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工具与书写姿势

纸张上的临空书法

距今2200多年前的一

张漆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今人难以想象,在以前没有书桌的依托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是如何完成的?

1958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具西晋时期的古俑。晋代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一尊“青瓷对书俑”上清晰地记录了晋人的书写姿势:两个俑人对面而坐,中间是一个长条形几案,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笔架,右边的俑人手里捧着几块薄木板,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可供书写的“尺牍”,左边的俑人左手举着尺牍,右手握着毛笔,临空书写。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让学者大为惊讶———古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书法的鼎盛时期,难道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晋人法书,竟然是在这样的书写姿势下完成的吗?300年后北齐时期的《校书图》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写方式,居中的一个人坐在交椅上,一手捏着书稿的下角,旁边的书童帮忙抻着纸的上端,正在执笔校书。

毫无疑问,书桌出现之前,古人正是以这种姿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帖。

临空书写,柔软的纸张如何能承受住毛笔书写的压力呢?其实,纸张出现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商代,龟甲兽骨是最早的书写材料。秦代,竹简大量通行。汉代,木牍盛行一时。汉代,造纸术刚刚出现,当年造出来的纸张只有1尺左右大小,而且表面粗糙,约6两重。东汉末年,纸张和简牍同时并用。魏晋时期,纸张已经是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了,朝廷还明令昭示天下,要求用纸张取代简牍,书写材料的变革,给魏晋书法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笔下的盛世书风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叫“聿”,它的形状生动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书写的情形,上端一只右手,中间是一根棍子,棍子的下端分出三个叉,表示笔毫。以后在“聿”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是现在通用的笔字的繁体———筆,而原来的“聿”字反而成了一个虚字。

古人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毫柔软的毛笔,赋予了书法变幻莫测的线条。最早的毛笔,笔毫用羽毛做成,后来逐渐改用兽毛,其中最常用的是兔毫。据说讲究的兔毫要用秋天的狡兔背上两道比较硬而有弹性的毛来做。史书还记载,王羲之用的毛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

古代的毛笔是什么样子呢?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毛笔。笔杆直径4毫米,粗细程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圆珠笔芯,笔毫比较长,有1/3扎在笔管中。相同形状的毛笔在其300年后的汉墓中又被发现。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普遍通用的毛笔。专家推测,它的造型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而设计的,汉代之后,毛笔的笔杆逐渐加粗,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毛笔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变化或许也是为了适用与不同字体的书写而逐渐演变的。

明清之际,长锋羊毫更是受到了书家的青睐,柔软的羊毫在书写时,线条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再加上纸张的渗化效果,完全是另一派全新的气象。

古人独特的书写技法

纸张上的临空书法

距今2200多年前的一

张漆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今人难以想象,在以前没有书桌的依托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是如何完成的?

1958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具西晋时期的古俑。晋代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一尊“青瓷对书俑”上清晰地记录了晋人的书写姿势:两个俑人对面而坐,中间是一个长条形几案,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笔架,右边的俑人手里捧着几块薄木板,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可供书写的“尺牍”,左边的俑人左手举着尺牍,右手握着毛笔,临空书写。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让学者大为惊讶———古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书法的鼎盛时期,难道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晋人法书,竟然是在这样的书写姿势下完成的吗?300年后北齐时期的《校书图》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写方式,居中的一个人坐在交椅上,一手捏着书稿的下角,旁边的书童帮忙抻着纸的上端,正在执笔校书。

毫无疑问,书桌出现之前,古人正是以这种姿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帖。

临空书写,柔软的纸张如何能承受住毛笔书写的压力呢?其实,纸张出现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商代,龟甲兽骨是最早的书写材料。秦代,竹简大量通行。汉代,木牍盛行一时。汉代,造纸术刚刚出现,当年造出来的纸张只有1尺左右大小,而且表面粗糙,约6两重。东汉末年,纸张和简牍同时并用。魏晋时期,纸张已经是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了,朝廷还明令昭示天下,要求用纸张取代简牍,书写材料的变革,给魏晋书法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笔下的盛世书风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叫“聿”,它的形状生动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书写的情形,上端一只右手,中间是一根棍子,棍子的下端分出三个叉,表示笔毫。以后在“聿”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是现在通用的笔字的繁体———筆,而原来的“聿”字反而成了一个虚字。

古人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毫柔软的毛笔,赋予了书法变幻莫测的线条。最早的毛笔,笔毫用羽毛做成,后来逐渐改用兽毛,其中最常用的是兔毫。据说讲究的兔毫要用秋天的狡兔背上两道比较硬而有弹性的毛来做。史书还记载,王羲之用的毛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

古代的毛笔是什么样子呢?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毛笔。笔杆直径4毫米,粗细程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圆珠笔芯,笔毫比较长,有1/3扎在笔管中。相同形状的毛笔在其300年后的汉墓中又被发现。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普遍通用的毛笔。专家推测,它的造型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而设计的,汉代之后,毛笔的笔杆逐渐加粗,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毛笔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变化或许也是为了适用与不同字体的书写而逐渐演变的。

明清之际,长锋羊毫更是受到了书家的青睐,柔软的羊毫在书写时,线条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再加上纸张的渗化效果,完全是另一派全新的气象。

古人独特的书写技法

由于没有书桌支撑,双手的稳定度极难掌握,古人在当年独特的姿势下,可能会有独特的书写技法。传说这里面还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哩。相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那是一个书法开始成为社会风尚的年代,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大书法家钟繇,钟繇是王羲之的老师。史籍记载,钟繇为了得到一本讲述古人用笔法则的书法秘籍,苦苦等待了16年,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扒开古人的坟墓,偷偷盗取秘籍,将它据为己有,从此之后他的书艺日益精进,终于成为一代宗师。故事离奇得犹如神话,但是,这其中却隐含着一个历代书家反复论述的书法命题———书法中的笔法,通俗说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

孙晓云女士示范了古人一再推崇的五指执笔法动作:毛笔在手中并不是僵死不动的,书写时,大拇指会根据书写线条的变化,来回拨动笔杆。随之,转动毛笔的方式可以分散笔尖对简牍和纸张的压力,更容易控制笔画的粗细变化。同时,笔杆的来回转动,可以使毛笔的笔锋始终裹束在一起,不容易开叉,保证行笔的快速流畅。之后,转笔的技巧逐渐成熟,不同的书写者不断融入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蕴,实用性的书写更多的倾向了艺术性的创作。

书法面貌到唐代晚期,迎来了一个变革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正是书桌的出现并进而带来的书写方式的改变。唐末宋初时,胡人使用的高脚书桌开始走入中原地区的寻常人家。古人凌空书写的姿势变成了垂直书桌的书写。这种姿势,在宋代之后的绘画中也多有反映,其中,清晰的描绘了宋代先人书写的场景,这种情形已经与今人相差无几了。

墨香中的书家风格

除了毛笔、纸张、桌子等书写工具外,古人对墨的讲究也越来越多,好的书法家都有自己喜欢用的墨,墨中以产于安徽徽州地区的徽墨最为著名。

根据水分的多少,墨色又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枯墨等,但是,墨色的变幻必须通过纸张来表达。宋代之后,造纸技术日趋发达,不同尺寸、不同质地、不同性能的纸张出现了,尤其到了清代,书法作品几乎已经是宣纸的天下。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州而得名,这种纸绵白细匀,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笔痕清晰,被人称颂为“发墨定笔”。浓淡不同的墨色在质地各异的宣纸上经过渗化,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风格,狂放张扬的字体更适合使用沉郁浓烈的墨色,而清秀飘逸的书法则偏好清淡的墨色。笔、墨、纸、砚被称作文房四宝,它们甚至逐渐脱离了书法艺术,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直到现代,对宣纸和砚台的赏玩仍旧十分流行。

书法的全新演绎

宋代之后的书法家在传承古人笔法的基础上,对传统书法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他们充分张扬自己视觉的审美感受,在运笔时加强了手腕部的运动,先人惯常书写的小字约1厘米到2厘米见方,到他们笔下渐渐演变成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大字,而过去捧在案头赏玩的小尺幅作品,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渐渐被张挂于厅堂墙壁上的巨幅作品所取代。

这种尺寸上的转变,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作品外在形式的简单变革,它是一个时代的创作群体对书法审美的全新追求。

清代末年,古代书法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些力求革新变法的书家,一变风气,以苍茫质朴为美,用柔软的毛笔模拟刀刻和青铜浇铸的古文字,开创了影响至今的碑学书法。

今天,中国古代的传统书法,已经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起始于一根根变幻莫测的神秘线条,而在线条的背后,是这个古老的国度对这个线条构筑的世界深深的迷恋和无休止的追寻。

纸张上的临空书法

距今2200多年前的一

张漆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今人难以想象,在以前没有书桌的依托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是如何完成的?

1958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具西晋时期的古俑。晋代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一尊“青瓷对书俑”上清晰地记录了晋人的书写姿势:两个俑人对面而坐,中间是一个长条形几案,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笔架,右边的俑人手里捧着几块薄木板,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可供书写的“尺牍”,左边的俑人左手举着尺牍,右手握着毛笔,临空书写。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让学者大为惊讶———古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书法的鼎盛时期,难道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晋人法书,竟然是在这样的书写姿势下完成的吗?300年后北齐时期的《校书图》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写方式,居中的一个人坐在交椅上,一手捏着书稿的下角,旁边的书童帮忙抻着纸的上端,正在执笔校书。

毫无疑问,书桌出现之前,古人正是以这种姿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帖。

临空书写,柔软的纸张如何能承受住毛笔书写的压力呢?其实,纸张出现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商代,龟甲兽骨是最早的书写材料。秦代,竹简大量通行。汉代,木牍盛行一时。汉代,造纸术刚刚出现,当年造出来的纸张只有1尺左右大小,而且表面粗糙,约6两重。东汉末年,纸张和简牍同时并用。魏晋时期,纸张已经是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了,朝廷还明令昭示天下,要求用纸张取代简牍,书写材料的变革,给魏晋书法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笔下的盛世书风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叫“聿”,它的形状生动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书写的情形,上端一只右手,中间是一根棍子,棍子的下端分出三个叉,表示笔毫。以后在“聿”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是现在通用的笔字的繁体———筆,而原来的“聿”字反而成了一个虚字。

古人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毫柔软的毛笔,赋予了书法变幻莫测的线条。最早的毛笔,笔毫用羽毛做成,后来逐渐改用兽毛,其中最常用的是兔毫。据说讲究的兔毫要用秋天的狡兔背上两道比较硬而有弹性的毛来做。史书还记载,王羲之用的毛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

古代的毛笔是什么样子呢?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毛笔。笔杆直径4毫米,粗细程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圆珠笔芯,笔毫比较长,有1/3扎在笔管中。相同形状的毛笔在其300年后的汉墓中又被发现。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普遍通用的毛笔。专家推测,它的造型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而设计的,汉代之后,毛笔的笔杆逐渐加粗,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毛笔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变化或许也是为了适用与不同字体的书写而逐渐演变的。

明清之际,长锋羊毫更是受到了书家的青睐,柔软的羊毫在书写时,线条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再加上纸张的渗化效果,完全是另一派全新的气象。

古人独特的书写技法

纸张上的临空书法

距今2200多年前的一

张漆木几,长60厘米,宽21厘米,高51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它的作用是陈设家居物品,并不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书桌。考古实物和古籍记载证实,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今人难以想象,在以前没有书桌的依托下,古代经典的书法创作是如何完成的?

1958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具西晋时期的古俑。晋代是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一尊“青瓷对书俑”上清晰地记录了晋人的书写姿势:两个俑人对面而坐,中间是一个长条形几案,上面放着砚台、毛笔和笔架,右边的俑人手里捧着几块薄木板,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可供书写的“尺牍”,左边的俑人左手举着尺牍,右手握着毛笔,临空书写。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让学者大为惊讶———古俑所处的年代是一个书法的鼎盛时期,难道让后人顶礼膜拜的晋人法书,竟然是在这样的书写姿势下完成的吗?300年后北齐时期的《校书图》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写方式,居中的一个人坐在交椅上,一手捏着书稿的下角,旁边的书童帮忙抻着纸的上端,正在执笔校书。

毫无疑问,书桌出现之前,古人正是以这种姿势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经典法帖。

临空书写,柔软的纸张如何能承受住毛笔书写的压力呢?其实,纸张出现之前,古人的书写材料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商代,龟甲兽骨是最早的书写材料。秦代,竹简大量通行。汉代,木牍盛行一时。汉代,造纸术刚刚出现,当年造出来的纸张只有1尺左右大小,而且表面粗糙,约6两重。东汉末年,纸张和简牍同时并用。魏晋时期,纸张已经是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了,朝廷还明令昭示天下,要求用纸张取代简牍,书写材料的变革,给魏晋书法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笔下的盛世书风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叫“聿”,它的形状生动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书写的情形,上端一只右手,中间是一根棍子,棍子的下端分出三个叉,表示笔毫。以后在“聿”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是现在通用的笔字的繁体———筆,而原来的“聿”字反而成了一个虚字。

古人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毫柔软的毛笔,赋予了书法变幻莫测的线条。最早的毛笔,笔毫用羽毛做成,后来逐渐改用兽毛,其中最常用的是兔毫。据说讲究的兔毫要用秋天的狡兔背上两道比较硬而有弹性的毛来做。史书还记载,王羲之用的毛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

古代的毛笔是什么样子呢?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毛笔。笔杆直径4毫米,粗细程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圆珠笔芯,笔毫比较长,有1/3扎在笔管中。相同形状的毛笔在其300年后的汉墓中又被发现。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普遍通用的毛笔。专家推测,它的造型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而设计的,汉代之后,毛笔的笔杆逐渐加粗,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毛笔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变化或许也是为了适用与不同字体的书写而逐渐演变的。

明清之际,长锋羊毫更是受到了书家的青睐,柔软的羊毫在书写时,线条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再加上纸张的渗化效果,完全是另一派全新的气象。

古人独特的书写技法

由于没有书桌支撑,双手的稳定度极难掌握,古人在当年独特的姿势下,可能会有独特的书写技法。传说这里面还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哩。相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那是一个书法开始成为社会风尚的年代,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大书法家钟繇,钟繇是王羲之的老师。史籍记载,钟繇为了得到一本讲述古人用笔法则的书法秘籍,苦苦等待了16年,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扒开古人的坟墓,偷偷盗取秘籍,将它据为己有,从此之后他的书艺日益精进,终于成为一代宗师。故事离奇得犹如神话,但是,这其中却隐含着一个历代书家反复论述的书法命题———书法中的笔法,通俗说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

孙晓云女士示范了古人一再推崇的五指执笔法动作:毛笔在手中并不是僵死不动的,书写时,大拇指会根据书写线条的变化,来回拨动笔杆。随之,转动毛笔的方式可以分散笔尖对简牍和纸张的压力,更容易控制笔画的粗细变化。同时,笔杆的来回转动,可以使毛笔的笔锋始终裹束在一起,不容易开叉,保证行笔的快速流畅。之后,转笔的技巧逐渐成熟,不同的书写者不断融入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蕴,实用性的书写更多的倾向了艺术性的创作。

书法面貌到唐代晚期,迎来了一个变革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正是书桌的出现并进而带来的书写方式的改变。唐末宋初时,胡人使用的高脚书桌开始走入中原地区的寻常人家。古人凌空书写的姿势变成了垂直书桌的书写。这种姿势,在宋代之后的绘画中也多有反映,其中,清晰的描绘了宋代先人书写的场景,这种情形已经与今人相差无几了。

墨香中的书家风格

除了毛笔、纸张、桌子等书写工具外,古人对墨的讲究也越来越多,好的书法家都有自己喜欢用的墨,墨中以产于安徽徽州地区的徽墨最为著名。

根据水分的多少,墨色又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枯墨等,但是,墨色的变幻必须通过纸张来表达。宋代之后,造纸技术日趋发达,不同尺寸、不同质地、不同性能的纸张出现了,尤其到了清代,书法作品几乎已经是宣纸的天下。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州而得名,这种纸绵白细匀,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笔痕清晰,被人称颂为“发墨定笔”。浓淡不同的墨色在质地各异的宣纸上经过渗化,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风格,狂放张扬的字体更适合使用沉郁浓烈的墨色,而清秀飘逸的书法则偏好清淡的墨色。笔、墨、纸、砚被称作文房四宝,它们甚至逐渐脱离了书法艺术,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直到现代,对宣纸和砚台的赏玩仍旧十分流行。

书法的全新演绎

宋代之后的书法家在传承古人笔法的基础上,对传统书法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他们充分张扬自己视觉的审美感受,在运笔时加强了手腕部的运动,先人惯常书写的小字约1厘米到2厘米见方,到他们笔下渐渐演变成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大字,而过去捧在案头赏玩的小尺幅作品,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渐渐被张挂于厅堂墙壁上的巨幅作品所取代。

这种尺寸上的转变,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作品外在形式的简单变革,它是一个时代的创作群体对书法审美的全新追求。

清代末年,古代书法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些力求革新变法的书家,一变风气,以苍茫质朴为美,用柔软的毛笔模拟刀刻和青铜浇铸的古文字,开创了影响至今的碑学书法。

今天,中国古代的传统书法,已经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起始于一根根变幻莫测的神秘线条,而在线条的背后,是这个古老的国度对这个线条构筑的世界深深的迷恋和无休止的追寻。


相关内容

  • 比较古代书法与现代书法的传承与传播
  • 文化艺术(责任编辑:徐涛涛) 比较古代书法与现代书法的传承与传播 张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静 湖北荆州 434020) 文字的书写者--摘要:从古代到现代的书法艺术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书法家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书法传播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 修养,书法家不仅决定了书法作品多样的风格形态,同时也把握 ...

  • 华文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书法教案
  • 华文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书法(提升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独体字 第1课 以横为主笔的独体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横的形态,学会其用笔法. 2.学习长横在字中的运用. 3.继续巩固书写姿势与毛笔执笔法. 教学重难点:长横在不同位置时的写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 三年级书法教学计划
  • 小学 三 年级 书法 科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教 学 计 划 2014年9月1日 订 一.全册教材分析: 小学生书法进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学习汉字写为始,说的就是写好汉字.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一手好 ...

  • 小学写字课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写字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一手好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各种美的享受.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 ...

  • 书法活动方案
  • 流涧书法活动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历史悠久,与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血肉相连:其博大精深,令历代无数志士仁人呕心沥血.她以其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以及自身蕴藏的丰富德育因素,成为在校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学习项目.所以,我校开展的书法兴趣小组,在教学 ...

  • 墨香满校园
  • 墨 香 满 校 园 加区四小文字书写工作汇报 加区四小 付桂君 一.汉字的地位与作用 祖国文字又称汉字.方块字,它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它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 ...

  • 简论书法教育的影响.docx
  • 简论书法教育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艺术教育学院13美03号张意鑫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越来越严重,人们普遍用手机和电脑打字,常常提笔忘字,但是儿童正处于全方面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文字的认识.书写都十分重要.书法作为我国的国粹,更应该被我们所重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我 ...

  • 书法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3篇一
  • 书法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3篇一 自自治区书法教育学校在我校挂牌后,我校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并深入开展了系列活动; 本学期,经学校研究将书法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和落实,实施方案具体概括为:三落实一展示. 一.学校书法课程的落实. 学校将各班的阅读课改为书法教育课.一二年级为每周两节,三 ...

  • 汉字的人文价值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体现
  • 语言文字是人类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又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汉字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字,承载着历代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汉字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熏陶. 一.在识字教学中体现汉字的人文内涵 (一)利用汉字独 ...