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失败原因论文

摘要:国民党自建立后经历代领导人经营逐渐壮大,曾一度拥有国家最大的统治权,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却被既没钱也没有先进武器的共产党打败,究其原因对未来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民党,失败,原因。

国民一党自中山先生建党以后经历届国民党人经营逐渐壮大,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党和统治中国的最大势力,但就是这个历史渊深,拥有带甲者数百万之众的泱泱大党却在与日本侵略者作战之时基本上是屡战屡败,被隔海相望新兴的弹丸之国直打的痛失半壁江山,台儿庄战役虽属胜利,但这并不能抹去国民党在中国战区之总体战绩,历史对中国是幸运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激烈打击下,终于在侵中八年之后向当时中国的执政党递交了投降书,中国避免覆亡,而中国国民党也因此得以趁机重掌中国局势,而历史再一次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形,国民党还未坐稳江山宝座,就被中国共产党以秋风扫落叶般的威势“扫”到了远离祖国大陆的台湾一省偏安一隅。这段历史扑朔迷离引人思索。国民党曾经辉煌一时,在实力上可能远远超过共产党,但是为什么为最终败北呢?现收集一些资料,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经济崩溃。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二、失去农村(民)。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三、南京政权缺乏统治基础。1927年后国民党失去了工农的支持;作为该政权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同其真正合作;民族资产阶级在绑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吞并下逐渐与南京政权分手;军队也因清党而失控,素质低下、纪律败坏,不堪依靠;从而失去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2)尽管国民党建立起一个现代形式的政权,但派系纷争、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低下与该政权相始终,统治机器一直不能正常运转。(3)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解放战争时期,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是直接促其军事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割据分权行为破坏了国民党政权的政令军令统一”,是南京政权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南京政权本应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实际却是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引起对方如法对抗,损其统治,促其崩溃。党政权遭到全方位重创,加之共产党的有力竞争,该政权崩溃的步伐大大加快。(4)南京政权处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定、战乱频仍;人口迁徙极为频繁,人口过剩的巨大包袱伴随政权始终;政府未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导致整个社会陷于恶性循环的混乱中。对外,南京政权还要时时应付来自

列强的严峻挑战。在国内外诸方面、多种压力下,加速了该政权的崩溃。南京政权覆灭是由许多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基础、政治行为模式、政党及军队状况是其崩溃的必然性因素。抗日战争、政治民主化骗局的败露与内战的挑起是其失败的两个偶然性因素。

四、腐败。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五、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势力强大。近代中国,无论官僚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绝大多数都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封建性和投机性。官僚资本凭借权势、采用超经济强制进行独占,所形成的垄断不是建立在生产发达和集中的基础上,而主要是从商业和银行业投机起家的,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到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投机性更为严重,实力弱小的民族资本迫于通货膨胀和官僚资本侵吞的压力也纷纷效仿。结果整个社会无人生产,全去投机,经济一片混乱萧条,直至崩溃。官僚资产阶级的强大为南京政权的崩溃埋下伏笔。

六、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七、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

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参考文献:



摘要:国民党自建立后经历代领导人经营逐渐壮大,曾一度拥有国家最大的统治权,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却被既没钱也没有先进武器的共产党打败,究其原因对未来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民党,失败,原因。

国民一党自中山先生建党以后经历届国民党人经营逐渐壮大,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党和统治中国的最大势力,但就是这个历史渊深,拥有带甲者数百万之众的泱泱大党却在与日本侵略者作战之时基本上是屡战屡败,被隔海相望新兴的弹丸之国直打的痛失半壁江山,台儿庄战役虽属胜利,但这并不能抹去国民党在中国战区之总体战绩,历史对中国是幸运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激烈打击下,终于在侵中八年之后向当时中国的执政党递交了投降书,中国避免覆亡,而中国国民党也因此得以趁机重掌中国局势,而历史再一次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形,国民党还未坐稳江山宝座,就被中国共产党以秋风扫落叶般的威势“扫”到了远离祖国大陆的台湾一省偏安一隅。这段历史扑朔迷离引人思索。国民党曾经辉煌一时,在实力上可能远远超过共产党,但是为什么为最终败北呢?现收集一些资料,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经济崩溃。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二、失去农村(民)。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三、南京政权缺乏统治基础。1927年后国民党失去了工农的支持;作为该政权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同其真正合作;民族资产阶级在绑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吞并下逐渐与南京政权分手;军队也因清党而失控,素质低下、纪律败坏,不堪依靠;从而失去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2)尽管国民党建立起一个现代形式的政权,但派系纷争、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低下与该政权相始终,统治机器一直不能正常运转。(3)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解放战争时期,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是直接促其军事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割据分权行为破坏了国民党政权的政令军令统一”,是南京政权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南京政权本应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实际却是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引起对方如法对抗,损其统治,促其崩溃。党政权遭到全方位重创,加之共产党的有力竞争,该政权崩溃的步伐大大加快。(4)南京政权处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定、战乱频仍;人口迁徙极为频繁,人口过剩的巨大包袱伴随政权始终;政府未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导致整个社会陷于恶性循环的混乱中。对外,南京政权还要时时应付来自

列强的严峻挑战。在国内外诸方面、多种压力下,加速了该政权的崩溃。南京政权覆灭是由许多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基础、政治行为模式、政党及军队状况是其崩溃的必然性因素。抗日战争、政治民主化骗局的败露与内战的挑起是其失败的两个偶然性因素。

四、腐败。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五、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势力强大。近代中国,无论官僚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绝大多数都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封建性和投机性。官僚资本凭借权势、采用超经济强制进行独占,所形成的垄断不是建立在生产发达和集中的基础上,而主要是从商业和银行业投机起家的,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到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投机性更为严重,实力弱小的民族资本迫于通货膨胀和官僚资本侵吞的压力也纷纷效仿。结果整个社会无人生产,全去投机,经济一片混乱萧条,直至崩溃。官僚资产阶级的强大为南京政权的崩溃埋下伏笔。

六、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七、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

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内容

  • 原创 近代史论文 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 ...

  • 中考议论文复习教案
  • <中考议论文复习----论据>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有关文体常识: 2.了解中考议论文论据考点常见题型: 3.掌握部分命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 学情分析 本学期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相关知识点,能读懂简单的议论 文,但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欠缺,未能在规定时 ...

  • [中国近代史]论文
  •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 结束.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 ...

  • 中国近代史结课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 崛起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姓名:谢国桢 学号: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张艳青 2016年5月28日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 崛起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摘 ...

  • 大学生论文模板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末论文 题目:梁启超的思想变化体现对社会现实的探索 学生所在系(院) 专业(方向)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姓名 完成时间: 2016 年 12月 目录 一.满腔热血的维新志士 ................................... 4 二.倾向革命 ...... ...

  • 辛亥革命论文
  • 辛亥革命 [前言]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尽.然而当我们的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耳畔仍能回响着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仍是能浮现在我们脑海中.正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革命的先驱 ...

  • 议论中的记叙
  •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 学目 标] ⒈从 文体 写作 的目 的入 手, 了解 议论 文中 的记 叙和 记叙 文里 的记 叙的 不 同. ⒉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⒊领悟爱的力量的伟大,懂得爱的教育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掌握议论文里的记叙写法,能根据需要恰当地转述论据. [ ...

  • 议论文写作--开头的写作(整理精校版)
  • 议论文写作--开头的写作 作文辅导 0418 0703 (1)开门见山,点明论点.如<劝学>,一开头就摆出了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六国论>,<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也是这样. (2)解释题意,介绍论题.如<崇高的理想>, ...

  • 国共十年对峙试题
  •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与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本大提共1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教训主要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必须把工作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