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

第三讲 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骑士文学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中世纪文学

2、但丁和《神曲》

教学难点:

1、宗教和文学的关系

2、骑士文学的进步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中世纪社会概述:

1、中世纪:

历史上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大约12个世纪的历史,对应封建制度的形成、繁荣和衰亡分成三个时期。

文学上的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指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中间的历史阶段,以但丁发表《神曲》为标志,也就是14世纪初,大约1000年左右。

2、社会概况:

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原先是生活在北欧和莱茵河流域的部落群, 从公元1世纪开始, 日耳曼各部落逐渐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欧洲中部和东南部迁移,罗马帝国的边境不断受到日耳曼人的侵扰。摧毁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在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许多国家,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长期混战,欧洲社会陷入战乱、动荡之中。

在日耳曼诸国中,法兰克人的王朝创立者查理曼(约742—814)800年统一日耳曼,征服意大利,征讨西班牙,重建起庞大的西罗马帝国。查理曼为了统治广大的领土,建立封建制,把全国领土分为国、郡、教会领、皇帝领等部分,分别由公、伯、主教等进行统治,成为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正式开端。

查理曼去世,查理曼帝国分为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意大利,形成后来德意

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疆域的大致格局。日耳曼人中盎克鲁、撒克逊、裘特等部族于5世纪进入不列颠,逐步建立英格兰王国。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度,把封建制度引入英国,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

9世纪初,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诺曼人掀起第二次大迁移,建立了一些新的国家。后来迁都基辅,统一斯拉夫各部族,开创以基辅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初步奠定俄罗斯国家的基础。留在原居住地的诺曼人,逐渐形成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

11世纪前后,欧洲的主要国家先后实行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列土分爵和臣属义务,“庄园制”(封建土地主) 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骑士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军事组织。

11世纪以后,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发展,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斗争也非常尖锐。各种权力争斗导致“十字军”东征和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法国胜,圣女贞德) 。

13世纪,欧洲一些重要国家形成强大的王权。法国在路易九世(1236—1270在位) 时期中央集权政治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国家,经过“百年战争”,英法人民的民族意识大为增长。英国不仅王权得到扩张,民权也有所发展。封建制度的两大支柱庄园制度和骑士制度在13世纪开始走向没落。14—15世纪,封建制度的根基发生动摇。

3、文学概况:西方学者在19世纪以前对中世纪有一种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经济停滞、政教合一、社会混乱,是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文艺复兴两段灿烂文化之间的一段黑暗时期,而中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学也往往被视为是愚昧、落后的文学。

事实上,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文化历程,是欧洲大陆已有文化和文明的聚合、重构,是古典文化、日耳曼精神和基督教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恩格斯曾经说过,欧洲的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这是因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于蛮族入侵,日耳曼人的野蛮入侵虽使古希腊和罗马文化遗产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但同时也为欧洲带来了先进的封建制度和勇敢无畏的骑士精神。而且基督教文化对来自蛮荒之地的日耳曼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先后皈依基督

教,并一步步转向了在一定程度上建设同教会文化可以兼容的基督教—罗马文化。

如果说基督教文化从古代希伯来文化中吸收和继承了信仰传统、忧患意识的话,那么,则可以说它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吸收和继承了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识。在整个中世纪文化史上,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作为一股思想潜流始终存在。一些神学家和学者勤奋不懈地运用他们精通的古希腊、罗马思想来解释基督教教义。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基督教本身的包容性又决定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多元化特征,以教会文化为主流,以民间形态存在的边缘化非主流文学多元并存的局面。这种非主流的文学现象主要包括:英雄叙事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二、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是指以基督教教会的文人学者为创作主体,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创作目的的文学。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欧洲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很早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学。

1、基督教内容:《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所谓“约”是因为犹太教徒相信书中所述的一切是上帝与犹太民族订下的盟约,即上帝许下的拯救犹太民族的诺言,所以称为“约书”。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文学以《圣经》的翻译为起点。《圣经》是基督教的思想源泉。

因基督教出自犹太教,所以基督教也将犹太教经典纳入自己的《圣经》,称其为“旧约”。 《圣经旧约》包括上帝造天地、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等神话以及有关犹太族祖亚伯拉罕、雅各和摩西等的传说,还有犹太教所订的教规等。圣著其实是诗文集,可说是古代犹太民族的文学遗产。

对于基督教来说,《新约》是更为重要的经典,包括四部分: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福音书有四卷,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相传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位门徒所述的耶稣生平与言行。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不少历史事件,是研究那一时期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此外,《圣经》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旧约》,被认为象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对各国的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摩西的故事 课本P48-49 与阿喀琉斯的对比,谦卑。“神化的人”(希腊神话:人化的神),强调上帝的力量,忽略人的价值“人是微不足道的”P49

3、参孙的故事 课本p50-51 主张禁欲主义 《新约》:“你看了那女人一眼,你就烦了奸淫”52页第一行。

4、《圣经》基本观念:创世论、唯一神论、原罪救赎论和天堂地狱观、三位一体说。把人们的世俗生活说成是罪恶的来源,要求人们禁欲,以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原罪”,以求来世进入天堂。

(1)上帝创世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原始太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面一片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只有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把光和暗分开,把光称为白昼,把暗称为黑夜。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一天。

上帝说:“渚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分为上下。”于是创造了穹苍,把水上下分开。他称穹苍为“天空”。夜晚过去,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二天。

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于是把天下的水汇集在低处,露出了陆地。接着,上帝命令:“陆地要生长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产五谷的,也有结果子的。”这是第三天。

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为定节令、日子、年岁的记号,并要在天空发光,普照大地。”于是,在天空造了两个光球,大的在白天发光叫太阳,小一些的在夜里发光叫月亮,还用许多星星点缀在夜幕上。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四天。

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天上要有鸟飞翔。”于是就有了鱼、鸟等有生命的动物。这是第五天。

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上帝造出了这些生灵,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了男人和女人,并赐福给他们,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六天。

第七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休息了,并赐福给这一天,定为圣日。所以人们至今还是在每星期的第七天休息。

(2)原罪救赎说:

A 原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耶和华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并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了必定死。” 耶和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便使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就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的走兽中,惟有蛇最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女人说:“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说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死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了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跟上帝一样能知道善恶。”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并且能使人有智慧,于是就摘下果子来吃;又给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上帝在园中行走,亚当和他妻子听见上帝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耶和华呼唤亚当,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么?”亚当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耶和华上帝又问女人。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耶和华上帝对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她的脚跟。”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

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获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了。”便打发他们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出生的土地。人生来有罪

诺亚方舟:也是因为有罪,所以上帝要消灭,除了诺亚一家和一些动物,让他们重新建立。

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因此怨恨与恶念日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说:" 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 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诺亚也常告诫周围的人们,应该赶快停止作恶,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但人们对他的话都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恶享乐。

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及其媳归,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七天之后就要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

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这些都可以留种,将来在地上生殖。"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辰,开始洪水,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再回来了。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B 救赎:救赎方式——受苦和坦白

受苦: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化身成人,以其在十架受死替人赎罪,克服人离弃上帝的罪况,使人与上帝重新修和。基督教认为,坦白地讲出自己的罪恶,向上帝坦白,是人得到救赎的最重要的方面。但同时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人要有一种受苦的意识:人的肉体,并不是拿来自身享用的,而是把别的人苦难加在自己

身上,用以救赎别人。耶稣就是这样的典范。所以那时候,真正的教徒都渴望受苦,渴望把苦难加在自己身上。

三种苦难(课本P45):人所要经历的苦难,按圣经的说法,主要有在种:第一种苦难就是痛苦,耶稣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很多关于耶稣受刑的油画都很突出地强调他手背上和脚背上被钉子钉过的洞。一个人双手双脚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显然是极大的肉体上的痛苦。第二种苦难就是人生的诱惑,特别是女色的诱惑,抵抗诱惑是更大的痛苦。第三种苦难的考验就是死亡。耶稣被处死在十字架上,他经历了死亡,同时也战胜了死亡。耶稣作为神的后代,他的肉体,经历了人所必然要经历的一切。由于他能够战胜这些苦难,因此就回归了上帝。基督教试图用这样的一个形象向人们揭示,如果一个人能像耶稣一样经受住这些苦难,那么他也可以走向十字架,走向上帝。

坦白: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代表作品P53 基督教认为坦白地讲出自己的罪恶,向上帝坦白,使人得到救赎的最重要的方面。非诚勿扰 葛优在北海道教堂坦白

C 、原罪救赎说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积极:P53最后一段到P54 自我批判和反省,中国人缺失 阿Q 精神居多 消极:54-55 阿列克西斯的故事、阿伯拉与爱洛绮思,压抑人性,违反自然规律,引起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反抗

(3)天堂地狱说(末日审判P52):基督宗教认为,在世界终结前,上帝和耶稣将要对世人进行审判,这就是末日审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并行善者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下地狱受刑罚。

天堂是正直者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根据基督教传统,这是唯一神祇与众天使、圣人居住之地。一般人类若怀有敬虔之信仰心、一生无罪无垢即有可能进入此地。地狱指人死后灵魂在地下受折磨的地方, 跟“天堂”相对。“地狱就是与没有亲密感的人近距离相处”——但丁对地狱的定义。基督教的地狱之说的主要来自耶稣在《新约》中的叙述和《启示录》的描述,讲到了世界末日审判,就是人是有原罪的,任何人都要接受末日审判,没有人能够逃脱。基督教宣传来世的教义,将主要兴趣从尘世转向天国,从现世幸福转向在超感世界中寻求灵魂得救和解脱。类似于佛教的来世观念

按照普遍基督教说法,地狱是“最凄惨,最痛苦,是世上的言语无法形容的可怕地方”,是刑罚魔鬼,关押犯罪的天使,以及“恶人受永刑之处”,地狱是上帝创造的,但不是物质的,如同另一个时空一样。部分基督徒宣称,不信基督教而不能获得“救赎”,都要被扔在地狱的火湖里受永刑。一些基督徒认为人必须永远信仰基督教,克制欲望,尊敬上帝,才能不被打入地狱。

5、影响: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所传播的基督教观念渗透在西方文化之中,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艾略特,基督教观念充溢于他们的作品。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无法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

三、骑士文学

1、什么是骑士

P56所谓骑士就是封建领主的武装侍从,御林军。在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封建领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土地就养了很多的武士,他们为主人打仗,得到一些奖赏从而成为小封建主,成为骑士阶级。开始的时候骑士的地位比较低,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骑士称号是下层封建主的一种荣誉,封建主子弟只有经过特殊训练和经过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受封为骑士。

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尚武”P56,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他们在学好武艺的同时,也学习礼仪、作诗和欣赏音乐。骑士把个人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骑士虽然也效忠宗教,但并不奉行禁欲主义。

骑士阶层在11世纪开始的长达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地位大为提高。特别是在13世纪,骑士制度达到了鼎盛时代。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火枪和雇佣兵的出现,骑士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十字军东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先进的科学、经济与文化,因而它也是人类争夺最激烈,战争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被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共同尊奉为圣地的城市。早在公元7世纪,塞尔柱突厥人(他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就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干扰基督教商人,残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圣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战争的祸根。

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和天主

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其实是垂涎那里的富庶,进行掠夺。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散称“十字军”。九次东征

电影《天朝王国》 ,其实指的就是耶路撒冷,一群渴望建立神圣基督教王国的十字军骑士们占领了这里,“天朝王国”就是他们用来称呼耶路撒冷的名字。

2、骑士文学

(1)内容 由于骑士出身于封建阶级下层,与史诗和谣曲接触较多;又由于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骑士文学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可以说,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P57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也称为骑士叙事诗)。

(2)骑士抒情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法国是骑士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所以骑士文学也最兴旺。而普罗斯旺“在中世纪时代不仅完成了‘宝贵的发展’,甚至还走在欧洲发展的前面”。普罗斯旺是欧洲的“骑士之城。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圆桌的含意是平等和世界。所有圆桌的骑士彼此平等,并且互为伙伴。但其实圆桌也并非完全平等,Percivale 最初就与低等骑士坐在一起,后来被人引到危险席位(最优秀的骑士格拉海德的位子,传说其他人坐上会遭天谴) 的旁边就座。不过在争执中他们会拥护自己仰慕的骑士组成派系,相互攻击。圆桌一共能坐下150个人。

(3)骑士传奇——叙事诗 骑士传奇的中心是法国北方。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骑士传奇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骑士传奇可以按题材分为三个系统。

1、古代系统—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叙事诗。

2、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各国流传很久。

3、拜占廷系统—是用拜占廷流传的古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故事诗。

(4)与中国侠客的区别P57

A 、比中国侠客更重视个人荣誉

B 、有情欲 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最为著名。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恩格斯称破晓歌是“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恩格斯评价P59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

(5)对后世的影响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骑士传奇以一两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来构造作品、组织故事,对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为后世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侠盗罗宾汉》罗宾汉虽然不属于骑士阶级,但他浑身上下散发着骑士的精神。劫富济贫的侠义精神符合骑士的信条;虽然坚定地与黑暗势力斗争,但从未怀疑过社会制度,“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与爱人玛丽安的曲折爱情故事,充满浪漫气息„„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决斗,《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对话,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骑士文学的影子。

《魔戒》中跟随佛多的莱格拉斯等一干勇士类似亚瑟王的圆桌骑士„„ 《黑暗精灵三部曲》中所构造的黑暗精灵世界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尚武精神助长了每个人的求胜意识。无需禁欲,只需尽忠。“主母”的角色相当于中世纪骑士为之尽忠的贵妇人„„

四、英雄史诗

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雄史诗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成就,在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各民族口述文学日益完善,形成了记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神奇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

盎格鲁·撤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是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英雄史诗,是中世纪英雄叙事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11世纪以后,欧洲封建制度进入繁盛期,各民族中出现了歌颂封建社会理想英雄人物的史诗,最著名的有以下四部。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影响最大的英雄史诗。写的是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南征西班牙罢兵回国中,担任掩护的罗兰遭敌军包围,他虽率军英勇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全军覆没,讴歌了罗兰的英勇精神、宗教热情和爱国意识。《罗兰之歌》成为法国英雄史诗思想性、艺术性最为杰出的一部。

《熙德之歌》反映的是西班牙战胜侵略者的史诗。史诗把熙德塑造为理想的民族英雄,歌颂了西班牙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熙德》没有神话幻想的成份,也没有极度夸张的情节,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

德国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取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史诗反映13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代表了俄罗斯早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写的是罗斯王公伊戈尔出征和被俘,后逃出囚禁,重返祖国的故事,象征俄罗斯的复兴。

五、市民文学

1、城市文学也就是市民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市民阶级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文学。

2、市民文学强调 “机智”和“乐观”。 与中世纪的教会文学、英雄史诗不同,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3、城市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寓言讽刺叙事诗,代表作品就是《列那狐传奇》。产生于12世纪70年代到13世纪中叶,包括27组故事。作品以动物寓人,以动物世界寓人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级的矛盾冲突。其中,狮子代表君主,骆驼代表教皇,伊桑格兰狼代表贵族大臣,鸡、兔、鸟代表下层人民,列那狐则是典型的市民阶级,性格上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借助智慧捉弄、嘲笑甚至击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另一方面它也不是正面人物,它总是欺压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为了利益可以抛弃善良的念头。对欧洲的幽默讽刺文学和寓言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4、13世纪之后出现的市民抒情诗也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的市民剧是建立在宗教奇迹剧、神秘剧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其主要剧种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道德剧以宣扬市民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以拟人化的观念劝善惩恶;傻子剧以装疯卖傻的舞台形象讽刺教士和贵族,以拙藏智;笑剧作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剧种最富现实意义,也最自由活泼,制造强烈的滑稽效果达到讽刺目的。最有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

中世纪文学并不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片空白,欧洲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基础上都出现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中世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和欧洲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很难想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文学繁荣。

第三讲 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骑士文学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中世纪文学

2、但丁和《神曲》

教学难点:

1、宗教和文学的关系

2、骑士文学的进步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中世纪社会概述:

1、中世纪:

历史上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大约12个世纪的历史,对应封建制度的形成、繁荣和衰亡分成三个时期。

文学上的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指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中间的历史阶段,以但丁发表《神曲》为标志,也就是14世纪初,大约1000年左右。

2、社会概况:

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原先是生活在北欧和莱茵河流域的部落群, 从公元1世纪开始, 日耳曼各部落逐渐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欧洲中部和东南部迁移,罗马帝国的边境不断受到日耳曼人的侵扰。摧毁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在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许多国家,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长期混战,欧洲社会陷入战乱、动荡之中。

在日耳曼诸国中,法兰克人的王朝创立者查理曼(约742—814)800年统一日耳曼,征服意大利,征讨西班牙,重建起庞大的西罗马帝国。查理曼为了统治广大的领土,建立封建制,把全国领土分为国、郡、教会领、皇帝领等部分,分别由公、伯、主教等进行统治,成为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正式开端。

查理曼去世,查理曼帝国分为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意大利,形成后来德意

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疆域的大致格局。日耳曼人中盎克鲁、撒克逊、裘特等部族于5世纪进入不列颠,逐步建立英格兰王国。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度,把封建制度引入英国,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

9世纪初,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诺曼人掀起第二次大迁移,建立了一些新的国家。后来迁都基辅,统一斯拉夫各部族,开创以基辅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初步奠定俄罗斯国家的基础。留在原居住地的诺曼人,逐渐形成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

11世纪前后,欧洲的主要国家先后实行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列土分爵和臣属义务,“庄园制”(封建土地主) 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骑士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军事组织。

11世纪以后,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发展,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斗争也非常尖锐。各种权力争斗导致“十字军”东征和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法国胜,圣女贞德) 。

13世纪,欧洲一些重要国家形成强大的王权。法国在路易九世(1236—1270在位) 时期中央集权政治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国家,经过“百年战争”,英法人民的民族意识大为增长。英国不仅王权得到扩张,民权也有所发展。封建制度的两大支柱庄园制度和骑士制度在13世纪开始走向没落。14—15世纪,封建制度的根基发生动摇。

3、文学概况:西方学者在19世纪以前对中世纪有一种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经济停滞、政教合一、社会混乱,是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文艺复兴两段灿烂文化之间的一段黑暗时期,而中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学也往往被视为是愚昧、落后的文学。

事实上,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文化历程,是欧洲大陆已有文化和文明的聚合、重构,是古典文化、日耳曼精神和基督教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恩格斯曾经说过,欧洲的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这是因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于蛮族入侵,日耳曼人的野蛮入侵虽使古希腊和罗马文化遗产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但同时也为欧洲带来了先进的封建制度和勇敢无畏的骑士精神。而且基督教文化对来自蛮荒之地的日耳曼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先后皈依基督

教,并一步步转向了在一定程度上建设同教会文化可以兼容的基督教—罗马文化。

如果说基督教文化从古代希伯来文化中吸收和继承了信仰传统、忧患意识的话,那么,则可以说它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吸收和继承了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识。在整个中世纪文化史上,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作为一股思想潜流始终存在。一些神学家和学者勤奋不懈地运用他们精通的古希腊、罗马思想来解释基督教教义。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基督教本身的包容性又决定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多元化特征,以教会文化为主流,以民间形态存在的边缘化非主流文学多元并存的局面。这种非主流的文学现象主要包括:英雄叙事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二、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是指以基督教教会的文人学者为创作主体,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创作目的的文学。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欧洲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很早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学。

1、基督教内容:《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所谓“约”是因为犹太教徒相信书中所述的一切是上帝与犹太民族订下的盟约,即上帝许下的拯救犹太民族的诺言,所以称为“约书”。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文学以《圣经》的翻译为起点。《圣经》是基督教的思想源泉。

因基督教出自犹太教,所以基督教也将犹太教经典纳入自己的《圣经》,称其为“旧约”。 《圣经旧约》包括上帝造天地、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等神话以及有关犹太族祖亚伯拉罕、雅各和摩西等的传说,还有犹太教所订的教规等。圣著其实是诗文集,可说是古代犹太民族的文学遗产。

对于基督教来说,《新约》是更为重要的经典,包括四部分: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福音书有四卷,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相传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位门徒所述的耶稣生平与言行。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不少历史事件,是研究那一时期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此外,《圣经》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旧约》,被认为象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对各国的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摩西的故事 课本P48-49 与阿喀琉斯的对比,谦卑。“神化的人”(希腊神话:人化的神),强调上帝的力量,忽略人的价值“人是微不足道的”P49

3、参孙的故事 课本p50-51 主张禁欲主义 《新约》:“你看了那女人一眼,你就烦了奸淫”52页第一行。

4、《圣经》基本观念:创世论、唯一神论、原罪救赎论和天堂地狱观、三位一体说。把人们的世俗生活说成是罪恶的来源,要求人们禁欲,以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原罪”,以求来世进入天堂。

(1)上帝创世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原始太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地面一片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只有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把光和暗分开,把光称为白昼,把暗称为黑夜。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一天。

上帝说:“渚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分为上下。”于是创造了穹苍,把水上下分开。他称穹苍为“天空”。夜晚过去,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二天。

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于是把天下的水汇集在低处,露出了陆地。接着,上帝命令:“陆地要生长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产五谷的,也有结果子的。”这是第三天。

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为定节令、日子、年岁的记号,并要在天空发光,普照大地。”于是,在天空造了两个光球,大的在白天发光叫太阳,小一些的在夜里发光叫月亮,还用许多星星点缀在夜幕上。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四天。

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天上要有鸟飞翔。”于是就有了鱼、鸟等有生命的动物。这是第五天。

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上帝造出了这些生灵,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了男人和女人,并赐福给他们,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这是第六天。

第七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休息了,并赐福给这一天,定为圣日。所以人们至今还是在每星期的第七天休息。

(2)原罪救赎说:

A 原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耶和华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并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了必定死。” 耶和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便使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就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的走兽中,惟有蛇最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女人说:“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说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死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了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跟上帝一样能知道善恶。”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并且能使人有智慧,于是就摘下果子来吃;又给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上帝在园中行走,亚当和他妻子听见上帝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耶和华呼唤亚当,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么?”亚当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耶和华上帝又问女人。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耶和华上帝对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她的脚跟。”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

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获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了。”便打发他们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出生的土地。人生来有罪

诺亚方舟:也是因为有罪,所以上帝要消灭,除了诺亚一家和一些动物,让他们重新建立。

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因此怨恨与恶念日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说:" 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 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诺亚也常告诫周围的人们,应该赶快停止作恶,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但人们对他的话都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恶享乐。

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及其媳归,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七天之后就要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

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这些都可以留种,将来在地上生殖。"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辰,开始洪水,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再回来了。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B 救赎:救赎方式——受苦和坦白

受苦: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化身成人,以其在十架受死替人赎罪,克服人离弃上帝的罪况,使人与上帝重新修和。基督教认为,坦白地讲出自己的罪恶,向上帝坦白,是人得到救赎的最重要的方面。但同时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人要有一种受苦的意识:人的肉体,并不是拿来自身享用的,而是把别的人苦难加在自己

身上,用以救赎别人。耶稣就是这样的典范。所以那时候,真正的教徒都渴望受苦,渴望把苦难加在自己身上。

三种苦难(课本P45):人所要经历的苦难,按圣经的说法,主要有在种:第一种苦难就是痛苦,耶稣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很多关于耶稣受刑的油画都很突出地强调他手背上和脚背上被钉子钉过的洞。一个人双手双脚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显然是极大的肉体上的痛苦。第二种苦难就是人生的诱惑,特别是女色的诱惑,抵抗诱惑是更大的痛苦。第三种苦难的考验就是死亡。耶稣被处死在十字架上,他经历了死亡,同时也战胜了死亡。耶稣作为神的后代,他的肉体,经历了人所必然要经历的一切。由于他能够战胜这些苦难,因此就回归了上帝。基督教试图用这样的一个形象向人们揭示,如果一个人能像耶稣一样经受住这些苦难,那么他也可以走向十字架,走向上帝。

坦白: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代表作品P53 基督教认为坦白地讲出自己的罪恶,向上帝坦白,使人得到救赎的最重要的方面。非诚勿扰 葛优在北海道教堂坦白

C 、原罪救赎说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积极:P53最后一段到P54 自我批判和反省,中国人缺失 阿Q 精神居多 消极:54-55 阿列克西斯的故事、阿伯拉与爱洛绮思,压抑人性,违反自然规律,引起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反抗

(3)天堂地狱说(末日审判P52):基督宗教认为,在世界终结前,上帝和耶稣将要对世人进行审判,这就是末日审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并行善者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下地狱受刑罚。

天堂是正直者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根据基督教传统,这是唯一神祇与众天使、圣人居住之地。一般人类若怀有敬虔之信仰心、一生无罪无垢即有可能进入此地。地狱指人死后灵魂在地下受折磨的地方, 跟“天堂”相对。“地狱就是与没有亲密感的人近距离相处”——但丁对地狱的定义。基督教的地狱之说的主要来自耶稣在《新约》中的叙述和《启示录》的描述,讲到了世界末日审判,就是人是有原罪的,任何人都要接受末日审判,没有人能够逃脱。基督教宣传来世的教义,将主要兴趣从尘世转向天国,从现世幸福转向在超感世界中寻求灵魂得救和解脱。类似于佛教的来世观念

按照普遍基督教说法,地狱是“最凄惨,最痛苦,是世上的言语无法形容的可怕地方”,是刑罚魔鬼,关押犯罪的天使,以及“恶人受永刑之处”,地狱是上帝创造的,但不是物质的,如同另一个时空一样。部分基督徒宣称,不信基督教而不能获得“救赎”,都要被扔在地狱的火湖里受永刑。一些基督徒认为人必须永远信仰基督教,克制欲望,尊敬上帝,才能不被打入地狱。

5、影响: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所传播的基督教观念渗透在西方文化之中,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艾略特,基督教观念充溢于他们的作品。如果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无法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

三、骑士文学

1、什么是骑士

P56所谓骑士就是封建领主的武装侍从,御林军。在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封建领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土地就养了很多的武士,他们为主人打仗,得到一些奖赏从而成为小封建主,成为骑士阶级。开始的时候骑士的地位比较低,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骑士称号是下层封建主的一种荣誉,封建主子弟只有经过特殊训练和经过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受封为骑士。

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尚武”P56,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他们在学好武艺的同时,也学习礼仪、作诗和欣赏音乐。骑士把个人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骑士虽然也效忠宗教,但并不奉行禁欲主义。

骑士阶层在11世纪开始的长达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地位大为提高。特别是在13世纪,骑士制度达到了鼎盛时代。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火枪和雇佣兵的出现,骑士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十字军东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先进的科学、经济与文化,因而它也是人类争夺最激烈,战争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被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共同尊奉为圣地的城市。早在公元7世纪,塞尔柱突厥人(他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就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干扰基督教商人,残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圣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战争的祸根。

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基督教徒和天主

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其实是垂涎那里的富庶,进行掠夺。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散称“十字军”。九次东征

电影《天朝王国》 ,其实指的就是耶路撒冷,一群渴望建立神圣基督教王国的十字军骑士们占领了这里,“天朝王国”就是他们用来称呼耶路撒冷的名字。

2、骑士文学

(1)内容 由于骑士出身于封建阶级下层,与史诗和谣曲接触较多;又由于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骑士文学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可以说,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P57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也称为骑士叙事诗)。

(2)骑士抒情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法国是骑士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所以骑士文学也最兴旺。而普罗斯旺“在中世纪时代不仅完成了‘宝贵的发展’,甚至还走在欧洲发展的前面”。普罗斯旺是欧洲的“骑士之城。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圆桌的含意是平等和世界。所有圆桌的骑士彼此平等,并且互为伙伴。但其实圆桌也并非完全平等,Percivale 最初就与低等骑士坐在一起,后来被人引到危险席位(最优秀的骑士格拉海德的位子,传说其他人坐上会遭天谴) 的旁边就座。不过在争执中他们会拥护自己仰慕的骑士组成派系,相互攻击。圆桌一共能坐下150个人。

(3)骑士传奇——叙事诗 骑士传奇的中心是法国北方。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骑士传奇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骑士传奇可以按题材分为三个系统。

1、古代系统—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叙事诗。

2、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各国流传很久。

3、拜占廷系统—是用拜占廷流传的古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故事诗。

(4)与中国侠客的区别P57

A 、比中国侠客更重视个人荣誉

B 、有情欲 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最为著名。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恩格斯称破晓歌是“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恩格斯评价P59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

(5)对后世的影响

中世纪骑士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骑士传奇以一两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来构造作品、组织故事,对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为后世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侠盗罗宾汉》罗宾汉虽然不属于骑士阶级,但他浑身上下散发着骑士的精神。劫富济贫的侠义精神符合骑士的信条;虽然坚定地与黑暗势力斗争,但从未怀疑过社会制度,“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与爱人玛丽安的曲折爱情故事,充满浪漫气息„„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决斗,《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对话,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骑士文学的影子。

《魔戒》中跟随佛多的莱格拉斯等一干勇士类似亚瑟王的圆桌骑士„„ 《黑暗精灵三部曲》中所构造的黑暗精灵世界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尚武精神助长了每个人的求胜意识。无需禁欲,只需尽忠。“主母”的角色相当于中世纪骑士为之尽忠的贵妇人„„

四、英雄史诗

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雄史诗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成就,在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各民族口述文学日益完善,形成了记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神奇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

盎格鲁·撤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是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英雄史诗,是中世纪英雄叙事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11世纪以后,欧洲封建制度进入繁盛期,各民族中出现了歌颂封建社会理想英雄人物的史诗,最著名的有以下四部。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影响最大的英雄史诗。写的是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南征西班牙罢兵回国中,担任掩护的罗兰遭敌军包围,他虽率军英勇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全军覆没,讴歌了罗兰的英勇精神、宗教热情和爱国意识。《罗兰之歌》成为法国英雄史诗思想性、艺术性最为杰出的一部。

《熙德之歌》反映的是西班牙战胜侵略者的史诗。史诗把熙德塑造为理想的民族英雄,歌颂了西班牙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熙德》没有神话幻想的成份,也没有极度夸张的情节,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

德国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取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史诗反映13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代表了俄罗斯早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写的是罗斯王公伊戈尔出征和被俘,后逃出囚禁,重返祖国的故事,象征俄罗斯的复兴。

五、市民文学

1、城市文学也就是市民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市民阶级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文学。

2、市民文学强调 “机智”和“乐观”。 与中世纪的教会文学、英雄史诗不同,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3、城市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寓言讽刺叙事诗,代表作品就是《列那狐传奇》。产生于12世纪70年代到13世纪中叶,包括27组故事。作品以动物寓人,以动物世界寓人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级的矛盾冲突。其中,狮子代表君主,骆驼代表教皇,伊桑格兰狼代表贵族大臣,鸡、兔、鸟代表下层人民,列那狐则是典型的市民阶级,性格上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借助智慧捉弄、嘲笑甚至击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另一方面它也不是正面人物,它总是欺压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为了利益可以抛弃善良的念头。对欧洲的幽默讽刺文学和寓言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4、13世纪之后出现的市民抒情诗也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的市民剧是建立在宗教奇迹剧、神秘剧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其主要剧种有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道德剧以宣扬市民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以拟人化的观念劝善惩恶;傻子剧以装疯卖傻的舞台形象讽刺教士和贵族,以拙藏智;笑剧作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剧种最富现实意义,也最自由活泼,制造强烈的滑稽效果达到讽刺目的。最有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

中世纪文学并不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片空白,欧洲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基础上都出现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中世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和欧洲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很难想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文学繁荣。


相关内容

  •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 为什么说中世纪欧洲文学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答: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由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谣曲,以及城市文学所构成.虽然这四种文学繁荣于不同的阶段,但它们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在艺术上的贡献,都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基础. (1)骑士文学突破了宗 ...

  • 骑士精神在欧美文学中的衍变
  • 第3卷 第1期2005年3月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 No. 1Marc h 2005 骑士精神在欧美文学中的衍变 周聪贤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 骑士精神体现了欧洲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保持着对西方思想的吸引力和对西方伦理标准的影 ...

  •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 上海大学2010-2011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 课程名称: 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编号: 21103916 论文题目: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研究生姓名: 范广寅 学 号: 10720290 论文评语: 成 绩: 任课教师: 徐善伟 评阅日期: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

  •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内容摘要 基督教在西方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方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方社会风气.促进西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作为中世纪初期西欧主体文化,它对日后西方文化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 外国文学史片复习试题及答案
  • 外国文学史片复习试题及答案 1. 人本意识在各历史时期文学中所表现的特征? 1) 古希腊罗马文学:原欲型的世俗人体意识,即张扬个性,放纵情欲,体现了一种个体本位, 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 2) 早期希伯来文学: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演变成基督教文化,蕴含的是一种理性 化的人本意识或者 ...

  • 外国文学史题库及答案
  • 2015年第一学期外国文学复习重点 复习方法 1.理论框架:人本与神本.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是文学思潮更迭的动力 2.时空观念:时间上是思潮的分.合与更迭,空间上以爱琴海为中心辐射 3.分析方法:点(作家)线(思潮)面(时代,某个世纪)结合,以线带点,以线带面,抓住思潮,抓住主线.(四大文豪,5大思潮( ...

  • 欧洲中世纪史重点概述
  • 世古史复习重点概述 一.中世纪史导论 1.中世纪的起始年代:5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无确切的年代划分) 一般认为:从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公元476-1453年) 2.中世纪开端与结束时的世界: (1)开端:早期文明的分散性和相对孤立性. (2)结束: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与全球意义 ...

  •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 目 录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 第一节: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一.克里特与迈锡尼 二.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 三.赫西俄德的<神谱> 四.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 第二节:希腊城邦文化 一.希腊城邦制度的早期发展 二.斯巴达与雅典 三.城邦时代的宗教生活与文化精神 四. ...

  • [西方文化导论]复习综合题库
  • <西方文化导论>综合复习 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填空 1 .希腊历史的第一页是 ___非洲_____ 文明的历史.爱琴海文明指的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先后形成了两大中心: ________ 和 ________ ,因此又通称克里特岛 - 迈锡尼文化. 2 .公元前 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