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城市生态

【文章编号】1006-3862(2001)06-0054-05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Eco-citybuildingandindicatorsystem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李向前

GUOXiu-ruiYANGJu-rongMAOXian-giangLIXiang-gian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InstituteofEnvironmentaISciences,BeijingNormaIUniversity,Beijing100875)

【摘要】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在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探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标准等问题,并使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关键词】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Abstract:Eco-cityisthenewtendencyofcitydeveIopmentinthefu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conceptofEco-citybasedonthepreviousstudiesofEco-citytheoriesandpractices,discussesthedesignofindicatorsystemandtheassessmentcriterionforEco-cityafteranaIysingtheecoIogicaIdegreeofGuangzhoubyusingtheindica-torsystem.

Keywords:Eco-city

indicatorsystem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4

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现在正逐渐转入生态文明时代。相应地,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便由此而生,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的“ArcoIogy,、雷吉theCityintheImageMan”

思特(RichardRegister)的“Eco-cityBerke-——BuiIdingCitiesforaheaIthyFuture”等Iey—的出版,以及四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的相继召开和世界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都使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清晰和公认的概念。

Register1曾提出一个十分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王

[2]

如松等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需满足三个标

[]

“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20

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研究蓬勃发展,一些生态学家的论著如麦克哈格(I.Mcharg)的“De-、保罗・索勒瑞(PaoIoSoIeri)signwithNature”・54・

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

[3]

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黄光宇

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

UrbanStudiesVoI.8No.6,2001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

郭秀锐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城市生态

能。通过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城乡建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适度增长,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可见,生态城市是一种在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性。生态城市不仅包含了塑造城市外在形象的内容,还包含了生态文化在公众中的普及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

生态城市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共性包括:

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高效性。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创造新生产力,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系统性。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赖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建立在趋于平衡基础之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善结合的产物,是城乡融合、互为一体的开放系统。

可见,生态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内在理念是一致的。生态城市的“生态”,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而是包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义。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

・55・

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黄肇义、杨东

[4]

援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

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透过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论述,我们认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具体表现在:

(1)自然环境方面。生态城市应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空间,舒适、安全、清洁的环境可为发展创造出许多间接的经济效益,为发展提供支持。

(2)经济方面。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使人类经济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实现“绿色的经济增长”。通过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以及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去调整现有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步骤。

(3)社会方面。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包括城市居民、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要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4)管理方面。能发挥高效率的管理功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

UrbanStudiesVOI.8NO.6,2001

城市生态

效途径之一。

生态城市的个性则依据各个具体的城市而不同,展现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如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区位特点、社会文化特色等方面不相同的城市就会包含一些大不相同的生态城市特征。!

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内涵只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衡量某一特定城市是否是生态城市以及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时,就必须构建衡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一方面可帮助决策者和普通市民了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可监测生态环境建设不同方面的动向,反映成绩与缺陷,便于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年度或未来某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以及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

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连贯性。指标体系应当是为某特定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城市进行横向比较时,应注意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

如何确定适用的指标体系?可以先制定出基于不同理论指导下的若干指标体系,经过试用、验证、专家咨询评议之后,再选择较好的一套,并加以完善确认。一旦确认,就应利用地方法令使其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除非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使其在较长时间内有效。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指标体系的运用,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特别是不能依据一套指标体系,或者一个评价指标,就明确地判定某城市是否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只能说明城市的发展是向着还是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目前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对城市的经济、・56・

郭秀锐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社会、自然各子系统的分析,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这类指标体系是较为常见的,为大多数人所采用。而另一类则是宋永昌、王祥荣等基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建立的生态城

[5]

市指标体系。基于以上对生态城市内涵及

建立指标体系的初步认识,我们本着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分别依据两种不同的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两套指标体系均包括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表l是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图l是从结构、功能、协调度三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由于三级指标和表l大同小异,图中未列出)。

这两套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它们各有特点,前者是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出发建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比较出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发展状况,找出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今后的城市建设在三方面有所侧重。后者则将城市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分析其结构、功能、协调度而建立的,依据它可以很快诊断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中所存在的障碍问题,并从生态学角度找出促使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对策。

由于有些因子难以定量或者说难以取得定量数据,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备的缺陷。随着对生态城市研究的发展和日益深入以及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备,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还可以不断修改和补充。

衡量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必然要确定生态城市的标准,但实际上,对世界上如此众多且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值来规定。因此,生态城市的标准只能是针对某

UrbanStudiesVOI.8NO.6,200l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l年6期

郭秀锐等表!

一级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城市绿化

三级指标

城市生态

森林覆盖率(51.9%)、人均公共绿地(16m2/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2%)

环境综合指标(92分)、大气环境NO2浓度(0.04mg/m3)、大气环境TSP浓度(0.08mg/m3)、饮用水源

然生态

环境质量

、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3%)、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城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市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工业废气处理率(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环境治理

经济水平

济生态

经济效益经济结构

人均GDP(22万元)

万元GDP能耗(0.5吨标煤)、万元GDP物耗(0.2万元)

三产占GDP比重(6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

、科技进步贡献率(>70%)重(25%)

建成区人口密度(3500人/km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岁)、三产从业人员比例(70-80%)、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

人均生活用水量(455L/d)、人均生活用电量(3.8-5.5kw・h/d)、气化率(100%)、万人商业网点数、恩格尔系数(

人均道路面积(16m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m2)、万人病床数(90床)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5%)、万人在校大学生数(479人)、科教投入占GDP比重(>

2.5%)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100%)、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3%)、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率(

人口

资源配置

会生态

基础设施教育科技

社会保障

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综合指数(100%)、人均信息消费占总消费比重(20%)、因特网上网人数比重(

60%)

图1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

UrbanStudiesVOI.8NO.6,2001

・57・

城市生态

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性质和特征相近的城市而定。概括来说,生态城市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将标准值定量化。

(2)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

(3)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现代化城市的量化指标值作为标准值。

(4)参考国外生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现状值作为标准值。

(5)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

表"

评价指数自然生态指数经济生态指数社会生态化指数综合指数值

广州0.3010.1340.220.218

郭秀锐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确定标准值。

本文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并依据广州市21世纪议程、广州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广州市现状值等确定了广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值(见表1中括号中所列数值)。!

广州生态化水平现状评价

通过表1所确定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标准,将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的生态化水平作了现状评价与比较,并预测了广州按(表2)。2010年规划值发展后的生态化水平

广州等城市的生态化水平现状评价指数值

北京0.4250.1330.1510.236

深圳0.5810.3240.4670.457

上海0.2640.1360.2810.227

广州2010年规划值

0.7480.8010.5860.711

标准值1111

权重0.3330.3330.333

如表2所示,从综合指数来看,广州市和北京、上海、深圳相比,目前的生态化水平较低,特别是与深圳相比差距较大。但与北京、上海的差距并不大,三者同属于较低的生态化水平。根据广州2010年的规划指数值,广州2010年的生态化水平将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分指标来看,广州目前的经济生态化水平较好,虽与深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和北京、上海属同一水平;而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水平较差,均排第三位。可见,广州市今后应重点加强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两方面的建设。#

结语

当前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或小城镇,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县的实践正蓬勃展开。为此,我们除了应加强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外,还应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即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应该作为城市总体战略规划的基

础,为其提供建设生态城市的蓝图,促使城市的生态化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州市开了全国之先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生态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以期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促使广州迈向适宜人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RegisterR.Eco-cityBerkeley:BuildingCitiesforAHealthy

Future.CA:NorthAtlanticBooks,1987.13~43

[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

规划,(1):2001,2559~66

[3]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

学原理.见: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

(6):城市生态.1999,1228~31

[5]宋永昌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城市环

境与城市生态.1999,(5):1216~19

・58・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UrbanStudiesVol.8No.6,2001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李向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URBAN STUDIES2001(6)78次

参考文献(5条)

1.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19872.黄肇义;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01)3.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 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 1994

4.黄光宇;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6)5.宋永昌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5)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顾传辉.陈桂珠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1(11)2.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5,25(8)

3. 赵清.张珞平.陈宗团.ZHAO Qing.ZHANG Luo-ping.CHEN Zong-tuan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9,28(1)

4. 侯爱敏.袁中金.HOU Aimin.YUAN Zhongjin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

5. 李丽娟.张勃.李山勇.LI Lijuan.ZHANG Bo.LI Shanyong 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10(6)

6.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期刊论文]-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

7. 金国平.朱坦.唐弿.林妍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8(4)8. 陈军飞.王慧敏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5(9)

9. 沈洪艳.宋存义.贾建和.SHEN Hong-yan.SONG Cun-yi.JIA Jian-he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

引证文献(85条)

1.谢华生.李红柳.孙贻超.邵晓龙 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天津经济2011(1)

2.张卫清 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11(18)

3.张静.周秉根.张蕾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0(35)4.齐芳燕 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10(12)5.周健 兰州生态型城市发展研究[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8(9)

6.薛翔燕 兰州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探讨[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3)7.薛翔燕 兰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期刊论文]-甘肃科技 2007(12)

8.黄晓林 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制保障[期刊论文]-城市 2007(2)

9.暴向平.张碧星.庄立会.李滨勇 昆明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5)10.叶蔓 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研究[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05(5)

11.王娟.陆雍森.汪毅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四川环境 2004(6)12.程胜高.周妍.汪平 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3)

13.刘世栋.高峻 基于协调度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14.陈磊.王刚 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15.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10)16.刘义杰 由资源大庆到生态大庆的研究[期刊论文]-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3)17.靳晓婷 生态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的互动关系研究[期刊论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3)18.王伟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19.董一华.衣佳佳 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学理论 2010(23)20.JIAO Sheng.GUAN Chen-yin.ZENG Guang-ming.LIU Jian-long.Zhou Jian-fei Research onUncertainti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mmunity[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z1)

21.李英.陶玲 生态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

22.李宁.李晓东 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及评价的研究[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04(5)

23.张丽平.申玉铭 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24.李志磊.陈洪.范义文 浅谈宁波东钱湖生态城规划及实施策略[期刊论文]-住宅科技 2012(4)25.朱艳.赵先贵.纪芙蓉 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4)

26.李建国.刘金萍.刘丽丽.邵景安.苏维词.郭晴晴.窦贤明.程晓昀 基于灰色极大嫡原理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10(11)

27.李来儿 四川省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0(34)28.余鸿.雷国平 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 2010(1)

29.赵清.张珞平.陈宗团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 2009(1)30.JIAO Shi-xing.王腊春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8(8)31.黄云凤.崔胜辉 沿海生态城市的海洋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期刊论文]-台湾海峡2007(4)

32.孙延风.邱霁昀.许严宏 厦门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想[期刊论文]-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4)

33.刘岩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6(12)

学版) 2005(3)

35.李来儿 四川省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0(34)

36.郭秀锐.杨莹.陈东升.程水源.王琦 北京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2)

37.周晓唯.王拓 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9(6)38.马振宁.裴金川.米文宝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水平度量研究[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

39.吴静 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期刊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4)40.朱坦.吴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06(1)41.周建飞.曾光明.焦胜.杨馥.朱华.李倩.熊樱.唐琳 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2)

42.焦胜.曾光明.何理.曹麻茹.刘鸿亮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

43.柳兴国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44.赵清.杨志峰.张珞平.陈宗团 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2)

45.王根生.史健洁.卢玲 镇江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46.齐芳燕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分析——以徐州市为例[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1)47.郑文俊.李海防.王力峰 桂林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 2005(6)48.曾鹏.朱玉鑫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1)49.刘涛贝 "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标准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建筑 2011(6)

50.吴晓英.李丁.王翠云.陈兴鹏 城市综合生态质量评价探讨——以兰州市为例[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2)

51.蒋依依.王仰麟.李卫锋.韩荡.牛慧恩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52.周海燕.周国华 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5(1)53.景星蓉.张健.樊艳妮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4(6)

54.常克艺.王祥荣 全面小康社会下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6)

55.王雁 我国城市绿化理念探索的回顾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3(3)56.钟业喜.彭薇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期刊论文]-江西科学 2003(3)

57.李双江.罗晓.胡亚妮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石家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2012(3)

59.刘丽丽.刘金萍.李建国.关冰.郭晴晴.郭跃.杨爽 基于属性层次-识别模型的重庆市南岸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2)

60.曹庆荣.齐立斌.雷军蓉 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建设风险研究[期刊论文]-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

61.牟永铭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评价[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9(10)

62.官冬杰.苏维词.周继霞 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4)63.张宝林 镇江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64.郭滨 南充市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5.马健.周忠学 西安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12(5)66.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6)67.张贵祥.杨志峰 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比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10)

68.黄松林.王仰麟.吴健生.彭建 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定量评估及其发展方向[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10(4)

69.曹欢.苏维词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2009(3)

70.苏伟 城市住区的相关社会生态关系初探[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1.杨彤.王能民 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72.马交国 兰州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3.颜廷丽 密云生态县建设的评价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74.郑洋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5.段树国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塔里木河中段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76.殷艳 三峡库区万州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7.张贵祥.杨志峰 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比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10)78.孙玲 生态城市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79.杨义 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方案选优[学位论文]硕士 200580.吴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81.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82.张令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大连开发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83.柏国强 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84.柏国强 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85.焦胜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fzyj200106009.aspx

城市生态

【文章编号】1006-3862(2001)06-0054-05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Eco-citybuildingandindicatorsystem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李向前

GUOXiu-ruiYANGJu-rongMAOXian-giangLIXiang-gian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InstituteofEnvironmentaISciences,BeijingNormaIUniversity,Beijing100875)

【摘要】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在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探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标准等问题,并使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关键词】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Abstract:Eco-cityisthenewtendencyofcitydeveIopmentinthefu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conceptofEco-citybasedonthepreviousstudiesofEco-citytheoriesandpractices,discussesthedesignofindicatorsystemandtheassessmentcriterionforEco-cityafteranaIysingtheecoIogicaIdegreeofGuangzhoubyusingtheindica-torsystem.

Keywords:Eco-city

indicatorsystem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4

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现在正逐渐转入生态文明时代。相应地,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便由此而生,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的“ArcoIogy,、雷吉theCityintheImageMan”

思特(RichardRegister)的“Eco-cityBerke-——BuiIdingCitiesforaheaIthyFuture”等Iey—的出版,以及四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的相继召开和世界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都使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清晰和公认的概念。

Register1曾提出一个十分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王

[2]

如松等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需满足三个标

[]

“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20

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研究蓬勃发展,一些生态学家的论著如麦克哈格(I.Mcharg)的“De-、保罗・索勒瑞(PaoIoSoIeri)signwithNature”・54・

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

[3]

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黄光宇

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

UrbanStudiesVoI.8No.6,2001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

郭秀锐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城市生态

能。通过对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城乡建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适度增长,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可见,生态城市是一种在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性。生态城市不仅包含了塑造城市外在形象的内容,还包含了生态文化在公众中的普及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

生态城市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共性包括:

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概念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寻求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新秩序。

高效性。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创造新生产力,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系统性。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赖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建立在趋于平衡基础之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善结合的产物,是城乡融合、互为一体的开放系统。

可见,生态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内在理念是一致的。生态城市的“生态”,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而是包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义。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

・55・

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黄肇义、杨东

[4]

援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

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透过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论述,我们认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具体表现在:

(1)自然环境方面。生态城市应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空间,舒适、安全、清洁的环境可为发展创造出许多间接的经济效益,为发展提供支持。

(2)经济方面。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使人类经济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实现“绿色的经济增长”。通过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以及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去调整现有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步骤。

(3)社会方面。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包括城市居民、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要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4)管理方面。能发挥高效率的管理功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

UrbanStudiesVOI.8NO.6,2001

城市生态

效途径之一。

生态城市的个性则依据各个具体的城市而不同,展现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如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区位特点、社会文化特色等方面不相同的城市就会包含一些大不相同的生态城市特征。!

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内涵只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衡量某一特定城市是否是生态城市以及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时,就必须构建衡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一方面可帮助决策者和普通市民了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可监测生态环境建设不同方面的动向,反映成绩与缺陷,便于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年度或未来某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以及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

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连贯性。指标体系应当是为某特定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城市进行横向比较时,应注意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

如何确定适用的指标体系?可以先制定出基于不同理论指导下的若干指标体系,经过试用、验证、专家咨询评议之后,再选择较好的一套,并加以完善确认。一旦确认,就应利用地方法令使其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除非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不能随意进行更改,使其在较长时间内有效。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指标体系的运用,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特别是不能依据一套指标体系,或者一个评价指标,就明确地判定某城市是否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只能说明城市的发展是向着还是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目前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对城市的经济、・56・

郭秀锐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社会、自然各子系统的分析,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这类指标体系是较为常见的,为大多数人所采用。而另一类则是宋永昌、王祥荣等基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建立的生态城

[5]

市指标体系。基于以上对生态城市内涵及

建立指标体系的初步认识,我们本着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分别依据两种不同的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两套指标体系均包括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表l是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图l是从结构、功能、协调度三方面建立的指标体系(由于三级指标和表l大同小异,图中未列出)。

这两套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它们各有特点,前者是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出发建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比较出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发展状况,找出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今后的城市建设在三方面有所侧重。后者则将城市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分析其结构、功能、协调度而建立的,依据它可以很快诊断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中所存在的障碍问题,并从生态学角度找出促使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对策。

由于有些因子难以定量或者说难以取得定量数据,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备的缺陷。随着对生态城市研究的发展和日益深入以及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备,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还可以不断修改和补充。

衡量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必然要确定生态城市的标准,但实际上,对世界上如此众多且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值来规定。因此,生态城市的标准只能是针对某

UrbanStudiesVOI.8NO.6,200l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l年6期

郭秀锐等表!

一级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城市绿化

三级指标

城市生态

森林覆盖率(51.9%)、人均公共绿地(16m2/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2%)

环境综合指标(92分)、大气环境NO2浓度(0.04mg/m3)、大气环境TSP浓度(0.08mg/m3)、饮用水源

然生态

环境质量

、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3%)、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城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市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工业废气处理率(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环境治理

经济水平

济生态

经济效益经济结构

人均GDP(22万元)

万元GDP能耗(0.5吨标煤)、万元GDP物耗(0.2万元)

三产占GDP比重(6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

、科技进步贡献率(>70%)重(25%)

建成区人口密度(3500人/km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岁)、三产从业人员比例(70-80%)、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

人均生活用水量(455L/d)、人均生活用电量(3.8-5.5kw・h/d)、气化率(100%)、万人商业网点数、恩格尔系数(

人均道路面积(16m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m2)、万人病床数(90床)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5%)、万人在校大学生数(479人)、科教投入占GDP比重(>

2.5%)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100%)、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3%)、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率(

人口

资源配置

会生态

基础设施教育科技

社会保障

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综合指数(100%)、人均信息消费占总消费比重(20%)、因特网上网人数比重(

60%)

图1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

UrbanStudiesVOI.8NO.6,2001

・57・

城市生态

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性质和特征相近的城市而定。概括来说,生态城市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将标准值定量化。

(2)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

(3)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现代化城市的量化指标值作为标准值。

(4)参考国外生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现状值作为标准值。

(5)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

表"

评价指数自然生态指数经济生态指数社会生态化指数综合指数值

广州0.3010.1340.220.218

郭秀锐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确定标准值。

本文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并依据广州市21世纪议程、广州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广州市现状值等确定了广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值(见表1中括号中所列数值)。!

广州生态化水平现状评价

通过表1所确定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标准,将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的生态化水平作了现状评价与比较,并预测了广州按(表2)。2010年规划值发展后的生态化水平

广州等城市的生态化水平现状评价指数值

北京0.4250.1330.1510.236

深圳0.5810.3240.4670.457

上海0.2640.1360.2810.227

广州2010年规划值

0.7480.8010.5860.711

标准值1111

权重0.3330.3330.333

如表2所示,从综合指数来看,广州市和北京、上海、深圳相比,目前的生态化水平较低,特别是与深圳相比差距较大。但与北京、上海的差距并不大,三者同属于较低的生态化水平。根据广州2010年的规划指数值,广州2010年的生态化水平将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分指标来看,广州目前的经济生态化水平较好,虽与深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和北京、上海属同一水平;而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水平较差,均排第三位。可见,广州市今后应重点加强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两方面的建设。#

结语

当前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或小城镇,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县的实践正蓬勃展开。为此,我们除了应加强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外,还应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即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应该作为城市总体战略规划的基

础,为其提供建设生态城市的蓝图,促使城市的生态化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州市开了全国之先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生态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以期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促使广州迈向适宜人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RegisterR.Eco-cityBerkeley:BuildingCitiesforAHealthy

Future.CA:NorthAtlanticBooks,1987.13~43

[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

规划,(1):2001,2559~66

[3]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

学原理.见: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

(6):城市生态.1999,1228~31

[5]宋永昌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城市环

境与城市生态.1999,(5):1216~19

・58・

城市发展研究8卷2001年6期UrbanStudiesVol.8No.6,2001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李向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URBAN STUDIES2001(6)78次

参考文献(5条)

1.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19872.黄肇义;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01)3.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 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 1994

4.黄光宇;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6)5.宋永昌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5)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顾传辉.陈桂珠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1(11)2.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5,25(8)

3. 赵清.张珞平.陈宗团.ZHAO Qing.ZHANG Luo-ping.CHEN Zong-tuan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2009,28(1)

4. 侯爱敏.袁中金.HOU Aimin.YUAN Zhongjin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

5. 李丽娟.张勃.李山勇.LI Lijuan.ZHANG Bo.LI Shanyong 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10(6)

6.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期刊论文]-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

7. 金国平.朱坦.唐弿.林妍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8(4)8. 陈军飞.王慧敏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5(9)

9. 沈洪艳.宋存义.贾建和.SHEN Hong-yan.SONG Cun-yi.JIA Jian-he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

引证文献(85条)

1.谢华生.李红柳.孙贻超.邵晓龙 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天津经济2011(1)

2.张卫清 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11(18)

3.张静.周秉根.张蕾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0(35)4.齐芳燕 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10(12)5.周健 兰州生态型城市发展研究[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8(9)

6.薛翔燕 兰州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探讨[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3)7.薛翔燕 兰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期刊论文]-甘肃科技 2007(12)

8.黄晓林 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制保障[期刊论文]-城市 2007(2)

9.暴向平.张碧星.庄立会.李滨勇 昆明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5)10.叶蔓 中国生态化城市建设研究[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05(5)

11.王娟.陆雍森.汪毅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四川环境 2004(6)12.程胜高.周妍.汪平 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3)

13.刘世栋.高峻 基于协调度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14.陈磊.王刚 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15.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10)16.刘义杰 由资源大庆到生态大庆的研究[期刊论文]-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3)17.靳晓婷 生态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的互动关系研究[期刊论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3)18.王伟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19.董一华.衣佳佳 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学理论 2010(23)20.JIAO Sheng.GUAN Chen-yin.ZENG Guang-ming.LIU Jian-long.Zhou Jian-fei Research onUncertainti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mmunity[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z1)

21.李英.陶玲 生态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

22.李宁.李晓东 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及评价的研究[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04(5)

23.张丽平.申玉铭 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24.李志磊.陈洪.范义文 浅谈宁波东钱湖生态城规划及实施策略[期刊论文]-住宅科技 2012(4)25.朱艳.赵先贵.纪芙蓉 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4)

26.李建国.刘金萍.刘丽丽.邵景安.苏维词.郭晴晴.窦贤明.程晓昀 基于灰色极大嫡原理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10(11)

27.李来儿 四川省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0(34)28.余鸿.雷国平 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 2010(1)

29.赵清.张珞平.陈宗团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期刊论文]-海洋环境科学 2009(1)30.JIAO Shi-xing.王腊春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8(8)31.黄云凤.崔胜辉 沿海生态城市的海洋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期刊论文]-台湾海峡2007(4)

32.孙延风.邱霁昀.许严宏 厦门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想[期刊论文]-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4)

33.刘岩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6(12)

学版) 2005(3)

35.李来儿 四川省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0(34)

36.郭秀锐.杨莹.陈东升.程水源.王琦 北京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2)

37.周晓唯.王拓 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9(6)38.马振宁.裴金川.米文宝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水平度量研究[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

39.吴静 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期刊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4)40.朱坦.吴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06(1)41.周建飞.曾光明.焦胜.杨馥.朱华.李倩.熊樱.唐琳 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2)

42.焦胜.曾光明.何理.曹麻茹.刘鸿亮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

43.柳兴国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44.赵清.杨志峰.张珞平.陈宗团 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2)

45.王根生.史健洁.卢玲 镇江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46.齐芳燕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分析——以徐州市为例[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1)47.郑文俊.李海防.王力峰 桂林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 2005(6)48.曾鹏.朱玉鑫 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1)49.刘涛贝 "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标准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建筑 2011(6)

50.吴晓英.李丁.王翠云.陈兴鹏 城市综合生态质量评价探讨——以兰州市为例[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2)

51.蒋依依.王仰麟.李卫锋.韩荡.牛慧恩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52.周海燕.周国华 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5(1)53.景星蓉.张健.樊艳妮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4(6)

54.常克艺.王祥荣 全面小康社会下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6)

55.王雁 我国城市绿化理念探索的回顾与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3(3)56.钟业喜.彭薇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期刊论文]-江西科学 2003(3)

57.李双江.罗晓.胡亚妮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石家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2012(3)

59.刘丽丽.刘金萍.李建国.关冰.郭晴晴.郭跃.杨爽 基于属性层次-识别模型的重庆市南岸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2)

60.曹庆荣.齐立斌.雷军蓉 大型赛事体育设施建设风险研究[期刊论文]-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

61.牟永铭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评价[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9(10)

62.官冬杰.苏维词.周继霞 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4)63.张宝林 镇江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64.郭滨 南充市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5.马健.周忠学 西安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12(5)66.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6)67.张贵祥.杨志峰 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比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10)

68.黄松林.王仰麟.吴健生.彭建 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定量评估及其发展方向[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10(4)

69.曹欢.苏维词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2009(3)

70.苏伟 城市住区的相关社会生态关系初探[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1.杨彤.王能民 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72.马交国 兰州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3.颜廷丽 密云生态县建设的评价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74.郑洋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5.段树国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塔里木河中段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76.殷艳 三峡库区万州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7.张贵祥.杨志峰 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比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3(10)78.孙玲 生态城市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79.杨义 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方案选优[学位论文]硕士 200580.吴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81.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82.张令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大连开发区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83.柏国强 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84.柏国强 上海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85.焦胜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fzyj200106009.aspx


相关内容

  • 城市生态水系的特征要素及其规划探索
  • 城市生态水系的特征要素及其规划探索 (何予川 吴海亮 张军梅)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10-07-29 08:38:00 来源:<黄河规划设计>2010年第2期 [摘要]立足于城市水系的四大主体功能,统筹考虑水体.岸线.滨水空间,提出了城市水系的特征要 ...

  • 临汾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估报告_张爱国
  • 第25卷第2期2011年6月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25No.2 June2011 4490(2011)02-0106-04文章编号:1009- 临汾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估报告 张 ...

  •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探究
  • 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探究 何瑾,冯祥源,高莺 摘要:首先综述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理论研究动态,指出国内雨水管理研究多为单一目标管理或技术微观层面的研究,而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的生态型雨水管理规划研究尚属空白.进而介绍发达国家低冲击开发的雨水管理理念以及国内最新提出 ...

  • 城市土壤特点及其改良措施
  •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6期 城市土壤特点及其改良措施 张蕊 刘鸿 石娜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河南周口466002) 摘要在人类长期活动过程中,城市土壤自然.物理.化学属性遭到破坏,形成了不同于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特殊土壤,具有结构凌乱.紧实大.通透性差.pH值偏高.固体入侵 ...

  •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TheConceptofGreenInfrastructureandReviewofItsResearchDevelopment 吴伟付喜娥 摘要:本文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内涵,国外相关理论研充系统化进展.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及自然生命支撑系统作用,旨在通 ...

  • 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理论思考
  •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必须准确地把握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运用劳动价值学说阐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学会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上看金融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用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 ...

  • 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综合协调度分析
  • 2012年6月 第"卷第2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NormalJan.2012VoI.27No.2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综合协调度分析 席娟张毅一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 ...

  • 环境地质学课程论文
  • 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极其反思 --以 11· 3 河南义马煤矿事故为例 摘要: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 本文概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 通过分析河南义马煤矿事故的事 故原因.过程及危害,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

  •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作者:王会王奇詹贤达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9期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与重点的基础.在理论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内涵的直接体现.在实践中,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推动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