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笔记(修改)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体系(到此是狭义的叙述),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

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客观条件: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历史条件

B.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C.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

D.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

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合理内核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基本内核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2)主观条件:

A. 青年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者的热爱

B. 始终高扬彻底的批判精神

C. 重视现实实践,亲身参加革命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代表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

2)政治是它的主要内容

3)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理论归宿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1)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A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观:

A 物质是客观实在

B 意识:

产生的条件:人脑和劳动

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能动作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运动观: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3)时空观: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4)世界物质统一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发展变化的统一。

3实践

1)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

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1.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联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产生------发展-------消亡

2.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A.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

回答了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

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B. 矛盾

*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基本属性:对立(斗争)和统一(同一)

*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

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

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

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2)质量互变的内容(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

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

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规律内容: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否定之否定强调的是事物的发

展是曲折发展、螺旋式上升;第三环节上的否定之否定即肯定时仿佛向原点的复归。

3.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认识的本质

1) 其他派别的区别

A. 唯物主义: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

极被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定义: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 认识的规律

1.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飞跃条件:丰富的(量)可靠的(质)感性材料;大脑思考作用

第二次认识到实践

原因: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2.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A. 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的限制

B. 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 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节

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

证转化的。

3)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与谬误相互

斗争而发展;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2.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

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

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

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

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逻辑证明作用:补充作用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

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

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

件。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不可能一次完成。

3价值

*定义:指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价值观):人们对外物与自身的客观价值关系进行反映和评价而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思想观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1历史观问题

1)表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表现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根本不同;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不同

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

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同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有其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作用。

2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还包括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特征 :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2)生产关系

A. 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消费关系

B. 生产关系的特点:主体性、客观性 、稳定性

C. 核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D. 第一大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E. 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

A. 构成: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 核心:国家政权

C. 第二大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社会形态的更替

A. 内涵: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 更替过程中的三对矛盾: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1.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阶级是个经济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

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客观条件: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革命欲和力量

5. 改革

内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对象: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理论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6.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B. 两重性: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1.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

2. 群众史观: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的作用: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文化)。

英雄的作用: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

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

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1.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第一,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成无产者,是整个资本

原始积累的基础。

第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 和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3.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A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本身

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 、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1)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2)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

现在:

(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是历史范畴;

(3)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

用价值。

4. 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无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同,但它们都是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因而是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

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

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显然,只有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才是构成价值的实体。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 价值规律:A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 、价值规律的作用

1) 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2) 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C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产生的消极后果

1)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的简单颠倒

4) 货币形式(质的飞跃)

7.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都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

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二节

1、货币成为资本的条件:劳动成为商品

2、剩余价值的产生: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m '=3、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公式:

或: 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

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整个社会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

构成。即C : V

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进行积累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压力

6、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购买阶段(准备生产剩余价值)、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销

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的周转时间

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利润量节省预付资本

8、经济危机

实质: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本质特征)

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

周期: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m v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是否消除竞争

答:不能,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私有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

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

包下来。

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参与

全球化的各个国家来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

巨大的分工利益。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 。在世界范围内

流动 。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 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 。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更为突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

强。

●追求利润的资本的本性正在引发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往往利

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愿望,趁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3.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促进研究开发、开展技术竞争的过程中促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争夺这一制高

在协调各国之间经贸政策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4.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孤立于全球经济之外。发展中国家

尝试融入全球化,期望的是利大于弊,害怕的是弊大于利。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

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会

有什么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

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

一、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

二、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

三、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

四、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

经济全球化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

◆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一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图谋在我国推行的私有化

◆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

的斗争

5.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第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

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

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6.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7. 理解三个大问题: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变?怎么变?新变化意味着什么?

原因 同第五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使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较大改善。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

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维护竞争秩序发挥重要作用,使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正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增强和完善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

1.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2.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特征之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特征之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体系(到此是狭义的叙述),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

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客观条件:

A.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历史条件

B.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C.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

D.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

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合理内核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基本内核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2)主观条件:

A. 青年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者的热爱

B. 始终高扬彻底的批判精神

C. 重视现实实践,亲身参加革命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代表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

2)政治是它的主要内容

3)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理论归宿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1)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A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观:

A 物质是客观实在

B 意识:

产生的条件:人脑和劳动

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能动作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运动观: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3)时空观: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4)世界物质统一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发展变化的统一。

3实践

1)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

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1.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联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发展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产生------发展-------消亡

2.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A.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

回答了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

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B. 矛盾

*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基本属性:对立(斗争)和统一(同一)

*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

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

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

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2)质量互变的内容(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

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

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规律内容: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否定之否定强调的是事物的发

展是曲折发展、螺旋式上升;第三环节上的否定之否定即肯定时仿佛向原点的复归。

3.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认识的本质

1) 其他派别的区别

A. 唯物主义: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

极被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定义: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 认识的规律

1.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飞跃条件:丰富的(量)可靠的(质)感性材料;大脑思考作用

第二次认识到实践

原因: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2.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A. 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的限制

B. 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 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节

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

证转化的。

3)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与谬误相互

斗争而发展;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2.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

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

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

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

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逻辑证明作用:补充作用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

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

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

件。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不可能一次完成。

3价值

*定义:指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进行评判

价值评价(价值观):人们对外物与自身的客观价值关系进行反映和评价而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思想观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1历史观问题

1)表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表现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根本不同;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不同

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

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同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有其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作用。

2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还包括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特征 :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2)生产关系

A. 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消费关系

B. 生产关系的特点:主体性、客观性 、稳定性

C. 核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D. 第一大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E. 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

A. 构成: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 核心:国家政权

C. 第二大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社会形态的更替

A. 内涵: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

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 更替过程中的三对矛盾: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1.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阶级是个经济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

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客观条件: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革命欲和力量

5. 改革

内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对象: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理论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6.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B. 两重性: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1.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

2. 群众史观: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的作用: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文化)。

英雄的作用: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

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

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1.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第一,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成无产者,是整个资本

原始积累的基础。

第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 和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3.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A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本身

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 、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1)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2)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

现在:

(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是历史范畴;

(3)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

用价值。

4. 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无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同,但它们都是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因而是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

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

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显然,只有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才是构成价值的实体。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 价值规律:A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 、价值规律的作用

1) 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2) 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C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产生的消极后果

1)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的简单颠倒

4) 货币形式(质的飞跃)

7.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都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

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二节

1、货币成为资本的条件:劳动成为商品

2、剩余价值的产生: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m '=3、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公式:

或: 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

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整个社会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

构成。即C : V

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进行积累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压力

6、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购买阶段(准备生产剩余价值)、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销

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的周转时间

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利润量节省预付资本

8、经济危机

实质: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本质特征)

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

周期: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m v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是否消除竞争

答:不能,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私有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

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

包下来。

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参与

全球化的各个国家来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

巨大的分工利益。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 。在世界范围内

流动 。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 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 。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更为突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

强。

●追求利润的资本的本性正在引发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往往利

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愿望,趁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3.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促进研究开发、开展技术竞争的过程中促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争夺这一制高

在协调各国之间经贸政策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4.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孤立于全球经济之外。发展中国家

尝试融入全球化,期望的是利大于弊,害怕的是弊大于利。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

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会

有什么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

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

一、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

二、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

三、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

四、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

经济全球化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

◆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一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图谋在我国推行的私有化

◆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

的斗争

5.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第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

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

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6.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7. 理解三个大问题: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变?怎么变?新变化意味着什么?

原因 同第五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使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较大改善。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

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维护竞争秩序发挥重要作用,使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正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增强和完善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

1.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2.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特征之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特征之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关内容

  • 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
  • [关键词] 晚年笔记:唯物史观:世界史观:<资本论> [摘 要] 马克思留下的晚年笔记群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群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放弃.中断<资本论>的写作,更没 ...

  • 学习新党章笔记
  • 学习新党章笔记 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是每一名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作为一名党员或者党员干部如何做到能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内化为自觉维护党章的现实行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章于2012年11月14日通过,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 ...

  • [剑芒群聊笔记20160429]商品的价值与劳动时间有关系吗?
  • 04.30 16:37阅读2548 关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讨论,有兴趣的看看卡尔·波普尔对历史主义者的批判.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讨论,这需要点经济学功底.剥削论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建立在第一代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第一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到马克思结束.但第一代经济学的价值论被第二 ...

  • [两学一做]党章学习笔记
  • [两学一做]党章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章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党章都有哪些内容? 党章除总纲外共十一章五十三条.规定了党的纲领.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党的纪律等项. (一)党章总纲 总纲主要阐明了党的性质.目标,党的基本路线等内容.总纲的内容非常 ...

  • 用Markdown写论文:适合文科生的Markdown编辑器推荐
  • 今天是Markdown诞生12周年纪念日.这款超好用的文本标记语言为无数写作者提升了文本编辑的效率,与此同时,也有无数开发者为了更好地利用Markdown开发了数目繁多功能丰富的Markdown编辑器. 这篇文章将为你推荐N款好用的Markdown编辑器,与其他介绍不同的是,我推荐的Markdown ...

  •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高钟琴2011020374 这是我认认真真做的第一篇读书笔记,所以在写正文之前,很有必要谈谈体会.我比较喜欢看书,有时还自负读书万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拥有很强的基础! 本科期间,老师只在强调拼命的读书,见多识广,越多越好.慢慢自己也发现出问题了,书太多,而人 ...

  • 2013.9--11党员学习笔记
  • 以下是2013年9月----11月14日的党员学习内容安排 请没有学习笔记的教师党员自己从下面内容中摘抄一 些就可以了: 2013年9月5日 党员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 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

  •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
  •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最近,意大利知识分子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去世了--原谅我找不到对艾柯的更好的定义,他实在是太博学多产了.小说家?他还是著名的学者.符号学家?他还研究美学.伦理学等等,他的博士论文是有关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的研 ...

  • 怎样写好五年级作文
  • 怎样写好年级作文 作文是一个人熟悉事物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我们要能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明白地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重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