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与环境

科学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

蚯蚓与环境

一、教师演示实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演示,学生依次进行观察。

(1)把长方形盒子盖剪去,用玻璃片作盒盖,玻璃片一半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上做好的玻璃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做好记录。

(5)可连续多做几次。

5、组织交流汇报(蚯蚓爬向了光亮的一边,还是爬向了黑暗的一边)。

6、概括知识点: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二、学生分组实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实验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下生活,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接下来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引导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蚯蚓与环境》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第二部分:观察蚯蚓的运动,测量蚯蚓的身长。第三部分:填写观察报告。第四部分: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蚯蚓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一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活动1完成后还要把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课使用。在观察和测量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

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 师:张 勇

2012年11月13日

蚯蚓与环境(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学情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八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

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虽然对蚯蚓不陌生,却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三)、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 小小的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小组讨论之后,试说出几条理由来。

(2)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

男女同学搭配合作饲养蚯蚓, 培养爱心, 帮助减少对蚯蚓的恐惧感.

(二)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蚯蚓 (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自主学习, 发挥创新精神.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镊子、湿棉球、糙纸、放大镜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提示:(观察与思考)

2012年11月13 教 师:张 勇

科学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

蚯蚓与环境

一、教师演示实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演示,学生依次进行观察。

(1)把长方形盒子盖剪去,用玻璃片作盒盖,玻璃片一半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上做好的玻璃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做好记录。

(5)可连续多做几次。

5、组织交流汇报(蚯蚓爬向了光亮的一边,还是爬向了黑暗的一边)。

6、概括知识点: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二、学生分组实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实验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下生活,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接下来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引导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蚯蚓与环境》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第二部分:观察蚯蚓的运动,测量蚯蚓的身长。第三部分:填写观察报告。第四部分: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蚯蚓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一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活动1完成后还要把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课使用。在观察和测量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

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 师:张 勇

2012年11月13日

蚯蚓与环境(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学情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八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

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虽然对蚯蚓不陌生,却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三)、教学方法

*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 小小的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小组讨论之后,试说出几条理由来。

(2)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

男女同学搭配合作饲养蚯蚓, 培养爱心, 帮助减少对蚯蚓的恐惧感.

(二)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蚯蚓 (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自主学习, 发挥创新精神.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镊子、湿棉球、糙纸、放大镜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提示:(观察与思考)

2012年11月13 教 师:张 勇


相关内容

  • 蚯蚓的选择参赛教案
  •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四课,属于科学教材中的"生命科学"版块.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 ...

  •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q ...

  • 温度对猪粪养殖的蚯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_成钢
  • <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5年07月(下)53 温度对猪粪养殖的蚯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成 1 吴钢, 2 侠,刘 11113 洋,王宗宝,陈惠娟,王文龙,周世乔 (1.湖南文理学院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洞庭湖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中心, 湖南常德415000:2.广东省广州军区 ...

  •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
  •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 •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 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 ...

  • [蚯蚓找家]
  •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 张艳 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2.知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 ...

  • 蚯蚓堆制处理对牛粪性状的影响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0:%11-%$*!"#$%&'"()*$"+,%-.$"%/0%123.0%30 蚯蚓堆制处理对牛粪性状的影响 李辉信,胡 锋,仓 龙,陈庆青,何 锋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

  • 一年级科学 13 蚯蚓的家--教学设计
  • 13 蚯蚓的家 一.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二.教与学的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2.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昨天晚上,我听到窗 ...

  • 蚯蚓高产养殖与利用新技术
  • 蚯蚓高产养殖与利用新技术 生产步骤:选择场地→建设养殖房→发酵粪料→引进蚯蚓种→提纯复壮→扩大种蚓群→循环生产 操作步骤:发酵调制粪料→把发酵调制好的粪料装箱→放入种蚯蚓→20天分离种蚯蚓→把粪和卵块堆成堆孵化→幼蚓分条降低密度养殖→加入新粪料→保水保料→幼蚓约40天长大后分离→成蚓→利用→重复循环 ...

  • 蚯蚓养殖可行性报告
  • 蚯蚓养殖可行性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概 论 --------------------------------------------------- 1 一.项目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