秦氏家规的初型来自于秦良玉父亲秦葵的庭训“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这一句庭训成就了秦良玉这位彪炳青史的巾帼英雄和满门忠烈的传奇。

经查证,秦氏“家规家训”的成型,始于明朝嘉靖庚寅年(1530年)秦弁所编修的《秦氏家乘》。秦弁(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具体生卒年实考。早年就学于其堂兄秦葵所班的私塾。)字白岩,明朝正德丙子(1516年)岁贡生,旋即授湖广武昌县令。秦弁是秦葵堂弟,秦良玉堂叔。,序中对秦弁编修《秦氏家乘》的初衷、秦氏“家规家训”的提炼成型,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述。之后,《秦氏家乘》分别于清道光庚子年(1842年)、咸丰己未年(1859年)、光绪戊子年(1888年)、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1996年等多次续修《秦氏家乘》;所有续修《秦氏家乘》除对相关族谱世系内容续修外,“家训家规”均因袭相承,殊无变更。 《秦氏家乘》中,分别有“家规“十条”,“家训“则为三言八句,也可以说有八条。与其它姓氏家规的“耕读传家”、要求子孙“休养生息”不同的是,秦氏家规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纪守法”、“寓兵于农”、“忠贞爱国”越规矩。”而“家训”则进一步要求秦氏族人在遵循“家规”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

3

激劝。”

秦氏家规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强调和体现了国和家的关系:即“国大于家”、“先国后家”。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独生子)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秦良玉本人则多次为国建“首功”、“功第一”,且终以战功封侯拜将,从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以女子身份,独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忠贞侯”的至尊荣耀。秦氏一门、尤其是秦良玉的历史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一是满清朝廷皇帝钦点,由有“千古名臣”之称的张廷玉主持编撰的《明史》,将高举抗清大旗的秦良玉单人传记载入史册,对她的忠贞爱国予以盖棺定论;二是抗战时期的陪都,通过秦良玉文物展览、文艺作品等形式,一直用秦氏忠贞爱国、满门忠烈的核心价值观动员全国人民一致抗日;三是清末民初著名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秋瑾等在他们慷慨激昂的革命著述中,反复用秦良玉的事迹号召全国人民;四是至今秦良玉的事迹,在海内外仍然被广为赞颂。

秦氏“家规”、“家训”全文

重要内容注释及意译

秦氏家规

(一)子孙遵国家法制,正赋当及期而供。即①正赋外随时

4

所议征输,亦上供须早,勿听浮薄子②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千罪戾③。

注释: ①即:即使.②浮薄子:浅薄轻浮的人; ③罪戾: 罪恶、罪孽、罪过、罪行、罪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国语·晋语四》:“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宋 秦观 《边防策上》:“赦其罪戾,与之更始。”《红楼梦》第一0五回:“如今 政老 且带司员实在将 赦老 家产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隐匿,自干罪戾。”

译文:子孙必须遵循国家法制,各项赋税必须按时缴纳;即使已经缴清了国家规定常年征收的各项赋税外,因为种种原因国家时决定临时征收的税赋,也必须及早供奉,千万不要听信那些浅薄轻浮的人教唆,不知道忠君爱国,进而因为吝惜财物贻误了国家大事,使自己成为千古罪人。

(二)和睦宗族,言理兼立情。勿持富欺贫,勿挟贵凌贱①,又勿贫不自守,贱不自安,听珥笔②民无端起诉,有事则质明③智者排解之,以息诉端而保田业,违者凭公议罚。

注释: ①挟贵凌贱: 挟,挟持,挟势,此处当”仗势”讲. 挟贵凌贱:仗势富贵欺侮贫贱的人。②珥笔: 诉讼,这里是指旧时候的”讼棍”。黄庭坚《江西道院赋》:“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笔之民。” ③质明: 质,实质,本质;明,亮,明白;实事求是地讲明白.

译文:族人彼此和好地相处,说话做事要入情合理;切记不要自恃富贵而欺侮平民百姓,不要仗势富贵欺侮贫穷卑贱的人;不要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不遵守做人的起码道德规范;更不要因

5

为贫贱而不安本分,误听那些讼棍的教唆,无理挑起事端诉讼(他人);有什么大小事情,当面实事求是地讲明白,或者请德高望重、处事公平、有学问的人化解矛盾,来避免扩大事态,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田产家业。族中人若违反这些要求,就开祠堂根据家规家训条款,大家公平合理地做出决定,给予处罚。

(三)冠婚①为礼,经所②自重;习俗相沿,长幼相当。若嫁娶不及时而变端出,以及趋富厌贫,与浪来无籍者③为婚,皆吾族所戒,此古人以六礼告成,厚人伦而蕃育④子孙也。

注释: ①冠婚: 婚冠礼是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②经所:经,经历、经过;所,所有。③浪来无籍者:浪来,流浪江湖而来;无籍,无户籍的人;通指“来历不明的人”。④蕃育:繁衍。《左传·昭公元年》:“余命而子曰 虞 ,将与之 唐 ,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

译文:到了年龄要按礼仪成婚, 经历任何事情都要谨言慎行。婚姻习俗要因袭传统,婚配男女双方的年龄大小要适当。如果到了结婚年龄不及时按传统规矩成婚,而产生一些变数和事端,以及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甚至与那些流浪江湖、来历不明、无户无籍的人通婚,都是我们秦氏家族所绝对不允许的。这也是古人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让男女完婚的传统。如此,才符合人伦道义、繁衍子孙后代的规律。

(四)丧①乃人子终天大恨②,务内尽哀,外尽炉。称家有

6

无,以办附身棺。诸事剧贫,则有力者恤之、助之,以之劝孝,而厚宗族。惟恪守葬礼为重,勿徒以分帛、索酒饰其仪文也。 注释:①丧: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等;这里指老人去世。②终天大恨:指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典出高则诚《琵琶记·一门旌奖》:“卑人空怀罔极之思,徒抱终天之恨。”

译文:老人去世,是为人子孙到死的时候都除却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必须在丧期内办好丧事,竭尽哀思,丧期满后逢年过节到陵前焚香燃烛追怀先人,寄托哀思。

(五)子孙承嗣,当遵循守则。子孙无嗣者,许亲伯叔房立继,如亲伯叔房无嗣,则于堂叔伯依嫡庶序承祧,无得越次,致违继绝礼,倘有暗继异姓以乱宗者,以后断不准入谱。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六)子孙姓氏有变,应循例可考。子孙有赘他姓,即于本名下书赘其某氏,勿因赘他姓而易本姓;又有过继外姓者,日后归家的收录入谱,并依行派以书。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七)古者寓①兵于农,有守望相助②谊。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闲时练武艺。如有奸究偶发,则鸣锣为号,远近接联响应,执器互相救援,庶几御防,有法子孙,长保无虞,违者罚。

注释:①寓:寄寓,包含。这里指“给予”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②守望相助:守望,防守了望。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7

疾病相扶持。”

译文:古代给予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八)凡不知来历人,切禁留寓此地。以杜渐防微,各家父兄,严训恪守,四民正业庶几合族风享。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九)族中鳏寡孤独养不无人,有则均宜周恤。凡遇新年及没后无葬费,随时酌资助也。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十)子孙不得有辱门楣①,言行出处勿越规矩②。子孙切忌奸、娼、盗、淫、赌、毒等败坏家风、家门及社会风气行为。违者依家法、律例严惩。

注释:①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这里指家族、家庭。②规矩: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引申释义:这一条在今天的党风廉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讲规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穿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矩的重要性,认为规矩不仅是

8

指党的纪律,而且是指法律、制度、规定、道德、规范、规律等,包括刚性规矩和不成文规矩。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中的“规矩篇”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规范从政行为,自觉做到防微杜渐,谨防“第一次出轨”、“第一次湿鞋”,决不越雷池半步;在关于官商交往要有道的论述时特别要求,干部必须对诸如“工作需要的接触”、“友情亲情之类的往来”保持严格的尺度和正常的温度,不越雷池半步。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不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成为当下党员干部政治生活中的高频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

译文:族中子孙不能做任何给自己的家族、家庭丢脸的事情,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姿态与风度、做人做事都要遵规循矩(或者:做人做事要中规中矩)。

秦氏家训

崇祖德,守邱墓;

重家塾,敦人伦;

守恒业,正心术;

端风俗,示激劝。

9

(一)崇①祖德

自山祖②昆仑之脉,其支则峰峦万变,犹待培修功也。 自水祖天一之精,其派则流行万变,犹待疏通力也。 人祖乃始生之源,子孙千亿宗其德,犹待世世积累之。 俾祖德克崇而后,如山之峙而愈厚,水之流而愈长也。 注释:①崇:遵从、遵循。②山祖:开山祖先;山祖和后面的“水祖”皆代指秦氏开山祖先。 译文:(二)守邱墓

以安幽冥,勿令樵牧①,勿令盗葬,谱②于高僧祢祖各注葬所,尤防他姓侵夺,封植③均得其所,斯庇荫之德崇也。

注释:①樵牧:打柴、放牧牲畜。②谱:家谱,录入家谱。③封植:亦作“ 封埴 ”。培植,栽培。

译文:守护好祖先的陵墓

(三)重家塾

于族中子弟择师善教,再置义田,以助膏火①所不及,其后成就虽殊,而读书首敦。士行居乡则节自励,化俗型,方立朝,则六计本廉。由忠爱所发抒,见诸政事。学范文正公一流人,斯文教启后之德崇②也。

诸凡善行为之,皆所以崇德,而始祖生之源,宜乎后嗣之寝炽,其如山祖昆伦之脉,山以峙而愈厚,水祖天一之情,水以流而愈长,为不爽哉。

注释:①膏火:(1)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

10

煎。”宋 苏轼《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宋 苏轼《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 爵 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 爵 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 梁启超 《辛亥革命的意义》:“前清 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所以,这里主要是指供学习用的所有物资和津贴。②德崇:厚德崇学。

译文:重视办好族中的私塾(学校)。

要在秦氏家族子弟中选择学问、道德、修为堪为人师者,循循善诱地教育好秦氏族人的孩子们。还要设置义田,将所有收入,作为私塾的津贴,用来帮助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完成学业。这些孩子后来的成就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读书起码对他们都同样起到了启蒙、教化和勉励的效果。他们以后不管是做官还是在家乡安居乐业,相信都能够遵循规矩、守住气节、互勉自励,成为有德行、有修为、有益于社会的正常人;如果能够入朝为官,就能够做到用多方面的聪明才智辅助朝政(六计:多方面的才能、智谋),同时做到廉洁自律。由此,忠国爱民的本分才能够发自内心,落实到尽心尽力处理好各项政务中。如果族中子弟都能够

11

效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这就证明我们兴文教、办私塾、厚德崇学收到应有的效果了。

(四)敦①人伦

昔圣王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处则为名儒,出侧为硕辅③。伦莫大于君臣、天地焉。而乾坤以象,君臣之义,天下国家之治理,归之吾族,先世文武间出,卓有治功,即贡士载阳公家。忠孝节义毕集一门,炳霄汉而先日月。既为之前,其有为之后乎?君君臣臣则必父父子子,父主慈教子宜有法,如汉之邓禹,宋之苏明,尤较著也。子主孝敬亲,显亲为大,服劳奉养次子。今日父子之伦明,即他日君臣之义得矣。有父子则有兄弟,吾族先世兄弟七人由楚入蜀,虽天各一方,叙谱则均以一本视之。况聚处一家而乃因田园细故,致伤友于谊乎。裳棣一诗而今有余慨焉。此兄弟之伦明,由是可达于孝也。然父子兄弟以天合,夫妇则合。此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反目不可,溺爱亦不可。夫妇道正而后家人无睽,修齐其亦人伦之大者乎。近世朋友之伦多数矣,文人侈声气,非失于伪交,即失于损友。祛此两敝,以收其益,更讲求君臣父子与夫妇之伦,大者皆立君子,是以为名教完工,而能内省无疚也。

注释:①敦:敦促,这里是勉励的意思。②圣王:周文王。③硕辅:贤良的辅弼之臣。

译文:勉励族人恪守传统伦理道德。

12

(五)守恒业

昔韩文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此人宜各守一业,以行有恒而得其道也。

士居四民之首,国家开科取之。典何其重诚以力学为本?由濂洛关阁上参孔孟之书,即蕲至于恒德而未已。他日之文治武功,有一不从读书中来哉。何士一得志而性情遂变耶。文人无行自古伤之,殊不愿子孙效也。管氏有言:“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以农次士力,田有常重土著,则比耦相联,勿使异地浪游者溷入,盗贼可清其源。礼教兴于食足之后,耕获其大有明效乎。然农固为本矣,而遂未亦所不废。从事商贾,一居市,一外游,权子母之计,执业有常,以之自食其力。然唐伯虎云:“不使人间造孽钱。”其涉世金针妙语乎。勿阴攘①人利而利自归之,拙者未见不足,巧者未见有余。商恒为商,贾恒为贾,亦先儒许氏治生之遗教矣。

今天下之害,害在游民不各守一业,徒挟机械术以撄利于愚民,弱民,与终岁勤苦之善民同,患遂至于难测。然则有宗子督率之责,岂可不使子弟守其恒业,置身于四民中哉。

注释:①阴攘:阴,暗,与“明”相对;攘,rang,从扌(手)从襄。推手使前也。古让字。引申为使人退让亦用此字。这里指使阴招强取豪夺他人的利益。

译文:坚守自己安家立命的职业。

(六)正心术

圣贤之传道也,而曰传心。心者立身,应世之本。故大学之

13

教在正心,正则为道。心不正则为人心、人禽之界判之。孟子言良知良能,仁义皆出于心,而以达之天下。其后宋儒陆象山宗良知之,学良能赅之。明儒王阳明亦以致心之良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胥备①虽高明之见,与朱子偶有异同,然成底之为禅过矣。天下禅学而能立德、立功、立言之,克正从心术,而发如此哉,信乎人心之良知不可不葆,以为修斋治平之本,俾良能亦无所不尽矣。大学之言致知是闻见之知,使一以一心清善恶之,几与大学正心之旨合,不独上知得之,即下而愚夫愚妇之心亦莫不有。本来之知率其自然而发舒,胥出于正,以故一乡中匹夫为善,薰其德,而群知响方者恒有之矣,圣贤之传心,其合智愚而咸正也夫。

注释:①胥备:胥,全,都;胥备指万事具备。

译文:做人做事要有好的人品,不要成为心术不正的小人

(七)端风俗

古者太史采一国之风,诗由之,天子贞谣①,正变所由分,风正则世由此盛,风变则世由此衰。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治家在勤、在俭,游惰戒之,郑术②之风斯熄矣。应世则以睦姻任恤,本诸周礼,婚娶葬祭,各助贫寡,所不及而德以厚。唐魏鄙吝之风斯消矣。近世之患,尤在健讼挟刀笔者,以机变构争,致人坏心术,破身家,由近族而殃及远方,害至于不可底止,风俗岂尚可问哉?此由古迄今,天下国家之风俗,皆自一乡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诸先也。

14

注释:①贞谣:贞,贞洁,贞操,气节;谣,“谣言”“谣传”;这里指辨别忠奸。②郑术:出自仲长统《昌言》之《理乱篇》“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聘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目极角之观,耳穷郑术之声。入则耽于妇人,出则驰于田猎。荒废庶政,弃亡人物,澶漫弥流,无所底极。信任亲爱者,尽佞谄容说之人也;宠贵隆丰者,尽后妃姬妾之家也。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仇也。至于运徙势去,犹不觉悟者,岂非富贵生不仁,沉溺致愚疾邪?存亡以之迭伐,政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

又:郑术,周武王的大护法,“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服) 淫声,郑术之属。”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到汉献帝时,尚书令荀彧闻其名声,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仲长统《昌言》中。

译文:端正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古时候孔夫子收集各国的民歌(这里译者疑“太史”有误,太史乃司马迁,应为孔子),才有《诗经》;得益于《诗经》,天子就能辨别忠奸。同时,好的传统和风尚与坏的习俗和风气,也因此能够分辨得一清二楚。无论国和家,风气正,那么就能繁荣昌盛;歪风邪气盛行,就会国家衰败,家道中落。而端正一国一族的风气,都要从每个家庭做起。所以,治国治家关键在于勤勉、节俭、切忌贪玩和懒惰,只有这样才能革除郑术那种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风气。……这些道理都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国家和社会的风气,都是从一乡一族一家积累起来的,每个人的言行出处在街坊里巷的表现,要特别倡导学习仁人君子和先贤们的优良传统。

15

(八)示①激劝②

《春秋》一书,劝善之书也。即惩恶亦归于劝善,而心术正之,风俗端之;即守恒业,敦人伦,崇祖德,亦由有所激发,以底于成。吾族自先世以来,为文治,为武臣。即下而隐居处士,亦各有嘉言懿行,以贻示来兹此激劝,所由仿乎。又况读书士子,尤有爵间者,如左氏、胡氏之传,为明所晰哉。上士固无待于劝已,中材以下鲜不以无所激发颓废即至无成,此庞士元扬人之善,虽或过实而先儒犹之。以不美其谈则从善之,路多沮矣。士君子生当今日,为一族树仪型,如崇祖德诸遗训,常从弱冠激劝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恶,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也哉。

注释:①示:表明,示范。②激劝:激发鼓励;汉 王充 《论衡·别通》:“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唐 颜真卿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某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教以笔法。”

译文:族中长辈要做示范和表率,以激发鼓励族中子弟。 《吕氏春秋》这部书,是一部劝人积善行德的书。即或是书中讲述的惩恶,其目的也是归结于劝人行善。惩恶扬善,才能树立正气,才能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书中强调每个人都要要守住安家立命的职业、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继承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这些内容也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激励,只要我们都从头做起,一定会取得相当的成就。……不论是做官还是做有德行的正人君子,生在今日、活在当下,都要把握住时机,或建功立业、或为人师表、或安守本分,都要为秦氏一族的后世子孙做出表率。

16

又如该书中讲述的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所有遗规遗训的道理,通常要在成年之前开始勉励他们,教育年轻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恶的坏事。做好了这些,那么我们也就领会了《吕氏春秋》这部书的宏观大义了。

二0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最后定稿

17

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拍摄

《执干戈以为社稷》专题片选题主材料

——秦良玉和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童中安

秦良玉简介

秦良玉(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正月—清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5月),二十四史(明史卷270列传158)唯一登录的巾帼英雄,字贞素,忠州(今忠县)人。秦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4年)秦良玉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她激励其夫要报国图志,并亲自在石柱创建了一支“戎武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

秦良玉是我国正史登录的名符其实的土家族女英雄,她一生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平叛乱“功第一”;率兵援辽,血战浑河,立下赫赫战功;万里请缨,北上进京勤王,平定围困京城的永平等四城,再建“首功”,明嘉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检事,并充总兵官,诏加二品,予以封诰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明崇祯皇帝(明思宗)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四诗旌其功。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下,狼烟四起,遍地干戈。此时秦良玉已年过七十,还毅然接受南明隆武政权赐封的“太

1

子太保忠贞候”封号和铜质“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高举抗清复明的旗帜,保境安民。清军入川后,所向披靡,唯秦良玉不屈,以石柱县城附近的万寿寨为据点,任坚持抗清斗争,确保了石柱一方平安,最终保持了爱国爱民的晚节。秦良玉卒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享年83岁。葬于石柱县城东三公里左右龙河北岸边的回龙山(今石柱县三河乡鸭桩村)。其墓碑谥文,彰示了这位女丈夫、巾帼英雄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2

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秦氏家规的初型来自于秦良玉父亲秦葵的庭训“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这一句庭训成就了秦良玉这位彪炳青史的巾帼英雄和满门忠烈的传奇。

经查证,秦氏“家规家训”的成型,始于明朝嘉靖庚寅年(1530年)秦弁所编修的《秦氏家乘》。秦弁(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具体生卒年实考。早年就学于其堂兄秦葵所班的私塾。)字白岩,明朝正德丙子(1516年)岁贡生,旋即授湖广武昌县令。秦弁是秦葵堂弟,秦良玉堂叔。,序中对秦弁编修《秦氏家乘》的初衷、秦氏“家规家训”的提炼成型,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述。之后,《秦氏家乘》分别于清道光庚子年(1842年)、咸丰己未年(1859年)、光绪戊子年(1888年)、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1996年等多次续修《秦氏家乘》;所有续修《秦氏家乘》除对相关族谱世系内容续修外,“家训家规”均因袭相承,殊无变更。 《秦氏家乘》中,分别有“家规“十条”,“家训“则为三言八句,也可以说有八条。与其它姓氏家规的“耕读传家”、要求子孙“休养生息”不同的是,秦氏家规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纪守法”、“寓兵于农”、“忠贞爱国”越规矩。”而“家训”则进一步要求秦氏族人在遵循“家规”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

3

激劝。”

秦氏家规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强调和体现了国和家的关系:即“国大于家”、“先国后家”。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包括自己的独生子)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秦良玉本人则多次为国建“首功”、“功第一”,且终以战功封侯拜将,从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以女子身份,独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忠贞侯”的至尊荣耀。秦氏一门、尤其是秦良玉的历史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一是满清朝廷皇帝钦点,由有“千古名臣”之称的张廷玉主持编撰的《明史》,将高举抗清大旗的秦良玉单人传记载入史册,对她的忠贞爱国予以盖棺定论;二是抗战时期的陪都,通过秦良玉文物展览、文艺作品等形式,一直用秦氏忠贞爱国、满门忠烈的核心价值观动员全国人民一致抗日;三是清末民初著名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秋瑾等在他们慷慨激昂的革命著述中,反复用秦良玉的事迹号召全国人民;四是至今秦良玉的事迹,在海内外仍然被广为赞颂。

秦氏“家规”、“家训”全文

重要内容注释及意译

秦氏家规

(一)子孙遵国家法制,正赋当及期而供。即①正赋外随时

4

所议征输,亦上供须早,勿听浮薄子②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千罪戾③。

注释: ①即:即使.②浮薄子:浅薄轻浮的人; ③罪戾: 罪恶、罪孽、罪过、罪行、罪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国语·晋语四》:“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宋 秦观 《边防策上》:“赦其罪戾,与之更始。”《红楼梦》第一0五回:“如今 政老 且带司员实在将 赦老 家产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隐匿,自干罪戾。”

译文:子孙必须遵循国家法制,各项赋税必须按时缴纳;即使已经缴清了国家规定常年征收的各项赋税外,因为种种原因国家时决定临时征收的税赋,也必须及早供奉,千万不要听信那些浅薄轻浮的人教唆,不知道忠君爱国,进而因为吝惜财物贻误了国家大事,使自己成为千古罪人。

(二)和睦宗族,言理兼立情。勿持富欺贫,勿挟贵凌贱①,又勿贫不自守,贱不自安,听珥笔②民无端起诉,有事则质明③智者排解之,以息诉端而保田业,违者凭公议罚。

注释: ①挟贵凌贱: 挟,挟持,挟势,此处当”仗势”讲. 挟贵凌贱:仗势富贵欺侮贫贱的人。②珥笔: 诉讼,这里是指旧时候的”讼棍”。黄庭坚《江西道院赋》:“江西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笔之民。” ③质明: 质,实质,本质;明,亮,明白;实事求是地讲明白.

译文:族人彼此和好地相处,说话做事要入情合理;切记不要自恃富贵而欺侮平民百姓,不要仗势富贵欺侮贫穷卑贱的人;不要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不遵守做人的起码道德规范;更不要因

5

为贫贱而不安本分,误听那些讼棍的教唆,无理挑起事端诉讼(他人);有什么大小事情,当面实事求是地讲明白,或者请德高望重、处事公平、有学问的人化解矛盾,来避免扩大事态,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田产家业。族中人若违反这些要求,就开祠堂根据家规家训条款,大家公平合理地做出决定,给予处罚。

(三)冠婚①为礼,经所②自重;习俗相沿,长幼相当。若嫁娶不及时而变端出,以及趋富厌贫,与浪来无籍者③为婚,皆吾族所戒,此古人以六礼告成,厚人伦而蕃育④子孙也。

注释: ①冠婚: 婚冠礼是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②经所:经,经历、经过;所,所有。③浪来无籍者:浪来,流浪江湖而来;无籍,无户籍的人;通指“来历不明的人”。④蕃育:繁衍。《左传·昭公元年》:“余命而子曰 虞 ,将与之 唐 ,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

译文:到了年龄要按礼仪成婚, 经历任何事情都要谨言慎行。婚姻习俗要因袭传统,婚配男女双方的年龄大小要适当。如果到了结婚年龄不及时按传统规矩成婚,而产生一些变数和事端,以及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甚至与那些流浪江湖、来历不明、无户无籍的人通婚,都是我们秦氏家族所绝对不允许的。这也是古人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让男女完婚的传统。如此,才符合人伦道义、繁衍子孙后代的规律。

(四)丧①乃人子终天大恨②,务内尽哀,外尽炉。称家有

6

无,以办附身棺。诸事剧贫,则有力者恤之、助之,以之劝孝,而厚宗族。惟恪守葬礼为重,勿徒以分帛、索酒饰其仪文也。 注释:①丧: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等;这里指老人去世。②终天大恨:指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典出高则诚《琵琶记·一门旌奖》:“卑人空怀罔极之思,徒抱终天之恨。”

译文:老人去世,是为人子孙到死的时候都除却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必须在丧期内办好丧事,竭尽哀思,丧期满后逢年过节到陵前焚香燃烛追怀先人,寄托哀思。

(五)子孙承嗣,当遵循守则。子孙无嗣者,许亲伯叔房立继,如亲伯叔房无嗣,则于堂叔伯依嫡庶序承祧,无得越次,致违继绝礼,倘有暗继异姓以乱宗者,以后断不准入谱。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六)子孙姓氏有变,应循例可考。子孙有赘他姓,即于本名下书赘其某氏,勿因赘他姓而易本姓;又有过继外姓者,日后归家的收录入谱,并依行派以书。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七)古者寓①兵于农,有守望相助②谊。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闲时练武艺。如有奸究偶发,则鸣锣为号,远近接联响应,执器互相救援,庶几御防,有法子孙,长保无虞,违者罚。

注释:①寓:寄寓,包含。这里指“给予”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②守望相助:守望,防守了望。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7

疾病相扶持。”

译文:古代给予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八)凡不知来历人,切禁留寓此地。以杜渐防微,各家父兄,严训恪守,四民正业庶几合族风享。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九)族中鳏寡孤独养不无人,有则均宜周恤。凡遇新年及没后无葬费,随时酌资助也。

言简意赅,无须翻译和注释。

(十)子孙不得有辱门楣①,言行出处勿越规矩②。子孙切忌奸、娼、盗、淫、赌、毒等败坏家风、家门及社会风气行为。违者依家法、律例严惩。

注释:①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这里指家族、家庭。②规矩: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引申释义:这一条在今天的党风廉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讲规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穿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矩的重要性,认为规矩不仅是

8

指党的纪律,而且是指法律、制度、规定、道德、规范、规律等,包括刚性规矩和不成文规矩。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中的“规矩篇”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规范从政行为,自觉做到防微杜渐,谨防“第一次出轨”、“第一次湿鞋”,决不越雷池半步;在关于官商交往要有道的论述时特别要求,干部必须对诸如“工作需要的接触”、“友情亲情之类的往来”保持严格的尺度和正常的温度,不越雷池半步。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不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成为当下党员干部政治生活中的高频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

译文:族中子孙不能做任何给自己的家族、家庭丢脸的事情,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姿态与风度、做人做事都要遵规循矩(或者:做人做事要中规中矩)。

秦氏家训

崇祖德,守邱墓;

重家塾,敦人伦;

守恒业,正心术;

端风俗,示激劝。

9

(一)崇①祖德

自山祖②昆仑之脉,其支则峰峦万变,犹待培修功也。 自水祖天一之精,其派则流行万变,犹待疏通力也。 人祖乃始生之源,子孙千亿宗其德,犹待世世积累之。 俾祖德克崇而后,如山之峙而愈厚,水之流而愈长也。 注释:①崇:遵从、遵循。②山祖:开山祖先;山祖和后面的“水祖”皆代指秦氏开山祖先。 译文:(二)守邱墓

以安幽冥,勿令樵牧①,勿令盗葬,谱②于高僧祢祖各注葬所,尤防他姓侵夺,封植③均得其所,斯庇荫之德崇也。

注释:①樵牧:打柴、放牧牲畜。②谱:家谱,录入家谱。③封植:亦作“ 封埴 ”。培植,栽培。

译文:守护好祖先的陵墓

(三)重家塾

于族中子弟择师善教,再置义田,以助膏火①所不及,其后成就虽殊,而读书首敦。士行居乡则节自励,化俗型,方立朝,则六计本廉。由忠爱所发抒,见诸政事。学范文正公一流人,斯文教启后之德崇②也。

诸凡善行为之,皆所以崇德,而始祖生之源,宜乎后嗣之寝炽,其如山祖昆伦之脉,山以峙而愈厚,水祖天一之情,水以流而愈长,为不爽哉。

注释:①膏火:(1)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

10

煎。”宋 苏轼《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宋 苏轼《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 爵 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 爵 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 梁启超 《辛亥革命的意义》:“前清 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所以,这里主要是指供学习用的所有物资和津贴。②德崇:厚德崇学。

译文:重视办好族中的私塾(学校)。

要在秦氏家族子弟中选择学问、道德、修为堪为人师者,循循善诱地教育好秦氏族人的孩子们。还要设置义田,将所有收入,作为私塾的津贴,用来帮助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完成学业。这些孩子后来的成就可能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读书起码对他们都同样起到了启蒙、教化和勉励的效果。他们以后不管是做官还是在家乡安居乐业,相信都能够遵循规矩、守住气节、互勉自励,成为有德行、有修为、有益于社会的正常人;如果能够入朝为官,就能够做到用多方面的聪明才智辅助朝政(六计:多方面的才能、智谋),同时做到廉洁自律。由此,忠国爱民的本分才能够发自内心,落实到尽心尽力处理好各项政务中。如果族中子弟都能够

11

效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这就证明我们兴文教、办私塾、厚德崇学收到应有的效果了。

(四)敦①人伦

昔圣王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处则为名儒,出侧为硕辅③。伦莫大于君臣、天地焉。而乾坤以象,君臣之义,天下国家之治理,归之吾族,先世文武间出,卓有治功,即贡士载阳公家。忠孝节义毕集一门,炳霄汉而先日月。既为之前,其有为之后乎?君君臣臣则必父父子子,父主慈教子宜有法,如汉之邓禹,宋之苏明,尤较著也。子主孝敬亲,显亲为大,服劳奉养次子。今日父子之伦明,即他日君臣之义得矣。有父子则有兄弟,吾族先世兄弟七人由楚入蜀,虽天各一方,叙谱则均以一本视之。况聚处一家而乃因田园细故,致伤友于谊乎。裳棣一诗而今有余慨焉。此兄弟之伦明,由是可达于孝也。然父子兄弟以天合,夫妇则合。此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反目不可,溺爱亦不可。夫妇道正而后家人无睽,修齐其亦人伦之大者乎。近世朋友之伦多数矣,文人侈声气,非失于伪交,即失于损友。祛此两敝,以收其益,更讲求君臣父子与夫妇之伦,大者皆立君子,是以为名教完工,而能内省无疚也。

注释:①敦:敦促,这里是勉励的意思。②圣王:周文王。③硕辅:贤良的辅弼之臣。

译文:勉励族人恪守传统伦理道德。

12

(五)守恒业

昔韩文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此人宜各守一业,以行有恒而得其道也。

士居四民之首,国家开科取之。典何其重诚以力学为本?由濂洛关阁上参孔孟之书,即蕲至于恒德而未已。他日之文治武功,有一不从读书中来哉。何士一得志而性情遂变耶。文人无行自古伤之,殊不愿子孙效也。管氏有言:“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以农次士力,田有常重土著,则比耦相联,勿使异地浪游者溷入,盗贼可清其源。礼教兴于食足之后,耕获其大有明效乎。然农固为本矣,而遂未亦所不废。从事商贾,一居市,一外游,权子母之计,执业有常,以之自食其力。然唐伯虎云:“不使人间造孽钱。”其涉世金针妙语乎。勿阴攘①人利而利自归之,拙者未见不足,巧者未见有余。商恒为商,贾恒为贾,亦先儒许氏治生之遗教矣。

今天下之害,害在游民不各守一业,徒挟机械术以撄利于愚民,弱民,与终岁勤苦之善民同,患遂至于难测。然则有宗子督率之责,岂可不使子弟守其恒业,置身于四民中哉。

注释:①阴攘:阴,暗,与“明”相对;攘,rang,从扌(手)从襄。推手使前也。古让字。引申为使人退让亦用此字。这里指使阴招强取豪夺他人的利益。

译文:坚守自己安家立命的职业。

(六)正心术

圣贤之传道也,而曰传心。心者立身,应世之本。故大学之

13

教在正心,正则为道。心不正则为人心、人禽之界判之。孟子言良知良能,仁义皆出于心,而以达之天下。其后宋儒陆象山宗良知之,学良能赅之。明儒王阳明亦以致心之良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胥备①虽高明之见,与朱子偶有异同,然成底之为禅过矣。天下禅学而能立德、立功、立言之,克正从心术,而发如此哉,信乎人心之良知不可不葆,以为修斋治平之本,俾良能亦无所不尽矣。大学之言致知是闻见之知,使一以一心清善恶之,几与大学正心之旨合,不独上知得之,即下而愚夫愚妇之心亦莫不有。本来之知率其自然而发舒,胥出于正,以故一乡中匹夫为善,薰其德,而群知响方者恒有之矣,圣贤之传心,其合智愚而咸正也夫。

注释:①胥备:胥,全,都;胥备指万事具备。

译文:做人做事要有好的人品,不要成为心术不正的小人

(七)端风俗

古者太史采一国之风,诗由之,天子贞谣①,正变所由分,风正则世由此盛,风变则世由此衰。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治家在勤、在俭,游惰戒之,郑术②之风斯熄矣。应世则以睦姻任恤,本诸周礼,婚娶葬祭,各助贫寡,所不及而德以厚。唐魏鄙吝之风斯消矣。近世之患,尤在健讼挟刀笔者,以机变构争,致人坏心术,破身家,由近族而殃及远方,害至于不可底止,风俗岂尚可问哉?此由古迄今,天下国家之风俗,皆自一乡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诸先也。

14

注释:①贞谣:贞,贞洁,贞操,气节;谣,“谣言”“谣传”;这里指辨别忠奸。②郑术:出自仲长统《昌言》之《理乱篇》“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聘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目极角之观,耳穷郑术之声。入则耽于妇人,出则驰于田猎。荒废庶政,弃亡人物,澶漫弥流,无所底极。信任亲爱者,尽佞谄容说之人也;宠贵隆丰者,尽后妃姬妾之家也。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仇也。至于运徙势去,犹不觉悟者,岂非富贵生不仁,沉溺致愚疾邪?存亡以之迭伐,政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

又:郑术,周武王的大护法,“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服) 淫声,郑术之属。”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到汉献帝时,尚书令荀彧闻其名声,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曾参与丞相曹操的军事,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书郎的位置。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仲长统《昌言》中。

译文:端正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古时候孔夫子收集各国的民歌(这里译者疑“太史”有误,太史乃司马迁,应为孔子),才有《诗经》;得益于《诗经》,天子就能辨别忠奸。同时,好的传统和风尚与坏的习俗和风气,也因此能够分辨得一清二楚。无论国和家,风气正,那么就能繁荣昌盛;歪风邪气盛行,就会国家衰败,家道中落。而端正一国一族的风气,都要从每个家庭做起。所以,治国治家关键在于勤勉、节俭、切忌贪玩和懒惰,只有这样才能革除郑术那种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风气。……这些道理都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国家和社会的风气,都是从一乡一族一家积累起来的,每个人的言行出处在街坊里巷的表现,要特别倡导学习仁人君子和先贤们的优良传统。

15

(八)示①激劝②

《春秋》一书,劝善之书也。即惩恶亦归于劝善,而心术正之,风俗端之;即守恒业,敦人伦,崇祖德,亦由有所激发,以底于成。吾族自先世以来,为文治,为武臣。即下而隐居处士,亦各有嘉言懿行,以贻示来兹此激劝,所由仿乎。又况读书士子,尤有爵间者,如左氏、胡氏之传,为明所晰哉。上士固无待于劝已,中材以下鲜不以无所激发颓废即至无成,此庞士元扬人之善,虽或过实而先儒犹之。以不美其谈则从善之,路多沮矣。士君子生当今日,为一族树仪型,如崇祖德诸遗训,常从弱冠激劝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恶,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也哉。

注释:①示:表明,示范。②激劝:激发鼓励;汉 王充 《论衡·别通》:“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唐 颜真卿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某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教以笔法。”

译文:族中长辈要做示范和表率,以激发鼓励族中子弟。 《吕氏春秋》这部书,是一部劝人积善行德的书。即或是书中讲述的惩恶,其目的也是归结于劝人行善。惩恶扬善,才能树立正气,才能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书中强调每个人都要要守住安家立命的职业、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继承祖先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这些内容也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激励,只要我们都从头做起,一定会取得相当的成就。……不论是做官还是做有德行的正人君子,生在今日、活在当下,都要把握住时机,或建功立业、或为人师表、或安守本分,都要为秦氏一族的后世子孙做出表率。

16

又如该书中讲述的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所有遗规遗训的道理,通常要在成年之前开始勉励他们,教育年轻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恶的坏事。做好了这些,那么我们也就领会了《吕氏春秋》这部书的宏观大义了。

二0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最后定稿

17


相关内容

  • 明史·秦良玉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良玉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客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线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 ...

  • 浅析秦良玉时期的土民饮食习俗
  •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秦良玉时期的土民饮食习俗 专 业 历 史 学 院 系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学 号 0803410143 姓 名 郑 腾 荣 指 导 教 师 贺 方 润 讲师 答 辩 时 间 二○一二年五月 浅析秦良玉时期的土民饮食习俗 学 生:郑腾荣 指导老师:贺方润 ...

  • 秦良玉鸳鸯袖里握兵符
  • 秦良鸳鸯玉袖握里符兵 提起历上史的帼巾英,雄人人会都到想父从军的替花木:而兰中历国史 ,正式列上入国编制的家女军将实际,上有只秦玉一良位这,确位有其 的巾实英雄帼事迹的却,被岁月洪流淹没的传了. 秦不玉良是一位苗族姑,娘的家族她虽深因受文汉的影响化而化汉,却 仍保着苗持族强崇武悍的点.特明宗万神历年 ...

  • 李商隐_4
  • 一.无题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诗.因为相见的机会难得,分别时更觉难分难舍,尤其在这暮春时节遭逢难堪的离别.虽然别后相距遥远,但我们的感情将永远不 ...

  • 金石镌家训,铁笔颂家风--我的曾国藩家训.家规系列印
  • 曾国藩,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双峰县)人,汉族,初名子成,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他首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誉之则为圣相,毁之则为元凶",史学界历来对曾国藩的功过是 ...

  • 家训家书家规
  • <林俊家训> <林俊家训>-- 明·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撰 林俊(1452-1527)字待用,一作大用,号见素.云庄,今莆田市荔城区人,"九牧林"后裔.司礼太监怀恩叩头奏说:"杀俊将失百官心,奴才死也不敢奉诏."宪宗大怒说:" ...

  • 国学家张昌余谈家规家风:忘荣辱忘毁誉忘浮沉
  • 原标题:国学家张昌余谈家规家风:忘荣辱忘毁誉忘浮沉 国学家张昌余谈家规家风:忘荣辱忘毁誉忘浮沉 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全省征集"身边的好家规"故事 张昌余家的客厅挂着一幅自勉新辞,其中"忘荣辱.忘毁誉.忘浮沉"令人印象深刻 ...

  • [桃花扇]中的"小人物"
  • 摘 要:本文以柳敬亭和苏昆生为例,说明小人物在叙事上的"功能性"作用.在反映<桃花扇>思想主题方面的价值和小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桃花扇>:小人物 作者简介:余莉莉,女(1990.10-),英德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 ...

  • 重庆文化的特点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年第]7卷第6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01.17No.62011 重庆文彳匕的特点 赵修渝,杨静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重庆文化是指在重庆这片特定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