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摘要:为探索适宜河南漯河生态区的弱春性小麦品种最佳播期,以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弱春性小麦以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量潜力也明显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优势比较明显;通过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通过对三值产价进行分析,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的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

  关键词:小麦;弱春性;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三值产价

  中图分类号:S512.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69-03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持续提高。小麦产量除与品种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同一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会使产量和品质相差悬殊[1-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影响小麦持续高产的因素之一,而播期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关于播期与小麦品质、产量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多[4-7]。试验结合河南漯河生态条件,选用4个弱春性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适宜该地区生产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弱春性小麦的持续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9-201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供试材料为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分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4个播期播种,分别用T1、T2、T3和T4表示。基本苗均为240万/hm2,小区面积为6 m2(3 m×2 m),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试验地土质为潮褐土,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18.6 g/kg,速效氮为61.25 mg/kg,速效磷为6.46 mg/kg,速效钾为207.77 mg/kg,pH 6.66。前作收获后底施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深耕细耙,田间管理按高产管理进行。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三叶期定苗时,在3个重复内固定样点(1 m双行)于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收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从基部随机连续取50个穗调查每穗粒数,测定千粒重,小区全部收获计产。

  1.2.2 三值产价的计算 三值产价按照王树安[8]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即把产量构成因素的单位名称去掉,取有效数值,分别叫做产量的穗值、粒值、重值,总称三值。当三值中任意两值固定或变化不大时,其第三值增减一个单位引起的每公顷产量增减数,即为该值的产价,分别叫做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

  三值产价的计算公式为:

  穗值产价=粒值×重值×0.01

  粒值产价=穗值×重值×0.01

  重值产价=穗值×粒值×0.01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适应性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播期与小麦产量关系密切,不同播期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明显不同。在高产栽培条件下,4个播期4个品种平均产量为6 966.9 kg/hm2,参试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四个播期平均产量分别为6 649.9、7 130.3、7 223.3、6 864.4 kg/hm2,比4个播期4个品种平均产量分别增长-4.55%、2.34%、3.68%、-1.47%。说明豫麦50适播期长、增产潜力大,其次是豫麦34。

  对4个品种不同播期平均产量进行分析,播期T1、T2、T3、T4平均产量分别为6 271.5、7 173.4、7 423.1、6 999.8 kg/hm2,比总平均产量分别增长

  -9.98%、2.96%、6.55%、0.47%。由此可以看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弱春性小麦适宜播期为T3(10月23日)左右。

  2.2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弱春性小麦4个品种4个播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62.5~670.5万/hm2、26.7~39.1粒、32.3~45.4 g,穗粒数普遍较少,平均穗粒数低于33粒。参试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平均有效穗数分别比4个品种4个播期平均有效穗数增长1.74%、-3.09%、1.19%、0.17%;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长-5.27%、-14.36%、5.22%、14.39%;平均千粒重分别增长

  -4.48%、9.64%、6.63%、-11.77%;平均穗粒重分别增长-5.03%、-6.58%、10.75%、0%。结果表明,郑麦9023产量构成因素优势不明显;豫麦34虽具有千粒重优势,但每穗粒数劣势也较明显;豫麦50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具有一定优势;豫农949每穗粒数优势明显,但千粒重劣势也比较明显。说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是其适播期长、产量高的原因之一。

  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品种平均有效穗数表现为T3>T2>T4>T1,平均每穗粒数表现为T2>T3>T4>T1,平均千粒重表现为T3>T4>T2>T1。由此可以看出,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早播加上农民播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旺苗,初春冻害较易发生,同时还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   2.3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三值产价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三值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先升后降。播期T1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差,每公顷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重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1.00、218.93、172.10 kg/hm2;播期T3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好,每公顷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重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4.26、276.56、217.45 kg/hm2。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分别为10.86%、9.50%、10.54%,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表现较稳定。因此,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产量是小麦植株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通过影响植株生理生化过程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9]。李素真等[10]研究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适合的播期和播量达到高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该地区生态条件下弱春性小麦品种以T3(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

  王晨阳等[11]研究表明,早播易造成小麦生育期提前,叶片衰老较快,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保证安全越冬,中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早播加上农民播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旺苗,初春冻害较易发生,同时还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

  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品种三值产价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先升后降。不同播期产量构成因素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增加效果不同,播期T3(10月23日)最好,T1(10月3日)最差。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小麦产量是产量构成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叶片强大的光合能力是小麦取得高产的基础,如何使小麦产量三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促进小麦各器官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在播期选择上最大发挥小麦光合潜力,为小麦增产创造有利条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常旭红,刘利华,等.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5):723-727.

  [2] 赵淑章,季书勤,王绍中,等.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4,19(4):81-83.

  [3] 陈爱苹,赵玉山.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小麦品质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03,31(3):7-10.

  [4] 杨永安,于力河,薛盈文,等.播期与密度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901-905.

  [5] 冯 辉,王晨阳,郭天财,等.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47-651.

  [6] 李 筠,王 龙,任立凯,等.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03-308.

  [7] 杨桂霞,赵广才,许 轲,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87-692.

  [8] 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 王韵唐.植物抗旱的生理机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 李素真,周爱莲,王 霖,等.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5):12-15.

  [11] 王晨阳,冯 晖,张玉红,等.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7):35-37.

  摘要:为探索适宜河南漯河生态区的弱春性小麦品种最佳播期,以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弱春性小麦以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量潜力也明显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优势比较明显;通过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通过对三值产价进行分析,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的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

  关键词:小麦;弱春性;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三值产价

  中图分类号:S512.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69-03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持续提高。小麦产量除与品种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同一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会使产量和品质相差悬殊[1-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影响小麦持续高产的因素之一,而播期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关于播期与小麦品质、产量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多[4-7]。试验结合河南漯河生态条件,选用4个弱春性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适宜该地区生产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弱春性小麦的持续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9-201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供试材料为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分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4个播期播种,分别用T1、T2、T3和T4表示。基本苗均为240万/hm2,小区面积为6 m2(3 m×2 m),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试验地土质为潮褐土,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18.6 g/kg,速效氮为61.25 mg/kg,速效磷为6.46 mg/kg,速效钾为207.77 mg/kg,pH 6.66。前作收获后底施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深耕细耙,田间管理按高产管理进行。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三叶期定苗时,在3个重复内固定样点(1 m双行)于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收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从基部随机连续取50个穗调查每穗粒数,测定千粒重,小区全部收获计产。

  1.2.2 三值产价的计算 三值产价按照王树安[8]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即把产量构成因素的单位名称去掉,取有效数值,分别叫做产量的穗值、粒值、重值,总称三值。当三值中任意两值固定或变化不大时,其第三值增减一个单位引起的每公顷产量增减数,即为该值的产价,分别叫做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

  三值产价的计算公式为:

  穗值产价=粒值×重值×0.01

  粒值产价=穗值×重值×0.01

  重值产价=穗值×粒值×0.01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适应性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播期与小麦产量关系密切,不同播期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明显不同。在高产栽培条件下,4个播期4个品种平均产量为6 966.9 kg/hm2,参试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四个播期平均产量分别为6 649.9、7 130.3、7 223.3、6 864.4 kg/hm2,比4个播期4个品种平均产量分别增长-4.55%、2.34%、3.68%、-1.47%。说明豫麦50适播期长、增产潜力大,其次是豫麦34。

  对4个品种不同播期平均产量进行分析,播期T1、T2、T3、T4平均产量分别为6 271.5、7 173.4、7 423.1、6 999.8 kg/hm2,比总平均产量分别增长

  -9.98%、2.96%、6.55%、0.47%。由此可以看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弱春性小麦适宜播期为T3(10月23日)左右。

  2.2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弱春性小麦4个品种4个播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62.5~670.5万/hm2、26.7~39.1粒、32.3~45.4 g,穗粒数普遍较少,平均穗粒数低于33粒。参试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平均有效穗数分别比4个品种4个播期平均有效穗数增长1.74%、-3.09%、1.19%、0.17%;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长-5.27%、-14.36%、5.22%、14.39%;平均千粒重分别增长

  -4.48%、9.64%、6.63%、-11.77%;平均穗粒重分别增长-5.03%、-6.58%、10.75%、0%。结果表明,郑麦9023产量构成因素优势不明显;豫麦34虽具有千粒重优势,但每穗粒数劣势也较明显;豫麦50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具有一定优势;豫农949每穗粒数优势明显,但千粒重劣势也比较明显。说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是其适播期长、产量高的原因之一。

  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品种平均有效穗数表现为T3>T2>T4>T1,平均每穗粒数表现为T2>T3>T4>T1,平均千粒重表现为T3>T4>T2>T1。由此可以看出,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早播加上农民播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旺苗,初春冻害较易发生,同时还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   2.3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三值产价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三值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先升后降。播期T1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差,每公顷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重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1.00、218.93、172.10 kg/hm2;播期T3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好,每公顷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重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4.26、276.56、217.45 kg/hm2。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分别为10.86%、9.50%、10.54%,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表现较稳定。因此,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产量是小麦植株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通过影响植株生理生化过程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9]。李素真等[10]研究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适合的播期和播量达到高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该地区生态条件下弱春性小麦品种以T3(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

  王晨阳等[11]研究表明,早播易造成小麦生育期提前,叶片衰老较快,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保证安全越冬,中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早播加上农民播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旺苗,初春冻害较易发生,同时还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

  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品种三值产价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先升后降。不同播期产量构成因素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增加效果不同,播期T3(10月23日)最好,T1(10月3日)最差。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小麦产量是产量构成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叶片强大的光合能力是小麦取得高产的基础,如何使小麦产量三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促进小麦各器官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在播期选择上最大发挥小麦光合潜力,为小麦增产创造有利条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常旭红,刘利华,等.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5):723-727.

  [2] 赵淑章,季书勤,王绍中,等.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4,19(4):81-83.

  [3] 陈爱苹,赵玉山.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小麦品质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03,31(3):7-10.

  [4] 杨永安,于力河,薛盈文,等.播期与密度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901-905.

  [5] 冯 辉,王晨阳,郭天财,等.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47-651.

  [6] 李 筠,王 龙,任立凯,等.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03-308.

  [7] 杨桂霞,赵广才,许 轲,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87-692.

  [8] 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 王韵唐.植物抗旱的生理机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 李素真,周爱莲,王 霖,等.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5):12-15.

  [11] 王晨阳,冯 晖,张玉红,等.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7):35-37.


相关内容

  • 小麦遥感测产研究进展
  • 冬小麦遥感测产的研究进展 张自刚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号:0901109026) 摘要: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遥感又是应用最广泛.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之一.本文对国内基于遥感数据冬小麦测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回顾,并对冬小麦产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小麦测产方面取得的 ...

  •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 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 ...

  • 粮食安全_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第7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1No.72011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 周 力 周应恒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基于1985-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

  • 猪粪沼液施用后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变化_孙国峰
  • 1054 2012,28(5):1054 1060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 J.of Agr.Sci.), h ttp ://ww w.js n y x b .c o m 孙国峰,周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054-1060.炜,何加骏,等.猪粪沼液施用后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 ...

  • 灵台县冬小麦早春追施不同化肥肥效对比研究
  • 摘要针对冬小麦在苗期追肥中单一追施尿素的现象,结合生产实际,在灵台旱塬地进行了早春追施不同化肥及其组合配方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适期追施尿素和磷酸二铵,比单一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分别增产8.5%和6.6%,其配方是尿素90 kg/hm2+磷酸二铵60 kg/hm2. 关键词冬小麦:肥效 ...

  • 作物栽培学_试题_
  • <作物栽培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瓦维络夫(1935年)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分为( ) A 8个 B 3个 C 13个 D 12个 2.以下为日照长度变长时开花的作物是( ) A 水稻 B 玉米 C 大麦 D 烟草 3.薯芋类作物的产品器官是( ) A 籽实 B 生殖器 ...

  • 大麦重组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摘 要:该研究以二棱春性大麦(Hordeum vulgare L.)Prisma和Apex为亲本所建立的9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在3个氮素环境中对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等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是影响大麦单株产量第一重要因子,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次之. 关键词:大麦(Hordeum ...

  • 小麦玉米等国外比中国便宜近千元:农业供给侧改革这场仗怎么打?
  • 新财富APP(http://www.ikuyu.cn), 沟通资本与分析师的桥梁,提供有深度的见解 作者 中信建投 黄文涛 改革背景: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和瓜类.药材和其它农作物等几大类.从播种面积看,粮食占比接近70%,同时粮食生产问题始 ...

  •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农作物: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2.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