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作者:何利兵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0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画论中“以形写神”这一原则的画理有着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为绘画创作、塑造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形写神就是在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艺术形象完美地传达出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因此,为了更好地传神,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超越客观物象的外部特征,强调主观情怀的流露和创造作用,使艺术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中国画 形 神 再认识

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的画理所反映的正是绘画中外在形和内在神的辩证关系,更是“迁想妙得”内涵的衍射、推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古代画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同时也看到了形神关系的对立统一。因此,为了达到形神俱佳、和谐统一,形的表现可以灵活,不拘泥于纯客观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是着力于强调客观物象内在精神的主观把握和画家主观情感的传达。中国绘画是借笔墨立象,是人精神活动的显现,因而不同于客观形象的被动描摹,主要是指通过再加工的绘画形象,表达和流露人的精神情感,表现画面精神内涵。这说明绘画作品形是载体,神才是目的。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美学考察艺术作品的一对范畴。从哲学或美学的角度看,“形”属于物质,“神”是精神状态,形体与精神矛盾而又统一,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俱伤。“作画易而神难,形者其体形也,神者其神貌也”。“以形写神”要求通过物象的外部视觉特征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精神、品质等。“形”与“神”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统一;有形无神则为欺世,有神无形则为媚俗。神以形为基础,形以神来展示。只有使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精神实现,作品才富有生命力,而艺术形象精神的实现,当然要借助于“形”,但这个“形”是主观意义上的形,而非客观存在的具体的实物,是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升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形。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神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形之中,是通过形来表现,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因此,仅描绘客观对象的“形似”是不够的,要能“得其神明”,不仅希望能达到外在表象的相像,而应该更能够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精神气质才算可贵。 成功的画家,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不仅要肖其形,更要传其神。这神首先存在于对象本身之中,它是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本身在一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美。画家要善于掌握时机选取角度,通过外在的形体语言来表现它的精神及自然美,使客观对象外在的形与主观精神、情思融合,构成超越表象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那就要求画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把主体认知、视觉经验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取得艺术创作的物我交融,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外在形与内在精神的真正交融。顾恺之的绘画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恺之作画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他答“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认为绘画中

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应善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通过外在的形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荆浩是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他从山水画的角度对“形与神”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日:“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惑。”他提出绘画中“似”和“真”的关系,“似”只是表面自然形态的描绘,而“真”必须包含客观物象内在的气质品格和真实的特征,并肯定这才是绘画创作和塑造真实典型艺术形象的目的,是绘画艺术的更高表现,至于仅是表面的形似或笔墨技巧都是次要的,在描绘研究物象追求表现“真”的过程中,同时要注意表面现象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两者同时存在,才能达到“真”,这正是“以形写神”的补充说明和发展。

李贽曾在《梵书》中说过:“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这段话辩证地阐明了形与神的关系,绘画不光是“写形”,更要精神备存;诗的“神”也不在画外,要透过“画中态”的“形”来表达。元代倪瓒说绘画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认为这样能更好地抒发胸中逸气。它强调艺术家对外在形有取舍,变形的能动性,后世的一些作品和绘画创作印证了他的这一观点。因此,真正的艺术,必须通过外在的形貌来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神的表现可以超越具体的形象,但神要寓于形中。只有内外相契,形神结合,才能获得艺术形象写照的妙处。

国画大师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认为作品或艺术形象“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认为,画出对象的外形不算功夫,画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才算功夫。中国画中为了更好地“写心”“写性”“寄情”,表现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状态和气质,描绘客观对象可以“不求形似”;且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积极主动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取舍、加工改造、补充虚构,超越具体形象,使艺术形象更典型,更具精神。其刻画的艺术形象同被描写的对象相比,形虽不全似,神却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做到神似;过于形似,反而无神韵,做不到“不似之似”的真似。

从“以形写神”的提出到“似与不似之间”,形与神始终是中国绘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它们之间美学关系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中国绘画的兴盛和繁荣。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应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并在艺术实践和创作中不断发挥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张安治.中国画与画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陈履生.美术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3).

[3]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S].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4).

[4]张锡坤.新编美学辞典[S].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5]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外艺术创作心理学[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责任编辑:刘黛)

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作者:何利兵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0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画论中“以形写神”这一原则的画理有着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为绘画创作、塑造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形写神就是在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艺术形象完美地传达出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因此,为了更好地传神,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超越客观物象的外部特征,强调主观情怀的流露和创造作用,使艺术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中国画 形 神 再认识

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的画理所反映的正是绘画中外在形和内在神的辩证关系,更是“迁想妙得”内涵的衍射、推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古代画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同时也看到了形神关系的对立统一。因此,为了达到形神俱佳、和谐统一,形的表现可以灵活,不拘泥于纯客观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是着力于强调客观物象内在精神的主观把握和画家主观情感的传达。中国绘画是借笔墨立象,是人精神活动的显现,因而不同于客观形象的被动描摹,主要是指通过再加工的绘画形象,表达和流露人的精神情感,表现画面精神内涵。这说明绘画作品形是载体,神才是目的。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美学考察艺术作品的一对范畴。从哲学或美学的角度看,“形”属于物质,“神”是精神状态,形体与精神矛盾而又统一,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俱伤。“作画易而神难,形者其体形也,神者其神貌也”。“以形写神”要求通过物象的外部视觉特征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精神、品质等。“形”与“神”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统一;有形无神则为欺世,有神无形则为媚俗。神以形为基础,形以神来展示。只有使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精神实现,作品才富有生命力,而艺术形象精神的实现,当然要借助于“形”,但这个“形”是主观意义上的形,而非客观存在的具体的实物,是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升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形。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神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形之中,是通过形来表现,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因此,仅描绘客观对象的“形似”是不够的,要能“得其神明”,不仅希望能达到外在表象的相像,而应该更能够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精神气质才算可贵。 成功的画家,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不仅要肖其形,更要传其神。这神首先存在于对象本身之中,它是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本身在一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美。画家要善于掌握时机选取角度,通过外在的形体语言来表现它的精神及自然美,使客观对象外在的形与主观精神、情思融合,构成超越表象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那就要求画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把主体认知、视觉经验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取得艺术创作的物我交融,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外在形与内在精神的真正交融。顾恺之的绘画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恺之作画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他答“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认为绘画中

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应善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通过外在的形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荆浩是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他从山水画的角度对“形与神”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日:“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惑。”他提出绘画中“似”和“真”的关系,“似”只是表面自然形态的描绘,而“真”必须包含客观物象内在的气质品格和真实的特征,并肯定这才是绘画创作和塑造真实典型艺术形象的目的,是绘画艺术的更高表现,至于仅是表面的形似或笔墨技巧都是次要的,在描绘研究物象追求表现“真”的过程中,同时要注意表面现象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两者同时存在,才能达到“真”,这正是“以形写神”的补充说明和发展。

李贽曾在《梵书》中说过:“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这段话辩证地阐明了形与神的关系,绘画不光是“写形”,更要精神备存;诗的“神”也不在画外,要透过“画中态”的“形”来表达。元代倪瓒说绘画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认为这样能更好地抒发胸中逸气。它强调艺术家对外在形有取舍,变形的能动性,后世的一些作品和绘画创作印证了他的这一观点。因此,真正的艺术,必须通过外在的形貌来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神的表现可以超越具体的形象,但神要寓于形中。只有内外相契,形神结合,才能获得艺术形象写照的妙处。

国画大师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认为作品或艺术形象“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认为,画出对象的外形不算功夫,画出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才算功夫。中国画中为了更好地“写心”“写性”“寄情”,表现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状态和气质,描绘客观对象可以“不求形似”;且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积极主动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取舍、加工改造、补充虚构,超越具体形象,使艺术形象更典型,更具精神。其刻画的艺术形象同被描写的对象相比,形虽不全似,神却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做到神似;过于形似,反而无神韵,做不到“不似之似”的真似。

从“以形写神”的提出到“似与不似之间”,形与神始终是中国绘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它们之间美学关系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中国绘画的兴盛和繁荣。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应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并在艺术实践和创作中不断发挥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张安治.中国画与画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陈履生.美术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3).

[3]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S].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4).

[4]张锡坤.新编美学辞典[S].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5]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外艺术创作心理学[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责任编辑:刘黛)


相关内容

  •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培训师形象塑造
  • \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培训师形象塑造 2012-06-27 14:50阅读:837 讨论:俗话说形象就是生产力,作为一个培训师我们如何包装自己的形象,发言30字以上,1.2.3.4有序发言. M中山邓远强 1.个人仪容仪表往职业化方向靠拢,注意着装(正装?休闲?成熟类型?激情类型?),个人使用物品 ...

  • 让笔下的动物形神兼备
  • 学 科笔让 下动物的神兼形备 启周群 人物 描 写 讲立究效体果 , 为这因样 画 刻来 出 行的具体 生动的描 写 , 先声写 音" 吼怒", 再 写 巴 尾 的物人形象血 肉满丰.其 实 动 物描写,也是如 .只有此 " 剪 横 , "最后写 空扑来凌之状 ...

  • 谈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 在语文教学中或在书法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书写水平,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技能,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它的技巧.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写字教学实践证明证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与水平 ...

  • 大笔点染形神兼备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是习作的灵魂.对学生平时的随笔,教师不用讲解过多的写作技巧和套路,可放手让学生随性作文,发表自己的"原初感悟",即"无格"写作.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资源,所以在学生"无格"写作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好教材例子,借助课文进行& ...

  • 雕塑的装饰美的审美特征
  • 雕塑的装饰美的审美特征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提高,作为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雕塑文化也应运而生.而作为雕塑的一个种类,装饰性雕塑使我们周围的环境更加舒适.典雅.生动,具有活力,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本文根据装饰性雕塑特点 ...

  • "兰亭"古今情
  • 高卫中,字云天,别署养心斋主.1944年生,江西鹰潭人,毕业于江西省教育学院.现居北京.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书法研究委员会会员,职业书法家.高卫中以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神形毕肖著称,被誉为国内当代第一"兰亭圣手". 高 ...

  • 如何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 首页 > 方法点睛 > 写人 如何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上传时间:2009-8-24 浏览量: 74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故乡>中的杨二嫂:凸 ...

  •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
  • 2009年5月 第30卷第3期(总第178期) Journal 体育与科学 of.%onsaIldScience VoL30 May2009 No.3(TotalNo.178)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 CarefullyExaminestheChinese Martial A ...

  • 高一年级武术教材的意义
  • 高一年级武术教材的意义: 高一年级武术教材主要由武术基础知识.养生知识和"形神拳"等内容构成.其内容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 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形神拳"是长拳类的基础套路,是在初中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编写的.特点是动作规范.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