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绪论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肥力特征。

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其功能:有肥力及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最小土体足以调表某一种土壤的大部分特征,这就称为单个土体。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的功能。

土壤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构成一动态平衡的统一体。

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8.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各因素同等重要、相互不可替代、共同影响土壤的发生发展

3 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土壤的发展和变化

4 成土因素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规律

重要意义:

1 揭示了土壤与环境的辨证统一性

2 比较全面、正确解释了土壤的起源

3 预测或预控土壤发展方向

9.土壤圈的功能

(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4)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第一章

38%

,有机质占12%,液相和气相共占三相组成的50,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

一 、 固相组成:土壤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土壤固相组分中矿物的种类及其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化可以从土壤相对密度得到反应。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体积土壤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

有机质多和轻质矿物多的土壤相对密度小,反之则大。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质量。

土壤孔隙多,容重小,反之容重则大。

(一)土壤矿物

土壤矿物: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是岩石的组成单位 。称为土壤的“骨骼”。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按成因一般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四大元素:氧(O)、硅(Si)、铝(Al)、铁(Fe)三大化合物:二氧化硅(SiO2) 三氧化二铝(Al2O3)三氧化二铁(Fe2O3)

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各种岩石受到一定程度的物理分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与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

粒很小,具有胶体性质。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大多数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与构造都要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1)简单盐类。2)次生氧化物:(1)氧化铁矿物;(2)氧化铝矿物;(3)氧化锰矿物;(4)氧化硅矿物。

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土壤中许多重要特征,如粘性、膨胀性、吸收性和保蓄性等,都与这些次生粘土矿有密切的关系。

(1)1∶1型矿物 高岭石、埃洛石

高岭石:其结构单元联结紧密, 高岭石晶体不易分割成极细的薄片, 可塑性、粘结性、收缩性和膨胀性都很低,代换量也低,所以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差,造成植物养分不足。

埃洛石:又称多水高岭石。是高岭石的同分异构体。它含有较弱的层间水分子,所以相邻二层间的联结力较弱。

埃洛石比高岭石易分解,高岭石比埃洛石更稳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量最多。

(2)2∶1型膨胀性矿物 蒙脱石和蛭石

蒙脱石:通过氧键联结,水分子 被吸收到两晶体单元之间的空隙处,引起晶格膨胀,但它吸收的水分,植物难于利用。

蛭石:是黑云母和伊利石等2∶1型层状硅酸盐经过脱钾作用而成,也可从蒙脱石或绿泥石转变而来。

膨胀性比蒙脱石小得多,属有限膨胀的粘土矿物。

由于蛭石硅氧片中的硅大部分为铝所取代,这是蛭石具有很高的净负电荷的主要原因,所以它的阳离子代换量比蒙脱石还要高。

蛭石分布于风化作用不十分强烈的地带,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土壤含有较多的蛭石,特别是褐土中含量较高。

(3)2∶1型非膨胀性矿物 伊利石

伊利石:晶层紧密地相互结合,不表现膨胀性。其代换量、水化作用、膨胀、收缩和可塑性等性质介于蒙脱石和高岭石之间。

伊利石广布于一般土壤中,但以温带干旱地区的土壤含量最多。

富含伊利石的土壤富含钾素。

(4)2∶2型矿物 绿泥石

绿泥石:其晶层之间吸附水分较少,所以不易膨胀,其代换量远低于蒙脱石和蛭石。

土壤中绿泥石大多是母质带来的,特别是石灰性土壤中含量更高,黑云母也可转变为绿泥石。 黄土和河流冲积物中有较多的绿泥石,变质岩区的冰碛物中绿泥石更多。

绿泥石经不起化学风化作用,随着风化和成土作用的加强,母质中原有的绿泥石将迅速消失。

(5)混层矿物

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体结构相似,而且易于互相转变,所以,常常有几种结构的晶层夹杂在一起形成混层矿物。

不同的生物气候带下,土壤矿物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1)干冷气候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

(2)湿热气候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钛

(3)过渡气候下的土壤多含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热带亚热带土壤红壤、砖红壤,美国分类中的老成土、氧化土中,以高岭石为主。 温带地区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美国的软土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灰钙土 ,美国干旱土 伊利石为主

及其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以及

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的总称。

废渣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存在形态

机械混合: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物质

生命体:新鲜有机物质

溶液态:游离单糖、游离氨基酸等

有机-无机复合态:和土壤矿物结合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以上,主要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式存在。

3)土壤有机质的分组

(4)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1.糖类

糖类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源之一,又是形成土壤结构的良好胶结剂。

土壤糖类由多糖和游离单糖组成。

2.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土壤中的植物残体,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均含有相当多的蛋白质。

3.含磷、含硫化合物

磷和硫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土壤有机质也是磷、硫的主要补给源。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有肌醇磷酸盐、核酸和磷脂,其中以肌醇磷酸盐含量最高,而核酸和磷脂只占很少一部分。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含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65%,使土壤中

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1).元素组成

腐殖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从元素的含量看,胡敏酸含C、N量较富里酸高,后者氧含量较高。

2).功能团含量

腐殖质中得一些含氧功能团能使腐殖质具有各种胶体特性(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作用、缓冲性能)、氧化还原和生理活性。

3).分子大小和形状

4).腐殖质的化学结构

腐殖质分子中心是一个稠环或易生稠环的芳核,周围以化学或物理的形式连接多糖、多肽、简单酚酸和金属离子

5)腐殖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

腐殖质+金属物质=金属-有机复合物;腐殖质+黏土矿物=复杂的有机复合物

腐殖质与农药之间具有吸附作用,降低其迁移性、持续性与生物降解性。

6)腐殖质的生理活性

生理活性:低浓度小分子腐殖质(富里酸)能增进植物根的发育和植物的生长。植物体进入根系之后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氧化-还原过程。高浓度的腐殖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

4.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有机物质与粘土矿物通过各种力相互结合的现象。是土壤营养的供给源,是形成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是固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载体。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机制有三种:

1)机械混合

2) 非极性吸附

3)极性吸附

1) 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含有大量而全面的植物养分,特别是氮素(N),土壤中的氮素95%以上为有机态,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

2) 改善士壤的物理性质

腐殖质的胶结作用促进土壤稳定性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粘土的粘结力,增强砂土的粘结力 腐殖质颜色深,吸收太阳辐射,有机质分解时放热——提高地温

腐殖质疏松多孔可改善土壤渗水性和蓄水能力

3) 提高土壤保肥性

腐殖质巨大的比表面、表面能以及带有的负电荷,可吸附保持分子态合离子态营养物质 腐殖质的两性胶体性质可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代换性能。

4) 促进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低浓度富里酸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

5) 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

腐殖质的络合、吸附等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及重金属离子的污染

二 、 土壤液相与气相组成

(一)土壤液相

1. 土壤水量平衡

土壤水在植物生长中意义

1.满足植物生长的水分要求

2.和可溶盐一起构成向植物提供养分的媒介

2)土壤水分的消耗

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是: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等,其中地面蒸发和水分渗漏最为重要。

3)土壤透水性

降水——土壤孔隙——重力下渗=土壤透水性

土壤孔隙吸水和重力作用下的水分称为土壤渗透水。用渗透系数表示。

土壤透水性与土壤孔隙、质地、结构、松紧度有关。

土壤水量平衡是指土壤水分和收入和消耗使土壤水含量相应变化的情况。

表达式:△水=水收入-水支出

维索茨基根据水分的收支情况,将土壤水分平衡分为三种类型,即淋溶型、非淋溶型和渗出型。

实际上,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三种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可划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即淋溶型:在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的地区,土壤水分在土体中以向下流为主,使土体中的物质受到淋溶或机械迁移,森林土壤和酸性土壤多属此种水分状况类型。

非淋溶型:在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降水量不能渗透湿润到底土层,只能达到土体的有限深度,因此,土体中的物质只被淋洗到一定深度而淀积下来,这种土壤水分状况称非淋溶型。

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大多属于这种水分状况类型。

渗出型或上升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因蒸发强烈,下层可溶性盐随毛管水带到表层,从而引起土壤盐渍化,这种水分状况类型多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停滞型或滞水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区,土壤水分长期停滞,沼泽化土壤常具有此种水分状况类型。

冻结型:在高纬地带或高山、高原地区,土壤温度常低于0℃,土壤中水分形成永冻层,苔原、冰沼土往往有这种水分状况类型。

水。

1)固态水:固态水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水分。高纬度地带及高山区的冰沼有永冻层的固态水存在,此外在冬季寒冷的中纬度地带,土壤有季节性固态水。固态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2)气态水: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着气体状态的水分,它与土壤空气形成气态混合物,

土壤空气被水汽饱和达100%时,土壤中水汽含量约为0.001%。

气态水含量虽然很少,但由于它能自由移动,并能调节其他形态的水分,故其重要性不能忽视。

3)化合水和结晶水:化合水和结晶水统称为化学束缚水。

这两种水分不能直接参与土壤的物理作用,也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4)吸湿水:由土壤颗粒的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的分子,称吸湿水。

5)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称膜状水。

膜状水即使含量还高,植物便开始凋萎,植物呈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吸湿水和膜状水合称物理束缚水,前者叫物理紧束缚水,后者称物理松束缚水。膜状水的最大含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水依其水分来源,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在干旱区,优质的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因而地下水质具有特殊意义,地下水质含盐分过高则易引起次生盐渍化。

主要由降水、灌溉、融雪等产生的重力水向下运动而成。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7)重力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向下渗透,如果没有不透水层的阻隔,它可以一直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这称自由重力水。

如果有不透水层阻隔,它可以在不透水层之上潴积下来,即成支持重力水或叫上层滞水。 当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即为重力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称为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饱和系数。

5.土壤溶液:

1)土壤溶液酸碱度

土壤的酸度:指土壤酸性的程度,以pH表示。

它是土壤溶液中 H+浓度的表现,H+浓度愈大,土壤酸性愈强。

土壤中H+的来源有:

(1)动植物呼吸作用排出的CO2溶解于水形成的碳酸解离产生的H+。

(2)微生物分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解离产生的H+。

(3)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4)吸附性H+和Al3+的作用。

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1、土壤胶体的代换性能

2、土壤中有多种弱酸及其盐类。(弱酸如:碳酸、重碳酸、硅酸和各种有机酸)

3、两性有机物质。(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氨基可中和酸,羧基可中和碱)

4、两性无机物质

5、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

3)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作用

1.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可归纳出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1)体系的多样性 :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

2)反应的复杂性

2.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通气状况 、微生物活动 、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土壤中易氧化或易还原的无机物状况、土壤pH值 、植物根的代谢作用

(二)土壤气相

1.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高,氧含量低,水汽含量高,土壤空气湿度一般接近100%。由于有机质的嫌气分解,还可能产生甲烷、碳化氢、氢等气体,经常有氨存在,但数量不多。

2.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

通常,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进行着交换,其交换有两种方式:

一方面土壤空气和大气整体地进行交换,另方面是部分气体互相扩散。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与土壤孔隙、质地结构、土壤含水量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土壤系统的结构

一、营养结构

矿质化作用 (好氧)—— 有机质分解

腐殖化作用 (厌氧)—— 腐殖质形成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即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为最终的简单无机化合物(CO2、H2O、NH3、H2PO4、SO42-等),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将生物残体矿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1)有机残体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及碳氮比

a. 分解由易到难顺序:糖类、淀粉、简单蛋白质 >粗蛋白>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脂肪、蜡质

b. 鲜的比老的易分解,细碎的比整的易分解

c. 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为25:1~30:1时最易分解

(2)土壤水、热状况:温度在25~35℃、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通气良好生物残体分解速度最迅速。

(3)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土壤缺氧或无氧时,嫌气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慢且生成还原性物质(CH4、H2、H2S)

(4)土壤酸碱度:pH4~10范围内易分解

二、 形态结构

土壤发生层: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土层

土壤层次: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的划分

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名称:

有机质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层:R

O层(有机质层):又称为枯枝落叶层。一般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覆盖于一定深度。

森林土壤常见。

A层(腐殖质层):接近地表出所形成的的矿质发生层。土壤中混有一定有机质或有机质经腐烂分解后合成的腐殖质,土层较下层暗。

E层(淋溶层):由于淋容作用,物质迁移损失的土层。包括灰化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颜色浅淡、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B层(淀积层):位于淋溶层之下,主要特点是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使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常出现新生体,颜色也与A层有明显差别。

C层(母质层)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甚微的风化残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和基础。

R层(母岩层):即坚硬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或硬结的石灰岩,砂岩等。 土层的过度情况

1 明显过度 1cm;2 清楚过度 1-3cm

3 较清楚过度 3 -5cm;4 逐渐过度 大于

5cm

第三节

一、 植物的肥力库

(一)化学因素

1.土壤养分 :指的是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2.土壤的酸碱度

根据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实际差异情况把土壤分为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

土壤酸度类型:

pH值来表示。

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cmol/kg表示。

3.

土壤吸附及交换性能:

1)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

2)带电性 : 带电的原因:同晶置换、断键 、离子解离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土壤能够通过土壤溶液提供养分

土壤胶体的性质使得土壤进一步保持离子态养分,适当的时机交换为溶解态养分后,即为植物利用。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因素

(1)胶体种类

有机胶体交换量最大;矿质胶体中交换量大小是: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石。

(2)溶液 pH

一般来说,随土壤碱度增加(pH值增高)解离度增高,带电量多,交换量增大;反之,随土壤酸度增加(pH值降低)解离度降低,带电量减少,代换量下降。

交换性阳离子可分为两大类:即盐基离子(ca2+、Mg2+、K+、Na+、NH4+等)和H+与Al3+。

阳离子的交换量是这两类离子被吸收的总量。

土壤肥力与水、气、热量相关;

水、气、热又与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度的状况相互联系在一起。

1.土壤质地

不同质地分类制基本都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 土壤结构

土壤的各种团聚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结构类型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团粒结构土壤孔隙性较好,利于调节水热状况,团粒结构是土壤高肥力的表现

原因:

①.团粒结构充满着毛管孔隙,团粒之间有较大的非毛管孔隙。

雨水经过非毛管孔隙渗入土体,毛管吸力吸持水分,不致流失,多余水分可以随着非毛管孔隙渗入下层,让位给空气。

②.团粒结构协调土壤水气热的同时,对土壤养分的调节释放也有很好的作用。

③.团粒之间接触点小,黏结性弱,耕作性能好。

团粒结构土壤既能协调水肥气热,又有良好的耕作性能,因而是一种高肥力的表现。

土壤孔隙: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间,这些空间称为土壤孔隙。

毛管孔隙:土壤孔隙直径小于0.1mm的孔隙。具有持水性。随土壤分散度和结构破坏度增加而增加。

非毛管孔隙:土壤孔隙直径大于0.1mm的孔隙。具有透水性。团聚体越大非毛管孔隙越大。 4 .土壤的热力学性质

通常用土壤热容量、热导率、土壤热扩散率反映热量在土壤中的保持、传导和分布状况。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 1 ℃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第二章 土壤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母质的概念:指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层,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第二节

1 有机质的累积与分解

2 黏土矿物的生成与破坏

3 土壤物质的淋融与淀积

4 氧化还原作用

5 土壤的熟化过程

土壤三相的形成标志着土壤系统的形成,三相相互作用和所引发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又推动了土壤系统的发展。

岩石---成土母质---微生物着生---岩漆时期---地衣---苔藓---高等植物---腐殖物质形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形成

第三节 土壤系统动态的表现

土壤是自然界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学家B.P.威廉斯把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概括为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海洋又可能上升为陆地至岩石出露,形成新的风化壳。这个时间长范围广的演变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

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土壤形成过程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过程。

1)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料不积累; 而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素的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2)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结在一起。

第三章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高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低级分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诊断层”,是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是指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诊断现象:足以作为划分土壤类别依据的称为诊断现象

第四章 土壤类型

冻土

概念:地表至100cm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 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形,母质 冰川地形明显,高山区地形,母质较为复杂。

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少,腐殖质结构简单,70%以上为富里酸,CEC(+)低,只有10cmol(+)/kg土,粘粒少,营养贫乏。

弱淋溶土

一、概念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

淋溶土

一、概念 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

荒漠土

荒漠土——是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

湿成土

湿成土——是指成土过程中长期或季节性(周期性)受到水分浸润或饱和的土壤。湿成土有机质含量丰富,物质还原作用强,在土体一定部位显灰蓝色或灰色,有锈斑和铁子等新生体 。 湿成土包括沼泽土、草甸土、潮土和黑土 。

初育土

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 人为土

人为土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

一、概念 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相当于中国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灰土。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形式。

二、地理分布

灰化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纬向绵延展布。在南半球由于相应的纬度地带为水域所占据,灰化土分布只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可见。

我国灰化土面积较小,只在大兴安岭北端与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有所发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2%

三、成土条件

(一)气候

灰化土分布在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其南界大致与北纬50°线相当,气候的特点是冬长而寒冷,气温的季节变化很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二)植被

灰化土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如云杉属、冷杉属、松属、落叶松属等。

(三)地形,母质

灰化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或平原,一般坡度较平缓。

成土母质多为更新世冰川沉积物,还有砂岩、泥岩、粘土以及石灰岩风化物,在我国亦有母质为火山灰的。一般在渗透性强的砂性母质上灰化土发育最快。

四、成土过程

(一)灰化层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碳酸盐分解淋溶阶段

第二阶段,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阶段

第三阶段,铁、铝、锰分解淋溶阶段

(二)淀积层的形成

五、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灰化淀积层是灰化土的诊断层。

六、分 类:1.正常灰土;2.腐殖灰化土

一、概念

富铝土 指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

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诊断富铝土是以表现出中度以上富铝化特征的土层为依据。

六、分 类

富铝土包含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1.砖红壤(Latosol)

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它是富铝土中富铝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土壤。

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一、地理分布

钙积土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

二、成土条件

(一)气候;(二)植被;三)地形、母质

钙积土分布的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阶地为主。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但亦有差异。

三、成土过程

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二)钙积过程

四、主要性状

诊断层与诊断特征

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剖面中有钙积层或强石灰性特征.

剖面形态 Ah--Bk--C

五 分类:包括的土类有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等。

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程度的土类。

碱土: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 。

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也有分布。

改良盐土的目的:将根系层盐分减少到一定限度。盐土区往往旱涝盐相伴发生,必须抗旱、治涝、洗盐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如平整土地、排水、灌溉、种稻、种植绿肥和耕作施肥等措施来改良

改良碱土的目的:以交换性钙取代交换性钠来减低ESP(交换性钠百分数,碱化度)。施用钙盐是改良碱土的基本方法。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一)成土过程中基本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反应

1、淋溶与淀积 2、分解与合成 3、迁移与富集 4、侵蚀与堆积 5、土体扰动

(二)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是成土作用的起始点,是土壤发生肥力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创造条件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参与下进行,一旦高等植物开始生长,此过程便结束。

2、黏化过程: 指土体中黏粒的形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黏粒含量增加和积累的过程。 一般在土体中下层有一个相对黏重的层次,称为黏化层。

3、富铝化过程:又称脱硅富铝化过程,脱硅过程

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盐基离子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氧化物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三)生物富集为主的成土过程

1、腐殖质积累过程 :指各种植物在土体中,特别在土体表层进行腐殖质形成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的累积过程。

(四)盐分聚积为主的成土过程

1、钙化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2、盐化过程 :指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土壤上部或土体中易溶性盐的聚积过程,它是盐土的形成过程。

(PPT的定义:盐化过程 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通过土壤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或是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特点的过程。)

3、碱化过程 :指土壤胶体中含15%以上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产生碱化层的过程。碱化过程是碱土的形成过程。

(PPT的定义:交换性或交换性镁不断进入土壤复合体的过程,又称钠质化过程。)

(五)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成土过程

1、潜育化过程 :指土体长期渍水条件下使变价元素(铁、锰)转变为还原状态,形成灰色、深灰色或灰蓝色土层的过程。

2、潴育化过程:土体中地下水产生季节性升降变化,促进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在土体结构表面出现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的过程。也称假潜育过程。

潜育化原因:

1.排水不良——土壤处于洼地、比较小的平原、山谷涧地等地区,排水不良使形成次生潜育化的根本原因。

2.水过多——首先是水利工程,沟渠水库周围由于坝渠漏水。其次可能是潜水出露,排灌不分离,串灌造成土壤长期浸泡。

3.过度耕垦——我国南方大力推广三季稻,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干湿交替时间缩短,犁底层加厚并更紧实,阻碍了透水,透气,故易诱发次生潜育化。另外次生潜育化与土壤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较高也有关。

(六)淋溶为主的成土过程

1、灰化过程 :指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2残留,铁、铝与腐殖质形成络合物的淋溶淀积过程。产生的前提是:

2、隐灰化过程 :是灰化过程尚未发展到灰化层明显出现,但实质上确有铁、铝、锰物质的酸性淋溶和淀积作用的则称之隐灰化过程。

3、漂灰化过程:指土体内还原离铁、锰作用和灰化作用相叠加的过程。

4、白浆化过程:指土体中出现离铁、离锰的漂洗过程。其机理是还原加淋溶。

1.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不同的母质因其矿物组成、理化性状不同,在其它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母质,形成土壤的养分状况不同;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3)母质的不同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颗粒组成等形态特征。

2.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1 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影响土壤中矿物质的迁移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2 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温度状况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温度和湿度的共同作用

温度和湿度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化也是温度和湿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3.土壤发育与生物关系

土壤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1、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利用光能合成有机质,选择性地吸收富集营养元素,使矿质营养元素有效化。

2)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

3)影响土壤反应。

4)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的挤压破坏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和土壤结构的发展。

5)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演变。

2、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之一;

2)参与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3)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4.地形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1、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地形对母质起重分配的作用;

2、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海拔高度、坡度和方位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和地面散射不同,影响地表温度。

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柯夫达由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的水文、生物及成土产物迁移情况,区分出以下土壤景观类型自成(独立)景观、 水成(毛管水成、表水城)景观、 堆积景观

在各种土壤带或地区的不同地形部位上所分布的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是有规律的,一定的空间构型,这种有规律的土壤组合成为土被结构。

测得某土壤的 CEC=80cmol(+)l/kg,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的含量分别为10 、10、15、5cmol(+)l/kg,求该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1.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这种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湿润的森林土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

例如:我国

温带:E→W: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暖温带:E→W: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2.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至南森林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是:

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了解一下)形成原因:海陆分布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不同位置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使得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

绪论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肥力特征。

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其功能:有肥力及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最小土体足以调表某一种土壤的大部分特征,这就称为单个土体。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的功能。

土壤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构成一动态平衡的统一体。

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8.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各因素同等重要、相互不可替代、共同影响土壤的发生发展

3 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土壤的发展和变化

4 成土因素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规律

重要意义:

1 揭示了土壤与环境的辨证统一性

2 比较全面、正确解释了土壤的起源

3 预测或预控土壤发展方向

9.土壤圈的功能

(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4)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第一章

38%

,有机质占12%,液相和气相共占三相组成的50,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

一 、 固相组成:土壤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土壤固相组分中矿物的种类及其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化可以从土壤相对密度得到反应。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体积土壤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

有机质多和轻质矿物多的土壤相对密度小,反之则大。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质量。

土壤孔隙多,容重小,反之容重则大。

(一)土壤矿物

土壤矿物: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是岩石的组成单位 。称为土壤的“骨骼”。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按成因一般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四大元素:氧(O)、硅(Si)、铝(Al)、铁(Fe)三大化合物:二氧化硅(SiO2) 三氧化二铝(Al2O3)三氧化二铁(Fe2O3)

如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各种岩石受到一定程度的物理分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与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

粒很小,具有胶体性质。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大多数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与构造都要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1)简单盐类。2)次生氧化物:(1)氧化铁矿物;(2)氧化铝矿物;(3)氧化锰矿物;(4)氧化硅矿物。

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晶体是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两种基本晶片连接而成的薄片层状结晶体。土壤中许多重要特征,如粘性、膨胀性、吸收性和保蓄性等,都与这些次生粘土矿有密切的关系。

(1)1∶1型矿物 高岭石、埃洛石

高岭石:其结构单元联结紧密, 高岭石晶体不易分割成极细的薄片, 可塑性、粘结性、收缩性和膨胀性都很低,代换量也低,所以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差,造成植物养分不足。

埃洛石:又称多水高岭石。是高岭石的同分异构体。它含有较弱的层间水分子,所以相邻二层间的联结力较弱。

埃洛石比高岭石易分解,高岭石比埃洛石更稳定。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量最多。

(2)2∶1型膨胀性矿物 蒙脱石和蛭石

蒙脱石:通过氧键联结,水分子 被吸收到两晶体单元之间的空隙处,引起晶格膨胀,但它吸收的水分,植物难于利用。

蛭石:是黑云母和伊利石等2∶1型层状硅酸盐经过脱钾作用而成,也可从蒙脱石或绿泥石转变而来。

膨胀性比蒙脱石小得多,属有限膨胀的粘土矿物。

由于蛭石硅氧片中的硅大部分为铝所取代,这是蛭石具有很高的净负电荷的主要原因,所以它的阳离子代换量比蒙脱石还要高。

蛭石分布于风化作用不十分强烈的地带,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土壤含有较多的蛭石,特别是褐土中含量较高。

(3)2∶1型非膨胀性矿物 伊利石

伊利石:晶层紧密地相互结合,不表现膨胀性。其代换量、水化作用、膨胀、收缩和可塑性等性质介于蒙脱石和高岭石之间。

伊利石广布于一般土壤中,但以温带干旱地区的土壤含量最多。

富含伊利石的土壤富含钾素。

(4)2∶2型矿物 绿泥石

绿泥石:其晶层之间吸附水分较少,所以不易膨胀,其代换量远低于蒙脱石和蛭石。

土壤中绿泥石大多是母质带来的,特别是石灰性土壤中含量更高,黑云母也可转变为绿泥石。 黄土和河流冲积物中有较多的绿泥石,变质岩区的冰碛物中绿泥石更多。

绿泥石经不起化学风化作用,随着风化和成土作用的加强,母质中原有的绿泥石将迅速消失。

(5)混层矿物

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体结构相似,而且易于互相转变,所以,常常有几种结构的晶层夹杂在一起形成混层矿物。

不同的生物气候带下,土壤矿物种类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1)干冷气候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

(2)湿热气候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钛

(3)过渡气候下的土壤多含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热带亚热带土壤红壤、砖红壤,美国分类中的老成土、氧化土中,以高岭石为主。 温带地区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美国的软土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灰钙土 ,美国干旱土 伊利石为主

及其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以及

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的总称。

废渣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存在形态

机械混合: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物质

生命体:新鲜有机物质

溶液态:游离单糖、游离氨基酸等

有机-无机复合态:和土壤矿物结合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以上,主要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式存在。

3)土壤有机质的分组

(4)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1.糖类

糖类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源之一,又是形成土壤结构的良好胶结剂。

土壤糖类由多糖和游离单糖组成。

2.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土壤中的植物残体,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均含有相当多的蛋白质。

3.含磷、含硫化合物

磷和硫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土壤有机质也是磷、硫的主要补给源。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有肌醇磷酸盐、核酸和磷脂,其中以肌醇磷酸盐含量最高,而核酸和磷脂只占很少一部分。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含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65%,使土壤中

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1).元素组成

腐殖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从元素的含量看,胡敏酸含C、N量较富里酸高,后者氧含量较高。

2).功能团含量

腐殖质中得一些含氧功能团能使腐殖质具有各种胶体特性(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作用、缓冲性能)、氧化还原和生理活性。

3).分子大小和形状

4).腐殖质的化学结构

腐殖质分子中心是一个稠环或易生稠环的芳核,周围以化学或物理的形式连接多糖、多肽、简单酚酸和金属离子

5)腐殖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

腐殖质+金属物质=金属-有机复合物;腐殖质+黏土矿物=复杂的有机复合物

腐殖质与农药之间具有吸附作用,降低其迁移性、持续性与生物降解性。

6)腐殖质的生理活性

生理活性:低浓度小分子腐殖质(富里酸)能增进植物根的发育和植物的生长。植物体进入根系之后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氧化-还原过程。高浓度的腐殖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

4.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有机物质与粘土矿物通过各种力相互结合的现象。是土壤营养的供给源,是形成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是固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载体。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机制有三种:

1)机械混合

2) 非极性吸附

3)极性吸附

1) 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含有大量而全面的植物养分,特别是氮素(N),土壤中的氮素95%以上为有机态,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

2) 改善士壤的物理性质

腐殖质的胶结作用促进土壤稳定性团粒结构的形成,降低粘土的粘结力,增强砂土的粘结力 腐殖质颜色深,吸收太阳辐射,有机质分解时放热——提高地温

腐殖质疏松多孔可改善土壤渗水性和蓄水能力

3) 提高土壤保肥性

腐殖质巨大的比表面、表面能以及带有的负电荷,可吸附保持分子态合离子态营养物质 腐殖质的两性胶体性质可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代换性能。

4) 促进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低浓度富里酸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

5) 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

腐殖质的络合、吸附等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及重金属离子的污染

二 、 土壤液相与气相组成

(一)土壤液相

1. 土壤水量平衡

土壤水在植物生长中意义

1.满足植物生长的水分要求

2.和可溶盐一起构成向植物提供养分的媒介

2)土壤水分的消耗

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是: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等,其中地面蒸发和水分渗漏最为重要。

3)土壤透水性

降水——土壤孔隙——重力下渗=土壤透水性

土壤孔隙吸水和重力作用下的水分称为土壤渗透水。用渗透系数表示。

土壤透水性与土壤孔隙、质地、结构、松紧度有关。

土壤水量平衡是指土壤水分和收入和消耗使土壤水含量相应变化的情况。

表达式:△水=水收入-水支出

维索茨基根据水分的收支情况,将土壤水分平衡分为三种类型,即淋溶型、非淋溶型和渗出型。

实际上,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三种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可划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即淋溶型:在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的地区,土壤水分在土体中以向下流为主,使土体中的物质受到淋溶或机械迁移,森林土壤和酸性土壤多属此种水分状况类型。

非淋溶型:在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地区,降水量不能渗透湿润到底土层,只能达到土体的有限深度,因此,土体中的物质只被淋洗到一定深度而淀积下来,这种土壤水分状况称非淋溶型。

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大多属于这种水分状况类型。

渗出型或上升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因蒸发强烈,下层可溶性盐随毛管水带到表层,从而引起土壤盐渍化,这种水分状况类型多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停滞型或滞水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区,土壤水分长期停滞,沼泽化土壤常具有此种水分状况类型。

冻结型:在高纬地带或高山、高原地区,土壤温度常低于0℃,土壤中水分形成永冻层,苔原、冰沼土往往有这种水分状况类型。

水。

1)固态水:固态水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水分。高纬度地带及高山区的冰沼有永冻层的固态水存在,此外在冬季寒冷的中纬度地带,土壤有季节性固态水。固态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2)气态水: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着气体状态的水分,它与土壤空气形成气态混合物,

土壤空气被水汽饱和达100%时,土壤中水汽含量约为0.001%。

气态水含量虽然很少,但由于它能自由移动,并能调节其他形态的水分,故其重要性不能忽视。

3)化合水和结晶水:化合水和结晶水统称为化学束缚水。

这两种水分不能直接参与土壤的物理作用,也不能为植物所利用。

4)吸湿水:由土壤颗粒的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的分子,称吸湿水。

5)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称膜状水。

膜状水即使含量还高,植物便开始凋萎,植物呈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吸湿水和膜状水合称物理束缚水,前者叫物理紧束缚水,后者称物理松束缚水。膜状水的最大含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水依其水分来源,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在干旱区,优质的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因而地下水质具有特殊意义,地下水质含盐分过高则易引起次生盐渍化。

主要由降水、灌溉、融雪等产生的重力水向下运动而成。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7)重力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向下渗透,如果没有不透水层的阻隔,它可以一直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这称自由重力水。

如果有不透水层阻隔,它可以在不透水层之上潴积下来,即成支持重力水或叫上层滞水。 当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即为重力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称为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饱和系数。

5.土壤溶液:

1)土壤溶液酸碱度

土壤的酸度:指土壤酸性的程度,以pH表示。

它是土壤溶液中 H+浓度的表现,H+浓度愈大,土壤酸性愈强。

土壤中H+的来源有:

(1)动植物呼吸作用排出的CO2溶解于水形成的碳酸解离产生的H+。

(2)微生物分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解离产生的H+。

(3)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4)吸附性H+和Al3+的作用。

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1、土壤胶体的代换性能

2、土壤中有多种弱酸及其盐类。(弱酸如:碳酸、重碳酸、硅酸和各种有机酸)

3、两性有机物质。(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氨基可中和酸,羧基可中和碱)

4、两性无机物质

5、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

3)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作用

1.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可归纳出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1)体系的多样性 :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

2)反应的复杂性

2.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通气状况 、微生物活动 、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土壤中易氧化或易还原的无机物状况、土壤pH值 、植物根的代谢作用

(二)土壤气相

1.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高,氧含量低,水汽含量高,土壤空气湿度一般接近100%。由于有机质的嫌气分解,还可能产生甲烷、碳化氢、氢等气体,经常有氨存在,但数量不多。

2.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

通常,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进行着交换,其交换有两种方式:

一方面土壤空气和大气整体地进行交换,另方面是部分气体互相扩散。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与土壤孔隙、质地结构、土壤含水量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土壤系统的结构

一、营养结构

矿质化作用 (好氧)—— 有机质分解

腐殖化作用 (厌氧)—— 腐殖质形成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即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为最终的简单无机化合物(CO2、H2O、NH3、H2PO4、SO42-等),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将生物残体矿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1)有机残体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及碳氮比

a. 分解由易到难顺序:糖类、淀粉、简单蛋白质 >粗蛋白>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脂肪、蜡质

b. 鲜的比老的易分解,细碎的比整的易分解

c. 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为25:1~30:1时最易分解

(2)土壤水、热状况:温度在25~35℃、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通气良好生物残体分解速度最迅速。

(3)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土壤缺氧或无氧时,嫌气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慢且生成还原性物质(CH4、H2、H2S)

(4)土壤酸碱度:pH4~10范围内易分解

二、 形态结构

土壤发生层: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土层

土壤层次: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的划分

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名称:

有机质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层:R

O层(有机质层):又称为枯枝落叶层。一般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覆盖于一定深度。

森林土壤常见。

A层(腐殖质层):接近地表出所形成的的矿质发生层。土壤中混有一定有机质或有机质经腐烂分解后合成的腐殖质,土层较下层暗。

E层(淋溶层):由于淋容作用,物质迁移损失的土层。包括灰化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颜色浅淡、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B层(淀积层):位于淋溶层之下,主要特点是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使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常出现新生体,颜色也与A层有明显差别。

C层(母质层)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甚微的风化残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和基础。

R层(母岩层):即坚硬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或硬结的石灰岩,砂岩等。 土层的过度情况

1 明显过度 1cm;2 清楚过度 1-3cm

3 较清楚过度 3 -5cm;4 逐渐过度 大于

5cm

第三节

一、 植物的肥力库

(一)化学因素

1.土壤养分 :指的是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2.土壤的酸碱度

根据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实际差异情况把土壤分为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

土壤酸度类型:

pH值来表示。

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cmol/kg表示。

3.

土壤吸附及交换性能:

1)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

2)带电性 : 带电的原因:同晶置换、断键 、离子解离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土壤能够通过土壤溶液提供养分

土壤胶体的性质使得土壤进一步保持离子态养分,适当的时机交换为溶解态养分后,即为植物利用。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因素

(1)胶体种类

有机胶体交换量最大;矿质胶体中交换量大小是: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石。

(2)溶液 pH

一般来说,随土壤碱度增加(pH值增高)解离度增高,带电量多,交换量增大;反之,随土壤酸度增加(pH值降低)解离度降低,带电量减少,代换量下降。

交换性阳离子可分为两大类:即盐基离子(ca2+、Mg2+、K+、Na+、NH4+等)和H+与Al3+。

阳离子的交换量是这两类离子被吸收的总量。

土壤肥力与水、气、热量相关;

水、气、热又与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度的状况相互联系在一起。

1.土壤质地

不同质地分类制基本都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 土壤结构

土壤的各种团聚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结构类型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团粒结构土壤孔隙性较好,利于调节水热状况,团粒结构是土壤高肥力的表现

原因:

①.团粒结构充满着毛管孔隙,团粒之间有较大的非毛管孔隙。

雨水经过非毛管孔隙渗入土体,毛管吸力吸持水分,不致流失,多余水分可以随着非毛管孔隙渗入下层,让位给空气。

②.团粒结构协调土壤水气热的同时,对土壤养分的调节释放也有很好的作用。

③.团粒之间接触点小,黏结性弱,耕作性能好。

团粒结构土壤既能协调水肥气热,又有良好的耕作性能,因而是一种高肥力的表现。

土壤孔隙: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间,这些空间称为土壤孔隙。

毛管孔隙:土壤孔隙直径小于0.1mm的孔隙。具有持水性。随土壤分散度和结构破坏度增加而增加。

非毛管孔隙:土壤孔隙直径大于0.1mm的孔隙。具有透水性。团聚体越大非毛管孔隙越大。 4 .土壤的热力学性质

通常用土壤热容量、热导率、土壤热扩散率反映热量在土壤中的保持、传导和分布状况。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 1 ℃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第二章 土壤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母质的概念:指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层,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第二节

1 有机质的累积与分解

2 黏土矿物的生成与破坏

3 土壤物质的淋融与淀积

4 氧化还原作用

5 土壤的熟化过程

土壤三相的形成标志着土壤系统的形成,三相相互作用和所引发的物质和能量转换又推动了土壤系统的发展。

岩石---成土母质---微生物着生---岩漆时期---地衣---苔藓---高等植物---腐殖物质形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形成

第三节 土壤系统动态的表现

土壤是自然界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学家B.P.威廉斯把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概括为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海洋又可能上升为陆地至岩石出露,形成新的风化壳。这个时间长范围广的演变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

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土壤形成过程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过程。

1)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料不积累; 而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素的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2)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结在一起。

第三章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高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低级分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诊断层”,是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是指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诊断现象:足以作为划分土壤类别依据的称为诊断现象

第四章 土壤类型

冻土

概念:地表至100cm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 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形,母质 冰川地形明显,高山区地形,母质较为复杂。

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少,腐殖质结构简单,70%以上为富里酸,CEC(+)低,只有10cmol(+)/kg土,粘粒少,营养贫乏。

弱淋溶土

一、概念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

淋溶土

一、概念 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

荒漠土

荒漠土——是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

湿成土

湿成土——是指成土过程中长期或季节性(周期性)受到水分浸润或饱和的土壤。湿成土有机质含量丰富,物质还原作用强,在土体一定部位显灰蓝色或灰色,有锈斑和铁子等新生体 。 湿成土包括沼泽土、草甸土、潮土和黑土 。

初育土

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 人为土

人为土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

一、概念 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相当于中国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灰土。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形式。

二、地理分布

灰化土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呈纬向绵延展布。在南半球由于相应的纬度地带为水域所占据,灰化土分布只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可见。

我国灰化土面积较小,只在大兴安岭北端与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中有所发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2%

三、成土条件

(一)气候

灰化土分布在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其南界大致与北纬50°线相当,气候的特点是冬长而寒冷,气温的季节变化很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二)植被

灰化土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如云杉属、冷杉属、松属、落叶松属等。

(三)地形,母质

灰化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或平原,一般坡度较平缓。

成土母质多为更新世冰川沉积物,还有砂岩、泥岩、粘土以及石灰岩风化物,在我国亦有母质为火山灰的。一般在渗透性强的砂性母质上灰化土发育最快。

四、成土过程

(一)灰化层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碳酸盐分解淋溶阶段

第二阶段,代换性盐基分解淋溶阶段

第三阶段,铁、铝、锰分解淋溶阶段

(二)淀积层的形成

五、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灰化淀积层是灰化土的诊断层。

六、分 类:1.正常灰土;2.腐殖灰化土

一、概念

富铝土 指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

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诊断富铝土是以表现出中度以上富铝化特征的土层为依据。

六、分 类

富铝土包含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1.砖红壤(Latosol)

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它是富铝土中富铝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土壤。

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一、地理分布

钙积土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

二、成土条件

(一)气候;(二)植被;三)地形、母质

钙积土分布的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阶地为主。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但亦有差异。

三、成土过程

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二)钙积过程

四、主要性状

诊断层与诊断特征

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剖面中有钙积层或强石灰性特征.

剖面形态 Ah--Bk--C

五 分类:包括的土类有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等。

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程度的土类。

碱土: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 。

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也有分布。

改良盐土的目的:将根系层盐分减少到一定限度。盐土区往往旱涝盐相伴发生,必须抗旱、治涝、洗盐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如平整土地、排水、灌溉、种稻、种植绿肥和耕作施肥等措施来改良

改良碱土的目的:以交换性钙取代交换性钠来减低ESP(交换性钠百分数,碱化度)。施用钙盐是改良碱土的基本方法。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一)成土过程中基本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反应

1、淋溶与淀积 2、分解与合成 3、迁移与富集 4、侵蚀与堆积 5、土体扰动

(二)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是成土作用的起始点,是土壤发生肥力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创造条件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参与下进行,一旦高等植物开始生长,此过程便结束。

2、黏化过程: 指土体中黏粒的形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黏粒含量增加和积累的过程。 一般在土体中下层有一个相对黏重的层次,称为黏化层。

3、富铝化过程:又称脱硅富铝化过程,脱硅过程

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盐基离子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氧化物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三)生物富集为主的成土过程

1、腐殖质积累过程 :指各种植物在土体中,特别在土体表层进行腐殖质形成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的累积过程。

(四)盐分聚积为主的成土过程

1、钙化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2、盐化过程 :指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土壤上部或土体中易溶性盐的聚积过程,它是盐土的形成过程。

(PPT的定义:盐化过程 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通过土壤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或是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特点的过程。)

3、碱化过程 :指土壤胶体中含15%以上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产生碱化层的过程。碱化过程是碱土的形成过程。

(PPT的定义:交换性或交换性镁不断进入土壤复合体的过程,又称钠质化过程。)

(五)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成土过程

1、潜育化过程 :指土体长期渍水条件下使变价元素(铁、锰)转变为还原状态,形成灰色、深灰色或灰蓝色土层的过程。

2、潴育化过程:土体中地下水产生季节性升降变化,促进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在土体结构表面出现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的过程。也称假潜育过程。

潜育化原因:

1.排水不良——土壤处于洼地、比较小的平原、山谷涧地等地区,排水不良使形成次生潜育化的根本原因。

2.水过多——首先是水利工程,沟渠水库周围由于坝渠漏水。其次可能是潜水出露,排灌不分离,串灌造成土壤长期浸泡。

3.过度耕垦——我国南方大力推广三季稻,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干湿交替时间缩短,犁底层加厚并更紧实,阻碍了透水,透气,故易诱发次生潜育化。另外次生潜育化与土壤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较高也有关。

(六)淋溶为主的成土过程

1、灰化过程 :指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2残留,铁、铝与腐殖质形成络合物的淋溶淀积过程。产生的前提是:

2、隐灰化过程 :是灰化过程尚未发展到灰化层明显出现,但实质上确有铁、铝、锰物质的酸性淋溶和淀积作用的则称之隐灰化过程。

3、漂灰化过程:指土体内还原离铁、锰作用和灰化作用相叠加的过程。

4、白浆化过程:指土体中出现离铁、离锰的漂洗过程。其机理是还原加淋溶。

1.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不同的母质因其矿物组成、理化性状不同,在其它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母质,形成土壤的养分状况不同;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3)母质的不同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颗粒组成等形态特征。

2.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1 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影响土壤中矿物质的迁移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2 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温度状况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温度和湿度的共同作用

温度和湿度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化也是温度和湿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3.土壤发育与生物关系

土壤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1、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利用光能合成有机质,选择性地吸收富集营养元素,使矿质营养元素有效化。

2)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

3)影响土壤反应。

4)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的挤压破坏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和土壤结构的发展。

5)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演变。

2、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之一;

2)参与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3)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4.地形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1、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地形对母质起重分配的作用;

2、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海拔高度、坡度和方位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和地面散射不同,影响地表温度。

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柯夫达由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的水文、生物及成土产物迁移情况,区分出以下土壤景观类型自成(独立)景观、 水成(毛管水成、表水城)景观、 堆积景观

在各种土壤带或地区的不同地形部位上所分布的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是有规律的,一定的空间构型,这种有规律的土壤组合成为土被结构。

测得某土壤的 CEC=80cmol(+)l/kg,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的含量分别为10 、10、15、5cmol(+)l/kg,求该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1.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这种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湿润的森林土壤、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

例如:我国

温带:E→W: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暖温带:E→W: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2.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至南森林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是:

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了解一下)形成原因:海陆分布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不同位置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使得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


相关内容

  • 第十八讲 土壤的结构和分类
  • 第十八讲 土壤的结构和分类 [知识要点] 一. 土壤中有哪些生物?有哪些非生命物质?怎样用实验证明土壤中有空气.有机物和无机盐? 二. 你见过的土壤颗粒的大小相同吗?根据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呢?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三.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四. 根据三种颗粒所占比例不同可以分为几类呢?各有什 ...

  •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1 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构成的复杂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在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土壤是以固相为主,三相共存.三相物质的相对含量因土壤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土壤组分的比例(体积分数)为:矿物质约45%,有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生态系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2012 ----2013 学年 第 1 学期 ) 考核对象 博士□ 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中职教师□ 高校教师□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课程名称 土壤生态系统 考试方式 开卷 命题 ...

  • 海南大学2013年[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013.01 一.指出下列各对土壤学名词的区别要点. 1.单个土体―土壤个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土壤个体是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的关系就象一颗松树对一片松林.一株水稻对一块稻田一样.(1) ...

  •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关系浅析
  • 摘 要 通过对不同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农田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玉米不同生长周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测定表明,拔节期含量最高,灌浆期最低.有机肥或者无机肥施入土壤后,土壤微生物氮的含量都会得到增加,有.无机肥配合正交互作用明显.土壤微生物氮的含量从北到南的区域性变化不明显. ...

  • 森林土壤学试题库
  •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3.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 ...

  • [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建议
  • <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建议 摘 要:我国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不仅没有专门性单行法律.法规,而且在<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也只有些零散规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立法的缺乏直接导致环境管理权的缺乏,这与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及 ...

  • 设施栽培中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技术
  • 设施内土壤生态环境特点及调控 陈玉洲 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 摘要:设施栽培是在露地不适于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人为地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来进行作物栽培的一种方式.了解设施内的环境特点,并掌握其人工调控方法,对促进设施园艺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 ...

  • 土壤地理重点
  • 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 是连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是结合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3.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本质和生命力,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土壤稳.足.匀的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