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研读苏格拉底的话,体会弟子们悟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不知你们认不认识他?

2.那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呢?能不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3.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曾听过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人们都以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于是就有人问他:天与地之间有多高?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三尺”,人们都以为他胡说,人都有四尺,这样不是要把天都顶破了吗?他说:“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都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平谈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都想成为他的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他的学生吗?

4.那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24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欲望,引发学生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能抓住主线——苏格拉底的三段话。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品读第一句话。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

3.评价朗读。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

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5.那你们能将弟子们的表现表演出来吗?

6.(采访表演的同学)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品读第三句话。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模拟——麦穗模拟——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

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读出你们的理想与追求。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的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上不出语文阅读课的味道,因此让学生反复品读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去领悟其中的哲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理解能力。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

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

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他们,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6.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7.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8. 齐读最后一句话。

9.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10.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二、三岁,三十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体会会浮于表面。

通过教者的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理解,能使他们豁然开朗。

(五)、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去利用(巴尔扎克)

设计意图: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出示)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2.选择一题练习。

*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 学习本课后,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将学习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24 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研读苏格拉底的话,体会弟子们悟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不知你们认不认识他?

2.那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呢?能不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3.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曾听过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人们都以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于是就有人问他:天与地之间有多高?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三尺”,人们都以为他胡说,人都有四尺,这样不是要把天都顶破了吗?他说:“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都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平谈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都想成为他的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他的学生吗?

4.那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24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欲望,引发学生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能抓住主线——苏格拉底的三段话。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品读第一句话。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

3.评价朗读。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

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5.那你们能将弟子们的表现表演出来吗?

6.(采访表演的同学)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品读第三句话。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模拟——麦穗模拟——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

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读出你们的理想与追求。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的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上不出语文阅读课的味道,因此让学生反复品读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去领悟其中的哲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理解能力。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

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

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他们,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6.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7.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8. 齐读最后一句话。

9.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10.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二、三岁,三十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体会会浮于表面。

通过教者的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理解,能使他们豁然开朗。

(五)、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去利用(巴尔扎克)

设计意图: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出示)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2.选择一题练习。

*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 学习本课后,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将学习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24 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相关内容

  •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

  •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 目 录 1.背景分析----------------------- 1 2.教学目标----------------------- 2 3.教学准备----------------------- 2 4.教学过程-----------------------2 5.板书设计------------- ...

  • 最大的麦穗公开课教案
  • 最大的麦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前两周我们一起去学校后山春游,还记得你们当时的心情吗? 2.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去享受一种精神的愉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生字"垄", 理解"沉甸甸.埋头.如梦初醒.不失时机.错失良机"等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 ...

  •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 4. 凭借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用摘麦穗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来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 ...

  • 柏拉图的麦穗理论
  • 柏拉图的麦穗理论 1.有人进麦田太早(早恋),一进田就拔根麦穗,沾沾自喜,结果越往田里走,发现别的麦穗越大,郁闷. 2.有人进田后挑花了眼,觉得大麦穗总在后面,一毛不拔,走着走着,不觉已将出麦田,不得已,只好胡乱拔一根充数――肯定又瘦又小,田尽头的麦穗都是这样的更郁闷. 3.结论:完美的婚姻,是你俩 ...

  • [精品][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 篇一: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 ...

  •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叙 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二 ...

  • 教案,最大的麦穗
  • 解读哲学大师的语言,领略智慧课堂的魅力,参悟人生之道的真谛,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