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

(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

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

师:当时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作者原来并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师:儿子理解了父亲,此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他流泪了,在这泪水里,有对父亲的感激,有对父亲往后日子的担忧,更有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生3:儿子读父亲来信的那一段也很令人感动。

(老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生读)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再读这段文字)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学生跟着老师读这两句诗)

生4: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因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是呀,这一段写得真的十分感人。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的父亲,艰难地攀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感动了,可见作者是动了真情的,动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5:父亲为我铺好座位,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那一节让我感动。

生6: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段令我感动。(老师让该生说说感动的理由)因为父亲很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体贴和关怀。

师:是呵,父亲再忙也牵挂着儿子,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呵。

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四、【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

(同学们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生1:(老师点名让一生回答,该生回答有困难)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

生1: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回答了有关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三句。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生:(齐答)能。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

生: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生:(学生自由读)“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爬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生:(七嘴八舌地)高兴、一切安排妥当……

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

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师:好,分析很具体。

生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生4:我想说说“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攀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所以用了一个“攀”字。“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说得真好,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看来,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 。“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生: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播放《懂你》)

六、【布置作业】

师:最后请大家在课后完成下面的作业:

1.整理本课字词

2.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

(结束授课,师生道别)

附:教学反思

在设计和教学《背景》时,我主要遵循下列教育教学理念:

1.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背景》是篇经典美文,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很好的载体。因此,我力图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文本中那浓浓的父子亲情的感染,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2.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情感氛围。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教学真正视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束授课时选用的音乐不恰当,过于激昂的旋律破坏了作品的意境,也破坏了整堂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

2.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

3.作业的设计(给父母洗一次脚)缺乏可行性。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

(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

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

师:当时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作者原来并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

师:儿子理解了父亲,此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他流泪了,在这泪水里,有对父亲的感激,有对父亲往后日子的担忧,更有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生3:儿子读父亲来信的那一段也很令人感动。

(老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生读)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再读这段文字)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学生跟着老师读这两句诗)

生4: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因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是呀,这一段写得真的十分感人。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的父亲,艰难地攀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感动了,可见作者是动了真情的,动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5:父亲为我铺好座位,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那一节让我感动。

生6: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段令我感动。(老师让该生说说感动的理由)因为父亲很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体贴和关怀。

师:是呵,父亲再忙也牵挂着儿子,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呵。

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四、【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

(同学们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生1:(老师点名让一生回答,该生回答有困难)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

生1: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回答了有关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三句。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生:(齐答)能。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

生: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生:(学生自由读)“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爬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生:(七嘴八舌地)高兴、一切安排妥当……

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

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师给予肯定)

生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师:好,分析很具体。

生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生4:我想说说“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攀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所以用了一个“攀”字。“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说得真好,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看来,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 。“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生: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

(播放《懂你》)

六、【布置作业】

师:最后请大家在课后完成下面的作业:

1.整理本课字词

2.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

(结束授课,师生道别)

附:教学反思

在设计和教学《背景》时,我主要遵循下列教育教学理念:

1.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背景》是篇经典美文,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很好的载体。因此,我力图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文本中那浓浓的父子亲情的感染,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2.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情感氛围。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教学真正视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束授课时选用的音乐不恰当,过于激昂的旋律破坏了作品的意境,也破坏了整堂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

2.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

3.作业的设计(给父母洗一次脚)缺乏可行性。


相关内容

  • 课例[背影]课堂实录
  • 课例 <背影>课堂实录 北郭一中 张顶晨 作者简介:张顶晨,男.45岁.出生于1963年11月,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从教28年,现任武陟县北郭一中八年级语文教师,中教一级. 教育理念:以新课标.新理念为前提,从生活中亲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 ...

  •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
  • <背影>课堂实录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 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 ...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课堂实录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也不全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 ...

  • 背影课堂实录1
  • <背影>课堂实录 师:生命中有许多感动,而这些感动往往是被人们积压在内心深处,也许你认为它们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化了,但是不料经别人一触动竟突然如潮水般汹涌而出,让人都不能相信那是你曾经的经历,这时你才明白有些东西你根本无法忘却.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感受一下令他感动的.深藏内心的- ...

  • [甜甜的泥土]教学实录
  • <甜甜的泥土>教学实录 滑县城关真欧阳中学胡文英 一.教育理念:以新课标.新理念为前提,从生活中亲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强大的父爱中,感知亲情的力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甜甜的泥土>是苏 ...

  •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一.[情感铺垫]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生:(齐答)读过了.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 ...

  • 校本培训课题实验总结报告范文
  • 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自修-反思"式课题实验语文组取得较好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 ...

  •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的封面赫然油印着华老师的几张课堂实录照片,看起来并不魁梧还有点消瘦的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那双明亮而深邃的小眼睛仿佛对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老师说:"跟我来吧,我传你课堂真经!"这本将近30 ...

  • [背影]教学实录 3份
  • <背影>教学实录 实验中学   黄凤飞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