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的作用 ②末段的作用 ③中间段的作用

④第二人称的作用 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

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高考试题展示

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探寻

一.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二.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

三.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

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

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

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

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

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

界中。……

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四.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

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

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五.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高考试题展示

08全国卷Ⅰ 《阳光古道苍凉美》第17题:文章末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06 (上海卷) 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探寻

一.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06 (上海卷) 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贵来! ‟”“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

05北京卷《合欢树》第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表现:母爱是普遍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三. 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文章用"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 收束全文? 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高考试题展示

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07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探寻

一.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07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2)__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06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答案:⑪特征:秀美,宁静。⑫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三.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

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

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

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小结

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提纲挈领,开启(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

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或衬托(反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

照应前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

意无穷,回味深长。

一标题作用

⑪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⑫点明主题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⑫增添或烘托某种氛围

⑬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⑭转化或推动故事情节

⑮揭示文章主旨

⑯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

三某些情节的作用

⑪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⑬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⑭照应前文

⑮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⑯刻画人物性格

⑰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四分析人物

⑪点出人物的身份/地位

⑫根据具体句子刻画性格

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⑪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的中心

⑫结构上: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

⑬感情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⑭表现手法上:修辞......

五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语言特色

⑪注意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

⑫句式,修辞

⑬形式上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

六人称的作用

⑪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⑫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⑬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

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 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 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

5、记叙线索:A 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 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

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 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

中心)

B 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

法的)

7、开头作用:

A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 :(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 :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 :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 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

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 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 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 :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 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 :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

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 :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

不能达到这一效

果。 ~~~~~~~~~~~~~~~~~~

C 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

什么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

义: ~~~~~~~~~~~~~~

A :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 :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

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 :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 :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

要说的内容)

D :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 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 :写作方法 B 构思技巧 C 语言特点 D 描写人物方法 E :结构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 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②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①语言风格a 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 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 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③“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 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⑤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 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 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

(事理)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 后说„„

要点: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

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②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③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①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②特征+对象 ③设问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⑪实物 ⑫事理 判断依据:①看标题 ②看开头 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②总写段 ③中心句或过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

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

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①总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

①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给人生加个意义》 、《善于舍弃》、《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 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②是针对论题论述

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题(注意): 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

如:请你在该文段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知识点)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有: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

三种立论方式: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

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⑪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

换后结构不严谨。⑫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例举。

(1) 补写类:如“请你补充一个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这个观点。”“作者说,家长对孩子从

小就要进行‘明礼’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属于正面说理。请你接着写一两句话,从反面说理,以进一步强调‘从娃娃抓起(2) 体验类: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美的起点’上走向‘优胜’。” (3) 思辨类:如:“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你以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 积累类:如“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警句。“选文中提到的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逊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5) 仿写类:如“请根据乙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一句。”

(6) 献策类:如“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0904/[1**********]29.asp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的作用 ②末段的作用 ③中间段的作用

④第二人称的作用 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

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高考试题展示

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探寻

一.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二.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

三.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

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

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

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

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

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

界中。……

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四.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

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

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五.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高考试题展示

08全国卷Ⅰ 《阳光古道苍凉美》第17题:文章末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06 (上海卷) 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探寻

一.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06 (上海卷) 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18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05辽宁卷《切梦刀》第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贵来! ‟”“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

05北京卷《合欢树》第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表现:母爱是普遍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三. 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文章用"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 收束全文? 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高考试题展示

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07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探寻

一.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07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06山东卷《文赤壁》第16题: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07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2)__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二.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06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答案:⑪特征:秀美,宁静。⑫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三.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

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

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

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小结

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提纲挈领,开启(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

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段: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或衬托(反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

照应前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

意无穷,回味深长。

一标题作用

⑪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⑫点明主题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⑫增添或烘托某种氛围

⑬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⑭转化或推动故事情节

⑮揭示文章主旨

⑯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

三某些情节的作用

⑪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⑬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⑭照应前文

⑮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⑯刻画人物性格

⑰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四分析人物

⑪点出人物的身份/地位

⑫根据具体句子刻画性格

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⑪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的中心

⑫结构上: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

⑬感情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⑭表现手法上:修辞......

五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语言特色

⑪注意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

⑫句式,修辞

⑬形式上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

六人称的作用

⑪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⑫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⑬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

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 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 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

5、记叙线索:A 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 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

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 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

中心)

B 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

法的)

7、开头作用:

A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 :(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 :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 :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 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

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 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 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 :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 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 :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

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 :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

不能达到这一效

果。 ~~~~~~~~~~~~~~~~~~

C 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

什么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

义: ~~~~~~~~~~~~~~

A :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 :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

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 :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 :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

要说的内容)

D :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 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 :写作方法 B 构思技巧 C 语言特点 D 描写人物方法 E :结构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 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②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①语言风格a 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 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 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③“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 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⑤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 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 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

(事理)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 后说„„

要点: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

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①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②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③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①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②特征+对象 ③设问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⑪实物 ⑫事理 判断依据:①看标题 ②看开头 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②总写段 ③中心句或过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

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

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①总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

①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给人生加个意义》 、《善于舍弃》、《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 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②是针对论题论述

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题(注意): 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

如:请你在该文段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知识点)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有: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

三种立论方式: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

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⑪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

换后结构不严谨。⑫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例举。

(1) 补写类:如“请你补充一个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这个观点。”“作者说,家长对孩子从

小就要进行‘明礼’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属于正面说理。请你接着写一两句话,从反面说理,以进一步强调‘从娃娃抓起(2) 体验类: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美的起点’上走向‘优胜’。” (3) 思辨类:如:“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你以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 积累类:如“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警句。“选文中提到的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逊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5) 仿写类:如“请根据乙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一句。”

(6) 献策类:如“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0904/[1**********]29.asp


相关内容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答题方法大全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考纲中的练习:<齐桓公登门访士>.<韩琦大度容人>.<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

  • 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小说.散文) 1.记叙文常见考点: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法:句子含义,文段作用.叙述的顺序及线索.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2.记叙文答题技巧: A .主要内容概括和情节梳理: 主要内容一般为:某人(某单位.组织)+某时+某地+某种情况+做某事+结果. 情节梳 ...

  • 高中阅读答题技巧
  • 现代文阅读总体方法指导: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 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 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 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 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 ...

  • 初一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 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 替换法: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臵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 ...

  •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 现代文阅读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 ...

  •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兰西在第一次语文月考上阅读丢了很多分.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兰妈妈看了试卷,但什么样的答案是对的,兰妈妈也是模棱两可. 思考了一周,研究了一周,突然发现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 ...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结尾段的作用
  •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结尾段的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或兼而有之. 典例一: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 ...

  •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