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究

邢新宝

探究1.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

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会发现选项中许多说法的表述过于绝对,绝对的说法值得关注,这类题目有时直接以“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字眼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如“无处”“一律”、“立即”“致命”等,在做题时,找出这些字眼儿,是我们破解题目的关键。

【例 1】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回纥部众立即由此迁徙到了中原地区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会发现D项中有一个“立即”,这就是说法过于绝对的表述,只不过是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隐蔽出现的。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愣格河一带,受突厥压迫,后归附唐朝,接受册封,安史之乱期间曾出兵助唐平叛。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其政权瓦解,回鹘人这时才被迫进行大迁徙。而这条大道开通于唐太宗时期,故“立即”明显错误,而且回鹘人主要是向西迁徙,不是中原地区。结合相关知识,其他各项均正确。故选D。

【例2】(原创题)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司农寺拟定募役法,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募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北宋已出现了“纳钱代役”现象

C.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募役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会发现C项中有一个“根本”,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完全推行下去,宋神宗死后,新法很快被废除,虽有一些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D均正确,故选C。

【例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今后的各式公文中,涉及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时都不能使用“夷”字。这表明清政府()

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彻底形成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了崇拜心理 D.开始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解析:此题选项中有多处表述过于绝对,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便可排除。A项中的“已经”和“彻底”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不能使用“夷”字,是清政府迫于压力被迫做出的决定,中国近代平等的外交观念刚刚有所转变。而D项中的“完全”一词也说法过于绝对,此时的中国只是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占主导。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B。

【例4】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党和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大阅兵。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关于60年前的10月1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党和政府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 ③当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大游行,故①④正确。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故②正确。③中的“全部”表述有误,此时中国华南、西南诸多地区依然没有解放。故答案为B。

【例5】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郑重宣布里约热内卢成为了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巴西代表团一片欢腾,巴西总统卢拉和球王贝利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南美地区首次承办奥运会,也是继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后第二次圣火降临拉美,这也是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而近代的拉美,却是列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以下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使拉美地区彻底获得独立 ②拉美独立运动都是由白人领导的

③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全部建立了共和国 ④北美独立斗争鼓舞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④ D.②④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肢项,关注各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①中有“彻底”, ②中有“都” ③中有“全部”。 拉美独立运动后,虽然推翻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但其新独立的国家很快又成为了依附于英美的半殖民地国家,故“彻底”说法不妥,

排除①。

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有黑人,如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有白人,如墨西哥的伊达尔哥;还有很多土著人等,排除②。当时的拉美大都建立了共和国,但也有个别国家比如巴西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权,排除③。北美独立运动发生于1775~1783年,拉美独立运动发生在后,并受到了北美独立运动的鼓舞和推动,所以④正确。答案为C。

【例6】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

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束缚

D.明显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力量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重点关注A、B,其中含有说法绝对的词语,这有可能成为解题的突破口。由“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 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可知A、B错误,分别错在“彻底冲破”和“完全抛弃”。D在材料中没反映,且说法有误,可排除。故答案为C。

针对性训练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到,“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在帝国西面,中国探险队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了取道丝绸之路的贸易量。”秦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和养蚕缫丝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

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2.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在长安和洛阳随处可见穿胡服,戴胡帽的中原人,而妇女尤喜欢穿男装,女装盛行袒胸、窄袖的款式。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时期()

A.少数民族人数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 B.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彻底平等

C.少数民族服装完全取代了汉族服装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据相关资料记载,1837年7月至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B.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D.中国完全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4.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曾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主张“尊孔”,而陈独秀却“力排孔教”,他们的观点主张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目的性,这就是()

A.否定守旧思想推进社会变革 B.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C.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5.2009年10月20日,日本多名政坛人物到了具争议性的靖国神社参拜;不过,首相鸠山由纪夫和其内阁成员并没有出席。鸠山由纪夫坚称不会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允许阁僚去参拜,并且提议建造非神社战争纪念碑。以上材料表明()

①日本全体国人对侵略战争历史进行了深刻反省

②日本部分领导人意识到正确对待侵略历史的重要性

③鸠山首相这种认识有利于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

④日本和周边亚洲国家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6.2009年10月4日,出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平壤大剧场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一道观看了朝版歌剧《红楼梦》。朝版《红楼梦》在编排过程中得到了中方的支持和协助,是中朝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中朝友谊源远流长,下列关于中朝关系说法有误的是()

A.汉朝时朝鲜半岛上的辰韩因其文化习俗与秦相似,故称秦韩

B.隋唐时朝鲜半岛有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C.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开赴朝鲜

D.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曾积极支持朝鲜政府

7.1961年3月以后,中国很多地方的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集市贸易,鼓励养猪和进行其他家庭副业,停办了公共食堂等。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做铺垫 D.准备实行市场经济

8.《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的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皆为非法。”这充分说明()

A.国王失去了任何权力 B.议会与国王相互制约

C.国王从此再也不可能征税 D.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9.“如果说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掀倒了斯图亚特王朝这棵枯朽大树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将它连根拔起。”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工业革命彻底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工业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D.工业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基础

10.小军是某中学的学生,他迷恋于网络,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自有一番道理。你认为他的下列哪一观点是错误的()

A.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网络从根本上否定了学校教育

D.引起工作方式的重大革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A正确;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输出品主要是丝绸和先进的技术,B正确;汉武帝时,开辟了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C正确。D项“直接”一词我们应高度关注。当时中亚、西亚的各民族,特别是阿拉伯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进行转手贸易,大获其利;东汉时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行至波斯湾受阻,于是大秦与中国通过海上间接贸易。所以中国与亚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而与欧洲则是间接交往,至于与非洲的交往,目前尚无史料记载。

2.D 服饰的多样化以及少数民族服饰备受中原人欢迎,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融洽,但并不能表明少数民族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排除A。唐代妇女地位较高,这是和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相比较而言,特别是两宋以后,但并不能说明男女地位已经彻底平等,排除B。中原地区汉族服饰依然占主导,从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点缀和修饰品,少数民族服装不可能完全取代汉族服装,排除C。答案为D。

3.D D项中“完全”表述不当,这时的中国还没有被迫开放,鸦片战争后,才逐渐成为。

4.A 不管是康有为尊孔还是陈独秀排孔,都是要否定封建思想,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康有为没有“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利用其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打着孔子的旗号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和C;陈独秀排孔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D。

5. B ①中“全体”说法不妥,材料中明显有很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而且日本国内还有很多右翼势力,排除①。④中“彻底”表述不妥,当前日本与周边亚洲各国之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战争遗留问题,排除④。由材料,②③明显正确。

6.C C选项中“立即”应首先关注。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名义以武力干涉朝鲜内部事务,同时美军飞机还侵入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轰炸,并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朝鲜局势危急,而且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不能说“立即”。根据相关知识其他各项明显正确。

7. B A项中 “彻底”说法不妥,面对1959开始的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先后提出了“八字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等,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并没有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废除,所以不可能彻底解决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排除A。此时党中央还没有意识到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和D。

8.D A项“任何”与B项“再也不可能”,说法太绝对,只要符合宪法,议会授权,国王还会有一定权力,也有可能征税;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国王受议会制约。

9.D A项和C项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B项中“彻底”说法过于绝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也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工业革命后不可能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都铲除掉。

10.C 网络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二者也可以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学校都把计算机和网络引入校园,二者的紧密结合促使教育和网络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学校教育要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网络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教育。

探究2. 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

变量与不变量原本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中的基本常识,而有些历史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变动和共性、特殊性的原因类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进行区分和解释,问题便会一目了然。

【例 1】甲午战后,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列强的武装侵略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沿海口岸的开放

解析: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但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也有其他的决定因素。甲午战后这个时间段外国的资本主义入侵还是原来的延续,而封建势力的阻碍却突然有所调整即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较之前更加突出和明显。所以此时A项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一个不变量,而B项“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则是一个变量,同样道理,D项也是一个不变量;而A项与问题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 2】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C项“科技领先”和D项“资源丰富”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看似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妨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区分,A项中“毗临港澳”其实是一个不变量,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之后珠海一直毗临港澳,但原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有了一个变量——政策扶持,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3】在整体世界的启动之时,走在新时代前列的不是美国和日本,而是偏居欧洲一隅的葡萄牙、西班牙,他们创造了伊比利亚半岛的传奇!与英法相比,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

B.地处大西洋沿岸,位置优越

C.航海技术和武器装备得到改进

D.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解析:B、C、D各项都是葡西和英法的共性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变量,而A项则是葡西独有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变量,题目问的是与英法相比,葡西为什么走在前列,故选变量因素,正确答案为A。

针对性训练

1.近日内地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系统地勾画出了位于华夏大地西部边陲的秦国崛起的历史。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能够崛起并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鞅变法等改革比其他六国更彻底地打击了贵族势力

D.骑兵的出现

2.今年是孔子诞辰 2560 年,来自海峡两岸的1万多名师生、家长和学者名士于 9 月 27 日在台湾新竹举办了“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这是 60 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由孔子创立的儒学起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到西汉时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

A.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

B.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

C.董仲舒改造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D.西汉时其他各家各派思想都已经消失

3.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被史学家称为“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过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中工人的辛勤劳动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4.“奥运华章献祖国──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音乐会”于2009年8月6日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露天剧场举行。当音乐会现场大屏幕切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在现场观众齐声数秒的最后一刻,雷鸣般的欢呼声激荡在夜空。北京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B.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C.人民的愿望 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5.德国在 20 世纪初,工业产值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改变了统一初期“令人遗憾的世界地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国家的统一 B. 普法战争的胜利

C. 依靠科技和教育 D.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骑兵的出现是各国的共同点即不变量,而改革的彻底程度,秦国远超过东方六国,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迅速发展,综合国力遥遥领先,最终完成了统一。地理位置优越说法本身有误。

2.C A项与题意无关,D项本身说法有误。而B项就是一个不变量,从儒家思想出现就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变量的出现──西汉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B 自民族工业产生后其中的工人便一直在辛勤劳动,A项是不变量;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在一战爆发前其发展程度远不如一战爆发后明显,同时列强的侵略也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减轻,因此在这里C、D亦为不变量;而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瑕东顾,于是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短暂的春天”,所以选B项。

4.D A和C不是决定因素;而B项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变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就一直发展,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以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于是才有可能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故选D项。

5.C B和D发生在德国统一之前,排除;而A项国家的统一是一个不变量;德国在统一初期有着“令人遗憾的世界地位”,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德国很快崛起,故正确答案为C。

探究3.巧妙利用板块原理

对于一些分析图片主题和涉及事物之间关系的选择题,有时候我们利用图示法,特别是类似于地理学科中的板块,对于一些试题的解答,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

A

.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由于材料中说的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即板块a内部的关系问题,而选项A、B、C则说的是板块a和日本与整个法西斯的关系,故选D项。

【例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战争,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

B.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美国企图控制和主导欧洲事物

D.凡尔赛体系造成的一系列矛盾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题目问的是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战争的原因,即应该从板块a来找原因,分析备选项可知,A、B、D均属于a板块,C属于b板块故C符合题意。

【例3】观察右图,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A.德日法西斯相互勾结

B.德日法西斯争霸世界

C.法西斯集团开始分裂

D.德日法西斯行将灭亡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我们首先把这幅画分为两部分,板块a和板块b,在板块b部分又存在着德国和日本的关系问题。由于题目问的该漫画的主题,我们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来把握,即首先考虑板块a和板块b的关系,其次才考虑板块b内部的关系。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板块b内部的问题。

针对性训练

1.与一条鞭法相比,摊丁入亩的新发展是()

①田赋、徭役等并为一条 ②赋役征银

③只按田亩来征税 ④按人丁和田亩来征税

A.①② B.④ C.③ D.②③

2.请为下图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

A.香港回归

B. 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伟大

C.1997年令人难忘

D.邓小平倡导的一国两制使香港成功回归

3.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大陆有900多万人离开了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美国政府的鼓励 B.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C.欧洲大陆市场狭小 D.欧洲社会局势动荡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表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

C.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 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利益互相勾结

5.20世纪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格局逐步形成,对其

原因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美国经济的发展缓慢 B. 中国的崛起

C.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D. 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其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如右图所示,用a + b表示一条鞭法,b + c表示摊丁入亩,则④属于a,①②属于b,③属于c,题目问的是摊丁入亩不同于一条鞭法的新发展,故③符合题意,答案为C。

2.D,如右图所示,a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b为1997年香港回归,反映的主题应该是a+b,所以A和B都是片面的,C说法过于表面,故答案为D。

3.A,如右图所示,题目问的是为什么欧洲(a)移民大部分选择了美国(b),故应从b找原因,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既有a也有b,排除B;欧洲大陆市场狭小是从a找原因;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为A。

4.C,如右图所示,a和b分别表示两大军事集团,A和B说法明显有误,而D项则是b的内部问题,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应当是a和b之间的问题,故答案为C。

5.B,如右图所示,a为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b为社会主义世界,包括中国。题目问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出现的原因,应该从板块a来找,而B项属于板块b,故表述,不准确的是B。

作者简介:邢新宝,石家庄一中高考研究专题组成员,河北师大汇华学院特聘讲师,在全国中学历史权威期刊《中史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以及《北京教育》、《新课程研究》等发表高考研究文章多篇,担任《试题调研》文综主编,金考卷历史编委,《考试与招生》杂志、《考试报》、《素质教育报》、金太阳特约撰稿人。

2011-01-11 人教网

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的解法

海南 程世高

选择题作为客观题是高考文综试题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分值还是从题量上来讲,它都举足轻重,关系到一份试卷甚至是一次高考的成败。毋庸置疑,做好选择题是做好整份试卷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历史试题为例,首先,选择题的考查是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是大多数考生必须也应该全力拿下的。尽管说现在的高考是能力立意,可是在选择题模块大部分还仍是基础知识甚至还有所谓的“送分题”。况且能力也是建立在基础之上,而选择题这样“小题目”的能力考查也与“大题目”能力考查不同。毕竟小题目具有答案范围小(限定在四个选项中)、知识难度小(题目容量有限)等特点,实在不会,还可以猜答案。

由此看来,小题目重要,却不难做,相信大多数考生都喜欢做选择题。可是在高考中,我们

应该如何去解答选择题拿高分呢?这就要我们不仅做,还要做好。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以材料类选择题抛砖引玉,简单浅谈如何去解答历史选择题,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材料类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变形,在材料解析题基础上孕育而生。近年来,它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就有增无减。因其能将其他如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因果型等各种类型选择题融为一体使试题类型变幻多样,而且能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故而一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课本图表的熟知或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可以说这样实现了历史与语文和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综合跨越。

然而“材料”并不一定对解题有用处,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考场中解答选择题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精”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考生只能关心自己解题需要的信息,对其他毫无意义的干扰要视而不见,否则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昂贵的。按照材料的重要性,我把这类选择题再细分为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1】(05〃全国)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分析】此类题目如果图片出自课本,只要课本熟悉自然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题目考查的难度加大或者图片取自课外则必须深刻理解图片,抓住细节才能决定胜败。如果我们对课本图片没有重视,不知道这张图片出自课本也没关系。只要我们抓住“滇王之印”的“滇”联想到现在云南省也简称“滇”,也可选出正确答案C。其实很多材料类选择题往往把考查点集中到一个汉字或数字,只要我们细心就可以顺利破解题目。

【例题2】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 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 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

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例题】(07〃全国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经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分析】只要联系课本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需读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当理解可以检验让自己更确信。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我们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更“心安理得”。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例题】(07〃重庆)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分析】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是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他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题选出A不难。此题的解答和所给图片无任何关系。图片毫无意义甚至画蛇添足。估计命题者是想图文并茂而运用图片,可是又担心考生难以辨认(因为有的图片课本没有)故而又注上姓名。考生如果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所给资料对解题毫无作用,切勿在此浪费时间,高考时是没有时间去欣赏与题目无关的图片或文字的,我们要时刻“独具慧眼”。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你对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已经心领神会,下面让你小试牛刀,大显身手!

1.(07〃全国Ⅰ)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09〃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3.(08〃全国Ⅰ)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唯──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4.(09〃安徽)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09〃上海)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为。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我。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

【练习答案】 1.C 2.C 3

2011-01-11 人教网

.B 4.C 5.D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究

邢新宝

探究1.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

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会发现选项中许多说法的表述过于绝对,绝对的说法值得关注,这类题目有时直接以“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字眼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如“无处”“一律”、“立即”“致命”等,在做题时,找出这些字眼儿,是我们破解题目的关键。

【例 1】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回纥部众立即由此迁徙到了中原地区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会发现D项中有一个“立即”,这就是说法过于绝对的表述,只不过是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隐蔽出现的。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愣格河一带,受突厥压迫,后归附唐朝,接受册封,安史之乱期间曾出兵助唐平叛。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其政权瓦解,回鹘人这时才被迫进行大迁徙。而这条大道开通于唐太宗时期,故“立即”明显错误,而且回鹘人主要是向西迁徙,不是中原地区。结合相关知识,其他各项均正确。故选D。

【例2】(原创题)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司农寺拟定募役法,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募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北宋已出现了“纳钱代役”现象

C.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募役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会发现C项中有一个“根本”,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完全推行下去,宋神宗死后,新法很快被废除,虽有一些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D均正确,故选C。

【例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今后的各式公文中,涉及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时都不能使用“夷”字。这表明清政府()

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彻底形成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了崇拜心理 D.开始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解析:此题选项中有多处表述过于绝对,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便可排除。A项中的“已经”和“彻底”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不能使用“夷”字,是清政府迫于压力被迫做出的决定,中国近代平等的外交观念刚刚有所转变。而D项中的“完全”一词也说法过于绝对,此时的中国只是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占主导。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B。

【例4】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党和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大阅兵。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关于60年前的10月1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党和政府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 ③当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大游行,故①④正确。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故②正确。③中的“全部”表述有误,此时中国华南、西南诸多地区依然没有解放。故答案为B。

【例5】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郑重宣布里约热内卢成为了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巴西代表团一片欢腾,巴西总统卢拉和球王贝利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南美地区首次承办奥运会,也是继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后第二次圣火降临拉美,这也是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而近代的拉美,却是列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以下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使拉美地区彻底获得独立 ②拉美独立运动都是由白人领导的

③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全部建立了共和国 ④北美独立斗争鼓舞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④ D.②④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肢项,关注各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①中有“彻底”, ②中有“都” ③中有“全部”。 拉美独立运动后,虽然推翻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但其新独立的国家很快又成为了依附于英美的半殖民地国家,故“彻底”说法不妥,

排除①。

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有黑人,如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有白人,如墨西哥的伊达尔哥;还有很多土著人等,排除②。当时的拉美大都建立了共和国,但也有个别国家比如巴西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权,排除③。北美独立运动发生于1775~1783年,拉美独立运动发生在后,并受到了北美独立运动的鼓舞和推动,所以④正确。答案为C。

【例6】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

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束缚

D.明显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力量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重点关注A、B,其中含有说法绝对的词语,这有可能成为解题的突破口。由“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 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可知A、B错误,分别错在“彻底冲破”和“完全抛弃”。D在材料中没反映,且说法有误,可排除。故答案为C。

针对性训练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到,“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在帝国西面,中国探险队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了取道丝绸之路的贸易量。”秦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和养蚕缫丝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

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2.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在长安和洛阳随处可见穿胡服,戴胡帽的中原人,而妇女尤喜欢穿男装,女装盛行袒胸、窄袖的款式。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时期()

A.少数民族人数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 B.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彻底平等

C.少数民族服装完全取代了汉族服装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据相关资料记载,1837年7月至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B.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D.中国完全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4.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曾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主张“尊孔”,而陈独秀却“力排孔教”,他们的观点主张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目的性,这就是()

A.否定守旧思想推进社会变革 B.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C.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5.2009年10月20日,日本多名政坛人物到了具争议性的靖国神社参拜;不过,首相鸠山由纪夫和其内阁成员并没有出席。鸠山由纪夫坚称不会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允许阁僚去参拜,并且提议建造非神社战争纪念碑。以上材料表明()

①日本全体国人对侵略战争历史进行了深刻反省

②日本部分领导人意识到正确对待侵略历史的重要性

③鸠山首相这种认识有利于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

④日本和周边亚洲国家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6.2009年10月4日,出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平壤大剧场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一道观看了朝版歌剧《红楼梦》。朝版《红楼梦》在编排过程中得到了中方的支持和协助,是中朝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中朝友谊源远流长,下列关于中朝关系说法有误的是()

A.汉朝时朝鲜半岛上的辰韩因其文化习俗与秦相似,故称秦韩

B.隋唐时朝鲜半岛有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C.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开赴朝鲜

D.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曾积极支持朝鲜政府

7.1961年3月以后,中国很多地方的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集市贸易,鼓励养猪和进行其他家庭副业,停办了公共食堂等。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做铺垫 D.准备实行市场经济

8.《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的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皆为非法。”这充分说明()

A.国王失去了任何权力 B.议会与国王相互制约

C.国王从此再也不可能征税 D.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9.“如果说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掀倒了斯图亚特王朝这棵枯朽大树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将它连根拔起。”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工业革命彻底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工业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D.工业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基础

10.小军是某中学的学生,他迷恋于网络,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自有一番道理。你认为他的下列哪一观点是错误的()

A.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网络从根本上否定了学校教育

D.引起工作方式的重大革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A正确;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输出品主要是丝绸和先进的技术,B正确;汉武帝时,开辟了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C正确。D项“直接”一词我们应高度关注。当时中亚、西亚的各民族,特别是阿拉伯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进行转手贸易,大获其利;东汉时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行至波斯湾受阻,于是大秦与中国通过海上间接贸易。所以中国与亚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而与欧洲则是间接交往,至于与非洲的交往,目前尚无史料记载。

2.D 服饰的多样化以及少数民族服饰备受中原人欢迎,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融洽,但并不能表明少数民族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排除A。唐代妇女地位较高,这是和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相比较而言,特别是两宋以后,但并不能说明男女地位已经彻底平等,排除B。中原地区汉族服饰依然占主导,从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点缀和修饰品,少数民族服装不可能完全取代汉族服装,排除C。答案为D。

3.D D项中“完全”表述不当,这时的中国还没有被迫开放,鸦片战争后,才逐渐成为。

4.A 不管是康有为尊孔还是陈独秀排孔,都是要否定封建思想,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康有为没有“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利用其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打着孔子的旗号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和C;陈独秀排孔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D。

5. B ①中“全体”说法不妥,材料中明显有很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而且日本国内还有很多右翼势力,排除①。④中“彻底”表述不妥,当前日本与周边亚洲各国之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战争遗留问题,排除④。由材料,②③明显正确。

6.C C选项中“立即”应首先关注。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名义以武力干涉朝鲜内部事务,同时美军飞机还侵入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轰炸,并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朝鲜局势危急,而且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不能说“立即”。根据相关知识其他各项明显正确。

7. B A项中 “彻底”说法不妥,面对1959开始的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先后提出了“八字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等,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并没有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废除,所以不可能彻底解决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排除A。此时党中央还没有意识到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和D。

8.D A项“任何”与B项“再也不可能”,说法太绝对,只要符合宪法,议会授权,国王还会有一定权力,也有可能征税;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国王受议会制约。

9.D A项和C项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B项中“彻底”说法过于绝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也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工业革命后不可能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都铲除掉。

10.C 网络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二者也可以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学校都把计算机和网络引入校园,二者的紧密结合促使教育和网络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学校教育要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网络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教育。

探究2. 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

变量与不变量原本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中的基本常识,而有些历史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变动和共性、特殊性的原因类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进行区分和解释,问题便会一目了然。

【例 1】甲午战后,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列强的武装侵略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沿海口岸的开放

解析: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但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也有其他的决定因素。甲午战后这个时间段外国的资本主义入侵还是原来的延续,而封建势力的阻碍却突然有所调整即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较之前更加突出和明显。所以此时A项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一个不变量,而B项“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则是一个变量,同样道理,D项也是一个不变量;而A项与问题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 2】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C项“科技领先”和D项“资源丰富”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看似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妨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区分,A项中“毗临港澳”其实是一个不变量,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之后珠海一直毗临港澳,但原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有了一个变量——政策扶持,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3】在整体世界的启动之时,走在新时代前列的不是美国和日本,而是偏居欧洲一隅的葡萄牙、西班牙,他们创造了伊比利亚半岛的传奇!与英法相比,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

B.地处大西洋沿岸,位置优越

C.航海技术和武器装备得到改进

D.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解析:B、C、D各项都是葡西和英法的共性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变量,而A项则是葡西独有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变量,题目问的是与英法相比,葡西为什么走在前列,故选变量因素,正确答案为A。

针对性训练

1.近日内地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系统地勾画出了位于华夏大地西部边陲的秦国崛起的历史。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能够崛起并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鞅变法等改革比其他六国更彻底地打击了贵族势力

D.骑兵的出现

2.今年是孔子诞辰 2560 年,来自海峡两岸的1万多名师生、家长和学者名士于 9 月 27 日在台湾新竹举办了“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这是 60 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由孔子创立的儒学起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到西汉时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

A.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

B.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

C.董仲舒改造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D.西汉时其他各家各派思想都已经消失

3.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被史学家称为“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过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中工人的辛勤劳动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4.“奥运华章献祖国──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音乐会”于2009年8月6日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露天剧场举行。当音乐会现场大屏幕切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在现场观众齐声数秒的最后一刻,雷鸣般的欢呼声激荡在夜空。北京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B.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C.人民的愿望 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5.德国在 20 世纪初,工业产值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改变了统一初期“令人遗憾的世界地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国家的统一 B. 普法战争的胜利

C. 依靠科技和教育 D.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骑兵的出现是各国的共同点即不变量,而改革的彻底程度,秦国远超过东方六国,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迅速发展,综合国力遥遥领先,最终完成了统一。地理位置优越说法本身有误。

2.C A项与题意无关,D项本身说法有误。而B项就是一个不变量,从儒家思想出现就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变量的出现──西汉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B 自民族工业产生后其中的工人便一直在辛勤劳动,A项是不变量;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在一战爆发前其发展程度远不如一战爆发后明显,同时列强的侵略也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减轻,因此在这里C、D亦为不变量;而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瑕东顾,于是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短暂的春天”,所以选B项。

4.D A和C不是决定因素;而B项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变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就一直发展,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以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于是才有可能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故选D项。

5.C B和D发生在德国统一之前,排除;而A项国家的统一是一个不变量;德国在统一初期有着“令人遗憾的世界地位”,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德国很快崛起,故正确答案为C。

探究3.巧妙利用板块原理

对于一些分析图片主题和涉及事物之间关系的选择题,有时候我们利用图示法,特别是类似于地理学科中的板块,对于一些试题的解答,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

A

.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由于材料中说的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即板块a内部的关系问题,而选项A、B、C则说的是板块a和日本与整个法西斯的关系,故选D项。

【例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战争,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

B.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美国企图控制和主导欧洲事物

D.凡尔赛体系造成的一系列矛盾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题目问的是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战争的原因,即应该从板块a来找原因,分析备选项可知,A、B、D均属于a板块,C属于b板块故C符合题意。

【例3】观察右图,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A.德日法西斯相互勾结

B.德日法西斯争霸世界

C.法西斯集团开始分裂

D.德日法西斯行将灭亡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我们首先把这幅画分为两部分,板块a和板块b,在板块b部分又存在着德国和日本的关系问题。由于题目问的该漫画的主题,我们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来把握,即首先考虑板块a和板块b的关系,其次才考虑板块b内部的关系。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板块b内部的问题。

针对性训练

1.与一条鞭法相比,摊丁入亩的新发展是()

①田赋、徭役等并为一条 ②赋役征银

③只按田亩来征税 ④按人丁和田亩来征税

A.①② B.④ C.③ D.②③

2.请为下图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

A.香港回归

B. 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伟大

C.1997年令人难忘

D.邓小平倡导的一国两制使香港成功回归

3.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大陆有900多万人离开了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美国政府的鼓励 B.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C.欧洲大陆市场狭小 D.欧洲社会局势动荡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表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

C.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 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利益互相勾结

5.20世纪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格局逐步形成,对其

原因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美国经济的发展缓慢 B. 中国的崛起

C.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D. 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其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如右图所示,用a + b表示一条鞭法,b + c表示摊丁入亩,则④属于a,①②属于b,③属于c,题目问的是摊丁入亩不同于一条鞭法的新发展,故③符合题意,答案为C。

2.D,如右图所示,a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b为1997年香港回归,反映的主题应该是a+b,所以A和B都是片面的,C说法过于表面,故答案为D。

3.A,如右图所示,题目问的是为什么欧洲(a)移民大部分选择了美国(b),故应从b找原因,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既有a也有b,排除B;欧洲大陆市场狭小是从a找原因;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为A。

4.C,如右图所示,a和b分别表示两大军事集团,A和B说法明显有误,而D项则是b的内部问题,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应当是a和b之间的问题,故答案为C。

5.B,如右图所示,a为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b为社会主义世界,包括中国。题目问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出现的原因,应该从板块a来找,而B项属于板块b,故表述,不准确的是B。

作者简介:邢新宝,石家庄一中高考研究专题组成员,河北师大汇华学院特聘讲师,在全国中学历史权威期刊《中史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以及《北京教育》、《新课程研究》等发表高考研究文章多篇,担任《试题调研》文综主编,金考卷历史编委,《考试与招生》杂志、《考试报》、《素质教育报》、金太阳特约撰稿人。

2011-01-11 人教网

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的解法

海南 程世高

选择题作为客观题是高考文综试题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分值还是从题量上来讲,它都举足轻重,关系到一份试卷甚至是一次高考的成败。毋庸置疑,做好选择题是做好整份试卷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历史试题为例,首先,选择题的考查是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是大多数考生必须也应该全力拿下的。尽管说现在的高考是能力立意,可是在选择题模块大部分还仍是基础知识甚至还有所谓的“送分题”。况且能力也是建立在基础之上,而选择题这样“小题目”的能力考查也与“大题目”能力考查不同。毕竟小题目具有答案范围小(限定在四个选项中)、知识难度小(题目容量有限)等特点,实在不会,还可以猜答案。

由此看来,小题目重要,却不难做,相信大多数考生都喜欢做选择题。可是在高考中,我们

应该如何去解答选择题拿高分呢?这就要我们不仅做,还要做好。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以材料类选择题抛砖引玉,简单浅谈如何去解答历史选择题,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材料类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变形,在材料解析题基础上孕育而生。近年来,它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就有增无减。因其能将其他如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因果型等各种类型选择题融为一体使试题类型变幻多样,而且能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故而一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课本图表的熟知或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可以说这样实现了历史与语文和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综合跨越。

然而“材料”并不一定对解题有用处,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考场中解答选择题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精”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考生只能关心自己解题需要的信息,对其他毫无意义的干扰要视而不见,否则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昂贵的。按照材料的重要性,我把这类选择题再细分为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1】(05〃全国)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分析】此类题目如果图片出自课本,只要课本熟悉自然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题目考查的难度加大或者图片取自课外则必须深刻理解图片,抓住细节才能决定胜败。如果我们对课本图片没有重视,不知道这张图片出自课本也没关系。只要我们抓住“滇王之印”的“滇”联想到现在云南省也简称“滇”,也可选出正确答案C。其实很多材料类选择题往往把考查点集中到一个汉字或数字,只要我们细心就可以顺利破解题目。

【例题2】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 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 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

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例题】(07〃全国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经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分析】只要联系课本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需读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当理解可以检验让自己更确信。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我们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更“心安理得”。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例题】(07〃重庆)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分析】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是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他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题选出A不难。此题的解答和所给图片无任何关系。图片毫无意义甚至画蛇添足。估计命题者是想图文并茂而运用图片,可是又担心考生难以辨认(因为有的图片课本没有)故而又注上姓名。考生如果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所给资料对解题毫无作用,切勿在此浪费时间,高考时是没有时间去欣赏与题目无关的图片或文字的,我们要时刻“独具慧眼”。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你对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已经心领神会,下面让你小试牛刀,大显身手!

1.(07〃全国Ⅰ)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09〃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3.(08〃全国Ⅰ)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唯──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4.(09〃安徽)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09〃上海)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为。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我。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

【练习答案】 1.C 2.C 3

2011-01-11 人教网

.B 4.C 5.D


相关内容

  • 成本会计学B作业
  •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1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5道小题) 1. 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生产成本的是( ) (A) 辅助生产工人的工资及福利费 (B) 基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及福利费 (C)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D) 生产车间的办公费用 正确答案:B 解答参 ...

  • 管家婆辉煌版软件使用说明
  • 管家婆辉煌版软件使用说明 怎样安装<管家婆>软件?!解答: 首先安装压缩软件WINRER 双击文件夹WINRAR {打开界面 点击安装即可.0 s)软件安装:将管家婆辉煌版 v7.1解压缩. 点击setup.exe s 默认路径:c:/Grasp 系统会自动提示您输入安装路径.系统进入安 ...

  • 成本会计学A
  • 成本会计学 A 第 1 次作业 (注意:若有主观题目,请按照题目,离线完成,完成后纸质上交学习中心,记录成绩.在线只需 提交客观题答案.)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 1 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 15 道小题) 1. 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生产成本的是( (A) 辅助 ...

  • 北京市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布与试卷分析
  • 北京市初中数学专题知识点 I . 数与代数部分: 一. 数与式: 1.实数:1) 实数的有关概念:常考点:倒数.相反数.绝对值(选择第1题,必考题4分) 2) 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选择题第二题,必考4分) 3) 实数的运算法则:混合运算(解答题13题,必考4分) 4) 实数非负性应用: 3.整式: ...

  • 3395-240-21药学专业知识二试卷
  • 药学专业知识二 模拟试卷 药剂学部分 一.最佳选择题 1.与热压灭菌有关的数值是 A .F 值 B .Z 值 C .D 值 D .R 值 E .T 值 2.有关片剂的正确表述是 A B C D .口含片是专用于舌下的片剂 E 3.与乳剂形成条件无关的是 A B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C D E 4 A ...

  • [数与代数]教案
  • 1 教学内容: 教材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 学生通过复习, ...

  • 人力资源管理在线作业
  • 人力资源管理_在线作业_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属于人力资源的( ). 社会结构 经济结构 文化结构 自然结构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社会结构 知识点: 3 人力资源个体分析 2. 以下哪个最重要的因素增加了人力资源功能在组织中的可视性.可信性及重要 ...

  • 1.6 子集与推出关系
  •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推出关系的等价性,初步掌握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推理的方法以及通过推出关系解决集合的包含关系的相关问题: 2.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及等价转化思想,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 教学 ...

  •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5•绵阳)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 ...

  • 高考数学答题技巧
  • 一.历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启发 1. 试卷上有参考公式,80%是有用的,它为你的解题指引了方向: 2. 解答题的各小问之间有一种阶梯关系,通常后面的问要使用前问的结论.如果前问是证明,即使不会证明结论,该结论在后问中也可以使用.当然,我们也要考虑结论的独立性: 3. 注意题目中的小括号括起来的部分,那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