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苗寨

大南山苗寨 大南山苗寨,位于毕节市东北部25公里处,聚居着一百多户苗族人家。这里苗族传统文化古朴浓郁,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直到如今,适龄儿童均不懂得说汉语。1956年11月,“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通过全面论证,确定毕节市大南山苗寨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历史记载,从我国古代流动迁徙至东南亚及南北美洲地域的苗族,其语言、祭祀、习俗等,绝大部分均属于川滇黔苗族支系。因此这里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1、基本简介:大南山苗寨,位于毕节市东北部25公里处,这里苗族传统文化古朴浓郁,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这里还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这里的苗族自称为“阿蒙”,阿蒙的意义现已无法解释。他们还被称为“鸦鹊苗”,又称“花苗”。据他们解释,因为妇女套在衣服外的“苗褡褡”(记音,服饰)像鸦鹊一样,所以称鸦鹊苗;又因为衣服都绣或染有花,而且几十年前男人也穿这样的衣服,所以称为“花苗”。

大南山,实际是一座大山的名称,山岭由西向东,长五六公里,山顶的海拔约一千六七百米。山的南、北面山脚,各有一条溪水流过,到东面山脚汇合。而整座大南山几乎都开辟成梯土,梯土大半是带形,只山顶少许荒地,生有少量的松、杉和杂木。

2、悠悠大南山:

一座山,一片竹,一个洞,一个苗寨,一所学校,一栋老屋,一个庭院,一位墨海同舟的老人--这是毕节市燕子口大南山,不,应该叫中国大南山的这个神奇地方给我的深刻印象。

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毫无疑问是中国大陆,侨居东南亚、日本和欧美诸国的海外苗民有数百万之众。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有各国苗族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大南山这个并不起眼的苗寨,在省内原本并无多大的名气,初来的好些寻根问祖苗胞都被旅游等相关部门介绍到黔东南、黔西南等地,可一对话,语言不通,往往又几经周折,问到省民委等单位的一些行家,才把这些人带到大南山,这些会讲英语的华裔一讲起苗话来,大南山苗胞们一听就懂。论一论家支世系,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就会像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激动得流泪:要找的就是这个大南山--这是他们血脉流淌的源头!美酒喝起来,芦笙吹起来,花坡舞跳起来,大南山就沸腾了。这样的场景年年都会有,甚至一年有好几次。

这座山,这座大南山,在海外苗胞们的言谈中就叫中国大南山,省和地、市的名字被在年长月久的传承中淡化和模糊了,有好像听说过的,有根本不知道的,这就给他们寻根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常常闹出笑话来。哎呀,这神奇的大南山,真有说不完的趣事。

常言道,苗乡多秀竹。苗族陪竹而居,依其蔽荫养眼,用其制作芦笙。到毕节市燕子口镇一个叫母竹箐的地方,就到大南山了。以前人们所说的母竹箐,就是去找竹子来栽种的地方。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箐竹和水竹的林子。其范围很是广阔,好像涵盖了整个大南山及大南山外围好远的地方。竹林中有树,树林中有竹,房屋就在竹林树林的掩映中隐隐约约的。一

幅很美的山水画卷。母竹箐这名字,还令人浮想联翩。夜郎王国的一个视竹为母的远古传说,竹王多同的故事,就与这清秀空灵的竹有关。这是“母竹”二字让我产生的想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古人,为这里圆竹而取了这样一个文气十足的名字,一时间令人油然而生许多敬意。

可是现在的竹已不如以前那么多了,原因就是农业学大寨的那些年月,毁竹开荒造梯田,一片一片的绿色就变成了黄土。

大南山有一个险秀奇峻的洞,叫蕊竹洞,也与这竹有关。蕊为植物最具灵性的部分,洞是山的隐幽内体,母竹箐内有个蕊竹洞,两个最具灵性的字与竹联缀成名,其雅致品位真是令人叹服。洞内有河流通过,高低奇曲而产生巨大轰鸣之声。洞内形状起伏变化极大,或弯曲狭窄,或一落千丈,或层级有次。在洞口初观已大饱眼福。可惜再深入的路已被河流隔断,原先是有简易木桥的,后来年久失修而毁坏了。据说洞深有五公里,战乱年代曾住过人。“文革”期间,也曾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基本农田建设大军的驻扎点,领导讲话的台子和群众聚集的场所都还可看到人工痕迹。

大南山苗寨的数百户人家沿山腰雁阵般的布局于如梯的地块和疏密无序的树木和竹林之中,大南山苗寨的历史悠远得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能难以找到清晰的来龙去脉了。与寨子相比,其实李大明老人家的百年老屋都有点年轻。老木屋的花窗精雕细刻着精美的图案,不过时间的打磨让这些古代能工巧匠的手艺已经有了不可掩饰的沧桑感,据说能够这样完整的保留下来,还是“文革”那个大破“四旧”的年代拆下来藏匿,才幸免于难。谈到文物保护的话题李大明老人说有件遗憾之事,他们家原来保存有一件明朝皇帝的诏书,可以佐证他们家是将军之后的这样一个依据,却被保管的人,他的一个侄儿认为没什么意思当作垃圾烧了,等他知道时已是好几年以后,只得无奈地大骂几句“你这个败字子”。

李大明老人年已八旬,精瘦的体形,健稳的步履,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他曾在省民委工作过多年,后来调到毕节任过多年的县民委领导。可称一位专家型的老领导,对大南山和苗族的历史,他如数家珍。当然对于老人而言,这些也名符其实地算得他的家珍。

老人退休多年,游走于毕节城和大南山之间安度晚年。就着他家的百年老屋,后来建了一小栋二层的水泥平房,水泥平房的前面和老屋的挡山面构成一个百来平方米的小院坝,院子里栽种的都是珍贵的树,这些树几乎都来自不同的遥远的地方,每一棵树就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就有来自峨眉山的桂花,比如说有杜甫草堂的白玉兰。而老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开绿花的樱花树。老人向来喜好花草,别人出差都爱买一些什么纪念品等,他则不同,每次都是带着盆盆罐罐的花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省城工作时,请单位的园艺工人给他培植一些好花,这位园艺工人告诉他离上海市30公里的地方有一家人有三株开绿花的樱花,属稀有树种,但不好得到。老人就利用一次到上海出差的机会专程到这个地方去,死磨硬缠,直到主人答应给他一株。就是院子里的这株稀有樱花。老人平时喜欢研习书法,院子的墙壁上面就挂着他的一幅苍劲有力的“墨海同舟”的篆书匾。他领我们参观他的二楼上的书房,桌上堆满了各种书刊,壁上则挂着几幅他自己手书装裱好的草书作品。而在老屋的墙上挂的,是他们家自己的传统工艺品,麻布的蜡染画。

这样的老屋,这样的院子,这样一位文化老人,在大南山这样一个渊源深厚的苗族寨子里,在我们的感觉里组合得异常精美。

使大南山充满活力的当然要数学校。学校的周校长也是本地人,带着整个学校的老师们一直以来都是以双语教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们,实际上一个老师做两个老师的工作量,这确实需要有奉献精神才坚持得下来。根据地市各级的要求,燕子口镇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一直沿袭和传承着原生态苗族歌舞的大南山小学很自然地就成了镇里倾力打造的一个点。

学校原本也曾辉煌过一些时日。大南山被认定为中国西部苗语语音基准点,通俗地说就是苗语中的西部普通话,此后,这所学校曾经作为学习标准苗语的地方,云南、四川等省的苗族同胞们都到这里来住校学习过。上级还专门拨款来建了一栋教学楼。

现在,学生们除了学好课程外,还多了一个练习苗族歌舞的内容。这里排练的搓步舞和双飞燕等节目,多次到毕节和贵阳演出,深受观众和专家好评。

为了让我们拍摄原生态歌舞照片,苗族姑娘们早早就来到学校,足足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梳妆打扮。学校的操场上,他们的婀娜舞姿和悠扬芦笙让整个寨子一下子进入了倾听和享受的状态,似乎林子里的鸟儿们也停止了歌唱。

在苗族文化研究方面,除了李大明老人和毕节城里的几位专家,据说贵阳还有专家专门研究大南山。前几年,集辑出了一本大南山芦笙舞曲谱集,据说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方面已有人开始研究,有影像搜集的,有文字整理的,都在进行中。

略略地听一下李大明老人介绍,有关大南山的知识真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从记者的角度,我们用半天的时间来感受一下大南山的文化气氛,未解皮毛,却已受益匪浅,直怪自己的孤陋寡闻,离毕节不到一小时路程的地方,居然还有这样一个珍贵稀奇的苗族古寨!曲动春心,意犹未尽,说声再见,真的还有点不想离开的感觉。

3、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

苗族的历史很悠久,他们与其它50多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苗族先民们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展开了各种各样不屈不挠的斗争。苗族史上的三次大迁徙,更加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毕节市燕子口镇的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就叙述了这段触目惊心的迁徙历史。

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属于群舞,一般需要几十个人一起跳,舞蹈气势恢宏、雄壮豪迈,充分展示了先民们不畏艰难险阻,在茫茫的时光之旅中不段披荆斩棘,告别了一个个家园,离散了一垄垄沃土,舍弃一丘丘良田,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去寻求自己向往的自由乐园。舞姿中,勾步变化多端,踏步声音浑厚,蹉步动作灵活,每一个动作都不同程度再现了苗族先民们在大迁徙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自然忧郁、悦耳动听的芦笙舞像是怀着深深的思念,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那段艰辛的历史。

驱车来到离毕节城区36公里的燕子口镇大南山苗寨,站在经过此地的川滇公路旁,整个大南山尽收眼底,这里居住着的274户1047人全部都是苗族。就是这些人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和丰富多彩的大南山苗族文化,蹉步舞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个叫做苗族芦笙蹉步舞的舞蹈,苗语叫‘哽搭的’,二三十年前,整个大南山的苗族都会‘这套活路’。当时,过节日的时候,气氛比现在要浓很多倍,除了大家凑在一起唱歌跳舞以外,族长还要布置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大南山小学的民族文化课教师李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实现,大南山的很多青年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外出打工去了,自此,就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芦笙蹉步舞。看着蹉步舞即将走向失传的危险边缘,很多老辈子以及年轻人中有见识的都十分担心这个事。”

然而就在这个岌岌可危的时候,1980年出生的李江站出来了,为了大南山苗族文化,为了苗族芦笙蹉步舞。“在外打工,我一天可以拿上120元的工资,一个月我就是3000多,在这里教民族文化课,我一个月才拿1000元钱,很多人笑我傻,我自己傻吗?我经常问自己,这么年轻,走出去一定还有作为,干这个有意义吗?”李江经常反问自己,他说,“现在,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我都有课,一天不厌其烦地重复,还要自己琢磨一些新的东西来改进教学,但是教学器材东拼西凑,还差那么一大截,很辛苦,但好在家里人没一个不赞成我教蹉步舞的,尽量让更多的人懂得,算是我对祖先们有个交代,否则,我觉得有一种深深负罪感。”

谈到工资这么低,生活上的其他困难怎么解决时,李江说:“工资确实很低,其他的我就尽量克服,但是我教育学生一点也不含糊。在教学之余,还可以帮助家里打理其他事务,干点农活。没办法,现在几乎没人愿意拿这么点工资干这种‘傻事’了,不过,想到今后芦笙蹉步舞的路,我感到很心酸,虽然很多人还钟爱,但是能钟爱多久是个问题。”

据李江的父亲李德灿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宽,就开始有各国苗族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很多来自东南亚、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的“老外”多方打探,来到大南山这个并不起眼的苗寨,这些会讲英语的华裔一讲起苗话来,大南山苗胞们一听就懂——不用怀疑了,是一家人。当坐下来论一论家支世系,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就会像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激动不已,要找的就是这个大南山,终于,他们像是多年离家的孩子,一头扎进母亲的怀抱„„别时,难舍的情缘自然都是用眼泪来表达。“这样的场景有时候会有好几次。”李德灿说。

“一旦苗族芦笙蹉步舞没有人来传承这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招牌文化,那么证明它的发展系统一定出了问题。”李江说,“正因为要执着于这件事情,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教育民族文化史,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去怎样把这个东西‘读懂’。”正在致力于此的李江也正在不断地琢磨如何“言行一致”,因为,在他的眼中,很多孩子只知道跳舞好玩、吹芦笙好玩,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旦长大,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学习去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差不多丢完了。

走进大南山小学的民族文化展览室,记者看到这里最多的就是几件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几张学校活动的照片,除此之外,整个展览室没有苗家特有的苗装、苗族刺绣等这些实在的展品。李江说:“一方面是这些东西不好收齐,再说,价钱也较贵,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展览室,差不多是放几张画就填满了。”说是展览,确实小气了。

过燕子口的川滇公路和大南山之间相隔大概就是三里路的样子,在这个记者慕名而来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像文字里描述的那样神秘的大南山,零散“粘贴”在大山上的

苗族同胞们出行时依然要走泥泞的马路,村庄的样子也并不是布局得当,说成是很多“老外”认祖归宗的地方,说来确实很多人不敢相信。

“这是一块旅游和文化的牌子,可惜没有人来好好塑造,凭我们老百姓的力量我们要打造好这样一个品牌,就是在开玩笑。慕名而来大南山的外地人,很多是兴致勃勃地来,唉声叹气地走,本来有的开发价值的东西被淹没了,说不好,我们这个地方还要被骂。”李江说。 大南山除了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蹉步舞,还有一个叫蕊竹洞的地方,很值得开发,洞内有暗河,站在洞口就可以听到洞流水的轰响声。

“这个洞深五公里,战乱年代曾住过人,听说是躲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曾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基本农田建设大军的驻扎点。开发好了,作为大南山民族文化乡村游的一个配角景点,也很不错,可惜啊„„”李德灿摇了摇头。

这次在大庙山采访得知,最讲得清楚芦笙蹉步舞的李大明老人也刚刚去世不久,没有采访到他,成了记者的遗憾。是的,在大南山,和记者采访的其他几个地方一样,当地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们都心存担忧——失传,芦笙蹉步舞也是这样,要不是李江及时站起来教学,要是由其自生自灭,这个舞蹈能延续多久,确实不得而知。

4、走访大南山苗寨:

早就听说距毕节市区东北部25公里处,有一个被称为“苗人故乡”的大南山苗寨,虽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她引人入胜的魅力。 那天是雨后初晴,虽然路滑坡陡,但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古老苗寨的美,仍然让我觉得不虚此行。秀丽静谧的山谷盆地里聚居着两百多户苗家,如幽兰空谷,似世外桃源,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

据本地人士介绍,1956年11月,“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通过全面论证,确定毕节市大南山苗寨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我也曾在行前查过有关历史资料,知道被逐到三危的一支苗民(三苗),是苗族中力量最强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还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生活在东南亚及南北美洲地域的苗人,其语言、祭祀、习俗等,绝大部分均属于川滇黔苗族支系,因此这里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人的故乡。

苍茫的黔北高原无处不传递着春天的讯息,寨边有繁英满枝的雪白梨花静静地守护,有缀满琥珀色新叶的水白杨树,在迎风吟唱。寨口露天坝里,还摆放着一个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庞然大物,见到满地的木屑,才知道这是加工木材的设备。房子依山势而建,几个小男孩正在用自制的滑板车冲坡,几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则羞怯地望着我们。他们都玩得兴致盎然,见到陌生人,不时露出清纯的笑靥。

进入寨子,只见与古老的院墙相隔不远,有一道做工精细、极具民族特色的铁艺栏杆装饰,它用白油漆仔细刷过。那栩栩如生的鸟兽花草图案,与簇新的电视接收器相映成趣,为我们勾勒出了欢乐祥和的幸福家园景像。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讲究美观,且沉得下心来做事的苗族村寨。

迎面走来一位中年妇女,她上身穿窄袖、大领的白色对襟短衣,下身着黑色百褶裙,腰间围着绣工精美的花围腰。因为头上缠着鲜红的丝线,从而得知其名为“红线苗”。当我兴奋的邀请她合影时,她则热情地邀我们去家里,叫出女儿来与我们合影。

女儿橘红色与宝石蓝搭配的衣裙更加耀眼夺目。美丽的苗家姑娘还与她新婚的丈夫为我们即兴表演了芦笙舞,他们舞步蹁跹,芦笙呜呜,配合得十分默契,让人赞叹不已,连在屋檐下观看的年迈的老祖母也露出慈祥的笑容。这位老祖母身着藏青色与阴丹蓝相间的宽衣大袖,站在一座古老的木屋下,更显得端庄,素雅。

这座百年木制老屋很讲究。那木雕窗棂上的荷花、仙鹤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和谐、吉祥的祈盼,而且院墙的墙头还横放了一个蜂桶,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那镂空的窗洞里安放着许多小巧玲珑的钟乳石,如笋、如塔、如佛、如观音,显示了苗族崇拜自然的传统„„所有这些,都传承着民族的记忆,延续着深厚的文化血脉。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时,女主人指着路口的玉兰树,一再盛情相邀:花开时一定再来品尝她点的嫩滑、香甜的玉兰豆腐。看着圣洁的白玉兰,含苞待放,我仿佛闻到了沁入心脾的芬芳。

大南山苗寨 大南山苗寨,位于毕节市东北部25公里处,聚居着一百多户苗族人家。这里苗族传统文化古朴浓郁,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直到如今,适龄儿童均不懂得说汉语。1956年11月,“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通过全面论证,确定毕节市大南山苗寨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历史记载,从我国古代流动迁徙至东南亚及南北美洲地域的苗族,其语言、祭祀、习俗等,绝大部分均属于川滇黔苗族支系。因此这里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1、基本简介:大南山苗寨,位于毕节市东北部25公里处,这里苗族传统文化古朴浓郁,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这里还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族人的故乡。 这里的苗族自称为“阿蒙”,阿蒙的意义现已无法解释。他们还被称为“鸦鹊苗”,又称“花苗”。据他们解释,因为妇女套在衣服外的“苗褡褡”(记音,服饰)像鸦鹊一样,所以称鸦鹊苗;又因为衣服都绣或染有花,而且几十年前男人也穿这样的衣服,所以称为“花苗”。

大南山,实际是一座大山的名称,山岭由西向东,长五六公里,山顶的海拔约一千六七百米。山的南、北面山脚,各有一条溪水流过,到东面山脚汇合。而整座大南山几乎都开辟成梯土,梯土大半是带形,只山顶少许荒地,生有少量的松、杉和杂木。

2、悠悠大南山:

一座山,一片竹,一个洞,一个苗寨,一所学校,一栋老屋,一个庭院,一位墨海同舟的老人--这是毕节市燕子口大南山,不,应该叫中国大南山的这个神奇地方给我的深刻印象。

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毫无疑问是中国大陆,侨居东南亚、日本和欧美诸国的海外苗民有数百万之众。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有各国苗族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大南山这个并不起眼的苗寨,在省内原本并无多大的名气,初来的好些寻根问祖苗胞都被旅游等相关部门介绍到黔东南、黔西南等地,可一对话,语言不通,往往又几经周折,问到省民委等单位的一些行家,才把这些人带到大南山,这些会讲英语的华裔一讲起苗话来,大南山苗胞们一听就懂。论一论家支世系,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就会像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激动得流泪:要找的就是这个大南山--这是他们血脉流淌的源头!美酒喝起来,芦笙吹起来,花坡舞跳起来,大南山就沸腾了。这样的场景年年都会有,甚至一年有好几次。

这座山,这座大南山,在海外苗胞们的言谈中就叫中国大南山,省和地、市的名字被在年长月久的传承中淡化和模糊了,有好像听说过的,有根本不知道的,这就给他们寻根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常常闹出笑话来。哎呀,这神奇的大南山,真有说不完的趣事。

常言道,苗乡多秀竹。苗族陪竹而居,依其蔽荫养眼,用其制作芦笙。到毕节市燕子口镇一个叫母竹箐的地方,就到大南山了。以前人们所说的母竹箐,就是去找竹子来栽种的地方。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箐竹和水竹的林子。其范围很是广阔,好像涵盖了整个大南山及大南山外围好远的地方。竹林中有树,树林中有竹,房屋就在竹林树林的掩映中隐隐约约的。一

幅很美的山水画卷。母竹箐这名字,还令人浮想联翩。夜郎王国的一个视竹为母的远古传说,竹王多同的故事,就与这清秀空灵的竹有关。这是“母竹”二字让我产生的想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古人,为这里圆竹而取了这样一个文气十足的名字,一时间令人油然而生许多敬意。

可是现在的竹已不如以前那么多了,原因就是农业学大寨的那些年月,毁竹开荒造梯田,一片一片的绿色就变成了黄土。

大南山有一个险秀奇峻的洞,叫蕊竹洞,也与这竹有关。蕊为植物最具灵性的部分,洞是山的隐幽内体,母竹箐内有个蕊竹洞,两个最具灵性的字与竹联缀成名,其雅致品位真是令人叹服。洞内有河流通过,高低奇曲而产生巨大轰鸣之声。洞内形状起伏变化极大,或弯曲狭窄,或一落千丈,或层级有次。在洞口初观已大饱眼福。可惜再深入的路已被河流隔断,原先是有简易木桥的,后来年久失修而毁坏了。据说洞深有五公里,战乱年代曾住过人。“文革”期间,也曾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基本农田建设大军的驻扎点,领导讲话的台子和群众聚集的场所都还可看到人工痕迹。

大南山苗寨的数百户人家沿山腰雁阵般的布局于如梯的地块和疏密无序的树木和竹林之中,大南山苗寨的历史悠远得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能难以找到清晰的来龙去脉了。与寨子相比,其实李大明老人家的百年老屋都有点年轻。老木屋的花窗精雕细刻着精美的图案,不过时间的打磨让这些古代能工巧匠的手艺已经有了不可掩饰的沧桑感,据说能够这样完整的保留下来,还是“文革”那个大破“四旧”的年代拆下来藏匿,才幸免于难。谈到文物保护的话题李大明老人说有件遗憾之事,他们家原来保存有一件明朝皇帝的诏书,可以佐证他们家是将军之后的这样一个依据,却被保管的人,他的一个侄儿认为没什么意思当作垃圾烧了,等他知道时已是好几年以后,只得无奈地大骂几句“你这个败字子”。

李大明老人年已八旬,精瘦的体形,健稳的步履,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他曾在省民委工作过多年,后来调到毕节任过多年的县民委领导。可称一位专家型的老领导,对大南山和苗族的历史,他如数家珍。当然对于老人而言,这些也名符其实地算得他的家珍。

老人退休多年,游走于毕节城和大南山之间安度晚年。就着他家的百年老屋,后来建了一小栋二层的水泥平房,水泥平房的前面和老屋的挡山面构成一个百来平方米的小院坝,院子里栽种的都是珍贵的树,这些树几乎都来自不同的遥远的地方,每一棵树就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就有来自峨眉山的桂花,比如说有杜甫草堂的白玉兰。而老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开绿花的樱花树。老人向来喜好花草,别人出差都爱买一些什么纪念品等,他则不同,每次都是带着盆盆罐罐的花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省城工作时,请单位的园艺工人给他培植一些好花,这位园艺工人告诉他离上海市30公里的地方有一家人有三株开绿花的樱花,属稀有树种,但不好得到。老人就利用一次到上海出差的机会专程到这个地方去,死磨硬缠,直到主人答应给他一株。就是院子里的这株稀有樱花。老人平时喜欢研习书法,院子的墙壁上面就挂着他的一幅苍劲有力的“墨海同舟”的篆书匾。他领我们参观他的二楼上的书房,桌上堆满了各种书刊,壁上则挂着几幅他自己手书装裱好的草书作品。而在老屋的墙上挂的,是他们家自己的传统工艺品,麻布的蜡染画。

这样的老屋,这样的院子,这样一位文化老人,在大南山这样一个渊源深厚的苗族寨子里,在我们的感觉里组合得异常精美。

使大南山充满活力的当然要数学校。学校的周校长也是本地人,带着整个学校的老师们一直以来都是以双语教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们,实际上一个老师做两个老师的工作量,这确实需要有奉献精神才坚持得下来。根据地市各级的要求,燕子口镇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一直沿袭和传承着原生态苗族歌舞的大南山小学很自然地就成了镇里倾力打造的一个点。

学校原本也曾辉煌过一些时日。大南山被认定为中国西部苗语语音基准点,通俗地说就是苗语中的西部普通话,此后,这所学校曾经作为学习标准苗语的地方,云南、四川等省的苗族同胞们都到这里来住校学习过。上级还专门拨款来建了一栋教学楼。

现在,学生们除了学好课程外,还多了一个练习苗族歌舞的内容。这里排练的搓步舞和双飞燕等节目,多次到毕节和贵阳演出,深受观众和专家好评。

为了让我们拍摄原生态歌舞照片,苗族姑娘们早早就来到学校,足足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梳妆打扮。学校的操场上,他们的婀娜舞姿和悠扬芦笙让整个寨子一下子进入了倾听和享受的状态,似乎林子里的鸟儿们也停止了歌唱。

在苗族文化研究方面,除了李大明老人和毕节城里的几位专家,据说贵阳还有专家专门研究大南山。前几年,集辑出了一本大南山芦笙舞曲谱集,据说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方面已有人开始研究,有影像搜集的,有文字整理的,都在进行中。

略略地听一下李大明老人介绍,有关大南山的知识真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从记者的角度,我们用半天的时间来感受一下大南山的文化气氛,未解皮毛,却已受益匪浅,直怪自己的孤陋寡闻,离毕节不到一小时路程的地方,居然还有这样一个珍贵稀奇的苗族古寨!曲动春心,意犹未尽,说声再见,真的还有点不想离开的感觉。

3、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

苗族的历史很悠久,他们与其它50多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苗族先民们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展开了各种各样不屈不挠的斗争。苗族史上的三次大迁徙,更加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毕节市燕子口镇的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就叙述了这段触目惊心的迁徙历史。

大南山苗族芦笙蹉步舞属于群舞,一般需要几十个人一起跳,舞蹈气势恢宏、雄壮豪迈,充分展示了先民们不畏艰难险阻,在茫茫的时光之旅中不段披荆斩棘,告别了一个个家园,离散了一垄垄沃土,舍弃一丘丘良田,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去寻求自己向往的自由乐园。舞姿中,勾步变化多端,踏步声音浑厚,蹉步动作灵活,每一个动作都不同程度再现了苗族先民们在大迁徙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自然忧郁、悦耳动听的芦笙舞像是怀着深深的思念,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那段艰辛的历史。

驱车来到离毕节城区36公里的燕子口镇大南山苗寨,站在经过此地的川滇公路旁,整个大南山尽收眼底,这里居住着的274户1047人全部都是苗族。就是这些人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和丰富多彩的大南山苗族文化,蹉步舞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个叫做苗族芦笙蹉步舞的舞蹈,苗语叫‘哽搭的’,二三十年前,整个大南山的苗族都会‘这套活路’。当时,过节日的时候,气氛比现在要浓很多倍,除了大家凑在一起唱歌跳舞以外,族长还要布置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大南山小学的民族文化课教师李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实现,大南山的很多青年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外出打工去了,自此,就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芦笙蹉步舞。看着蹉步舞即将走向失传的危险边缘,很多老辈子以及年轻人中有见识的都十分担心这个事。”

然而就在这个岌岌可危的时候,1980年出生的李江站出来了,为了大南山苗族文化,为了苗族芦笙蹉步舞。“在外打工,我一天可以拿上120元的工资,一个月我就是3000多,在这里教民族文化课,我一个月才拿1000元钱,很多人笑我傻,我自己傻吗?我经常问自己,这么年轻,走出去一定还有作为,干这个有意义吗?”李江经常反问自己,他说,“现在,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我都有课,一天不厌其烦地重复,还要自己琢磨一些新的东西来改进教学,但是教学器材东拼西凑,还差那么一大截,很辛苦,但好在家里人没一个不赞成我教蹉步舞的,尽量让更多的人懂得,算是我对祖先们有个交代,否则,我觉得有一种深深负罪感。”

谈到工资这么低,生活上的其他困难怎么解决时,李江说:“工资确实很低,其他的我就尽量克服,但是我教育学生一点也不含糊。在教学之余,还可以帮助家里打理其他事务,干点农活。没办法,现在几乎没人愿意拿这么点工资干这种‘傻事’了,不过,想到今后芦笙蹉步舞的路,我感到很心酸,虽然很多人还钟爱,但是能钟爱多久是个问题。”

据李江的父亲李德灿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宽,就开始有各国苗族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很多来自东南亚、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的“老外”多方打探,来到大南山这个并不起眼的苗寨,这些会讲英语的华裔一讲起苗话来,大南山苗胞们一听就懂——不用怀疑了,是一家人。当坐下来论一论家支世系,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就会像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激动不已,要找的就是这个大南山,终于,他们像是多年离家的孩子,一头扎进母亲的怀抱„„别时,难舍的情缘自然都是用眼泪来表达。“这样的场景有时候会有好几次。”李德灿说。

“一旦苗族芦笙蹉步舞没有人来传承这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招牌文化,那么证明它的发展系统一定出了问题。”李江说,“正因为要执着于这件事情,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教育民族文化史,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去怎样把这个东西‘读懂’。”正在致力于此的李江也正在不断地琢磨如何“言行一致”,因为,在他的眼中,很多孩子只知道跳舞好玩、吹芦笙好玩,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旦长大,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学习去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差不多丢完了。

走进大南山小学的民族文化展览室,记者看到这里最多的就是几件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几张学校活动的照片,除此之外,整个展览室没有苗家特有的苗装、苗族刺绣等这些实在的展品。李江说:“一方面是这些东西不好收齐,再说,价钱也较贵,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展览室,差不多是放几张画就填满了。”说是展览,确实小气了。

过燕子口的川滇公路和大南山之间相隔大概就是三里路的样子,在这个记者慕名而来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像文字里描述的那样神秘的大南山,零散“粘贴”在大山上的

苗族同胞们出行时依然要走泥泞的马路,村庄的样子也并不是布局得当,说成是很多“老外”认祖归宗的地方,说来确实很多人不敢相信。

“这是一块旅游和文化的牌子,可惜没有人来好好塑造,凭我们老百姓的力量我们要打造好这样一个品牌,就是在开玩笑。慕名而来大南山的外地人,很多是兴致勃勃地来,唉声叹气地走,本来有的开发价值的东西被淹没了,说不好,我们这个地方还要被骂。”李江说。 大南山除了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蹉步舞,还有一个叫蕊竹洞的地方,很值得开发,洞内有暗河,站在洞口就可以听到洞流水的轰响声。

“这个洞深五公里,战乱年代曾住过人,听说是躲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曾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基本农田建设大军的驻扎点。开发好了,作为大南山民族文化乡村游的一个配角景点,也很不错,可惜啊„„”李德灿摇了摇头。

这次在大庙山采访得知,最讲得清楚芦笙蹉步舞的李大明老人也刚刚去世不久,没有采访到他,成了记者的遗憾。是的,在大南山,和记者采访的其他几个地方一样,当地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们都心存担忧——失传,芦笙蹉步舞也是这样,要不是李江及时站起来教学,要是由其自生自灭,这个舞蹈能延续多久,确实不得而知。

4、走访大南山苗寨:

早就听说距毕节市区东北部25公里处,有一个被称为“苗人故乡”的大南山苗寨,虽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她引人入胜的魅力。 那天是雨后初晴,虽然路滑坡陡,但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古老苗寨的美,仍然让我觉得不虚此行。秀丽静谧的山谷盆地里聚居着两百多户苗家,如幽兰空谷,似世外桃源,民风淳朴,苗语环境极其纯净。

据本地人士介绍,1956年11月,“全国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研究会”通过全面论证,确定毕节市大南山苗寨为“苗语川滇黔方言标准音点”,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我也曾在行前查过有关历史资料,知道被逐到三危的一支苗民(三苗),是苗族中力量最强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还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生活在东南亚及南北美洲地域的苗人,其语言、祭祀、习俗等,绝大部分均属于川滇黔苗族支系,因此这里被海内外许多苗族同胞称为现代世界苗人的故乡。

苍茫的黔北高原无处不传递着春天的讯息,寨边有繁英满枝的雪白梨花静静地守护,有缀满琥珀色新叶的水白杨树,在迎风吟唱。寨口露天坝里,还摆放着一个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庞然大物,见到满地的木屑,才知道这是加工木材的设备。房子依山势而建,几个小男孩正在用自制的滑板车冲坡,几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则羞怯地望着我们。他们都玩得兴致盎然,见到陌生人,不时露出清纯的笑靥。

进入寨子,只见与古老的院墙相隔不远,有一道做工精细、极具民族特色的铁艺栏杆装饰,它用白油漆仔细刷过。那栩栩如生的鸟兽花草图案,与簇新的电视接收器相映成趣,为我们勾勒出了欢乐祥和的幸福家园景像。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讲究美观,且沉得下心来做事的苗族村寨。

迎面走来一位中年妇女,她上身穿窄袖、大领的白色对襟短衣,下身着黑色百褶裙,腰间围着绣工精美的花围腰。因为头上缠着鲜红的丝线,从而得知其名为“红线苗”。当我兴奋的邀请她合影时,她则热情地邀我们去家里,叫出女儿来与我们合影。

女儿橘红色与宝石蓝搭配的衣裙更加耀眼夺目。美丽的苗家姑娘还与她新婚的丈夫为我们即兴表演了芦笙舞,他们舞步蹁跹,芦笙呜呜,配合得十分默契,让人赞叹不已,连在屋檐下观看的年迈的老祖母也露出慈祥的笑容。这位老祖母身着藏青色与阴丹蓝相间的宽衣大袖,站在一座古老的木屋下,更显得端庄,素雅。

这座百年木制老屋很讲究。那木雕窗棂上的荷花、仙鹤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和谐、吉祥的祈盼,而且院墙的墙头还横放了一个蜂桶,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那镂空的窗洞里安放着许多小巧玲珑的钟乳石,如笋、如塔、如佛、如观音,显示了苗族崇拜自然的传统„„所有这些,都传承着民族的记忆,延续着深厚的文化血脉。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时,女主人指着路口的玉兰树,一再盛情相邀:花开时一定再来品尝她点的嫩滑、香甜的玉兰豆腐。看着圣洁的白玉兰,含苞待放,我仿佛闻到了沁入心脾的芬芳。


相关内容

  • 再行贵州之 肇兴侗寨
  • 自驾贵州曾有过分三次走的计划,上次走了中线,满意而归.这次走东线,大致行程是:中山-----阳朔-----龙胜------黎平----从江-----榕江-----镇远---第九天到梵净山, 回程再去湖南城步的南山,新宁的莨山和广西黄姚. 龙胜梯田和城步南山的作业都交了,前半年忙,一直没上博客,现在交 ...

  • 三亚全部旅游景点介绍
  • 三亚度蜜月旅游计划方案 一.旅程安排 1. 购买机票 西安-三亚,4月-5月最低机票价格 三亚-西安,4月-5月最低机票价格 通过在携程网查询4月-5月最低的机票记录,得出 二.三亚全部旅游景点介绍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2河至此会合,成"丫"字 ...

  • 中国100大旅游景点
  • 中国100大旅游景点你去过多少? 照片名称:布达拉宫 照片名称:万里长城 照片名称:三亚 三亚 推荐指数:★★★★ 三亚最旺的旅游时间是从9月份到农历春节,因为三亚的秋冬季温暖怡人,而且冬季更是到海滨旅游的最好时候.在冬天,即使地球其他角落寒流来袭,仍可以穿着夏装.沙滩鞋在阳光充沛的海滩悠闲漫步,浸 ...

  • 刍议西江千户苗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 摘  要:西江苗族是贵州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全国及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有传统的民族特点,而且至今保存较好.西江千户苗寨就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陈设着一部苗族的文化历史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平台和展厅.西江千户苗寨有着远近闻名的刺绣.蜡染. ...

  • 西江千户苗寨;舞阳河风景区旅游攻略
  • 在连续半个月的加班后,终于迎来了一上午的清闲时光.闲来无事,翻看以前的照片.眼睛停留在去年五月的那次独行之旅,看着气势如虹的西江千户苗寨.本来很早就决定两个人一起去.最后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行走.突然就想起了安妮<眠空>里的那句话,"万事万物,最终只有承若和牺牲,会让我们彼此怀念 ...

  •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 贵 州 艺 术 考 察 报 告 工艺美术学院 服装二班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由于专业需要,我们学院安排组织我们服装专业于4月3号去贵州黔东南进行了对少数 民族的服装考察之旅,主要目的是看看苗族多彩的服饰,和绚丽的银饰. 可以说这次旅程欢乐几许,难过几许,出发的时候火车上那将近26个小时的车程,让我 们 ...

  •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 [摘要]用于居住的房屋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建筑,而且是一种组织形态的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一整套复杂的目的和信念.西江苗寨的吊脚楼源于南方干栏式建筑,两处的地形地貌皆不相同,具体的气候环境也不同,为什么同样的建筑风格会延续至今呢?即使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苗民已经对房屋进行了许多改进,但是 ...

  • [贵州]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
  •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有一千多户人家,所以被成为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村口留个影. 千户苗寨是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 ...

  • 贵州行(贵阳青岩古镇,西江苗寨,荔波)
  • 7月30日(周三): (吉首至千户苗寨330公里,住千户苗寨) 早上7点出发去千户苗寨,中午可以到西江苗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7月31日(周四): (千户苗寨至青岩古镇208公里,青岩古镇至镇宁151公里,住镇宁) 早上出发去青岩古镇,下午直接去镇宁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