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时代你所不知道的那个年代故事

筑基时代

你所不知道的那个年代故事

市府西移

确定西区工业中心 省府市府两翼齐飞

绿城初现

“法奴”引桐成市树 全民植树造“绿城”

百业勃兴

省会迁移新城建 繁花似锦自此始

搬迁大军

7000人迁郑“第一课” 学习使用抽水马桶

1954年9月23日,河南省委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开始迁移,至1954年10月30日,浩浩荡荡的7000人大军,乘坐绿皮火车,从开封搬迁到了郑州,从7朝古都走进了新建的省委、省政府办公楼,郑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此前,已经有多个单位搬迁到了郑州,他们住进了具有当时时代色彩的苏式建筑中,面临着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邱琦 沈翔/图

【苏式建筑】

建于50年代的老家属院传说

今年8月份,居住在郑州市国基路上的秦女士,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了能让今年刚考上八中的儿子安心学习,她决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去八中附近租房,照料儿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纬一路、经五路附近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房租一月2800元”,而她自己四室两厅的新房租金一个月才2600元。

“虽然这一块儿的房子比较旧,面积也比较小,但因为属于行政区,幼儿园、小学、中学配套齐全,所以很难租到。”年过八旬的丁丰老人已经从省委办公厅退休,现在和孩子一起住在郑东新区的一栋高楼里,但他打心底里怀念曾经住过的家属院。“我上世纪50年代住在纬四路与政六街交叉口以南,有两层小楼,那是苏式建筑群。”

这些建筑还包括省公安厅北面的原省高法的苏式建筑群、政一街八角楼、顺河东街黄委会家属区的苏式建筑群、河南药检所苏式建筑的遗存、河南饭店、新华社河南分社老办公楼等,“门框使用的是石材;内嵌钢网的楼梯,相当耐磨;水磨石的楼梯扶手,苏联模式的翻版。”丁丰老人回忆说,也许受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影响,对于洗衣服和做饭这些琐事,已经不属于社会主义建筑设计考虑的对象,因此,做饭和洗衣服非常不方便。“但从开封的小平房搬到楼房里,大家已经很满足了。”

【搬迁启动】

省邮电局、省银行等单位先行搬入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同意组织部关于机关迁郑的安排,初步确定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当年7月以前迁郑的已有省邮电局等3个单位;8月有省银行等3个单位;省委、人事厅、公安厅、政法委、农林厅、财政厅、计委、军区、河南日报社、广播电台等35个单位在10月15日至25日搬迁;文委等9个单位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按照计划,省会迁郑拟于1953年进行,因为“三反”运动暂时搁置了一年。

“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省直机关及宿舍建设还没有完工。”时任郑州市副市长、“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王均智说,省会迁移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省直建筑工程任务量大,且开工较晚,致使省会未能如期实现迁移。

“1953年底到1954年春,部分建筑量比较小的工程已经完工。”王均智说,所以,省邮电局、省银行等单位先行搬入,而省委、省政府等单位办公楼建设比较慢,搬迁时间较晚。到当年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人员才全部迁往郑州。

【集中学习】

咋开关水龙头咋使用抽水马桶

丁丰亲自经历了1954年10月30日的省会大搬迁。

“当天上午,大家乘一列从开封直达郑州的专列搬迁,就是过去常见的绿皮车,坐的都是硬座,在路上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郑州。”

来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有三项:如何开关水龙头,如何使用抽水马桶,不要往墙上钉钉子。副省长王意斋主持召开干部大会,专门在会上教大家咋用抽水马桶。

“抽水马桶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虽然已经学习过怎么使用,但不少人经常忘记便后冲水。”他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从新密调来的一个同事,他是第一次见到电话,很新奇。电话响了,他赶紧去接,但拿颠倒了,听不到声音,就大声嚷嚷说电话坏了,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办公室设备很紧张,不少桌椅还是从开封运过来的。一般干部坐“两面椅”,用老漆木头桌。处级干部以上坐皮椅,用玻璃压绒布大木桌。宿舍也很紧张,县级干部每人一间,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集体居住,一般是两个人一间。

【两地分居】

住房紧张 家属和保姆一律不搬

1954年9月11日,在“讨论省直搬家”的省委会上,有一条“住房紧张,所有家属和保姆一律不搬”的硬性规定,让许多当事人记忆深刻。

“当时搬迁过来的年轻人居多,但也有一部分已经成家,家属只能留在开封。”原省政府省直机关住房办退休干部胡劲回忆道,好在搬迁过来的干部、职工吃住都在省委,不用自己做饭。而且办公厅机关还留了几间“机动房”,供分居的夫妇周末团聚。直到两年后,分居两地的夫妻才相继调到郑州,有的时间更长。

尽管没有来郑前想象的那么完美,但在胡劲和同事们的眼里,新省会优美的办公环境确实很漂亮,“金水大道非常宽,省委南院很大,金水河两岸都是空地,我们在那里种了玉米、花生、南瓜。去德化街商店买东西很方便,河南饭店旁边也有门市部”。

从1949年3月诞生,到1954年10月迁离,河南省委机关在开封停留了5个春秋。“河南省领导机关迁郑,是与全省全市人民利益攸关的重大事情,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拥护这一重大举措。省会迁址,标志着河南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54年10月14日,在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上,开封市市长姜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史记迁移

1954年9月23日,省直机关分4批开始迁移。

第一批为10月6日~9日,有11个单位共1035人;

第二批为10月7日~9日,有7个单位共1096人;

第三批为10月12日~15日,是省军区共2275人;

第四批为10月13日~16日,有18个单位共2015人。

专区迁汴

区划变迁中 郑州开封已成“一家亲”

8月份,郑州市东明路打通工程完工。不少人不明白的是,东明是山东的一个县,郑州为啥有个路叫东明路?其实,这和当年的郑州专区有关系。解放前后,开封专区与郑州专区分分合合,上演着一幕幕变迁故事。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沈翔 邱琦/图

【路名故事】

东明路缘于东明县曾属郑州

8月中旬,郑州东明路(丰产路-农业路)打通工程完工,正式通车,东明路结束了“断头”的历史。

东明路的路名是咋来的?郑州刚解放时,曾经管辖过东明县,东明县原来曾属于河南省,为了纪念,这条路就起名叫东明路了。

实际上,东明先后归河北、中原省、河南省管辖,最后又归属了山东省。菏泽地方志记载:东明县,1914年~1948年,归河北省管辖;1949年8月,平原省在新乡成立,属平原省菏泽专署;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河南省郑州专区;1955年10月改属开封专区;1963年4月,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1967年属菏泽地区;2000年属菏泽市。

【范围变化】

郑州“地盘”最大时曾管16县

92岁的张成仁老人曾任郑州邙山区副区长,郑州历史的变迁,都存在于他的记忆中。

“1948年10月27日,郑州市分别建立第一、二、三区。市区总面积为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宋致和任市长。”他拿出当年的工作记录本,认真辨认着已经变淡的字迹。

“当时,我在郑州市一区担任粮食科副主任(后担任郑州郊区、邙山区副区长)。”他说,解放前,郑州市隶属豫西行署领导,1949年1月,豫西四分区改组为中共郑州地委、郑州专员公署,下辖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成皋等7个县,公署驻地由登封县的大金店迁到荥阳。

1952年6月23日,原陈留专区所属陈留、尉氏、开封、中牟、洧川、兰封、杞县、通许、考城9县及原平原省菏泽专区所属东明县划入郑州专区;撤销郑县,并入郑州市及中牟、新郑2县。

“这时的郑州专区辖16县,是历史上郑州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介绍,1953年以前,荥阳是郑州最大的一个县,往东管辖到须水以及过西流湖至柿园,包括南边的侯寨乡。是年,荥阳县的须水区以及贾峪区的15个小乡划归郑州市郊区管辖。

【区划变迁】

郑州辖区几经扩充收缩

1954年省会迁郑对开封市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时的郑州,还有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为使开封市不因省会迁郑而受太大影响,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确定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

195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专区改名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办公地址选在省政府大院。

1955年上半年,郑州地委改名开封地委,原地委书记张健民调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

“全区(专区)下辖陈留、开封、通许、兰考、荥阳、新密、中牟、登封、巩义、新郑等13个县。”时任郑州市市长王均智说,1957年,撤销陈留县,并入开封县,专区辖12县。1958年大跃进时,省委又将荥阳、密县、巩县、新郑、登封5县划归郑州市,这是郑州市第一次带县;但到了1961年,中央7000人大会后,将原属郑州市的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5县又划入开封专区。“辖区又小了许多”。

【幕后细节】

曾有5县不愿意划归开封

1951年8月,时任洛阳市长的王均智奉命调任郑州市副市长,那年他35岁,而当时的郑州市,仅仅是在原郑县上建立起来的,面积非常小。

“其实,当时将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这5个县划入开封专区,他们是不同意的。”王均智介绍,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的郑州市领导比较稳当,跟着郑州市不会犯大错误;二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一级批发站归中央管,二级批发站归省里管,三级批发站归市里管。郑州市对这些县比较照顾,在物资划拨上能多给一点就多给一点,在征粮上,几个县反映有困难,就给予减免。还有就是这些县去郑州市办事比较方便,人还比较熟,去开封比较远,“虽然这些县不情愿,但没有办法,只能跟过去了”。

1958年12月,中央批准取消商丘地区建制并入开封地区,原开封地区西部5县划入郑州市,新开封地区共辖21个县,1100多万人口,张申任地委第二书记。“这时的开封是历史上管辖县最多的地区。”王均智介绍,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原并入开封专区的商丘专区又被划了出去。

【史海浮沉】

郑州开封的“恩恩怨怨”

省会搬迁后,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的政治中心。

1962年,开封市改由省直辖。1963年,东明县划回山东省菏泽专区。1969年,撤销开封专区,改置开封地区。1971年,将开封地区荥阳县划归郑州市领导。“当时的区划征求过郑州市的意见,在讨论时,我坚决主张要荥阳。”王均智介绍,后来,省委同意了,这样,不但郑州山川相连,而且秦始皇时的荥阳郡又统一了。

郑州地方志记载:1983年9月1日,撤销开封地区行政公署,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制。将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5县划归郑州市管辖(从此郑州范围确定至今)。将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5县划归开封市管辖。

“建国前后,郑州诸县与开封专区进行了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认为,“从区划表中可以看出,郑州开封,历史上就是一家亲,一笔糊涂账,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机构变迁

◎1949年后,原“行政督察区”改称“专区”,是“专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为地级政府,下辖若干县市。

◎1970年代,专区改称“地区”,成为“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地区公署作为省级政府派出的一级行政机关,负责所辖地区的行政管理,同时,设置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判事务,省级检察院设置地区检察分院,负责行使法律监督职能。

◎1982年,我国将地区一级行政单位改为设区的地级市。

盛大庆典

庆祝搬迁 郑州放映了第一部彩色电影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乘火车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南省的省会。11月3日晚,郑州举行了省、市直属各机关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

联欢晚会的内容是什么?有多少人搬迁到了郑州?留守开封的,还有多少……□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沈翔 邱琦/图

【晚会特色】 第一次放映了彩色电影

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相距400米,因没有直接联络通道,出错站的乘客只能绕一个大圈通过。不过,这种窘状就要解除。郑州市规划局网站的规划显示,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将连通。

郑州火车站的变化只是郑州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乘火车由汴迁郑。对于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王均智来说,1954年11月3日那天晚上的联欢会仍记忆犹新。因为,能参加那次会议的,可不是一般人。“除了省市各机关党政军负责同志,主要是郑州市及郊区的人民代表,以及省市直属机关代表,共有1400多人,我因为有别的工作,就没有参加,但当时的情况都知道。”

当时在省中苏友好协会工作的王大秋老人回忆说:“我们单位有30多名干部,除了秘书长参加外,其他人都没有机会参加。”

当晚7点10分,联欢会正式开始,时任郑州市市长的宋致和首先致词,他代表郑州市人民对省会迁郑表示热烈欢迎。“今后郑州市长期的工作方针,就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省会服务,为省会服务就是为全省4400多万人民服务”。

联欢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据当时的河南日报报道,省市领导讲完话后,郑州市一等工业劳动模范威婉、郑州市郊区前锋第一蔬菜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孙玉堂相继讲话,都以无比兴奋喜悦的心情,热烈欢迎省会迁郑。“会场上始终充满着热烈、亲切、兴奋、团结的气氛”。

晚上8点10分,联欢会结束,会后放映了苏联彩色影片《黑孩子》。“这是郑州放映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去现场的人都高兴坏了,没有看到的人都很羡慕。”82岁高龄的王大秋老人至今还感到遗憾。

【搬迁故事】 从皇城搬到“麦地”也愿意

新中国成立后,还是中学生的何季昭,被省农业厅录用,成为厅里下属一个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当时刚解放,干部以部队转业军人居多,有文化的人很少,因此,省直机关从初中、高中学生中动员了一大批学生参加工作。”今年81岁的她头脑清晰,回忆着60年前的那一幕。

“1954年省直机关搬迁时,定的原则是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和一级机构如省直机关、群团组织先搬迁,二级机构暂时留在开封。”她说,当时一、二级机构共有上百个,其中二级机构有二三十个,有一两千人。

而根据1954年9月28日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报告》,因为办公楼还没有盖好,当时,还有省文化厅、教育厅、卫生厅等9个单位尚未迁郑。“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其实从条件看,开封并不差:郑州当时只有一个火车站,连卖小吃的也没有,郑州行政区这一片当时是一片荒野,燕庄东边、农业路北边都是麦田。而开封是皇城,卖小吃的很多。”何季昭介绍,“尽管来了以后条件也很艰苦,但搬迁是省委定的决策,大家都愿意。”

眼看着自己所在的农业厅的干部们都搬到了郑州,她和留守的几十名同事感到很焦急。“机关都走了,大家都感觉没了主心骨,就像离开娘的孩子一样盼着赶紧搬。”她说,他们隔一段时间就跟厅里管基建的干部打一个电话,询问办公楼建设进度,看什么时间能搬去,有同事还在周末去郑州看了看新办公楼,回来一说把大家羡慕得不行。直到1955年夏天,她所在的机构才搬到了郑州。“我们这才有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考虑到省会迁郑后,一部分省直机关和干部学校仍留驻开封,1954年12月20日,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直留汴机关临时委员会,包括省政府交通厅总支、文化厅总支在内的28个机关留守开封,这些机关除接受省委领导外,还受开封市委领导。

“一直到1955年下半年,留守开封的所有单位都陆续搬到了郑州。”王均智介绍,至此,省会迁郑终于完成。

【搬迁人数】 近万人从开封搬到郑州

这次大搬迁,有多少人从开封搬到了郑州?

“截止到1954年11月1日,省直机关搬迁过来的总人数有6000多人。”王均智说,省里计划是6621人,但具体人数不太好统计,因为搬迁时间跨度长、单位多,有的单位搬来以后,因种种原因还有人员回去的。

《开封日报》2014年5月13日发表的文章说,1954年以前,河南省省会设在开封,人口近40万。1954年秋,由于省会搬迁,近万名公务人员、社会名流、专业人士等随之迁郑,为郑州注入了活力。

“搬迁应该还包括1955年搬过来的一些省直机关和二级机构,有一两千人,加起来有8000多人吧,一直没有具体数字。”王均智介绍,“开封日报这么说也没有错,因为省会迁郑,除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外,还有一些商界人士、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及部分家属、孩子都跟随了过来。这些人员都不包括在搬迁的政府人员名单内。”

新闻链接

省会迁郑大事记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军政委发出(52)府秘字第77号函,正式提请省会迁址。

◎1952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驻郑修建,争取明年迁移”。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表示“河南省省会拟于1953年由开封市迁移郑州市。经核同意”。

◎1954年2月,省委召开办公会,认为要先盖好省政府大楼;单位要逐步搬,用过渡办法。

◎1954年5月18日,省直机关在郑修建房屋首批任务即将完成,省委成立迁移委员会。

◎1954年8月8日,省委初定省直各单位搬迁时间表。

◎1954年9月23日,省委决定分4批迁移省直机关。

◎1954年10月14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当年10月底,省直机关全部迁郑。

筑基时代

你所不知道的那个年代故事

市府西移

确定西区工业中心 省府市府两翼齐飞

绿城初现

“法奴”引桐成市树 全民植树造“绿城”

百业勃兴

省会迁移新城建 繁花似锦自此始

搬迁大军

7000人迁郑“第一课” 学习使用抽水马桶

1954年9月23日,河南省委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开始迁移,至1954年10月30日,浩浩荡荡的7000人大军,乘坐绿皮火车,从开封搬迁到了郑州,从7朝古都走进了新建的省委、省政府办公楼,郑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此前,已经有多个单位搬迁到了郑州,他们住进了具有当时时代色彩的苏式建筑中,面临着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邱琦 沈翔/图

【苏式建筑】

建于50年代的老家属院传说

今年8月份,居住在郑州市国基路上的秦女士,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了能让今年刚考上八中的儿子安心学习,她决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去八中附近租房,照料儿子。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纬一路、经五路附近找了好几天,才找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房租一月2800元”,而她自己四室两厅的新房租金一个月才2600元。

“虽然这一块儿的房子比较旧,面积也比较小,但因为属于行政区,幼儿园、小学、中学配套齐全,所以很难租到。”年过八旬的丁丰老人已经从省委办公厅退休,现在和孩子一起住在郑东新区的一栋高楼里,但他打心底里怀念曾经住过的家属院。“我上世纪50年代住在纬四路与政六街交叉口以南,有两层小楼,那是苏式建筑群。”

这些建筑还包括省公安厅北面的原省高法的苏式建筑群、政一街八角楼、顺河东街黄委会家属区的苏式建筑群、河南药检所苏式建筑的遗存、河南饭店、新华社河南分社老办公楼等,“门框使用的是石材;内嵌钢网的楼梯,相当耐磨;水磨石的楼梯扶手,苏联模式的翻版。”丁丰老人回忆说,也许受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影响,对于洗衣服和做饭这些琐事,已经不属于社会主义建筑设计考虑的对象,因此,做饭和洗衣服非常不方便。“但从开封的小平房搬到楼房里,大家已经很满足了。”

【搬迁启动】

省邮电局、省银行等单位先行搬入

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同意组织部关于机关迁郑的安排,初步确定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当年7月以前迁郑的已有省邮电局等3个单位;8月有省银行等3个单位;省委、人事厅、公安厅、政法委、农林厅、财政厅、计委、军区、河南日报社、广播电台等35个单位在10月15日至25日搬迁;文委等9个单位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按照计划,省会迁郑拟于1953年进行,因为“三反”运动暂时搁置了一年。

“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省直机关及宿舍建设还没有完工。”时任郑州市副市长、“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王均智说,省会迁移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省直建筑工程任务量大,且开工较晚,致使省会未能如期实现迁移。

“1953年底到1954年春,部分建筑量比较小的工程已经完工。”王均智说,所以,省邮电局、省银行等单位先行搬入,而省委、省政府等单位办公楼建设比较慢,搬迁时间较晚。到当年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人员才全部迁往郑州。

【集中学习】

咋开关水龙头咋使用抽水马桶

丁丰亲自经历了1954年10月30日的省会大搬迁。

“当天上午,大家乘一列从开封直达郑州的专列搬迁,就是过去常见的绿皮车,坐的都是硬座,在路上跑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郑州。”

来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学习,主要内容有三项:如何开关水龙头,如何使用抽水马桶,不要往墙上钉钉子。副省长王意斋主持召开干部大会,专门在会上教大家咋用抽水马桶。

“抽水马桶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虽然已经学习过怎么使用,但不少人经常忘记便后冲水。”他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从新密调来的一个同事,他是第一次见到电话,很新奇。电话响了,他赶紧去接,但拿颠倒了,听不到声音,就大声嚷嚷说电话坏了,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办公室设备很紧张,不少桌椅还是从开封运过来的。一般干部坐“两面椅”,用老漆木头桌。处级干部以上坐皮椅,用玻璃压绒布大木桌。宿舍也很紧张,县级干部每人一间,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集体居住,一般是两个人一间。

【两地分居】

住房紧张 家属和保姆一律不搬

1954年9月11日,在“讨论省直搬家”的省委会上,有一条“住房紧张,所有家属和保姆一律不搬”的硬性规定,让许多当事人记忆深刻。

“当时搬迁过来的年轻人居多,但也有一部分已经成家,家属只能留在开封。”原省政府省直机关住房办退休干部胡劲回忆道,好在搬迁过来的干部、职工吃住都在省委,不用自己做饭。而且办公厅机关还留了几间“机动房”,供分居的夫妇周末团聚。直到两年后,分居两地的夫妻才相继调到郑州,有的时间更长。

尽管没有来郑前想象的那么完美,但在胡劲和同事们的眼里,新省会优美的办公环境确实很漂亮,“金水大道非常宽,省委南院很大,金水河两岸都是空地,我们在那里种了玉米、花生、南瓜。去德化街商店买东西很方便,河南饭店旁边也有门市部”。

从1949年3月诞生,到1954年10月迁离,河南省委机关在开封停留了5个春秋。“河南省领导机关迁郑,是与全省全市人民利益攸关的重大事情,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拥护这一重大举措。省会迁址,标志着河南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54年10月14日,在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上,开封市市长姜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史记迁移

1954年9月23日,省直机关分4批开始迁移。

第一批为10月6日~9日,有11个单位共1035人;

第二批为10月7日~9日,有7个单位共1096人;

第三批为10月12日~15日,是省军区共2275人;

第四批为10月13日~16日,有18个单位共2015人。

专区迁汴

区划变迁中 郑州开封已成“一家亲”

8月份,郑州市东明路打通工程完工。不少人不明白的是,东明是山东的一个县,郑州为啥有个路叫东明路?其实,这和当年的郑州专区有关系。解放前后,开封专区与郑州专区分分合合,上演着一幕幕变迁故事。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沈翔 邱琦/图

【路名故事】

东明路缘于东明县曾属郑州

8月中旬,郑州东明路(丰产路-农业路)打通工程完工,正式通车,东明路结束了“断头”的历史。

东明路的路名是咋来的?郑州刚解放时,曾经管辖过东明县,东明县原来曾属于河南省,为了纪念,这条路就起名叫东明路了。

实际上,东明先后归河北、中原省、河南省管辖,最后又归属了山东省。菏泽地方志记载:东明县,1914年~1948年,归河北省管辖;1949年8月,平原省在新乡成立,属平原省菏泽专署;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河南省郑州专区;1955年10月改属开封专区;1963年4月,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1967年属菏泽地区;2000年属菏泽市。

【范围变化】

郑州“地盘”最大时曾管16县

92岁的张成仁老人曾任郑州邙山区副区长,郑州历史的变迁,都存在于他的记忆中。

“1948年10月27日,郑州市分别建立第一、二、三区。市区总面积为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宋致和任市长。”他拿出当年的工作记录本,认真辨认着已经变淡的字迹。

“当时,我在郑州市一区担任粮食科副主任(后担任郑州郊区、邙山区副区长)。”他说,解放前,郑州市隶属豫西行署领导,1949年1月,豫西四分区改组为中共郑州地委、郑州专员公署,下辖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成皋等7个县,公署驻地由登封县的大金店迁到荥阳。

1952年6月23日,原陈留专区所属陈留、尉氏、开封、中牟、洧川、兰封、杞县、通许、考城9县及原平原省菏泽专区所属东明县划入郑州专区;撤销郑县,并入郑州市及中牟、新郑2县。

“这时的郑州专区辖16县,是历史上郑州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介绍,1953年以前,荥阳是郑州最大的一个县,往东管辖到须水以及过西流湖至柿园,包括南边的侯寨乡。是年,荥阳县的须水区以及贾峪区的15个小乡划归郑州市郊区管辖。

【区划变迁】

郑州辖区几经扩充收缩

1954年省会迁郑对开封市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时的郑州,还有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为使开封市不因省会迁郑而受太大影响,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确定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

195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专区改名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办公地址选在省政府大院。

1955年上半年,郑州地委改名开封地委,原地委书记张健民调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

“全区(专区)下辖陈留、开封、通许、兰考、荥阳、新密、中牟、登封、巩义、新郑等13个县。”时任郑州市市长王均智说,1957年,撤销陈留县,并入开封县,专区辖12县。1958年大跃进时,省委又将荥阳、密县、巩县、新郑、登封5县划归郑州市,这是郑州市第一次带县;但到了1961年,中央7000人大会后,将原属郑州市的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5县又划入开封专区。“辖区又小了许多”。

【幕后细节】

曾有5县不愿意划归开封

1951年8月,时任洛阳市长的王均智奉命调任郑州市副市长,那年他35岁,而当时的郑州市,仅仅是在原郑县上建立起来的,面积非常小。

“其实,当时将新郑、密县、登封、巩县、荥阳这5个县划入开封专区,他们是不同意的。”王均智介绍,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的郑州市领导比较稳当,跟着郑州市不会犯大错误;二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一级批发站归中央管,二级批发站归省里管,三级批发站归市里管。郑州市对这些县比较照顾,在物资划拨上能多给一点就多给一点,在征粮上,几个县反映有困难,就给予减免。还有就是这些县去郑州市办事比较方便,人还比较熟,去开封比较远,“虽然这些县不情愿,但没有办法,只能跟过去了”。

1958年12月,中央批准取消商丘地区建制并入开封地区,原开封地区西部5县划入郑州市,新开封地区共辖21个县,1100多万人口,张申任地委第二书记。“这时的开封是历史上管辖县最多的地区。”王均智介绍,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原并入开封专区的商丘专区又被划了出去。

【史海浮沉】

郑州开封的“恩恩怨怨”

省会搬迁后,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的政治中心。

1962年,开封市改由省直辖。1963年,东明县划回山东省菏泽专区。1969年,撤销开封专区,改置开封地区。1971年,将开封地区荥阳县划归郑州市领导。“当时的区划征求过郑州市的意见,在讨论时,我坚决主张要荥阳。”王均智介绍,后来,省委同意了,这样,不但郑州山川相连,而且秦始皇时的荥阳郡又统一了。

郑州地方志记载:1983年9月1日,撤销开封地区行政公署,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制。将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5县划归郑州市管辖(从此郑州范围确定至今)。将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5县划归开封市管辖。

“建国前后,郑州诸县与开封专区进行了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教授认为,“从区划表中可以看出,郑州开封,历史上就是一家亲,一笔糊涂账,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机构变迁

◎1949年后,原“行政督察区”改称“专区”,是“专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为地级政府,下辖若干县市。

◎1970年代,专区改称“地区”,成为“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的简称。地区公署作为省级政府派出的一级行政机关,负责所辖地区的行政管理,同时,设置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判事务,省级检察院设置地区检察分院,负责行使法律监督职能。

◎1982年,我国将地区一级行政单位改为设区的地级市。

盛大庆典

庆祝搬迁 郑州放映了第一部彩色电影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乘火车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南省的省会。11月3日晚,郑州举行了省、市直属各机关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

联欢晚会的内容是什么?有多少人搬迁到了郑州?留守开封的,还有多少……□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沈翔 邱琦/图

【晚会特色】 第一次放映了彩色电影

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相距400米,因没有直接联络通道,出错站的乘客只能绕一个大圈通过。不过,这种窘状就要解除。郑州市规划局网站的规划显示,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将连通。

郑州火车站的变化只是郑州60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乘火车由汴迁郑。对于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王均智来说,1954年11月3日那天晚上的联欢会仍记忆犹新。因为,能参加那次会议的,可不是一般人。“除了省市各机关党政军负责同志,主要是郑州市及郊区的人民代表,以及省市直属机关代表,共有1400多人,我因为有别的工作,就没有参加,但当时的情况都知道。”

当时在省中苏友好协会工作的王大秋老人回忆说:“我们单位有30多名干部,除了秘书长参加外,其他人都没有机会参加。”

当晚7点10分,联欢会正式开始,时任郑州市市长的宋致和首先致词,他代表郑州市人民对省会迁郑表示热烈欢迎。“今后郑州市长期的工作方针,就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省会服务,为省会服务就是为全省4400多万人民服务”。

联欢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据当时的河南日报报道,省市领导讲完话后,郑州市一等工业劳动模范威婉、郑州市郊区前锋第一蔬菜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孙玉堂相继讲话,都以无比兴奋喜悦的心情,热烈欢迎省会迁郑。“会场上始终充满着热烈、亲切、兴奋、团结的气氛”。

晚上8点10分,联欢会结束,会后放映了苏联彩色影片《黑孩子》。“这是郑州放映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去现场的人都高兴坏了,没有看到的人都很羡慕。”82岁高龄的王大秋老人至今还感到遗憾。

【搬迁故事】 从皇城搬到“麦地”也愿意

新中国成立后,还是中学生的何季昭,被省农业厅录用,成为厅里下属一个二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当时刚解放,干部以部队转业军人居多,有文化的人很少,因此,省直机关从初中、高中学生中动员了一大批学生参加工作。”今年81岁的她头脑清晰,回忆着60年前的那一幕。

“1954年省直机关搬迁时,定的原则是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和一级机构如省直机关、群团组织先搬迁,二级机构暂时留在开封。”她说,当时一、二级机构共有上百个,其中二级机构有二三十个,有一两千人。

而根据1954年9月28日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报告》,因为办公楼还没有盖好,当时,还有省文化厅、教育厅、卫生厅等9个单位尚未迁郑。“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其实从条件看,开封并不差:郑州当时只有一个火车站,连卖小吃的也没有,郑州行政区这一片当时是一片荒野,燕庄东边、农业路北边都是麦田。而开封是皇城,卖小吃的很多。”何季昭介绍,“尽管来了以后条件也很艰苦,但搬迁是省委定的决策,大家都愿意。”

眼看着自己所在的农业厅的干部们都搬到了郑州,她和留守的几十名同事感到很焦急。“机关都走了,大家都感觉没了主心骨,就像离开娘的孩子一样盼着赶紧搬。”她说,他们隔一段时间就跟厅里管基建的干部打一个电话,询问办公楼建设进度,看什么时间能搬去,有同事还在周末去郑州看了看新办公楼,回来一说把大家羡慕得不行。直到1955年夏天,她所在的机构才搬到了郑州。“我们这才有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考虑到省会迁郑后,一部分省直机关和干部学校仍留驻开封,1954年12月20日,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直留汴机关临时委员会,包括省政府交通厅总支、文化厅总支在内的28个机关留守开封,这些机关除接受省委领导外,还受开封市委领导。

“一直到1955年下半年,留守开封的所有单位都陆续搬到了郑州。”王均智介绍,至此,省会迁郑终于完成。

【搬迁人数】 近万人从开封搬到郑州

这次大搬迁,有多少人从开封搬到了郑州?

“截止到1954年11月1日,省直机关搬迁过来的总人数有6000多人。”王均智说,省里计划是6621人,但具体人数不太好统计,因为搬迁时间跨度长、单位多,有的单位搬来以后,因种种原因还有人员回去的。

《开封日报》2014年5月13日发表的文章说,1954年以前,河南省省会设在开封,人口近40万。1954年秋,由于省会搬迁,近万名公务人员、社会名流、专业人士等随之迁郑,为郑州注入了活力。

“搬迁应该还包括1955年搬过来的一些省直机关和二级机构,有一两千人,加起来有8000多人吧,一直没有具体数字。”王均智介绍,“开封日报这么说也没有错,因为省会迁郑,除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外,还有一些商界人士、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及部分家属、孩子都跟随了过来。这些人员都不包括在搬迁的政府人员名单内。”

新闻链接

省会迁郑大事记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军政委发出(52)府秘字第77号函,正式提请省会迁址。

◎1952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驻郑修建,争取明年迁移”。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表示“河南省省会拟于1953年由开封市迁移郑州市。经核同意”。

◎1954年2月,省委召开办公会,认为要先盖好省政府大楼;单位要逐步搬,用过渡办法。

◎1954年5月18日,省直机关在郑修建房屋首批任务即将完成,省委成立迁移委员会。

◎1954年8月8日,省委初定省直各单位搬迁时间表。

◎1954年9月23日,省委决定分4批迁移省直机关。

◎1954年10月14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当年10月底,省直机关全部迁郑。


相关内容

  • 阿花去城里当小三,是为了尊严!「有故事的人」
  •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467个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个年代的"小三" ? 淑园 作者:淑园,女,1986年9月出生于广西农村,现居深圳,从事党群事务工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喜欢写字,记录看似乏善可陈的生活. 没有结婚的时 ...

  • [兵团岁月]
  • "兵团","知青",这些字眼仿佛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一个时代.然而,在那个年代里,却有那样一群人,他们带着火一样的热隋自愿奔赴北大荒.在"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的号召下,十多万全国各地的城市知识青年告别亲人,满怀激情地奔赴祖国北部边疆.<兵 ...

  • 茶馆观后感500
  • <茶馆>观后感 地球科学系 王素 3080103369 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作品,老舍先生的<茶馆>彰显出了中国式话剧的 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自1958年首映到1992年告别演出,老版<茶馆>在世界各地上演了 374场,而1999年上映的新版的茶馆演出 ...

  • 梅子涵: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长大了才会有大情怀和大浪漫
  • 对孩子而言,哪些教育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为什么越是那些对生活有真知灼见的人,越会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 前阵子在上海虹口,北京启发世纪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的一次活动上,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开宗明义,讲述了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不是说我们非要把艺术.文学强加给儿童,而是人类本身需要文学和艺术.小 ...

  • 我也有条喇叭裤
  • 七十年代时我们也穿过喇叭裤,尖头皮鞋,听何文彪的迪斯科音乐,为温暖的老合成器深深着迷,最重要的是,也嫌弃过父母一辈枕头旁边咿咿呀呀唱不停的各路戏剧.可后来,除了王朔在书里,谁也不再和孩子们提起自己少年时期的张狂不羁. 如今,见到玩cosplay的孩子们已经戴着五颜六色的假发,若无其事地逛在shopp ...

  •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在座的各位,主要是写小说的.我自己并不写小说,只读小说和研究小说.坦率地说,在阅读和研究小说的过程中,我对能写小说的人是很好奇的.为什么写小说的人的脑袋里会藏有那么多的故事?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却有如临其境的描写,这常常令我好奇.我想起有人这 ...

  • 知识小说的可能性
  • 时间:2016年8月7日下午 地点:北京大悦城单向空间书店 谢谢大家这么热的天赶来参加活动,感谢搜狐读书频道,感谢贺奕.其实我跟贺奕也是第一次见面,文学界就是这样,虽然是第一次见,已经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因为在文学杂志上一起露过面,神交已久.所以写小说有一个副产品,就是你到任何城市,可能都会碰到同行, ...

  • 少壮工夫老始成
  • --拜读岩波先生的长篇小说<那年,那些兵>笔记 捧着岩波先生的小说<那年,那些兵>,封面上漂亮的女孩,着一身时尚的军装,军帽上一颗红星,领上两面红旗,还可以判断推理,军上衣下面一定是军裙装,规范庄重飘逸潇洒.一股青春气息迎面扑来,马上吸引了我,跟随作家的锦绣行文,回到那个曾经 ...

  • 茅盾文学奖|作家格非谈江南三部曲与时代变迁
  • [编者按]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今天(8月16日)下午发布公告,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获奖作品.其中,作家格非以<江南三部曲>获奖. <东方早报>曾就三部曲采访格非.在他看来,"三部小说都有一些关联,但是这些关联都不重要,只是这些主题.人物.场景的连续性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