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深入开展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对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以及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等。      一、课程建设的内涵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教学、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评审等实践,对课程建设内涵的认识和体会叙述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就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在课程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快速发展。   4.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与开放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主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随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地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否,主要体现在能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否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是否有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等。   1.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先导,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师德和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首先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师资队伍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第二要加强学术水平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第三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第四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们学院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总结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培养和提高阶段。我们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相结合,先后引进国内的专家学者4人、国外专家学者10人、吸引回国博士30多人、把优秀的在校学生留下来近20人,初步建立了学历、年龄、学缘和职称等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第二阶段是巩固稳定阶段。一方面取消了原来的定向、委培和保送培养博士等制度,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中、短期进修提高(平均每年2~3人):另一方面还从国内外择优引进学术带头人。通过培养和引进课程建设带头人,逐渐完善和优化了各主干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了课程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出成果、见效益阶段。通过重点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术水平,促进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0%多,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燕赵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近30人。现已基本建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的师资队伍,为开展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性的学科专业人才。高水平的课程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在于: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实验、实习以及课外创新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把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等融会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的过程。作为高等学校的“高等”内涵主要体现在创造知识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能力上。近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学位点等的建设不断带动和促进本科教学水平、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课程建设内容的发展和提高,使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还注重把科学研究成果引进课堂。为把前沿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一,要求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师把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二,学院坚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不仅扩大了本科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和为科学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从修订教学计划做起,精心修订课程设置、更新实验内容,确保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设计、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带动下,积极为本科生提供科技创新基地,使学生的研究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创造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水平课程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不断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适合高水平成果的土壤和气候。   近年来我们共承担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0项、学校教学改革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十多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各类教材近三十多部,使教学研究推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   4.建立比较完善的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学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教学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的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小组和学院的教学档案,制定和完善了系统配套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打破了原来论资排辈的教学负责

入管理模式,大胆选拔事业心强、品行好、管理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程小组负责人,建立了专家教授负责制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体制,对加快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课程建设内容的相互关联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课程建设中,如果对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认识不够,只强调单一课程建设内容的发展,而忽视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综合性,就会使课程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先导。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才会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相反,如果师资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更不会培育出高素质创新性的学科专业人才和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创造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源头。近年来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学位点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综合效应。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质量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内容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等,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那就偏离了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自然结晶。要注重把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环境、条件和成果,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接受科学研究的熏陶,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深入领会课程建设的内涵、课程建设的目标,处理好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才能使课程建设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余大品]      夏晓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育研究室主任,教授;段相林,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深入开展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对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以及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等。      一、课程建设的内涵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教学、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评审等实践,对课程建设内涵的认识和体会叙述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就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在课程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快速发展。   4.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与开放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主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随着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地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否,主要体现在能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否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是否有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等。   1.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先导,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师德和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首先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师资队伍近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第二要加强学术水平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第三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第四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们学院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总结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培养和提高阶段。我们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相结合,先后引进国内的专家学者4人、国外专家学者10人、吸引回国博士30多人、把优秀的在校学生留下来近20人,初步建立了学历、年龄、学缘和职称等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第二阶段是巩固稳定阶段。一方面取消了原来的定向、委培和保送培养博士等制度,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中、短期进修提高(平均每年2~3人):另一方面还从国内外择优引进学术带头人。通过培养和引进课程建设带头人,逐渐完善和优化了各主干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了课程的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是出成果、见效益阶段。通过重点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术水平,促进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0%多,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燕赵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近30人。现已基本建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的师资队伍,为开展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性的学科专业人才。高水平的课程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在于: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实验、实习以及课外创新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把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等融会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的过程。作为高等学校的“高等”内涵主要体现在创造知识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能力上。近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学位点等的建设不断带动和促进本科教学水平、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课程建设内容的发展和提高,使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还注重把科学研究成果引进课堂。为把前沿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一,要求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师把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二,学院坚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不仅扩大了本科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和为科学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从修订教学计划做起,精心修订课程设置、更新实验内容,确保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设计、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带动下,积极为本科生提供科技创新基地,使学生的研究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创造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水平课程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不断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适合高水平成果的土壤和气候。   近年来我们共承担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0项、学校教学改革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十多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各类教材近三十多部,使教学研究推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   4.建立比较完善的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学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教学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于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学的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小组和学院的教学档案,制定和完善了系统配套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打破了原来论资排辈的教学负责

入管理模式,大胆选拔事业心强、品行好、管理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程小组负责人,建立了专家教授负责制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体制,对加快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课程建设内容的相互关联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课程建设中,如果对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认识不够,只强调单一课程建设内容的发展,而忽视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综合性,就会使课程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先导。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才会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相反,如果师资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更不会培育出高素质创新性的学科专业人才和创造出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创造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源头。近年来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学位点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综合效应。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质量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内容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等,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那就偏离了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自然结晶。要注重把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环境、条件和成果,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接受科学研究的熏陶,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深入领会课程建设的内涵、课程建设的目标,处理好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相互关联,才能使课程建设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余大品]      夏晓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育研究室主任,教授;段相林,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相关内容

  • 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内涵关联性审视
  • 内容提要:信息的人化,以及人化的信息已逐渐凸显为理论研究或实践的中心.文章从以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为主体的以人为本信息研究领域的确立,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信息研究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笔者以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为视角,提出了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 ...

  •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 一.理论基础概述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地进行着实践.但到底什么是城乡统筹?究竟该怎样理解其内涵和基本内容?城乡统筹要达到什么目标?城乡统筹有什么要求?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深入研究城乡统筹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的 ...

  •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
  •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衡依赖性,或者说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区域协调的本质是在产业关联紧密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达到市场机会公平的过程.非均衡发展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无论非均衡发展效应的好坏是三者综 ...

  •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 [独家学术分享]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唐子来教授 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 主旨发言整理)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我 ...

  • 建立"过程教学"的内在关联
  • 建立"过程教学"的内在关联 郑秉捷 [摘要]课程改革的根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所有课程改革目标都必须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来实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从过程教学的关键概念.理论基础.教学行为结构.过程教学策略.课程执行力提升方式.过程教学的价值分析等六个维度深入.系统阐释 ...

  • 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 2013年第29期总第211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 .29,2013Serial No .211 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 王松梅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经济研究中心,郑州450001) 摘要: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产业链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 ...

  • 民营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分析
  • 民营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分析 [摘 要]民营企业以集成引领创新,通过集成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企业集成创新的内涵.特征出发,在突出主业战略的指导下,分析民营企业创新主体行为及其集成创新的构成要素,并提出集成创新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民营企业;集成创新;学习机制 有关资料 ...

  •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 2005年10月高等教育研究Oct.,2005 第26卷 第10期JournalofHigherEducationVol.26 No.10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王 冀 生 ①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环境的影响,逐步形 ...

  •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摘要]课程与教学是具有争议的两个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争议的焦点.概括起来,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说法主要有四种:课程包括教学,教学包括课程,两者相互独立.两者相互关联. [关键字]课程 教学 关系 [正文] 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要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