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伶官传序庖丁解牛过大孤山小孤山六国论知识点全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于/是 在 这种情况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刈YI 旗:割砍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溃散

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去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所当者破:遇到

所击者服:臣服

未尝败北:战败

遂霸有天下: 霸 ,称霸 有,占有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一声):身:自身;被:遭受 创,伤

若非吾故人乎:你

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田父绐dai曰:欺骗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美人和之:应和着一同唱歌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 :当时 溃围 :突围 驰走:骑马

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 估计揣摩

然今卒困于此:卒 ,终 困,被困

辟BI易数里:退避

亡其两骑耳:耳,只,仅仅

怜而王(四声)我:王做动词用

顾见:回头看

通假字

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乌江亭长 木义 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名词作动词

项王军壁垓下 壁 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楚歌:唱起楚地的歌曲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向:向(四面)杀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西征

亦足王也:称王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东:向东行

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向南

使动用法

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称王

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 古意:山的东部

二、重点虚词:

①乃:项王则夜起:则,乃,于是。

汉军乃觉之: 乃,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项王乃驰:于是就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介词(动词),带领

以故汉追及之:以故,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为,以之为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于/是 在 这种情况下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非战之罪也:取独

马童面之:代词 项王

⑦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表修饰

项王嗔目而叱之:表修饰

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为,替给

为诸君溃围:为,介词,替给

吾为公取彼一将:为,介词,替给

赤泉侯为骑将: 为,做

吾为若德: 给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况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况且

三、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被困

所当者破

③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④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身(经)七十余战

宾语前置

乃谓其骑曰:“何如”

⑤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四、重点翻译: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五、文中成语: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

六、文意梳理:

第一段:

垓下之围:塑造了一个情深意重、铁汉柔情、血性柔肠的英雄形象,同时霸王别姬表现了项王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面。

第二、三段:

东城快战:突出项羽的骁勇善战、不世之威。

正面评价:展现了一个勇猛无畏、勇于向命运抗争、极其自尊的铮铮铁骨汉子 反面评价:展现了一个不知反省、逞匹夫之勇的失败王者。

第四段:

乌江(拒渡)自刎:显现了项羽的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从容淡定——临大难,不苟活。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文学常识

1、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和

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阿房宫赋》: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

2、 赋,是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刘勰),极尽铺陈夸

张之能事。

五、 互文现象

辞楼下殿: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

朝歌夜弦:从早到晚唱歌弹琴

烟斜雾横:烟雾弥漫缭绕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金玉珍宝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奈何取之尽锱铢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表修饰

谁得而族灭也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百姓的)

(3)语气副词 吾其还也(还是)/且行千里其谁不知(难道)/其孰能讥之乎(发问揣度,大概)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韩魏之经营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们)

(4)取独 孤之有孔明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把……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朝歌夜弦(吟唱,弹奏)

(三)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六) 为动 后人哀之 为……悲哀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臵)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臵)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三、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具告以事 告诉

告之于帝 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请其失 代词他的父亲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 但,表转折

及凯旋而纳之 表顺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表修饰

负而前驱 表修饰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表转折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yu 表并列

而皆自于人yu 表顺承

而身死国灭 表顺承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把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跟,介词

与尔三矢 给,动词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和

10、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结构助词,得天下 表原因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代词 天下,它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取独

自然之理 的

11、于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从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溺爱

四、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尔其无忘 无通“毋”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5)泣下沾襟 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7、数次作状语

乱者四应 四面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F、入于太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6、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

翻译: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七、课文简析

(一)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八、解题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庖丁解牛》知识点

一、实词

庖:厨师。 解:剖开、分割。 履:踩。 踦:支撑、接触。 砉:象声词。騞:象声词。

中:合乎。 会:节奏。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方:在。 遇:接触。 官知:视觉。 神欲:精神。 批:击。 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

窾:空。 因:按照。 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軱:大骨。 硎:磨刀石。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謋:象声词。 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丛聚,集结之处

三、虚词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做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因为,因此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因为。 为之四顾 为此

①技盖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 相当于“于”,比。

③依乎天理 相当于“于”,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 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相当于然 „„的样子

①奏刀騞然 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 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 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 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 连词,表承接。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表转折

而刀刃者无厚 表转折

手之所触 助词,的

始臣之解牛之时 取独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的

方今之时 的

技经肯綮之未尝 提宾标志

臣之所好者道也 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变成偏正结构

乃中经首之会 副词,又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以无厚入有间 用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此

因其固然 代词 指牛

恢恢乎其于人必有余地矣 那

吾见其难为 指牛

四、古今义

天理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技:通“枝”,支脉。 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 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者。 判断句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八、拓展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与庖丁的观点对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九、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

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

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参看课后注解)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皆名天下(动词,闻名)

罗络其上(罗列缠绕)

杰然特起(高大的样子拔地而起)

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潦缩(积水 浅)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尤物,特异之物,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山有栖鹘甚多(栖息)

徙倚久之而归(徙倚,徘徊不忍去)

俄复开霁 (放晴)

遂行泛彭蠡口(于是)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节制调度)

重点虚词(参看绿色通道)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落星之类(这)

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这)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的)

然小姑之旁(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始见庐山及大姑(才)

虽无风(即使)

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虽然)

盖江西路也(语首语助词,不译)

盖以此得名也(盖,大概,表推测。以,因为)

复以小艇游庙中(凭借,介词)

皆以杏仁澄之(以,用。澄,澄清)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因,遂于是就)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以,用)

南江则极清澈(则,却)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为,是)

徙倚久之而归(顺承)

乃至太白开帆入天镜(才)

过夕乃可饮(才)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

极登临之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极点)

皆以杏仁澄之(形容词作动词,澄清)

微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岸土赤而壁立(壁,像壁一样)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宾短语后置)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罗络(于)其上 复以小艇游(于)庙中州治(设于)德化县

【基础整合】

一、古今异义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①。相发挥②

①古义:

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二、一词多义

复以小艇游庙中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离骚》)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1)复 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 红罗复斗帐(《孔雀东南飞》)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 过蒙拔擢《陈情表》) (2)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皆以杏仁澄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年师(《苏武传》)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一)shèng

亦占一山之胜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4)胜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二)shēng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5)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 (《兰亭集序》) 临别赠言(《滕王阁序》) 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6)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2)名词作状语

①如宝装屏风 ②掠江东南去 ③岸土赤而壁立 四、特殊句式

(1)①此山当是其一也

②信造化之尤物也

③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以上句子是(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以上句子是(3)①及抛江过其下

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③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④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以上句子是(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以上句子是

【自我校对】

一、①水光山色②衬托,辉映

二、(1) 副词,又,再/动词,回,返回/动词,恢复/动词,重复/形容词,双层的/副词,重新/动词,通“覆”,遮盖

(2)动词,经过/动词,超过,越出/副词,过分,过于/名词,过失,错误/动词,责备/动词,拜访,过访

(3)介词,用/连词,因为,由于/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

(4)名词,胜景,美景/名词, 胜利,与“败”相对/形容词,优美的/动词,胜过,超过/动词,战胜/副词,尽/动词,能承受,禁得起

(5)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动词,来到,到达/动词,面对,对着/副词,将要,快要

(6)语助词,表感叹语气/语助词,表祈使语气/语助词,表判断语气/语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1)下雨(2)①用宝石。②向东南③像墙壁一样

四、(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4)被动句

【作家档案】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 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诗存9 000余首,清新圆润,格调恢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背景回放】

陆游幼年时经历过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对故土沦丧,人民涂炭极感痛心。曾参加科举考试,因谈论恢复中原而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润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他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民俗风情。且行且记所见所间,感慨万千,精于抒情的他写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是他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武器;锋利

破灭之道也 原因 六国互丧 交互,相继;灭亡 率赂秦耶 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 大概 其实百倍 代词“那”;实际上 (古今异义) 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奉之弥繁 更加;多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确定 以地事秦 侍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

理固宜然 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 (整句:这话对了) 终继五国迁灭 随着 五国既丧 已经 始有远略 起初 始速祸也 才;招致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洎牧以谗诛 等到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势孤力微 诚不得已 确实;能够;停止 六国迁灭 灭亡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天数,命运(互文手法) 当与秦相较 抗衡 或未易量 轻易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胁迫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势弱于秦 比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样以后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相当于而,表顺承或因果)

3、举以予人 (来)

4、以地事秦 (用)

5、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

而:

1、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六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作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 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重点翻译句

1、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2、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4、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6、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后。

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

4、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

6、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

7、然后得一夕之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

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 今义:和 .

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

10、刺客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

特殊句式

赵尝五战于秦 状后

其势弱于秦 状后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

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

是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句

暴(于)霜露 省略

较秦(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省略句

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 省略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

洎牧以谗诛 被动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

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于/是 在 这种情况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刈YI 旗:割砍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溃散

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去

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所当者破:遇到

所击者服:臣服

未尝败北:战败

遂霸有天下: 霸 ,称霸 有,占有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一声):身:自身;被:遭受 创,伤

若非吾故人乎:你

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田父绐dai曰:欺骗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美人和之:应和着一同唱歌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 :当时 溃围 :突围 驰走:骑马

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 估计揣摩

然今卒困于此:卒 ,终 困,被困

辟BI易数里:退避

亡其两骑耳:耳,只,仅仅

怜而王(四声)我:王做动词用

顾见:回头看

通假字

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乌江亭长 木义 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名词作动词

项王军壁垓下 壁 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楚歌:唱起楚地的歌曲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向:向(四面)杀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西征

亦足王也:称王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东:向东行

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向南

使动用法

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称王

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 古意:山的东部

二、重点虚词:

①乃:项王则夜起:则,乃,于是。

汉军乃觉之: 乃,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项王乃驰:于是就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介词(动词),带领

以故汉追及之:以故,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为,以之为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于/是 在 这种情况下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非战之罪也:取独

马童面之:代词 项王

⑦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表修饰

项王嗔目而叱之:表修饰

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为,替给

为诸君溃围:为,介词,替给

吾为公取彼一将:为,介词,替给

赤泉侯为骑将: 为,做

吾为若德: 给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况且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况且

三、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②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被困

所当者破

③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④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身(经)七十余战

宾语前置

乃谓其骑曰:“何如”

⑤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四、重点翻译: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⑤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五、文中成语: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

六、文意梳理:

第一段:

垓下之围:塑造了一个情深意重、铁汉柔情、血性柔肠的英雄形象,同时霸王别姬表现了项王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面。

第二、三段:

东城快战:突出项羽的骁勇善战、不世之威。

正面评价:展现了一个勇猛无畏、勇于向命运抗争、极其自尊的铮铮铁骨汉子 反面评价:展现了一个不知反省、逞匹夫之勇的失败王者。

第四段:

乌江(拒渡)自刎:显现了项羽的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从容淡定——临大难,不苟活。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文学常识

1、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和

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阿房宫赋》: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

2、 赋,是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刘勰),极尽铺陈夸

张之能事。

五、 互文现象

辞楼下殿: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

朝歌夜弦:从早到晚唱歌弹琴

烟斜雾横:烟雾弥漫缭绕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金玉珍宝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奈何取之尽锱铢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表修饰

谁得而族灭也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百姓的)

(3)语气副词 吾其还也(还是)/且行千里其谁不知(难道)/其孰能讥之乎(发问揣度,大概)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韩魏之经营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们)

(4)取独 孤之有孔明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把……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朝歌夜弦(吟唱,弹奏)

(三)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六) 为动 后人哀之 为……悲哀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臵)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臵)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三、一词多义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返回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具告以事 告诉

告之于帝 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6、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请其失 代词他的父亲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

7、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 但,表转折

及凯旋而纳之 表顺接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表递进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表顺接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表修饰

负而前驱 表修饰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表转折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yu 表并列

而皆自于人yu 表顺承

而身死国灭 表顺承

8、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而皆背晋以归梁 相当于“而”,表顺接

盛以锦囊 用,介词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把

9、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跟,介词

与尔三矢 给,动词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和

10、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结构助词,得天下 表原因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代词 天下,它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取独

自然之理 的

11、于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从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溺爱

四、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尔其无忘 无通“毋”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5)泣下沾襟 下: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

7、数次作状语

乱者四应 四面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

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其意气之盛

(2)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F、入于太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啊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

6、翻译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

翻译: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七、课文简析

(一)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八、解题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庖丁解牛》知识点

一、实词

庖:厨师。 解:剖开、分割。 履:踩。 踦:支撑、接触。 砉:象声词。騞:象声词。

中:合乎。 会:节奏。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超过。 方:在。 遇:接触。 官知:视觉。 神欲:精神。 批:击。 郤:空隙。

导:顺着、循着。

窾:空。 因:按照。 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軱:大骨。 硎:磨刀石。 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謋:象声词。 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丛聚,集结之处

三、虚词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做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因为,因此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因为。 为之四顾 为此

①技盖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 相当于“于”,比。

③依乎天理 相当于“于”,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 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相当于然 „„的样子

①奏刀騞然 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 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 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 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 连词,表承接。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表转折

而刀刃者无厚 表转折

手之所触 助词,的

始臣之解牛之时 取独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的

方今之时 的

技经肯綮之未尝 提宾标志

臣之所好者道也 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变成偏正结构

乃中经首之会 副词,又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以无厚入有间 用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此

因其固然 代词 指牛

恢恢乎其于人必有余地矣 那

吾见其难为 指牛

四、古今义

天理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技:通“枝”,支脉。 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 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者。 判断句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八、拓展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与庖丁的观点对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九、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

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

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实词(参看课后注解)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皆名天下(动词,闻名)

罗络其上(罗列缠绕)

杰然特起(高大的样子拔地而起)

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潦缩(积水 浅)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尤物,特异之物,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

山有栖鹘甚多(栖息)

徙倚久之而归(徙倚,徘徊不忍去)

俄复开霁 (放晴)

遂行泛彭蠡口(于是)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节制调度)

重点虚词(参看绿色通道)

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

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

落星之类(这)

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这)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的)

然小姑之旁(的)

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

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始见庐山及大姑(才)

虽无风(即使)

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虽然)

盖江西路也(语首语助词,不译)

盖以此得名也(盖,大概,表推测。以,因为)

复以小艇游庙中(凭借,介词)

皆以杏仁澄之(以,用。澄,澄清)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因,遂于是就)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以,用)

南江则极清澈(则,却)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为,是)

徙倚久之而归(顺承)

乃至太白开帆入天镜(才)

过夕乃可饮(才)

古今异义

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

极登临之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极点)

皆以杏仁澄之(形容词作动词,澄清)

微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岸土赤而壁立(壁,像壁一样)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宾短语后置)

省略句:

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 罗络(于)其上 复以小艇游(于)庙中州治(设于)德化县

【基础整合】

一、古今异义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①。相发挥②

①古义:

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二、一词多义

复以小艇游庙中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离骚》)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1)复 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 红罗复斗帐(《孔雀东南飞》)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 过蒙拔擢《陈情表》) (2)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皆以杏仁澄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年师(《苏武传》)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一)shèng

亦占一山之胜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4)胜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二)shēng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5)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 (《兰亭集序》) 临别赠言(《滕王阁序》) 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6)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2)名词作状语

①如宝装屏风 ②掠江东南去 ③岸土赤而壁立 四、特殊句式

(1)①此山当是其一也

②信造化之尤物也

③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以上句子是(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以上句子是(3)①及抛江过其下

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③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④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以上句子是(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以上句子是

【自我校对】

一、①水光山色②衬托,辉映

二、(1) 副词,又,再/动词,回,返回/动词,恢复/动词,重复/形容词,双层的/副词,重新/动词,通“覆”,遮盖

(2)动词,经过/动词,超过,越出/副词,过分,过于/名词,过失,错误/动词,责备/动词,拜访,过访

(3)介词,用/连词,因为,由于/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

(4)名词,胜景,美景/名词, 胜利,与“败”相对/形容词,优美的/动词,胜过,超过/动词,战胜/副词,尽/动词,能承受,禁得起

(5)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动词,来到,到达/动词,面对,对着/副词,将要,快要

(6)语助词,表感叹语气/语助词,表祈使语气/语助词,表判断语气/语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1)下雨(2)①用宝石。②向东南③像墙壁一样

四、(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4)被动句

【作家档案】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 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诗存9 000余首,清新圆润,格调恢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背景回放】

陆游幼年时经历过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对故土沦丧,人民涂炭极感痛心。曾参加科举考试,因谈论恢复中原而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润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他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民俗风情。且行且记所见所间,感慨万千,精于抒情的他写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是他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武器;锋利

破灭之道也 原因 六国互丧 交互,相继;灭亡 率赂秦耶 全都,一概 盖失强援 大概 其实百倍 代词“那”;实际上 (古今异义) 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奉之弥繁 更加;多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确定 以地事秦 侍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近

理固宜然 道理本来应该这样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 (整句:这话对了) 终继五国迁灭 随着 五国既丧 已经 始有远略 起初 始速祸也 才;招致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洎牧以谗诛 等到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势孤力微 诚不得已 确实;能够;停止 六国迁灭 灭亡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天数,命运(互文手法) 当与秦相较 抗衡 或未易量 轻易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胁迫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势弱于秦 比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样以后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相当于而,表顺承或因果)

3、举以予人 (来)

4、以地事秦 (用)

5、苟以天下之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凭借)

而:

1、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六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作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 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重点翻译句

1、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2、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4、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6、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后。

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

4、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

6、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

7、然后得一夕之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

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 今义:和 .

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

10、刺客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

特殊句式

赵尝五战于秦 状后

其势弱于秦 状后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

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

是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句

暴(于)霜露 省略

较秦(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省略句

至丹以荆卿(刺秦)为计 省略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

洎牧以谗诛 被动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

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相关内容

  • 小孤山重点实词
  • 过小孤山大孤山 重点实词(参看课后注解) 列置烽燧(陈列.设置) 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 又深秋潦缩(积水) 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 上干云霄(冲,直入) 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 庙在山之西麓(山脚) 尝加营葺(营建,修缮)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 有俊鹘抟水禽(持,抓) 不与江水乱(混 ...

  • 古代散文文言点答案
  • <过小孤山大孤山>主要语言点 一.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 此山当是其.一也.其中的 及抛江过其下 它的 有碑载其事 那 2. 杰然.特起 形容词尾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但是 实不然也 这样 3.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用 盖以此得名 因为 复以小艇游庙中 乘(介词) 实 ...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 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 屈 原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蜀相 杜 甫 书愤 陆 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 ...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名词作状语现象辨析
  •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词类活用是普遍现象,本文从高中文言文中选取一些有代表的例句,分析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普通名词 状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85-02 ...

  •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

  • 自我介绍120字
  • <演讲与口才实用技巧>自我介绍案例 <阳光下的松树> --朱松熙的自我介绍(×××班 学号: )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的名字叫朱松熙,今年20岁,来自韩国.我的名字中的"松"指松树, "熙"是有太阳照耀的意思. ...

  • 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酉阳二中高2010级教材复习过关检测练习 编辑:王兴业 高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请注字音 遗镞( ) 锋镝( ) 瓮牖( )( ) 崤( )函 逡巡( ) 隳坏( ) 鞭笞( ) 劲弩( ) 钩戟长铩( ) 墨翟( ) 行伍( ) 万乘( ) 氓隶( ) 度长絜 ...

  • 2011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总复习
  •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文言积累二
  • 120个文言实词强化训练(附答案) 张克兵(编辑) 1.爱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⑤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