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也可以说,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人口的生物特征、行为特征、社会特征研究):人 城市自然生态变化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影响(城市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研究) :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关系(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及经济特征研究) :空间的承载

城市生态管理与调控(城市交通、供水、生活废物处理及其中的物质、能量利用,社会、自然和谐,系统动态调控方法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空间的“生态”塑造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位原理、

⏹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 城市生态位(urban ecological niche)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 ⏹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

⏹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

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 城市各部门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经

济效益高

⏹ 城市多种交通方式使得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 城市多种用地属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 城市各种人力资源及多种性质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等

食物链原理、

⏹ 城市食物链原理反映了城市的各个组分之间的直接、显性和间接、隐性的联系 ⏹ 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

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 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他们都有无限制的满

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各组分之间还呈现出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状态

⏹ 因此,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服从于

整体功能和效益。

最小因子原理、

⏹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影响其结构、功能行为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处于临界值的最少

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

会大大的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环境承载力原理

⏹ 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

类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 资源承载力:自然社会资源条件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

⏹ 技术承载力: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 污染承载力:本地自然环境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 环境承载力会随着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

的正向或逆向演替

⏹ 城市生态演替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 城市生态系统演替方向是与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 城市生态系统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多层次、高度开放的复杂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因其身兼数任: “生产者”、消费者、主宰

⏹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进步、发展的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 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自身保持相对稳定有序

的一种状态

⏹ 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

⏹ 各组成部分间的比例与结构合理

⏹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均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 各经济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 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城市生态平衡的目标

⏹ 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有序: 生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表现为城市三个效益

达到最佳,城市各子系统间协调有序,比例适当

⏹ 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自我补偿能力之间达到平衡

⏹ 人口数量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达到平衡

⏹ 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之间达到平衡

城市生态规划: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规划。

核心成果: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建设对策,及在其思想指导下的物质空间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定位

⏹ 传统城市规划的补充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

⏹ 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新领域生态专业为主导

⏹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生态化)

城市规划思想的完善——城镇体系、总规、控规、城市设计、修规

城市生态规划目标:

⏹ 致力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话

生态思想与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内在本体——基本内核+外在体现

背景支撑——公共政策

⏹ 产业政策——产业准入门槛(传统产业升级+新产业准入)

⏹ 公共财政——面向公共服务的财税体系

⏹ 住房保障——原住民回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 公共事业——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政策——文化“松绑”与“扶持”:当下多元+传统保护 交通政策——绿色交通 环保政策——零排放、循环利用、绿色建筑 公众参与——倡导规划、社区自治 区域协调——区域统筹

思想基础——东方感悟+西方理性;时空二元维度

学科体现——宏观、中观、微观

宏观层面——城市整体空间

⏹ 生态优先: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优先、尊重自然要素、

自然生态格局

⏹ 用地布局:集聚与分散、功能之间的“生态”理性关系

⏹ 交通规划:“绿色”交通

⏹ 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

中观层面——城市街区空间(多个街区组合)

⏹ 空间尺度:本体尺度、之间尺度、自然尺度

⏹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 开放空间:系统性、开放空间中景观塑造的“生态功能”性

⏹ 建筑体量与形式:体量与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关系

⏹ 交通组织:绿色交通中“微循环”

微观层面——绿色建筑

⏹ 建筑技术:

⏹ 空间造型:(仿生学:外在+基因)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

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要领就是全球概念。 ◆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海绵城市

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

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这对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随着理论的应用与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如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降低对资源

能源的消耗,防止对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破坏,减少三废及碳排放,重复循环利用空间或资源等等,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其既强调发展又注重生态保护,力求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保证城市开发建设的合理性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来尽量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

绿色基础设施

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侧重于对自然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积极探究和转化,以期在传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及发展模式。

绿色基础设施是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全新模式,主要为人类提供最大限度的宜居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确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前提下来对环境进行保护和优化。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场所,同时使基础设施与自然资源和谐共存,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自然和人文的生态进程得以健康运行。

生态基础设施

从根本上讲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是自然物种得以生长栖息的生命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生态基础设施能够打造以大自然为基础背景的自然生态型城市,是城市发展背景下关于构建城市生态结构、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也可以说,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人口的生物特征、行为特征、社会特征研究):人 城市自然生态变化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影响(城市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过程研究) :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关系(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及经济特征研究) :空间的承载

城市生态管理与调控(城市交通、供水、生活废物处理及其中的物质、能量利用,社会、自然和谐,系统动态调控方法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空间的“生态”塑造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城市生态位原理、

⏹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 城市生态位(urban ecological niche)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 ⏹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

⏹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

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 城市各部门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经

济效益高

⏹ 城市多种交通方式使得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 城市多种用地属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 城市各种人力资源及多种性质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等

食物链原理、

⏹ 城市食物链原理反映了城市的各个组分之间的直接、显性和间接、隐性的联系 ⏹ 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

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 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他们都有无限制的满

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各组分之间还呈现出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状态

⏹ 因此,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服从于

整体功能和效益。

最小因子原理、

⏹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影响其结构、功能行为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处于临界值的最少

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

会大大的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环境承载力原理

⏹ 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

类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 资源承载力:自然社会资源条件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

⏹ 技术承载力: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 污染承载力:本地自然环境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 环境承载力会随着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

的正向或逆向演替

⏹ 城市生态演替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

⏹ 城市生态系统演替方向是与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 城市生态系统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多层次、高度开放的复杂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因其身兼数任: “生产者”、消费者、主宰

⏹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进步、发展的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 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 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自身保持相对稳定有序

的一种状态

⏹ 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

⏹ 各组成部分间的比例与结构合理

⏹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均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 各经济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 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城市生态平衡的目标

⏹ 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有序: 生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表现为城市三个效益

达到最佳,城市各子系统间协调有序,比例适当

⏹ 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自我补偿能力之间达到平衡

⏹ 人口数量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达到平衡

⏹ 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之间达到平衡

城市生态规划: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规划。

核心成果: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建设对策,及在其思想指导下的物质空间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定位

⏹ 传统城市规划的补充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

⏹ 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新领域生态专业为主导

⏹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生态化)

城市规划思想的完善——城镇体系、总规、控规、城市设计、修规

城市生态规划目标:

⏹ 致力于城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话

生态思想与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内在本体——基本内核+外在体现

背景支撑——公共政策

⏹ 产业政策——产业准入门槛(传统产业升级+新产业准入)

⏹ 公共财政——面向公共服务的财税体系

⏹ 住房保障——原住民回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 公共事业——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政策——文化“松绑”与“扶持”:当下多元+传统保护 交通政策——绿色交通 环保政策——零排放、循环利用、绿色建筑 公众参与——倡导规划、社区自治 区域协调——区域统筹

思想基础——东方感悟+西方理性;时空二元维度

学科体现——宏观、中观、微观

宏观层面——城市整体空间

⏹ 生态优先: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优先、尊重自然要素、

自然生态格局

⏹ 用地布局:集聚与分散、功能之间的“生态”理性关系

⏹ 交通规划:“绿色”交通

⏹ 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

中观层面——城市街区空间(多个街区组合)

⏹ 空间尺度:本体尺度、之间尺度、自然尺度

⏹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 开放空间:系统性、开放空间中景观塑造的“生态功能”性

⏹ 建筑体量与形式:体量与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关系

⏹ 交通组织:绿色交通中“微循环”

微观层面——绿色建筑

⏹ 建筑技术:

⏹ 空间造型:(仿生学:外在+基因)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

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要领就是全球概念。 ◆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海绵城市

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

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这对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随着理论的应用与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如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降低对资源

能源的消耗,防止对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的破坏,减少三废及碳排放,重复循环利用空间或资源等等,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其既强调发展又注重生态保护,力求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保证城市开发建设的合理性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来尽量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

绿色基础设施

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侧重于对自然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积极探究和转化,以期在传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及发展模式。

绿色基础设施是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全新模式,主要为人类提供最大限度的宜居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确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前提下来对环境进行保护和优化。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场所,同时使基础设施与自然资源和谐共存,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自然和人文的生态进程得以健康运行。

生态基础设施

从根本上讲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是自然物种得以生长栖息的生命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生态基础设施能够打造以大自然为基础背景的自然生态型城市,是城市发展背景下关于构建城市生态结构、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关内容

  • A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 城市生态 [文章编号]1006-3862(2001)06-0054-05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Eco-citybuildingandindicatorsystem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李向前 GUOXiu-ruiYANGJu-rongMAOXian-giangLIXiang-gian (北 ...

  •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于秀琴
  • 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InstituteofBusinessandTechnologyJun.2013Vol.27No.3 欍欍欍欍欍欍氥理论经济研究 欍氥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13.03.004 ( ...

  • 城市生态工程发展及建设内容
  • 课程 作业 课程名称:生态工程学指导教师:陈文德 学 生:阿留林正 学 号:2013020683 专 业:自然地理 报告 目录 1. 概念及术语 ............................................................................. ...

  • 城市地理学论文
  • 海口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及其服务价值研究 摘要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的研究是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及其有效地利用是促进整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南省是我国首个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加之现在又处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之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

  •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29卷第3期2009年3月 生态学报 v01.29,No.3Mar..2009 ACTAECOLOGICASINICA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万本太1,王文杰2一,崔书红1,潘英姿2,张建辉3 (1.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100035: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3.中国环境 ...

  • 绿地系统规划
  • 华南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论文 <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论文 东莞生态园规划分析 班 级: 14本科 学 号: 30号 姓 名: 胡德鹏 教 学 点: 农科 完成时间:2016年6月30日 摘要 简介 总则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区位图与中心区结构图 协调区用地规划与系统图 土地利用现状 ...

  •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 本文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 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 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确定最佳生态位, 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关键词: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1.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 ...

  • 生态城市设计特点分析
  • 生态城市设计特点分析 董西华 玉环县城乡规划设计院3176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协调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生态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生态发展理念和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极大推崇.本文就生态城市及其设计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述 ...

  • 城市生态学(1)
  • 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展 学院:生命科学院 班级:2013级生物科学 作者:陈灵祥 学号:2013083504 摘 要 :文章基于现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从现代城市发展的困境的角度出发以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审视城市的结构.功能和演替 ,浅析城 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城 市生 态学的研 究尺度与方 法及城 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