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

必修3第一单元

1 黄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俗话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播放" 黄山风光" 音像资料,通过黄山雄放瑰奇景色的再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 奇、险" 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

点明题旨:"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 奇" 紧扣。

2. 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 人间" 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 人" ,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 奇、险" 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 三、四" 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 险" ,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 奇" 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 我们" 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 险" ,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 换了人间" 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 煞费心机" 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 云海" 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 奇" 而来。可思考" 奇" 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 变化无定" 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 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 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 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

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 险" 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 险" 、" 奇" 二字;第二、三部分承" 险" 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六、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 情" 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2 巩乃斯的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点: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②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归纳知识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周涛,原名周小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祖籍山西,在京启蒙, 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二、词语:

1、生词:

丑陋畸(jī) 形 龇(z ī)牙大鸣 滑稽 驮(tu ó)着 唿(h ū)哨 颠簸 歉疚(ji ù) 鬃毛 牝(p ìn )马 马驹(j ū)儿 穹(qi óng )庐 毡(zh ān )房 倏(sh ū)忽 悲怆(chu àng ) 后裔(y ì) 兵马俑(yǒng)

2、词解:

安贫知命: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

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当之无愧: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奔马。

3、名句: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

三、课文解读: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两个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1、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1)比较; (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2、说说作者的思路:

——比较引出——描写抒情——联想议论

3、按此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说出各部分的大意。

——①通过比较,指出“马”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②通过两个马奔的典型场面,表现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③展开联想,表达对马的品性和精神的赞美与喜爱。

4、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在书上划出。

5、把第二部分划成三个层次,并写出大意。

——①写雪夜骑马狂奔的场景。

②对马的观察、思考及其带来的艺术享受。

③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朗读。

①马能给人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生活气候。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奔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

②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

——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危险的年代,作者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中“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从而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不能忘怀。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

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7、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资料来表达对马的赞美与喜爱? ——从文学、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具体材料在书上划出。

8、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并朗读。

④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马跟牛、毛驴、骆驼不同,它独具艺术价值。从历史来看,马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骏马与武士与英雄以及今天的军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从文化来看,我们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龙马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三)主题:

本文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赞扬了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四)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

(2)描写独具特色,意境阔大雄壮。

如文章中的两个马奔场面的描写。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赴,“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两个广阔壮烈的场面,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的特色。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这种广阔纯朴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他写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不象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当然,也有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册

2、语文活动:(见课文第3页)①②两小题任选一题,完成后写在练笔本上

3 瓦尔登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字音

深邃 (su ì) 葱(c ōng )郁 俯瞰(f ǔ k àn ) 黛(d ài )绿 渲染(xu àn r ǎn ) 调(ti áo )和 模样(m ú y àng ) 一泓(h óng ) 菖蒲(ch āng p ǔ) 熠熠(y ì y ì) 黄澄澄 (d ēng dēng )

2、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书设计:

瓦尔登湖

梭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 [近观而现 奇 对瓦尔登湖

的赞美

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

深却见物 对大自然

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

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的热爱

必修3第一单元

1 黄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俗话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播放" 黄山风光" 音像资料,通过黄山雄放瑰奇景色的再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 奇、险" 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

点明题旨:"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 奇" 紧扣。

2. 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 人间" 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 人" ,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 奇、险" 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 三、四" 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 险" ,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 奇" 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 我们" 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 险" ,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 换了人间" 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 煞费心机" 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 云海" 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 奇" 而来。可思考" 奇" 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 变化无定" 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 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 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 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

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 险" 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 险" 、" 奇" 二字;第二、三部分承" 险" 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六、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 情" 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2 巩乃斯的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点: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②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马的形象中所倾注的强烈的情感底蕴和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归纳知识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周涛,原名周小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祖籍山西,在京启蒙, 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 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二、词语:

1、生词:

丑陋畸(jī) 形 龇(z ī)牙大鸣 滑稽 驮(tu ó)着 唿(h ū)哨 颠簸 歉疚(ji ù) 鬃毛 牝(p ìn )马 马驹(j ū)儿 穹(qi óng )庐 毡(zh ān )房 倏(sh ū)忽 悲怆(chu àng ) 后裔(y ì) 兵马俑(yǒng)

2、词解:

安贫知命: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

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当之无愧: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奔马。

3、名句: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

三、课文解读: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两个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1、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1)比较; (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2、说说作者的思路:

——比较引出——描写抒情——联想议论

3、按此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说出各部分的大意。

——①通过比较,指出“马”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②通过两个马奔的典型场面,表现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③展开联想,表达对马的品性和精神的赞美与喜爱。

4、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在书上划出。

5、把第二部分划成三个层次,并写出大意。

——①写雪夜骑马狂奔的场景。

②对马的观察、思考及其带来的艺术享受。

③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朗读。

①马能给人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生活气候。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奔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

②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

——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危险的年代,作者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中“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从而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不能忘怀。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

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7、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资料来表达对马的赞美与喜爱? ——从文学、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具体材料在书上划出。

8、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并朗读。

④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马跟牛、毛驴、骆驼不同,它独具艺术价值。从历史来看,马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骏马与武士与英雄以及今天的军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从文化来看,我们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龙马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三)主题:

本文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赞扬了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四)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

(2)描写独具特色,意境阔大雄壮。

如文章中的两个马奔场面的描写。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赴,“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两个广阔壮烈的场面,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的特色。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这种广阔纯朴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他写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不象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当然,也有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册

2、语文活动:(见课文第3页)①②两小题任选一题,完成后写在练笔本上

3 瓦尔登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字音

深邃 (su ì) 葱(c ōng )郁 俯瞰(f ǔ k àn ) 黛(d ài )绿 渲染(xu àn r ǎn ) 调(ti áo )和 模样(m ú y àng ) 一泓(h óng ) 菖蒲(ch āng p ǔ) 熠熠(y ì y ì) 黄澄澄 (d ēng dēng )

2、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

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书设计:

瓦尔登湖

梭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 [近观而现 奇 对瓦尔登湖

的赞美

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

深却见物 对大自然

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

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的热爱


相关内容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

  •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教材目录
  •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

  • 语文(必修5)备课组教学计划
  • 语文(必修5) 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认识教材. 粤教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8种文体进入教材,安排了10个单元.其余为语体类文即古诗文5单元和活动类文5单元. 文学类:诗歌.小 ...

  • 高中各科目录
  • 高中各科目录 数学 必修1到必修5文理都学 选修1-1.1-2文科 选修2-1.2-2.2-3理科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

  •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 二.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

  • 高中初中各科目录
  • 各年级各科目知识框架 主讲人:刘敏 高中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必修三 集合与函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的应用 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平面之间 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方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必修四 算法初步 统计 概率 •第 ...

  •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范文系统的特点
  •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它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四大系统组成.其中,范文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基础,其他三个系统都是依托它 ...

  • 中学语文教材目录
  • 中学语文课文目录 说明: (一) 以下是安徽省多数中学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目录,供老师们.同学们参考. (二) 希望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大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考虑与中学课堂接轨,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从教意识与技能:在课程考核中,强化从教技能的考核内容. (三) 希望各位同学在平时学习中, ...

  •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答案13
  • 第一卷 必修部分评析 一.单选题(题数:16道,共:32.0分,得分:0.0分) 1.(必修)关于因特网中主机的IP地址,叙述正确的是( C ). A.家庭中使用的计算机,其IP地址一般属于D类 B.主机IP地址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确定 C.IP地址可以唯一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在网络中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