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主创新战略

求实 2006.6

改革与发展

论自主创新战略

胡长生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自主创新表征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创新品质和特征。在我国实现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跨越的进程中,

我们党确立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一方面体现了党在承继自主观念、博采众长和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与社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于独立自主思想的理论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希冀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迫切的实际需要。自主创新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实施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6)06-0057-04  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确立,表明我们党认识、把握和驾驭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与社会建设规律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人们通常将技术创新区分为三类:、和合作创新。就狭义而言,,,获取商业

[1](P96)

利润,”。就广义而言,自主创新意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即力图“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

[1](P97)

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者蕴含前者,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表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日俱增,故而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科技本身的发展,而且都是建立在科技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广义的自主创新应当包含科技的自主创新,即科技的自主创新为自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我党一脉相承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

所谓自主创新战略,就是结合自己的国情,在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以此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关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还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此奠定了党在处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时,一以贯之地坚持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原则的思想基础。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是

[收稿日期]2006-04-20

(项目批号:05LS2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问题研究》[作者简介]胡长生(1964-),男,江西新建人,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副教授,从

。,国家安全还没

,,并时常以武力相威胁。,为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重点发展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并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年

),确定了依靠制定的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2年规划”

自己的力量,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六年之后又制定了“1963~

(),明确了“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10年规划”自力更生,

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旨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力争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两个科技发展规划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将发展与重工业和国防有关的科学技术以及尖端技术放在了突出位置。通过这两大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中国出现了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获得了诸如原子弹、牛胰岛素、喷气式飞机、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一大批科技研究成果。从而使我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保障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独立,也为我国此后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及取之不尽的精神

[2](P31)

动力即“两弹一星”精神。

邓小平同志一直提倡并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他曾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

[3](P91)

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邓小平同志结合历史经验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即在建国三十二年多的时间里大体有二十几年,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奋发努力。”他强调:“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必

事科技政策、技术创新研究。

57

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4]

的标志。”这种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正是推动一个国家树立民族自信心、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动力,是指引一个大国依靠艰苦卓绝的努力真正成为强国的精神动力。

创新揭示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正是在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和界定创新的。创新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

[5](P147)

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强调,不论是从世界的发展变化还是从国内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来看,我们都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创新也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江泽民认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科技创新史。科学史上每一个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提出,科学规律的发现,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提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现代技术史上的每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都是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在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我所以一再强调科技创新,这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

[5](P108)

的需要和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考虑的。”

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胡锦涛同志在去年召开的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破,,“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并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今后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央新近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主线和核心,其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通过科技的自主创新,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方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战略目标、体制完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供了政策和政治保障。

最近二十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创新和竞争能力与日俱增,取得了以载人航天、超级水稻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轨道,正是得益于我国一脉相承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思想。

二、自主创新战略表征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科技在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科技推动型’(technology-push),另一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ll)。前者认为创新是由基础研究驱使或推型’

动的,反之,后者却认为创新是由市场的需求驱使或拉动的。”区别科技引导或者市场拉动,可以将自主创新区分为科技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两者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与日本。

第一,许多国家通过由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的跃迁,增强了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从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以来,科学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资源贫乏、土地狭小,因此将科技视作立国之本。在这一基本方针指导下,日本一直致力于教育,不断培养优秀人才,努力引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并在改进后加以推广应用,终于成为在科学研究和技

[7](P103)

术创新方面领先世界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二战后,日本倡导“技术立国”和“贸易立国”,大力实施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提高了科技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长了国家的竞争力。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增长的“泡沫”现象,致使连年出现经济“零增长”,究其原因是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日本自90年代中期以来,采取了所谓的“科技创新立国”的策略,以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复苏。

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短短的40年间实其依赖的进路就是“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同时他们,5,,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韩国

[8]

。”以韩国的汽车产业振兴为例,论工业基础,韩国远不如我国,韩国从1962年才开始从事汽车产业,比我国晚了近10年,但韩国通过10年的奋斗就推出了自己的轿车车型,并打入了北美市场,现代和大宇汽车公司开发出的汽车车型甚至可与发达国家的车型相媲美,依赖的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由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为自主创新供给源泉和动力。由于基础研究具有超前性、深刻的内在价值性和积累性,因而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它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科学技木是国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美国的第一个目标是,“应该在所有主要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者行列……科学的第二个目标是:美国应该寻求在有可能对重要的经济、社会或文化目标有实质贡献的科学领域保持明显的

[9](P8)

优势”。早在1945年,为了振兴美国的基础研究,时任美国科学发展局主任的尼瓦尔・布什(VannevarBush)博士就向当时的总统H.S.杜鲁门提交了一份关于美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的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在报告中,布什强调了基础研究对于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基础研究将导致新的知识。它提供科学上的资本。它创造了这样一种储备,而知识的实际应用必须从中提取……今天,基础研究已成为技术进步的带路人,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了……一个在新的基础科学知识方面依靠别国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将是缓慢的,在世界贸易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将是虚弱的,而不管它的机械技术如

[10](P12)

何。”在2003年,“美国议案中通过将美国科学预算增加一倍,从2002年的40多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给予了

[11]

史无前例的支持,投入的重点之一就是基础研究。”

日本针对其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逐步加大了科研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1995年制定了《科技基本法》,规定1996

[6](P115)

58

至2000年为《首期科技基本计划》年。五年间,日本政府对科技投入17.6亿日元,实现投入翻番。2001至2005年为《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年,期间,政府投入比首期投入增加40%以上,高达25亿日元。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等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以加强企业的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创能力,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典型的例证就是2002年京都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从1981年到2000年,日本在世界主要科技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12]

数仅次于美国,占论文总数的10.1%。

第三,发达国家R&D投入与日俱增,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衡量国家和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R&D投入占GDP的比重、企业占R&D投入经费的比例、企业R&D使用经费的比例、企业拥有R&D的人员比例、企业R&D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R&D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3%。学术界认为,如果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以下,该国的创新无所作为;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2%,该国的创新有所作为;投入占GDP的比重在2%以上,该国的创新则大有作为。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R&D的人员占总数的比例、R&D投入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R&D使用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均大约为三七开,即企业占70%,其他部门占30%。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2%。应当承认,我国的上述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的企业在整体上还没有完全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自主创新战略是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跨越发展是指“,面跳跃到它的前面,状态活动,。跨

[13](P41)

。”由于科技、经济同一发展轨道上超越他者的发展,有利于摈弃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逻辑怪圈。

第一,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和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益发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不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替代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那么,严重的资源匮乏和消耗与环境污染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更不要遑论国家的跨越发展了。

第二,好技术是买不到的。“好技术是买不来的;能力是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只有那些不易模仿的能力与技能才

[14](P203)

是有价值的企业核心能力。”因为,虽然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越来越充分,科学知识已经成为公共产品,然而由于技术创新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核心技术愈来愈影响到国家的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政治安全。按照西方所谓的“生产周期理论”,每一项技术都会经历萌芽、成长、成熟和衰微的周期过程。正是出于技术输出国安全的考虑,由“技术溢出效应”所发生的技术转移往往是处于技术周期末端的技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技术是买不来的,现代化更是买不来的,不依靠大力倡导和实施自主创新,要想实现中国的跨越发展目标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徐冠华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可能只依靠引进技术满足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科技问题。实践一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通过自主创新可以拥有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激烈的科技、经济和市场的竞争中,能否获胜的筹码就在于国家、产业和企业拥有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多寡。诚然,技术可以通过购买和合作等方式获得,即所谓的“外部技术内部化”,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却是不能“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它只有通过学习、积累和动手的过程中方能逐步获得。在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这一过程中,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其学习方式包括三种:“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用中学”(learningbyusing)或者在研究与开发的实践中习得(learningbyresearchinganddeveloping)。三者的作用分别表现为:“在工艺层次上可导致一连串渐近创新;在产品和工艺方面若干

[15]

变革;在特定的领域内发生积累性的技术变革。”

第四,当代技术本身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任何技术都会历经萌芽、成长、成熟和衰微的周期过程,而且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科技、,技术的更新周期会越来越短术,,、自主知识产,要打破少数国家对于,应当连续不断地进四、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现实可能性

以上探讨的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应然”,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付诸实施,即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更迭。从理论上来剖析,这种更迭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压力动力”机制使然。压力通常会转变为动力,这是后发优势即“落后的优势”(advantageofbackward2

[16](P178)

ness)的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随着科技的全球化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业已日益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这种竞争会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还很少,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差很多,能够成为

[11]

新产业的增长点的技术不多。”尽管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竞争,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依靠和保障。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了兴国富民的突出位置,明确了我国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了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了我国的人才数量和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规范与方向,使科技发展渐次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倡导与实施提供了人才基础、知识前提和实施环境等先决条件。

第三,逐步完善的国家科技政策。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对于科技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其制定、评估和执行有益于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与应用,从而推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确,“国家必须有目的地努力发展和完善相

59

关的制度,以利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造福于人类社会……科技政策应当在目的与手段之间进行关涉社会的思

[17](P19)

考”。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尤其是自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以来,国家能够而且必须对科技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方向进行规范和调整,使科技发展纳入快速而有利于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我国日益完善的科技政策包括:首先,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迄今为止也是我国第七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其中规定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其次,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其中863计划即高新技术及产业化计划;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一些技术;973计划即基础研究计划,它包括由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自由选题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再次,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力争到20l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研究

[18]

型大学,显著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崛起了诸如海尔、华为、奇瑞等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第四,。“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7万亿

[19]

元,。”随着我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视和经济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投入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改革和发展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1997年的0.64%,增加到2001年的1.09%,投入规模超过了1000亿

[20]

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03年我国的R&D的投入强度业已达到1.31%。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当有所作为。去年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中国力争到2020年使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1.32%增长到2.5%左右。R&D经费的投入结构日趋合理,表现在企业所占的R&D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2004年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为66.8%,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据中科院预计,2020年我国企业的R&D经费将占总量的70%。

第五,我国在科技发展的局部领域具有优势。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不平衡性可以从时间、空间和领域三个角度来诠释,首先,是指科技发展水平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可以甄别为发达、不发达和落后国家或地区;其次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中,由于政策的调整、研究传统与基础、社会需求和文化传统的相异,不同领域的科技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再次,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科技水平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后来居上者不乏其例。由是观之,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每个具体的领域或者在某个领域永远都具有独霸的优势。因此,

具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世界科技发展的这一特征和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战略,合理地配置本国的科技发展资源,发挥自己的科技传统,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完全可以取得在局部领域与之抗衡的科技优势,甚至局部领域的跨越。我国在国防科技、航天科技、生物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等研究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自主创新的结果。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硕果的引领作用,以这些领域的成就带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这些成就和科研人员科学精神的凝练,以此增强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信心。

值得强调的是,在大力倡导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我们应当正确把握自主创新和引进科技的关系。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以我为主进行创新”,不等于完全排斥外来的技术。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爱本等.科技意识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4].[J].科,(.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Yong.TechnologyTransferandPublicPolicy].QuorumBooks,1997.

[7]朱丽兰等.科教兴国:中国迈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8]陶春.实现我国自主创新的八个关注点[N].学习时报,2005-12-05.

[9][美]美国科学工程学和公共政策委员会.

[10]科学技术和联邦政府:新时代的国家目标[M].张京京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美]尼瓦尔・布什等.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陈佳洱.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J].中国软科学,2003,(1).

[12]刘淑琪.日本科技实力优势及发展新趋势[J].亚太经济,2005,(1).

[13]孙延臣.技术跨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徐康宁.现代企业竞争战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2).

[16]樊纲.发展的道理[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7]Kuehu,ThomasJ.,Porter,AlanL.Science,Technology,andNationalPolicy[M].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1.

[18]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8).

[19]我国已具备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条件[N].新华网(南京),2005-10-30.

[20]徐冠华.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二)[J].中国软科学,2003,(2).

责任编辑 刘绛华

60

求实 2006.6

改革与发展

论自主创新战略

胡长生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自主创新表征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创新品质和特征。在我国实现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跨越的进程中,

我们党确立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一方面体现了党在承继自主观念、博采众长和把握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与社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于独立自主思想的理论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希冀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迫切的实际需要。自主创新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实施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6)06-0057-04  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确立,表明我们党认识、把握和驾驭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与社会建设规律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人们通常将技术创新区分为三类:、和合作创新。就狭义而言,,,获取商业

[1](P96)

利润,”。就广义而言,自主创新意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即力图“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

[1](P97)

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者蕴含前者,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表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日俱增,故而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科技本身的发展,而且都是建立在科技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广义的自主创新应当包含科技的自主创新,即科技的自主创新为自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我党一脉相承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

所谓自主创新战略,就是结合自己的国情,在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以此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关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还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此奠定了党在处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时,一以贯之地坚持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原则的思想基础。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是

[收稿日期]2006-04-20

(项目批号:05LS2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问题研究》[作者简介]胡长生(1964-),男,江西新建人,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副教授,从

。,国家安全还没

,,并时常以武力相威胁。,为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重点发展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并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年

),确定了依靠制定的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2年规划”

自己的力量,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六年之后又制定了“1963~

(),明确了“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10年规划”自力更生,

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旨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力争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两个科技发展规划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将发展与重工业和国防有关的科学技术以及尖端技术放在了突出位置。通过这两大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新中国出现了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获得了诸如原子弹、牛胰岛素、喷气式飞机、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一大批科技研究成果。从而使我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保障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独立,也为我国此后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及取之不尽的精神

[2](P31)

动力即“两弹一星”精神。

邓小平同志一直提倡并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他曾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

[3](P91)

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邓小平同志结合历史经验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即在建国三十二年多的时间里大体有二十几年,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奋发努力。”他强调:“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必

事科技政策、技术创新研究。

57

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4]

的标志。”这种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正是推动一个国家树立民族自信心、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动力,是指引一个大国依靠艰苦卓绝的努力真正成为强国的精神动力。

创新揭示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正是在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和界定创新的。创新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

[5](P147)

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强调,不论是从世界的发展变化还是从国内改革和建设的需要来看,我们都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创新也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江泽民认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科技创新史。科学史上每一个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提出,科学规律的发现,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提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现代技术史上的每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都是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在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我所以一再强调科技创新,这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

[5](P108)

的需要和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考虑的。”

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胡锦涛同志在去年召开的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破,,“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并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今后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央新近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主线和核心,其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通过科技的自主创新,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方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战略目标、体制完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供了政策和政治保障。

最近二十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创新和竞争能力与日俱增,取得了以载人航天、超级水稻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轨道,正是得益于我国一脉相承的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思想。

二、自主创新战略表征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科技在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科技推动型’(technology-push),另一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ll)。前者认为创新是由基础研究驱使或推型’

动的,反之,后者却认为创新是由市场的需求驱使或拉动的。”区别科技引导或者市场拉动,可以将自主创新区分为科技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两者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与日本。

第一,许多国家通过由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的跃迁,增强了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从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以来,科学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资源贫乏、土地狭小,因此将科技视作立国之本。在这一基本方针指导下,日本一直致力于教育,不断培养优秀人才,努力引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并在改进后加以推广应用,终于成为在科学研究和技

[7](P103)

术创新方面领先世界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二战后,日本倡导“技术立国”和“贸易立国”,大力实施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提高了科技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长了国家的竞争力。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增长的“泡沫”现象,致使连年出现经济“零增长”,究其原因是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日本自90年代中期以来,采取了所谓的“科技创新立国”的策略,以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复苏。

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短短的40年间实其依赖的进路就是“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同时他们,5,,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韩国

[8]

。”以韩国的汽车产业振兴为例,论工业基础,韩国远不如我国,韩国从1962年才开始从事汽车产业,比我国晚了近10年,但韩国通过10年的奋斗就推出了自己的轿车车型,并打入了北美市场,现代和大宇汽车公司开发出的汽车车型甚至可与发达国家的车型相媲美,依赖的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由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为自主创新供给源泉和动力。由于基础研究具有超前性、深刻的内在价值性和积累性,因而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它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科学技木是国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美国的第一个目标是,“应该在所有主要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者行列……科学的第二个目标是:美国应该寻求在有可能对重要的经济、社会或文化目标有实质贡献的科学领域保持明显的

[9](P8)

优势”。早在1945年,为了振兴美国的基础研究,时任美国科学发展局主任的尼瓦尔・布什(VannevarBush)博士就向当时的总统H.S.杜鲁门提交了一份关于美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的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在报告中,布什强调了基础研究对于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基础研究将导致新的知识。它提供科学上的资本。它创造了这样一种储备,而知识的实际应用必须从中提取……今天,基础研究已成为技术进步的带路人,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了……一个在新的基础科学知识方面依靠别国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将是缓慢的,在世界贸易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将是虚弱的,而不管它的机械技术如

[10](P12)

何。”在2003年,“美国议案中通过将美国科学预算增加一倍,从2002年的40多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给予了

[11]

史无前例的支持,投入的重点之一就是基础研究。”

日本针对其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逐步加大了科研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1995年制定了《科技基本法》,规定1996

[6](P115)

58

至2000年为《首期科技基本计划》年。五年间,日本政府对科技投入17.6亿日元,实现投入翻番。2001至2005年为《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年,期间,政府投入比首期投入增加40%以上,高达25亿日元。制定了“国家产业技术战略”等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以加强企业的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创能力,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典型的例证就是2002年京都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从1981年到2000年,日本在世界主要科技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12]

数仅次于美国,占论文总数的10.1%。

第三,发达国家R&D投入与日俱增,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衡量国家和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R&D投入占GDP的比重、企业占R&D投入经费的比例、企业R&D使用经费的比例、企业拥有R&D的人员比例、企业R&D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R&D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3%。学术界认为,如果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以下,该国的创新无所作为;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2%,该国的创新有所作为;投入占GDP的比重在2%以上,该国的创新则大有作为。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R&D的人员占总数的比例、R&D投入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R&D使用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均大约为三七开,即企业占70%,其他部门占30%。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2%。应当承认,我国的上述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的企业在整体上还没有完全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自主创新战略是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跨越发展是指“,面跳跃到它的前面,状态活动,。跨

[13](P41)

。”由于科技、经济同一发展轨道上超越他者的发展,有利于摈弃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逻辑怪圈。

第一,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和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益发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不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替代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那么,严重的资源匮乏和消耗与环境污染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更不要遑论国家的跨越发展了。

第二,好技术是买不到的。“好技术是买不来的;能力是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只有那些不易模仿的能力与技能才

[14](P203)

是有价值的企业核心能力。”因为,虽然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越来越充分,科学知识已经成为公共产品,然而由于技术创新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核心技术愈来愈影响到国家的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政治安全。按照西方所谓的“生产周期理论”,每一项技术都会经历萌芽、成长、成熟和衰微的周期过程。正是出于技术输出国安全的考虑,由“技术溢出效应”所发生的技术转移往往是处于技术周期末端的技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技术是买不来的,现代化更是买不来的,不依靠大力倡导和实施自主创新,要想实现中国的跨越发展目标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徐冠华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可能只依靠引进技术满足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科技问题。实践一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通过自主创新可以拥有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激烈的科技、经济和市场的竞争中,能否获胜的筹码就在于国家、产业和企业拥有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多寡。诚然,技术可以通过购买和合作等方式获得,即所谓的“外部技术内部化”,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却是不能“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它只有通过学习、积累和动手的过程中方能逐步获得。在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这一过程中,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其学习方式包括三种:“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用中学”(learningbyusing)或者在研究与开发的实践中习得(learningbyresearchinganddeveloping)。三者的作用分别表现为:“在工艺层次上可导致一连串渐近创新;在产品和工艺方面若干

[15]

变革;在特定的领域内发生积累性的技术变革。”

第四,当代技术本身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任何技术都会历经萌芽、成长、成熟和衰微的周期过程,而且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科技、,技术的更新周期会越来越短术,,、自主知识产,要打破少数国家对于,应当连续不断地进四、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现实可能性

以上探讨的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应然”,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付诸实施,即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更迭。从理论上来剖析,这种更迭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压力动力”机制使然。压力通常会转变为动力,这是后发优势即“落后的优势”(advantageofbackward2

[16](P178)

ness)的集中体现。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随着科技的全球化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业已日益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这种竞争会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还很少,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差很多,能够成为

[11]

新产业的增长点的技术不多。”尽管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竞争,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依靠和保障。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了兴国富民的突出位置,明确了我国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了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了我国的人才数量和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规范与方向,使科技发展渐次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倡导与实施提供了人才基础、知识前提和实施环境等先决条件。

第三,逐步完善的国家科技政策。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对于科技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其制定、评估和执行有益于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与应用,从而推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确,“国家必须有目的地努力发展和完善相

59

关的制度,以利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造福于人类社会……科技政策应当在目的与手段之间进行关涉社会的思

[17](P19)

考”。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尤其是自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以来,国家能够而且必须对科技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方向进行规范和调整,使科技发展纳入快速而有利于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我国日益完善的科技政策包括:首先,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迄今为止也是我国第七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其中规定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其次,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其中863计划即高新技术及产业化计划;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一些技术;973计划即基础研究计划,它包括由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自由选题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再次,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力争到20l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研究

[18]

型大学,显著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崛起了诸如海尔、华为、奇瑞等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第四,。“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7万亿

[19]

元,。”随着我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视和经济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投入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改革和发展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1997年的0.64%,增加到2001年的1.09%,投入规模超过了1000亿

[20]

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03年我国的R&D的投入强度业已达到1.31%。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当有所作为。去年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中国力争到2020年使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4年的1.32%增长到2.5%左右。R&D经费的投入结构日趋合理,表现在企业所占的R&D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2004年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为66.8%,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据中科院预计,2020年我国企业的R&D经费将占总量的70%。

第五,我国在科技发展的局部领域具有优势。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不平衡性可以从时间、空间和领域三个角度来诠释,首先,是指科技发展水平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可以甄别为发达、不发达和落后国家或地区;其次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中,由于政策的调整、研究传统与基础、社会需求和文化传统的相异,不同领域的科技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再次,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科技水平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后来居上者不乏其例。由是观之,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每个具体的领域或者在某个领域永远都具有独霸的优势。因此,

具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世界科技发展的这一特征和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战略,合理地配置本国的科技发展资源,发挥自己的科技传统,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完全可以取得在局部领域与之抗衡的科技优势,甚至局部领域的跨越。我国在国防科技、航天科技、生物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等研究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自主创新的结果。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硕果的引领作用,以这些领域的成就带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这些成就和科研人员科学精神的凝练,以此增强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信心。

值得强调的是,在大力倡导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我们应当正确把握自主创新和引进科技的关系。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以我为主进行创新”,不等于完全排斥外来的技术。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爱本等.科技意识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4].[J].科,(.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Yong.TechnologyTransferandPublicPolicy].QuorumBooks,1997.

[7]朱丽兰等.科教兴国:中国迈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8]陶春.实现我国自主创新的八个关注点[N].学习时报,2005-12-05.

[9][美]美国科学工程学和公共政策委员会.

[10]科学技术和联邦政府:新时代的国家目标[M].张京京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美]尼瓦尔・布什等.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陈佳洱.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J].中国软科学,2003,(1).

[12]刘淑琪.日本科技实力优势及发展新趋势[J].亚太经济,2005,(1).

[13]孙延臣.技术跨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徐康宁.现代企业竞争战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2).

[16]樊纲.发展的道理[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7]Kuehu,ThomasJ.,Porter,AlanL.Science,Technology,andNationalPolicy[M].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1.

[18]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8).

[19]我国已具备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条件[N].新华网(南京),2005-10-30.

[20]徐冠华.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二)[J].中国软科学,2003,(2).

责任编辑 刘绛华

60


相关内容

  • 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06 3 20 年 月) 中 国科 技论 坛 ・ 3・ 自主创新是我国未 来科技发展 的战略选择 编者按 :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 科技大会和< 国家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0 - 00 > 明 2 6 22 年) ...

  • 对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
  • 对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 [关键词] 海尔 技术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 [摘要] 本文在结合技术创新战略理论的基础上对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企业其他在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上能有所帮助 ,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企 ...

  • 论我国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
  • 论我国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 摘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过了30来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主创新型道路.现而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了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同时也有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在航天,生物,信息等重要高新科技领域已经步入了世界先进 ...

  • 走科教兴国之路
  • 走科教兴国之路 一.设计思路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于1995年5月6日首次提出.1996年我国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 ...

  •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 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专题三: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时政要闻 ●庆祝建国60周年的阅兵仪式,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威武的 16个陆军装备方队,从火力强大的自行火炮到威武先进的主战坦克,全部实现 自主研制:由中航工业制造的总计15个机型151架飞机中,新机 ...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2006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 ...

  •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 专题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背景材料: 1.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 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 ...

  •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实践的主体性
  • 摘要: 企业自主创新不同于高精尖方向的科学前沿研究,它不是靠少数科技精英努力而带来重大突破性进展.在烟草行业自主创新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创新实践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唤起全员的创新责任和主体意识,才能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改变企业的未来. 关键词:企业创新实践 以 ...

  •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 作者:陈至立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期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自主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