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六法

1、循序渐进

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⑷。朱熹在建阳考亭沧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⑸又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

,以时省阅。”⑹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谓之“精”,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⑺

“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⑻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

3、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⑼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提出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

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⑽如果先带框框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所以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⑽)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同⑽)针对读书中心存偏见,拘囿于成说提出读书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万能辨其曲直。”(同⑽)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同⑽)朱熹还讲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因人废言:“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也。”⑾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乱义礼之正脉。”⑿又说:“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同⑾)“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同⑽)也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同⑾)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番力气,这样才可能“理会道理”。(同⑾)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视。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⒀。“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深钻进去,反复玩味分析),方有见处(见解)。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⒁他认为,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⒂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如何习,不亦说乎。”(同上)所以朱熹从秦汉以来的历史,推及到目下,强烈反对不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⒃”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⒄

其次,朱子强调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⒅又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⒆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⒇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21]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22]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朱熹以圣贤的榜样为例,讲正心,自己先心正;讲诚意,自己先意诚;讲修身齐家,也不是空话。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5、着紧用力

即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23]

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24]又比作两军对垒:“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

到工夫。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25]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讳“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风,认为这种态度必定一事无成。另一方面,读书又是一项细致功夫,也不能蛮干。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意思是说,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26]。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27]

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所以,“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处”,“守此而不易之谓”。即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心诚则干什么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这里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根本保证的一条。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28]。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提出“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的为学原则,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穷理之本”。“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自有其一定的创造性和特点。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学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但是,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1、循序渐进

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⑷。朱熹在建阳考亭沧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⑸又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

,以时省阅。”⑹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谓之“精”,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⑺

“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⑻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

3、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⑼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提出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

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⑽如果先带框框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所以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⑽)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同⑽)针对读书中心存偏见,拘囿于成说提出读书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万能辨其曲直。”(同⑽)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同⑽)朱熹还讲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因人废言:“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也。”⑾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乱义礼之正脉。”⑿又说:“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同⑾)“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同⑽)也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同⑾)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番力气,这样才可能“理会道理”。(同⑾)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视。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⒀。“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深钻进去,反复玩味分析),方有见处(见解)。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⒁他认为,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⒂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如何习,不亦说乎。”(同上)所以朱熹从秦汉以来的历史,推及到目下,强烈反对不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⒃”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⒄

其次,朱子强调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⒅又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⒆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⒇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21]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22]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朱熹以圣贤的榜样为例,讲正心,自己先心正;讲诚意,自己先意诚;讲修身齐家,也不是空话。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5、着紧用力

即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23]

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24]又比作两军对垒:“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

到工夫。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25]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讳“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风,认为这种态度必定一事无成。另一方面,读书又是一项细致功夫,也不能蛮干。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意思是说,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26]。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27]

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所以,“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处”,“守此而不易之谓”。即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心诚则干什么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这里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根本保证的一条。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28]。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提出“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的为学原则,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穷理之本”。“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自有其一定的创造性和特点。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学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但是,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相关内容

  • 关于读书方法
  • 关于读书方法 <弟子规>原文: 1."三到法:"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一本书法:"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3."长期计划法:"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4."笔记法:"心有疑 随 ...

  • 湖南大学新生入学考试新版题库
  • 湖南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考试题库 五.<我的校园我的家>题目(共100道题) 1. 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完全确立是在(C )任潭州知州期间: A 朱洞 B 周式 C 李允则 D 刘珙 2. 岳麓书院有史可考的第一任山长是(A ) A 周式 B 张栻 C 彪居正 D 吴猎 3 ...

  • 一句话概括280部国学经典
  • 2015-08-30 经部十三经(13种) 001. <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 002. <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 003. <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 004. <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005. <仪礼>--尊卑有 ...

  • 论谢赫_六法_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24卷第4期2010年8月 文章编号:1674-0882(2010)004-0101-0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4NO.4 Aug.2010 论谢赫"六法"之间的辩 ...

  • 王泽鉴 请求权基础 法学方法和民法发展
  • ●王泽鉴请求权基础法学方法和民法发展 时隔十年能够再度来访,再见老师.同学,非常荣幸.长话短说,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请求权基础:法学方法与民法发展". 在开讲之前,我想讲几件这几天遇到的事情.一个就是我今天去张红老师的课堂上听同学们作报告,感触很多,大陆民法的发展,由理论到实务, ...

  • 读书有三到
  • 读书有三到 目录 名词解释 朱熹读书之法 鲁迅的读书五到 名词解释 朱熹读书之法 鲁迅的读书五到 展开 名词解释 [词目]:读书三到 读书三到 [发音]: 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出处]:本词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 ...

  • 朱熹教育思想
  • 朱熹的教育思想 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 ...

  • 适合书店的格言
  •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 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毛-泽-东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 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知. 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 ---

  • 董彦斌:[六法全书]废除前后
  • 2009年2月,中国废除<六法全书>届60周年.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发布.2009年是许多历史时刻的逢十周年,废除<六法全书>60周年大约是不被人注意的一个. <六法全书>的废除自然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