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 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

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

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

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0 “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

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指出:在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时,要看这个数有哪些因数,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作出正确判断。

5.完成下面各题。

(1)写出12和18的公因数,说出最大是几。

(2)写出6和8的公倍数,说出最小是几。

(3)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和3 7和9 8和12

指名学生口答第(1)(2)题,教师板书找公因数、公倍数的过程。

让学生说明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交流方法并板书结果。

提问:每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6.把12分解质因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和方法,板书分解过程和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指名读第(1)题。

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

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举。

学生自由读第(2)题后独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体评议,结合说说有公因数2的数、有公因数3或5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2.做“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出示题目,学生尝试练习。

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

(1)2、10、16和3、9、13、25、33、45两类。

(2)2、3、13和9、10、16、25、33、45两类。

„„

提问:你是按怎样的标准来分的?

3.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根据“如果每行值6棵,最后一行缺1棵”,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如果每行值5棵或4棵,最后一行也都缺1棵”呢?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知道总棵树比6的倍数少1,比5和4的倍数也都少1.

启发:如果添上1棵,总棵树与6、5和4有什么关系?、

学生尝试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交流: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3

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1-7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 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 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

(4)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

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

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

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4

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时间和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应用合适的单位;掌握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量的简单计算。

2. 学生在整理、应用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能说明对常见的量选择、分析、判断的理由,提高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常见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有据思考、判断、分析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量的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质量、时间和人民币这些常见的量和相应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质量、时间和人民币及相应的单位,了解各类量相邻单位的进率,进一步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提高计量单位应用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小组整理。

提问: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质量)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常用的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各有哪些?(板书:时间 人民币)你能说说

这些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先独立整理,再小组交流。

学生整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1)提问:你知道质量单位的哪些知识?

(2)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吗?说说你的认识。

提问:闰年有什么规律?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3)提问:关于人民币的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生: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直接填空。

集体反馈,指名说说分别填写了哪个单位,怎样想的。

指出:填写单位时,要先根据实际明确填写哪种量的单位,再根据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先填写在书上,再指名口答结果,选择2—3题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这题的练习,你对单位换算有了怎样的认识?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先完成填空,再集体校队。

追问: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怎样计算?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时2012年6月16日18时55分。

3.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要求说明怎样想的。

说明:像这样计算载重量的问题,一般要按较大数量计算,求出物体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载的重量比较、判断。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5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4-75“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分别选择哪种算法。

提问:每小题各适合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口答,并说出想法。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填表。

集体交流结果,说明算法并呈现表里的结果。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各自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说明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说出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出示情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信息。

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说明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得出结论。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板书算式、得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提问:怎样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指名说出合理的想法及理由。

学生各自计算,求出各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想法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之几。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五、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6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76“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学生进一步增强观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简捷运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1.复习运算顺序。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

2.复习运算律。

(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组讨论、填表。

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

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 说明:在计算时,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运算规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数、分数计

算凑成整数,或者能把一些计算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使计算变得简单,就可以选择合理、简单的算法,使计算简便。

追问:你觉得应用简便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119

4―4―4 20×21

21

5.01―0.99 (3―4)×12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

三、实际应用,内化提升

1.做“练习与实践”第3、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提问: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7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77 “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

2. 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能说明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加深体会分数、百分数在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各类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清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单位“1”的量是怎样找的。

2.根据条件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5

(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6;

(2)足球个数是排球的90%;

1

(3)大米袋数比面粉多3;

(4)用水量降低了20%。

指名口答,说出数量关系式。

说明:根据上面这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三、应用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240千克,已经售出几分之几?

4

(2)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5,已经售出多少千克?

4

(3)李大爷收了一批白菜,已经售出5,正好是240千克,这批白菜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每题应怎样解答。

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教师板书并计算结果。

提问:这三题里表示单位“1”的量是哪个数量?为什么解答这三题的计算方法不相同?

2.解答下面各题。

5

(1)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是西红柿的6,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1

(2)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比西红柿少6,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提问:你能列出每题的算式吗?请你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解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说说有没有不同解法。

4.对比练习。

出示:(1)某市修建一条12千米长的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2)某市修建一条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4.8千米没有修。这条高架公路长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说说两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流解法,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题分别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两题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同?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什么条件,第(1)题要求什么。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求一、二等奖的奖券一共多少张可以怎样想? 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2)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板书。

选择一个球两种奖券相差多少张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这个算是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比较这三个实际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呢?

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78-79“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

2. 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问:大家回顾了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能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吗?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结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 你认为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有些问题还要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

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第(2)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指名几个学生从问题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提问:两题的问题都是求长袖衬衫的单价,为什么解答过程不一样?

(4)引导:通过上面两题的解答,你有哪些体会?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

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

交流:你估计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①交流:第(1)小题是怎样列式的?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有没有不同的列式?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

说明:解答实际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是因为分析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样。

②交流:第(2)题怎样列式?这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也有不同的解法吗?这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追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这又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能说说两种解法分别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吗?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摘录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

提问: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这题可以怎样想?说一说你的想法。

追问:你认为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四、教学总结

今天复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内容? 通过整理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 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

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

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让学生选择一种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别说说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问:我们刚才画图对于解答问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这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用画图的策略能找到相应的条件,计算各自的面积。这里虽然长方形通过不同的变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引导:大家先观察列出的表格或画出的图形,思考能得出哪个条件,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各人独立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你结合列表或画图,说说这里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吗?列表或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

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5.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 2

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9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你看线段图,想想这两筐苹果的千克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怎样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来。如果与困难,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法。反思:通过解答这道题,你有哪些体会?

三、总结交流

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

教材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 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

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

提问:调整时,每张按多少元调整的?

(2)引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答吗?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策略的同学板演。

引导:两种解法,你用了哪一种,怎样想的?;另一种呢?

三、拓展提高

解决思考题。 学生说明条件和问题。

引导: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用你想到的策略解决,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方法。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交流:你得出的结果是几比几?你是怎样解答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策略?能根据上面的练习说说哪些题适合用假设策略,哪些题适合用列举策略吗?

11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81-8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

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练习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 和面积a 各是多少的?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2.复习方程与等式。

(1)复习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20

3x=15 x-2 x-9x=21 2

18÷3=6 16+4x=40 a+4<b

提问:根据刚才的判断,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质。

提问: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1

出示:x-3=15 0.5x=1 x÷2=2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②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

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选择一题板演检验过程。

提问: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弄清题意,用x 表示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答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

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

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④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明确要根据条件表示的意思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求b 的码数和求a 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2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82“练习与实践”第5-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 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问题。

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24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1.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7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还能找出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

2.把下列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学校书法组有42人,比音乐组的2倍少4人。音乐组有多少人? ○ =书法组人数

○ =4人

(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42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少人?

○ =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的人数

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 ,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方程。

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一类实际问题,不同方程相应的等量关系各是怎样的,检查列方程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3.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的千克数是橘子的3倍,一共480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引导:同桌相互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应该怎样列方程。

提问:这里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方程怎样列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应该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说说“甲种衬衫按四折销售”和“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这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应该怎样列? 引导:比较第7、8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方程时怎样表示题里两个未知数量的?

四、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9题,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1)出示数表和3个方框。

①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4个数,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a 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3个数分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和填的结果。

引导:这4个数的和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4a+6。

②引导:请每人分别用另两个长方形框连续框几次,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在下面每个相应的框里表示其余3个数,看看和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商量完成。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填写的结果及思考的过程,呈现并板书交流的结果。

(2)框数、猜数游戏。

出示第(2)题,了解要求。

引导:框出4个数算出它们的和,能不能按刚才表示4个数和的式子,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呢?谁愿意来报出一组4个数的和,大家想一想这4个数分别是多少?

指名一人报出和,其余学生说出4个数,交流结果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表示和的式子试着列方程,看能根据哪个式子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要求:现在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框4个数说出和,另一人说出这4个数;两人交换进行游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根据4个数的和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其实是用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13

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3-84“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

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量比较的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唤醒记忆。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复习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②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修正,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提问:能根据这个式子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

交流小结比的基本性质,依据相互间的联系说明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复习比例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说说自己的认识。 ②什么是解比例?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举例说一说。

③什么是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交流。

(2)按出示的问题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 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

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

让学生算一算,写出比例。

交流写出的比例,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并与估计结果比较。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1)出示统计表。

引导:你理解表中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吗?选择几个百分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它的含义。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选择2至3个百分数说说含义。

(2)出示问题(1)。

指名学生口答,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提问: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3.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写出比,并求出每种地砖的铺地面积。

交流:两种地砖面积的比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方法。

(2)提问:求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是怎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得数,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解答时通常应该怎样想?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程计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追问:这里不同的解题方法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14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4-85 “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学生通过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点,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提高分析、判断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3. 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联的变换关系,感受比和比例的应用价值,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明判断正、反比例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二、回顾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每张表里有哪两种量?每张表里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还是不成比例?先独立分析每张表的数量变化过程,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判断结论。

指名学生说说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结合交流板书相应的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1)学生练习。

出示第9题,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第(1)-(3)题,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

①提问: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理由。

②让学生说说问题(2)判断的方法。

结合图像说明:可以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75千米在图像上的对应点,再通过图像上的对应点找出和确定耗油升数。

③出示学生根据第(3)题画出的图像。

提问:怎样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对应的点画出图像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1)出示问题(1),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

②议一议:哪一杯中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说说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判断结果,并说出理由。

(2)出示问题(2)(3),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结果及思考方法。

四、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吗?

1

教学内容:

教材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 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

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

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

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0 “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

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指出:在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时,要看这个数有哪些因数,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作出正确判断。

5.完成下面各题。

(1)写出12和18的公因数,说出最大是几。

(2)写出6和8的公倍数,说出最小是几。

(3)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和3 7和9 8和12

指名学生口答第(1)(2)题,教师板书找公因数、公倍数的过程。

让学生说明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交流方法并板书结果。

提问:每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6.把12分解质因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和方法,板书分解过程和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指名读第(1)题。

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

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举。

学生自由读第(2)题后独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体评议,结合说说有公因数2的数、有公因数3或5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2.做“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出示题目,学生尝试练习。

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

(1)2、10、16和3、9、13、25、33、45两类。

(2)2、3、13和9、10、16、25、33、45两类。

„„

提问:你是按怎样的标准来分的?

3.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根据“如果每行值6棵,最后一行缺1棵”,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如果每行值5棵或4棵,最后一行也都缺1棵”呢?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知道总棵树比6的倍数少1,比5和4的倍数也都少1.

启发:如果添上1棵,总棵树与6、5和4有什么关系?、

学生尝试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交流: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3

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1-7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 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 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

(4)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

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

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

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4

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时间和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应用合适的单位;掌握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量的简单计算。

2. 学生在整理、应用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能说明对常见的量选择、分析、判断的理由,提高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常见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有据思考、判断、分析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量的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质量、时间和人民币这些常见的量和相应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质量、时间和人民币及相应的单位,了解各类量相邻单位的进率,进一步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提高计量单位应用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小组整理。

提问: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质量)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常用的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各有哪些?(板书:时间 人民币)你能说说

这些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先独立整理,再小组交流。

学生整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1)提问:你知道质量单位的哪些知识?

(2)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吗?说说你的认识。

提问:闰年有什么规律?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3)提问:关于人民币的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生: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直接填空。

集体反馈,指名说说分别填写了哪个单位,怎样想的。

指出:填写单位时,要先根据实际明确填写哪种量的单位,再根据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先填写在书上,再指名口答结果,选择2—3题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这题的练习,你对单位换算有了怎样的认识?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先完成填空,再集体校队。

追问: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怎样计算?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时2012年6月16日18时55分。

3.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要求说明怎样想的。

说明:像这样计算载重量的问题,一般要按较大数量计算,求出物体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载的重量比较、判断。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5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4-75“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分别选择哪种算法。

提问:每小题各适合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口答,并说出想法。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填表。

集体交流结果,说明算法并呈现表里的结果。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各自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说明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说出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出示情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信息。

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说明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得出结论。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板书算式、得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提问:怎样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指名说出合理的想法及理由。

学生各自计算,求出各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想法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之几。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五、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6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76“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学生进一步增强观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简捷运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1.复习运算顺序。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

2.复习运算律。

(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组讨论、填表。

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

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 说明:在计算时,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运算规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数、分数计

算凑成整数,或者能把一些计算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使计算变得简单,就可以选择合理、简单的算法,使计算简便。

追问:你觉得应用简便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119

4―4―4 20×21

21

5.01―0.99 (3―4)×12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

三、实际应用,内化提升

1.做“练习与实践”第3、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提问: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7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77 “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

2. 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能说明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加深体会分数、百分数在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各类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清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单位“1”的量是怎样找的。

2.根据条件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5

(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6;

(2)足球个数是排球的90%;

1

(3)大米袋数比面粉多3;

(4)用水量降低了20%。

指名口答,说出数量关系式。

说明:根据上面这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三、应用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240千克,已经售出几分之几?

4

(2)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5,已经售出多少千克?

4

(3)李大爷收了一批白菜,已经售出5,正好是240千克,这批白菜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每题应怎样解答。

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教师板书并计算结果。

提问:这三题里表示单位“1”的量是哪个数量?为什么解答这三题的计算方法不相同?

2.解答下面各题。

5

(1)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是西红柿的6,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1

(2)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比西红柿少6,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提问:你能列出每题的算式吗?请你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解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说说有没有不同解法。

4.对比练习。

出示:(1)某市修建一条12千米长的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2)某市修建一条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4.8千米没有修。这条高架公路长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说说两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流解法,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题分别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两题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同?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什么条件,第(1)题要求什么。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求一、二等奖的奖券一共多少张可以怎样想? 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2)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板书。

选择一个球两种奖券相差多少张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这个算是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比较这三个实际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呢?

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78-79“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

2. 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问:大家回顾了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能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吗?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结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 你认为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有些问题还要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

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第(2)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指名几个学生从问题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提问:两题的问题都是求长袖衬衫的单价,为什么解答过程不一样?

(4)引导:通过上面两题的解答,你有哪些体会?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

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

交流:你估计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①交流:第(1)小题是怎样列式的?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有没有不同的列式?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

说明:解答实际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是因为分析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样。

②交流:第(2)题怎样列式?这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也有不同的解法吗?这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追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这又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能说说两种解法分别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吗?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摘录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

提问: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这题可以怎样想?说一说你的想法。

追问:你认为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四、教学总结

今天复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内容? 通过整理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 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

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

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让学生选择一种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别说说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问:我们刚才画图对于解答问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这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用画图的策略能找到相应的条件,计算各自的面积。这里虽然长方形通过不同的变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引导:大家先观察列出的表格或画出的图形,思考能得出哪个条件,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各人独立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你结合列表或画图,说说这里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吗?列表或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

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5.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 2

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9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你看线段图,想想这两筐苹果的千克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怎样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来。如果与困难,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法。反思:通过解答这道题,你有哪些体会?

三、总结交流

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

教材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 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

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

提问:调整时,每张按多少元调整的?

(2)引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答吗?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策略的同学板演。

引导:两种解法,你用了哪一种,怎样想的?;另一种呢?

三、拓展提高

解决思考题。 学生说明条件和问题。

引导: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用你想到的策略解决,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方法。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交流:你得出的结果是几比几?你是怎样解答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策略?能根据上面的练习说说哪些题适合用假设策略,哪些题适合用列举策略吗?

11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81-8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

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练习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 和面积a 各是多少的?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2.复习方程与等式。

(1)复习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20

3x=15 x-2 x-9x=21 2

18÷3=6 16+4x=40 a+4<b

提问:根据刚才的判断,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质。

提问: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1

出示:x-3=15 0.5x=1 x÷2=2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②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

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选择一题板演检验过程。

提问: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弄清题意,用x 表示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答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

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

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④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明确要根据条件表示的意思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求b 的码数和求a 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2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82“练习与实践”第5-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 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问题。

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24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1.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7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还能找出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

2.把下列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学校书法组有42人,比音乐组的2倍少4人。音乐组有多少人? ○ =书法组人数

○ =4人

(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42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少人?

○ =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的人数

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 ,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方程。

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一类实际问题,不同方程相应的等量关系各是怎样的,检查列方程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3.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的千克数是橘子的3倍,一共480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引导:同桌相互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应该怎样列方程。

提问:这里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方程怎样列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应该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说说“甲种衬衫按四折销售”和“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这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应该怎样列? 引导:比较第7、8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方程时怎样表示题里两个未知数量的?

四、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9题,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1)出示数表和3个方框。

①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4个数,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a 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3个数分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和填的结果。

引导:这4个数的和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4a+6。

②引导:请每人分别用另两个长方形框连续框几次,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在下面每个相应的框里表示其余3个数,看看和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商量完成。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填写的结果及思考的过程,呈现并板书交流的结果。

(2)框数、猜数游戏。

出示第(2)题,了解要求。

引导:框出4个数算出它们的和,能不能按刚才表示4个数和的式子,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呢?谁愿意来报出一组4个数的和,大家想一想这4个数分别是多少?

指名一人报出和,其余学生说出4个数,交流结果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表示和的式子试着列方程,看能根据哪个式子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要求:现在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框4个数说出和,另一人说出这4个数;两人交换进行游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根据4个数的和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其实是用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13

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3-84“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

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量比较的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唤醒记忆。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复习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②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修正,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提问:能根据这个式子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

交流小结比的基本性质,依据相互间的联系说明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复习比例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说说自己的认识。 ②什么是解比例?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举例说一说。

③什么是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交流。

(2)按出示的问题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 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

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

让学生算一算,写出比例。

交流写出的比例,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并与估计结果比较。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1)出示统计表。

引导:你理解表中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吗?选择几个百分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它的含义。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选择2至3个百分数说说含义。

(2)出示问题(1)。

指名学生口答,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提问: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3.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写出比,并求出每种地砖的铺地面积。

交流:两种地砖面积的比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方法。

(2)提问:求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是怎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得数,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解答时通常应该怎样想?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程计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追问:这里不同的解题方法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14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4-85 “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学生通过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点,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提高分析、判断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3. 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联的变换关系,感受比和比例的应用价值,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明判断正、反比例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二、回顾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每张表里有哪两种量?每张表里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还是不成比例?先独立分析每张表的数量变化过程,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判断结论。

指名学生说说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结合交流板书相应的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1)学生练习。

出示第9题,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第(1)-(3)题,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

①提问: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理由。

②让学生说说问题(2)判断的方法。

结合图像说明:可以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75千米在图像上的对应点,再通过图像上的对应点找出和确定耗油升数。

③出示学生根据第(3)题画出的图像。

提问:怎样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对应的点画出图像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1)出示问题(1),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

②议一议:哪一杯中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说说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判断结果,并说出理由。

(2)出示问题(2)(3),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结果及思考方法。

四、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吗?


相关内容

  •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代数式的值]教案(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 <代数式的值>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当字母取具体数字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正确地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某礼堂第1排有18个 ...

  • 代数式的值教案
  • 代数式的值课例 海口市长流中学 吴 兴 一.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代数式的值. ②使学生能用具体的数值代替代数式内的字母,并能求出代数式相应的值. ③情感态度:通过探究代数式的值,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之心,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代数式的值 ...

  • 九年级数学下代数式复习教案沪科版
  • 沪科版·九年级下·代数式复习·教案 中考要求及命题趋势 1. 掌握整式的有关知识,包括代数式,同类项.单项式.多项式等: 2.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四则运算,幂的运算性质以及乘法公式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及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 : 4.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式的基本性质: 5.熟练进行分 ...

  • 代数式(公开课)教案
  •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 第一节 代数式 授课者 连秀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认识代数式的定义. 3.会把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初步建立符号感. 4.掌握代数式的书写规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 ...

  • [整式的加减]综合复习教案
  • <整式的加减>综合复习教案 [知识要点]1.整式的分类 单项式 整式 多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注意:(1)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不能写成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 ( ...

  • 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法教案
  • 3.2.2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与除法运算法则,深刻理解它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复数的除法运算实质是分母实数化类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复数的几何意义单纯地讲解或介绍会显得较为枯燥无味,学生 ...

  • 整式的乘法教案
  •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单项式的定义. 2.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 3.理解整式概念. 教学重点: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可以表示数,思考下列问题 1.要表示△ABC 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要表示 ...

  • 单项式与多项式教案
  •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会识别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2. 能说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的系数和次数,以及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3. 在参与对单项式.多项式识别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单项式的系 ...

  • 数学: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沪科版七年级下)
  • 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会求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将分式变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变号法则. 三.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已经学过了整式,知道可用整式表示某些数量关系:学习了整式四则 ...

  • 复数的概念教案
  • 17.1复数的概念教案 课题:复数的概念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虚数的单位2.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教学重点:复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虚数单位i 的引进及复数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