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笔记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目录(1-10章)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 什么是教育管理学

二.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1.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1)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2) 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3) 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2.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 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一. 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二. 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三. 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四. 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五. 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第三节 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由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1.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第四节 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一. 教育事业的管理

二. 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

1.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2. 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

3. 学校的组织建设

4. 学校秩序

5. 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

6. 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

三. 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1. 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

2. 学校管理者的类型

3. 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

(1) 概念的能力

(2) 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3) 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4) 组织实施能力

(5) 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第五节 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

一. 学习教育管理学有用吗?

所谓有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测量之类。学会了也就能用了。另一种是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它的有用性不同于前一种,它要经过体验、领悟和学习者自己的再创造。这类学科往往是一听就懂,但做起来就不一定对,关键在于没有体验和领悟。

二.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2.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把它们的智力的潜能释放出来。

3.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题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或追求。

4.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5.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1)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和非标准环境问题。

(2)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的问题

(3)关于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

(5)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管理

一.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 管理的产生

2. 管理的职能

3. 管理的发展

二. 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1. 文化

2. 组织文化

3. 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4.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三. 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 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

2.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施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3. 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

4. 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组合

5. 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

6. 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

7. 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

第二节 教育管理

一. 关于教育管理的理念

二.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

1. 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

3. 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教育管理者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4. 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2.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

3.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4. 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节 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 关于管理现代化

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90年代,人们都在对管理现代化进行探讨。在这一百多年内,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60年代,管理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管理现代化由重点研究人、财、物等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配置转移到对战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从80年代以后,信息革命的浪潮对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冲击。

总之,管理现代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 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

1. 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2. 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3. 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4. 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仅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5. 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第一节 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 管理是理性行为

二.教育管理流派的划分

第二节 行政学、法学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 施泰因的教育行政思想

1. 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共同体之中

2. 人类共同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社会,另一部分是国家

3. 社会财富的分配为什么不公平吗?施泰因认为,这是由于社会精神财富不公平造成的

4. 要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首先要解决精神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二. 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1. 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3. 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4. 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三. 从行政学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1. 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2. 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理性因素的干扰。

3. 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4. 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类前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第三节 “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的提出

二.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和错误的动作。

3.每个工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呢?这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4.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5.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6.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要“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科层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 科层管理理论

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 职位分类

2. 权力分层

3. 法定资格

4. 委其责任

5. 遵幻守法

6. 理性关系

7. 固定工资

三. 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五节 系统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 梅奥和“霍桑实验”

二.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1) 工具人假设

(2) 经济人假设

(3) 社会人假设

(4) 自我实验人假设

(5) 复杂人假设

(6) 决策人假设

2.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

行为科学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激励理论的

(1) 需要层次理论

(2) 行为改造理论

(3) 过程分析理论

3. 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

(1) 什么是群体

假设群体和真实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健康的群体和不健康群体

(2) 群体是管理中的作用

归属作用、认同作用、支持作用

4. 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对于领导者素质的研究

(2) 对于领导者行为的研究

(3) 领导者的类型研究

(4) 关系领导方式的研究

三.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六节 系统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 系统理论

1. 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

(1) 整体优化概念

(2) 结构概念,又称合理组合

(3) 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

(4) 动态平衡概念

(5) 信息反馈概念

2.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方法

(1)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

(2)库存的方法

(3)线路的方法

(4)更新的方法

(5)减少排队的方法

(6)序列和调整的方法

(7)搜索的方法

三.对教育管理影响比较大的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1.切斯特•巴纳德的管理思想

(1)任何组织(企业、学校、医院、商店)都是一个系统

(2)在组织中经理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人之间的关系

(3)经理的权力只有被职工接受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4)职工是组织的成员,他们要积极地参加组织的活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他们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2.西蒙等人的系统管理思想

他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著名论断,在管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强调决策行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第三位是卡斯特。他提出权变理念,要求管理者不必追求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三. 系统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总之,管理是智慧的科学、权变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21世纪向教育和教育管理提出哪些挑战和机遇

一. 关注与讨论

1. 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

4. 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

二.21世纪是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2.全球经济和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大问题

3.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之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

三.21世纪需要我们去创造

四.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

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一.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1. 现代化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 现代化的性质

(1) 现代化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

(2) 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

(3) 现代化建设的层次性

什么是现代人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的产物。人是历史的人,同时又是现实的人。

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现在,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章所讲的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

1) 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2) 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全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3)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4) 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

5) 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1. 时间节奏加快

2. 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

3. 一切领域都在变化

4. 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

5. 正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

6. 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

第三节 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 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1.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

2. 教育又是怎样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呢

二.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三.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五.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1.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2.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世界观问题的界限

六.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七.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八.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节 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价值观

一. 关于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理论的关系

什么是教育规律?

什么是教育理论?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呢?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

(2)什么是价值观

2.教育价值观的涵义

(1)什么是教育的价值?

(2)什么是教育价值观?

1)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3)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选择

4)教育价值观支配着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行为

第二节 三种教育价值观的比较

一.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

1. 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2. 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3.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手 段

4. 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5. 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6. 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中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7. 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的概念

1.统一

2.集中

3.规模

4.同步

5.竞争

6.效率

7.效益

9.时间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

1. 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的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2.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3. 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4. 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5.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总之,在工业时代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按照工厂化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

四. 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这种教育价值观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时期的产物

这种教育价值观认为:

1. 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2.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3.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什么呢?

1. 向谁学习,以什么人为榜样

2. 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

3. 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

4. 教育时空观的变化

5. 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

6. 教师观的变化

上述三种教育价值观反映了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过程,体现了教育理想和现实可能的统一。

第三节 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对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第二编 教育行政

第六章 教育行政体制

第一节 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

一. 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2.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

3.完整制与分离制

第二节 教育行政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 从教育行政类型来比较分析教育行政体制

二.从教育行政职能来比较分析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政策

一.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从建国经来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过程来看,1958年—1959年间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可以称为第一次尝试。

1961年之后,为了纠正教育行政工作中出现的诸问题,进行了教育行政的调整工作。

自1963年到现在,从这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行政的效率,或者说它存在着阻碍教育行政效率的一些弊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与冲击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管理体制,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育管理过分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必须放权,以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其一是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实施“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其二是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

第三,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以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形式将以上的改革内容确定下来,进而以教育法规去规范这一改革。 所谓加强宏观调控就是:

1) 解决对教育系统的管理

2) 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弹性辐度和稳定性

3) 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

4) 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

5) 要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价

第七章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职能

一. 教育行政组织的涵义及特征

组织的定义

教育行政组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 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第二, 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二.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1.行政组织结构

2.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1)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其主要职责是:

(2)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 公务员制度

1.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1)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 对各项行政工作进行职位分类

(3) 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4) 实行“考绩制”

(5) 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2. 建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特点是法规先行

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1)“双轨制”的公务员制度

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种

2)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即依据法律和国家公务员条例组织起来的公务员管理系统

3)法治化。即通过建立公务员法,使对公务员的管理法治化。

4)实行职位分类

5)择优录用

6)职位常任

7)强调讲求业务道德

二.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条件

2.教育行政机关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

主要有委任及考试录用二种。除此之外,选举。

三适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充分发挥公务员制度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中的内存有效机制

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

第三节 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一. 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不高,效益不大的原因

二.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和效益的的措施

1.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2.使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

3.提高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八章 教育法

第一节 法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法与教育行政

一. 什么是教育法

二.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四.教育法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4.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

第三节 教育法体系

第四节 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 教育法的制定

1. 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 教育立法权限的划分

3. 教育立法程序

4. 教育法规的修改和废止

5. 教育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

(2) 民主立法

(3) 系统性原则

(4) 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一的原则

二.教育法的实施

第五节 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法规建设

第九章 教育计划

第一节 教育计划

一. 教育计划的起源

二.教育计划的定义

三.教育计划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预测

一. 预测与教育预测的涵义

二.教育预测在教育计划中的作用

1.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

3.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三.教育预测的内容

1.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

2.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预测

3.教育人口变化的预测

4.教育投资预测

5.教育内容、方法发展变化的预测

6.教育布局的预测

7.人才需求预测

第三节 教育计划的结构

一. 教育发展目标

二.现状的诊断和分析

三.教育计划目标

四.教育计划行动方案的拟定与选择

第四节 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及其方法

一. 编制教育计划的步骤

1. 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2. 计划目标的设定

3. 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

4. 在实施中的调整

二.编制教育计划的方法

1.社会需求法

2.人力需求预测法

3.教育的投资收益分析法

4.教育类型法

第十章 教育督导

第一节 教育督导的意义、任务与职能

一.教育督导的意义

1. 教育督导的涵义

2. 教育督导的意义

二.教育督导的任务

1.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2.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4.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5.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

三.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

1.教育督导的两个基本职能——监督和指导

(1)作为行政监督行为的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活动

(2)作为管理过程要素的控制行为的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活动

2.国外教育督导的监督和指导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机构与人员

一. 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

二.教育督导人员

1.督学的条件,即督学的资格问题

2.教育督导人员的配备

3.教育督学的职权

(1)列席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

(2)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与督导事项有关的文件并汇报工作

(3)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调查

(4)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或督学有权予以制止

4.教育督学的培训

第三节 教育督导的原则

一.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的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民主性原则

四.发挥集体功能的原则

五.合作性原则

六.促进性原则

第四节 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

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应符合哪些要求呢?

一. 应强调“整体性”、综合性

二.需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三.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功能,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功能

四.应采用合作的方式

五.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目录(11-15章)

第十一章 教育财政

第一节 教育经费与教育财政

一. 教育经费

二.教育财政

三.教育财政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

一. 教育经费的筹措

二.教育经费的分配

1.在国民经济中的教育经费支出

2.教育部门内的教育经费及支出构成

(1)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费支出

(2)教育事业费与基本建设经费支出构成

(3)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构成

一类是人员经费,一类是公用经费

四. 教育经费的使用

1. 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

2. 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2) 提高教职工质量,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3. 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4. 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率,使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5. 提高管理水平

6. 要逐步解决学校社会化的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课程行政

第一节 教育课程的涵义及编订权

一. 教育课程的涵义

二.教育课程的编订权

1.教育行政为中央集权型的或者说中央集权色彩浓厚的国家,其教育课程编订权,一般在中央或国家一级

2.教育行政体制为分权型或具有明显分权倾向的国家,对教育课程的管理权一般留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德美加英

3.教育课程编定权划分的发展趋势

4.我国教育课程的编订权

第二节 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

一. 教学计划

1. 教学计划的涵义

2. 教学计划的内容

(1) 学校培养目标

(2) 列出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3) 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

(4) 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及学期划分、假期时间

(5) 学校的各种活动诸如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安排

3.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

4. 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

(1) 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及其原则

要使个性和再编订工作富有效率和科学精神,必须注意把握好课程及影响它的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即遵循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2) 民主原则

3) 弹性原则

4) 系统组合原则

(2) 新中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发展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该课程计划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 明确了培养目标

第二, 加强了德育

第三,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必

第四, 调整了各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

第五, 设计了“五四”和“六三”两种学制的课程安排

二.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1.我国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编订

2.我国的教科书

(1)我国教科书制度的发展

(2)教科书的编写

第三节 教育课程实施的指导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或者说是把官方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的过程

课程实施指导的主要存在(活动)形式是:组织实验交流、共同研究、课程实施评价、咨询建议、培训教师、经费援助等。

课程实施评价就是运用科学手段,对课程的实施进行量和质的分析、鉴定。课程实施评价主要分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

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也是影响教学水平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第十三章 教育人事行政

第一节 教师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

一.涵义

二.意义

1.教师人事行政可以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

2.教师人事行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一. 专业的涵义

二.专业标准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分析

1.作为专门职业的核心属性高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已形成的专门职业加以比较的话,在专门知识技术方面明显的相形见绌

2.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内的独立自主性的低弱

3.现实中仅具有最低限度的职业意识和最小限度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还大量存在

4.教师待遇的偏低

四.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师范教育

2.提高教师待遇

3.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

第三节 教师的任用

一. 教师的任用资格

1. 教师资格的分类及学历要求

2. 教师资格的认定

二.教师的任用方式

第四节 教师的在职培训

一. 教师在职培训的意义

1. 是职前教育的继续延长

2. 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的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教师的工资

新中国教师工资制度的沿革

工资改革实质性的进展

1. 新工资制实施了“制度脱钩”,“分类管理”的原则。

2.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这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偏低的问题

3. 新工资制度针对以往教师工资缺少正常的升级和增薪,奖励制度的弊端

4. 新工资制度体现了宏观管理和微观放权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扩大地方决策权,赋予学校在微观分配上的自主权。

第六节 教师考核制度

一. 教师考核的意义

二.教师考核机构

三.教师考核的内容

四.教师考核的方法

五.教师考核的原则

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第三编 学校管理

第十四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

第一节 学校效能是管理追求的目标

一. 什么是学校效能

二.分析学校效能的几个视角

1.目标模式

2.投入——产出模式

3.关键人群需求满足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首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学校效能

第一, 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

第二, 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

第三, 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四. 效能是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

对学校效能的热情,从宏观来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教育“量”的发展已不是大问题,“质”的问题被突显出来

2. 教育事业成为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世型文化产业,教育成本在不断上升,纳税人的钱要花得其所,有限的资金投入应该得到较好的回报,而获得理想产出——投入比的基础之一就是学校效能状况

3. 世纪之交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学校效能在内涵与水平上都要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更直接的,从学校管理这个微观层面来看,学校效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首先,效能作为学校的“潜质”,是学校具有的职责行为能力的大小,是活动能量聚集的程度,它构成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特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学校管理也如同带兵打仗一样,首先也要多方面改善素质,积攒力量,然后工作才在基础,发展才有后劲。

其次,作为学校活动成果的效能,是满足校内外各方面人员利益要求的基础,是学校存在的目的。

第二节 自主办学与学校效能

一. 自主办学历史的简单回顾

二.自主办学与学校的效能

1.一定程度的自主办学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

(1)国家对资源的提取、分配、供给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学校合法地自行补充

(2)在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国家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有时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学校则具有对这些需要的敏感,可能成为改革或新政策形成的先驱。

(3)从学校角度看,只有获得办学自主权,才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办“活”学校,办出特色。

(4)从教育行政部门运行的机制看,不给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就可能走向“无事忙”的低效集权,妨害学校效能的发挥。

2.中小学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

(1)学校与政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

(2)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除少数民办学校外,举办学校的责任由国家承担,国家为其制定办学总方针,各级政府向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师资,同时指导和监督办学。

(3)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学校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利益的机遇随处可见,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日益增多。

三.中小学自主办学的表现形式

第一,自主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

第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自主权

第三,有条件地部分变更公立学校办学主体,实施以赋予学校承办权为中心的全方位自主办学。

所谓的“国有民办”,是在肯定国家对公立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权威性的前提下,将学校委托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集体独立承办。

举办“国有民办”学校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多主体办学的一种尝试,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管理改革的需要所决定的。归纳起来,这种办学模式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1. 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教育,分担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形成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办教育的局面,强化教育发展的动力。

2. 学校在更大程序上实现自主办学,增加改革动力,提高办学效益。

3. 为一些有争议的教育政策提供实验的空间。

五. 自主办学与学校的主体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要自主办学,首先要由政府制定政策向学校放权,学校按照政府所下放的权力去自主地行动。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校自主办学局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力量互动的过程,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不仅是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还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学校自主办学地位的形成需要学校能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第三节 发展战略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工具

一. 为什么要制定发展战略

1. 战略以预见为基础,为未来确定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指导一定时期内工作的纲领

2. 战略立足于竞争,它可能激发领导成员的成就感,使学校工作摆脱平庸的维持状态而有所作为,进而它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水平和监督其工作的尺度,它为学校的未来勾画出蓝图,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动员的号角。

3. 发展战略是校内外潜力的挖掘器。结构决定功能,战略计划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校行动计划,它需要持久的、大范围的、高强度的资源作为支持

二.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

1.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2.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应环境

3.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造学校优势

4.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

三.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学采用的战略类型

1.特色战略

2.转制战略

3.连横战略

4.合纵战略

5.任务转移战略

第十五章 学校管理过程

第一节 管理过程概述

一. 管理过程研究的视角

西蒙:决策链条: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

戴明:四环节说:PDCA计划、执行、检查、修正

二.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

1.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

2.学校各个层次的部六及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次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从而保证管理过程统一思想一、有序地进行

3.管理过程在“戴明环”滚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个循环,就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第二节 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

一. 为什么要制定学校工作计划

第一, 为学校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方向与政策,以便作为指导和协调工作的方针

第二, 通过说明学校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及其标准,工作步骤和日程,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对全校、所在部门及个人的期望是什么;同时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人明白自己与其他人的工作联系,以加强彼此的协调

第三, 预先估计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问题,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学校的工作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工作目标、政策与规定、活动内容与程序、日程安排、方式和方法、组织、绩效及其衡量标准、必要的控制措施。

二.学校计划的类型

1.按层次可分为总体计划、中间计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2.按时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按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可分为综合计划和单项计划。

4.按作用可分为进入计划、常规计划和应急计划。

三.学校计划活动中的决策

1.什么是决策

2.决策的程序

(1)明确问题

1)查明问题的范围、程度和特点

2)分析问题的原因

3)预测事态发展趋向

(2)设定目标

1)要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

2)决策目标要有准确性

首先,决策目标所有概念应该是明确的,不模凌两可,不含糊其词

其次,决策目标要满足约束条件的要求

再次,决策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否则就会使其价值大打折扣,失去作为对管理活动实施监控的职能,甚至沦落为不负责任行为的挡箭牌。

又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决策目标数量化。

3)拟订备选方案

科学决策的精髓就是决策者有选择的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拟订备选方案宜先粗后细

4) 方案选择

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择方案的标准,另一个是选择方案的方法

1) 方案选择标准除注意与上述“设定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外,还要注意这一阶段特殊的价值选择:极优、满意,还是渐进?

2) 决策方案的选择方法大致有经验判断法、数学计算法和实验法三种。

5) 追踪决策

4. 影响决策质量的若干因素

所谓决策质量,大致应包括:决策先进程度、决策的可行程度、决策的效率、决策成本即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付代。影响决策质量的因素既有宏观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的个人与组织因素。从微观上分析:

(1)决策者个人特点的影响

1)价值倾向性

2)对有关问题的感知能力和感知风格

3)对备选决策方案评估和决断时的风格

4)经验多少。

(2)影响决策的组织因素

1)决策群体的影响

2)决策群体中如果存在权力之争,将会降低决策效率,还可能由于不同意见的冲突与制约,将会大大削弱决策的有效性。

3)“组织惯性”的存在

第三节 学校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

一. 控制及其要求

控制是学校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学校的计划相一致,或为使人们的行为遵循规范,所采取的监督和矫正等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指出偏差,以便纠正错误,并防止重犯。

控制是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目标运转的基本管理活动,它具有收敛性特征,即引导所有工作纳入规范轨道的功能。控制有三种基本类型:事前控制(前馈控制)、过程控制、成果控制(反馈控制)。

控制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确定控制目标(2)衡量执行效果(3)采取措施纠偏。

对控制活动的要求:

1. 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

2. 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明确各部门的和每个人的职责,就是控制得以明确、连续进行的组织基础。

3. 控制要及时,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

4. 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5. 控制措施要有一定的力度

二. 协调市及其要求

协调是为了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使之同步,互为依托。

协调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全员参与的原则

2. 有效沟通的原则

3. 及时协调的原则

4. 连续性原则

5. 直接接触的原则

三. 计划评审技术

计划评审技术是5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技术,它运用网络技术,对计划的运行线路进行优化管理,突出对关键线路的把握,从而使计划迅速、协调、经济地得到落实。

以国际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例,说明该技术的使用程序:

1. 把项目(计划)的总任务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小的工作或活动,确定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并估讲出每个活动所需时间,鉴定哪些活动必须在另一些活动之前完成,哪些活动可以与其他活动同时完成,然后列成表。

2. 用图解的方式把活动顺序表示成活动网络

(1) 绘制网络图的符号

(2) 绘制网络图的规划

第一, 从左至右按活动逻辑展开,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

第二, 一个箭线只能代表一项工作,它只能有一个开始端和结束端。

第三, 全图只有一个工作始发点和一个终结点。

(3) 完成某项活动时间计算

估计有三种时间,最短时间(S)最长时间(L)最可能时间(M)然后用式计算出最终估计时间

(4) 按照关系绘制网络图。

3. 计算时间安排

计算下列三种时间:1)汇集于一个结点前的各项工作最迟的结束时间。2)汇集于一个结点后的各项工作最迟的开始时间3)某项工作允许的延迟时间

4. 找出关键线路

关键线路法是一种计划管理的实际方法,它明确计划招待的逻辑关系,同时指引管理者把握管理中的关键活动,抓住主要矛盾,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工作全局经济有效地进行。

第四节 学校的目标管理

一. 目标管理概述

1. 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目标管理是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

自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以后,到8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期,目标管理开始从仅强调组织的总目标和部门目标,向设置个人目标发展。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形成的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它超出了保证短期任务完成的范围,进一步关注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2. 目标管理的特点:

(1) 面向未来

(2) 系统性的管理

(3) 重视成果的管理

(4) 重视人的管理

二. 学校目标管理的过程

目标管理过程指目标管理实行的活动程序,它与一般管理模式一样,也包含了计划、执行、检查等几个基本环节。有研究者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九项工作”

1. 计划阶段

包括确定目标和分解目标两个环节,其中又有论证决策、协商分解和定责授权三项活动。

(1) 论证决策是指选择目标,也即设计目标并说明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过程,这是目标管理的关键一步。

(2) 目标分解是指通过协商方式将总目标逐层落实到各部门和各成员身上的过程。经过三个步骤:第一,学校领导宣布总目标;第二,下级根据总目标制定分目标;第三,协商调整,包括上下级的纵向调整和横向的部门间、个人间调整。

(3) 定责授权是在分解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各个部门及个人的权利与责任。注意几个问题:1)建立责任制,责任内容一定要明确2)明确责任时,同时要授权3)不能越级授权

2. 执行阶段:

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包括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三项

(1) 咨询指导是目标管理活动中有特色的管理行为。

(2) 检查控制不仅指对下属工作进行检查,还要检查管理者向下级所授之权和所应提供的资源是否到位

(3) 控制是通过反馈纠正编差的管理行为,目标管理的控制应注重每个工作人员的自我控制,在内容上要对关键方面实施控制而不要事无巨细都加以干涉。

3. 检查和总结

这一阶段包括三项工作,即考评结果、实施奖惩和总结经验。

三. 目标管理在学校中的应用

1. 实施目标管理对学校管理的意义

将目标管理的模式引入学校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 有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2)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 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4. 实施目标管理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

(1) 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于埋头事务,而应将主要精力转达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达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2) 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授权艺术,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学校领导者要树立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精心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信息系统,努力使工作标准化。

四. 学校管理目标系统

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应该达到的质量规格。

对普通中小学管理目标系统的构想:

领导集团、队伍建设、管理过程、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工作管理、办学效果、办学条件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目录(1-10章)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 什么是教育管理学

二.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1.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1)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2) 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3) 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2.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3. 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一. 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二. 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三. 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四. 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五. 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第三节 现代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由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1.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3.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第四节 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一. 教育事业的管理

二. 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

1.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2. 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

3. 学校的组织建设

4. 学校秩序

5. 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

6. 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

三. 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1. 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

2. 学校管理者的类型

3. 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

(1) 概念的能力

(2) 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

(3) 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4) 组织实施能力

(5) 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第五节 教育管理学的教与学

一. 学习教育管理学有用吗?

所谓有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测量之类。学会了也就能用了。另一种是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它的有用性不同于前一种,它要经过体验、领悟和学习者自己的再创造。这类学科往往是一听就懂,但做起来就不一定对,关键在于没有体验和领悟。

二.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2.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把它们的智力的潜能释放出来。

3.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题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或追求。

4.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5.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1)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和非标准环境问题。

(2)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的问题

(3)关于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

(5)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管理

一.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 管理的产生

2. 管理的职能

3. 管理的发展

二. 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1. 文化

2. 组织文化

3. 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4.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三. 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 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

2.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施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3. 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

4. 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组合

5. 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

6. 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

7. 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

第二节 教育管理

一. 关于教育管理的理念

二.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

1. 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

3. 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教育管理者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

4. 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2.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

3.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4. 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节 教育管理现代化

一. 关于管理现代化

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90年代,人们都在对管理现代化进行探讨。在这一百多年内,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60年代,管理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管理现代化由重点研究人、财、物等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配置转移到对战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从80年代以后,信息革命的浪潮对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冲击。

总之,管理现代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 关于教育管理现代化

1. 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2. 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3. 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4. 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仅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5. 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第一节 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 管理是理性行为

二.教育管理流派的划分

第二节 行政学、法学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 施泰因的教育行政思想

1. 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共同体之中

2. 人类共同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社会,另一部分是国家

3. 社会财富的分配为什么不公平吗?施泰因认为,这是由于社会精神财富不公平造成的

4. 要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首先要解决精神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二. 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1. 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3. 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4. 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三. 从行政学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1. 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2. 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理性因素的干扰。

3. 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4. 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类前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第三节 “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的提出

二.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和错误的动作。

3.每个工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呢?这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4.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5.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6.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要“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科层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 科层管理理论

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 职位分类

2. 权力分层

3. 法定资格

4. 委其责任

5. 遵幻守法

6. 理性关系

7. 固定工资

三. 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五节 系统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 梅奥和“霍桑实验”

二.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1) 工具人假设

(2) 经济人假设

(3) 社会人假设

(4) 自我实验人假设

(5) 复杂人假设

(6) 决策人假设

2.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

行为科学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激励理论的

(1) 需要层次理论

(2) 行为改造理论

(3) 过程分析理论

3. 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

(1) 什么是群体

假设群体和真实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健康的群体和不健康群体

(2) 群体是管理中的作用

归属作用、认同作用、支持作用

4. 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对于领导者素质的研究

(2) 对于领导者行为的研究

(3) 领导者的类型研究

(4) 关系领导方式的研究

三.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第六节 系统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 系统理论

1. 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

(1) 整体优化概念

(2) 结构概念,又称合理组合

(3) 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

(4) 动态平衡概念

(5) 信息反馈概念

2.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方法

(1)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

(2)库存的方法

(3)线路的方法

(4)更新的方法

(5)减少排队的方法

(6)序列和调整的方法

(7)搜索的方法

三.对教育管理影响比较大的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1.切斯特•巴纳德的管理思想

(1)任何组织(企业、学校、医院、商店)都是一个系统

(2)在组织中经理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人之间的关系

(3)经理的权力只有被职工接受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4)职工是组织的成员,他们要积极地参加组织的活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他们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2.西蒙等人的系统管理思想

他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著名论断,在管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强调决策行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第三位是卡斯特。他提出权变理念,要求管理者不必追求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三. 系统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总之,管理是智慧的科学、权变的科学。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第一节 21世纪向教育和教育管理提出哪些挑战和机遇

一. 关注与讨论

1. 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

4. 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

二.21世纪是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2.全球经济和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大问题

3.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之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

三.21世纪需要我们去创造

四.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

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一.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1. 现代化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 现代化的性质

(1) 现代化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

(2) 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

(3) 现代化建设的层次性

什么是现代人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的产物。人是历史的人,同时又是现实的人。

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现在,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章所讲的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

1) 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2) 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全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3)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4) 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

5) 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1. 时间节奏加快

2. 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

3. 一切领域都在变化

4. 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

5. 正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

6. 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

第三节 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 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1.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

2. 教育又是怎样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呢

二.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三.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五.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1.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

2.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世界观问题的界限

六.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七.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八.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节 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价值观

一. 关于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理论的关系

什么是教育规律?

什么是教育理论?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呢?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

(2)什么是价值观

2.教育价值观的涵义

(1)什么是教育的价值?

(2)什么是教育价值观?

1)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3)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选择

4)教育价值观支配着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行为

第二节 三种教育价值观的比较

一.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

1. 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2. 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3.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手 段

4. 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5. 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6. 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中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7. 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的概念

1.统一

2.集中

3.规模

4.同步

5.竞争

6.效率

7.效益

9.时间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

1. 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的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2.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3. 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4. 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5.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总之,在工业时代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按照工厂化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

四. 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这种教育价值观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时期的产物

这种教育价值观认为:

1. 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2.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3.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是什么呢?

1. 向谁学习,以什么人为榜样

2. 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

3. 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

4. 教育时空观的变化

5. 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

6. 教师观的变化

上述三种教育价值观反映了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过程,体现了教育理想和现实可能的统一。

第三节 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对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第二编 教育行政

第六章 教育行政体制

第一节 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

一. 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2.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

3.完整制与分离制

第二节 教育行政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 从教育行政类型来比较分析教育行政体制

二.从教育行政职能来比较分析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政策

一.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从建国经来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过程来看,1958年—1959年间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可以称为第一次尝试。

1961年之后,为了纠正教育行政工作中出现的诸问题,进行了教育行政的调整工作。

自1963年到现在,从这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行政的效率,或者说它存在着阻碍教育行政效率的一些弊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与冲击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管理体制,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育管理过分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必须放权,以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其一是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实施“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其二是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

第三,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以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形式将以上的改革内容确定下来,进而以教育法规去规范这一改革。 所谓加强宏观调控就是:

1) 解决对教育系统的管理

2) 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弹性辐度和稳定性

3) 要加强教育法规建设

4) 突出教育投资的方向性

5) 要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价

第七章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职能

一. 教育行政组织的涵义及特征

组织的定义

教育行政组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 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第二, 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二.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1.行政组织结构

2.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1)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其主要职责是:

(2)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与职能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一. 公务员制度

1.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1)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 对各项行政工作进行职位分类

(3) 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4) 实行“考绩制”

(5) 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2. 建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特点是法规先行

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

1)“双轨制”的公务员制度

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种

2)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即依据法律和国家公务员条例组织起来的公务员管理系统

3)法治化。即通过建立公务员法,使对公务员的管理法治化。

4)实行职位分类

5)择优录用

6)职位常任

7)强调讲求业务道德

二.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1.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条件

2.教育行政机关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

主要有委任及考试录用二种。除此之外,选举。

三适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充分发挥公务员制度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中的内存有效机制

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

第三节 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一. 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不高,效益不大的原因

二.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效率和效益的的措施

1.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2.使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

3.提高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八章 教育法

第一节 法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法与教育行政

一. 什么是教育法

二.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四.教育法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4.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

第三节 教育法体系

第四节 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 教育法的制定

1. 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 教育立法权限的划分

3. 教育立法程序

4. 教育法规的修改和废止

5. 教育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

(2) 民主立法

(3) 系统性原则

(4) 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一的原则

二.教育法的实施

第五节 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法规建设

第九章 教育计划

第一节 教育计划

一. 教育计划的起源

二.教育计划的定义

三.教育计划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预测

一. 预测与教育预测的涵义

二.教育预测在教育计划中的作用

1.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

3.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

三.教育预测的内容

1.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

2.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预测

3.教育人口变化的预测

4.教育投资预测

5.教育内容、方法发展变化的预测

6.教育布局的预测

7.人才需求预测

第三节 教育计划的结构

一. 教育发展目标

二.现状的诊断和分析

三.教育计划目标

四.教育计划行动方案的拟定与选择

第四节 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及其方法

一. 编制教育计划的步骤

1. 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2. 计划目标的设定

3. 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

4. 在实施中的调整

二.编制教育计划的方法

1.社会需求法

2.人力需求预测法

3.教育的投资收益分析法

4.教育类型法

第十章 教育督导

第一节 教育督导的意义、任务与职能

一.教育督导的意义

1. 教育督导的涵义

2. 教育督导的意义

二.教育督导的任务

1.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2.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4.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5.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

三.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

1.教育督导的两个基本职能——监督和指导

(1)作为行政监督行为的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活动

(2)作为管理过程要素的控制行为的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活动

2.国外教育督导的监督和指导职能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机构与人员

一. 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

二.教育督导人员

1.督学的条件,即督学的资格问题

2.教育督导人员的配备

3.教育督学的职权

(1)列席被督导单位的有关会议

(2)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与督导事项有关的文件并汇报工作

(3)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调查

(4)对违反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或督学有权予以制止

4.教育督学的培训

第三节 教育督导的原则

一.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的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民主性原则

四.发挥集体功能的原则

五.合作性原则

六.促进性原则

第四节 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

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应符合哪些要求呢?

一. 应强调“整体性”、综合性

二.需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三.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功能,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功能

四.应采用合作的方式

五.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目录(11-15章)

第十一章 教育财政

第一节 教育经费与教育财政

一. 教育经费

二.教育财政

三.教育财政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

一. 教育经费的筹措

二.教育经费的分配

1.在国民经济中的教育经费支出

2.教育部门内的教育经费及支出构成

(1)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费支出

(2)教育事业费与基本建设经费支出构成

(3)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构成

一类是人员经费,一类是公用经费

四. 教育经费的使用

1. 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

2. 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2) 提高教职工质量,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3. 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以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4. 加强对教育机构内的仪器、设备的保管,并提高其使用率,使物尽其用,减少浪费

5. 提高管理水平

6. 要逐步解决学校社会化的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课程行政

第一节 教育课程的涵义及编订权

一. 教育课程的涵义

二.教育课程的编订权

1.教育行政为中央集权型的或者说中央集权色彩浓厚的国家,其教育课程编订权,一般在中央或国家一级

2.教育行政体制为分权型或具有明显分权倾向的国家,对教育课程的管理权一般留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德美加英

3.教育课程编定权划分的发展趋势

4.我国教育课程的编订权

第二节 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

一. 教学计划

1. 教学计划的涵义

2. 教学计划的内容

(1) 学校培养目标

(2) 列出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3) 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和教学顺序

(4) 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及学期划分、假期时间

(5) 学校的各种活动诸如生产劳动、体育活动、自学活动的安排

3.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

4. 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

(1) 教学计划的修改、再编订及其原则

要使个性和再编订工作富有效率和科学精神,必须注意把握好课程及影响它的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即遵循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2) 民主原则

3) 弹性原则

4) 系统组合原则

(2) 新中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发展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该课程计划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 明确了培养目标

第二, 加强了德育

第三,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必

第四, 调整了各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

第五, 设计了“五四”和“六三”两种学制的课程安排

二.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1.我国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编订

2.我国的教科书

(1)我国教科书制度的发展

(2)教科书的编写

第三节 教育课程实施的指导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或者说是把官方课程转化为运作课程的过程

课程实施指导的主要存在(活动)形式是:组织实验交流、共同研究、课程实施评价、咨询建议、培训教师、经费援助等。

课程实施评价就是运用科学手段,对课程的实施进行量和质的分析、鉴定。课程实施评价主要分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价,二是终结性评价。

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也是影响教学水平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第十三章 教育人事行政

第一节 教师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

一.涵义

二.意义

1.教师人事行政可以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

2.教师人事行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一. 专业的涵义

二.专业标准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分析

1.作为专门职业的核心属性高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已形成的专门职业加以比较的话,在专门知识技术方面明显的相形见绌

2.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内的独立自主性的低弱

3.现实中仅具有最低限度的职业意识和最小限度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还大量存在

4.教师待遇的偏低

四.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师范教育

2.提高教师待遇

3.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

第三节 教师的任用

一. 教师的任用资格

1. 教师资格的分类及学历要求

2. 教师资格的认定

二.教师的任用方式

第四节 教师的在职培训

一. 教师在职培训的意义

1. 是职前教育的继续延长

2. 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的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教师的工资

新中国教师工资制度的沿革

工资改革实质性的进展

1. 新工资制实施了“制度脱钩”,“分类管理”的原则。

2.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这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偏低的问题

3. 新工资制度针对以往教师工资缺少正常的升级和增薪,奖励制度的弊端

4. 新工资制度体现了宏观管理和微观放权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扩大地方决策权,赋予学校在微观分配上的自主权。

第六节 教师考核制度

一. 教师考核的意义

二.教师考核机构

三.教师考核的内容

四.教师考核的方法

五.教师考核的原则

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第三编 学校管理

第十四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

第一节 学校效能是管理追求的目标

一. 什么是学校效能

二.分析学校效能的几个视角

1.目标模式

2.投入——产出模式

3.关键人群需求满足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首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学校效能

第一, 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

第二, 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

第三, 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四. 效能是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

对学校效能的热情,从宏观来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教育“量”的发展已不是大问题,“质”的问题被突显出来

2. 教育事业成为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世型文化产业,教育成本在不断上升,纳税人的钱要花得其所,有限的资金投入应该得到较好的回报,而获得理想产出——投入比的基础之一就是学校效能状况

3. 世纪之交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学校效能在内涵与水平上都要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更直接的,从学校管理这个微观层面来看,学校效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首先,效能作为学校的“潜质”,是学校具有的职责行为能力的大小,是活动能量聚集的程度,它构成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特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学校管理也如同带兵打仗一样,首先也要多方面改善素质,积攒力量,然后工作才在基础,发展才有后劲。

其次,作为学校活动成果的效能,是满足校内外各方面人员利益要求的基础,是学校存在的目的。

第二节 自主办学与学校效能

一. 自主办学历史的简单回顾

二.自主办学与学校的效能

1.一定程度的自主办学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

(1)国家对资源的提取、分配、供给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学校合法地自行补充

(2)在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国家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有时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学校则具有对这些需要的敏感,可能成为改革或新政策形成的先驱。

(3)从学校角度看,只有获得办学自主权,才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办“活”学校,办出特色。

(4)从教育行政部门运行的机制看,不给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就可能走向“无事忙”的低效集权,妨害学校效能的发挥。

2.中小学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

(1)学校与政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

(2)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除少数民办学校外,举办学校的责任由国家承担,国家为其制定办学总方针,各级政府向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师资,同时指导和监督办学。

(3)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学校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利益的机遇随处可见,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日益增多。

三.中小学自主办学的表现形式

第一,自主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

第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自主权

第三,有条件地部分变更公立学校办学主体,实施以赋予学校承办权为中心的全方位自主办学。

所谓的“国有民办”,是在肯定国家对公立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权威性的前提下,将学校委托给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集体独立承办。

举办“国有民办”学校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多主体办学的一种尝试,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管理改革的需要所决定的。归纳起来,这种办学模式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1. 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教育,分担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形成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办教育的局面,强化教育发展的动力。

2. 学校在更大程序上实现自主办学,增加改革动力,提高办学效益。

3. 为一些有争议的教育政策提供实验的空间。

五. 自主办学与学校的主体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要自主办学,首先要由政府制定政策向学校放权,学校按照政府所下放的权力去自主地行动。

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校自主办学局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力量互动的过程,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不仅是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还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学校自主办学地位的形成需要学校能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第三节 发展战略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工具

一. 为什么要制定发展战略

1. 战略以预见为基础,为未来确定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指导一定时期内工作的纲领

2. 战略立足于竞争,它可能激发领导成员的成就感,使学校工作摆脱平庸的维持状态而有所作为,进而它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水平和监督其工作的尺度,它为学校的未来勾画出蓝图,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动员的号角。

3. 发展战略是校内外潜力的挖掘器。结构决定功能,战略计划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校行动计划,它需要持久的、大范围的、高强度的资源作为支持

二.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

1.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2.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应环境

3.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造学校优势

4.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

三.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学采用的战略类型

1.特色战略

2.转制战略

3.连横战略

4.合纵战略

5.任务转移战略

第十五章 学校管理过程

第一节 管理过程概述

一. 管理过程研究的视角

西蒙:决策链条: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

戴明:四环节说:PDCA计划、执行、检查、修正

二.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

1.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

2.学校各个层次的部六及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次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从而保证管理过程统一思想一、有序地进行

3.管理过程在“戴明环”滚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个循环,就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第二节 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

一. 为什么要制定学校工作计划

第一, 为学校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方向与政策,以便作为指导和协调工作的方针

第二, 通过说明学校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及其标准,工作步骤和日程,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对全校、所在部门及个人的期望是什么;同时使每个部门和每个人明白自己与其他人的工作联系,以加强彼此的协调

第三, 预先估计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问题,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学校的工作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工作目标、政策与规定、活动内容与程序、日程安排、方式和方法、组织、绩效及其衡量标准、必要的控制措施。

二.学校计划的类型

1.按层次可分为总体计划、中间计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2.按时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按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可分为综合计划和单项计划。

4.按作用可分为进入计划、常规计划和应急计划。

三.学校计划活动中的决策

1.什么是决策

2.决策的程序

(1)明确问题

1)查明问题的范围、程度和特点

2)分析问题的原因

3)预测事态发展趋向

(2)设定目标

1)要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

2)决策目标要有准确性

首先,决策目标所有概念应该是明确的,不模凌两可,不含糊其词

其次,决策目标要满足约束条件的要求

再次,决策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否则就会使其价值大打折扣,失去作为对管理活动实施监控的职能,甚至沦落为不负责任行为的挡箭牌。

又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决策目标数量化。

3)拟订备选方案

科学决策的精髓就是决策者有选择的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拟订备选方案宜先粗后细

4) 方案选择

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择方案的标准,另一个是选择方案的方法

1) 方案选择标准除注意与上述“设定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外,还要注意这一阶段特殊的价值选择:极优、满意,还是渐进?

2) 决策方案的选择方法大致有经验判断法、数学计算法和实验法三种。

5) 追踪决策

4. 影响决策质量的若干因素

所谓决策质量,大致应包括:决策先进程度、决策的可行程度、决策的效率、决策成本即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付代。影响决策质量的因素既有宏观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的个人与组织因素。从微观上分析:

(1)决策者个人特点的影响

1)价值倾向性

2)对有关问题的感知能力和感知风格

3)对备选决策方案评估和决断时的风格

4)经验多少。

(2)影响决策的组织因素

1)决策群体的影响

2)决策群体中如果存在权力之争,将会降低决策效率,还可能由于不同意见的冲突与制约,将会大大削弱决策的有效性。

3)“组织惯性”的存在

第三节 学校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

一. 控制及其要求

控制是学校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学校的计划相一致,或为使人们的行为遵循规范,所采取的监督和矫正等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指出偏差,以便纠正错误,并防止重犯。

控制是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目标运转的基本管理活动,它具有收敛性特征,即引导所有工作纳入规范轨道的功能。控制有三种基本类型:事前控制(前馈控制)、过程控制、成果控制(反馈控制)。

控制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确定控制目标(2)衡量执行效果(3)采取措施纠偏。

对控制活动的要求:

1. 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

2. 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明确各部门的和每个人的职责,就是控制得以明确、连续进行的组织基础。

3. 控制要及时,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

4. 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5. 控制措施要有一定的力度

二. 协调市及其要求

协调是为了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使之同步,互为依托。

协调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全员参与的原则

2. 有效沟通的原则

3. 及时协调的原则

4. 连续性原则

5. 直接接触的原则

三. 计划评审技术

计划评审技术是5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技术,它运用网络技术,对计划的运行线路进行优化管理,突出对关键线路的把握,从而使计划迅速、协调、经济地得到落实。

以国际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例,说明该技术的使用程序:

1. 把项目(计划)的总任务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小的工作或活动,确定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并估讲出每个活动所需时间,鉴定哪些活动必须在另一些活动之前完成,哪些活动可以与其他活动同时完成,然后列成表。

2. 用图解的方式把活动顺序表示成活动网络

(1) 绘制网络图的符号

(2) 绘制网络图的规划

第一, 从左至右按活动逻辑展开,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

第二, 一个箭线只能代表一项工作,它只能有一个开始端和结束端。

第三, 全图只有一个工作始发点和一个终结点。

(3) 完成某项活动时间计算

估计有三种时间,最短时间(S)最长时间(L)最可能时间(M)然后用式计算出最终估计时间

(4) 按照关系绘制网络图。

3. 计算时间安排

计算下列三种时间:1)汇集于一个结点前的各项工作最迟的结束时间。2)汇集于一个结点后的各项工作最迟的开始时间3)某项工作允许的延迟时间

4. 找出关键线路

关键线路法是一种计划管理的实际方法,它明确计划招待的逻辑关系,同时指引管理者把握管理中的关键活动,抓住主要矛盾,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工作全局经济有效地进行。

第四节 学校的目标管理

一. 目标管理概述

1. 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目标管理是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

自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以后,到8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期,目标管理开始从仅强调组织的总目标和部门目标,向设置个人目标发展。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形成的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它超出了保证短期任务完成的范围,进一步关注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2. 目标管理的特点:

(1) 面向未来

(2) 系统性的管理

(3) 重视成果的管理

(4) 重视人的管理

二. 学校目标管理的过程

目标管理过程指目标管理实行的活动程序,它与一般管理模式一样,也包含了计划、执行、检查等几个基本环节。有研究者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九项工作”

1. 计划阶段

包括确定目标和分解目标两个环节,其中又有论证决策、协商分解和定责授权三项活动。

(1) 论证决策是指选择目标,也即设计目标并说明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过程,这是目标管理的关键一步。

(2) 目标分解是指通过协商方式将总目标逐层落实到各部门和各成员身上的过程。经过三个步骤:第一,学校领导宣布总目标;第二,下级根据总目标制定分目标;第三,协商调整,包括上下级的纵向调整和横向的部门间、个人间调整。

(3) 定责授权是在分解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各个部门及个人的权利与责任。注意几个问题:1)建立责任制,责任内容一定要明确2)明确责任时,同时要授权3)不能越级授权

2. 执行阶段:

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包括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三项

(1) 咨询指导是目标管理活动中有特色的管理行为。

(2) 检查控制不仅指对下属工作进行检查,还要检查管理者向下级所授之权和所应提供的资源是否到位

(3) 控制是通过反馈纠正编差的管理行为,目标管理的控制应注重每个工作人员的自我控制,在内容上要对关键方面实施控制而不要事无巨细都加以干涉。

3. 检查和总结

这一阶段包括三项工作,即考评结果、实施奖惩和总结经验。

三. 目标管理在学校中的应用

1. 实施目标管理对学校管理的意义

将目标管理的模式引入学校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 有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2)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 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4. 实施目标管理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

(1) 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于埋头事务,而应将主要精力转达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达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2) 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授权艺术,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学校领导者要树立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精心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信息系统,努力使工作标准化。

四. 学校管理目标系统

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各项工作应该达到的质量规格。

对普通中小学管理目标系统的构想:

领导集团、队伍建设、管理过程、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工作管理、办学效果、办学条件


相关内容

  • 海南大学资料
  • 海南大学 遗传学(634) 1.遗传学 (参考书目:<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1)笔记80元 (2)讲义80元 (3)复习题90元 (4)近2-3年期末题共30元 (5)2套模拟试卷共30元 (6)2012考研专业课精准复习方案(视频)50元 (7)专业就业解 ...

  • 电教中心工作职责
  • 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制度目录 一.岗位职责 .............................................................. 1 电教中心工作职责 ........................................................ ...

  • 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就业前景
  • 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就业前景 给心灵留一方净土,给生活留一个梦想,给未来留一丝微笑,给岁月留一份厚礼,给人生留一季花香.凯程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华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华南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 ...

  •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必备参考书
  •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必备 参考书 总有一天你的棱角会被世界磨平,你会拔掉身上的刺,你会学着对讨厌的人微笑,你会变成一个不动声色的人.凯程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 ...

  • 怎么写笔记效率高?别用电脑,用手写
  • 怎么写笔记效率高?别用电脑,用手写 (文/Robinson Meyer)心理学导论就要开始了,但是帕姆·穆勒(Pam Mueller)把笔记本电脑忘在家里了.这可不光是损失了刷Facebook的时间.作为一个普林斯顿的心理学研究生,穆勒是班上的助教之一.在课上记好笔记对她来说很重要.通常她习惯用电脑 ...

  • 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就业前景
  • 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就业 前景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无法)带给别人信心.凯程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上海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 ...

  • 教育检查通报
  • 温泉镇中心教研组 关于~年春季期末学校工作检查情况的 通报 各中小学: 六月中旬,镇中心教研组对全镇中小学~年春季学校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检查。检查是建立在各校自查基础上的。自查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检查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政教德育、常规教学、校园管理、教师“三记”以及部分班会、活动记载和部分教 ...

  • 继续教育年度计划
  • 张湾二中2015-2016学年度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突出师德教育,"名师"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师资 ...

  • 学风建设领导讲话稿
  • 大家晚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对亲临这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对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 为了巩固成绩,进一步加强我院学风建设,努力为实现教学水平评估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我院学 ...

  • 师德教育学习笔记
  • 师德教育学习笔记1 内容:教育法 摘抄内容: 一.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二.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